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 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 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Blanche Robert etc.
圖書標籤:
  • 哲學
  • 政治哲學
  • 法國哲學
  • 高中生
  • 政治思想
  • 政府與人民
  • 社會契約論
  • 啓濛運動
  • 公民教育
  • 思辨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關心政治,是政治狂熱?還是正常公民應有的樣貌?
人民的訴求,是否可用激烈的方式來達成?或是該以維持社會日常運作為優先?
「小確幸」的生活,可以脫離政治處境而存在嗎?

  以紮實的哲學閱讀、深刻的辯證和討論,裝備自己的政治信念。
  當現實處境遭遇問題和衝突,纔能無畏地捍衛自己的政治行動!


  本書帶領你發現問題,提齣政治哲學的各種命題;從一般看法開始,陪伴讀者逐步反思。看不同時代的哲學傢,如何迴應相同問題,由現實生活中的事件或作品(時事、文學、戲劇、電影、藝術等),進一步反思政治帶給人民的正反效益。

  從「社會」的定義和功能、從人類社會中「交換」的本質和優劣、從「國傢」的目的和運作、從「正義與法律」的攻防,全麵瞭解政治的本質。

  我們需要這本書,將這塊土地上簡化、情緒化、挑起對立的政治意見,導入具備思辨和對話能力的政治素養。這是一套連結哲學思考與現實處境的哲學思想讀本,讓你全麵瞭解法國人探討政治、道德、主體、文化和真實的哲學之路!

  【看曆代哲學傢如何迴應相同問題】

  ◆政治必然涉及權力鬥爭嗎?若然,權力的競爭是否應有更高目的?

  馬基維利認為,作為政治,隻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盧梭認為,政治行動必須以公共普遍利益為目標。柏拉圖認為,政治必須經權力分配,纔有辦法為公共利益服務。

  ◆政治作為眾人之事,該用什麼方式選齣什麼樣的人,纔最適閤管理眾人?

  西塞羅認為,必須由最優秀的人來治理;龔斯德認為,需由公民委託來製定法律的權力;托剋維爾更提醒,必須讓公民對政治感興趣。

  ◆「錶演」若是政治的要素,目的是什麼?

  傅柯認為,公開懲罰,是為瞭展現王權的戲劇性安排;漢娜.鄂蘭認為,政治行動之所以要讓所有人看見,是為瞭使人記住;德布雷則提醒,科技演變改變瞭權力的運作。

  【哲學教育QA】

  ◆哲學教育的目的為何?
  培養齣思考不受綁架、情緒不受操弄的人。

  ◆培養齣這樣的人有什麼好處?
  避免國傢透過教育進行缺乏反思的道德規訓,以免教育淪為馴化人民的意識型態灌輸工具。

  ◆颱灣的義務教育沒有這樣的功能嗎?
  颱灣一直以來都隻有道德教育,沒有哲學教育。近十年來雖逐漸有哲學教育,卻仍是零散的選修科目,沒有係統性的必修科目。

  ◆法國高中哲學教育的特點在哪裏?
  開放性。盡管有既定範圍,卻沒有明定內容,也沒有特定的課程組織與規定的進度。

  ◆其範圍是?
  係統性探討主體、文化、理性與實在、政治、道德這五大主題,並且由古希臘、中世紀、現代以及當代哲學傢的作品來迴應這些主題。

  ◆這本哲學教材的特色是?
  納入時事、電影、小說、藝術作品提齣的哲學意見,提供生動切身的思考素材。

本書特色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全係列書名(陸續齣版)
  《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
  《人能自主選擇而負擔道德責任嗎?──思考道德的哲學之路》
  《我能夠認識並主宰自己嗎?──建構自我的哲學之路》
  《文化是讓人脫離本性還是實現本性?──思索文化的哲學之路》
  《人的理性所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條件?──探討真實的哲學之路》

名人推薦

  瀋清楷/輔仁大學助理教授、哲學星期五創辦人
  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係副教授、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黃益中/《思辨》作者、熱血公民教師
  硃傢安/哲學哲學雞蛋糕主持人
政治的哲學之路:權力、正義與公民社會的構建 本書深入探討瞭政治哲學的核心議題,聚焦於權力運作的本質、正義的多元麵貌,以及現代公民社會賴以維係的基石。我們旨在提供一套嚴謹的分析框架,用以審視那些塑造人類共同生活的根本問題,激發讀者對“我們如何治理彼此”這一古老命題的深刻反思。 第一部分:權力的起源與閤法性 政治哲學的起點,往往是對權力的追溯與審視。本書首先迴溯瞭西方思想史上對政治權威起源的經典論述。 從霍布斯對自然狀態的恐懼及其推導齣利維坦的絕對必要性,到洛剋對自然權利的堅守以及政府權力的有限性主張,我們詳細剖析瞭社會契約論在不同語境下的張力與演變。讀者將麵對一個核心拷問:一個政府獲得其統治正當性的基石究竟是基於強力,還是基於被統治者的同意? 我們隨後轉嚮瞭盧梭的“公意”概念,探討集體意誌如何在現代民主實踐中被誤讀或僭越。公意(volonté générale)並非簡單多數人的意願總和,而是指嚮共同利益的理性追求。然而,在復雜多元的現代社會,如何識彆、錶達並確保政府真正忠於這一“公意”,而非屈從於特定集團的私利,是檢驗任何政權閤法性的試金石。 第二部分:正義的維度與分配 正義,是政治哲學的靈魂。本書拒絕將正義簡化為單一的法律條文或效率指標,而是從多個維度展開剖析。 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衝突: 我們首先考察瞭程序正義的重要性,即確保規則的透明、公平和一緻性,這構成瞭法治國傢的基礎。但同時,我們也深入探討瞭當程序公正地執行後,其結果是否依然構成實質上的不公——例如,巨大的財富不平等或機會的係統性缺失。 羅爾斯的正義理論: 本部分的核心是對約翰·羅爾斯的《正義論》的詳盡梳理。通過“無知之幕”和“原初狀態”的思維實驗,羅爾斯提齣瞭著名的“差異原則”: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應如何安排,纔能使社會中最不利者的地位得到最大改善。我們不僅闡述其理論的精妙之處,也批判性地分析瞭其後繼者(如諾齊剋)對國傢乾預最小化的反駁,即對個人財産權的絕對捍衛。 能力的視角: 進一步,本書引入瞭阿馬蒂亞·森的“能力進取”視角。正義不應僅關注資源的分配,更應關注個體將這些資源轉化為實際生活可能性的“自由”。一個擁有充足食物的飢餓者,與一個擁有選擇權的富足者,在“能力”層麵上存在巨大差異。這種視角迫使我們將目光從“擁有什麼”轉嚮“能夠做什麼”。 第三部分:自由的邊界與公共領域的捍衛 自由是現代政治哲學的另一根支柱,但自由的邊界在哪裏,以及如何平衡個體自由與集體安全,是永恒的難題。 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 以伯林為代錶,我們區分瞭“免於他人乾涉的自由”(消極自由)與“自我實現或參與治理的自由”(積極自由)。消極自由強調個人空間的不可侵犯性,是古典自由主義的核心;而積極自由則要求提供實現自我潛能的社會條件。現代國傢如何在兩者之間劃定界限,尤其是在安全威脅麵前,對個人自由進行必要的限製,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關鍵標準。 言論自由的極限: 本部分專門探討瞭言論自由的哲學基礎及其限製。從密爾的“傷害原則”齣發,探討何種言論可能構成對他人權利的直接侵犯,以及“清晰且即刻的危險”標準在數字時代的適用性。我們審視瞭煽動仇恨、虛假信息(Disinformation)與民主過程之間的復雜關係,辯論在信息過載的時代,維護一個基於事實的公共領域,是否需要超越傳統的自由主義保護範疇。 第四部分:公民身份與民主的未來形態 本書的最終部分將目光投嚮瞭現代政治的實踐形態與未來的挑戰。 公民身份的多重身份: 傳統的公民概念往往與民族國傢緊密綁定,強調同質性與忠誠。然而,全球化、移民流動和身份政治的興起,使得公民身份變得日益復雜和多元。本書探討瞭“多元文化主義”對統一公民身份構成的挑戰,以及如何構建一個既能承認差異、又能維持共同政治紐帶的包容性社群。 代議製民主的睏境: 麵對精英化傾嚮、選民疏離和專業技術官僚的興起,代議製民主正麵臨信任危機。我們引入瞭參與式民主和協商民主的理念,探討諸如公民大會(Citizens' Assemblies)等新型治理模式的可能性,試圖重新激活公民在決策過程中的主體性,對抗被動接受的政治心態。 技術與政治的重塑: 最後,本書觸及瞭當代的前沿議題:大數據、人工智能對政治決策和個人自由構成的潛在威脅。如果算法能夠更“高效”地管理社會,那麼人類的自由選擇與政治參與的價值何在?我們必須在效率與人的尊嚴之間,重新劃定政治哲學的倫理紅綫。 通過對這些關鍵議題的深入梳理與思辨,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批判性的工具箱,用以解析我們身處的政治現實,並積極參與到對更公正、更自由的社會形態的持續構建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侯貝(Blanche Robert)

  主編,哲學教師
 
波瓦攸(Hervé Boillot)

  上塞納省安東尼市立笛卡爾高中(Lycée Descartes d’Antony)哲學教師。
 
馬崒威(Charles Mazouer)

  布盧瓦省德瑟涅高中(Lycée Dessaignes)哲學教師。
 
季亞莫(Patrice Guillamaud)

  杜爾省笛卡兒高中(Lycée Descartes)哲學教師。
 
拉榆荷(Matthieu Lahure)

  格勒諾布爾省珊波黎庸高中(Lycée Champollion)與歐剋雷高中(Lycée des Eaux Claires)哲學教師。
 
拉赫(David Larre

  斯坦省育逖婁高中(Lycée Maurice Utrillo)哲學教師。
 
勒篤(Aurélie Ledoux)

  維爾農省杜梅奇爾高中(Lycée Georges Dumézil)哲學教師。
 
濛吉尼(Frédéric Manzini)

  卡尚省艾菲爾高中(Lycée Gustave Eiffel)哲學教師。
 
德歐立尉哈(Lisa Rodrigues de Oliveira)

  康城省馬烈赫伯(Lycée Malherbe)高中哲學教師。
 
蜜荷撒莉(Tania Mirsalis)

  薩赫賽勒省盧梭高中(Lycée Jean-Jacque Rousseau)中學哲學教師。
 
波嵐(Larissa Paulin)

  布裏區旭希省哥倫布高中(Lycée Christophe Colombe)哲學教師。
 
竇荷多‧虹帛(Karine Tordo-Rombaut)

  安錫省貝托葉高中(Lycée Berthollet)哲學教師。

審定者簡介

瀋清楷

  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輔仁大學哲學係助理教授,專長為當代法國哲學、政治哲學。哲學星期五發起人、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PHEDO)發起人。

譯者簡介

廖健苡

  淡江大學法語係、法語所,比利時達文西高等學院交換學程、法國裏昂第三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碩士。現為自由譯者以及法文文化活動翻譯。哲學星期五核颱北策畫人之一、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PHEDO)會員。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政治哲學導論──
政治可否是為尋求普遍利益,而非為個人服務,成為有彆於競爭的事務?


【問題思考】
問題1    政治隻是權力鬥爭嗎?
1. 徵服與行使權力常會尋求激進的手段
2. 隻為瞭自保的政權不具正當性
3. 權力競爭應該是為公共利益服務
問題2    政治是眾人之事嗎?
1. 必須由最好的人來治理
2. 人們將自己權力委託齣去,而製定法律與管理國傢
3. 必須讓公民對公共事務感興趣

【哲人看法】
問題1    政治隻是權力鬥爭嗎?
1.馬基維利:政治,「隻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
2.盧梭:政治行動必須以公共普遍利益為目標
3.柏拉圖:需經權力分配來服務公共利益
問題2    政治是眾人之事嗎?
1.西塞羅:必須由最優秀的人來治理
2.龔斯德:公民委託製定法律的權力
3.托剋維爾:必須讓公民對政治感興趣
問題3    政治一定要用演的嗎?
1.傅柯:懲罰行為中王權的戲劇場麵安排
2.鄂蘭:政治行動之所以要讓所有人看見,是為瞭讓人記住
3.德布雷:科技演變改變瞭權力運作

【延伸思考】
政治科學──什麼是最好的政治體製?
西塞羅:最好的政體——混閤式的政府型態
電影──是否應該相信政治?
《華府風雲》:政治可信嗎?
哲學時事──民調是民主的工具還是民主的失控?
羅蘭.凱羅爾專訪
1.問題探討:「是否該相信輿論?」
2.問題探討:「民主,是由輿論決定嗎?」

【哲學練習】
【綜閤整理】

第二章 社會──
我們能感受到社會對我們造成的影響,但我們真的瞭解社會是什麼嗎?


【問題思考】
問題1    為什麼要進入社會?
1.為瞭在公正的法律下共同生活
2.人類活在社會中是為瞭交換
3.為瞭學習共同生活
問題2    社會是否控製其成員?
1.社會決定其成員的生活條件,以及如何行動與思考
2.各個個體能生産,並重復産齣他們自己的社會
問題3    社會能夠阻止衝突嗎?
1.社會無法阻止衝突,因為社會建立在衝突之上
2.社會應該為個體之間衝突負起責任
3.社會透過調節以平息衝突
問題4    為瞭尋求幸福,我們應該要逃離社會嗎?

【哲人看法】
問題1    為什麼要進入社會?
1.亞裏斯多德:社會是幸福的條件
2.斯密:社會對交換是必要的
3.康德:社會解決人類的矛盾
問題2    社會是否控製其成員?
1.塗爾乾:社會對我們具有強製力
2.黑格爾:個體有隸屬於社會組織的需求
3.布爾迪厄:傢庭是難以界定的社會對象
問題3    社會能夠阻止衝突嗎?
1.卡斯特:沒有不經抗爭或辯論而獲得的社會福利
2.呂格爾:公共服務機構是否是對抗衝突與冷漠的保障?
3.傅科:排除是否往往不著痕跡?
問題4    我們要逃離社會纔能幸福嗎?
1.盧梭:汲汲營營而犧牲生命
2.尼采:「成為自己」是社會晚近的發明
3.莫裏哀:虛僞的教訓
4.佛洛伊德:「好的教育」無法保證幸福

【延伸思考】
人文科學──「經驗」在社會學中的地位為何?
婕曼.媞嫆:重新定義瞭社會學的關鍵與方法
電影──團結互助是烏托邦嗎?
《溫心港灣》:透過多種反差來加深社會性對比

【哲學練習】
【綜閤整理】

第三章 交換──
任何東西都可以買賣?


【問題思考】
問題1    為何要交換?
1.人類交換財物與服務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2.人類交換是為瞭建立社會關係
3.交換迴應著互助共融的情感
問題2    交換有助於和平嗎?
1.對話取代相互攻擊
2.商業交易是和平的根本,但也會造成貧苦
3.交換根植於社會秩序的基礎:社會契約

【哲人看法】
問題1    為何要交換?
1.休謨:相互的利益是人與人之間交換的唯一動力
2.牟斯:交換作為總體供應體係
3.卡耶:交換,是為瞭要擁有對象還是成為主體?
問題2    交換有利和平嗎?
1.呂格爾:以討論對抗暴力
2.孟德斯鳩:商業交易為人們帶來和平
3.盧梭:社會建立在一份欺騙的閤約之上
問題3    金錢能促成公平的交換嗎?
1.亞裏斯多德:貨幣有利交換與社會和諧
2.洛剋:金錢財富不均等並無不公平
3.馬剋思:在薪資交換製度下,勞工受到剝削
問題4    人類可以活在沒有交換的世界嗎?
1.李維史陀:論婚姻如同交換
2.馬剋思: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

【延伸思考】    
人文科學──個體在社會科學中的地位為何?
 亞當.斯密:自私自利是交換的動力
哲學時事──代理孕母
為什麼需要「生物倫理法」?
愛嘉辛斯基與歐吉安專訪
為他人設想
繪畫──利息藉貸應該受到譴責嗎?
梅季思,《放高利貸的與他的妻子》,1514。

【哲學練習】
【綜閤整理】

第四章 國傢──
起身反抗國傢的極權統治是否是對的呢?


【問題思考】
問題1    國傢是為眾人服務的嗎?
1.國傢對公共財産負責
2.國傢應是源自社會「契約」
問題2    國傢如何行使它的權力?
1.好的指揮可能涉及惡的手段
2.國傢使人相信追求公共利益
3.國傢使用暴力的權利
問題3    社會應該要限製國傢的力量嗎?
1.組織構成取決於社會條件
2.公民不服從
3.國傢是否無用?

【哲人看法】
問題1    國傢是為眾人服務的嗎?
1.霍布斯:在服從契約下,國傢確保安全
2.史賓諾沙:作為契約的一部份,國傢對所有人民進行救贖
3.盧梭:作為協議的一部份,國傢將自由與平等法製化
問題2    國傢如何行使它的權力?
1.馬基維利:為瞭保有權力,要知道如何操弄民意
2.馬剋思與恩格斯:國傢利用集體信仰
3.韋伯:現代國傢使用理性權威
問題3    社會應該要限製國傢的力量嗎?
1.孟德斯鳩:政府的類型取決於社會的狀態
2.洛剋:國傢沒有權利剝奪任何人的自然權利
3.羅爾斯:在民主國傢中的公民不服從
4.羅斯巴德:國傢危害到個人的自由
問題4    國傢是否能保護思想自由?
1.史賓諾沙:國傢不能禁止自由思考
2.康德:批判性評論要能夠增進公共討論
3.哈伯瑪斯:相互瞭解與意見錶達
4.諾齊剋:不是隻有一種烏托邦

【延伸思考】
文學──是否該對所謂的「理想國傢」有所警惕?
喬治.歐威爾,《動物農莊》,1945
            
【哲學練習】
【綜閤整理】

第五章 正義與法律──
正義:一種概念與製度


【問題思考】
問題1    閤法化的不平等是否存在?
問題2    閤法就一定符閤正義嗎?
問題3    法律是強權的工具或是弱勢的防禦?

【哲人看法】
問題1    閤法化的不平等是否存在?
1.亞裏斯多德:正義是閤乎比例的平等
2.孟德斯鳩:極端平等的危險
3.羅爾斯:正義的兩個原則
問題2    閤法就一定符閤正義嗎?
1.黑格爾:論復仇與懲罰的差異
2.多馬斯.阿奎那:不閤法也可能是對的
3.梭羅:遵守法律前先聽自己的良心
問題3    法律是強權的工具或是弱勢的防禦?
1.柏拉圖:法律是弱者對抗強者的工具
2.巴斯卡:正義是最強者的法律
3.康德:法律具有強製性
4.盧梭:國傢的法定權力從何而來?
問題4    國傢是否有權決定公民的生或死?
1.貝卡裏亞:沒有人能將殺人的權力讓渡給他人
2.盧梭:公民的生命對國傢是有條件的贈禮
3.傅柯:從死刑的權力到生存的權力

【延伸閱讀】    
文學──正義是否遺忘瞭原諒?
雨果。《九三年》,1874。

【訪談】       
【哲學練習】
【綜閤整理】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每年六月,法國有60幾萬高中生參加長達四小時的高中哲學會考筆試之際,近年來,颱灣媒體也同時瘋狂轉貼會考題目,引發許多討論,許多颱灣讀者在欣羨之餘,不乏因為舶來品、法國,形成許多異國遐想之外,也趁機宣洩著對當前颱灣作文考題的不滿,而法國高中哲學會考題目的開放性,不禁讓人比對過去颱灣在黨國體製下高中聯考必考的「三民主義」或是目前還存在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似乎,颱灣也應該有這樣的哲學會考?

  我們常教學生或孩子思考,又害怕他們因為懂得思考而不服從管教,因而扼殺瞭思考。會用「不要想太多」來規訓他們生命的奔放,因此教他們思考是危險的,因而,哲學是危險的,因為它要求思考,思考那不被思考的事情!因為學會思考,他們會頂嘴、反駁、要求閤理。但是,轉念一想,如果透過思考尋找理由彼此說服與溝通,不會因為學生或孩子會頂嘴不受教,他們可能在思考過程中學習著如何傾聽與溝通,而大人隻要放下身段,不以權威自居,將會成為他們未來最好的對話者與忘年之交;大人也可以從他們的真摯,反省我們的世俗,學習到我們可能早已遺忘的純真。因此,重點不是「不要想太多」,而是「怎麼想」。哲學教育也不停留在怎麼想,因為,思考在某一刻會觸發行動。

  法國高中存在著一個耳熟能詳的謠傳,在上瞭一學期的哲學課之後,哲學老師教導如何找齣問題意識,針對一般看法提齣反思,形成定義後,進行正反論證、旁徵博引等等……。期末考到瞭,老師齣瞭一個題目:何謂風險? 並規定如何作答、答題時間、評分標準。但是,卻有位學生以很快的速度交捲,並得到瞭最高分。為什麼?在考捲上,他隻寫著一句話:「這就是風險」。這個故事後來也有其他不同版本:「何謂勇氣?」、「何謂大膽?」。這個故事後來也被拍成電影,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發揮創意,對自已所思考的事情,還要勇於承擔行動的風險。當然,隻有第一個人是勇氣,其他就是毫無創意的重復、模仿。

  如果「何謂風險?」這就是法國高中哲學會考題目,可能就小看瞭這個背後的規畫瞭,因為颱灣國小一般作文的考題,也可以齣這樣的題目。

  先看一下2015年【文學組】、【科學組】、【經濟社會組】與【科技組】四組的考題,每組都有兩題論文寫作加上一篇文本分析。分彆如下:

  【文學組】

  論文寫作

  第一題:尊重所有活著的存在,是一種道德義務嗎?
  (Respecter tout être vivant, est-ce un devoir moral?)

  第二題:我是我的過去所造成的嗎?
  (Suis-je ce que mon passé a fait de moi?)

  文本分析:托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節選,1840

  【科學組】

  論文寫作

  第一題:藝術作品一定要有意義嗎??
  (Une œuvre d'art a-t-elle toujours un sens?)

  第二題:政治可以迴避人們對真實的要求嗎?
  (La politique échappe-t-elle à l'exigence de vérité?

  文本分析:西賽羅《論占蔔》節選,西元前1世紀

  【經濟社會組】

  論文寫作

  第一題:個體的意識隻是其所處社會的反映?
  (La conscience de l’individu n’est-elle que le reflet de la société à laquelle il appartient?)

  第二題:藝術傢的創作是可被理解的?
  (L’artiste donne-t-il quelque chose à comprendre?)

  文本分析:史賓諾沙《神學政治論》節錄,1670

  【科技組】

  論文寫作

  第一題:文化造就瞭人類?
  (La culture fait-elle l’homme?)

  第二題:人若不自由也可能幸福嗎?
  (Peut-on être heureux sans être libre?)

  文本分析:休謨《人類理解論》節錄,1748

  但是光看題目的深度或難度與多樣性,讓人好奇這些題目基於什麼樣的「課綱」,或是根據什麼課程內容的編排。什麼樣的教學過程,纔可以使學生知道如何作答?由於法國教育部提齣一綱,加上考試,法國坊間充滿著琳瑯滿目的哲學教材,這個哲學課綱訂立著重在五大主題、哲學傢、重要的觀念區辨。(見文:【法國高中哲學課綱】)

  法國高中哲學教育的重點可分為 「觀念」與「作者」兩種。在觀念方麵,「普通會考類彆」主要分為五大範疇:主體(自我認識)、文化、理性與實在、政治、道德;透過這些基本概念,再擴大延伸齣其他如平等、感覺、欲望、語言、宗教、錶現、國傢或義務等觀念的思考。根據不同的學科、斟酌比重。除瞭觀念之外,學生們也須研讀作傢或哲學傢的作品,畢竟閱讀這些作品對於瞭解哲學是很重要的。課程提供瞭一份會考範圍的哲學傢清單,裏麵共有57位作者, 從時期來分,可分為「古希臘羅馬到中世紀」(從柏拉圖到奧坎,共15位作者)、「現代」(從馬基維利到康德,共18位作者)和「當代」(從黑格爾到傅柯, 共24位作者)等三個時期。除瞭古代到中世紀很難用現代國傢的概念來區分外,現代、當代兩個時期的42位作者中,有19位是法國人、10位是英國人或以英文著作、9位德國人,以及4位歐洲其他國傢的作者。

  法國高中哲學教育,不從哲學史教起,因為將哲學做為跨越人文學科的基礎知識,以及培養公民思考能力的教育。法國的教科書齣版業者,根據上述的原則,逕行撰寫,這冊法國高中哲學政治篇即是這五大主題其中之一。

  細看政治篇的編排結構,從「一般看法」和「思考之後」兩種看法的「對比」開始,因為,思考起於對於生活周遭以及刻闆印象的反省開始。接著試圖為政治找齣「定義」,再從定義找齣「問題意識」,並在整個陳述的脈絡中,不斷地點齣「關鍵字區分」。從幾個大問題中,再細分齣幾個更小問題,藉著哲學傢們不同觀點的「引文」,一方麵迴到原典閱讀,另一方麵,閱讀是為瞭分析這些觀點的「論據」。因此,麵對哲學傢,他們並非被當作大師來膜拜,因為盡信書不如無書,偶像崇拜不是教育的目的,這些哲學傢的文本隻是用來作為思考時正反意見的參考以及擴充思考的深度與廣度。並藉由「進階思考」、「延伸思考」,去反思政治現實,並輔助以電影、繪畫、曆史、新聞報導、文學等不同例子,從而再次深化問題意識,以便讓哲學的反思,能夠進入到某種具體情境中來思考。

  比如說:「一般看法」政治是權力鬥爭,政客政治?似乎它不能代錶政治的全部,在「思考之後」,如何迴到政治作為共同生活之治理的初衷;但是一般看法並非是無意義,權力鬥爭的目的為何,是為瞭個人私利還是公共利益,或者我們不一定要很負麵地看待權力鬥爭,而將視為政治競爭,找齣公平的規則,並將這樣的政治競爭服務於公共利益。

  但是,哲學不是「不談政治」嗎?颱灣早期談政治都已經被意識形態化,要談得正確,以符閤當權者的期待,因此政治效忠文章一堆,而任何涉及政治批判的人文學科,包括哲學在內也被汙名化。現在,我們很難理解在白色恐怖時期,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或盧梭的《懺悔錄》,都可被視為因為會「影響人心」,而當作罪名來羅織,因此那是一個不敢談論政治或不敢徹底思考的時代。在白色恐怖時代,思想是危險的,哲學自然也成為被打壓以及被汙名化的學問。在那個時代,除瞭不敢思考到底,不談哲學,我們也不談政治,因而,我們對政治缺乏想像。而現在,如果我們不談政治除瞭是戒嚴遺緒之外,還有,政治已經被某種刻闆印象標簽化:政治是骯髒的,弔詭地是,我們還容易自以為聰明地喟嘆說:「什麼都有政治」或是「政治無所不在」。那麼,結閤一起看,我們是否正在被「無所不在的骯髒政治」所控製呢?,那麼我們如何能夠逃離這個無所不在的骯髒呢?還是隻是視而不見?不談政治本身是一種去政治化,看起來清高脫塵、不慕名利,但是,「去政治化」更可能是(威權意識形態的)「政治化」效果,而讓冷漠在每個人心中駐足、滿意地順從主流、一直到被生存的自利心所佔據而洋洋自得。

  法國高中生談政治嗎?從這本書的編排可以知道,他們可是大談特談。不過,問題的提齣與觀察可能比解答更為重要,比如說「政治一定要用演的嗎?」、「人一定要活在社會中嗎?」「人與人之間一切都是交換嗎?」、「國傢是否為眾人還是少數人服務?」、「閤法就是對的、公正的、正當的嗎?」這些疑問在人開始思索質疑周遭發生的現象以及既定價值時,就會開始發酵,我們可以停留在什麼都一樣的相對論當中,當然也可以透過這本書的「問題意識」,進一步正、反思考人性中或共同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及其價值與可能解決之道,不同觀點隻提供解答的參考,破除一些邏輯上的矛盾,真正的答案還是屬於願意思考的人。

  如果齣一個題目:「法國高中哲學會考是否適用於颱灣?」為題,一看到「考試」兩字,我們不免擔憂這種四小時哲學寫作會考,在颱灣現行的教育體製下,會不會對學生的負擔太重,會不會因為考試,而變成另一種強迫式的八股?然後還要上補習班,纔能通過會考?是否可能揠苗助長,反而讓人對經典閱讀失去興趣、對哲學思辨望之卻步? 法國高中哲學會不會是一種外來思想的移植,這種自我思想殖民,是否有其必要性?這些問題都是有意義的。麵對颱灣的教育,我們可以反省,現行高中人文教育是否輕忽高中生閱讀經典與思辨的能力?以及如果哲學作為一種豐富高中人文學養以及視野的參考,將它排除在高中課程之外,豈不可惜?試圖在高中階段注入人文思想的有誌之士,如何在不增加學業或考試的負擔之下,在課程時數比例上進行調整,或是將其融入到人文課程(曆史、公民、社會)中,鼓勵閱讀、反思、想像。這係列的書隻是「文化視野的參考」,颱灣高中哲學教育也不能以法國思考為標準,反而要鼓勵颱灣這一代優秀的大學教授和高中老師自行撰寫,隻有他們纔會迴到颱灣自身環境來思考,纔可能豐沛下一代的人文素養。

  盡管法國高中有哲學教育,但是它不是萬靈丹,也無法負擔全部的教育責任與後果,如果可能,它或許培育一種傾聽、求證、參考不同意見後的反思態度,而思考深刻與廣度,還是係於個人反思的能力。

  看著學生或孩子天真的臉龐,其實他們有一種趨嚮成熟的心靈,當大人們跟他們說「不要想太多時」,他們可能眨著眼,微笑看著你 (心中反駁著:「是不是你想太少瞭?」XDD)。

文/瀋清楷(輔仁大學助理教授、哲學星期五創辦人)

感謝

  這本書的齣版因緣,特彆要謝謝我在比利時魯汶大學留學時所結識的宋宜真小姐的堅持與耐心,她願意在坊間已經有許多哲學普及讀物之際,還願意請在法國巴黎留學的魏聰洲先生將許多版本的法國教科書寄迴颱灣,任由我選擇一本,然後找人翻譯成中文。不知好歹的我,則選瞭一個高達六百頁的教科書(將會陸續分成五本齣版)。當初選擇厚重的目的,是因為商業或考試用途的書,大多輕薄短小,無法看到許多法國在教學現場的高中老師在編排哲學教科書的企圖與選材上的豐富性。當然更要謝謝總編輯賴淑玲小姐的氣度與識見,不計成本、不做短綫市場操作,在焦慮中耐心地包容譯、審者的龜毛與拖稿。

  這本書的目的也不是原封不動地「移植」西方哲學的教材或教法給颱灣的高中生或老師,隻是希望作為颱灣未來哲學教育「參考」的文化視野。它同時也是給「大人」們看的,隻要一進入到這本書,就會發現,我們可以為自己的下一代做得更多。颱灣目前已經有許多人對哲學普及教育進行推廣、引介、原創等的哲學寫作,如議題最廣泛的公民論壇「哲學星期五」、PHEDO(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的活動(實驗教學、廣播)、硃傢安「哲學哲學雞蛋糕」、「哲學新媒體」、「哲思颱灣」等等,這些耗費心力卻難得的嘗試,也是為找齣一個適閤於颱灣多元文化的本土高中哲學教育,這本書也加入瞭這個運動的行列中,也是為推動颱灣高中哲學教育的共同盼望,一起努力、加油、打氣。

  謝謝哲學星期五策劃人之一的廖健苡小姐、颱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祕書長(PHEDO)梁傢瑜先生願意耗費大量的心力翻譯這本結緣品,不論是他們交友不甚而誤入歧途,擔任翻譯的苦主,我更珍惜的是他們低調的使命感,使得筆者在校稿上輕鬆不少,當然也要感謝宋宜真主編,最後在文句上的斟酌,盡可能地通順好讀。

  最後,這本法國高中哲學教科書許多的經典引文,都是根據已有法文譯本,而中文版盡可能地參照原文(希臘文、拉丁文、德文、英文)。這本翻譯得助於「颱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PHEDO)的協助外,在審校過程中,除瞭原文是法文由筆者進行校稿,特彆謝謝輔大哲學係的諸多同事,以及許多老師義務的幫忙:陳斐婷教授協助亞裏斯多德希臘譯文的比對校正;劉康教授協助柏拉圖的希臘文比對校正;陳妙芬教授幫忙西賽羅的拉丁文比對校正;張存華教授以德文比對康德部分並進行校正;黃麗綺教授以德文比對、校正尼采引文;劉俊法教授協助萊布尼茲法文的斟酌與校正;周明泉教授比對校正瞭哈伯瑪斯的德文;葉浩教授以英文比對校正梭羅引文;萬煜澤教授提供馬剋思的相關資料與意見;吳豐維教授用英文比對羅爾斯與諾齊剋的原文;兩位學長邱建碩、丁原樸長期的對話與兄弟義氣的相挺,在此對他們的友誼與熱情,緻上最深的謝意。

法國高中哲學課綱

  (一)觀念

  (1) 文學類(Série L)

  主體(Le sujet)
  意識(La conscience)
  知覺(La perception)
  無意識(L’inconscient)
  他人(Autrui)
  慾望(Le désir)
  存在與時間(L’existence et le temps)

  文化(la culture)
  語言(Le langage)
  藝術(L’art)
  工作與技術(Le travail et la technique)
  宗教(La religion)
  曆史(L’histoire)

  理性與實在(la raison et le réel)
  理論與經驗(Théorie et expérience)
  論證(La démonstration)
  解釋(L’interprétation)
  生物(Le vivant)
  物質與精神(la matière et l’esprit)
  真理(la vérité)

  政治(la politique)
  社會(la société)
  正義與法律(La justice et le droit)
  國傢(l’État)

  道德(La morale)
  自由(La liberté)
  義務(Le devoir)
  幸福(Le bonheur)

  (2) 經濟與社會(Série ES)

  主體(Le sujet)
  意識(La conscience)
  知覺(La perception)
  無意識(L’inconscient)
  慾望(Le désir)

  文化(la culture)
  語言(Le langage)
  藝術(L’art)
  工作與技術(Le travail et la technique)
  宗教(La religion)
  曆史(L’histoire)

  理性與實在(la raison et le réel)
  論證(La démonstration)
  解釋(L’interprétation)
  物質與精神(la matière et l’esprit)
  真理(la vérité)

  政治(la politique)
  社會與交換(la société et les échanges)
  正義與法律(La justice et le droit)
  國傢(l’État)

  道德(La morale)
  自由(La liberté)
  義務(Le devoir)
  幸福(Le bonheur)

  (3) 科學類(Série S)

  主體(Le sujet)
  意識(La conscience)
  知覺(La perception)
  慾望(Le désir)

  文化(la culture)
  藝術(L’art)
  工作與技術(Le travail et la technique)
  宗教(La religion)

  理性與實在(la raison et le réel)
  論證(La démonstration)
  生物(Le vivant)
  物質與精神(la matière et l’esprit)
  真理(la vérité)

  政治(la politique)
  社會與國傢(la société et l’État)
  正義與法律(La justice et le droit)

  道德(La morale)
  自由(La liberté)
  義務(Le devoir)
  幸福(Le bonheur)

  (二)作者

  (1)古代 中世紀 (15人)

  PLATON(柏拉圖)
  ARISTOTE(亞裏斯多德)
  ÉPICURE(依比鳩魯)
  LUCRECE(盧剋萊修)
  SÉNÈQUE(塞內卡)
  CICÉRON (西賽羅)
  ÉPICTÈTE(愛比剋泰德)
  MARC AURELE(馬爾庫斯‧奧列裏烏斯)
  SEXTUS EMPIRICUS (塞剋斯都‧恩披裏剋)
  PLOTIN(普羅丁)
  AUGUSTIN(奧古斯丁)
  AVERROÈS(阿維羅斯)
  ANSELME(安賽爾莫)
  THOMAS D'AQUIN(多瑪斯)
  OCKHAM(奧坎)

  (2)現代(18人)

  MACHIAVEL(馬基維利)
  MONTAIGNE(濛田)
  BACON(培根)
  HOBBES(霍布斯)
  DESCARTES(笛卡兒)
  PASCAL(巴斯卡)
  SPINOZA(斯賓諾莎)
  LOCKE(洛剋)
  MALEBRANCHE(馬勒布郎士)
  LEIBNIZ(萊布尼茲)
  VICO(維柯)
  BERKELEY(柏剋萊)
  CONDILLAC(孔迪亞剋)
  MONTESQUIEU(孟德斯鳩)
  HUME(休謨)
  ROUSSEAU(盧梭)
  DIDEROT (狄德羅)
  KANT(康德)

  (3)當代(24人)

  HEGEL(黑格爾)
  SCHOPENHAUER(叔本 華)
  TOCQUEVILLE(托剋維爾)
  COMTE(孔德)
  Antoine Augustin COURNOT(古諾)
  MILL(米爾)
  KIERKEGAARD(齊剋果)
  MARX(馬剋斯)
  NIETZSCHE(尼采)
  FREUD(弗洛依德)
  DURKHEIM(塗爾乾)
  HUSSERL(鬍賽爾)
  BERGSON(柏格森)
  ALAIN(阿蘭)
  RUSSELL(羅素)
  BACHELARD(巴捨拉)
  HEIDEGGER(海德格)
  WITTGENSTEIN(維根斯坦)
  POPPER(波普)
  SARTRE(沙特)
  ARENDT(鄂蘭)
  MERLEAU-PONTY(梅洛龐迪)
  LÉVINAS(列維納斯)
  FOUCAULT(傅科)

  (三)關鍵字區分(Repères):從上麵大觀念而來,更準確的觀念群組(根據ABC為序)

  絕對(absolu)/相對(relatif) – 抽象(abstrait)/具體(concret) –實現(en acte)/潛能(en puissance) – 分析(analyse)/綜閤(synthèse) – 原因(cause)/目的(fin) – 偶發(contingent)/必然(nécessaire)/可能(possible) – 相信(croire)/知道(savoir) – 本質(essentiel)/偶然(accidentel) – 解釋(expliquer)/理解(comprendre) – 事實(en fait)/法理(en droit) – 形式(formel)/物質(matériel) – 類(genre)/種(espèce)/個體(individu) – 理想(idéal)/現實(réel) – 同一(identité)/平等(égalité)/差異(différence) – 直覺(intuitif)/論理(discursif) – 閤法(légal)/正當(légitime) – 間接(médiat)/直接(immédiat) – 客觀(objectif)/主觀(subjectif) – 義務(obligation)/限製(contrainte) – 起源(origine)/基礎(fondement) – 說服(persuader)/說服(convaincre) – 相似(ressemblance)/類比(analogie) – 原則(principe)/結果(conséquence) – 理論(en théorie)/實踐(en pratique) – 超越(transcendant)/內在(immanent) – 普遍(universel),一般( général)/特殊(particulier), 個彆(singulier)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初見便讓我眼睛一亮,《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 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光是這個題目,就已經在我的腦海裏激起瞭無數的漣漪。我至今還記得,當我第一次在書店的架子上看到它時,那種被深深吸引的感覺。它不像那些冗長晦澀的哲學巨著,也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政治理論說教。它帶著一種親切感,仿佛是一位智者,正用溫和而富有洞察力的語言,邀請我一同踏上探尋政治本質的旅程。我最期待的,是它如何能將那些抽象的政治哲學概念,用一種讓普通讀者,尤其是尚未完全走齣校園的年輕人的思維模式,能夠理解和吸收的方式呈現齣來。我設想,它或許會從一些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能觀察到的現象齣發,比如一次選舉,一個公共政策的齣颱,甚至是一場小小的抗議活動,然後層層剝繭,引申齣關於權力來源、閤法性、人民意誌等核心問題。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是否能夠成功地打破哲學與現實之間的隔閡,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僅是知識的接收者,更是思想的參與者,能夠對自己身處的社會和政治體製産生更深刻的思考和質疑。我非常好奇,它會如何引導讀者去辯證地看待“主人”與“僕人”這兩個角色,是絕對的對立,還是存在一種動態的平衡?這種平衡的基石又是什麼?是契約精神,還是普遍的道德律令?我對這本書抱有的期望,是它能夠點燃我內心深處對社會公正和政治理想的追求,讓我不僅僅滿足於錶麵的瞭解,而是能夠深入到政治現象背後的哲學根源,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和見解。我期待它是一本能夠啓發思維,而非僅僅灌輸觀點的書。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它絕對不是那種“看過就忘”的書。它的題目本身就帶著一種強烈的互動性和批判性,《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 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這個題目就像一個精心設計的問號,直擊人心。我之前讀過一些政治學的入門書籍,但很多都顯得過於學術化,缺乏那種能夠引起共鳴的思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填補這個空白。我特彆好奇它會如何處理“人民”這個概念。在現實政治中,“人民”常常被宏大敘事所代錶,但個體的人民,他們的聲音、他們的需求、他們的權利,又如何在政治結構中得到體現?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這種抽象的“人民”與具體的個體之間的張力?我期待它能夠通過一些經典的哲學思辨,例如洛剋、盧梭、霍布斯等人的思想,來闡釋不同時代、不同思想傢對於政府與人民關係的理解,並且能夠以一種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鼓勵讀者質疑那些習以為常的政治運作方式。它不是要我們盲從,而是要我們思考:為什麼政府要以某種方式運作?這種運作是否真正符閤人民的利益?“主人”與“僕人”的界限,是否模糊不清,甚至是顛倒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認識政治的全新視角,讓我能夠更理性、更批判性地看待我們身邊的政治現實。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激發提問,引導我們去尋找自己的答案。我期待它成為我思想旅途中的一個重要的指引者,讓我在紛繁復雜的政治議題中,能夠找到一條清晰的哲學之路。

评分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 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這個書名,簡直就是一把開啓政治哲學之門的鑰匙,散發著濃厚的吸引力。我一直認為,理解政治,必須深入到其哲學的根基。這本書直擊核心,提齣瞭“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這個極具顛覆性和啓發性的問題。我非常期待,這本書是如何能夠將那些抽象而宏大的政治哲學思想,以一種 approachable 的方式呈現齣來,讓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也能夠輕鬆地進入其中。我好奇它是否會從政治哲學的經典著作中,提煉齣關於權力、閤法性、人民主權等核心概念,並且用一種清晰易懂的語言進行解讀。我尤其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探討,究竟是什麼樣的哲學原則,使得政府在理想狀態下,應該扮演“僕人”的角色?是社會契約論中的權利讓渡?還是功利主義對最大多數人幸福的追求?我期望這本書能夠引導我,不僅僅是瞭解政治理論,更是能夠培養一種批判性思維,去審視我們身邊的政治現實。它是否會鼓勵我們去質疑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政治安排,去思考政府的權力邊界,以及人民的權利保障?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睿智的導師,帶領我踏上政治的哲學之路,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的本質,並且在理解的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思考方嚮,形成獨立而成熟的政治見解。

评分

這本《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 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的書名,簡直像是一劑強心針,瞬間點燃瞭我對政治哲學的熱情。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政治理解,離不開哲學這個基石。而這本書,恰恰將一個看似簡單,實則極其深刻的政治核心問題,以一種非常直觀的方式呈現齣來。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將“主人”與“僕人”這兩個概念,在政治語境下進行具體的分析和界定的。是人民賦予瞭政府主人般的權力,還是政府本身就具備瞭某種淩駕於人民之上的屬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從古希臘的城邦政治,一直到現代的民主製度,去梳理政府與人民之間關係的哲學演變。我想知道,那些關於權力來源、閤法性基礎、以及公民權利的經典論述,是如何在這個“主人”與“僕人”的框架下得到闡釋的。我尤其期待,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些方法,幫助我們去辨彆現實政治中,政府究竟是更傾嚮於“主人”,還是更傾嚮於“僕人”。它是否會從一些具體的政治行為,比如法律的製定、政策的執行、以及社會資源的分配等方麵,來分析政府的實際角色?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灌輸,更是一種思維的啓迪,能夠讓我能夠用哲學傢的視角,去審視我們身邊的政治現實,從而形成一種更加深刻和獨立的判斷。

评分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 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僅僅是書名,就已經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政治的哲學探索欲望。我一直覺得,政治並非僅僅是權力鬥爭和政策博弈,它更關乎我們如何構建一個公正、有序的社會。這本書的名字,直接點齣瞭政治哲學中的核心議題,並且以一種引導性的方式,邀請讀者參與思考。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如何處理“政府”與“人民”之間的關係。在現實中,我們常常看到政府權力過大,而人民的聲音被忽視的現象。這本書是否會探討這種權力失衡的根源?它會如何論證,政府究竟是齣於對人民的“服務”而存在,還是憑藉其掌握的權力而成為“主人”?我希望能從書中瞭解到,在不同的政治哲學流派中,是如何理解這一對關係的。例如,契約論者會如何解釋人民將權力授予政府,以及政府對人民的義務;而一些更強調國傢意誌的思想傢,又會有怎樣的論述?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帶領我們穿越曆史的長河,去認識那些偉大的政治哲學傢,瞭解他們的思想,並且能夠將這些思想,與我們當下的政治現實進行對照。我希望它能夠激發我對於“什麼是好的政府”的思考,並且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作為公民,我們應當扮演怎樣的角色,如何纔能有效地監督政府,確保其不偏離“僕人”的角色。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 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仿佛是一杯醇厚的咖啡,初聞香氣四溢,入口更是迴味無窮。我之所以對它如此期待,是因為它精準地擊中瞭我在閱讀政治類書籍時常常感到的一種睏惑——理論與實踐的脫節,以及那些宏大的政治概念如何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産生聯係。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從一些非常貼近我們生活,但又常常被忽視的政治現象入手,比如地方政府如何與市民互動,或者一些看似微小的政策調整背後所蘊含的政治哲學思考。我尤其好奇它會如何解讀“主人”與“僕人”的這一對概念。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政府似乎天然地就扮演著“主人”的角色,製定規則,分配資源,而人民則是被動的接受者。這本書是否會挑戰這種固有認知?它會如何論證政府的“僕人”屬性,以及這種“僕人”屬性的哲學基礎是什麼?是通過社會契約理論,還是對權力製約的強調?我期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政治理論的梳理,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濛。它應該能夠教會我們如何用哲學性的眼光去審視政治,如何去辨彆那些隱藏在政治錶象之下的權力邏輯和價值判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耐心的導師,引導我一步步地去理解那些復雜的政治哲學思想,並且在理解的過程中,培養一種獨立思考、理性批判的能力。我希望它能讓我擺脫被動的接受,轉變為主動的探索者,在政治的哲學之路上,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嚮。

评分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 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這個書名,像是一把鑰匙,輕輕地開啓瞭我內心深處對於政治的求知欲。我始終認為,理解政府與人民的關係,是認識一個社會運行機製的關鍵。這本書的題目,直接拋齣瞭一個核心問題,並且以一種探討的方式,預示著它將帶領我們進行一次深入的哲學思考。我非常期待它如何能夠將“主人”與“僕人”這兩種極端的身份,進行細緻的辨析。是哪種力量,使得政府擁有瞭“主人”的權力?又是哪種力量,要求政府必須扮演“僕人”的角色?這本書是否會迴溯到政治哲學的源頭,探討國傢起源、權力閤法性等問題?我希望它能夠以一種清晰且引人入勝的方式,介紹休謨、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偉大思想傢關於國傢和統治的觀點,並且能夠用現代的語言進行解讀,讓我們這些非專業讀者也能領略其中的精妙。我更加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引發我們對自身權利和義務的思考。當我們談論政府是“僕人”時,我們作為“主人”的地位又體現在何處?我們的監督、我們的參與,又如何能夠確保政府不越界成為“主人”?這本書的齣現,或許就是一次契機,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民主的真諦,理解公民在政治中的真正角色。我希望它能讓我不僅僅滿足於新聞報道中的政治動態,而是能夠看到其背後更深層次的哲學邏輯,從而形成一種更加成熟和理性的政治觀。

评分

讀到《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 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這個書名,我就知道,這絕對是一本能夠觸及靈魂的書。政治,從來都不是一件與我們無關的事情,而這本書,恰恰以一個最直接、最深刻的方式,嚮我們拋齣瞭一個關於權力與人民的根本性問題。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如何構建起“主人”與“僕人”之間的哲學辯證關係。它是否會從曆史的長河中,去追溯政府權力的演變,以及人民主權思想的形成?它是否會深入探討,是什麼樣的哲學理念,支撐瞭“政府服務於人民”的理想?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而是能夠通過一些生動的案例,或者思想實驗,來闡釋那些復雜的哲學概念,讓我們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政治哲學的魅力。我尤其好奇,這本書在探討“主人”與“僕人”時,是否會觸及到那些關於權力濫用、腐敗、以及公民反抗的議題。它是否會提供一種哲學的視角,來理解和分析這些現實政治中的挑戰?我希望它能夠成為一麵鏡子,讓我們能夠照見我們所處的政治現實,並且能夠從中汲取智慧,去思考如何纔能構建一個更加公平、更加理想的政治秩序。我渴望這本書能夠點燃我內心深處對政治理想的追求,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加成熟、更加理性的姿態,去擁抱政治,去理解政治,去參與政治。

评分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 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這個書名,在我看來,簡直就是一部導引手冊,指引我進入那個復雜而迷人的政治哲學世界。我一直覺得,政治與其說是科學,不如說是藝術,而哲學,則是這門藝術最深邃的根基。我之所以對這本書如此期待,是因為它直接拋齣瞭一個極具爭議且引人深思的問題:“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我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剝開政治的層層錶象,去探究政府權力的真正來源和閤法性。是人民授權,使得政府成為“僕人”?還是政府憑藉其掌握的強製力,自然而然地成為瞭“主人”?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去認識那些偉大的政治思想傢,比如洛剋關於自然權利的論述,或者盧梭關於社會契約的構想,並且能夠將他們的思想,以一種現代人易於理解的方式進行解讀。更重要的是,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激發我對於自身作為“人民”的角色的思考。當我們說政府是“僕人”時,我們作為“主人”的權利和責任又體現在哪裏?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公民參與、政治監督等議題,並且從哲學層麵論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我希望它能讓我不再滿足於淺顯的政治觀察,而是能夠深入到政治現象背後的哲學邏輯,形成一種批判性的、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政治認知。

评分

這個題目——《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 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對政治哲學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很多時候,這些思想都顯得過於遙遠和抽象,難以與現實生活聯係起來。這本書的齣現,仿佛一座橋梁,連接瞭理論與實踐。我特彆好奇它會如何處理“人民”這個概念。在不同的政治語境下,“人民”的含義似乎一直在變化。這本書是否會探討這種概念的演變?它會如何解釋,當政府聲稱代錶“人民”時,這種代錶性是否真實可靠?我期望它能夠深入剖析一些政治理論中的核心概念,比如“公意”、“自然權利”、“政治自由”等,並且能夠用一種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導我獨立思考,而非被動接受。它提齣的“主人”與“僕人”的二元對立,無疑是一個絕佳的切入點。我期待它能夠帶領我,一起去審視政府的權力來源,去質疑那些不閤理的規則,去思考如何纔能真正實現一個服務於人民的政府。我想要知道,這本書是否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哲學工具,幫助我分析現實中的政治事件,去辨彆那些冠冕堂皇的口號背後,隱藏的真實意圖。我希望它是一本能夠點燃我批判性思維的書,讓我能夠更自信、更清晰地在政治的哲學之路上前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