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仔口社會學╳芭樂人類學連綫
用最貼近生活的案例、最local的角度、最活潑的學術研究,梳理颱灣百態!
2009年11月,一群颱灣人類學傢在網路成立第一個學術共筆網站「芭樂人類學」,將人類學推嚮社會大眾,也成為學術人與社會接軌的新模式,帶動學術部落格興起。2013年2月,「巷仔口社會學」上綫,三年內吸引近3.5萬個FB粉絲,網頁瀏覽人數超過300萬人次。
所以,現在應該不會有人再問「什麼是『人類學』?」、「『社會學』有什麼好學的?」這麼白目的問題。「芭樂人類學」、「巷仔口社會學」(當然還有「菜市場政治學」、「曆史柑仔店」等許許多多的學術部落格)用一篇一篇部落文的力量,除瞭讓艱澀的學術變得平易近人,也打開瞭一般人的「社會-人類學」之眼──不滿足於單一的答案、對常識性的說法提齣質疑,並且嘗試分析事件背後的結構因素,找齣一套自己的說法!
【芭樂力就是白目的透視力:芭樂人類學】 人類學擅長從日常經驗齣發,開展多重視角的對話,以求更全貌地理解地方與世界;但人類學也是門多疑的學問,總是提齣問題,切換觀點,而非給個斬釘截鐵的答案。
所以,當經濟學傢說這樣種稻可以增加年生産量,將大大改善當地的生活水準,人類學傢很可能在旁邊嘀咕著:「稻種發下去,搞不好隻會肥瞭當地的莊頭」。當社會學傢說地方派係隻是寄生在既有的政治結構裏,尋找利益的共生,人類學傢又咕噥著:「搞不好地方派係其實維持瞭地方上群體競爭的張力,讓地方人活得更帶勁……」。當某位村長在廟會裏忙得汗流浹背,虔誠祝禱,人類學傢暗暗揣想他是誰的樁腳,以及如何分配心中宗教虔誠和政治利益的份量?當知名的環保人士在世界各地宣揚環境正義理念,人類學傢注意的是他的「聽眾」的屬性,暗暗猜測在這樣的場閤真正交流的是什麼?
《芭樂人類學》精選共筆網站31篇人類學式生活探察,分為「芭樂人生」、「飄洋過海的芭樂」、「芭樂歌」、「芭樂票」和「芭樂的異想世界」五個單元,從你我共通的生活經驗,用人類學視角吃芭樂、看芭樂。
套句人類學大師李維史陀的名言:「好吃,又好思!」(good to eat, and good to think)
【開瞭社會學之眼,就再也迴不去瞭!──巷仔口社會學】 「為什麼要學社會學?」是2014年颱灣網路上一個熱門的話題。
「社會學有什麼好學的,我社會大學都念好幾十年瞭!」「你們老師都在教導你們如何搞社會運動吧!」這是一般人常有的反應。社會大眾對於社會學的認識,遠低於心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學科,但近年來的大學在校生,卻似乎越來越被這門莫名的學科所吸引。颱大社會係一屆招收50名學生,可是必修課經常湧入上百名同學旁聽。
社會學「好像」很熱門,但我們為什麼要認識社會學?這些學生和社會人士,又從社會學上汲取瞭什麼的視野和觀點?一語以蔽之,是突破個人看事物的盲點。社會學跟其他學科很重要的思考差異在於:社會學不會滿足於單一的答案,而是去分析個人處境背後復雜的環境結構因素,並且對於常識性的說法提齣質疑。
「當我們看到瞭個人問題,也必須同時看到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分析背後復雜的環境結構因素是如何作用在個人身上,以同情的態度去理解活生生個人所處的睏境。」
社會學是處理社會現象的一把利刃,《巷仔口社會學》針對傢庭、性彆、政治、階級……,銳利剖開「政治人生」、「性彆人生」、「勞碌人生」、「邊緣人生」和「另類人生」五個切麵,精選部落格34篇文章,用社會學之眼,重新檢視颱灣社會現象,解開問題背後韆絲萬縷的糾結。
【芭樂人類學】部落格:guavanthropology.tw/
【芭樂人類學】FB:www.facebook.com/guavanthropology
【巷仔口社會學】部落格:twstreetcorner.org/
【巷仔口社會學】FB:www.facebook.com/twstreetcorner
《全球化時代的邊緣與中心:當代社會結構重塑研究》 第一冊:空間的斷裂與重構 本書聚焦於全球化進程中,社會空間是如何被生産、分配和體驗的。我們不再生活在一個單一、連續的空間場域之中,而是被捲入由資本流動、信息傳輸和移民模式塑造的復雜網絡裏。本書探討瞭“中心”與“邊緣”的概念在當代語境下的動態演變。傳統上被視為中心(如全球金融城市、科技樞紐)的區域,其內部也日益齣現新的內部邊緣化地帶;而曾經被排斥在外的邊緣區域,則通過新的技術和政治經濟聯係,獲得瞭意想不到的連接性和能動性。 一、 空間生産的權力邏輯 本書首先剖析瞭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的空間理論在理解當代城市化中的應用。我們著重分析瞭“感知空間”(espace perçu)、“想象空間”(espace conçu)和“生活的空間”(espace vécu)之間的張力。在全球資本驅動下的城市更新項目中,開發商、政府規劃者所推行的“想象空間”如何係統性地抹除或重塑瞭底層居民的“生活的空間”。例如,在快速城市化的熱點區域,公共空間的私有化趨勢日益明顯,原有的社區集會點和非正式經濟活動空間被標準化、景觀化的商業場所取代。這種空間生産不僅是物理層麵的重組,更是社會關係和身份認同的重塑過程。 我們通過對幾個跨國案例的比較研究,揭示瞭基礎設施投資(如高鐵網絡、自由貿易區建設)如何不平等地塑造瞭區域發展軌跡。這些宏大敘事的空間工程,往往以犧牲地方特定性(Local Specificity)為代價,推行一種高度同質化的、服務於全球供應鏈的結構。 二、 移動性與無根性 全球化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是前所未有的物質與符號的移動性。然而,這種移動性並非均勻分布的。本書深入探討瞭“移動的權利”與“被固定的身份”之間的矛盾。一方麵,高技術人纔、跨國精英享受著近乎無摩擦的跨國流動;另一方麵,大量的勞工、難民和非法移民,則麵臨著越來越嚴苛的邊境管製和身份審查,他們的移動常常伴隨著高風險和被剝削的境地。 研究關注瞭“數字遊牧民”(Digital Nomads)現象背後的社會經濟基礎。這種新的流動性形態,看似擺脫瞭地域束縛,實則可能加劇瞭對廉價生活成本地區的“占有”與“異化”,並對當地的住房市場和社會福利體係構成瞭新的壓力。我們分析瞭難民營地、臨時住所等“非自願的固定點”,它們是當代空間政治中最具爭議性的領域,體現瞭國傢主權如何在身體和領土上行使權力。 三、 記憶、遺忘與紀念碑政治 空間不僅僅是地理坐標,它更是曆史記憶的承載體。本書討論瞭在社會快速變遷中,集體記憶如何通過物質空間得以保存、選擇性地被遺忘或被政治化地重塑。紀念碑、曆史街區、戰爭遺址等空間實體,成為不同群體爭奪曆史敘事主導權的戰場。 例如,對殖民時期建築的拆除或改建,不僅僅是對舊有政權的告彆,更是一種對未來社會形態的宣言。本書強調瞭“景觀社會”理論在理解這些空間實踐中的關鍵作用,即空間被加工成可供消費的圖像,其深層的社會矛盾和權力運作被錶層的審美化所掩蓋。 --- 第二冊:身份的浮動與社群的重塑 本捲將研究的焦點從物理空間轉嚮瞭社會關係和身份的構成。在全球化和信息技術加速擴散的背景下,傳統的、基於血緣、地域或民族的身份認同麵臨挑戰,新的、流動的、多重的身份範式正在形成,同時也催生瞭強烈的“反嚮認同”和部落化傾嚮。 一、 後人類時代的身體政治 本書審視瞭生物技術、仿生技術和健康産業對人類身份邊界的侵蝕與擴展。隨著基因編輯、器官移植和延壽醫學的發展,對“自然人”的定義變得模糊不清。我們探討瞭這種技術進步如何加劇瞭社會不平等——那些能夠負擔得起身體增強(Enhancement)的群體,正在事實上拉開與“自然”人類的差距,形成新的生物階層。 此外,本書也關注瞭數字身體和虛擬身份的構建。社交媒體平颱和元宇宙空間,為個體提供瞭構建理想化自我形象的可能性,但也帶來瞭持續的監控、數據剝削和身份焦慮。綫上身份的構建與綫下現實生活的互動關係,是當代社會心理學和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 二、 社群的碎片化與超連通性 互聯網打破瞭地理障礙,使得基於興趣、意識形態的社群得以空前快速地組建和傳播(如全球性的粉絲文化、網絡迷因社群)。這種“超連通性”一方麵促進瞭知識的民主化和跨文化交流,另一方麵也導緻瞭“信息繭房”和“迴音室效應”的固化。 我們深入分析瞭“部落主義”的迴歸。在全球不確定性增加時,人們傾嚮於退迴到更小、更明確的群體邊界內尋求安全感。這種現象在政治極化、身份政治的興起中錶現得尤為明顯。本書試圖區分:哪些是基於共同價值和理性討論的“社群(Community)”,哪些是基於排他性和情感對抗的“部落(Tribe)”。對“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社會學考察,便是理解這種新式群體權力運作的一個切口。 三、 勞動的非物質化與價值的再分配 全球化加速瞭勞動過程的“去物質化”,知識、數據和情感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比重日益增加。本書批判性地分析瞭“零工經濟”(Gig Economy)如何利用技術平颱,將傳統的雇傭關係瓦解為更具風險、缺乏保障的個體契約。平颱資本主義不僅重塑瞭工作場景,更重塑瞭勞動者對時間、技能和自我價值的認知。 研究還觸及瞭“無用階級”(The Useless Class)的齣現。隨著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取代傳統崗位,如何定義人類的社會價值?如果勞動不再是主要的社會整閤機製,那麼新的公民身份和社會保障體係應如何建立?本書探討瞭對“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等未來社會契約的構想,並將其置於當代資本邏輯的曆史性轉摺點進行評估。 結論:在地性的韌性與全球視野的必要性 兩冊套書最終迴歸到方法論的反思:在宏大的全球化敘事麵前,如何保持對微觀經驗、地方知識的敏感性?本書主張,理解當代社會,需要一種既能把握全球結構性力量,又能深入體察個體在這些力量中掙紮、適應和創造的韌性(Resilience)的“雙重視角”。它呼籲我們超越二元對立的思維框架,在破碎的空間和流動的身份中,尋求新的倫理和政治的立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