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政治製度 下冊

中古政治製度 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政治史
  • 中古史
  • 政治製度
  • 歐洲史
  • 曆史學
  • 中世紀
  • 社會史
  • 文化史
  • 西方文明
  • 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通過對西歐中世紀和中國中古政治製度的分析,發現它們之間的相同和相異之處;考察它們對民眾生活和經濟社會運動的影響,以及對兩種社會不同發展前途的影響。在世界各個地區的政治製度中,中古時代西歐和中國的政治製度具有典型性。對它們的集中分析與比較,有助於對當時世界上其他政治製度的理解。本書對於政治製度分析的原則是:重點不在具體的機構、組織、法規,而在體現於這些機構、組織、法規中的各種政治力量之間的權力、權利、義務關係。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部名為《中古政治製度 上冊》的圖書的詳細簡介。請注意,這份簡介完全基於一個假設的“上冊”內容來撰寫,因此不會涉及你提到的“下冊”中的任何具體主題。 --- 《中古政治製度 上冊》圖書簡介 導言:理解中世紀的權力結構與社會基石 《中古政治製度 上冊》是一部深入剖析中世紀(約公元500年至1500年)西歐及部分周邊地區政治、法律和社會組織形態的專著。本書並非一部簡單的編年史,而是側重於解析在古典文明衰落後,如何在日耳曼習俗、羅馬遺産與基督教精神的復雜交融中,逐步構建起一套獨特的、層級分明的權力體係。 本書旨在為讀者勾勒齣中世紀早期至盛期的政治景觀,探究那些看似原始、實則精妙的製度安排,它們如何塑造瞭從國王、領主到自由民、農奴的社會關係,並最終為近代民族國傢的興起奠定瞭基礎。我們聚焦於權力分配的非集中化特徵,以及不同層級權威之間的動態平衡與衝突。 第一部分:王權的起源與演變:從蠻族王到封建君主 本捲開篇,我們首先考察西歐政治秩序的重建過程。在羅馬帝國崩潰的廢墟之上,日耳曼部落建立的諸王國——法蘭剋王國、西哥特王國、倫巴底王國等——如何繼承和改造古典政治遺産,成為本書探討的起點。 第一章:蠻族王權與世襲傳統 詳細分析日耳曼部落的“王”的概念,即其權力往往根植於軍事領導權和部族親緣關係,而非抽象的“國傢主權”。我們研究瞭早期王國中王室的繼承模式、王室事務與公共事務的混淆,以及這種原始王權如何通過基督教的“聖化”過程獲得神聖閤法性。 第二章:墨洛溫與加洛林時代的權力鞏固 重點分析法蘭剋王國的演變。本書細緻考察瞭墨洛溫王朝的衰落,宮相職位的崛起,以及丕平獻土與查理曼大帝的加冕如何標誌著世俗權力與教皇權力的首次重大結閤。加洛林帝國的短暫復興及其瓦解,揭示瞭早期帝國製度在缺乏有效官僚體係支撐下的內在脆弱性。 第三章:加洛林帝國解體後的權力碎片化 本章深入探討瞭九世紀後半葉,隨著維京人、馬紮爾人和穆斯林入侵,中央權威的進一步削弱。地方貴族和軍事首領(如伯爵、公爵)如何利用權力真空,在各自領地內行使近乎主權的權力,為封建主義的興起埋下瞭製度性伏筆。 第二部分:封建製度的製度性基礎:領土、契約與人身依附 封建製度是中世紀政治製度的核心,本書用大量篇幅來解構其復雜的結構與運作機製。我們認為,封建主義並非簡單的土地授予,而是一整套基於契約、忠誠和義務的網絡。 第四章:采邑的誕生與封君封臣關係 詳盡梳理瞭“采邑”(Fief)的演變過程,從最初的軍事賞賜到後來世襲化的土地權。重點分析瞭“效忠宣誓”(Homage and Fealty)的儀式及其法律意義,闡明瞭封君(Lord)與封臣(Vassal)之間相互約束的契約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在理論上如何構成整個社會的政治骨架。 第五章:義務與權利的相互性 本書超越瞭傳統上對封建義務的單一化描述,深入探究瞭封臣的“谘詢權”和“保護權”是如何對封君的絕對權力構成製約的。我們考察瞭封臣對封君在軍事、經濟和司法上的具體責任,以及在封君失職時,封臣理論上享有的反抗權利(如果存在爭議)。 第六章:莊園製:封建製度的經濟與社會基礎 封建政治權力的物質基礎在於對土地和勞動力的控製。本章分析瞭莊園(Manor)作為基本經濟單位的運作模式,探討瞭自由農(Villein)和農奴(Serf)的法律地位差異,以及領主如何通過司法權、稅收和徭役,將經濟剝削轉化為政治控製。 第三部分:教會的權力與政教關係:雙重權威的並存 中世紀的政治生活離不開教會——一個擁有超越國界的組織結構和龐大經濟實體的機構。本書的第三部分專門討論瞭教會作為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所扮演的角色。 第七章:教權的理論基礎與組織結構 解析瞭教皇權力的理論來源——聖彼得繼承權與“雙劍論”的早期形態。我們考察瞭教會如何建立起一套比任何世俗王國都更為高效和統一的法律體係(教會法)和行政結構(教區、教省)。 第八章:教皇與皇帝的角力:敘任權之爭 作為中世紀政治史上的核心衝突,本章詳細迴顧瞭從格裏高利七世到亨利四世的敘任權之爭。通過對這一衝突的製度性分析,揭示瞭世俗君主試圖控製教會人事任命的努力,以及教會在維護自身獨立性方麵取得的重大勝利,這深刻影響瞭歐洲政治權力的製衡模式。 第九章:地方神職人員的世俗角色 探討瞭主教、修道院院長等高級神職人員在世俗政治中的雙重身份。他們既是教皇在地方的代錶,又是擁有封地和封臣的領主,這種身份的重疊如何使他們成為封建政治網絡中不可或缺的參與者。 結論:邁嚮多中心主義的政治世界 《中古政治製度 上冊》總結認為,中世紀的政治並非一個統一的、由中央政府主導的體係,而是一個“多中心”的權力結構。王權、大貴族、地方領主、城市自治體(雖然在早期討論較少,但作為潛在的政治力量被提及)與教會,共同構成瞭復雜的權力博弈場。本書揭示瞭這些製度在看似鬆散的外錶下,如何通過人身依附、法律契約和神聖儀式,維持瞭長達韆年的社會秩序,並為日後歐洲政治思想中對分權和製衡的探索提供瞭曆史參照。 --- (注:本捲的討論主要集中於公元500年至1200年間的製度構建與早期衝突,對盛期和晚期中世紀的城市共和國、代議製萌芽以及絕對王權的早期抬頭等議題,將在續篇中詳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侯建新


  一九五一年生於天津,一九八二年畢業於天津師範大學曆史係,留校任教,其後分彆在天津師大與南開大學獲曆史學碩士、博士學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曆史學科組成員、國傢社會科學基金評審專傢、中國世界古代中世紀史學會會長。現任天津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南京大學特聘教授。著有《社會轉型時期的西歐和中國》、《農民、市場與社會變遷》、《現代化第一基石》等書。

圖書目錄

導言  侯建新 1

上冊

第一章 「封建」概念辨析與中西政治製度概說  3
第一節 「封建主義」概念在中國之由來  4
第二節 西歐中世紀社會的曆史分析  14
第三節 西歐中世紀社會的理論分析  24
第四節 人類文明的多樣性:西歐與中國是不同的社會形式  33
第五節 主體權利:解讀中西政治製度的切入點  37
一 「主體權利」概念  37
二 從主體權利看西歐中古政治製度  39
三 從主體權利看中國中古政治製度  44

第二章 西歐政治製度淵源  51
第一節 西歐中古政治製度研究概述  51
第二節 日爾曼人的瑪律剋傳統  56
一 瑪律剋及其自由民大會  57
二 親兵製  60
三 習慣法,屬人法,和解金  61
第三節 羅馬法的滲入與融閤  64
一 羅馬法的復興  64
二 中世紀權利概念的演繹  70
第四節 基督教的貢獻  73
一 《聖經》的政治觀念及其影響  74
二 基督教早期的政治實踐及其影響  80

第三章 西歐王權與貴族  87
第一節 采邑、貴族與王權  87
一 「原始契約」  87
二 有限王權  91
三 貴族權利  96
第二節 議會君主製分析  100
一 從封地製嚮領土製的過渡  100
二 法律認定的社會等級  103
三 等級議會的産生  107
第三節 西歐各國的不同記錄  111
一 英國:《大憲章》  111
二 各自為政的法國貴族  115
三 德國:選帝侯製度  117

第四章 西歐王權與教權  123
第一節 王權與教權的結盟  123
一 「天國論」  123
二 王權與教權的結盟  127
三 政教並立的二元政治  132
第二節 改變政治秩序的「教皇革命」  136
一 「教皇革命」  136
二 「雙劍」與西歐法律體係  138
三 西歐法律傳統  142
第三節 各具特徵的西歐各國  145
一 對抗教皇的德意誌  145
二 藉助教權的法國  148
三 拒絕教皇的英國  151

第五章 基層組織:西歐鄉村共同體  159
第一節 西歐鄉村共同體基本概念  159
第二節 鄉村共同體的管理  161
一 生産活動的協調與管理  161
二 公共事務的協調與管理  163
三 村民的法律生活  166
四 莊官製度  171
第三節 鄉村共同體與統治者的關係  176
一 王權與鄉村共同體  176
二 法律對領主的製約  180
三 爭取佃農權利的鬥爭  186

第六章 基層組織:西歐自治城市  195
第一節 西歐工商業城市的興起  195
一 城市興起的社會經濟背景  195
二 城市興起的曆史過程  197
三 城市的曆史作用和地位  199
第二節 城市的自治和自由  201
一 城市爭取自治的運動  201
二 城市的自由權利  205
三 城市的市政管理  208
四 城市同盟  213
第三節 城市的社會結構和政治關係  216
一 城市的社會分層  216
二 行會政治時期  218
三 寡頭統治與行會革命  221
四 市民階級力量成長  225
第四節 近代國傢興起和自治城市衰敗  227
一 國王與城市的結盟  227
二 近代國傢的雛形:城市共和國  230
三 民族國傢興起與城市自治權萎縮  233

第七章 西歐中古賦稅製度  237
第一節 西歐賦稅理論  237
一 共同利益  237
二 共同需要  243
三 共同同意  245
第二節 賦稅機構  251
一 作為權力集體的製稅組織  251
二 管理機構  261
第三節 賦稅徵收  263
一 徵收  263
二 「補償原則」(redress before supply)  269
第四節 賦稅支用  272
一 體製  272
二 主要用項  275

下冊

第八章 西歐王權與軍隊  279

第一節 西歐國王軍隊的來源與構成  280
一 貴族及其率領的騎士  281
二 外國雇傭軍  290
三 民團—一種民兵性質的軍事力量  293
第二節 姍姍來遲的常備軍  296
一 國王的私人武裝力量  296
二 常備軍的逐步建立  298
第三節 國王召集軍隊時的限製性因素  302
一 西歐軍隊的貴族性質  302
二 代議製度下的軍費開支  304

第九章 中國政治製度淵源  311
第一節 中國中古政治製度研究概述  311
一 「救亡圖存」與諸說並起  311
二 在政治重負之下  313
三 走進創獲時代  314
第二節 中國政治製度的初始  317
一 地理環境及其文化影響  318
二 由《尚書》的有關記述看中國政治製度的發軔  320
三 商周之製  323
第三節 中國政治製度的定型  328
一 「百傢爭鳴」  328
二 戰國之製  333
第四節 中國政治製度的完備  341
一 秦漢製度的繼承與確立  341
二 專製政體的完備  344

第十章 中國皇權與官僚士大夫  349
第一節 理想的君臣一體政治  349
一 君主與官僚士大夫  349
二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358
第二節 一元權力結構下的君臣關係  366
一 不容他人染指的君權  366
二 處於附屬地位的官僚士大夫  372

第十一章 中國皇權與教化  379
第一節 「天人感應」與王權  379
一 天人相通  380
二 災異譴告  383
第二節 儒傢宗法觀念與王權  387
一 石渠閣會議  390
二 白虎觀會議  392
第三節 佛教、道教與王權  395
一 佛教:「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  396
二 道教與王權的結閤  400

第十二章 基層組織:中國鄉村共同體  405
第一節 中國鄉村共同體的基本特徵  405
第二節 鄉村共同體的管理  408
一 宗族  408
二 鄉約  412
三 衿紳  416
四 村民在村莊共同體生活中的地位  420
第三節 政府的行政管理  425
一 鄉裏保甲組織  425
二 宗族、鄉約與鄉裏保甲的關係  428
三 王權與鄉村共同體的關係  433

第十三章 基層組織:中國中古城市  439
第一節 中國中古城市的産生  439
一 建城  439
二 首要職能:政治與軍事  442
三 經濟功能  447
第二節 國傢對城市的統治和管理  450
一 城市管理機構  450
二 城市裏坊製度  454
三 國傢對市民的管製和打壓  458
第三節 中古後期城市政治的局部變異  462
一 城市民眾組織的齣現  462
二 經濟發達地區新市鎮的興起  467

第十四章 中國中古賦稅製度  469
第一節 中國賦稅理論  469
一 理論  469
二 特徵  473
第二節 賦稅機構  483
一 製稅機構  483
二 管理機構  486
第三節 賦稅徵收  493
一 特點  493
二 賦稅  495
三 禁榷  495
四 土貢  497
第四節 賦稅支用  498
一 特點  498
二 預算內支齣  499
三 預算外支齣  502

第十五章 中國皇權與軍隊  507
第一節 皇帝執掌全國軍事資源  508
一 道路和都城建設的軍事意義  509
二 直接掌握調動權與指揮權  513
第二節 分割兵權,製造對立,保障皇權的絕對控製  517
一 兵權分割,以文製武,宦官監軍  517
二 兵民分裂  523
第三節 國傢軍力的戰略分佈  525
一 重兵屯於京師,震懾地方  525
二 罷地方兵,收地方權  529
重要參考書目  535
重要名詞索引  549
後記  557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十分精巧。作者將復雜的中古政治製度按照不同的主題和地理區域進行瞭清晰的劃分,使得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點進行深入閱讀,或者按照全書的脈絡進行係統學習。每一章節的論述都邏輯嚴密,過渡自然,即使是跨越不同帝國和時期的內容,也能在作者的引導下,找到其內在的聯係。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不同政治製度之間相互影響和藉鑒的探討,這讓我認識到曆史的連續性和演變並非孤立的事件,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塑造的結果。

评分

《中古政治製度 下冊》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政治製度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曆史的變遷而不斷演化的。他鼓勵讀者跳齣固有的思維模式,用更廣闊的視野去審視曆史,去理解政治製度的形成和發展並非是必然的,而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我從中學會瞭如何更批判性地看待曆史文獻,如何更深入地挖掘製度背後的邏輯,以及如何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的曆史現象相結閤。

评分

每次翻開《中古政治製度 下冊》,我都會被書中那嚴謹的學術態度所打動。作者在每一個論斷之前,都會進行詳盡的考證,力求找到最可靠的史料依據。即便是一些有爭議的問題,作者也會呈現不同的觀點,並進行客觀的分析,而不是簡單地否定或采信。這種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讀者來說,是一種寶貴的學習榜樣。我從中體會到瞭學術研究的艱辛和不易,也更加珍惜那些能夠給我們帶來真知灼見的著作。

评分

我一直對中古時期那獨特的社會結構和權力運作模式非常感興趣,而《中古政治製度 下冊》恰好滿足瞭我這份好奇心。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政治製度的羅列和介紹,更深入地探討瞭這些製度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文化、經濟基礎以及哲學思想。作者沒有局限於錶麵現象,而是層層剝繭,追溯製度的起源,分析其演變的原因,並探討其對後世的影響。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書中的某個觀點而陷入沉思,比如關於封建製度的解體是如何一步步改變瞭權力格局,又比如宗教在中古政治生活中究竟扮演瞭怎樣一種雙重角色,既是維係社會秩序的基石,有時又成為挑戰皇權的潛在力量。書中關於各個時期主要政治思想傢的觀點闡述,也極具啓發性,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是如何思考國傢治理和理想社會的。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它為我們梳理瞭中古時期的政治製度,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理解曆史的獨特視角。作者通過對政治製度的深入剖析,揭示瞭人類社會組織和權力運作的普遍規律。雖然書中所述的時代和地區與我們當下生活有所不同,但其中關於權力、治理、閤法性等問題的探討,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當今世界的政治格局,也能為我們思考未來的發展提供寶貴的曆史藉鑒。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前所未有的學術體驗。與其說是在閱讀一本書,不如說是在與一位博學多纔的史學大傢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作者的語言風格嚴謹而不失生動,即使是枯燥的政治製度,在他的筆下也變得鮮活起來。他善於運用類比和對比,將不同帝國、不同時期的政治製度進行橫嚮和縱嚮的比較,從而揭示齣其共性和差異。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權力製衡的章節,作者通過詳實的案例分析,展示瞭中古時期各種力量,如貴族、教會、軍隊、甚至商人群體,是如何與中央權力相互博弈,共同塑造瞭那個時代的政治景觀。這種多角度的審視,讓我對中古政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中古政治製度 下冊》的閱讀過程,宛如一場漫遊於曆史長河的旅程。作者的敘述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既有宏觀的視野,也有微觀的細節。在描繪某個帝國政治製度時,他不僅僅局限於描述製度本身,還會穿插大量的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使得冰冷的政治概念與鮮活的曆史場景融為一體。我常常會因為書中的某個曆史人物的命運,或者某個關鍵曆史事件的發生,而對書中關於政治製度的論述産生更深的共鳴。例如,書中對某個王朝覆滅原因的分析,不僅僅歸結於製度的弊端,還結閤瞭當時的社會矛盾、經濟衰退以及統治者的個人決策,體現瞭曆史研究的全麵性和辯證性。

评分

對於我這個曆史愛好者來說,《中古政治製度 下冊》無疑是一部寶貴的財富。它填補瞭我知識上的許多空白,也讓我對中古時期的政治運作有瞭係統而深入的認識。作者在研究方法上的創新也值得稱道,他不僅依賴傳統的史料,還積極引入瞭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理論工具,對政治製度進行瞭跨學科的解讀。這使得本書的研究視角更加開闊,結論也更加具有說服力。特彆是在討論政治製度的閤法性來源時,書中對神權、君權、民意等不同閤法性基礎的分析,讓我看到瞭政治權力的演變是如何與人類對社會秩序的理解相伴相生的。

评分

一本厚重的學術著作,拿到手上就感受到沉甸甸的知識分量。《中古政治製度 下冊》果然名不虛傳,內容之詳實,考證之嚴謹,讓我深深摺服。書的開篇便將讀者帶入瞭一個宏大而復雜的曆史圖景,通過對各個主要中古帝國政治架構的細緻剖析,揭示瞭權力如何分配、國傢如何運轉、以及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微妙而動態的關係。作者在論述中,旁徵博引,大量引用瞭當時的史料、文獻,甚至考古發現,使得每一個論點都有堅實的證據支撐,而不是空穴來風的臆測。例如,在討論某個帝國中央集權的形成時,書中詳細描述瞭官僚體係的層層遞進,不同部門之間的職能劃分,以及皇帝在其中扮演的核心角色。即便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如地方官員的選拔標準、稅收製度的具體運作方式,作者也毫不含糊地予以呈現,這對於理解一個政治體係的實際運作至關重要。

评分

讀完《中古政治製度 下冊》,我仿佛經曆瞭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禮。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政治製度的演變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它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既有宏觀的結構性因素,也有微觀的個體性因素。作者通過對大量史實的梳理和分析,構建瞭一個關於中古政治製度的宏大敘事,也展現瞭他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這本書讓我對曆史的理解更加立體和豐滿,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曆史的濃厚興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