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我最近參加某個教會會友間的討論會,針對一個陷入睏境的教會提齣討論。這間教會曾經充滿活力、位於繁榮的市中心,現在卻隻剩寥寥幾個會眾,在衰敗的都市中為教會的存續而奮鬥,就像一個新歌德式的神聖孤島,被喧囂的城市包圍著。
討論會其中一個活動叫做「SWOT分析」,讓與會者指齣該教會的優點、缺點、發展機會、麵對的威脅。我們快速走過前三項,看到這間教會雖然麵對許多睏難,卻仍有許多教會事工的恩賜。當我們進行到清單上最後一項:威脅,你可以感覺到整個房間的緊張氣氛開始上昇。我們猶豫而戰兢地列著清單。沒人真的想談那些令人恐懼的危險:鄰近地區人口漸減、緊縮的經濟資源、老化的建築、安全上的考量。大傢的屬靈活力彷彿正從房間內滲透齣去,那恐懼幾乎是可觸及的。
接著有人說:「神,彆忘瞭把神放在清單裏。」
什麼?神是個威脅?
她接著解釋:「身為一個教會,我們要記住,神是那個對我們的穩定性、舒適度、自信最大的威脅來源。我們服事的是一位又真又活的神,祂不甘願就這樣丟下我們,祂會不停地派給我們不可能完成的作業,還不讓我們死得平靜安穩。」
哇。這傢夥不是喝瞭摻瞭神學的蘋果西打,就是搶先讀瞭馬‧蓋裏的《混亂與恩典》先行本。蓋裏知道,今日基督徒所麵對的挑戰當中,最大的就是那最古老的挑戰:跟上那位又真又活、不願意撇下我們的神,祂的狂野計畫和荒謬要求。
神知道我們盡力瞭。我們有時下流行的自助心理學、宗教儀式、最新的教會課程。還有成功的巨型教會,和那些看起來儀錶堂堂的講員。我們極度渴望無痛的、無聊的中産階級人生,而神下定決心要拯救我們。但是,以上一切我們所做的,都是為瞭和神的決心對抗──我們不想要這樣的人生被打亂。好消息是,聖靈不會放棄。我們還有希望。
蓋裏以其齣眾的魅力和機智筆觸,給瞭我們一個步調快速、富衝擊性的敘事。在幾乎點齣所有基督徒會犯的罪的同時,他提醒我們基督信仰的核心論證:我們得救是因為恩典,而不是我們的義,好讓我們能夠透過恩典,成為真正的義。蓋裏身為久負盛名的《今日基督教》(Christian Today)雜誌編輯,他從那個獨特的製高點,觀察這世上有罪的群體和個人所玩的把戲。蓋裏帶著大量的恩典把這些一一指齣來,接著點齣那已經交付給我們的不朽見證。這讓《混亂與恩典》成為一本罕有而令人贊嘆的書──這本書不僅告訴我們基督教不容辯駁的真理,同時帶齣基督徒真實的盼望。
對現代基督徒來說,這本書會是一個滿有真理與盼望的禮物。福音強而有力,能對付我們生命中的各種混亂;三一神滿有慈愛,祂製造滿有恩典的混亂,把我們嚮神推進。巴特(Karl Barth)認為,當神的恩典臨到我們這些頑梗的罪人,我們會經曆到混亂和脫序。在我讀過論述信仰的書中,很少有一本能夠以如此溫暖且易於理解的方式,講齣巴特對恩典的洞見。《混亂與恩典》是一個隆重的邀請,要我們再次踏上生命旅途,彷彿這是我們的第一次旅程。在旅途中,神在耶穌基督裏不僅是位嚴格的神,祂充滿恩典,並在恩典中賜給我們在混亂時刻保持信心所需的一切。
艾伯剋˙布殊(Eberhard Busch)曾提到,在六零年代的德國杜賓根,有個很不錯的講座,主講人是拉辛爾(Joseph Ratzinger,後來成為樞機主教,並在2005年被選為教宗)。在演說中,拉辛爾盛贊他那獨一、真實、聖潔的大公教會偉大而輝煌的美德。到瞭講座尾聲,巴特「謙卑地」問拉辛爾,他怎麼確定他那「宏偉的教會」,盡管有著華麗的儀式和美好的工作,不是在「巧妙地逃避聖靈」?巴特的問題讓拉辛爾手足無措,也在觀眾間激起一片低語。
我真希望老巴特還在世。我想他會喜歡蓋裏的書的。
威廉•韋利濛
聯閤衛理公會主教
北阿拉巴馬區聯盟
前言 我以前常會和朋友們玩這樣一個遊戲:其中一個人閉眼睛,然後其他人開始轉他的身體。確定那人安然無恙且暈頭轉嚮後,就讓他睜開眼睛,試著以直綫方式走嚮站在六公尺外的友人。想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事,因為這時你的平衡感已經受到破壞。大腦說要往前走,身體卻大幅傾嚮某側。你看起來就像個醉漢,你也感覺自己像個醉漢,因為你就是沒辦法走直綫。一切都那麼混亂、讓你感到睏惑。很快,你就會失去平衡然後倒在地上。同時,你的朋友每個都笑得不能自已,說不齣話。
聖潔的混亂可能就是這樣:混亂且令人睏惑的人生。我們覺得自己像個醉漢。有時候我們笑到噴淚,有時候我們哭得歇斯底裏。那樣的人生充滿自由,但那自由有時令人感到懼怕;那樣的人生充滿喜樂,但不見得總是興高采烈。或許那更像是信心,即使睏惑,仍知道自己內心深處渴望的是什麼。
然而,這並不是基督徒生活在大部分人心中的形象。通常人們看到的是各種活動與熾烈的情緒,而非平靜安穩的喜樂;他們常看到緊鎖的眉頭,而非敞開的雙臂。他們看到基督徒總是抱怨世俗文化的缺點,而不是進入神創造並深愛的世界。當基督徒需要被教導如何更加喜樂、更多對他人錶示歡迎,你就知道齣問題瞭。
雖然我們滿心嚮往自由,但自由也讓我們感到不安。使徒保羅宣稱「基督釋放瞭我們,為瞭要使我們得自由」(加五1)。讀這行字,我們感到喜樂,同時也睏惑地搖頭,不知道保羅到底是什麼意思。字麵上看來,這像是道德無政府狀態──再也沒有人約束我們;但我們都知道,所謂宗教,就是規規條條。
我認為保羅的意思很簡單:每一天,神都賜給我們無盡的恩典,所以我們有超乎想像的機會,去愛、去服事這個深受攪擾的世界。但這完全不符閤我們的直覺,因此我們拒絕接受。於是,我們安於所謂的宗教,因為在宗教裏,一切都比較容易預測並控製。比起和聖靈打交道,宗教帶來的經驗更加陶冶人心。
當我談到宗教,我指的不是以前那些拘謹清教徒的律法主義,或現代基要派。我指的是那些立意良善的教會領袖,他們以狹隘的「教會成長原則」取代對聖靈的信靠。還有那些誠摯的基督教機構高層人士,他們喜愛迅速掌握大事小情,而不是不斷禱告。還有勤勉的行銷人員,急於控製所屬教會的品牌形象。還有那些後現代佈道傢,他們急著想說服我們(有時候充滿教條和論斷),現代主義是邪惡的,而且已經死瞭。還有熱情的政治活躍分子(無論左派或右派)告訴我們,惟有參與他們的行動,人生纔有意義。還有捍衛傳統文化的鬥士,叫我們預備作戰。還有失意的牧師,責備會眾缺乏委身。還有無聊的信徒,操控教會執事會,確保幼兒園的牆壁是漆成黃色而不是綠色,並以此為樂。
有時,我講得好像那些都是外在的問題,然而,當我們檢視自己的心,便會發現事情並非如此。我嚮幾位朋友提到自己正在寫書,主旨是聖靈要把我們從對宗教的成癮解放齣來,許多人叫我趕快寫完,因為這正是他們需要的。當我們檢視自己的內心,便會發現自己的生命乏味又渺小,跟新約聖經描繪的活潑生命相去甚遠。敬拜和禱告已經完全變成屬靈操練,是義務而非樂趣。我們大費周章管理「個人簡介」──無論是在臉書還是其他地方──確保他人對我們的靈性留下良好印象,但這讓我們感到疲纍不堪。我們想要幫助貧窮的和受壓迫的,卻害怕犧牲自己的安適。大部分人都對隻當個「好基督徒」感到厭倦。我們認為應該還有些什麼,卻不知如何運用那個「什麼」。
這種張力在我們麵對混亂和睏惑時最為明顯。我們不可能活在人世,卻不需要麵對那樣的張力。但又有誰沒有想齣各種策略,躲開那張力帶來的痛苦?
已故的瓦爾特˙馬丁博士(Walter Martin)是一位基督教護教傢,專門服事其他宗教信仰者──摩門教、耶和華見證人等。他以前常分享這個故事:有一次,他遇到一個太太,這位太太告訴馬丁博士她有獨門妙方,能夠有效對付耶和華見證人。馬丁博士謙和地說,多年來他一直和耶和華見證人辯論,一直在尋找有效服事他們的方式。
那位太太熱情地告訴他:「很簡單,當我看到他們走嚮我傢的車道,我就關窗鎖門。他們敲門,我就假裝沒人在傢!」
當混亂來敲門,我們用宗教把這位不速之客拒於門外。禱告變成僅是讓我們得到安慰的管道,敬拜則變成振奮的泉源,讀經不過是為瞭尋找鼓勵的字句。當然,如果基督信仰沒有帶來安慰、振奮、鼓勵,那根本不是基督信仰;但基督來,是要賜給我們更大更美好的,遠不僅是帶來安慰和鼓勵的宗教。基督賜給我們聖靈──我們所能想像最令人不安的禮物,因為這禮物帶來混亂,也帶來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