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悲劇:政治與民主治理下的債務殘局

希臘悲劇:政治與民主治理下的債務殘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ames Angelos
圖書標籤:
  • 希臘悲劇
  • 政治
  • 民主治理
  • 債務危機
  • 歐洲債務危機
  • 古希臘
  • 政治經濟學
  • 公共政策
  • 社會問題
  • 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希臘人如何吃垮自己的國傢?

  文明古國希臘有著漂亮的小島海灘、大理石古蹟、古代哲學傢,但當代希臘卻以政治人物侵占公款,政府效力不彰與外債高舉等新聞攻占版麵。有人說是「希臘人吃垮自己的國傢」,也有人說「希臘先是自己惹麻煩,然後碰到三巨頭帶來的麻煩」。

  作者安傑羅士是通曉希臘語且有一半希臘血統的記者,在希臘債務危機後,多次迴到希臘實地探訪官員、當事人與居民,尋找問題癥結。他從官醫民閤作詐領補助的「盲人島」事件為起點,一路抽絲剝繭:因查稅引發民怨的「漁船小館」事件、貪汙引殺機的「區長命案」、宗教與民族主義情結所引起的政教衝突,以及難民安置與人權爭議等。

  經過多方採訪,作者發現政治與民主治理機製失靈恐怕是造成今日希臘債務殘局的原因。希臘經曆多次政黨輪替,為爭取選票與鞏固勢力,除上演政策買票外,每當新任執政黨上任,便會一次又一次地擴增公務員職缺安插同黨人士。而希臘的債務危機,不僅是政府未有效利用來自外部的基金與貸款,還有逃漏稅造成稅收不足的問題。此外,希臘身為債務國,卻試圖以全民公投否決債權國的償債協議,而這樣的態度也許與希臘經曆過連續殖民的曆史有關。希臘在不斷受到外強介入插手的環境中,勢必發展齣強化自身的民族認同與民族主義論述。但希臘近年仇外的紛爭,卻也使國內新納粹黨得以快速崛起。

  希臘是歐洲文明與民主製度的發源地,但當代希臘的錶現卻使歐盟各國「希退」聲浪不斷。雖然目前紓睏案通過後,危機暫時退燒,但若未能找到調整體質的解方,作者最後也直言,「債務危機會不會不久後重演呢?不太有人懷疑不會。」

名人推薦

  張翠容

  歐元區很多人認為,勤勞的德國人應該為好吃懶做的『東方』南鄰希臘收拾殘局,這種見解流於輕率,作者從幾個角度加以剖析。但在曝露希臘政客不法行徑上,作者也同樣不遺餘力,更揭穿希臘公務員終身職的弊端以及拜占庭式的官僚體係……在安傑羅士先生的巧筆下,從關懷的角度分析希臘現代文化,本書裏的種種荒唐缺失讀來纔不至於像一筆流水帳。--《華爾街日報》

  作者在《希臘悲劇》中用七篇關於日常生活與新聞故事的小品文,穿插簡單的曆史旁白,傳神捕捉希臘金融崩潰的嚴峻後果。安傑羅士(第二代希臘裔美國人)是一位觀察入微、擅長訴說細節且富有同情和見地的記者,他巧妙地揭開因嚴苛樽節而引爆的長期矛盾和偏見。他深入這個因鬧劇和災難齊頭並進而破碎不堪的國傢,充滿反諷意味的幽默感使作者與讀者都不至於陷入極度不滿或絕望。在悲喜交替中,我們清楚記得這個惱人的印象,今天希臘最大的悲劇可能不是發現自己的處境有多悲慘,而是對於這個現實,似乎沒人真知該怎麼辦。《希臘悲劇》是個成功的作品。--卡爾內齊斯(Panos Karnezis)The Convent一書作者 

  對被混亂吞沒的今日希臘,這是一部吸引目光、愉快有趣,但有時令人恐懼的深度觀察。書中華麗的人物卡司使其愈加切中要害,包括貧睏的島民、富裕的船主、驕縱的政客、老謀深算的東正教主教,和狂熱且嚴重分歧的選民。安傑羅士生動描寫我們視之為民主製度發源地上所發生的事,也給我們所有人上瞭一堂課。──史東(Tom Stone)《我的希臘小館》一書作者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債務之蝕:古代經濟與現代危機的鏡像》的圖書簡介。 --- 《債務之蝕:古代經濟與現代危機的鏡像》 作者: [請在此處填入作者姓名] 齣版社: [請在此處填入齣版社名稱] 齣版日期: [請在此處填入齣版日期] 內容簡介 在人類文明的宏大敘事中,債務始終扮演著一個復雜而隱秘的角色。它既是經濟活動得以展開的潤滑劑,也是社會結構崩塌的前兆。本書《債務之蝕:古代經濟與現代危機的鏡像》旨在深入剖析曆史上關鍵時期的債務現象,追溯其在政治權力、社會倫理以及經濟體製變遷中所激發的深遠影響。通過對古代城邦、中世紀商業帝國乃至近代工業革命時期債務危機的細緻考察,本書試圖構建一個跨越時空的債務譜係,揭示債務邏輯在不同文明形態下展現齣的驚人一緻性與微妙差異。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拒絕將債務僅僅視為一個純粹的金融技術問題,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社會與哲學維度進行審視。我們關注的焦點是:債務如何塑造瞭階級關係?權力如何通過信用和徵收機製來固化自身?以及,當債務的重擔壓垮個體乃至整個社會結構時,曆史留下瞭哪些關於清償、減免(或稱“債奴解放”)的實踐與教訓? 全書分為五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地展現瞭債務的侵蝕性力量與人類應對危機的嘗試。 第一部分:起源與神話——債務的倫理奠基 本部分追溯瞭債務概念在早期社會的萌芽。我們將探討古代立法中對“人身抵押”與“財産抵押”的規定,特彆是聚焦於古巴比倫的“米薩姆”(misharum)——國王頒布的債務赦免令——及其在維護社會基本穩定中的作用。在這一階段,債務往往與宗教和道德義務緊密相連,違約不僅是經濟上的失敗,更是對社群契約的背叛。 我們深入研究瞭早期商品貨幣的局限性,以及隨著信貸的齣現,早期社會如何應對“利息”這一概念帶來的倫理睏境。書中特彆對比瞭不同文化中關於藉貸行為的規範,揭示瞭“不義之財”的早期形態是如何在法律條文中被界定和懲罰的。這一部分的論述為後續分析現代金融機製提供瞭必要的倫理背景。 第二部分:城邦的悖論——債務與公民身份的交織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古典時代的城邦。在雅典和斯巴達等體係中,債務不僅僅是個人財務問題,它直接關聯著公民的政治權利與軍事義務。雅典的“六一稅”(Ektake)和與海外殖民地的藉貸關係,深刻地影響瞭其民主實踐的深度與廣度。 本書細緻分析瞭梭倫改革的驅動力——“析取”(Seisachtheia),即“卸負之舉”。通過對這些早期債務重組措施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當債務危機威脅到政治共同體的基礎(即擁有土地的自由民數量)時,權力精英是如何被迫介入以避免階級戰爭和城邦分裂的。這一曆史場景為我們理解現代主權債務重組提供瞭鮮活的案例,展示瞭政治穩定對金融危機的優先性。 第三部分:中世紀的契約與教會的乾預 從中世紀的威尼斯、熱那亞等商業都市的興起到漢薩同盟的貿易網絡,債務在跨區域貿易中扮演瞭更為復雜、技術性的角色。本部分著重探討瞭商業法的發展,特彆是票據和復式記賬法的應用,這些創新極大地提高瞭信貸的效率,但也為投機和隱蔽的金融操作提供瞭空間。 同時,本書沒有忽略宗教對商業實踐的製約。通過考察中世紀晚期教會對高利貸(Usury)的禁令和其在實際操作中的“變通”方式,我們得以洞察意識形態如何試圖馴服日益增長的資本力量。特彆是對猶太商人階層在信貸市場中扮演的特殊角色及其社會後果的分析,揭示瞭金融活動如何常常與邊緣群體的命運捆綁在一起,成為社會衝突的導火索。 第四部分:工業時代的擴張與金融的帝國化 進入近現代,債務的規模和速度都發生瞭質的飛躍。本部分考察瞭國傢主權債務的製度化過程,特彆是17世紀荷蘭和英國通過發行國債,成功地將私人儲蓄轉化為國傢擴張能力的機製。 更重要的是,本書探討瞭工業革命初期,工廠主與銀行傢之間形成的“生産性債務”關係。信貸的過度擴張如何催生瞭周期性的金融恐慌(Panics),以及這些恐慌如何反過來重塑瞭國傢的金融監管體係。我們將分析19世紀圍繞金本位製展開的論戰,它本質上是對誰應該承擔清償責任的深刻爭論。通過對比英格蘭銀行與美聯儲在危機中的不同反應,本書揭示瞭中央銀行製度是如何在“穩定”與“懲罰”的張力中不斷自我調整的。 第五部分:現代迴響——永不終結的清償循環 在終章,本書將視綫拉迴當下,探討當代全球金融體係中債務的結構性問題。我們探討瞭主權國傢在冷戰後期的債務纍積,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等機構在債務重組中的角色,特彆是其所附帶的“結構調整”條件對受援國內政和經濟主權的影響。 我們提齣一個核心論點:曆史錶明,一個長期、持續積纍的債務體係,如果缺乏定期的、具有政治決斷力的“糾正機製”(無論是通過重組還是爆發性的係統崩潰),最終將導緻經濟活力枯竭和社會信任的瓦解。 《債務之蝕》不僅是一部經濟史著作,更是一部關於權力、正義與人類社會韌性的探究。它邀請讀者超越純粹的數字迷霧,去理解那些看不見的債務之繩是如何纏繞和塑造瞭我們共同的曆史軌跡,以及我們今天所麵對的經濟睏境,並非孤立事件,而是古老循環的最新變奏。 --- 關鍵詞: 債務史、金融倫理、主權債務、古代經濟、古典城邦、國傢信用、金融危機、債奴解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詹姆斯‧安傑羅士(James Angelos)


  安傑羅士曾任《紐約時報》都會版記者,隨後移居歐洲,擔任《華爾街日報》特派員,目前是自由撰稿新聞工作者。

譯者簡介

宋瑛堂


  颱大外文係畢業,颱大新聞碩士,曾獲加拿大班夫國際文學翻譯中心駐村研究奬,曾任China Post記者、副採訪主任、Student Post主編等職,譯作包括《永遠的麥田捕手》《間諜橋上的陌生人》《怒海劫》《賴瑞金傳奇》《戰山風情畫》《野火》、《重生》三部麯《十二月十日》《往事不曾離去》、《修正》《祭念品》《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宙斯的女兒》《全權秒殺令》《單身》《馭電人》《大騙局》《數位密碼》《冷月》《永遠的園丁》《幸福的抉擇》《蘭花賊》《斷背山》等書。
 

圖書目錄

推薦序 債務危機──誰之過? 張翠容
引言

第一章 盲人島
第二章 帳麵玄機
第三章 抵抗
第四章 區長命案
第五章 叛教者
第六章 移民潮
第七章 新斯巴達

終章
誌謝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債務危機—誰之過?
張翠容

 
  閱謮安傑羅士這一本述說歐債的《希臘悲劇:政治與民主治理下的債務殘局》後,心裏百感交集,究竟是物先腐,而後蟲生;又或是蟲先蛀,纔令物腐爛?我們不自覺地陷入雞與雞蛋的陷阱瞭。希臘債務問題韆絲萬縷,卻牽動著歐盟的命運,對全球經濟亦不無深遠影響,不過,最受打擊的還是當地的老百姓,大傢都在問:哪裏齣瞭錯?

  雖然希臘債務危機已齣現瞭好幾年,但自二○一五年希臘大選「激烈左翼聯盟」上颱,除瞭經濟危機之外,又再發生瞭政治危機,政壇動盪不安。之後又遇到中東難民湧現波及歐洲,而希臘首當其衝,對於國際媒體來說,新問題永遠比舊問題更吸引目光。

  無論如何,希臘是歐債的縮影,歐債又是過去資本全球化所彰顯的問題縮影。當然,希臘本身也有其獨特的問題。這次安傑羅士親赴希臘現場,獲知瞭許多我們在媒體上沒有看到的事件故事,可讓讀者從微觀瞭解更多問題的來龍去脈,正所謂見微知著,這是可貴之處。最後,安傑羅士還為我們補充瞭難民這個因素如何影響希臘的政經發展,書中內容讓讀者可說是目不暇給。

  在此,我想提齣兩個疑問:一、沒有瞭希臘,難道歐洲債務危機便不會發生嗎?二、希臘本身的問題一直存在,為何債務危機會到二○○九年纔爆發齣來?而且不僅希臘,南歐其他地方也成為重災區。數年前我也有到希臘進行債務危機相關的採訪工作,或許,我在此可以對此做一些補充。

  希臘在曆史上麵臨太多外來強權乾預,也在希臘身上留下不少曆史傷口,因此希臘人總是帶著一種受害人的情結,這種情結多少反映在這次的債務危機中,也有可能因此讓希臘人缺乏自我反省能力。但另一方麵,外界對希臘的誤解又有多少?

  在希臘,我訪問當地人,想知道他們是否如外界所說,是個高福利國傢,由於好逸惡勞,全民熱中逃稅、四十歲就退休?被我這麼一問,他們都瞪大眼睛望著我。如果是學者,他們會搬齣很多統計數字去逐一反駁外界的謬誤。所謂四十歲退休真是很大的誤會。希臘人反問,誰可能四十歲就退休呀?他們的退休年齡都在六十五歲,現在政府還要延長至六十七歲。如果公務員要提早退休,也必須服務滿三十五年纔會獲得批準。隻有軍中的特種部隊,纔有可能早於五十歲前退休,但那是特彆的個案,不能混為一談。

  至於希臘人是否好逸惡勞這個問題,之前在飛機上恰巧坐在我身旁的,是雅典大學社科院研究員蘇儀(Zoi),她告訴我,根據經濟閤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報告指齣,希臘人每年工作二○一七小時,平均工時比德國要多四○%,即使撇開自雇人士的部分,希臘工時仍較德國長一○%。

  至於福利,調查統計也顯示希臘的社會福利不及德國,甚至不及西班牙。事實上,希臘老百姓都希望多做多得,以應付高昂的生活指數,失業是個夢魘,誰想當長期失業者?每個國傢都有懶人,希臘當然也有懶人,難道這就是債務積纏的原因之一嗎?

  談到逃稅問題,希臘人就更憤怒瞭。因為逃稅的都是有錢人,愈富有愈想逃稅,老百姓則要負擔高稅率。有次我與一群希臘大學生喝咖啡時,其中一人拿著菜單對我說:「看!我們這裏的消費稅是二三%,幾乎是全歐洲之冠,我們老百姓的生活多難過啊!」沒錯,老百姓雖然也懂得逃稅,但有錢人逃稅則有更大的影響,這種現象到處皆是,最近「巴拿馬文件」也揭露瞭全球的富豪,不論是在富國或窮國都在玩這種逃稅的金錢遊戲。

  在一次希臘反撙節的大遊行中,我遇上一位獨居老人,他在政府部門服務瞭一輩子,退休後每月能拿到八百歐元的退休金,現在一減就減到五百歐元,幾乎無法維持基本的生活。他問,為什麼外界總有這樣的誤會,以為退休者死後的退休金可由親友繼承?可能因為之前有官員收賄,讓這樣的事發生,但這是少數而不是普遍現象。老人傢也不覺得希臘的福利比西歐好,甚至還不如呢!希臘人認為,有人想找代罪羔羊,卻把責任推到希臘身上,其實隻不過是想轉移歐債真正原因。

  希臘導演凱特琳娜.凱特蒂(Katerina Kitidi)、哈茨斯特凡諾(Aris Chatzistefanou)拍瞭一係列有關希臘債務的紀錄片《解放債務》(Debtocracy)。該影片有一情節,講述希臘接受德國金錢援助後,再用來購買德國的武器。而削減赤字則迫使希臘政府私有化國有資産以換取現金,德國及其他資本由此可平價收購希臘國有資産。片中盡是嘲諷希臘政客怎樣成為歐盟的買辦,齣賣國傢,賤售國産,而德國則是最大的受益者。

  事實上,希臘在德國等歐洲強鄰的壓迫下,逐步私有化、齣售國有資産,其中包括賣掉國有機場、公路、國營企業、銀行、房地産和樂透彩執照、兩個最大港口和一傢自來水公司,甚至有些美麗的小島,都被政府拍賣。此舉幾乎是把整個國傢齣售,來滿足國際債權人的要求。

  當然,希臘政府也應負責,他們未能嚮富有的希臘人追收稅款,而是嚮老百姓開刀,削減養老金。在民生方麵也大幅提高稅率,例如連傢用電費都調漲超過二○%,令原本生活已吃緊的老百姓雪上加霜。此外,最令人難堪的還包括,一般勞工遭到不閤理的減薪,歐盟要求希臘政府把二十五歲以下勞工的最低工資調降三二%,二十五歲以上的勞工則調降二二
%。此外,勞動工時也增加,麵對高昂的徵稅,人們很快便失去瞭消費能力,到頭來裁員之聲四起,派遣勞工首當其衝。

  如此看來,僅靠撙節無助於清除銀行業界的毒瘤。這次歐債危機中,有不少是金融犯罪行為,而最大的「騙局」,當屬二○○○年美國高盛投資銀行,為希臘設瞭一盤局,巧妙掩飾希臘一筆高達十億歐元的公共債務真相,好讓希臘得以順利進入歐元區,以享有歐元區低廉的藉貸利率,繼續藉貸。

  據媒體曝光的數據顯示,當年高盛利用換匯交易(swap transaction)和信用違約交換(CDS)兩項金融工具,為希臘埋下主權債務炸彈,同時也加速瞭歐洲的經濟危機,而他們則坐收漁人之利,單是交易傭金,三億歐元已穩穩進入高盛口袋。高盛利用所謂「金融創新」手段,讓希臘政府的債務先用美元等其他貨幣發行,之後於特定時間換迴歐元債務,債務到期後,高盛再將其換迴美元。據報導,多年以來,當中交易金額高達百億歐元之多。為瞭進一步掩飾,高盛提供希臘優惠藉貸匯率,好讓希臘獲得更多歐元,並享有長達十年甚至更長的還貸期限,以迴避算入歐元區所需要統計的公共負債率。高盛這種障眼法,隻會令希臘不得不製造更多的貨幣換匯交易,使希臘深陷壞帳漩渦而無法自拔。

  為瞭維持閤格的負債率水準,高盛再為希臘尋找十五傢銀行達成貨幣換匯協議,其中包括德國的銀行,而且還是主要債權人之一。高盛明顯要把風險轉嫁給德國銀行業。為什麼選擇德國銀行呢?主要是因為德國是歐元區最大經濟體,此做法可將德國鎖在希臘的債務鏈內,如果德國政府袖手旁觀任由希臘違約,那麼德國銀行業也一併遭殃。

  當帕潘德裏歐在二○○九年上任為總理時,發現這一盤殘局已無法再騙下去,況且銀行也因全球金融危機而身陷泥淖,反而需要政府動用龐大資金救助,就在這種情況下希臘債務危機爆發瞭,並同時暴露瞭希債危機在歐洲不是單一案例。而高盛介入歐元區其他國傢金融事務之深,超乎我們所能想像。除瞭希臘之外,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等「歐豬五國」,也相繼爆齣主權債務危機。

  事實上,歐洲金融機構當中有不少高盛人。為希臘量身定做齣一套金融工具,以掩飾希臘龐大的債務者,就是當年的高盛副總裁德拉吉(Mario Draghi),他現在竟是歐洲央行總裁。而前任義大利總理濛蒂(Mario Monti),在二○○五年也曾任高盛的國際顧問。有美國媒體直接指齣,高盛就是歐債危機的罪魁禍首,他們透過琳瑯滿目的金融商品,讓世界充滿債務,現在危機爆發,他們不僅不需負責,也沒有受到懲治,反而被挑選齣來處理歐債問題。如今齣麵為歐債危機提供解決方案的歐洲領袖,也多是高盛齣身。這不是很荒謬嗎?

  高盛一手種下歐債的種子,他們對歐債自然最清楚不過。但另一方麵,當歐洲也被歐債拖垮時,高盛該如何反應?高盛集團總裁兼營運長柯恩(Gary Cohn)事後嚮投資者錶示,鑒於歐洲銀行為從財務危機解套,可能被迫齣售至少一萬億美元的資産。因此高盛很可能從中獲益,他們也許會掌握有利位置,去擔任這些資産銷售的中間人。因此,麵對歐洲這趟渾水,他不僅不擔心,反而還樂觀地認為,歐洲潛在的經濟危機能夠為高盛帶來營利良機。這種轉化經濟危機為生財良機的手法,高盛可是玩得齣神入化,也難怪坊間對高盛抱持陰謀論的想法。人們不禁要問:高盛究竟是投資銀行,還是全球政經大戲的製作人?

  有批評陰謀論者稱,高盛可能隻是一個有著資本嗜血本質的金融機構,他們所做的一切,隻不過是不擇手段、唯利是圖、整死對手的「企業行為」,而不是政治行為。可是,高盛這間美國投資銀行如此精明計算,會是純粹的商業行為嗎?若不是單純商業行為,難道真如外界所說的陰謀嗎?無論如何,高盛的影響力無遠弗屆,它除瞭擁有全球第一綫政經關係,更儼如美國政府重大政策的代言人或執行者。

  希臘無疑存在著政治貪腐,而習以為常的逃稅行為也的確成瞭社會沉重的負擔,但希臘仍有在內部進行改革的機會。試想,一個人若沒錢可藉,便也不能繼續毫無節製的揮霍度日,必須自我調整瞭。隻不過,有人卻掩飾希臘問題,並將這個問題包裝成金融産品並拚命吹捧,接著更在歐元區內如細菌般,將債務問題散播齣去,另外再加上大到不能倒的銀行做為劫持者,歐債便可能惡化到威脅歐洲的整閤,猶如日本恐怖片中的貞子,不時齣來嚇你一跳!

  說到底這關乎一九八○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帶來的資本主義金融化、金融資本全球化與去監管化的問題。對金融産業來說,有人藉錢纔會有人賺錢,大傢都被鼓勵不斷藉貸,世界遂踏入一個大債時代。金融全球化製造瞭信貸泡沫和資産泡沫,這纔是歐債問題核心,也是全球金融危機原因所在。

  試想,若不是希臘過去太過輕易藉貸,希臘債務也不會如脫繮之馬。若不是因為資本主義過度金融化,銀行也不會大到不能倒,還要國傢去拯救,加深瞭主權債務危機。若不是金融資本去監管化,得以在全球化過程中全速前進,跨越國境,不擇手段追逐利潤最大化,金融罪行便不會如此肆無忌憚。麵對這樣無邊無際的金融罪行,被捲入金融全球化的小國,可能已經無法控製自己的命運瞭。媒體成功地把我們的視綫從金融詐欺轉移開去瞭,一切都是歐豬五國自食其果。就好像我們一味指責那些吸毒者,卻對販毒者視若無睹,無法道齣兩者如何互為因果,這正是國際社會需要迴答的問題。

引言
 
  我們全是希臘人。—英國浪漫派詩人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一八二一年
 
  三月二十五日是希臘獨立紀念日。在二○一四年的這一天,希臘人慶祝獨立革命開戰一
百九十三週年,最後如願脫離鄂圖曼帝國統治。這天,舉國上下男童打扮成山賊革命軍遊擊隊員,穿著白色百褶裙和白長襪,頭戴圓筒紅氈帽,腳踩飾有毛球的木底鞋(clogs)。女童穿著傳統服飾,纏著流蘇頭巾,身上的艷麗裙裝綉著各地互異的棱角圖形。在獨立紀念日前夕,學童在學校禮堂錶演話劇,重現鄂圖曼宰製希臘人幾世紀的苦難。伯羅奔尼撒(Peloponnese)半島西南角屬於麥森尼亞區(Messenia),有個山榖小鎮上演話劇,一位革命盜賊扮相的青少年從舞颱右方登颱,錶達想為自由奮戰的渴望:「我能做什麼?我活不下去瞭!我心胸沉重,受不瞭土耳其人的奴役。」飾演母親的女孩裹著黃頭巾,勸他認分當牧羊人、養傢餬口,但他不從。「母親,取劍予我,給我那支沉甸甸的步槍。」在愛琴海的桑托裏尼(Santorini)島上,一群年紀小到連路都走不穩的幼稚園小朋友,腳步遲疑地圍圈跳著「劄隆戈舞」(Dance of Zalongo)給父母看。這首民謠敘述希臘西北方的伊皮魯斯(Epirus)山區民眾在鄂圖曼的統治下集體自殺,婦女也紛紛拋嬰跳崖自盡的故事。藉著擴音器,當悲歌播到「再會瞭,悲慘世界,再會瞭,甜美人生,還有你,我悲慘的祖國,永彆瞭」時,這些桑托裏尼島的幼童幾乎跌成一堆。

  每年,獨立紀念日的活動大同小異。盡管這次是我首度在希臘慶祝,但在紐約長島長大的我仍認得齣許多習俗。我父母是希臘移民,他們規定我要去附近的希臘東正教教會學希臘文,上主日學班。教會是發揚祖國文化的海外據點,因此傳統毛球木底鞋、圈舞、對抗土耳其暴政的教條等,我從小就熟知瞭。話雖如此,這一年在希臘,顯而易見的是,尋常的慶典帶有更深遠的涵義。大約四年前,希臘瀕臨破産邊緣,而由於希臘是歐元區的會員國,希臘一倒,極可能掀起全球金融風暴。為避免災難一觸即發,俗稱「三頭馬車」(Troika)的歐盟執委會、國際貨幣基金、歐洲中央銀行,不顧德國等北方數國的質疑,決議力挺希臘,好讓希臘有能力慢慢償還巨額債務與利息。三頭馬車保證,未來幾年將提供數百億歐元分期貸款給希臘。歐盟領袖與國際貨幣基金認為,介入的性質無異於「伸齣援手」,但希臘民眾普遍對此存疑。原來,金援的決策有但書,附記在希臘民眾稱為mnimonio的紓睏備忘錄裏,其中許多條款讓民眾無法接受,例如薪資和年金必須縮減。國內政策幾乎全數讓給三頭定奪,而三頭也利用希臘破産在即的威脅,藉力使力,強迫希臘服用改善金融體質的藥方。 奈何這帖藥效果不彰,希臘金融風暴即將陷入經濟大蕭條期的層次,因此紓睏案實行不到兩年,又需要再來一帖。總計,希臘的貸款擔保高達二韆四百五十億歐元,債務重整的規模之大是史上首見,它犧牲債券投資散戶的利益,打消掉一韆零七十億歐元的未償債務。此外,歐洲央行為挽救岌岌可危的希臘銀行,不斷以低利短期貸款挹注。為報答紓睏方案,希臘政府承諾大幅改革治國之道,上至漏洞百齣的稅捐製度,下至高溫殺菌乳的販售期限,幾乎無所不包。金援的要求條件詳盡,例如希臘羊奶起司通關程序簡化、成立全國性的地籍事務所係統,這些要求顯示三頭嫌希臘欠缺自我改革的能力,必須嚴格監督。為瞭貫徹規定,三頭專傢每季前往希臘查核進度,若希臘無法照規定改進,定期發放的款項則保留不發。簡言之,希臘人民將在被迫在持續高壓下改革。因此,對於許多希臘公民而言,金援反倒比較像又被外國強權占領。獨立紀念日一到,很適閤反省當前處境。

  這一天的舉國沉思大部分在教堂裏進行。並非全然湊巧的是,希臘獨立紀念日和天使報喜節是同一天,基督徒相信天使報喜節是天使長加百利宣布上帝之子將藉由聖母子宮降臨人間。建國人士認為,在救世主成胚胎的同一天獨立,最能彰顯文明古國脫胎成為現代希臘的寓意。基督教義和建國之道的共通點不勝枚舉。自古以來,希臘的主體性一直與東正教密不可分。希臘文的「革命」(epanastasis)近似「復活」(anastasis),而獨立戰爭也富含「復活」相關語—古希臘重新站起來瞭。因此,在獨立紀念日這天,衣著正式的希臘人,包括臉色嚴肅的高官與掛滿勛章的將領,魚貫進入全國各地教堂,聆聽大鬍子神職人員傳道闡述基督和國傢化身的意義。雅典東邊小鎮司帕達(Spata)有間小教堂,一名福態的牧師披著呼應希臘國旗顔色的藍白色祭服,站在祭壇前,信眾則在他麵前攤開一麵國旗。牧師訴說土耳其人屠殺希臘人的往事,信眾也為之淚流,接著牧師宣讀革命英雄的姓名。科羅寇卓尼斯(Theodoros Kolokotronis),最受景仰的革命遊擊隊戰士。「在此!」一名男信眾呼喊。波劄裏斯(Markos Botsaris),為國捐軀的革命英雄。「在此!」波柏裏納(Laskarina Bouboulina),資助革命艦隊的富傢寡婦,後因與鄰居吵架而中彈身亡而非戰死。「在此!」一女子迴應。牧師說,這些革命烈士奮勇灑熱血,染紅瞭國土,冀望信仰堅貞的希臘能重獲自由。牧師接著問,今日希臘人承繼瞭這份聖禮,如何看待?「我們承繼瞭一個自由國傢,卻再度把它送進奴役,」牧師以顫音說,彷彿潸然欲泣。「我們把自由掛在嘴上。兄弟們,哪來的自由。有權不得享,生活任人主宰,工作的酬勞被剝奪,哪來的自由。這種自由會奴役國傢啊,」牧師說。「我們淪落至此,希臘的泥土因而嗚咽。」

  慶祝紀念日的盛會在雅典舉行,氣氛也同樣凝重。希臘總統帕普利亞斯(Karolos Papoulias)年高八旬,二次大戰期間十幾歲的他曾參與抗戰,這天他坐在一小座天篷下閱兵,背後是新古典風格的國會大廈,綫條素雅。一列又一列的軍人、坦剋車、可移動導彈係統、大炮陸續齣場。軍武場麵壯闊,令人誤以為時空轉移到平壤,不太像歐洲某國首都。與歐洲其他國傢相比,希臘素有狂購武器的名聲,喜歡在愛國節慶展示軍備。愛買武器並非沒道理,因為希臘持續和土耳其敵對,但縱情軍購卻也讓財政問題雪上加霜。更令閱兵儀式顯得突兀的是,到場的民眾不多。原來,政府基於安全因素,禁止民眾進入市中心大部分地區圍觀,但多數人心裏明白,政府忌諱的是大批民眾打著反撙節方案的旗幟示威。之前幾年,每逢慶典,必定引來抗議民眾鬧場。閱兵結束後,帕普利亞斯頂著隨輕風飛舞的稀疏灰發,走嚮一簇麥剋風,對電視機前的國民演說。「一百九十三年前,心胸宏遠偉大﹑英勇超絕的小民族展現道德勇氣,對抗鄂圖曼帝國,爭取自由,最後戰勝。今天,我們的人民也在奮戰,想掙脫債主的鉗製。曆史證明,我們終將戰勝。」

  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等債主,或許期待希臘對其相助錶示感激,但帕普利亞斯在演說中並未緻謝。二十幾年前,歐洲國傢簽訂條約,正式成立歐盟,而建立歐元區的宗旨是促進歐洲各國手足情誼,總統閱兵演說也未錶達這份理念。歐陸史上各國激戰無以計數,如今經過幾十年協商,意在組成一個閤作無間的政經聯盟,最後孕育齣大傢以為能終結戰禍的歐元。歐元誕生後的幾年間,運作情況似乎皆大歡喜,希臘人尤其高興。歐元誕生後兩年,希臘在二○○一年元旦正式採用歐元,但一年後纔啓用歐元紙鈔和硬幣。為瞭順應希臘字母,歐元紙鈔上也印有歐元的希臘文EYPΩ。希臘版的二歐元硬幣則以希臘神話為主題,刻上化身為公牛的宙斯拐走裸胸閨女歐羅巴(Europa)的神話場景。德國比希臘富好幾倍,財政措施也比希臘審慎,全球公認德國是投資最穩當的國傢之一,而在希臘初入歐元區的幾年,貸款給希臘政府的風險竟然僅比德國略高一些。進入歐元區後,希臘政府藉錢容易多瞭,於是慷慨為公務員加高薪,提升年金福利,斥資數十億歐元籌辦二○○四年雅典奧運。輕鬆到手的錢如流水,供希臘人揮霍,造福瞭歐元區其他國傢的經濟(例如希臘人喜歡買德國車)和希臘本身的經濟(國內餐廳、商傢生意興隆,營造業蒸蒸日上)。從進入歐元區那年起,到二○○八年底金融危機殃及希臘為止,希臘的GDP以平均每年將近四%的速度暴漲,超越瞭愛爾蘭以外的歐元區所有國傢。

  我也見證到財富增加的某些現象。在一九八○年,小時候的我,有幾年去希臘祖母傢過暑假,她傢對麵是古科林斯(Corinth)遺跡,從她傢前院就看得見一座阿波羅神殿僅存的七根石柱,屹立在深藍色的科林斯灣前。祖母傢所在的村莊圍繞古蹟而立,民風淳樸且多數村民以農為業,與我長住的長島郊區有相當大的落差。我祖母傢最先進的科技是一颱淋浴用的電熱水器,這樣就不需為瞭洗個熱水澡還得用瓦斯燒熱水。祖母傢附近有一位很窮的老婦人,住在搖搖欲墜的石屋裏,好像連自來水都沒有。我那時候常去科林斯灣遊泳,記得有時見她拿著肥皂、戴著浴帽,以海為澡盆。老婦人的情況固然是例外,但仍足以證明,即使希臘經濟起飛瞭,窮日子仍屬於不久前的事。十年間,我斷斷續續來希臘,觀察到某種轉變。長久以來,很多希臘人靠僑胞親戚匯款貼補傢用,一九八一年加入歐盟前身的歐洲共同體後,希臘國民像挖到新金礦。盡管希臘開發較落後,經濟也比不上歐洲先進國傢,但躋身歐洲共同體後,希臘開始領到歐洲共同體的農産補助金和基礎建設資金。除此之外,當時由帕潘德裏歐(Andreas Papandreou)領銜的左傾泛希臘社運黨(PASOK)新政府上颱,錢大筆大筆藉,然後想辦法撒給全民,加薪連連,但也助長通貨膨脹,增加國債。當時的泛希社運黨成立不到十年,柏剋萊經濟學者齣身的帕潘德裏歐走社會主義路綫,支齣毫不吝嗇,一副救世主的模樣。在這種環境下,很多傢庭開始買高級車,裝修房子,也經常買不動産自保,免受希臘幣急貶的風險。就這樣,生活水準持續走高。有一年我在希臘過完暑假後,記得當時心想,希臘的物質條件改善很多,不再是遠遠比不上美國郊區瞭。我那時候的想法是,「脫胎成為現代國傢,一定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後來我祖母過世,我比較少進村子,但進步的速度似乎有增無減。希臘加入歐元區幾年後,我迴村子一趟,發現多瞭幾棟彆墅和時髦咖啡廳,路上有更多雙B。

  入歐後,貸款變得便宜,助長榮景,與其說是反映希臘經濟基本麵健全,倒不如說是顯示投資人有信心。因為投資人相信,成為歐元區國傢後,對希臘財政穩定是一大保證。後來,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金融公司倒閉後,這份信心纔開始瓦解,導緻投資人檢討全球投資的安全性。信心動搖時,歐元區漸漸齣現一種令人憂心的分歧走勢。被視為弱不禁風的歐元國傢,包括希臘在內,貸款的利率攀升。反觀德國,由於投資人急著找避風港,就算把錢晾在德國生不齣利息也好,德國的利率因此開始下降。

  但為希臘捅齣大婁子的事件直到二○○九年十月纔爆發。政府該年預算赤字不是GDP的三.七%,而是大幅修正的一二.五%。隨後更陸續上修,最後超過一五%。一方麵來說,二○○九年金融風暴席捲全球,各國預算赤字上修情有可原。然而,希臘上修的幅度超大,而且入歐後希臘年年上修,幅度都不小,種種跡象看在歐盟主計機關的歐盟統計局(Eurostat)眼裏,認定希臘政府在赤字和國債數字上「廣泛誤報」。在希臘,會計數字大幅修正是慣例,尤其是在選舉過後。二○○四年,選後變天,由右傾的新民主黨(New Democracy)執政,新政府指稱,甫下颱的執政黨泛希社運黨在位時鬍搞數據。這也顯示瞭希臘申請入歐元區時提齣的主計數字造假。當時入歐的條件是申請國必須符閤「趨同準則」,例如年度赤字不得超過GDP的三%。到瞭二○○九年,泛希社運黨奪迴政權,聲稱當年大幅修正的原因是新民主黨隱瞞瞭真正的支齣。希臘政壇鬧得滿城風雨,全球不太想關心,但外界領悟到的問題本質在於,希臘的主計方式重伎倆而輕科學,金融情勢猶如垂掛在一顆急速洩氣的氦氣球下麵。希臘宣布初步修正後兩天,信用評等首度遭調降,各機構緊接著也宣布降級。不久後,希臘完全無法在金融市場再藉錢,想藉隻能忍受高利貸的欺壓。

  希臘是小國,人口僅大約一韆一百萬,以漂亮的小島海灘、大理石古蹟、古代哲學傢聞名,世人並不重視它的經濟地位,認為它即使崩解,也不至於對全球金融産生巨浪。問題是,希臘是歐元區的會員國,這份特殊的地位足以掀起比國傢大幾倍的狂濤。德法兩國的銀行是希臘最大的外國債主,在歐洲銀行體係已舉步維艱之際,希臘若突然倒債,可能進一步動搖歐洲金融。迅速明朗化的另一件事是,歐元本身的設計有幾個缺陷。例如,歐元會員國假如破産,被迫迴歸國內原本幣製,情況會怎樣?創始人認真設想過嗎?似乎沒有。愛爾蘭和西班牙房市泡沫破滅後,也正麵臨不少問題,迫使政府介入,搶救國內銀行。義大利和葡萄牙的財經狀況也不佳。如果希臘倒瞭,接著倒的是哪一國?歐洲領袖當年構思的「單一穩定貨幣」如今遭逢重大威脅,危機起始於希臘。

  希臘的正式國名是希臘共和國(Hellenic Republic),當年歐洲籌備閤體時,把希臘納入考量,主因是希臘在歐洲大陸的象徵意義重要。畢竟,歐洲之名Europe源於希臘神話美女歐羅巴。更何況,歐洲國傢共同的傳統源於希臘,而希臘更是民主製度和西方文明的發祥地,沒有古希臘,哪來今天的歐洲?希臘在一九七○年代申請加入歐洲共同體,當時的法國總統季斯卡(Valery Giscard d’Estaing)是歐盟創始人之一,他相信希臘是「所有民主國傢之母」,因此不宜將她屏除在外。可惜的是,日後希臘惹瞭大麻煩,似乎曝露瞭這種想法多麼不切實際。希臘債主有權揭開正統政權的錶象,有權檢查希臘政府的五髒,所到之處發現幾乎遍地是毛病。希臘政壇根深柢固的一種傳統是,對特定團體釋放社福利益以換取選票,而最亟待援手的族群通常隻有喝西北風的分。逃稅是一種全民運動,而稅捐人員竟然經常跟逃稅人串通。公務員是終身職,很多人並非資曆夠好。而是仗著姨媽或錶哥認識市長或國會議員,裙帶關係導緻公共行政效率嚴重低落。官僚體製不夠透明,外人無法理解其中的運作,執法也鬆散,使得政客明目張膽貪汙,也不用太擔心會被逮個正著。希臘的年金製度龐雜,財源不足。建築法規不受重視,導緻違建多達一百萬戶。希臘的司法通常慢吞吞。公立中小學喊窮,希望子女進大學的傢長隻好掏腰包請傢教。

  這不是歐盟創始人當年憧憬的二十一世紀會員國。德國《明鏡週刊》(Der Spiegel)在二○一二年訪問法國前總統季斯卡時,季斯卡似乎後悔瞭。「我講一句坦白真心話好瞭,當初納入希臘是一項失策,」他錶示,身旁受訪的人正是他的老搭檔,也是德國前總理施密特(Helmut Schmidt)。「簡單說,那時希臘還跟不上腳步。希臘基本上是個東方國傢。」談到這一類話題時,歐洲人用到「東方」一詞並沒有恭維的意思。換言之,希臘有彆於水準較高的歐洲,是偏嚮於中東、比較落後的國傢。接著,季斯卡對施密特說,「我記得你在一九八一年決議把希臘納入歐洲共同體之前,曾錶達過疑慮。當年你的腦筋比我靈光。」

  歐洲人對希臘的「歐洲性」具有兩極化的觀感,自從希臘獨立至今,這種觀感一直很鮮明。獨立戰爭期間,受過高等教育的歐洲人立誌復興他們景仰的古希臘,以財物資助希臘叛軍,督促本國政府軍援希臘以爭取獨立成功。(因此,值得深思的不僅是「沒有希臘,豈有歐洲」,也應反問「沒有歐洲,豈有希臘」。)最後,英、法、俄支持獨立革命運動,保證貸款給初生的希臘國(後來被倒債)。英國浪漫派詩人紛紛以意識形態加油。一八二一年,也就是希臘革命戰開打的那年,雪萊寫下〈希臘〉(Hellas)一詩:
 
  另一雅典將昂起,
  如夕陽為天增色,
  以盛世金碧,
  遙照遠古聖哲。
  若光輝無以為繼,
  且留天地能授受之燦麗。
 
  但反過來說,當時的歐洲人對希臘人通常也有恨鐵不成鋼之憾,認為現代希臘比不上前人的偉大,就連嚮往雅典復興的雪萊也對這份願景存疑。希臘革命期間,雪萊和友人崔隆尼(Edward John Trelauny)來到義大利一港口,為瞭認識希臘船員而搭上希臘商船,事後崔隆尼記錄過程,顯示兩人對希臘人觀感不佳。「他們三兩成群蹲在甲闆上,嘶叫著,比手畫腳,抽菸,吃著東西,賭博,活像野蠻人,」崔隆尼寫道。他也記下,船長擔心生意受影響而不支持革命。

  「雪萊,這符閤你對希臘精神的憧憬嗎?」崔隆尼問。

  「不符閤!但這倒是很符閤我對地獄的看法,」雪萊嚮崔隆尼錶示。「我們走吧!這裏不見一絲古希臘氣魄。這些人無法重燃古希臘之火炬。」雪萊接著說,「我寜可守著我的希望和幻夢,不願它們再被無情的現實奚落嘲弄。」

  長久以來,希臘人也飽受這種自我形象漲跌搖擺之苦。希臘獨立成功時,英國浪漫派詩人對希臘寄予厚望,對史詩般的曆史崇敬有加,但希臘農人在這方麵的感受不比歐洲人強烈,因為農夫從未讀過柏拉圖或悲劇詩人尤瑞皮底斯(Euripides),而且不太崇尚啓濛時代的理想。就歐洲人的想法中,啓濛意識源於希臘。但如今希臘反倒比較奉行東正教的保守意識。新希臘國後來成功教育國民,讓國民對遠古懷抱無限驕傲,但灌輸這種思想也賦予國民曆史包袱。古人的成就流傳韆古,拿現代的自己去相較,注定自尋苦惱,常常引來一股揮之不去的自卑,曆史壓力之沉重,世上少有其他民族能比。希臘人有句俗語最能傳達這份苦悶:「我們把光明獻給世界,自己獨守黑暗。」然而,希臘人也常自視甚高,仗勢著文明古國的背景,以上帝欽點的子民自居,高人一等。我反覆聽見希臘人如此貶損北方的歐洲國傢:「我們過文化生活的時候,他們還住在山洞裏呢!」因此,希臘人常覺得,被帶齣山洞、引嚮光明的歐洲人理應感激纔對。希臘人有時拿這些觀念自我哄形象,副作用是讓國民更不滿國傢屈從於債主的現勢。再怎麼說,虧欠希臘的是歐洲人。

  山洞原始人不甘示弱,把希臘比擬為長瞭壞疽的手腳,公開探討截肢手術是否明智,是否應將希臘逐齣歐元區。德國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也是希臘最大的債權國,特彆猶豫該不該扶持希臘。德國遲疑的跡象一齣,更加深市場的恐懼心理,認定希臘和歐元即將步上絕路。歐元區待援國傢還有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賽普勒斯,但德國人最不屑的國傢是希臘,原因不僅是希臘需求的金援是其他國傢的總和,也因其他國傢金融風暴的起源是政府為瞭救國內鬍搞的銀行而被拖下水,希臘則是國內銀行原本運作良好,卻因政府本身的缺失而釀成浩劫。德國人比較不在乎銀行和消費者的失誤,而是苛責不知節製的政客和國民,並認定希臘政府怠忽職守,悖離歐盟成立宗旨。二○一二年二月,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與歐洲數國財長餐敘,談話內容後來由《金融時報》(Finacial Times)取得,顯示歐洲財長對蓋特納錶達的感想是:「我們想給希臘一個教訓。希臘人真的很糟糕,竟敢騙我們。他們很爛,不知檢點,占盡瞭我們便宜。我們打算壓得他們站不起來。」蓋特納接著說,當時的態度是:「絕對要祭齣重懲。」

  最初紓睏協議具有懲罰性質,換言之,也就是棒打債務國。如此纔能稍稍緩和德國選民對於金援希臘的不安。德國總理梅剋爾(Angela Merkel)特意嚮選民強調這份協議的強硬性,同時嚮選民保證,希臘已受到適度譴責,而且會避免有恃無恐的道德風險。其他歐元國傢也將「盡其所能避免道德風險」,梅剋爾於首次紓睏後如此告訴德國報紙《週日畫報》(Bild am Sonntag)。許多希臘人也盡瞭本分,盡量不要趁機撈錢。設想一下,假如一傢公司的經營團隊宣布減薪裁員計畫,辦公室裏的氣氛會變得多麼低迷。在希臘,同樣的低迷氣氛籠罩著全國。為接受首次金援,希臘承諾大規模撙節,在國會錶決撙節法案之前,希臘工會舉行全麵罷工,國會大廈前聚集瞭大批抗議民眾。國會裏的許多議員在位時忙著散財灑福利,如今卻想收迴,國會外的民眾豈能坐視?抗議者一度企圖硬闖國會大廈,場麵混亂,鎮暴警察釋放催淚瓦斯,逼得身穿傳統革命遊擊隊服飾的儀兵丟下崗位,棄守無名烈士紀念碑。附近有傢銀行被暴民縱火,造成三名員工喪生,其中一名是孕婦。罷工示威,這還隻是開端。接下來四年,全國各地發生的抗議示威超過兩萬次。

  很多希臘抗議者明明知道,在希臘史上,內政被外國掌控是常態。例如在一八九三年,希臘最大齣口商品醋栗在全球市場價格暴跌,國內麵臨至今仍有的問題:稅收不足、軍事開銷沉重、公共行政揮霍無度,因此希臘在一八九三年倒債瞭。歐洲各債權國紛錶不滿,德國更是氣炸瞭,呼籲國際接管希臘金融業,以確保希臘償清債務。為達此目的,各國幾年後在希臘成立國際金融委員會(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ommission),當時希臘剛和鄂圖曼帝國打完一場短暫的戰爭,吃瞭敗仗,國勢衰弱。委員會負責監督希臘金融,直到二次大戰為止,任務是徵收印花稅和菸草稅,建立海關稅製,收取火柴、菸紙、鹽等國營製造商的營收。在委員會乾預下,改革有些成果,例如希臘能建立信貸信譽,因此能額外再貸款,但希臘人對外國乾權感到深痛惡絕。

  如今,希臘覺得國傢前途再度落入債權監督國的掌握。不同於希臘人的看法,這些新的監督國傢卻預測希臘前景看好。首次紓睏方案規定的結構重整和減薪,勢必能修正景氣繁榮時期的不知節製,能快速提升經濟競爭力。根據三頭馬車的初步預測,改革措施在二○一二年將展現成果,希臘將再度成長,將能再嚮金融市場貸款,失業率最高不會超過一五%左右。預測指齣,盡管希臘國債將增至險境,最終將能全數償還。當時有一份歐洲委員會報告指齣,希臘必須「逆潮水而遊」以符閤上述目標,因為減支必須在經濟負成長期間進行。事後證明,這份報告太輕描淡寫瞭,三頭的預測也樂觀如癡人說夢話。很多經濟學者知道,在經濟蕭條期間縮減政府支齣、降薪、增稅,很可能讓經濟更衰退。三頭嚴重低估瞭雪上加霜的程度。國際貨幣基金主管後來承認預估有誤。

  對眾多希臘人而言,經濟衰退比預期來得嚴重,而且失業率激增,顯示首次紓睏無法發生作用。因此在二○一一年鞦,歐洲國傢領袖和國際貨幣基金總裁在布魯塞爾深夜協商,敲定第二次紓睏協議,這時希臘人已經嘖有煩言,不願再遵守另一份備忘錄。當時的總理是泛希社運黨的喬治.帕潘德裏歐(George Papandreou),也是創黨人安卓亞斯.帕潘德裏歐的兒子。他心生一計,希望藉公投為紓睏協議增加法律效力。然而,公投的想法一宣布,歐洲各國領袖震怒,認為他們辛辛苦苦協商齣的方案豈能任由希臘選民擺布。帕潘德裏歐齣生在明尼蘇達州,唸過安默斯特學院(Amherst College),仍保留一絲美國腔(被希臘人奚落是「小美國人」),而且因首度紓睏失利而人氣跌進深榖。他禁不住國內外責難的聲浪,放棄公投的點子,被迫黯然下颱。曾任歐洲央行副總裁的帕巴德莫斯(Lucas Papademos)接著執政,領導臨時政府,執行單一任務:讓二度紓睏案過關。希臘國會在鼕夜裏錶決通過重大縮減提案,以換取二度金援,當晚民眾聞訊,在雅典爆發激烈抗爭,罩頭青年在鬧區建築物縱火,全城宛如戰區。民主發祥地的民主如此運作,情何以堪。

  二○一二年五月,希臘舉行國會改選。二度紓睏案推齣至今,人民首次有機會以選票錶達立場。到這時候,明顯可見的是,政壇已陷入失序狀態,反金援政黨趁勢興起。希臘激烈左翼聯盟(Syriza)融閤瞭幾個極左翼團體,誓言取消紓睏協議,恢復社福支齣,因此民氣暢旺。激左聯領袖聲稱,希臘已成德國新自由派政權的殖民地,誓言嚮德國索討二次大戰賠償金。希臘右翼選民不惜走極端,轉而支持金黎明黨(Golden Dawn)。金黎明黨擺明走新納粹路綫,卻不承認自己是新納粹政黨,最初在雅典中下階級聚集的中區發跡,結夥在街頭鎖定黑皮膚移民,加以攻擊,藉此壯大聲勢。金黎明黨強調希臘民族優越感,誓言以國傢利益優先,廣獲民眾支持。

  五月國會選舉開票,激左聯小輸右傾的新民主黨,屈居第二,金黎明黨則順利進入國會殿堂。這次選舉中,沒有任何一黨的總票數足夠自組政府,因此六月再選一次。在二度選舉之前,希臘似乎陷入難以治理的亂局。激左聯黨魁年輕,不打領帶,曾是共産運動青年,選舉時揚言拒償希臘債務,全球唯恐激左聯勝選,金融市場因而大地震。把希臘趕齣歐元區是不是上上策﹖德國政壇再次公開探討。「希退」(Grexit)成瞭常用詞。希臘民眾擔心提款機不久後將吐齣沒價值的希臘幣,急著從銀行帳戶提款,擠兌現象嚴重,原本就不穩的信心更加動搖,創造不齣適閤經濟復甦的氣候,希臘的問題當然更形嚴重。

  六月再選舉時,新民主黨針對希望留在歐元區的選民,以保險的選項自居,最後險勝。由於總票數最多的一黨能在國會再添幾席,新民主黨得以組成聯閤政府,收編先前的仇敵泛希社運黨。新總理是薩馬拉斯(Antonis Samaras),碰巧也是安默斯特學院的校友,曾和帕潘德裏歐同寢室。新總理嚮歐洲各國領袖保證,他將遵守二度金援協定,一反先前批判首次金援的反對黨立場。德國總理梅剋爾擔心萬一薩馬拉斯垮颱,繼任人選更糟,因此禁止國內官員批評他,轉為稱贊希臘的改革魄力。

  希臘獲救瞭,但到這階段,被韆刀萬剮的希臘已奄奄一息。希臘有位旅館老闆曾以一語嚮我道盡國傢睏境:「希臘先是自己惹麻煩,然後碰到三巨頭帶來的麻煩。」我覺得這話能反映希臘危機。把希臘逼嚮財經懸崖的是希臘自己,但歐洲債權國和國際貨幣基金也鑄下大錯。持平而論,急著化解危機的債權國也麵臨特殊的嚴峻考驗。最初歐盟麵對希臘危機莫衷一是,後來下的猛藥太重,財政撙節措施弄巧成拙,結果害希臘陷得更深。盡管加稅減支的用意是改革希臘金融,國債的比重卻持續攀升。希臘原本從歐元區撈到不少好處,如今卻因身為歐元區會員國,刺激經濟成長的選項嚴重受限。由於無法掌控貨幣政策,也無法藉貶值來提升齣口競爭力,希臘唯一的希望是減薪,讓希臘産品變便宜,藉此強化齣口。無奈的是,減薪的副作用是殘害國內消費,齣口額雖然小增,卻無法抵銷消費減少的副作用。在此同時,希臘仍達不到金援備忘錄明訂的幾項改革措施,例如督促希臘廢除隻造福強勢利益團體的官僚規則,讓經濟更開放,也促進競爭力。

  到瞭希臘慶祝獨立紀念日的時候,經濟已在六年間萎縮二五%。不久後,在觀光業幫助下,微幅成長重現,但重振經濟所需的持續穩健成長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失業率始終在二八%的高峰居高不下。很多民眾認為留在國內沒有未來,於是齣國求職潮湧現。希臘報紙刊載學童上課餓昏的新聞。雅典市區和郊區齣現成排的倒閉商店。教堂和市府提供糧援,飢民大排長龍,隊伍環繞整個街廓。鼕天來瞭,雅典上空飄著有害健康的煙流,因為暖氣用油太貴,市民寜可燒柴取暖。希臘國債是危機的源頭,這時候國債大約是GDP的一.七六倍,接近巔峰。打從紓睏案一開始,隻有一小部分的金援貸款直接供應政府運作所需,絕大多數的錢用來應付舊債的本息,幫助銀行重組資産。金援希臘救到瞭歐元,但所有數據顯示,希臘快支撐不住瞭。

  為求生存,保守派領導的政府盡量報喜不報憂。希臘除瞭微幅經濟成長外,也取得小小的「基本財政盈餘」(primary surplus),意思是國傢收入能應付本身的支齣,但不包括債息在內。巨額赤字拖垮希臘,現在這一點改善算是成果亮麗瞭。希臘也在債券市場客串,這是首次金援之後第一次麵世,錶現相對而言齣色。可惜,債券登場和基本財政盈餘的概念太抽象,鼓舞希臘民心的作用有限。政府就算大幅改善瞭預算,但希臘傢庭經濟卻變得更糟。

  二○一五年初,希臘選民厭煩瞭經濟低潮和紓睏備忘錄的宰製,把幾年前啓動的新政局徹底洗牌。一場霹靂大選過後,激左聯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至少以小黨林立的希臘危機期國會席位而言。新任總理是齊普拉斯(Alexis Tsipras),一上颱立刻誓言不再屈從於三頭馬車,並拋棄金援備忘錄,中止「撙節災難」。他領軍的政府錶示,將與債主另立較有利的協議,一方麵讓希臘續留歐元區,另一方麵能減輕債務負擔,讓希臘有金融餘裕,足以照顧社會福利。

  廣大希臘民眾將新政府的宣示視為重新伸張主權,但歐元區領袖則解讀為頑強抵抗、肆無忌憚。德國尤其不滿,德國執政黨要求希臘遵守現行紓睏協議,質疑希臘政府怎能齣爾反爾還敢伸手要錢或要求舒緩債務,畢竟希臘此舉影響到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傢納稅人的荷包。雙方談不攏,相持不下,烏雲再次籠罩希臘與歐元區的未來,「希退」又成為口頭禪。盡管激左聯麵對三頭展現魄力,廣受希臘民眾擁戴,憂心忡忡的存款人則開始跑銀行,把歐元轉存國外,令人擔心擠兌風潮再起。在國傢稅收方麵,由於許多希臘納稅人預期激左聯能減輕人民負擔,索性不再繳稅,竟讓纔執政幾週的新政府急著為瞭償債和避免倒債,忙得焦頭爛額。

  激左聯和前任執政黨都遇到相同難題,金錢和時間都不夠用,不得不嚮債主低頭。希臘新政府為瞭換取有限的讓步,同意延長紓睏案幾個月。而人人喊打的備忘錄也跟著延宕,隻不過新政府的這份協議寫得模棱兩可,好讓希臘當權者事後得以抵賴。協議定案後,雙方多瞭一點時間,可盡量協商齣一套規模更大的方案—基本上算是第三度紓睏。這次金援的條件協商起來煙硝味濃。無論結果如何(按:已在二○一五年八月中旬通過),勢必對希臘的政經局勢再掀波濤,讓脆弱的希臘經濟再受打擊,還得慌忙調頭寸。第一次紓睏至今五年瞭,希臘在歐元區的地位似乎不變,同樣是岌岌可危。

  話雖這麼說,激左聯勝選後,許多希臘民眾似乎立刻拋開煩惱,歡欣鼓舞,感覺像重獲民族自主權,即使這份感覺再短暫再虛幻,也值得慶祝。「希臘不再是一直聽話的可憐夥伴,不會再乖乖做功課瞭,」齊普拉斯上颱不久後在國會演說錶示。「希臘有聲音。她自己的聲音。」廣大希臘民眾一時之間支持認同。終於,他們覺得,國傢總算掙脫債主的鉗製,重獲獨立自主。

  我首度以記者身分前往希臘是在二○一一年底,當時想為《華爾街日報》寫一篇有關數百名假盲人詐領補助金的報導,而踏上瞭位於愛奧尼亞海(Ionian)的劄金索斯島(Zakynthos)。翌年,我也盡量抽空到希臘採訪多次。我對希臘既熟悉又陌生,經常被它搞得一頭霧水。本書裏的報導展現瞭我所看到的的政治殘局,那種長久以來重度畸形的政治秩序。本書也展望革新的跡象,預想將來陰雨朦朧的坎坷路。英文書名The Full Catastrophe(全麵钜災)的靈感來自電影《希臘左巴》(Zorba the Greek)主角左巴(Alexis Zorba)的颱詞。這部一九六四年的電影改編自卡山劄基(Nikos Kazantzakis)的小說。主人翁是活潑到齣名的左巴,後來紅到被公認是最典型的希臘人,幾乎到瞭浮濫的程度,很多海外觀光客來到希臘,竟想從當地人之中找到左巴的影子。電影裏的左巴麵對災禍,一方麵感到哀傷,另一方麵也視災禍為值得擁抱的轉機。曆史綿長的希臘人有數不清的災禍可喟嘆,但這次債務危機和隨之而來的經濟蕭條,在民眾心目中,其嚴重性讓希臘史上其他災難望塵莫及。在哀怨聲中,許多希臘人承認,這次危機的一大好處是讓國民醜陋麵無所遁形,並凸顯對深度政治改革的需求。然而,希臘能否搖身一變,能否在促進社會公義、經濟自足的路上不至於跌得粉身碎骨,仍有待觀察。

圖書試讀

【引言】

我們全是希臘人。--英國浪漫派詩人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一八二一年


三月二十五日是希臘獨立紀念日。在二○一四年的這一天,希臘人慶祝獨立革命開戰一百九十三週年,最後如願脫離鄂圖曼帝國統治。這天,舉國上下男童打扮成山賊革命軍遊擊隊員,穿著白色百褶裙和白長襪,頭戴圓筒紅氈帽,腳踩飾有毛球的木底鞋(clogs)。女童穿著傳統服飾,纏著流蘇頭巾,身上的艷麗裙裝綉著各地互異的棱角圖形。在獨立紀念日前夕,學童在學校禮堂錶演話劇,重現鄂圖曼宰製希臘人幾世紀的苦難。伯羅奔尼撒(Peloponnese)半島西南角屬於麥森尼亞區(Messenia),有個山榖小鎮上演話劇,一位革命盜賊扮相的青少年從舞颱右方登颱,錶達想為自由奮戰的渴望:「我能做什麼?我活不下去瞭!我心胸沉重,受不瞭土耳其人的奴役。」飾演母親的女孩裹著黃頭巾,勸他認分當牧羊人、養傢餬口,但他不從。「母親,取劍予我,給我那支沉甸甸的步槍。」在愛琴海的桑托裏尼(Santorini)島上,一群年紀小到連路都走不穩的幼稚園小朋友,腳步遲疑地圍圈跳著《劄隆戈舞》(Dance of Zalongo)給父母看。這首民謠敘述希臘西北方的伊皮魯斯(Epirus)山區民眾在鄂圖曼的統治下集體自殺,婦女也紛紛拋嬰跳崖自盡的故事。藉著擴音器,當悲歌播到「再會瞭,悲慘世界,再會瞭,甜美人生,還有你,我悲慘的祖國,永彆瞭」時,這些桑托裏尼島的幼童幾乎跌成一堆。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閱此書的書名,便被一股強烈的曆史迴響和現實共鳴所吸引。《希臘悲劇:政治與民主治理下的債務殘局》,這個書名本身就構成瞭一幅充滿張力的畫麵。它將西方文明的搖籃——古希臘,與我們當下社會普遍麵臨的棘手問題——政治、民主治理、債務,緊密地聯係在一起。這讓我不禁設想,在那個曾經孕育瞭蘇格拉底、柏拉圖,以及輝煌民主製度的時代,究竟隱藏著怎樣的關於經濟睏境和政治博弈的故事? 我對“希臘悲劇”這一意象的使用深感好奇。在古希臘文化中,“悲劇”往往意味著一種深刻的、不可避免的命運,一種個體或集體在強大力量麵前的無力掙紮。將這種概念應用於政治和經濟領域,是否暗示著古希臘的城邦在應對債務問題時,也曾經曆過類似的,令人扼腕嘆息的命運?書中是否會揭示,這些“悲劇”的根源,是源於決策者的失誤,是製度本身的缺陷,還是普遍的人性弱點? 我尤為期待書中對“政治”與“民主治理”在債務問題中的作用的深入探討。古希臘的民主,雖然開創瞭先河,但其運作模式與現代民主存在諸多差異。在那個時代,政治決策是如何形成的?公民大會的決策機製,是否足以應對復雜的經濟挑戰?利益集團的遊說,是否會影響到政策的製定?書中是否會通過對具體曆史事件的剖析,來展現民主治理在處理財政危機時所麵臨的內在張力和潛在風險? 例如,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涉及雅典在與斯巴達漫長戰爭後的財政狀況,以及其應對巨額賠款和重建開銷的策略。這些策略是否受到政治派係鬥爭的影響?公民的福祉與城邦的財政健康之間,是如何被權衡和取捨的? 書中對“債務殘局”的描述,也必然會引發我深入的思考。這不僅僅是簡單的財務赤字,而可能是一種政治和社會層麵的係統性危機。債務的積纍,是否會加劇社會不公?是否會引發民眾的不滿和動蕩?古希臘的城邦,是如何在這種“殘局”中尋求齣路的?是改革,是妥協,還是最終走嚮衰落? 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通過對古希臘這一經典案例的研究,為我們理解當下社會所麵臨的挑戰提供曆史的維度和深刻的啓示。當我們看到古代文明在相似睏境中的掙紮,或許能更冷靜地審視我們自身所處的環境,從中汲取經驗教訓。 這本書的書名,像是一聲來自遙遠時空的警鍾,提醒我們,即使是曾經最輝煌的文明,也並非能夠永恒地規避經濟與政治的睏境。我期待著,在書中能夠讀到詳實的曆史考證,深刻的政治分析,以及對人類社會普遍規律的獨到見解,從而獲得一次關於政治、經濟和治理的深刻啓濛。

评分

《希臘悲劇:政治與民主治理下的債務殘局》,僅僅是這個書名,就已經在我心中勾勒齣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其中既有古希臘文明的智慧光輝,也有現代社會難以擺脫的經濟睏境。它像一個引人入勝的謎語,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解開,那個在曾經被視為民主典範的古希臘,是如何在政治的漩渦和經濟的泥沼中,一步步走嚮“債務殘局”的“悲劇”的。 我對書中關於“政治”與“民主治理”在應對債務問題時的分析,抱有極大的期待。古希臘的民主,是西方政治思想的源頭,但其在實踐中是如何運作的?當麵對巨額債務時,公民大會的決策過程是否能夠做齣理性而長遠的規劃,還是容易被短期的利益和煽動性的言論所左右?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在民主製度下,如何有效管理財政,如何在保障公民權益的同時,維持國傢的經濟健康?我希望能夠看到具體的曆史事件,瞭解當時的政治傢們是如何在復雜的地緣政治和國內政治環境中,製定和執行財政政策的。 我對“債務殘局”這個概念的描繪充滿瞭好奇。它不僅僅是數字上的虧空,更是對一個文明整體的考驗。債務的積纍,是否會加劇社會的不平等,引發內部的動蕩,甚至導緻城邦的衰落?書中是否會細緻地展現,古希臘的城邦在麵對財政危機時的真實睏境,它們是如何嘗試解決問題的,又為何最終陷入無法自拔的“殘局”? 我尤其關注“悲劇”這個詞在書中的應用。在古希臘文化中,“悲劇”往往意味著一種深刻的、不可避免的命運。那麼,在《希臘悲劇:政治與民主治理下的債務殘局》這本書中,這種“悲劇”是源於領導者的失誤,是製度本身的缺陷,還是人類永恒的弱點?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對曆史的深入挖掘,揭示這種“悲劇”的根源,從而引發我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思考。 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通過對古希臘這一經典案例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一個反思現代政治和經濟治理的獨特視角。當今世界,許多國傢都麵臨著巨額的公共債務壓力,民主國傢的政府在平衡財政赤字和民意支持方麵也承受著巨大的挑戰。古希臘的經驗教訓,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民主製度的復雜性,以及人類社會在追求繁榮過程中所可能付齣的代價。 我期待著,這本書能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引人入勝的敘事,為我揭示古希臘“債務殘局”背後的政治邏輯和治理睏境,從而讓我獲得一次關於政治、經濟與曆史的深刻啓迪。

评分

《希臘悲劇:政治與民主治理下的債務殘局》,光是這個書名就讓我腦海中立刻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畫捲,其中既有古希臘城邦的宏偉殿堂,也有政治傢們運籌帷幄的身影,更有潛藏在繁榮背後的,那令人不安的經濟陰影。我想象著,在那個思想璀璨、民主政治初露鋒芒的時代,當債務的陰霾逐漸籠罩,曾經的輝煌又將如何演變成一場無可挽迴的“悲劇”。 這本書的書名,立刻引發瞭我對古希臘政治運作方式的強烈好奇。民主治理,在那個時代究竟是如何實踐的?公民大會的決策過程,是否如我們想象般理想化,還是充滿瞭利益的角逐和權力的博弈?當城邦麵臨沉重的債務負擔時,那些所謂的“民主”決策,是否會因為普通民眾的短期考量,而偏離瞭長遠的戰略方嚮?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民主製度在應對經濟危機時的優勢與劣勢? 我對“債務殘局”這個詞的解讀充滿瞭想象。它不僅僅是財務數字的纍積,更是對整個社會結構、政治穩定以及公民生活的衝擊。古希臘的城邦,在經曆戰爭、貿易擴張、或者過度開支後,是如何一步步陷入債務泥潭的?是什麼樣的政治決策,導緻瞭這種“殘局”的形成?是政府的過度舉債,還是民眾對福利的無休止的索求? 我期待著,書中能夠展現齣具體的曆史細節,例如,具體的經濟政策是如何被製定和執行的,有哪些政治人物在其中扮演瞭關鍵角色,他們是如何權衡利弊,又是如何應對民眾的反對聲浪的。我希望能夠讀到關於古希臘城邦在麵對財政睏境時的真實寫照,瞭解他們是如何運用智慧,或是犯下錯誤,來應對這些挑戰的。 “悲劇”這個詞,更是為這本書增添瞭一層宿命感的色彩。它暗示著,在政治和經濟的雙重壓力下,古希臘的城邦可能經曆瞭某種無法避免的衰落或動蕩。這種“悲劇”,是源於外部的不可控因素,還是內部的結構性缺陷?書中是否會通過對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來揭示這種“悲劇”的根源,並提供給我們深刻的警示? 我相信,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通過對古希臘這一經典案例的深入研究,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當今世界所麵臨的挑戰。在許多國傢都在為公共債務所睏擾,民主國傢政府在平衡財政赤字和民意支持方麵苦苦掙紮的今天,古希臘的經驗教訓,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期待著,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通往古希臘政治與經濟世界的窗口,讓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審視民主治理的復雜性,以及人類社會在追求繁榮過程中所可能付齣的代價。

评分

《希臘悲劇:政治與民主治理下的債務殘局》,單是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極大的好奇心。它巧妙地將古代文明的輝煌與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經濟睏境相結閤,仿佛在邀請我踏上一段穿越時空的探索之旅。我想象著,在那個政治思想和哲學文化異常繁榮的時代,民主治理的理念是如何在實踐中遭遇嚴峻挑戰的,特彆是當債務問題成為城邦生存的巨大威脅時,政治的博弈和治理的智慧又將呈現齣怎樣的一番景象? 我對書中對“政治”與“民主治理”的探討尤為關注。古希臘的民主,是西方民主的源頭,但其運作方式與現代民主有著顯著的差異。在麵對復雜的經濟問題,例如巨額債務時,古希臘的民主製度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公民大會是否能夠做齣明智的決策,還是容易受到短期利益和民粹主義的影響?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在民主框架下,如何平衡公民的權利與財政的責任,以及政治傢們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麵臨的睏境? 我對“債務殘局”的呈現方式充滿瞭期待。它不僅僅是冰冷的經濟數據,更是對社會結構、政治穩定和公民生活的深刻影響。書中是否會詳細描繪,債務的纍積如何導緻社會不公的加劇,如何引發民眾的不滿和動蕩,以及最終是如何演變成一場“殘局”的?我希望能夠瞭解具體的曆史事件,例如,哪些政策的失誤導緻瞭債務的膨脹,又有哪些政治人物在其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記。 “悲劇”這個詞,無疑為這本書增添瞭深刻的哲學內涵。它暗示著,古希臘的城邦在應對債務問題時,可能遭遇瞭無法避免的睏境,甚至走嚮瞭衰落。這種“悲劇”,究竟是源於外部的不可控因素,是曆史的偶然,還是政治製度和人性本身的必然?書中是否會深入探究這些深層的原因,並提供給我們深刻的啓示? 我相信,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通過對古希臘這一經典曆史案例的深入研究,為我們提供一個反思現代政治和經濟治理的獨特視角。當今世界,許多國傢都麵臨著巨大的公共債務壓力,民主國傢的政府在平衡財政赤字和民意支持方麵也承受著巨大的挑戰。通過理解古希臘的“債務殘局”,我們或許能更深刻地認識到,民主治理在經濟管理方麵的復雜性,以及人類社會在追求繁榮過程中所可能付齣的代價。 我期待著,這本書能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生動的敘事,為我呈現一幅關於古希臘政治與經濟的深刻畫捲,讓我從中獲得關於治理、民主和經濟規律的寶貴洞見。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希臘悲劇:政治與民主治理下的債務殘局》極具吸引力,它將古老文明的智慧與現代社會麵臨的嚴峻挑戰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我對“希臘悲劇”這個詞組下的聯想,已經勾勒齣一種宏大敘事:在那個塑造瞭西方文明的時代,那些曾經輝煌的城邦,是如何在政治權謀和民主理想的交織下,一步步走嚮經濟的泥潭,最終釀成難以挽迴的“債務殘局”? 這不禁讓我思考,民主治理,這個我們今天依然奉為圭臬的政治模式,在古希臘的實踐中,是否就已埋下瞭某種基因缺陷,導緻其在麵對經濟壓力時,容易失控,甚至走嚮悲劇? 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剖析古希臘城邦的政治結構。那些由公民參與的議會,是否真的能夠代錶最廣泛的利益?還是說,在民主的外衣下,仍然存在著利益集團的操縱,少數人的聲音被放大,而多數人的訴求被忽視?民主製度下的決策效率,是否會因為廣泛的參與而變得低下,從而錯失解決債務問題的最佳時機?書中的論述,是否會通過大量的史料細節,來揭示這種政治運作的復雜性,以及它與經濟後果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 我對“債務殘局”這個概念的解讀充滿期待。它不僅僅是指經濟上的負債纍纍,更可能是一種政治上的睏境,一種治理上的無力感。古希臘的城邦,或許在戰爭、貿易、公民福利等方麵,都積纍瞭沉重的經濟負擔。但更關鍵的是,它們是如何通過政治手段來應對這些負擔的?是增稅?是發行債券?還是通過剝削其他城邦?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這些具體的經濟政策,以及這些政策在政治層麵所引發的衝突和矛盾?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跳齣對古希臘的浪漫化想象,去審視那個時代真實的政治與經濟運作。那些看似遙遠的事件,是否在某種程度上預示著我們當下所麵臨的挑戰?例如,今天許多國傢都在為公共債務所睏擾,民主國傢的政府在平衡財政赤字和民意支持方麵,是否也麵臨著類似的“悲劇”? 我對書中涉及到的“悲劇”要素感到特彆好奇。古希臘的悲劇,常常源於人物的性格缺陷、命運的不可抗拒,或是神祇的乾預。那麼,在《希臘悲劇:政治與民主治理下的債務殘局》這本書中,這種“悲劇”是源於領導者的失誤,還是製度的僵化,亦或是民主本身就存在的內在張力? 我期待作者能夠以嚴謹的學術態度,但又不失生動的筆觸,為我們描繪一幅古希臘政治與經濟的宏大畫捲。這不僅僅是關於過去的敘事,更可能是一麵映照我們當下的鏡子。通過理解古希臘的“債務殘局”,我們或許能更好地理解我們自己,理解民主治理的復雜性,以及人類在追求繁榮過程中所可能付齣的代價。

评分

《希臘悲劇:政治與民主治理下的債務殘局》,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史詩般的張力,它將古希臘文明的輝煌與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經濟睏境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初讀之下,我腦海中便勾勒齣一幅畫麵:在那個思想璀璨、民主政治初露鋒芒的時代,當政治的權謀與民主的理想遭遇經濟的重壓,“債務殘局”的陰影是否會籠罩一切,最終演變成一場令人扼腕的“悲劇”? 我對書中關於“政治”與“民主治理”在處理債務問題時的分析,抱有極大的期待。古希臘的民主,是西方政治製度的基石,但其在麵對復雜的經濟挑戰時,是如何運作的?公民大會的決策機製,是否能夠理性地應對財政赤字和國傢債務?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民主製度在保障公民權利的同時,如何實現財政的可持續性?我尤其希望能夠看到具體的曆史事件,瞭解古希臘的政治傢們是如何在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下,製定和執行財政政策的,以及這些政策對城邦命運産生瞭怎樣的影響。 我對“債務殘局”這個概念的描繪充滿瞭好奇。它不僅僅是經濟上的虧空,更是對一個文明整體的考驗。債務的積纍,是否會加劇社會的不平等,引發內部的動蕩,甚至導緻城邦的衰落?書中是否會細緻地描繪,古希臘的城邦在麵對財政危機時的真實睏境,它們是如何嘗試解決問題的,又為何最終陷入無法自拔的“殘局”? 我尤其好奇“悲劇”這個詞在書中的應用。在古希臘文化中,“悲劇”往往意味著一種深刻的、不可避免的命運。那麼,在《希臘悲劇:政治與民主治理下的債務殘局》這本書中,這種“悲劇”是源於領導者的失誤,是製度本身的缺陷,還是人類永恒的弱點?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對曆史的深入挖掘,揭示這種“悲劇”的根源,從而引發我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思考。 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通過對古希臘這一經典案例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一個反思現代政治和經濟治理的獨特視角。當今世界,許多國傢都麵臨著巨額的公共債務壓力,民主國傢的政府在平衡財政赤字和民意支持方麵也承受著巨大的挑戰。古希臘的經驗教訓,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民主製度的復雜性,以及人類社會在追求繁榮過程中所可能付齣的代價。 我期待著,這本書能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引人入勝的敘事,為我揭示古希臘“債務殘局”背後的政治邏輯和治理睏境,從而讓我獲得一次關於政治、經濟與曆史的深刻啓迪。

评分

《希臘悲劇:政治與民主治理下的債務殘局》,這個書名本身就極具衝擊力,它像一幅濃墨重彩的油畫,將古老的曆史圖景與現代社會的焦灼議題融為一體。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些宏偉的古代建築,以及在它們陰影下,政治傢們為著城邦的命運而進行的激烈辯論。但“悲劇”和“債務殘局”這兩個詞,又為這幅畫麵濛上瞭一層沉重的陰影,暗示著並非所有的輝煌都能長久,並非所有的治理都能圓滿。 我對於書中如何“解剖”古希臘的政治運作,尤其是在民主治理的框架下,如何處理“債務殘局”,充滿瞭期待。民主的理想是人人平等,但當涉及到復雜的財政問題,例如稅收、公共支齣、以及如何應對國傢債務時,這種理想是否會麵臨現實的挑戰?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古希臘的民主決策過程,在麵對巨額債務時,是如何被影響和扭麯的?公民大會的每一次投票,是否都真正服務於整體利益,還是會被短期訴求,甚至是個人恩怨所裹挾? 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呈現“債務殘局”的具體圖景。它不僅僅是經濟數字的堆砌,更是對社會結構、政治穩定和公民生活的影響。例如,債務是否會引發新的社會階層分化?是否會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是否會迫使城邦采取一些極端化的措施,從而導緻“悲劇”的發生? 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政治”與“治理”之間關係的闡釋。在古希臘,政治與治理是密不可分的。當債務問題變得棘手時,政治傢們是如何運用他們的權術和策略來維護統治,或是在艱難的環境下做齣選擇?書中是否會呈現齣一些具有代錶性的政治人物,以及他們在應對債務危機時的思想鬥爭和行動策略? 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通過一個經典的曆史案例,為我們提供一個反思現代民主治理和經濟管理的獨特視角。當我們審視古希臘的“悲劇”時,或許能更深刻地理解我們自身所麵臨的挑戰,例如,如何在高福利的壓力下維持財政平衡,如何在民主的框架內做齣艱難的經濟決策,以及如何避免重蹈曆史的覆轍。 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嚴謹的論證,為我們揭示古希臘“債務殘局”背後的政治邏輯和治理睏境,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民主製度的復雜性,以及人類社會在追求進步過程中所可能麵臨的深刻挑戰。

评分

《希臘悲劇:政治與民主治理下的債務殘局》,這本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史詩般的宏大敘事感,它將古老文明的智慧與現代社會麵臨的嚴峻挑戰,巧妙地交織在一起。初讀之下,我腦海中便勾勒齣這樣一個畫麵:在那個曾經孕育瞭民主製度和哲學思想的古希臘,當政治的權謀與民主的理想遭遇經濟的重壓,“債務殘局”的陰影是否會籠罩一切,最終演變成一場無法挽迴的“悲劇”? 我對書中關於“政治”與“民主治理”在處理債務問題時的論述,充滿瞭期待。古希臘的民主,是西方政治製度的基石,但其在麵對復雜的經濟挑戰時,是如何運作的?公民大會的決策機製,是否能夠理性地應對財政赤字和國傢債務?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民主製度在保障公民權利的同時,如何實現財政的可持續性?我尤其希望能夠看到具體的曆史事件,瞭解古希臘的政治傢們是如何在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下,製定和執行財政政策的,以及這些政策對城邦命運産生瞭怎樣的影響。 我對“債務殘局”這個詞的解讀,充滿瞭想象。它不僅僅是經濟上的虧空,更是對一個文明整體的考驗。債務的積纍,是否會加劇社會的不平等,引發內部的動蕩,甚至導緻城邦的衰落?書中是否會細緻地描繪,古希臘的城邦在麵對財政危機時的真實睏境,它們是如何嘗試解決問題的,又為何最終陷入無法自拔的“殘局”? 我尤其好奇“悲劇”這個詞在書中的應用。在古希臘文化中,“悲劇”往往意味著一種深刻的、不可避免的命運。那麼,在《希臘悲劇:政治與民主治理下的債務殘局》這本書中,這種“悲劇”是源於領導者的失誤,是製度本身的缺陷,還是人類永恒的弱點?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對曆史的深入挖掘,揭示這種“悲劇”的根源,從而引發我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思考。 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通過對古希臘這一經典案例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一個反思現代政治和經濟治理的獨特視角。當今世界,許多國傢都麵臨著巨額的公共債務壓力,民主國傢的政府在平衡財政赤字和民意支持方麵也承受著巨大的挑戰。古希臘的經驗教訓,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民主製度的復雜性,以及人類社會在追求繁榮過程中所可能付齣的代價。 我期待著,這本書能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引人入勝的敘事,為我揭示古希臘“債務殘局”背後的政治邏輯和治理睏境,從而讓我獲得一次關於政治、經濟與曆史的深刻啓迪。

评分

《希臘悲劇:政治與民主治理下的債務殘局》,這個書名本身就散發著一種古老而又沉重的氣息,仿佛預示著一場關於智慧、權力與命運的宏大敘事。它將古希臘文明的輝煌與現代社會普遍麵臨的經濟睏境巧妙地結閤,立刻在我心中激起瞭層層漣漪,讓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尋,那個曾經孕育瞭無數哲學思想和政治實驗的時代,是如何在“債務殘局”的陰影下,上演瞭一幕幕令人扼腕的“悲劇”。 我對書中對“政治”與“民主治理”在債務問題中的作用的分析非常期待。古希臘的民主,雖然是西方民主的搖籃,但其運作方式是否能夠有效地應對復雜的財政挑戰?在公民大會的辯論中,是否是長遠的國傢利益占據上風,還是短期的民意訴求更容易被采納?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在民主的框架下,如何實現財政的健康與社會的公平之間的平衡?我希望能夠看到具體的曆史案例,瞭解古希臘政治傢們是如何在權衡各種利益和壓力的同時,做齣關於經濟政策的決策的。 我對“債務殘局”這一概念的解讀充滿瞭想象。它不僅僅是指經濟上的數字,更是對整個社會肌體的影響。債務的積纍,是否會加劇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是否會成為政治鬥爭的導火索?書中是否會描繪齣,古希臘城邦在財政瀕臨崩潰邊緣時的真實景象,以及他們是如何試圖擺脫睏境,又為何最終走嚮“殘局”的? 我特彆好奇“悲劇”這個詞在書中的具體含義。在古希臘文化中,悲劇往往意味著一種不可避免的命運,一種個體或集體在強大力量麵前的無力抗爭。那麼,在《希臘悲劇:政治與民主治理下的債務殘局》這本書中,這種“悲劇”是源於決策者的失誤,是製度本身的缺陷,還是人類永恒的弱點?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詳實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為我揭示這種“悲劇”的根源,並引發我對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思考。 我相信,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通過對古希臘這一經典曆史案例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一個反思現代政治和經濟治理的獨特視角。當今世界,許多國傢都在為巨額的公共債務所睏擾,民主國傢的政府在平衡財政赤字和民意支持方麵也麵臨著巨大的挑戰。古希臘的經驗教訓,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民主製度的復雜性,以及人類社會在追求繁榮過程中所可能付齣的代價。 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引人入勝的敘事,為我揭示古希臘“債務殘局”背後的政治邏輯和治理睏境,從而讓我獲得一次關於政治、經濟與曆史的深刻啓迪。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引起瞭我極大的興趣,因為“希臘悲劇”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戲劇性的張力。聯想到古希臘文明在西方曆史和思想上的奠基性作用,以及它留下的諸多哲學、政治和藝術遺産,再將“政治”、“民主治理”和“債務殘局”這幾個現代社會令人頭疼的議題與之結閤,不禁讓人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這看似遙遠的古代背景中,挖掘齣與當下社會息息相關的深刻洞見。 我常常思考,那些在古典時代被視為理想的民主製度,在麵對經濟壓力和治理睏境時,究竟會暴露齣怎樣的脆弱性?“債務殘局”更是現代國傢普遍麵臨的挑戰,而將其置於古希臘的政治舞颱上,會呈現齣怎樣的圖景?是權力的博弈,還是公民的抉擇?是製度的失靈,還是人性的弱點? 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古希臘城邦在麵對財政危機時的決策過程,那些政治傢們是如何運用他們的智慧、策略,甚至是詭計,來應對迫在眉睫的債務問題。民主治理的理想狀態,在現實的經濟壓力下,是否會扭麯變形?公民的意願,是否會被少數精英的利益所裹挾?書中是否會重現一些經典的曆史場景,例如雅典的民眾大會,斯巴達的公民議事,以及在這些場閤中,關於經濟政策的激烈辯論和最終的抉擇? 我還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悲劇”的含義。在古希臘文化中,“悲劇”往往意味著一種不可避免的命運,一種個體在強大力量麵前的無力感。那麼,在政治和經濟的雙重壓力下,古希臘的城邦是否也麵臨著類似的“悲劇”結局?這種“悲劇”是源於外部的不可控因素,還是內部的結構性缺陷?書中是否會通過對具體事件的剖析,來揭示這種“悲劇”的根源,並引申齣對當下政治和經濟治理的警示? 我認為,這本書的核心價值可能在於其跨越時空的比較研究。通過審視古希臘在政治和債務方麵的經驗教訓,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們自身所處的時代。或許,當我們審視那些曾經繁榮一時、最終卻走嚮衰落的古老城邦時,也能從中找到指引我們應對當前挑戰的寶貴智慧。 我對書中關於“民主治理”的討論尤為關注。民主的理想是權力掌握在人民手中,但當涉及到復雜的經濟決策,尤其是會影響到社會公平和穩定的債務問題時,民眾的參與和決策機製是否有效?是否存在“多數人的暴政”的可能性,即多數公民為瞭短期利益而犧牲長遠福祉?或者,民主製度的健全體製,是否能夠有效地引導民眾做齣理性的選擇?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提供關於民主治理在經濟危機中的運作模式和潛在風險的深刻洞察? 我對書中可能涉及到的曆史人物和事件充滿瞭期待。古希臘曆史上不乏充滿魅力和爭議的政治傢、哲學傢和軍事傢。他們是如何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中,處理經濟問題和債務危機?書中是否會生動地刻畫這些人物的形象,展現他們的思想鬥爭、政治博弈,以及他們對城邦命運的影響?例如,是否會探討伯裏剋利時期雅典的經濟政策,或者在經曆戰爭後的城邦如何應對巨額的賠款和債務? 我相信,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著作,更是一次關於政治、經濟和社會治理的深度反思。通過古希臘的“債務殘局”,作者或許試圖揭示那些在任何時代、任何製度下都可能齣現的普遍性睏境。而“悲劇”的定語,則可能暗示著作者對某些問題的悲觀看法,或者對人類在追求進步過程中所麵臨的難以逾越的障礙的深刻認識。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次震撼心靈的閱讀體驗,讓我對政治、經濟以及人類自身的局限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