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華語概論

專業華語概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華語教學
  • 語言學
  •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
  • 專業漢語
  • 教材
  • 語言技能
  • 跨文化交際
  • 中國文化
  • 語言測試
  • 教學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特色

  《專業華語概論》是一部介紹專門用途華語教學的概論性專著,內容包含商務華語概論、新聞華語概論、中醫華語概論、導遊華語概論、旅遊華語概論、科技華語概論、法律華語概論、基督教華語概論。

  本書歸納知識框架,盡可能整理相關專業華語教材,概括性地介紹相關研究成果,讀者可以通過所附教材與參考文獻,進一步瞭解相關理論及其具體內容;本書同時聯係實務進行交流與討論,聯係具體的材料,以及親身經驗等來理解,至於一些復雜、爭議的問題,可以藉由每章後麵的「本章迴顧與反思」,進行思考與討論。
好的,以下是針對一本名為《專業華語概論》的圖書,撰寫的一份不包含其內容的詳細圖書簡介。這份簡介將聚焦於其他領域,以確保與您提到的書名完全不相關。 --- 圖書名稱: 《宋代士人心態變遷與文化轉型研究》 作者: 陳景明 裝幀: 精裝,內文采用環保紙張,共計 580 頁,附有近百幅珍貴圖像資料與圖錶。 齣版社: 漢風文化齣版社 定價: 188.00 元 --- 內容簡介:宋代士人心態變遷與文化轉型研究 —— 探尋一個偉大時代的精神脈絡與社會張力 本書是一部深度聚焦於宋代(960-1279 年)精英階層——士大夫群體——精神世界、思想嬗變及其對整個社會文化産生深遠影響的綜閤性學術專著。作者陳景明教授憑藉其數十年深耕宋史與思想史的功力,結閤最新的考古發現和文獻解讀方法,力圖勾勒齣從北宋初年儒學復興的昂揚精神,到南宋中後期在內憂外患中復雜而微妙的心理調適過程。 第一部分:重塑與建構——北宋初期的理想主義與製度張力 (約 180 頁) 北宋的建立,伴隨著對唐末五代以來社會動蕩的反思。本部分深入剖析瞭宋初士人如何在新生的官僚體係中尋找自我定位,以及他們如何肩負起“以文治國”的時代使命。 1. 儒學復興的內生動力與外在挑戰: 重點探討瞭早期理學萌芽階段,如周敦頤、邵雍等哲人如何試圖在天人感應的宇宙觀中安放“人”的位置。這並非簡單的對唐代玄學的迴歸,而是一種將倫理道德置於本體論基礎之上的全新嘗試。我們詳細分析瞭《太極圖說》和《通書》中的核心概念,闡釋瞭“理”的概念是如何被初步構建起來,用以規範日益龐大的文官集團的行為準則。 2.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製度景觀與心理落差: 宋太祖“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的祖訓,塑造瞭宋代文官政治的獨特麵貌。然而,這種高度的製度信任背後,隱藏著士人對於行政效率與軍事安全的深刻焦慮。本書通過對宋初君臣往來密奏的細緻梳理,揭示瞭改革派(如王安石一派)與保守派(如司馬光一派)在國傢治理哲學上的根本分歧,並非僅僅是政策的對立,而是兩種關於“何為閤格士大夫”的身份認同之戰。我們特彆關注瞭這一時期,士人如何在“知行閤一”的實踐中,感受理想與現實的巨大鴻溝。 3. 審美趣味的轉嚮:從豪邁到內斂: 伴隨政治環境的穩定,審美也開始嚮精緻化、個體化方嚮發展。無論是蘇洵、歐陽修的散文風格,還是米芾在金石學與書畫上的獨特見解,都體現齣士人開始將重心從宏大的曆史敘事轉嚮對個體生命體驗與精緻物象的捕捉,為後世的文人藝術定下瞭基調。 第二部分:中期的精神睏境與哲學轉嚮——兩宋之交的危機意識 (約 220 頁) 靖康之變(1127 年)是宋代士人精神圖譜上的一個巨大斷裂點。本書用大量的篇幅,研究瞭這場災難如何迫使士大夫群體進行痛苦的自我反思和哲學上的深度調整。 1. 道德重建與“義理”的強化: 麵對北方的失陷,士人階層不得不麵對一個嚴峻的問題:我們引以為傲的文德,為何無法抵禦蠻夷的武力?這種集體性的創傷催生瞭以硃熹為代錶的、更為係統和嚴密的新理學。我們詳述瞭硃熹如何通過引入“存天理,滅人欲”的口號,構建起一個嚴密、內嚮、極具道德自律性的精神堡壘,以彌補外在政治秩序的崩塌。這是一種“嚮內求安”的文化策略。 2. 邊疆壓力下的“尚武”與“文治”的悖論: 南宋偏安一隅,使得“主戰”與“主和”的爭論持續不斷。本書側重於分析那些身處軍事前綫或關注邊防的士人,如嶽飛的幕僚群體、陸遊等人的心態。他們的愛國情懷與朝廷政治現實之間的拉扯,構成瞭宋代文學與政治中最動人的悲劇主題。通過對陸遊後期詩歌中“衰老之悲”與“壯誌難酬”的對位分析,展示瞭士人精神的雙重被壓抑狀態。 3. 城市化與市民文化對士人階層的影響: 隨著臨安的繁榮,市民階層(包括商人、手工業者)的影響力日益增強。這衝擊瞭傳統的士農工商等級觀念。本書考察瞭士人對這種新興文化現象的態度,從最初的鄙夷到後來的某種程度上的滲透與妥協,探討瞭精英文化如何在其內部醞釀齣“世俗化”的傾嚮。 第三部分:晚期的務實與文化傳承——從理學到史學 (約 180 頁) 南宋末年的士人,麵對的是國土淪喪、朝廷腐敗的絕望局麵。他們的關注點從形而上的哲學思辨轉嚮瞭更為迫切的現實關懷和曆史責任。 1. 史學的自覺與曆史的教訓: 麵對王朝的最終隕落,士人將目光投嚮曆史,試圖從中尋找亡國之鑒。本書重點分析瞭脫脫的《宋史》編纂過程中的思想傾嚮,以及對前代史事的選擇性強調,這體現瞭士人對自身曆史定位的最後一次集體努力。我們認為,宋代史學的繁榮,是士人“無力乾預現實,故而寄情於曆史”的體現。 2. 晚明思潮的先聲:對“義理”的鬆動與個體解放的萌芽: 盡管整體趨於保守,但在晚期的某些思想流派中,已經齣現瞭對過度強調倫理教化的反思。本書探討瞭少數士人如何開始關注個體情感的真實錶達,這為元代以後的文人藝術走嚮更自由、更具抒情色彩的道路埋下瞭伏筆。這些細微的鬆動,是士人精神在麵對無可挽迴的失敗時,所做齣的最後一次文化“突圍”。 3. 文化的遺産:精細生活與技術傳承: 最後,本書總結瞭宋代士人對中國文化在技術和生活美學上的不可磨滅的貢獻,包括印刷術的普及、園林藝術的成熟、瓷器工藝的巔峰,這些無不是精英群體閑適心境與專業精神的共同産物。 結論: 《宋代士人心態變遷與文化轉型研究》超越瞭簡單的政治史敘事,它將宋代視為中國曆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精神中轉站”。士人們在理想與現實的夾縫中不斷地自我修正、掙紮與建構,最終塑造瞭一種既精緻內斂又蘊含深厚悲劇意識的文化氣質,影響瞭此後數百年的東亞精英階層。本書為讀者提供瞭一個理解宋代復雜精神圖譜的堅實框架。 適閤讀者: 中國古代史、思想史、文化史研究者,宋代文學與藝術史的專業學生,以及對中國精英階層精神生活感興趣的廣大曆史愛好者。 ---

著者信息

主編簡介

彭妮絲副教授


  颱灣颱北人。

  國立颱中教育大學語言教育學博士,現任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係副教授兼係主任,曆任環球科技大學副教務長、教學資源中心主任、通識教育中心及華語教學中心副教授,及颱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博士班兼任副教授等。也擔任過僑務委員會印尼地區華文教師研習會講座、《中原華語文學報》主編等職。

  研究領域為華語文讀寫教學、漢字教學、華語文文化教學、語言課程設計及語言教材教法。著作包括〈華語文讀寫讀本暨教學研究—以係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為基礎之探究〉、〈以雙語閤作統整閱讀理解模式為基礎之華語文讀寫教學研究〉、〈不同學習風格馬來西亞海青生之華語文閱讀/教學策略〉、〈華語文閱讀教學研究—以閱讀理論與個案為基礎之探索〉、〈華裔學習者華語文文化學習特質初探〉、〈華人節慶文化活動認知探究〉、〈華語文讀寫教學中之文化導入探討〉、〈短期遊學課程設計與實施—沉浸課程/任務教學設計為基礎〉,以及專著《蔔辭所見殷商傢族製度研究》、《白話文暨文言文閱讀理解教學研究》等。

作者簡介

吳氏祿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係碩士生

李紫菱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係碩士生

薑景嚴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係碩士生

陳俞秀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係碩士生

陳鈺茹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係碩士生

傅筱雯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係碩士生

彭妮絲

  國立颱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博士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係副教授兼係主任

廖宜瑤

  美國俄亥俄大學資訊教育博士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係助理教授

劉碩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係碩士生

衛祥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係碩士生

黎承豪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係碩士生

  (依姓氏筆畫排列)

圖書目錄

I 賴序
V 廖序
VII 主編序
01 商務華語概論/彭妮絲、劉碩、衛祥 001
02 新聞華語概論/彭妮絲、陳俞秀 049
03 中醫華語概論/彭妮絲、傅筱雯 097
04 導遊華語概論/彭妮絲、黎承豪 133
05 旅遊華語概論/彭妮絲、李紫菱 155
06 科技華語概論/廖宜瑤、陳鈺茹 183
07 法律華語概論/彭妮絲、薑景嚴 209
08 基督教華語概論/廖宜瑤、吳氏祿 229

圖書序言

賴序

  近年來華語文的教學和研究似乎呈現兩樣趨勢:一是由本體理論的教學和研究趨嚮實踐理論的教學和研究;一是由一般華語(Chinese for general purpose, CGP)的教學和研究趨嚮專業華語(Chinese for specific purpose, CSP)的教學和研究。專業一詞,顧名思義,是指專門的行業或職業,為該行業的從業人員所能充分認知和圓滿執行的業務。因此所謂專業華語是指在一般華語的基礎上加入專業的特質和實用的功能,將華語知識和專業知識結閤為一體的語言。由於專業華語除具備華語的功能之外,尚且具有承載專業知識傳輸的功能,對外籍人士在華語職場和工作環境中能産生一定的佐助和效益,故就現實社會的層麵而言,它的廣受重視和蓬勃興起是一種自然的趨勢。

  專業華語的類彆包含甚廣,舉凡經貿、觀光、法律、新聞、工程、資訊、醫學、護理等都可和華語建構成各類專業華語,各類專業華語也都具有其特性、內涵、運作場域和專業用語等。如經貿華語是以華語作
  
  為進行經貿活動時,彼此接觸、互動、溝通、協商的工具。其內涵則是以經貿事務為主體,包含定位關係、籌資方式、註冊商標、物品産銷、稅收申報、企業管理、兼併收購等業務。其專業用語則有資本、利潤、金融、産值、外匯額、報酬率、貿易赤字、通貨膨脹等。它需要具有經貿和華語兩種知識兼備,纔能使業務順利推展。

  觀光華語是提供外籍人士在華語地區,特彆是海峽兩岸進行觀光或旅遊活動時所使用的普通話。由於當前全球各國都將觀光産業視為國傢的重要産業,對創造就業機會和賺取外匯營收具有顯著的效益,對國民經濟生産的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佔有一定的比例,觀光産業因而又被稱為「無煙囪工業」(no chimney industry),隨著這一個趨勢,觀光華語也成為不可忽視的專業語言之一。觀光活動主要是觀光者和觀光地區之人、事、物之間的關係,其專業用語如領隊、導遊、景點、古蹟、齣入關、辦手續、團體簽證、文化遺産等都有固定的意涵和明確的項目,使用者需要準確的瞭解和掌握,纔能使觀光事業順利進行。

  法律華語是指在法律環境中,和法律從業相關人員進行諮詢、協商、研讀法律文書、討論法律議題,甚至與另造發生法律訴訟時所使用的華語。其專業內容涉及法律概念、法律實務、法律文化、法律條文等,具有法律和華語雙重領域的特質。當今在講求法治的華人社會裏,法律華語是外籍人士與華人之間遭遇法律問題或法律事件,進行處理時不可或缺的工具。其專業用語如契約、仲裁、調解、抗辯、抵押權、公證人、檢察官、行為能力、連帶責任、解除條件等都有明確的定義和內容,它能使外籍人士在充分理解這種專業華語之中,其權益既可獲得法律的保障,其行事也可獲得公平的待遇。

  新聞華語是新聞專業知識和華語知能結閤為一的專業語文,它所涵蓋的範圍廣大而多元,舉凡國內外新發生的重大事件如政治、軍事、外交、經濟、科技、文教、體育、影劇、生活、氣象等用華語呈現的消息報導都屬於華語新聞。就新聞媒體的形式而言,可分為廣播新聞、報章新聞、電視新聞等。廣播新聞著重以口頭報導,報章新聞著重以書麵報導,電視新聞則著重以連結和綜閤影音、語言、文字的報導。新聞用語的特徵是常使用許多的縮略語如酒駕(酒後駕駛)、空難(空中災難)、巡演(巡迴演齣)、金控(金融控股);還有外來語如達陣(touchdown)、杯葛(boycott)、叩應(call in)、手紙(日語書信);翻譯詞匯如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溫室效應(green house effect)、恐怖攻擊(terrorist attack)、濛太奇(montage);以及新興詞匯如微電影、小確幸、軟實力、潛規則、尾巴搖狗、伊斯蘭國等。其他如醫學、護理、工程、資訊、科技、宗教等專業知識和華語結閤形成各類專業華語時,也都有其定義、特色、內容和用語等。

  專業華語的教學除結閤華語和專業知識的傳授之外,更重要的關鍵是要讓學習者有機會在各相關的專業場域中進行參訪、演練或實習。如教學經貿華語時,能讓學習者到公私立的經貿機構進行一段時間的觀摩或實習;教學觀光華語時,能讓學習者充當臨時的領隊、導遊或觀光客,對觀光工作進行親身的體驗;教學法律華語時,能讓學習者到律師事務所瞭解訴訟案件的建構,或到法院去從旁視聽原告、被告兩造的辯論、檢調人員和審判人員雙方的攻防;教學新聞華語時,能讓學習者到報社、通訊社或廣電公司研習新聞採訪的經驗、新聞播報的技巧、新聞編寫的方法等。如此專業華語的教與學便能由知識落實到行為上,真正通過從本體上的學以緻知達到實踐上的學以緻用。

  本書包含商務、新聞、中醫、導遊、旅遊、科技、法律、基督教的專業華語概論共8篇,佔瞭專業華語中的主要部分,是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係彭妮絲和廖宜瑤兩位教授指導他們的研究團隊成員,對專業華語的理論和實踐進行深入的研究,並將成果撰寫成專論,再集結成書而齣版。中原應華係成立於2002年,2003年正式招生,14年來經由全係同仁的辛勤經營,師生之間的通力閤作,至今已經畢業的大學部學生計512位,碩士生63位,發行的《中原華語文學報》16期(內含學術論文108篇),編纂齣版的華語文教學書刊近20種,主辦的華語文國際學術研討會近20場(內含學術論文約200篇)。近年來更由於係主任彭妮絲博士的卓越領導,全係同仁的認真投入,係務成長更加快速,除順利通過第二周期的係所評鑑,並以産、官、學相結閤的理念,成功的承辦教育部「邁嚮華語文産業輸齣大國八年計畫(2013~2020)」中的「一級輸送機構計畫(包括師資、教材、課程、測驗、認證等)」、華語文國彆化教科書的編寫、係刊的創辦,更和著名齣版社閤作,發行《實用華語教學係列》專書,如本年2月甫由新學林齣版股份有限公司印行的《華語教師專業發展》,本年7月印行的《專業華語概論》以及往後一係列即將陸續齣版的專業華語教學論著等,這些耀眼的成果都將成為本係持續成長的亮點。竭誠希望此書的齣版,能對國內外華語文教學的發展産生一定的影響和具體的貢獻。

中原大學應華係講座教授
賴明德
2016-6-5

廖序

  華語學習者持有工具型動機來學習華語,遲早要接觸到「專業華語」的領域。然而世上專業何其之多,而該領域「專業華語」的學習者需求也大不相同,因此,「專業華語」不再僅是語言教師的專利,它需要以華語為主要語言的社會各專業領域專傢,與語言教師們共同分析該專業的特有辭匯用語,以及欲進入該專業領域之華語學習者的特性與需求,來編輯該專業相關之語言教材,進行教學。

  舉例來說,學習「科技華語」,以追求工程科學學位的留學生為主要學習者,若是剛升大學,則應以普及科學類,俗稱「科普」的篇章為主要學習內容,畢竟剛要進入大學某專業科係就讀,華語學習應著重的是與該專業有關的基礎「先備語言知識」,而非由語言教師來教授該專業知識。而既然是科普篇章,對於教學內容,優秀的華語教師在研讀之後,應能應付學生需求。

  然而若是以「宣教」為主的傳教士,或是跨國工程師,則多已有一定專業背景,其學習「專業華語」時,所需求的專業程度更為深入,倘若華語教師本身無該領域的背景,是不易勝任的。

  所幸本係師長們多有跨領域之背景,在師長們指導及研究生們的努力下,「專業華語概論」一書終於付梓。雖然篇幅及時間有限,本書已盡可能涵蓋目前較為熱門的專業領域,足為初進入專業華語領域的華語師培生們,建立一個好的基礎。

廖宜瑤

主編序

  專門用途英語教學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簡稱 ESP),是專門針對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提齣的,往往被當作專門用途英語教學來理解,與一般通用英語(General English)教學概念相對。關於 ESP 定義,Hutchinson 和 Waters (1987) 所提齣的觀點認為,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是一種有關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全部決策,都取決於學習者的學習原因的語言教學途徑。Robinson (1991) 進一步提齣 ESP 關鍵標準和特徵,兩個關鍵標準為:通常以目標為導嚮、課程設計以需求分析為齣發點;係列特徵包括: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必要的目標,以及在同質的課程班裏針對成人所從事的工作或專業的學習進行教學。張黎(2016:5)給專業用途語言教學下一個定義:「根據特定學習者的職業發展或專業知識學習需求,優先選擇與其緊密相關的語言知識和技能作為教學內容,運用適當的教學策略與方法,使學習者盡快獲得所需要的語言交際能力。」到瞭 21 世紀,開始將 ESP 的概念和理論藉鑑到專業華語教學中,將專業華語稱之為 CSP(Chinese for Specific Purposes)。

  編寫緣起方麵,舉商務華語而言,國際商務華語教學人纔需求日益提高,藉由商業專業課程、華語文教學素養課程等結閤,以提升學生商務華語教學能力,培養學生具有國際化之專業實務能力,最終以培育國際商務華語文教學人纔為目標。為因應此社會需求及教育潮流趨勢,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係設計商務華語文教學學程,該商務華語文教學跨領域學分學程包含應用華語文學係之「商務華語文教學法」、「跨文化溝通」、「華語文教材教法」,以及「商務華語微型課程」、「商務華語實習講座」;商學專業科目,則有商學院企業管理係之「行銷管理學」課程,以及國際經營與貿易係之「國際貿易實務」課程。隨著華語文教學的蓬勃發展,關注對外華語教學的研究雖不斷增加,但華語文作為專業用途之相關論著卻不多見,於是本係師生自 2014 年 9 月起,開始構想撰寫《專業華語概論》一書,本書是一部介紹專門用途華語教學的概論性專著,內容包含商務華語概論、新聞華語概論、中醫華語概論、導遊華語概論、旅遊華語概論、科技華語概論、法律華語概論、基督教華語概論。

  語言教學的內容是語言,如何教語言必然涉及到人們對人類語言和語言活動本質的認識,首先要弄清語言是什麼,接續是如何教等課題。教育應探討的六項基本課題如下:

  1 為何教?:教育是什麼?教育的理論基礎。
  2 何處教?:教育的場所。
  3 何時教?:教育的時機。
  4 教什麼?:教育的內容,課程。
  5 如何教?:教育的方法,教學。
  6 學瞭什麼?:測驗、評量、統計。

  專業華語的學習需求多種多樣,學習需求的層次和類型也比較復雜,舉商務華語為例,為瞭更好的分析商務華語在實際商貿領域中的使用情況,張黎(2012)做瞭〈漢語在國際商務領域使用狀況調查與分析〉問捲,該問捲調查瞭分彆來自 26 個國傢和地區的 232 位商務人士,其背景均為企業人士、母語非華語並且都學過華語,工作範圍也遍及交通、金融、生産製造等各個領域,並得齣以下結果:

  1 漢語被廣泛運用在對工作有用的業務範圍內。
  2 外籍商務人士最常使用漢語作為交際工具的對象為中國同事或客戶。
  3 「說」和「聽」是外籍商務人士使用最多且需求較大的語言技能。
  4 即便已具備較高的漢語水平,但大多數的商務人士仍想繼續學習漢語。

  近年來對於教師的專業成長模式,整閤個案研究教學法、問題中心、同儕互動與專傢諮詢的學習模式,例如 Bridges 和 Hallinger (1993) 的「問題本位協同發展」(PBL-CD)模式,主張學習者在參與解決問題過程中,培養專業能力。至於學科內容知識的重組與轉換,主要是透過:

  1 準備(Preparation):選擇適當的教材。
  2 錶徵(Representation):考慮主要概念的呈現方式。
  3 教學選擇(Instructional Selection):選用適當的教學法。
  4 調適(Adaptation):適當的應變能力,包含對於學生先前概念的瞭解及對於教學情境的知覺等(Shulman 1987;張惠博、劉宏文 2000)。

  實務知識是行動導嚮的知識、是內隱的;本專業華語文教學即以問題本位協同發展模式(PBL-CD)為方嚮構思課程與教案設計,冀能建立學習者的專業教學與學習能力(彭妮絲 2016)。學科知識透過準備、錶徵、教學選擇與調適方式進行重組與轉換,加上 PBL 課程實施主要步驟:呈現問題、分析問題、探究問題及呈現解決方案等四階段,以商務華語學程為例,本課程以華語文教學專業科目為主,其中「商務華語文教學法」與「跨文化溝通」,即據上述麵嚮呈現問題導嚮學習課程內容。其次,搭配商學院專業領域基礎課程,以期學生獲得商業基礎知識,在麵對以商務為目的學習華語文的學習者時,除瞭教導基礎會話外,也可使學習者獲得實質的幫助。

  本書即據上所述,斟酌教育應探討的六項基本課題,側重學習者之學習需求,教學方法上則採案例教學與 PBL 教學等為構思方嚮,來思考每一專業華語的編寫。本書歸納知識框架,盡可能整理相關專業華語教材,概括性地介紹相關研究成果,讀者可以通過所附教材與參考文獻,進一步瞭解相關理論及其具體內容;本書同時聯係實務進行交流與討論,聯係具體的材料,以及親身經驗等來理解,至於一些復雜、爭議的問題,可以藉由每章後麵的「本章迴顧與反思」,進行思考與討論。但如欲瞭解這些理論和方法,得進一步研讀專業文獻,否則有些內容恐無法確實理解。本書每章內容安排如下:

  1 專業華語發展概況:介紹該專業華語的發展狀況。

  2 專業華語內容概說:介紹各專業華語定義與內容,以及專業華語相關研究文獻探討。

  3 專業華語教材介紹:介紹各專業華語教材。

  4 專業華語語言特色:即對該專業華語語言風格介紹分析。專業華語是為各行業交際能力設置的一種專門課程,內容涉及到各專業活動的各個方麵,不僅包括學習者需要瞭解的知識,更展現各專業活動的語體特點。

  5 專業華語課程活動與教案設計示例:主要採案例教學與 PBL 教學設計。

  6 本章迴顧與反思及專有名詞示例:每章後麵列齣瞭「本章迴顧與反思」,用來提示比較重要的概念。每文後約例舉 100 個專有名詞示例。

  本書由師生共同編撰,雖盡力廣集資料,惟學智經驗尚淺,其間疏漏在所難免,希望通過本書能夠管窺專業華語教學實踐概況,闕漏處尚祈各界惠賜指正。

彭妮絲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我一開始抱持著一種「姑且看看」的心態去翻閱這本《專業華語概論》。畢竟我從小就在颱灣長大,對華語的掌握應該算是蠻得心應手的,心裡想著能有多「專業」呢?結果,這本書徹底刷新瞭我的認知!它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教科書,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用一種非常生動有趣的方式,帶領我們深入探索華語的世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華語的文化意涵與應用」的部分。我們常常以為語言隻是工具,但這本書卻揭示瞭華語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以及這些文化意涵如何在專業溝通中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書裡舉瞭很多例子,讓我們瞭解到,在不同的場閤,使用不同的詞語或錶達方式,其實都可能觸碰到對方的文化敏感點,進而影響溝通的效果。這對我們這些在颱灣,雖然身處華語環境,但卻很少深入思考語言背後文化意涵的人來說,真是一記當頭棒喝。它讓我開始反思,我過去的溝通方式,是不是在不經意間,就忽略瞭這些重要的文化層麵?這本書不僅教會我「怎麼說」,更教會我「為什麼要這樣說」,以及「如何更有效地融入在地文化」。它讓我對華語的理解,從「會說」提升到瞭「懂」的層次,是一種從量變到質變的提升。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值並沒有那麼高,想說「華語概論」這種東西,大概就是把一些文法規則、詞彙羅列一遍,頂多再講講發音吧?結果,我真的是錯得離譜!這本《專業華語概論》完全顛覆瞭我對這類書籍的想像。它不是那種填鴨式的教學,而是以一種非常啟發性的方式,帶領讀者去探索華語的奧秘。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華語在商業溝通中的策略」的討論。我們在颱灣做生意,常常覺得憑藉著基本的溝通能力應該就足夠瞭,但這本書卻深入剖析瞭在不同商業情境下,如何運用華語來建立信任、爭取機會,甚至處理危機。它不隻告訴你「說什麼」,更重要的是「怎麼說」,以及「說給誰聽」。書中的案例都非常真實,讓我非常有共鳴,感覺就像是在看自己的工作縮影。它讓我意識到,原來同樣的內容,用不同的語氣、不同的詞彙,甚至不同的錶達順序,都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這對於我們這些在職場上需要不斷與人打交道的人來說,實在是太重要瞭!我現在迴想起來,以前在談判或者提案的時候,可能無意間就錯失瞭一些機會,都是因為對「專業華語」的理解不夠深入。這本書真的讓我受益匪淺,感覺自己好像瞬間擁有瞭更強大的溝通武器。

评分

收到《專業華語概論》這本書,我首先被它紮實的內容和嚴謹的編排給吸引。身為一個長期在學術研究領域摸索的人,我對於這種能夠係統性地梳理知識的書籍,總是有著特別的喜愛。書中對於「華語語法的演變與現代應用」的探討,真的是鞭闢入裡。它沒有停留在傳統的語法規則講解,而是結閤瞭現代語言學的視角,分析瞭華語在不同時代、不同語境下的變化,並探討瞭這些變化對現代專業溝通的影響。我尤其對其中關於「語義的細微差別與精確錶達」的章節印象深刻。在學術寫作中,一個詞語的細微差別,可能就會影響整個論點的準確性。這本書提供瞭很多非常實用的方法和技巧,幫助我們如何辨別和運用這些細微的差別,從而讓我們的錶達更加精確、更有說服力。此外,書中對於「專業領域的術語建構與規範」的分析,也讓我獲益良多。它不僅僅是列舉瞭各種專業術語,更是深入探討瞭這些術語是如何產生的,它們在不同學科領域中的作用,以及如何確保其規範性和一緻性。這對於我們進行學術研究,或者在專業領域內進行交流,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整本書的學術含量很高,但同時又兼顧瞭理論與實踐的結閤,是一本難得的佳作。

评分

拿起《專業華語概論》這本書,我腦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是:「終於有這樣一本能讓我對華語有個係統性認識的書瞭!」畢竟我們在颱灣,從小就接觸華語,但很多時候,我們隻是「習慣」地使用,對於其背後的規則和邏輯,並沒有那麼清晰的認知。這本書恰恰填補瞭這個空白。它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係統地梳理瞭華語的結構、發展和應用。我特別欣賞書中關於「華語在不同領域的專業應用」的探討。它沒有把華語看作是一個單一的整體,而是深入分析瞭在政治、經濟、法律、科技等不同領域,華語所呈現齣的獨特性和專業性。書中給齣瞭大量的實例,讓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在不同的專業語境下,詞彙的選擇、句式的運用,甚至語氣的拿捏,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和規範。這對於我們這些在颱灣,可能需要在不同專業領域進行交流和學習的人來說,實在是太重要瞭。它不僅僅是教授我們如何「說」專業華語,更是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要這樣說,以及「如何」纔能真正地掌握專業華語的精髓。這本書讓我對華語的理解,從一個日常使用的工具,提升到瞭一個具有深刻學術價值和實用意義的專業領域。它讓我覺得,自己對華語的掌握,又上瞭一個新的颱階。

评分

哇,拿到這本《專業華語概論》的時候,我真的充滿期待!畢竟我們在颱灣,雖然從小就講華語,但要把它講「專業」,感覺又是另一迴事瞭。我一翻開,就被它清晰的架構和豐富的例子給吸引住。它沒有那種死闆的學術腔調,而是用很貼近生活化的方式,講解瞭很多我在日常溝通中可能忽略的細節。像是書裡提到的「專業術語的運用原則」,我之前都覺得是自然而然就會的,但看瞭書之後纔發現,原來背後有這麼多講究!它教我們如何精準地錶達,如何在不同的專業場閤選擇最恰當的詞語,甚至還有如何避免一些常見的溝通誤區。特別是書中關於「跨文化溝通中的華語應用」那一部分,更是讓我大開眼界。身為一個經常需要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颱灣人,這本書就像是給我打開瞭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它讓我意識到,原來我們以為的「理所當然」,在別人眼中可能完全不是那麼迴事。書裡提供瞭很多具體的案例分析,讓我們能夠從中學習,如何更有效地進行跨文化溝通,減少不必要的誤會。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對「專業華語」的理解,從原本模糊的概念,變得更加具體和深入。它不隻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一步步引導我們提升華語的專業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