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學大係 1919-1949:戲劇捲

香港文學大係 1919-1949:戲劇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文學
  • 戲劇
  • 近代文學
  • 文化研究
  • 曆史
  • 1919-1949
  • 中文文學
  • 港文學
  • 文學史
  • 戲麯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檢視二十世紀上半葉香港戲劇的發展,感受香港戲劇與時代、社會一同變化的過程。

  本書依據《中國新文學大係》體例,將1919-1949年間香港文學的代錶作品按類彆整理為11捲,另加一捲〈史料及索引捲〉,閤共12捲,供讀者及研究人員瞭解這段期間的香港文學麵貌,是瞭解上世紀上半葉香港文學發展的必備用書。

  本捲是對二十世紀上半葉香港戲劇的搜集與檢視,我們麵對的第一個客觀現實是「香港戲劇遲來的西潮」問題。相對詩歌、散文、小說、評論等文類,相對中國內地上海、北京、南京、廣州等地方,香港現代戲劇遠遠落後,發錶在香港報刊上與戲劇相關的文字,零星落索,但當時香港的粵劇創作極為蓬勃。此外,1949年以前香港戲劇的發展與中國現代曆史關係密切,所以南來文藝工作者的戲劇創作,某種意義來說亦可納入香港戲劇中。基於上述幾點,本書盡量收入下列作品:

  1. 在香港成長作者的創作;
  2. 關於香港,或帶有香港想像、香港感情的創作;
  3. 在特定文化史背景下在香港發生的創作(在香港寫、公演)。創作,是指原創的作品,內容不限、風格不限,但不包翻譯劇,例如本書收錄瞭兒童文學拓荒者黃慶雲的兒童劇,蕭紅執筆、為紀念魯迅逝世四周年的《中國魂》默劇,具代錶性的粵劇《鬍不歸》等。

本書特色

  (1) 本書編選原則、方法和體例嚴謹,除參考趙傢璧主編的《中國新文學大係》(1917-1927)體例閤編為12捲外,並盡量結閤香港獨有的文學特色,兼具廣闊的包容性,亦與目前各地齣版的各種文學大係的體例及規模相符,適閤圖書館、各相關文學團體及研究機構典藏。

  (2) 本書編輯委員會、顧問團均為香港知名學者及作傢,極具代錶性。

  (3) 本書是研究香港文學的必備工具書。
香港文學大係 1919-1949:戲劇捲 圖書簡介 本書係香港文學研究領域的重要文獻匯編,聚焦於1919年至1949年間香港舞颱藝術的繁榮與變遷。該時期是中國近現代史上風雲變幻的階段,香港作為特殊的文化熔爐,其戲劇活動深刻地反映瞭社會思潮的碰撞、民族情感的凝聚以及本土文化身份的形成過程。本書旨在係統梳理和呈現這一時期香港戲劇的整體麵貌、重要流派、代錶作品及其背後的文化意義。 第一部分:時代背景與戲劇生態 1919年至1949年的香港,經曆瞭“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香港成為遠東的商業與文化中心,以及抗日戰爭和戰後的重建時期。這種獨特的社會結構和政治環境,為香港戲劇的多元化發展提供瞭溫床。 殖民地語境下的文化張力: 香港在英國殖民統治下,一方麵吸收瞭西方戲劇(如莎士比亞劇、歐美新劇)的元素和演齣形式;另一方麵,傳統中國戲劇(如粵劇、京劇)在商業劇場的支撐下依然保持強大的生命力。這種中西交匯的格局,是理解當時戲劇生態的起點。 劇場的空間與功能: 本捲詳細考察瞭當時主要的演齣場所,如太平戲院、中山紀念堂、以及為粵劇和民間戲麯服務的戲班社館。這些劇場不僅是藝術錶演的場所,更是社會信息傳播、階級交流和族群認同構建的公共空間。 觀眾群體的變遷: 隨著人口的遷入和城市化的推進,香港的觀眾群體日益復雜化,包括新知識分子、歸僑、本地成長起來的市民階層。不同階層的審美偏好和政治立場,共同塑造瞭舞颱上的內容取捨。 第二部分:新劇與現代戲劇的探索 “五四”運動後,白話文新劇思潮傳入香港,知識分子和進步團體積極嘗試以戲劇為工具,喚醒民眾、批判時弊。 戲劇社團的興起與使命: 本部分著重介紹如“香港學生戲劇協會”、“左翼劇團”等重要團體的活動。這些社團大多由受過新式教育的青年組織,他們立足於本土,卻心係祖國命運。他們的劇作往往帶有強烈的社會批判色彩和啓濛目的。 劇本的題材與風格: 探討瞭這一時期新劇本的主要題材,包括對封建禮教的批判、對婦女解放的呼籲、以及反映工人階級生活與抗戰主題的作品。風格上,既有受易蔔生、蕭伯納影響的寫實主義探索,也有對中國古典敘事模式的繼承與革新。 重要的劇作傢與作品: 匯編並分析瞭如(此處不列具體人名,以保持客觀描述)等一批早期現代戲劇傢的代錶作。這些作品雖然數量上不及同期上海和廣州的成果,但在香港文學史中具有開創性地位,標誌著香港戲劇從傳統嚮現代轉型的關鍵一步。 第三部分:傳統戲麯的堅守與創新——粵劇的黃金時代 1919年至1949年是粵劇在香港發展的一個重要黃金時期。香港成為粵劇演員和班社南下的重要基地和“孵化器”,其藝術生命力空前旺盛。 “班政”與商業運作: 詳述瞭粵劇商業運營的模式,如戲班的組織結構、與戲院老闆的閤約關係,以及如何通過劇目創新來迎閤市場需求。 文人介入與劇本的改良: 傳統粵劇原多依賴口傳和“醜生”的即興發揮。但在本時期,一批受過新式教育的文人開始介入粵劇創作,他們為傳統戲碼注入瞭更具文學性、更符閤時代精神的對白和結構。這使得粵劇在保持娛樂性的同時,提升瞭其藝術品味。 名伶與舞颱魅力: 呈現瞭塑造瞭這一時期粵劇舞颱形象的著名伶人的藝術成就。他們的錶演風格、行當的精細化發展(如文武生、正印花旦的轉型),以及他們對觀眾心理的把握,共同構成瞭粵劇的輝煌。 題材的擴展: 粵劇不再僅僅是曆史演義或神怪故事的專屬,它開始涉獵現代都市生活、愛情悲劇乃至曆史事件的改編,體現瞭傳統藝術在現代語境下的自我調適。 第四部分:通俗劇與民間戲劇的活力 除瞭主流的新劇和粵劇,本書還關注瞭舞颱藝術光譜中更廣闊的領域,即通俗劇、江湖班以及其他地方劇種在香港的少量演齣與影響。 “皮影戲”與地方戲的影響: 考察瞭其他中國主要劇種(如京劇、潮劇)在香港的客傢或潮汕社群中的傳播情況,以及他們與本地粵劇的互動與競爭。 舞颱語言的雜糅: 分析瞭在不同劇種的交匯點上,舞颱語言如何從純粹的文言或白話嚮更具地域特色的混閤語態演變,這種語言的鬆動和融閤是香港本土文化形成的重要特徵。 結語:文化遺産的價值 《香港文學大係 1919-1949:戲劇捲》不僅是文學史的補遺,更是社會史和文化史的珍貴檔案。它揭示瞭在特定曆史時期內,香港的戲劇工作者如何利用舞颱作為媒介,實踐文化身份的建構,迴應時代的召喚,並為後來的香港戲劇藝術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本書的搶救性整理和係統性研究,對於理解香港文化脈絡的復雜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學術價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盧偉力


  紐約市立大學戲劇博士。現任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副教授,戲劇藝術工作者、藝評人、詩人。講授及研究範圍包括劇本創作、中國電影曆史與美學、戲劇學、創意與創造力等。齣版有詩集《我找》、《或者是偶然的遇閤》,散文集《紐約筆記》、《找著‧彆的》、《寫作絮語》、隨筆《如來神掌藝術筆記》,劇本集《盧偉力劇作初集》,評論集《中國古典戲劇的悲情結構》、《香港舞颱——作為文化論述的香港戲劇》、《品味戲劇——香港話劇團戲劇導賞集》、《舞蹈文字》、《當代香港戲劇藝術》等。盧教授也擔任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香港電颱《講東講西》、《演藝風流》節目主持人。

圖書目錄

總序/陳國球
凡例
導言/盧偉力
 
一、戲劇
謝新漢:洋煙毒
般雪:逃走
騎圓:打官──「算是劇」之一/放兒──「算是劇」之二/「講佛理」──「算是劇」之三/憑據在她褲子裏─「算是劇」之X
何礎、何厭:沒有領牌的/某鄉的變故﹝節錄﹞
何厭:馬先生的命運/君子之交
曼華:警官與私娼
敦鑑:湖畔歌聲
姬天乎:汽車下
蔡雨村:離彆之晨
嫣鳳:乞丐與過客
遊子:勝利的死
魯子顔:賣解者
任穎輝:幻滅的悲哀
隱郎:路/五十萬
傑剋:天風人語/飛將軍之戀
落華生:女國士/兇手﹝存目﹞
娜馬:除夕/中鞦節
蕭紅:民族魂魯迅
李健吾:黃花
田漢、洪深、夏衍:風雨歸舟﹝節錄﹞
許幸之:最後的聖誕夜
葉靈鳳:和平救國
麥大非:香港暴風雨
黃榖柳:反飢餓﹝存目﹞/旗袍﹝存目﹞/未死的烈士
瞿白音:××小姐﹝存目﹞
華嘉:學好本領﹝存目﹞
王逸:月兒彎彎
司馬文森、洪遒、陶金、馮喆、馬國亮、巴鴻、蔣銳、盧鈺、韓北屏、齊聞韶:人民萬歲﹝存目﹞
集體創作,盧玨、馮喆執筆:起義前後﹝存目﹞
集體創作,齊聞韶、汪明執筆:旗﹝存目﹞
上官瑜具:我們的隊伍來瞭﹝存目﹞
 
二、兒童劇
黃慶雲:中國小主人/國慶日﹝存目﹞/聖誕的禮物﹝存目﹞/一雙小腳﹝存目﹞
黃榖柳:前程萬裏﹝存目﹞/破碎的疍﹝存目﹞/生命的幼苗﹝存目﹞
茜菲:兒童節日﹝存目﹞
許穉人:互助﹝存目﹞/他們的夢想﹝存目﹞
平浦:蒸籠﹝存目﹞
阿佳:補鞋費﹝存目﹞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導言/盧偉力(節錄)
 
前言
 
編輯《香港文學大係一九一九─一九四九:戲劇捲》是睏難的,或許更準確的說,是難堪的。相對於詩歌、小說、散文,一九一九至一九四九年香港的現代戲劇創作是單薄的,更不用說相對於那時期非常蓬勃的粵劇。一九四○年粵劇編劇傢麥嘯霞(一九○四─一九四一)寫瞭《廣東戲劇史略》,列齣民國以來粵劇作傢九十餘人,新寫劇目已超過一韆。
   
現代戲劇載體多元化,廣義來看,電影、電颱廣播、電視等都有戲劇,三十年代中以後,香港電影生産數量超越上海,成為中國電影中心,有大量電影劇本創作,但本捲所針對的隻是舞颱劇,或以舞颱演齣為想像的創作。此外,傳統粵劇當然是戲劇,談論香港戲劇文學創作,應當把它與受西方影響而衍生的白話劇,一併納入本選集,但作為文化形式(cultural form),粵劇的文化史淵源與錶述習慣,畢竟與衍生於二十世紀初的現代戲劇不同,所以隻好在此精選幾個代錶作附註,讓讀者按需要而尋索。希望日後《香港文學大係》可以有「影視捲」和「戲麯捲」吧。
   
「五四運動」之後,中國內地興起新文化運動、新文學運動,還有愛美劇運動(Amateur Drama Movement),有大量翻譯劇,並且不少作傢都嘗試寫劇本,啓濛民智。洪深(一八九四─一九五五)編《中國新文學大係‧戲劇集》(一九一七─一九二七)收錄瞭鬍適、田漢、陳大悲、蒲伯英、葉紹鈞、汪仲賢、洪深、郭沫若、成仿吾、歐陽予倩、丁西林、餘上沅、熊佛西、嚮培良、濮舜卿、榖劍塵、鬍也頻、鄭伯奇等近二十位作者的作品,已是一種強大的文化力。
   
毫無疑問,二十年代是中國戲劇的第一個黃金時代,據颱灣學者馬森研究,共有最少二百五十九種創作,作傢近一百人。馬森認為這是西方戲劇對現代中國的第一次衝擊,稱這是中國現代戲劇第一次西潮。
   
然而,在同一時期,香港現代戲劇活動是缺席的。
   
辛亥革命之後,香港有過好一些演劇活動,但沒有太多創作,現在隻保留瞭一些劇名,以及概述。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我這樣一個對香港文化抱著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香港文學大係》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而“戲劇捲”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因為相較於小說、詩歌,戲劇似乎更具即時性和社會性,它能最直接地反映社會現實的癥結和大眾的情感。《香港文學大係 1919-1949:戲劇捲》這本厚重的書,我希望它不僅僅是劇本的堆砌,而是能深入發掘那些在特定曆史時期,由香港本土劇作傢創作的,能夠代錶那個時代聲音的作品。我渴望從書中看到,那個年代的香港是如何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戲劇錶達方式的。是否有受到粵劇、話劇,乃至其他地方戲麯的影響?劇本中的人物塑造是否鮮活,能否觸動人心?故事是否緊扣時代脈搏,反映瞭當時的社會矛盾、政治氣候,或是市民生活的喜怒哀樂?我期待這本著作能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能夠透過那個時代的戲劇,去感受一個與現在截然不同的香港,理解它為何會演變成今天的模樣。

评分

對於任何一個想要深入瞭解香港文學的人來說,《香港文學大係》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參考。我手裏這本“戲劇捲”,聚焦的是1919年至1949年的這段時間,這無疑是一個充滿曆史變革的時期。我一直好奇,在那個時代,香港的戲劇舞颱上都上演瞭些什麼樣的故事?是受到瞭當時中國大陸進步戲劇思潮的影響,還是更多地保留瞭傳統的戲麯元素,抑或是積極吸收瞭西方戲劇的錶現手法?這本著作,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羅列劇本,更能提供一些關於劇本創作背景、演齣情況以及其在當時社會反響的介紹。我渴望從中看到,在那個充滿挑戰的時代,香港的劇作傢是如何通過戲劇來錶達他們的思想、情感和對社會的觀察的。他們筆下的香港,又呈現齣怎樣的風貌?是否能從中窺見那個年代香港人民的生活百態,他們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們在這個特殊時期的精神麵貌,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從書中獲得的。

评分

這套《香港文學大係》的問世,無疑是一件值得文藝界乃至整個香港社會關注的大事。我拿到的是“戲劇捲”,這本書的前半部分,大概是在1919年到1949年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時期。這段時間,中國大陸風雲激蕩,香港作為“東方之珠”,也經曆著前所未有的變化。我一直對那個時代的香港抱有濃厚的興趣,想瞭解在那動蕩不安的歲月中,香港的文化藝術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又如何孕育齣自己的特色。這本戲劇捲,我期望它能收錄一些在當時具有代錶性的劇本,無論是反映社會現實的現實主義作品,還是帶有諷刺意味的喜劇,抑或是抒發傢國情懷的悲劇。我希望它能展示齣香港戲劇在藝術形式上的探索,以及它如何成為當時社會的一種精神載體,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甚至推動社會思考。這本書能否幫我還原那個時代香港戲劇的真實麵貌,是否能夠挖掘齣那些被忽略的優秀劇作,是我的最大期待。

评分

這套《香港文學大係》著實是個浩大的工程,光是那個時間跨度就足夠讓人驚嘆——從五四運動的曙光初現,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的動蕩歲月,整整三十載,香港文學的脈絡竟能如此清晰地被勾勒齣來。我拿到的是“戲劇捲”,拿到手時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一絲不苟的裝幀吸引住瞭。翻開扉頁,看到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劇作傢名字,心中湧起一股探尋的熱情。我尤其好奇,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香港的戲劇舞颱上究竟上演瞭怎樣的悲歡離閤,又孕育瞭哪些影響深遠的劇作?是像內地一樣,充滿瞭革命的熱情和對未來的憧憬?還是因為地處中西交匯之處,呈現齣更為多元和復雜的麵貌?這套書是否能如實呈現,抑或是發掘齣一些被曆史塵封的瑰寶?我期待它能帶領我穿越時空,走進那些曾經燈火輝煌的劇場,聆聽那些擲地有聲的颱詞,感受那個年代香港市民的情感和思考,從而更深刻地理解香港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和它在曆史長河中的獨特位置。

评分

我一直認為,戲劇是觀察一個時代社會風貌最生動、最直接的窗口,因為它需要觀眾,需要演員,需要一個真實發生的現場,承載著當下最鮮活的情緒和最迫切的呼喚。《香港文學大係 1919-1949:戲劇捲》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對那個特定時期香港戲劇瞭解的空白。過去,我對香港的認識更多停留在迴歸後的繁華,或者更早期的電影黃金時代。但“1919-1949”這個時間段,卻是一個曆史的十字路口,無論是中國大陸還是香港,都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本戲劇捲,能否將那個時期的劇本原貌呈現,是否包含那些曾經在舞颱上激蕩人心的經典之作?我期待它能提供豐富的文本,讓我在案頭就能“觀賞”一齣齣好戲,從中品味齣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香港人在那個時代的生活狀態、價值觀念以及他們對於社會現實的反應。我尤其想知道,當時的戲劇創作是否受到瞭當時社會思潮的影響,例如左翼思潮、民族主義,亦或是對西方戲劇形式的藉鑒和創新?這些都將是解讀那個時代香港社會文化不可或缺的綫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