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六四到零八:劉曉波的人權路

從六四到零八:劉曉波的人權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六四事件
  • 劉曉波
  • 人權
  • 中國
  • 異議
  • 政治犯
  • 零八憲章
  • 民主運動
  • 社會運動
  • 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捲收入中國諾貝爾和平奬得主劉曉波自1980 年代後期,尤其是1989 年天安門事件以來,所發錶的公開聲明、宣言、連署信以及重要訪談,記錄瞭劉曉波在四分之一世紀間自由主義思想的脈動與變遷,以及為中國民眾爭取自由與人權保障而奮鬥不止的足跡,堪稱當代中國民主運動和維權運動的縮影。

名人推薦

  誠摯推薦/達賴喇嘛、餘英時、王丹、吳介民、馮光遠、賴中強、黃國昌、姚立明、楊憲宏、張鐵誌
曆史的微光:中國知識分子在變革時代的思想探索 一部關於中國近代社會轉型期知識群體精神肖像的深度研究 本書並非聚焦於特定曆史事件或個彆公眾人物的生平軌跡,而是將目光投嚮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中國社會經曆劇烈變革時期,知識分子群體內部復雜的心路曆程、思想的交鋒以及他們對國傢命運與個體價值的深刻反思。 本書旨在勾勒齣在社會結構深刻變動、意識形態多元化與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中國知識界如何定位自身、如何構建其知識體係與道德立場。這是一個充滿張力與悖論的時代:一方麵是經濟的飛速發展與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另一方麵,是社會倫理的重構、曆史記憶的重塑,以及個體在宏大敘事下對意義的追尋。 第一部分:時代的脈搏與知識的焦慮 本書從對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知識界心態的細緻描摹開始。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辯論聲中,思想的禁錮開始鬆動,一股對既有理論體係進行審視與批判的思潮暗流湧動。然而,這種解放並非一蹴而就,它伴隨著對傳統“士”的責任感與現代“學者”身份認同的撕扯。 我們詳細分析瞭不同學術圈層內部的分化。一部分知識分子迅速擁抱西方成熟的社會科學理論,試圖以新的分析工具來解釋中國麵臨的睏境;另一部分則堅持在本土的曆史語境中尋找答案,強調文化上的自我審視與根基的穩固。這種張力,構成瞭那個時代思想景觀的底色。本書通過對大量非虛構性論述、內部研討會記錄(非官方公開文件)的爬梳,重現瞭這些思想探索的麯摺路徑。 重點分析維度包括: 曆史觀的重構: 知識分子群體如何看待近現代中國曆史的“斷裂”與“連續性”?在新的曆史敘事麵前,他們如何處理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之間的錯位? 現代性悖論: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否必然導嚮某種特定的社會形態?知識分子對西方“普世價值”的接受與本土化改造之間的矛盾點何在? 精英與大眾的距離: 隨著社會分化加劇,知識分子如何看待自己與新興的商業階層、以及龐大的底層民眾之間的關係?是否存在一種“精英孤島”的焦慮? 第二部分:學術的邊界與公共領域的退守 進入九十年代末期,全球化進程加速,知識生産也日益專業化和機構化。本書探討瞭知識分子在公共話語空間中的變化。 一方麵,學術研究的專業門檻日益提高,研究成果的發錶越來越依賴於嚴格的同行評議體係。這在提升瞭知識質量的同時,也使得一部分具有強烈社會關懷的議題被邊緣化。另一方麵,公共領域的話語權正經曆著微妙的轉移。傳統上由知識分子主導的“輿論引導”功能,開始被新興的媒體技術和商業資本所滲透和重塑。 本書深入研究瞭知識分子在麵對商業化大潮時的心態:是選擇“入世”成為思想的推銷者,還是堅守“齣世”的批判立場?我們分析瞭部分學者對“學術良知”與“體製閤規”之間進行艱難平衡的案例,揭示瞭知識生産過程中的隱性壓力與自我審查機製的形成。 案例分析側重於: 專業化對批判精神的稀釋: 當研究領域日益狹窄,對宏大社會問題的關注是否必然被削弱? 體製內的生存哲學: 如何在既定的學術框架內錶達異見或進行溫和的修正,成為一種考驗智慧的生存藝術。 新媒體時代的睏境: 麵對互聯網帶來的信息爆炸,傳統知識分子的權威性受到挑戰,他們如何適應這種新的傳播生態? 第三部分:道德羅盤與身份的重塑 本書的第三部分,聚焦於知識分子在麵對社會不公、環境危機以及倫理失範時,所展現齣的道德能動性與隨之而來的身份迷失。 在中國社會快速發展中,伴隨而來的貧富差距拉大、環境汙染、社會信任危機等問題,對知識分子的道德擔當提齣瞭嚴峻的拷問。他們不再能簡單地滿足於理論上的分析,而必須在現實的泥淖中尋找行動的支點。 本書特彆關注瞭知識分子在身份認知上的掙紮:是作為“社會工程師”去修補結構性缺陷?是作為“文化守護者”去重振傳統價值?還是僅僅作為一名“觀察者”記錄這一切的發生?這種身份的模糊性,導緻瞭在具體行動上呈現齣高度的分散化和個體化。 核心議題包括: 行動的有效性與倫理睏境: 當知識分子的聲音不再具有普遍號召力時,他們選擇進行何種形式的介入?這種介入是否真正有效,或者僅僅是一種姿態? “理想主義”的衰落與務實主義的興起: 對徹底改變社會結構的熱情是否被對既有秩序的“微調”所取代?這種務實主義的背後,是智慧的成熟還是妥協的無奈? 知識的傳承與未來的期許: 麵對社會轉型期的不確定性,這批知識分子如何看待下一代知識工作者的培養,以及他們對中國未來走嚮的最終預判。 結語:曆史記憶中的思想迴響 本書的結論並非提供一個終極的判斷,而是力求呈現一種復雜、動態且充滿內在矛盾的群像。它描繪瞭中國知識分子在過去數十年間,如何在劇烈的社會變遷中堅守、質疑、調整和重塑自我。他們的思想探索,如同曆史長河中的微光,雖然微弱,卻為我們理解當代中國的精神底色提供瞭不可或缺的參照係。這本書是對一群在曆史關鍵時刻試圖承擔思想責任的群體的緻敬與細緻梳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曉波


  中國作傢、文學評論傢、人權活動傢。

  1955年12月28日,齣生於吉林省長春市。1980年代,以「黑馬」之姿登上中國文壇,1988年獲得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

  1989年,參與天安門學生運動,為「廣場絕食四君子」之一。天安門屠殺之後,被捕入獄。此後成為中國最勇敢和最活躍的異議知識分子之一,在海外齣版多部著作,在海外中文媒體和互聯網上發錶數百萬字的評論文章。

  2008年12月8日,因起草和組織《零八憲章》而被中國當局祕密逮捕。美國學者林培瑞贊揚說,劉曉波的選擇「如撲火燈蛾,無懼於赴湯蹈火」。2010年12月25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以「煽動顛覆國傢政權罪」,判處劉曉波有期徒刑11年。其妻子劉霞亦長期遭到非法軟禁。

  2010年10月8日,劉曉波因「在中國為基本人權持久而非暴力的奮鬥,已經成為方興未艾的中國人權奮鬥的標誌與豐碑」,而榮獲該年度的諾貝爾和平奬。如果排除達賴喇嘛的國籍爭議,劉曉波是首位獲得諾貝爾和平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也是當今世界唯一身在監獄的諾貝爾和平奬得主。美國《時代雜誌》將劉曉波與翁山蘇姬、曼德拉、甘地,和馬丁•路德•金恩等一同列為全球「十大政治犯」之一。

圖書目錄

劉曉波的成熟—蘇曉康..8
溫習劉曉波—鬍平..12

1986
危機,新時期文學麵臨危機..18

1988
文壇「黑馬」劉曉波..34
—香港《解放》雜誌專訪(金鍾)

1989
中國大陸知識分子隻有一條路:反抗!50
颱灣《聯閤報》採訪劉曉波談「中國政治與中國當代知識分子」(傅依傑)
緻全中國大學生公開信.57
我們的建議.59
「六二絕食」發起演講.64
「六二絕食」宣言66

1993
既入地獄,就不抱怨黑暗74
—《中國之春》專訪(周易)

1995
反腐敗建議書.94
—緻八屆人大三次全會
汲取血的教訓,推進民主與法治進程.99
—「六四」六周年呼籲書

1996
對當前我國若乾重大國是的意見.108
—緻國共兩黨的雙十宣言

2001
「六四」屠殺與我一生的轉摺..116
—《自由亞洲電颱》專訪(張敏)
我想為捍衛生命、自由與和平而戰128
—獻給「九一一」大災難中的殉難者
就「新青年案」緻北京市人民法院、檢察院和國安局的公開信130
附錄:徐偉、楊子立、靳海科、張宏海四君子簡曆 .135

2002
天安門母親理應得到的榮譽140
—有感於全美學自聯的提名呼籲
呼籲中國政府平反「六四」和釋放所有良心犯.144
—給中國政府的公開信
網路公民權利宣言.147
支持「六四」難屬群體公開信..149
—緻中共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的公開信

2003
強烈抗議對《21世紀環球報導》的封殺.154
用真話顛覆謊言製度158
—接受「傑齣民主人士奬」的答謝詞
政治SARS製造的又一大冤案.165
—為徐偉、靳海科、楊子立、張宏海而呼籲
抗議中共審判何德普169
關於網路作傢杜導斌因言獲罪一案緻溫傢寶總理的公開信..172
中國人良知的覺醒:為杜導斌、法輪功發聲..175
—《大紀元》網站專訪(林佳)
當選獨立中文筆會會長的就職說明188

2004
要求對「煽動顛覆國傢政權罪」作齣法律解釋的呼籲信..194
強烈抗議中共公安逮捕六四難屬丁子霖、張先玲、黃金平.198
關於丁子霖、張先玲、黃金平被拘捕事件的緊急呼籲.200
實現政治和解,推進憲政民主..203
—我們關於「六四」十五周年的呼籲
強烈抗議中共廣西當局對陳勤教授的迫害208
嚮陝西省榆林市三岔灣村的維權農民緻敬211
—強烈抗議榆林市政府對維權農民的野蠻鎮壓
用自由言說對抗恐怖和謊言215
—接受無國界記者「新聞自由衛士奬」的答謝詞

2005
我的感激220
—政治嚴寒中的民間溫暖
附錄1:丁子霖、蔣培坤緻鬍溫的公開信 ..224
附錄2:王怡:冷兵器時代的政治 .226
—抗議北京警方傳喚餘傑、劉曉波先生
強烈抗議安徽蚌埠市公安局對張林的迫害231
就校園BBS被整肅緻教育部部長周濟的公開信.234
傾聽母親和亡靈的聲音..244
—支持「天安門母親」的正義要求
寫給獨立中文筆會第二屆會員大會248
就師濤案緻雅虎公司董事長楊緻遠的公開信..251
關於廣東汕尾市東洲鄉血案的聲明263
法國人民,請睜開你們的眼睛..269
—就法國政府緻力於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緻法國人民的公開信

2006
沒有記憶,沒有曆史,沒有未來.274
—為北京「文學與記憶」研討會而作
請關注明天宣判的馮秉先.279
我的人身自由在十幾分鍾內被剝奪282
—寫在勞改基金會主辦「蘇聯的古拉格和中國的勞改」國際研討會即將召開之際
抗議濟南市警方對孫文廣教授的非法傳訊288
呼請中國政府在全球基金國傢協調機製上尊重民間權利和文明規則.291
除瞭警察,中共還有什麼?296
—抗議山東沂南縣警方刑拘陳光誠
為「世紀中國網站」送行.300
關於高智晟律師被捕的聲明303
迴應呼籲國內「見壞就上」的高寒305
附錄:劉曉波:希望國內維權遠離境外的暴力或政變等煽動 ..315

2007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同樣的人權..318
—我們對北京奧運的呼籲和建議
關於「人性光輝奬」和「良知勇氣奬」奬金使用的說明324
勇氣並不必然代錶良知..326
—獲奬感言
再次呼籲奧運會前遷移毛澤東遺體330
勞教,早該被廢除的惡法.337
—堅決支持茅於軾、賀衛方等人廢止勞教製度的公民建議書
附錄:茅於軾:關於廢除勞動教養製度的公民建議書 .344
民間權利意識在覺醒349
—《參與》網站專訪

2008
關於鬍佳被刑事拘留的聲明358
緻函「兩會」:立即廢除城鄉戶籍二元製,讓「農民工」成為曆史名詞..360
關於處理西藏局勢的十二點意見.363
民間的自我反省與朝野和解的可能性..366
—在「衝突與和解」座談會上的發言
從野草到荒原375
—「2008年度當代漢語貢獻奬」答謝辭
零八憲章378

2009
我的自辯388
我沒有敵人..394
—我的最後陳述

圖書序言



劉曉波的成熟


  劉曉波被判重刑後,高瑜介紹說:「曉波自辯中有這樣一句話: 『二十年來,支持我、給我力量的是劉霞的愛。』捷剋駐華使館的女公使聽到後感動得哭瞭。劉曉波法庭陳述得以錶述的最後一句話是: 『希望我是中國最後一個因言獲罪的人』」。

  這一幕,讓我聯想到哈維爾在獄中寫給妻子的第十三封信:「親愛的奧爾嘉:我現在還沉浸在你昨天來看望的迴憶中。和往常一樣, 這對我是一劑強心劑,或者如牢裏說的,『一筒』(指監獄給犯人打藥)。但這次你肯定覺得我多少有點心不在焉,有些尷尬和惶惑⋯⋯ 實際上我的內心很沉靜。你所說的一切我都仔細聽瞭,我對你講的一切都很感興趣。你說的每句話我都記住瞭,而且事後在心裏迴味瞭好久⋯⋯。」

  曉波被捕一年的那些日子裏,官方一直在尋找判決他的最佳時機,外界也猜測紛紜。我很受不瞭這樣的一種等待,有點覺得被汙濁政治所戲弄,於是找齣一本書來讀,以蕩滌內心的難過,這本書就是《獄中書—緻妻子奧爾嘉》(Dopisy Olze: cerven 1979- zari 1982)。我讀著這本書,也嘗試找感覺給曉波和劉霞寫點什麼。

  曉波陳述的最後那句話,再一次讓我感覺到他的成熟—雖然二十年來我一直可以點點滴滴地感知這匹「黑馬」的成熟,但這一次是震撼性的。私下裏我對朋友說,曉波有自我犧牲的傾嚮,一直有當一個譚嗣同的衝動,我是不贊成的,我實在很不願意他去坐牢,他是這些年極少有的成熟瞭的異議分子,各方麵都成熟瞭,卻要白白地去坐牢,外麵卻無成熟的領袖,亂哄哄的,潰不成軍;我也很痛惜劉霞,那麼好的一個姑娘⋯⋯。
  
  我見證曉波的成熟,隻是透過文字。我編輯他的文章,眼看著他的汪洋恣意漸漸消退,冰潔堅韌的邏輯力量和理性精神,也漸漸昇華起來,那是這二十年裏國內知識界一派賣弄、掉書袋風氣中,一股罕見的涓涓清流。曉波從來不缺自信,他就是太自信瞭,睨視群小的那股勁兒總也剋製不住。他是從看不起學術界,走嚮看不起政界的,可是跟無恥文人打交道,完全不同於跟無恥政客打交道,那還是個不管身後洪水滔天的政權。
  
  相反,他走嚮政治,又是齣於一種敬畏,他敬畏「六四」死難者和「天安門母親」—我這樣猜測。說到敬畏,就帶齣另一種東西:恐懼。曉波寫過一篇文章《超越始於恐懼》,承認恐懼,並進一步論證人類為瞭擺脫恐懼,纔去超越的,沒有恐懼,人類就隻能平庸。那篇文字很短,卻試圖闡明一個很艱深的問題。
  
  中華民族自「六四」後真是被恐懼魘住瞭。這也不奇怪,經曆過餓死四韆萬人的「人相食」式的大飢荒、曆時十年全民廝殺的文革,還有更早的鎮反、肅反、反右、「四清」等等,這個民族早就嚇破瞭膽,而長安街鎮壓(坦剋、達姆彈)還是前三十年沒有露過麵的殺手鐧,當然具有震懾作用。如今這個「喪魂失魄」的民族什麼都有瞭,就是沒有「膽」。這一點,正是劉曉波存在的曆史意義。那塊土地上中國快十四億人瞭,不能隻齣楊振寜、錢學森、餘鞦雨,現在齣瞭劉曉波這麼個「有種的」,也算這個民族有救瞭。你瞧他說得又是那麼藐視一切:
  
  「我更欣賞虛幻信仰崩潰後的絕處逢生,欣賞那種麵對廢墟的樂觀抗爭。」
  
  這毋寜是對近二十年他自身姿態的描述。極具張力的是,這一次他的狂狷,卻走瞭一條最溫和保守的非暴力抗爭路綫。他不顧一切的反對激進、流血。他也在深仇大恨彌漫的一個社會中,很費力地劃齣所謂「灰色地帶」,希望預留齣跟體製對話的空間。他跟張祖樺一起,就像林培瑞教授所解讀的,採用最普世的語言,如捷剋《七七憲章》、法國大革命《人權宣言》、《美國憲法》、南非「真相與和解委員會」、聯閤國「世界人權宣言」,甚至八○年代初颱灣「美麗島」黨外人士理念等等,撰寫發錶瞭一個屬於全人類的《零八憲章》。
  
  然而,政治現實的嚴酷,和民間的愚鈍,乃至國際間的勢利,卻讓曉波承受瞭代價最大的後果,中國稚嫩的溫和幼苗著實被嘲諷,而這個國度已經激進並暴力迴圈瞭百年;甚至挪威仗義執言,以「諾貝爾和平」精神褒奬瞭他,經濟強大的中國也對這個北歐小國狂施報復。在劉曉波個案上,人類精神赤裸裸地被物質力量所羞辱,這也是可以載入史冊的!
  
  國事已荒涼,民族在鼾睡,而且還在夢裏咬牙切齒。今天不論是「○○後」還是「QQ群」,鮮有幾人還知道劉曉波這個人瞭。中國曆史斷鏈,記憶破碎,屢試不爽,又豈止這一次?這個文明難以積纍精神遺産,卻能輕易創造令世界驚艷的物欲奇蹟。相比之下,劉曉波的思想,是太前衛瞭一點,由此加諸於他的摺磨,首先不是牢獄之苦,而是精神寂寞。在未來和道義上,曉波早已戰勝瞭中共;但是他並未贏得世俗大眾,因此他在「民主政治」上輸瞭這一局。這是他的宿命。中國政治尚在前現代,玩的還是叢林法則,他贏的機率本來就是零。
  
  但是,我們迴眸往昔,僅隻短促的半個世紀裏,中國的殺戮、飢餓、整肅,完全發生在國際視野之外,又有多少先驅者屍骨無存,姓名湮沒;即便是曾經驚世駭俗,名震宇內的先覺者,如劉賓雁、方勵之等,甚至近年纔「考古」齣來的烈女林昭,又何曾為國際社會所知,榮獲過什麼贊譽?乃至中國人再三地呼喚「中國的沙卡洛夫」。在這個意義上,曉波又是幸運的。他第一次將中國人的抗爭,提升到瞭「普世記憶」(universal memory)的層次。他哪來的寂寞呢?他比他的前輩們少付瞭太多的代價,而他所肩負的責任也前所未有。他還年輕。
  
  ——蘇曉康(著名作傢,電視劇《河殤》作者。現為《民主中國》雜誌社社長)

圖書試讀

我沒有敵人――我的最後陳述
 
在我已過半百的人生道路上,1989年6月是我生命的重大轉摺時刻。那之前,我是文革後恢復高考的第一屆大學生(77級),從學士到碩士再到博士,我的讀書生涯是一帆風順,畢業後留在北京師範大學任教。在講颱上,我是一名頗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同時,我又是一名公共知識分子,在上世紀八○年代發錶過引起轟動的文章與著作,經常受邀去各地演講,還應歐美國傢之邀齣國做訪問學者。我給自己提齣的要求是:無論做人還是為文,都要活得誠實、負責、有尊嚴。那之後,因從美國迴來參加八九運動,我被以「反革命宣傳煽動罪」投入監獄,也失去瞭我酷愛的講颱,再也不能在國內發錶文章和演講。僅僅因為發錶不同政見和參加和平民主運動,一名教師就失去瞭講颱,一個作傢就失去瞭發錶的權利,一位公共知識人就失去公開演講的機會,這,無論之於我個人還是之於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年的中國,都是一種悲哀。
 
想起來,六四後我最富有戲劇性的經曆,居然都與法庭相關;我兩次麵對公眾講話的機會,都是北京市中級法院的開庭提供的,一次是1991年1月,一次是現在。雖然兩次被指控的罪名不同,但其實質基本相同,皆是因言獲罪。
 
二十年過去瞭,六四冤魂還未瞑目,被六四情結引嚮持不同政見者之路的我,在1991年走齣秦城監獄之後,就失去瞭在自己的祖國公開發言的權利,而隻能透過境外媒體發言,並因此而被長年監控,被監視居住(1995年5月至1996年1月),被勞動教養(1996年10月至1999年10月),現在又再次被政權的敵人意識推上瞭被告席,但我仍然要對這個剝奪我自由的政權說,我堅守著二十年前我在《六二絕食宣言》中所錶達的信念—我沒有敵人,也沒有仇恨。所有監控過我,捉捕過我,審訊過我的警察,起訴過我的檢察官,判決過我的法官,都不是我的敵人。雖然我無法接受你們的監控、逮捕、起訴和判決,但我尊重你的職業與人格,包括現在代錶控方起訴我的張榮革和潘雪晴兩位檢察官。在12月3日兩位對我的詢問中,我能感到你們的尊重和誠意。
 
因為,仇恨會腐蝕一個人的智慧和良知,敵人意識將毒化一個民族的精神,煽動起你死我活的殘酷鬥爭,毀掉一個社會的寬容和人性,阻礙一個國傢走嚮自由民主的進程。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夠超越個人的遭遇,來看待國傢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以最大的善意對待政權的敵意,以愛化解恨。

用户评价

评分

《從六四到零八:劉曉波的人權路》這個書名,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一段特殊曆史時期和一位重要人物的好奇心。六四,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壓抑和反思的開始,它標誌著一個時代的轉摺。而零八,則代錶著中國融入全球化的浪潮,經濟的繁榮背後,人權問題的討論也愈發顯現。我迫切地想知道,劉曉波先生是如何在如此漫長而復雜的二十年中,堅持不懈地走在人權之路上的?他的思想是如何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深化和發展的?書中是否會細緻地描繪他在不同時期,針對中國社會現實提齣的獨到觀點和行動?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展現他作為一位思想傢和行動者,是如何在曆史洪流中,為中國人權事業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對我來說,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傳記,更是一次深入瞭解中國近二十年社會變革,以及人權議題在中國語境下發展曆程的寶貴機會。

评分

這本書名《從六四到零八:劉曉波的人權路》光是讀起來,就讓我對其中蘊含的厚重曆史與個人奮鬥産生瞭強烈的共鳴。我知道劉曉波這個名字,但對他的具體曆程,尤其是跨越這二十年的人權之路,瞭解並不深入。六四,這個在中國當代曆史上銘刻著深刻印記的事件,是無數人心中的一道傷疤,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摺點。而零八,這個數字的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時代變遷和劉曉波先生的不懈追求?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位老友娓娓道來,勾勒齣一條從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一路走到相對“開放”卻又依然充滿挑戰的零八年,劉曉波先生是如何在人權這場漫長而艱辛的戰役中,步履不停,以他的文字、他的行動,甚至是他的生命,為我們展現一條完整的、充滿思想火花的道路。我好奇的是,在這二十年中,他經曆瞭怎樣的心路曆程?是怎樣的信念支撐著他不斷發聲,即使麵對巨大的壓力和危險?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他思想的演變,從最初的激昂到後來的沉澱,又或是持續的堅持?我希望這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史實堆砌,而是充滿溫度的個人敘事,讓我能夠觸摸到那個時代的光影,感受一個知識分子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抉擇。

评分

《從六四到零八:劉曉波的人權路》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曆史的厚度和人物的深度。六四,是很多人心中難以忘懷的記憶,是理想與現實碰撞的縮影。而零八,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人權問題也變得更加凸顯和復雜。我非常渴望瞭解,劉曉波先生在這二十年間,是如何在人權這條道路上不斷前行的?他的思想是如何在時代變遷中得以發展和升華的?書中是否會細緻地描寫他在不同時期,對於中國社會轉型、政治改革、公民權利等議題的獨特見解和實際行動?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瞭解中國近二十年社會變革的窗口,去理解那些為理想不懈奮鬥的身影,以及人權在中國語境下的復雜性和重要性。這本書對我而言,將是一次深入的閱讀體驗,去感受曆史的重量和人性的光輝。

评分

《從六四到零八:劉曉波的人權路》這個書名,讓我瞬間聯想到那個時代特有的壓抑與希望交織的氛圍。六四,是許多人心中的傷痛,也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而零八,又在中國經濟崛起的光環下,承載著新的期待和挑戰。我特彆好奇的是,劉曉波先生在這二十年的漫長歲月裏,是如何一步步走在人權這條路上?他的思考是如何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演進的?書中是否會深入挖掘他作為一個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堅持?我期待看到他對中國社會轉型期,人權保障所麵臨的深層問題的剖析,以及他對公民社會發展、政治參與等議題的獨到見解。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對一個人的傳記,更是一次審視中國近二十年社會變遷,以及人權議題在中國語境下發展曆程的絕佳機會。我渴望通過這本書,去理解那些隱藏在曆史錶象之下的復雜現實,以及那些為理想不懈奮鬥的身影。

评分

《從六四到零八:劉曉波的人權路》這個書名,僅僅是讀起來,就仿佛能聽到曆史的迴響,感受到一位知識分子的堅持。六四,是一個沉重的曆史節點,它標誌著一代人的迷茫與反思,也開啓瞭新的思考。而零八,又恰逢中國經濟發展的頂峰,伴隨而來的是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的巨大變化,人權議題在此刻也更加復雜和引人注目。我非常想知道,劉曉波先生是如何在這二十年的跌宕起伏中,始終不渝地探索和實踐著他的人權之路?他的思想是如何在經曆時代的風雨後,變得更加深刻和堅韌?書中是否會細緻地描繪他如何運用他的筆觸和智慧,去觸碰社會敏感的神經,去呼喚良知?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展現一位中國知識分子在曆史洪流中的擔當,以及他對中國人權事業發展所進行的深刻思考和不懈努力,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那段曆史和那位人物。

评分

《從六四到零八:劉曉波的人權路》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敘事的力量。它不僅點明瞭時間跨度,更指齣瞭核心議題——人權。六四,對於一代中國人來說,是無法迴避的集體記憶,它深刻地影響瞭之後的社會走嚮和人們的思想。而零八,又似乎標誌著中國進入瞭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伴隨著經濟的騰飛,人權議題的討論也更加公開和復雜。我迫切地想知道,劉曉波先生在這二十年間,是如何從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一步步成為人權倡導者的?他的“人權路”上,究竟遭遇瞭哪些挑戰,又取得瞭哪些微小的、但意義非凡的進步?書中是否會細緻地描繪他在不同時期,如何運用他的筆觸和智慧,去觸碰敏感的神經,去喚醒沉睡的良知?我特彆好奇的是,他如何在一個看似愈發“進步”的社會環境下,繼續堅持和深化對人權的追求,而不是被錶麵的繁榮所迷惑。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對劉曉波先生個人經曆的瞭解,更是一次重溫和反思中國近二十年社會發展曆程的契機,去理解人權在中國語境下的復雜性和重要性。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從六四到零八:劉曉波的人權路》像一扇窗,讓我窺見瞭二十年中國社會變遷中,一位重要人物的足跡。六四,對於很多人來說,是政治壓抑的開端,是理想主義被殘酷現實擊碎的時刻。而零八,又代錶著中國加入WTO後經濟飛速發展,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但同時,人權保障的議題也愈發凸顯。我好奇的是,劉曉波先生是如何在這兩個時間節點之間,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傢的人權事業緊密相連的?這“人權路”究竟包含瞭哪些具體的行動和思想?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他在不同時期,針對特定社會問題提齣的獨到見解?是哪些事件,哪些人物,塑造瞭他的人權觀?我猜測,這其中一定充滿瞭復雜的曆史細節和深刻的個體反思。讀這本書,我期待的不隻是瞭解一個人的曆史,更是希望通過他的眼睛,去理解那個時代背景下,中國社會在人權問題上所經曆的陣痛、進步與停滯。這本書會不會像一本厚重的史書,記錄下那個時期社會思潮的湧動,以及知識分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希望能看到他對中國公民社會發展、政治體製改革等議題的深入探討,以及他對未來中國社會走嚮的思考。

评分

僅憑《從六四到零八:劉曉波的人權路》這個書名,我腦海中就已經勾勒齣瞭一個充滿思辨和挑戰的畫麵。六四,是那一代人心中難以磨滅的印記,它標誌著一種理想的破滅,也是無數思考的開端。而零八,則代錶著中國經濟騰飛的頂點,但也伴隨著人權議題的日益突齣和復雜化。我極其渴望瞭解,劉曉波先生是如何在這二十年的時間跨度裏,將他的人生軌跡與人權事業緊密相連的?他的“人權路”究竟是一條怎樣的道路?書中是否會細緻地梳理他在這段時期內,對中國社會轉型、政治體製改革、公民權利保障等問題的深刻論述和行動?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展現他思想的深度,以及他在麵對巨大壓力時所錶現齣的勇氣和智慧。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對劉曉波先生個人經曆的認知,更是對中國近二十年社會變遷中,人權議題發展脈絡的一次深入探尋,去理解那個時代背景下,知識分子所承擔的責任與使命。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從六四到零八:劉曉波的人權路》,仿佛在召喚我進入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旅程。六四,是曆史的斷層,是理想主義的悲歌,也是集體記憶的烙印。而零八,則代錶著中國經濟奇跡的高潮,但同時,人權的討論也愈發尖銳和多元。我非常好奇,劉曉波先生是如何在這二十年間,始終堅守在人權陣地上?他的“人權路”是如何鋪就的?是依靠怎樣的理論支撐,又是如何通過實踐來推進的?我期望書中能夠展現他思想的深度和廣度,以及他對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人權保障問題的獨到洞察。我想知道,他是否經曆瞭從激憤到冷靜,從孤軍奮戰到匯聚力量的過程?這本書是否會描繪他在不同社會思潮中的立場,以及他如何應對來自各方的壓力?我希望它能是一麵鏡子,摺射齣中國社會在經濟騰飛的同時,在人權領域所付齣的努力、所麵臨的睏境,以及那些不屈的靈魂所留下的印記。

评分

僅僅從《從六四到零八:劉曉波的人權路》這個書名,我就已經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個人奮鬥的艱辛。六四,無疑是中國當代曆史上一道深刻的傷痕,也是許多人思想的起點。而零八,則標誌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但也帶來瞭新的社會挑戰,人權問題也愈發受到關注。我非常好奇,劉曉波先生在這跨越二十年的時間裏,是如何一步步摸索並踐行人權之路的?他的思想是如何在時代變遷中不斷演進和成熟的?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他對於中國社會轉型、民主進程、公民權利等議題的獨到見解,以及他所付齣的不懈努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光影,感受一個知識分子在曆史洪流中的堅持與思考,以及他對中國人權事業發展所做齣的獨特貢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