歸零與重生:石岡婦女921災後生命曆程

歸零與重生:石岡婦女921災後生命曆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921地震
  • 颱灣女性
  • 災後重建
  • 生命曆程
  • 口述曆史
  • 社會心理
  • 創傷與療愈
  • 石岡鄉
  • 女性力量
  • 災難見證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102秒的百年大震,17年的重建之路,
一位身曆其苦的受災人,
用懷抱人文胸懷的觀察者之心,深入觀察與訪談,
紀錄一群平凡婦女在921後歸零、重生的生命曆程,
也見證瞭客傢婦女突破夥房限製、重新詮釋女性價值的可能。

  民國88年9月21日淩晨,短短幾分鍾天地的劇烈翻騰,以南投縣集集鎮為中心,順著颱中盆地東邊與中央山脈西側的丘陵沿綫區域,撕裂整個空間內自然與人為建構的物質環境,造成人員嚴重的傷亡,讓人們體驗到芮氏規模七點一數據的意義。人透過劇變的921地震,穿越地域、族群與性彆,一方麵模糊化與拆解瞭鮮明的族群特性,另一方麵卻擴大瞭族群性格的想像。

  一群居住在颱中石岡地區的婦女,她們和你我一樣,都經曆瞭這場百年大震,地震摧毀瞭她們的傢園,她們流淚、傷心後,卻選擇更堅強的麵對這場老天給的考驗。在地方特有的夥房與父係繼嗣群體的限製下,突破瞭夥房社會的規限,從傢屋內傳統客傢食物的廚房手藝齣發,通過傳統美食工作的展演,轉換生命的舞颱,重新詮釋女性角色與主體生命實踐的意義。

  本書作者以人類學民族誌為理論與方法的基礎,針對石岡傳統美食小舖婦女於921災後的生活進行深度訪談、觀察、參與體驗。透過婦女口述與實踐的方式,理解婦女災後的生命曆程,進而發現客傢婦女體驗災後生命的變化,選擇生存的策略,承轉生命的可能性。

名人推薦

  李永得/客傢委員會主任委員
  張維安/國立交通大學客傢文化學院院長
  蔡詩萍/颱北之音颱長
  簡美玲/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係教授
  羅烈師/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係副教授(依姓氏筆劃) 感動推薦

  拜讀宏釗老師的大作,我們看到瞭因崩裂而卑微的生命,竟因徹底的歸零而重生、而壯麗,無疑印證瞭「活著就有希望」的生命韌性與強度。──李永得

  本書不僅是當代颱灣客傢研究與書寫裏,極為突齣的一部作品,也是以人類學民族誌,書寫人類社會麵臨災難、無常之人性與處境的重要著述。──簡美玲

  感謝宏釗,讓我瞭解女人,瞭解自己,瞭解田野。推薦《歸零與重生》給關心女人、糾結傷痛、自省清明、漂蕩田野或戀戀客莊的讀者。──羅烈師

 
遠方的迴響:當代日本社會變遷中的女性群像 作者:[此處可替換為虛構作者名] 齣版社:[此處可替換為虛構齣版社名] ISBN:[此處可替換為虛構ISBN] --- 內容簡介 本書以日本戰後至二十一世紀初的社會劇烈變動為宏大背景,聚焦於特定地域和階層中的女性個體,深入剖析瞭她們在時代洪流、經濟結構轉型、以及傳統傢庭觀念鬆動中所經曆的復雜心路與生活實踐。這不是一部關於單一事件的記錄,而是對一係列交織敘事和微觀曆史的精心編織,旨在呈現日本社會深層結構對女性生命軌跡産生的微妙而持久的影響。 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地揭示瞭日本女性在不同人生階段所遭遇的結構性挑戰與個體能動性之間的張力。 第一部分:戰後重建與“新傢庭”的建構(1950s – 1970s) 本部分著眼於經濟高速成長期初期,社會對“標準傢庭”模式的強烈推崇。我們選取瞭數位在地方工業區或新興郊區定居的傢庭主婦作為觀察對象。她們是“經濟奇跡”的幕後支撐者,承擔著傢庭的穩定化功能,但同時也麵臨著身份認同的危機。 1.1 郊外的鏡像: 探討瞭隨著城市擴張,大量女性從傳統大傢庭結構中分離齣來,成為“核傢庭”的中心。這種獨立性的增強並未帶來絕對的自主權,反而可能加劇瞭與外界社會支持係統的隔絕。書中共記錄瞭三位在公立小學做兼職的母親,她們努力平衡“良妻賢母”的社會期待與個人職業發展的微小渴望。 1.2 勞動的隱形: 深入分析瞭當時製造業外包及“臨時工”製度的興起對女性就業結構的影響。我們通過對一傢小型服裝代工廠女工的訪談,揭示瞭“終生雇傭製”光環下,女性如何被係統性地排除在穩定職業通道之外,成為經濟周期的緩衝器。她們的付齣常常被視為“傢庭義務”而非“社會貢獻”。 1.3 傳統價值的再編碼: 考察瞭傳統“傢”的概念如何在現代性衝擊下被重新解釋和強化。對於那些嫁入或繼承瞭地方性傢族企業的女性,她們如何在外來文化衝擊和本土保守勢力之間,尋求一種既能維護傢族體麵又不至於完全窒息自我的生存策略。 第二部分:泡沫經濟的幻滅與“失落的十年”中的身份焦慮(1980s末 – 1990s中葉) 隨著經濟泡沫的破裂,社會心態從狂熱的樂觀轉嚮深沉的焦慮。這一階段的女性,特彆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新一代,麵臨著與父輩完全不同的職場和社會預期。 2.1 “職業女性”的睏境: 本章聚焦於那些在泡沫期進入企業,並在泡沫破裂後遭遇職場清洗或晉升停滯的一代“OL”(Office Lady)。她們曾被視為新時代的象徵,但經濟衰退後,她們迅速被貼上瞭“非必要人員”的標簽。我們追蹤瞭幾位在金融或廣告行業的中層女性,記錄瞭她們在公司重組中如何被邊緣化,以及這種經曆如何動搖瞭她們對“努力必有迴報”信念的根基。 2.2 消費主義的疲憊: 泡沫期留下的消費文化慣性,在經濟低迷期對個體造成瞭雙重壓力。本部分分析瞭女性如何在新一輪的“節儉”呼籲中,既要維持傢庭的體麵,又要應對日益縮減的可支配收入。其中涉及瞭對“完美母親”形象的維護成本分析。 2.3 情感世界的轉嚮: 探討瞭在社會結構性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個體情感關係的變化。婚姻不再是唯一的安全港灣。我們考察瞭這一時期離婚率的微小上升,以及女性在非傳統親密關係(如婚外情或單身生活)中探索自我價值的現象。 第三部分:全球化浪潮與地方社會的斷裂(1990s末 – 2000s初) 進入新世紀,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對日本地方社區的衝擊日益明顯。本部分關注那些生活在正在“空心化”的小城鎮或偏遠地區的女性。 3.1 “留守”的代際: 深入分析瞭因青年勞動力外流而留守在地方的母親和祖母一代。隨著社區基礎設施的衰退,她們不僅要應對傢庭責任,還要承擔社區公共服務的隱性轉移。書中記錄瞭某偏遠鄉村,一位女性如何組織鄰裏力量來維持社區公共澡堂的運轉,體現瞭傳統互助網絡的重塑。 3.2 技術鴻溝與信息接入: 考察瞭數字技術普及對不同年齡層女性的影響。對於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年長女性,新技術帶來的便利性有限,反而可能加劇瞭她們在信息獲取上的邊緣化。 3.3 地方文化的“策展人”: 在地方特色産業麵臨消亡的背景下,一些女性開始嘗試將傳統手工藝、地域曆史轉化為新的旅遊或文化産品。我們描繪瞭三位緻力於“地方復興”的女性,她們的努力揭示瞭在國傢級政策缺位時,地方女性如何成為文化遺産的實際守護者和創新者。 第四部分:個體能動性的微光與未來展望 全書的最後一部分從宏觀敘事轉嚮個體精神層麵的考察,聚焦於女性如何在其受限的空間內,尋求意義和韌性。 4.1 身體經驗與健康意識的覺醒: 隨著社會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增加,本部分探討瞭女性如何開始將注意力從純粹的傢庭角色轉嚮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記錄瞭幾位參與新興的女性互助小組的經曆,她們分享瞭應對壓力和抑鬱的非製度化策略。 4.2 時間的重塑: 分析瞭“慢生活”理念在日本特定群體中的興起,這並非是對貧睏的被動接受,而是一種有意識地從“效率至上”的社會模式中抽離齣來的嘗試。 4.3 傳承與斷裂: 最終,本書試圖迴答:在經曆瞭數十年的社會動蕩後,這些女性將如何看待“女性”這一身份的未來?通過對不同年齡組的總結性訪談,我們看到一種混閤的情感——對過去集體犧牲的理解,對當下不確定性的清醒認識,以及對下一代(無論是否生育)的復雜期許。 本書憑藉紮實的田野調查和細緻的口述史梳理,為理解當代日本社會變遷中女性角色的復雜性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觀察窗口。它不僅關乎“日本”,更關乎任何一個在快速現代化進程中,被期望保持穩定但自身卻必須不斷適應的社會中的女性群體。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宏釗


  我想若不是自小仰望夥房公廳裏德馨堂下井然有序的巍峨昭穆與龕外鑲嵌玻璃內的博古花卉,乃至於書寫在大大門闆上的「文章華國」、「孝友傳傢」等箴言,就像基因符碼般的在幼小的眼睛裏流竄,啓濛瞭我的感官世界,內化瞭我的精神靈魂,就不會在這山城東勢農村裏,一路走來自颱中師專美勞組、國立颱北師範學院初教係美勞組,進而進入交通大學客傢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在職專班,這種種與環境、教育、藝術、生態及人文相關的主題為伍。

  而隨著歲月洗滌,更具體地浮現所謂客傢人的脈絡,註定要與這基因譜序交織而成的客傢有所牽連,尤其是生活在這片以客傢人為底的土地、河流、山脈下敬天謝神,卑微認命的人們,進行不斷的思考、反芻與實踐,算是給自己內在聲音的交代。

  颱中市石岡區土牛國民小學輔導主任,客傢委員會客語薪傳師培訓講師,交通大學客傢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
 

圖書目錄

序一 斷層綫上譜齣動人的生命樂章  李永得
序二 無常與勇氣的人生故事  簡美玲
序三 女人、田野與自我  羅烈師
自序
故事源起
主要訪談人物

捲一 地牛翻身,是崩裂還是重生?
 石岡,我傢族的起源
 衛星式的夥房社會網絡
 客傢女性的刻苦德懿?
 男主外,女主內?
 災後婦女的七十二變

捲二 不是比有什麼,是問「還剩下什麼」
 有形與無形資源的流失
 活下來的勇氣
 人性是最佳的導演
 對客莊婦女的限製
 失意的災後客傢男性
 鬆綁傳統對女性的束縛
 來談談客傢美食吧!

捲三 用樸「食」尋生路
 「震」齣的美食小舖 
 逐夢之路大不易
 重新齣發再崛起
 引領風潮的「蜂巢蛋糕」
 小鋪颱北的一天
 我的展場實戰觀察
 守傳統創新意

捲四 當我們同在一起,力量會變大嗎?
 震前女性的結群經驗
 走入婚姻,進入另一個傳統
 震後生活重建與女性結群
 美食小舖的結群實踐
 小舖的日常

捲五 丙級證照與甲級人生
 跳脫宿命的轉捩點
 丙級證照、甲級人生
 不隻是一麵奬座
 真實而自在的婦女
 從小我追求大我
 老傳統新滋味

故事未完

附錄一 客傢夥房結構
附錄二 本書相關受訪人 
附錄三 石岡地區921傷亡概況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序一

斷層綫上譜齣動人的生命樂章


  生命起於崩裂,熟於歸零,並在一片寂滅中,悄然重生。

  拜讀宏釗老師的大作《歸零與重生:石岡婦女921 災後生命曆程》,一時間921大地震的驚恐與慘狀,猶然在記憶深處浮現。那晚在震央附近的颱中石岡地區,災情嚴峻,許多客傢聚落的屋宇房捨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更有不少鄉親濛塵殞落。

  就在那樣的天崩地裂中,石岡客傢婦女沒有時間哀嘆,她們要抓緊時程救苦救難救自己,因此在哭過一把眼淚後,馬上捲起袖管,重新站起來,勇敢麵對已成廢墟的傢園,展開一場漫長的災後復建工作。於是我們看到瞭因崩裂而卑微的生命,竟因徹底的歸零而重生、而壯麗,無疑印證瞭「活著就有希望」的生命韌性與強度。

  在這條漫漫長路上,宏釗老師既是身曆其苦的受災人,也是懷抱人文的觀察者,身為石岡的客傢子弟,宏釗老師除瞭投入災區重建外,也持續關注客莊再造的前景方嚮,進而挖掘齣一群客傢婦女的故事。

  她們之中,有的曾因丈夫遭難離世而自憐自傷,有的曾因無法接受現實打擊而自暴自棄,大多曾經走過一段幽暗險途,而看不到蔚藍的明天。幸而很快地,她們藉由彼此的關懷與打氣,相互扶持,從夥房內走齣夥房外,為自己也為傢人重新打造遮風避雨的地方,展現齣客傢婦女堅忍不拔的毅力。

  透過深入的觀察與訪談,宏釗老師將他所感知到的人物事蹟編纂成書,真誠寫實,深刻而動人。所以這不隻是一本經由田野調查而整理齣來的人類學民族誌,更是一部活生生且有溫度的石岡婦女生命史,發人省思,確屬佳構。

李永得(客委會主委)

序二

無常與勇氣的人生故事


  2010年往前推四年。那時交通大學客傢文化學院,仍屬草創期。竹北六傢的客傢學院館捨,還在努力興建、趕工中。客傢學院師生,寓居光復校區科學二館,進行研究與教學。習慣較晚離開研究室的我,還清晰記得那年某個天色已暗的夜晚。我的研究室裏,點著暖暖的黃色燈光。宏釗在我研究室外,徘徊一陣,然後敲門。那是我們師生第一次見麵。他很懇切,但也有些緊張的說明來意。說他的碩士論文,想要寫921地震後,重新站起的一群客傢婦女。我有些遲疑,如何指導一位從未認識的學生?但作為一個人類學傢吧,骨子裏永遠被人的生命故事所深深吸引。

  端坐在我眼前的這人,有沉重的故事在心頭。而那故事背後,有著無法輕易言說的心情。那是屬於1999年9月21日之後的颱灣這塊土地上,所有人們心中,難以抹滅的記憶。於是我收瞭這個從未上過課的老學生。因為我希望他心中的石岡夥房與客傢婦女的故事與心情,能被寫齣來。

  爾後曆經四年的書寫、討論、修改、琢磨。當年宏釗夜間求師的第一次談話,為我帶來的撼動,從未減輕,也從未遺忘。2010年,他的碩士論文,終於完美呈現。而那本論文與讀者手中的這本書《歸零與重生:石岡婦女921 災後生命曆程》,彼此間,正是前世今生的關係。

  宏釗在這本書以石岡地區傳統美食小鋪婦女,於921大地震災後的生活與生命經驗的轉變為主題,進行長達三年的深度訪談、觀察、參與體驗。宏釗本身就是石岡夥房長大的客傢子弟,他以流利的客語,進行民族誌田野研究。透過婦女口述與實踐,理解客莊婦女災後生命曆程的變遷。通過此,探索石岡地區的客傢傳統夥房的婦女,如何以客傢傳統廚藝為基礎,並經由小團體的女性結群,展開全新的自我實踐,並得以走齣災後的心靈、經濟與社會的睏境。

  這本書的民族誌資料非常細緻與豐富。宏釗以極為生動的文筆,書寫瞭颱灣大埔客語社群女性,在經曆921地震災變後的生命史體驗與成長。本書不僅是很難得的一本颱灣客傢女性的民族誌,在理論上尤其可貴的是,能與心理學以及社會學對921的災後研究,展開理論的對話。他提齣從人類學的民族誌取徑,探討一群中年的客傢女性災後的生命曆程。不僅探究這群客傢女性新的自我與群體認同,並且也論及災變後的石岡客傢傢庭與社會的變遷。

  宏釗是在土牛國小任教的老師,他在交通大學客傢與社會文化在職專班以非常優異的成績,通過他的學位論文口試。本書的民族誌書寫學術水平與理論價值都很高。經投稿、審查與修改後,由交通大學齣版社,以學術叢書係列齣版。我很高興為本書,為宏釗寫下這篇短序,作為推薦。本書不僅是當代颱灣客傢研究與書寫裏,極為突齣的一部作品。也是以人類學民族誌,書寫人類社會麵臨災難、無常之人性與處境的重要著述。
 
簡美玲(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係教授)

序三

女人、田野與自我


  旅途中,再次品嘗那段在毀滅邊緣重生的故事。說毀滅,因為921;邊緣,站著六個石岡女子,重生則是她們的美食小舖,推薦給關心女人、糾結傷痛、自省清明、漂蕩田野或戀戀客莊的讀者。

  該說的當然不隻是地震,地震震垮的不隻是建築與山河,不隻是生命,更是父係男嗣社會的傳統體製;重建的慌亂中,人性光明黑暗交戰;女性既要自救還要救人,於是相互扶持,一次次突破自我的限製。這十餘年當然少不瞭悲慘與辛酸,但何嘗沒有戲謔與喜悅。這一切在宏釗順敘法的故事綫上,巧妙地插敘往事,幾乎是钜細靡遺。

  敘事中,生動新鮮的語言信手拈來。工作中的小舖女子突破禁忌,笑罵著:「若姆分厓刻」或者「豬哥搭狗膦」;一心要找工作的女子,開口就是「歪嘴雞還敢擇食」的堅決心情;抗議帳目不清的女子則詈言「愐到都會噴血」。宏釗如果沒有深厚的客語素養,不可能應付。

  更有那身曆其境的描述:「傢官因為戴在較舊介老夥房,眠床上介探笥壓落來,壓緊走毋齣去,吾老公因為天特烏看毋到,就用喊介,毋過無聽到聲,就又衝入去。該時麼介東西都轉落來,又烏烏烏,到尾聽到傢官在哀,吾老公慢慢東西搬開耙開,一個人扛無麼起來,搣真久,將同傢官拖齣來,佢已經受重傷,排骨斷瞭幾下支。」這921當天女子的丈夫救齣父親的過程,必定是耐心的深度訪談,加上不知多少沒日沒夜的逐字稿聽打,纔細篩齣來。

  再踏深一步就是參與觀察與描述瞭,宏釗化身小舖推銷員:「我自負教書多年,經常處理對外關係,口纔和膽識算是不賴,試賣應該有不錯的成績。纔一開口:『來哦,好吃的蜂巢蛋糕哦!』就感到一股恐懼和害怕上來,乾扁的聲音硬是邁不開。」正是這種徹底的參與觀察,突破研究者的客觀限製,讓自己處在被研究者相同的主觀狀態,於是真的「發覺對當事者所建構成他們生命中世界的行動及事件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也纔真正的解悟「是以地震後,婦女體認生命最重要的價值在於確定自身主體性纔能維持生存,而維持生存的法則必須採取更具突破的方式,纔能繼續生活。這種主體性及突破性的方式並非與原有的生活體製抗衡,相反地是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藉由主體的動能,迴復原有慣性的秩序、慣性的生活。」

  我也因此完全理解宏釗「每每到深夜,盡管我寫的是石岡婦女,攪動的卻是心裏的獨白,竄流在自己遠近漂蕩的生命事物」,在這樣的世界與書寫裏,女人與社會、自我與田野,相融無跡。與宏釗最深刻的交談經驗在交大客傢專班南莊暑期田野實作課程的午後雨中,此刻身在飛往田野的幾萬尺高空,還伴隨著廿餘位同學,感謝宏釗,讓我瞭解女人,瞭解自己,瞭解田野。

羅烈師(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係副教授)

圖書試讀

試閱一、人性是最佳的導演(摘錄自本書第一捲)

「我們都習於現代的生活方式,是因為我們為生活的物質所約製,牽引前進。」-─民國87年,田野筆記

921地震抽離瞭生活的物質,我們所依循被製約的習性頓失依靠。這依循的物質基礎一旦中斷、停滯或消失,從頭歸零時,整個生活畛域就麵臨極大的威脅與恐懼。這是對於維持生存的無力與未來的茫然失措,也就是整個生活空間的失序狀態。因此,災區的居民很容易退守到以捍衛個人生命為核心、以維持生存為競爭,退守人性考量的基底綫。

這種人性的錶現是單純的,也是復雜的。單純的如惻隱之心、同理心或是一股感動的心,可以是溫暖的,也可以是陰暗的。復雜的是人們規範自己的生活行為或方式。當時任石岡鄉的高文生課長以他的親身經曆為例,他憶及地震發生一大早,他急忙騎著摩托車從豐原齣發,一路上看到路樹、房子、電綫杆倒塌。來到樸子口當下傻眼,昨天平平的馬路,眼前竟刨起二層樓高的土,爆裂開來,兩邊的房子像炸彈開花倒嚮兩邊,他隻能用手腳攀爬過去,終於來到公所。那時一個阿嬤哭著來求救,她的孫子被壓在倒下的土堆,已經氣絕身亡瞭。到處紊亂一片,沒地方安放屍體,公所趕忙派齣僅有的派遣車前去載運,載迴公所前空地放置。公所主管認為屍體放置公所前麵影響齣入,於是載去九房村的一處空地,但當地的人認為土地公廟前放置屍體是不敬的,又匆匆載到九房村的萬安宮旁空地,當地廟公又認為屍體放在廟前成何體統?又催促載迴公所。就這樣一具屍體在車上車下來來迴迴,陪在身旁的是老淚縱橫手持一炷香的老阿嬤不斷的叫喊:「吾個孫啊喲∼∼吾個孫啊喲。」最後終於顛簸地載到德興村的社服館前安置,因為那邊沒有廟宇。

說著老阿嬤的遭遇,孫子的死,高課長深感哀慟,而當時所有協助的人也都很難過,真心的想要幫助。人們生活的常俗與觀念也認為「死者為大」,但卻覺得屍體擺放的位置有違常俗,有違對神的信念。因此隻得波摺輾轉,對峙的是阿嬤單純的真情與常人復雜的矯情。小舖林媽聽到這則消息忿忿不平的說:「吼!颱灣土地哪該地方無死過人,敢奇怪?神明有講使毋得放無?斯已經無地方好擺咧,仰脣恁死豬腦?放老阿嬤恁在過。」言下之意,是人在定義這樣的規則,也要因時製宜。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而有力,淡淡的暖色調中點綴著一絲堅韌的綠色,仿佛預示著故事的主題——在破碎中尋找希望,在痛苦中孕育新生。我一直對社會議題和女性視角的作品抱有濃厚興趣,特彆是那些能夠深入探討個體如何在重大災難後重建生活、重塑自我的故事。《歸零與重生:石岡婦女921災後生命曆程》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力量,"歸零"暗示著一切被摧毀的起點,而"重生"則傳遞著生命頑強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石岡婦女,這個具體的群體,讓故事有瞭更鮮活的載體。我很好奇,在921大地震這個撕裂般的創傷之後,她們是如何在廢墟之上,一點點拾起破碎的希望,又如何從曾經的“歸零”狀態,重新定義自己的人生軌跡?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一場天災,更是一次對人類韌性、女性力量以及社區互助精神的深刻探尋。我期待著通過她們的眼睛,去感受那份沉甸甸的悲痛,去見證那份在逆境中開齣的絢爛生命之花。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像是在經曆一場心靈的洗禮。我跟隨石岡婦女們,從“歸零”的起點,一路走過漫長而艱難的“重生”之路。書中的敘述並非一味地煽情,而是充滿瞭對人性細緻入微的觀察和對生命過程的深刻洞察。我看到瞭她們的眼淚,也看到瞭她們的笑容;聽到瞭她們的哀傷,也聽到瞭她們的歌唱。每一次的艱難跋涉,每一次的跌倒再爬起,都讓她們的生命軌跡更加深刻。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重生”的多元解讀,它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重建,更是精神上的升華,是價值觀念的重塑,是對生命意義的重新探索。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重生”,並非遺忘過去的傷痛,而是帶著傷痛,學會如何更好地活下去,如何讓生命在經曆過風雨之後,變得更加豐盈和堅強。

评分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災難幸存者的迴憶錄,更是一部關於生命韌性與內在力量的史詩。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的嚴謹和詩人般的情懷,挖掘並呈現瞭石岡婦女們在921大地震後的生命軌跡。她們的經曆,從最初的震撼、恐慌,到隨後的悲痛、迷茫,再到最終的堅韌、成長,構成瞭一幅波瀾壯闊的人生畫捲。書中的文字,時而如泣如訴,將災難的殘酷描繪得淋灕盡緻;時而又充滿力量,展現齣女性在逆境中不屈的姿態。我看到瞭她們如何從一個完整的“零”開始,在社會的關注與自身的努力下,一點點找迴生活的節奏,重拾對未來的信心。這不僅僅是對個體生命的記錄,更是對一個社區、一個時代的迴溯,以及對人類在麵對巨大危機時,所展現齣的非凡適應能力與生命力的贊歌。

评分

《歸零與重生:石岡婦女921災後生命曆程》帶給我的思考,遠遠超齣瞭對一場災難的記錄。它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瞭“女性力量”的含義。在傳統的社會觀念中,女性往往被賦予溫柔、脆弱的標簽,但在這本書裏,我看到瞭女性在麵對巨大挑戰時,所爆發齣的超乎尋常的韌性和智慧。她們不僅僅是災難的承受者,更是生活的重建者,是傢庭的支柱,是社區的凝聚者。我驚嘆於她們在失去一切之後,依然能夠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希望,並且能夠以一種更為積極、主動的方式去擁抱生活。書中的許多細節,比如她們如何組織互助小組,如何共同麵對經濟睏境,如何在精神上相互慰藉,都讓我看到瞭女性之間強大的連接和支持。這種力量,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偉大,它能夠在最黑暗的時刻,點亮一盞盞希望的燈火,帶領著她們走嚮新生。

评分

這本書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那種仿佛置身於災難現場般的真實感。雖然我並未親身經曆921大地震,但在閱讀的過程中,作者通過細膩的筆觸,將石岡婦女們所經曆的恐懼、失落、絕望,以及她們在餘震中緊緊相擁的顫抖,都活生生地展現在我的腦海裏。我能想象到,當傢園化為瓦礫,熟悉的麵孔消失在塵埃中時,那種蝕骨的孤獨和無助。然而,更讓我動容的,是她們在這樣的絕境下,展現齣的驚人勇氣和堅韌。她們沒有被壓垮,而是相互扶持,從廢墟中挖掘齣生活下去的勇氣,從失去中尋找新的意義。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像是一顆飽經風霜的種子,在看似貧瘠的土地上,努力地紮根、生長,最終綻放齣屬於自己的生命之光。我看到瞭她們如何在失去親人的痛苦中,學會自我療愈;如何在失去傢園的睏境中,重新建立起生活的秩序;如何在社會的支持與自身的努力下,一步步走嚮“重生”的道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