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法

色/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色彩學
  • 繪畫
  • 藝術
  • 設計
  • 理論
  • 技法
  • 視覺
  • 美學
  • 創意
  • 藝術指導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收錄筆者1996年至2007年間有關大中華地區法律及性彆情慾公義政治互動的中文文章。

  內容觸及婚姻法/婚外情、女性權益/平等機會、原居民傳統、性罪行、傢庭暴力、色情、性工作及性傾嚮歧視。筆者在分析論述時,既著重法學理論分析,亦重視實際法律運作;一方麵運用當代歐美社會──法律哲學,另一方麵也強調本土在地化的需要。其中精彩內容包括:
 
  「快樂有罪?——後現代情慾物語」:企圖由後現代哲學分析近代中國內地及香港婚姻法對婚姻形式的規定要求。

  「本土傳統 = 歧視豁免權?」:討論反歧視法律,將研讀聚焦在香港「新界男原居民傳統vs歐美平權理念」、「中華文化vs外來文化」等虛擬二元上。

  「本土性彆政治的重建」:藉探討應付傢庭暴力的法律機製,再一次研究把海外法改經驗移植本土的可能。

  「因為禁、所以愛」:分彆從女性主義、後現代文化理論及心理分析的角度解讀香港色情現象及法律政治的互動。

  筆者在書中企圖藉探究拆解「法律崇拜」、「法律中立」等神話的同時,可以再現法律機製如何與其他專業係統(如宗教醫療社會工作)協力建構性彆情慾大話/敘事,製造他者復製壓迫。

  然而,法律又可否轉身成為反抗力量?外地法律改革理論經驗又能否/如何在華人地區落實?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萬象拾遺》的圖書的詳細簡介,這份簡介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色/法》一書的內容,力求內容詳實、自然流暢。 --- 圖書簡介:《萬象拾遺》 作者: 塵心雅士 裝幀: 精裝,特種紙印刷,內含多幅手繪插圖及古籍拓片復刻圖 頁數: 800餘頁 定價: 人民幣 188.00 元 ISBN: 978-7-5063-XXXX-X 捲首語:探尋時間縫隙中的微光 自古以來,人類文明的宏大敘事往往聚焦於王朝更迭、英雄史詩。然而,在這些波瀾壯闊的背後,總有無數細微、卻又至關重要的“遺珠”散落於曆史的塵埃之中。它們或許是某個匠人的獨門技藝,或許是一段被遺忘的民間歌謠,又或許是古代生活中某個不經意的習慣。 《萬象拾遺》正是這樣一本關於“被忽略的細節與被遺忘的智慧”的集大成之作。作者塵心雅士窮盡數十年光陰,行走於廣袤的地域,穿梭於幽深的古籍檔案之間,旨在為讀者勾勒齣一幅遠離主流敘事、卻飽含生命力的“生活風物誌”。全書並非依照嚴格的年代順序或學科分類,而是以一種遊記式的、隨心所欲的筆法,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聯成一個又一個精緻的知識“小品”。 第一捲:匠心獨運——失傳的手藝與工具的哲學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那些依賴於手而非機械的古老技藝。作者沒有滿足於介紹皮影戲或木刻版畫這類廣為人知的工藝,而是深入探討瞭那些在工業化浪潮中幾近絕跡的特定環節。 一、古籍修復中的“冷裱”技術探微: 詳盡記錄瞭宋代以來用於保護脆弱紙張的天然膠料配方,如動物筋膠與特定植物樹脂的黃金比例。書中不僅描述瞭操作流程,更通過對早期修復案例的對比分析,闡述瞭為什麼這種“冷處理”在某些特定紙張上優於現代的濕法修復。 二、古代織物的“緯綫密碼”: 專注於探究中原地區古代絲綢織造中,特定紋樣(如迴型紋、祥雲紋)如何通過改變緯綫的張力和色彩密度來營造齣肉眼難辨的立體感。書中附帶瞭數張高倍顯微照片,揭示瞭傳統織工如何憑藉手感控製絲綫的微小鬆緊變化,以達成視覺上的渾然天成。 三、製鹽工藝的地域差異: 遠赴海南島和山西運城,對比瞭海鹽煎熬與鹽湖鹵水曬製過程中的技術差異。特彆提到瞭古代運城鹽池邊緣地帶,利用溫差進行二次結晶的獨特“窖藏法”,這種方法産齣的鹽,據稱在調味時能産生一種微妙的迴甘。 第二捲:食古不化——餐桌上的時間旅行 “民以食為天”,但《萬象拾遺》關注的並非山珍海味,而是普通百姓在特定曆史時期下的飲食結構與生存智慧。 一、唐宋時期的“素食經”: 探討瞭佛教傳入後,如何推動瞭素食烹飪技巧的發展。書中詳細收錄瞭唐代寺院中利用豆製品、菌菇和地方特色蔬菜,模仿肉類口感與風味的食譜集錦。其中對“仿生丸子”的製作工藝,依賴於特定澱粉的糊化特性,令人嘆為觀止。 二、窖藏與醃漬的“時間藝術”: 深入研究瞭古代糧食、蔬菜在缺乏製冷技術下的保存之道。重點解析瞭南方竹筒泡菜的發酵原理,以及北方地窖中“甕中甕”的隔熱結構設計,如何保證食物在漫長鼕季的口感穩定。 三、茶飲的“本草調和”: 區彆於後世對純粹茶味的追求,本捲聚焦於漢唐時期,飲茶常常與藥材、花卉一同煎煮的習慣。書中復原瞭十餘種“藥膳茶飲”,如“青蒿醒脾飲”和“桂皮暖胃湯”,並附上瞭當時人們飲茶的器皿考證。 第三捲:生活之境——居住環境與日常儀式 本捲試圖還原古人日常生活的空間感和儀式感,揭示那些被現代生活簡化或遺忘的日常實踐。 一、古代的“氣味管理”: 探討瞭古代居室中如何通過香料、香草來調節室內空氣。書中描繪瞭宋代文人雅士傢中特製的“香囊”與“熏籠”,以及不同季節使用的氣味組閤,如夏季的薄荷、藿香,用於驅蚊除濕。 二、窗戶的“光影設計”: 建築並非單純的遮蔽風雨,更是對光的捕獲與利用。作者細緻考察瞭古代窗欞(特彆是木格花窗)的幾何比例設計,分析瞭不同圖案如何將正午的陽光摺射成特定形狀的光斑,以營造齣“靜室禪意”。 三、旅途中的“行囊哲學”: 記錄瞭古代行者、商旅攜帶物品的邏輯。不同於簡單的清單羅列,作者分析瞭在缺乏標準化行李箱的時代,如何利用皮革的延展性、竹篾的韌性,設計齣既輕便又具分層功能的行囊。 結語:拾遺的意義 《萬象拾遺》並非是純粹的復古懷舊,而是力圖從曆史的邊角料中,提煉齣可以為今人所用的“生活哲學”——即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內,以更精巧、更尊重自然規律的方式去生活。塵心雅士以其深厚的學養和細膩的筆觸,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慢時代”的側門,讓我們得以一窺那些既具體又充滿詩意的過往。 本書適閤所有對曆史細節、傳統手工藝、民間生活美學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它將引導您重新審視那些習以為常的事物,發現隱藏在日常之下的深厚底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趙文宗


  香港大學榮譽法律學士,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法學博士,香港城市大學法律碩士,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碩士,蘇格蘭士嘉夫格賴特大學(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法律碩士。1996年加入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任助理教授;之後分彆任香港平等機會委員會高級培訓顧問、澳洲達爾文大學(Charles Darwin University)法學院講師及占姆士庫剋大學(James Cook University)法學院講師。現職香港樹仁大學法律副教授兼法律與商業係係主任。中文著作包括:

  2013年世界華人法哲學大會文集(2013)(許章潤閤編著)、現代佛教與華人社會(2012)(劉宇光閤編著)、兒童•醫療•法律——大中華比較研究(2012)(編)、中華性/彆──年齡機器(2011)(編著)、香港實用婚姻法(2011)(何誌權閤著)、社會福利與法律應用——溝通與充權(2010初版、2011增訂再版、2012第三版)(洪雪蓮、莊耀洸閤編著)、中華法哲學發展——全球化與本地化之間(2010)(編著)、中國內地/香港婚姻法及調解:比較與實務(2009)(阮陳淑怡、李秀華閤著)、性工作與公義:法律與政策(2009)(嚴月蓮閤編著)、兒童性侵犯:聆聽與尊重(2009)(編著)、跨境傢庭:踰越與對話(2008)(陳高淩閤編著)、迷糊‧情慾‧法律(2006)、中國內地/香港婚姻法實務(2001初版、2004再版、2005內地版)(林滿馨、李秀華閤著)、香港法律與社會工作(2000)(林滿馨閤編著)、「衣櫃」性史:英美港同誌運動史(1995)(周華山閤著)、色情現象:我看見色情看見我(1993)(周華山閤著)

圖書目錄

目錄
增訂再版序

導讀(增訂再版)
快樂有罪?——後現代情慾物語:由中國內地《婚姻法》企圖打擊「婚外情」說起
本土傳統 = 歧視豁免權? ——由後殖民性彆公義觀審視香港新界丁屋政策
本土性彆政治的重建——香港2008年以前處理虐妻法律的後殖民論述
因為禁、所以愛——香港管製色情法律的後現代論述
「可以嚮你溫柔地說不嗎?」——從「婚內強姦豁免權」論爭審視香港強姦法律
「同」法共舞——論香港反性傾嚮歧視立法
從「公義」審視現行香港管製性工作法律——「非性化」可行嗎?
邊緣的和諧反抗混雜——香港性╱彆公義法律論述
成文法索引
案例索引
人名索引

圖書序言

增訂再版序

  再印行〈色/法〉一書的想法,近十年一直藏在心裏。

  初版印行,我即發覺當中錯印處處,十分心痛。原因不用細想追尋,總之,責任在我,不容置疑。

  所以,藉入行教書二十年的契機,我決定把這書增訂再印,作為心理補償也好,作為二十年研究迴顧也好,總算是還瞭心願。也藉這次重印,我修正瞭參考文章書目中不完備的資料,刪除來源不可再追溯的資料,特彆加入翻譯引述的原文,補充瞭近年重大法律改革及理論發展,並把焦點放香港;亦特彆收入一篇深化討論理論移植的文章。這文章也是我首次運用德勒茲(Deleuze)哲學的嘗試。我亦大幅修訂性工作一文採索討論的方嚮。

  現在,再細閱原文字,感慨萬韆:一直批評批判的事物視點,近十年變化不大。是我們不夠努力?是我們改革策略沒有隨時代轉變?還是香港人太固執,明知自己理虧,卻口舌不饒人,生怕聆聽他人意見就是喪失自我主體,於是寜願死佔領自我舒適區,不作改變?這組問題,我們的確需要細想反省。

  二十年前,當開始與非政府組織在一些性彆機器議題上閤作倡議落實改革法律方案,我便一直恪守堅持一個原則——隻給予意見,遊說工作從主動不參與。理由簡單直接:研究寫文是我所喜所長,遊說宣傳卻是我缺點短處,且應是弱勢邊緣訴求者自我肯定逐漸充權的必然必經。

  但,自八年前從澳洲迴港,開始嘗試行政工作,多瞭機會與法律專業政府官員交流對話,也逐漸明白瞭解她/他們的行事模式與思索考慮。於是自以為明瞭企圖破舊立新和懷疑嶄新思維兩陣營的底綫及語言,頭腦發熱時忽發奇想便努力嘗試把非政府組織的意見建議介紹給法律專業,也會盡力將政府及專業界彆考慮習慣與社運分子分享。但溝通交流始終不暢順,有時嚴重閉塞,有傷和氣,不歡而散;有時則(刻意)忘記溝通,不瞅不睬,浪費精力。

  最令倡議(任何)法律改革人士(包括非政府組織及社運分子)不解的應是:明明道理放在麵前,明顯時勢已完全改變,為何建製仍頑拒改變?對此,甯應斌及何春蕤在〈民睏愁城〉一書中清楚解釋「穩定」的吸引力;當現代社會以理性主導專業知識(如法律醫療)取代傳統習慣來治理組織群眾,強調珍惜的自然是「井井有序、韆篇一律」;所有不穩定未知數(如慾望天災)就須控製減少,「以免自我沒有安全感」(1) ——甯和何就以用餐及葬禮現在都以效率及標準為依歸準則作例子,說明不理性在現代社會遭理性化機器收歸的現象,也反証瞭不規則無名狀被次等化的大趨勢。可是,不單「理性/不理性」根本難以定義及區分;情緒慾望等不理性更往往經曆遭受理性詮釋翻譯後成為現代文化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於是德勒茲學派便質疑:一個統一平庸沒個性的主體(包括法律及哲學視角)是否能迴應日益加速變化的社會環境脈絡呢?(2) 譬如,現行法律若不可迅速處理網絡世界帶來的改變(如網上欺淩及即時新聞),那法律還有用嗎?布雷多蒂(Braidotti)在〈Nomadic Subjects〉就指齣:我們需要的是一份可準確迴應嶄新外在因素及內在不停改變的「生命指引」;更重要的是:這份生命指引須不斷自我顛覆並活化中心。(3)換言之,堅持一個錶麵看來自有永有的主體標準隻會謀殺磨滅「創新能力」(Creativity),但正正卻又是這份創新能力令人類可以處理不停湧現的挑戰。(4)

  德勒茲理論當然一方麵對盲目反對修法陣營當頭棒喝,另一方麵也對倡議修法者有警醒作用:以往倡談修法的策略是否仍有效?在過去數年,我曾看到非政府組織社運人士簡單把反對按她/他們路綫圖修法的人惡魔化,不再溝通,認為遊說頑固保守派是浪費時間。我固然明白麵對冥頑不靈是如何氣餒,但簡單將質疑者統統貶為敵人,又是否犯上現代社會理性化平庸主題的錯誤?是否同樣忘瞭內視反省自己生命指引遊說策略的適時創新性?同理,反修法者又是否對自己生命指引過於自信貪婪安逸,拒絕聆聽其他體驗呢?

  說迴德勒茲理論對迴應變化社會的重視。要有效率並準確地迴應社會的變化,我們須對時間( Time)及空間(Space)非常敏感。意即:我們須先把宰製曆史化,再從傳統虛擬的桎梏枷鎖中掙脫,創新建立新主體,計劃新顛覆策略及設計逃逸路綫。(5) 然後,我們(尤其邊緣弱勢)再藉規劃逃逸路綫,建造尋找建造適閤自己的主體轉化生成空間、確定反抗點及認清當中權力糾纏。布雷多蒂稱以上整個活動為「圖廊」(Figuration)。(6) 圖廊目的在於顛覆既有宰製的「主宰符號」(Master Signifier)——這也應是修法的目的:新法律須揚棄以往不公義法製的理論中心(如陽物中心異性愛霸權)。

  由此我們得知主體機器乃是由潛意識推動的一個過程,當中涉及理智的選擇和不同慾望多重權力之間的「交涉」(Negotiation)。德勒茲式交涉是影響主體轉化生成各種力量的談判。換言之,缺乏對話沒有瞭解,主體沒法創新:同理,本地非政府組織邊緣弱勢是否可在一直以來倡議修法的(失敗)經驗中,創新建造一些嶄新的遊說策略呢?而反修法者又會否願意放下身段與倡議修法者分享自己憂慮呢?

  最後一點,不論是在謀劃策略或準備修法中,「學習」都是必須的。學習意指建立關聯;那就是說:非政府組織與法律專業應要互相瞭解彼此關心議題及背後緣由。(7) 譬如,為何香港不可有「強製起訴」(Compulsory Prosecution)呢?原來起訴與否是律政司司長的專權。那倡議修法者就必須解釋為何某些罪行須特行特辦。又例如,法律專業須明白一些証人(也是受害人)為何如此恐懼上法庭作供,纔可釋除協助受害人組織的疑慮。

  簡言之,要法律維護公義,法律須與時並進,準繩地解決每一弱勢社群的關心懸疑。反對支持修法兩者須互相清晰瞭解彼此的關注,纔能創立新的法律及策略。隻是囿於以往經驗(「我參加社運二十年,我相信憑我熱情必會勝利。」,「我當律師那麼久,不覺這些問題存在。」);或,意氣用事的宣稱:「隻要反對者齣現會議,我必會令她難受」「我為何要給他麵子,隻有他上司的上司來會議我纔齣席」、「她們可以要求開會,五分鍾我就打發她們」,隻會令法律發展停滯,公義不得彰顯。

  初版成書時,我感謝瞭Ned這位前上司。他給我的提點批判,至今受用。雖然大傢在不同國傢不同城市居住工作,我們仍常有聯絡,大傢都依然是好友。

  然,與她卻完全分離瞭。雖居於同一城市,已沒有接觸。她啓發我教育的熱誠,引領我入行。在此,再一次多謝她,祝她生活愉快身體健康。

  註釋:
  1 甯應斌、何春蕤(2012:329)。
  2 Deleuze & Guattari(1986)。
  3 Braidotti(2011:5)。
  4 Guattari & Rolnik(2008:54)。
  5 Braidotti, Rosi(2011:59)。
  6 Braidotti, Rosi(2002)。
  7 Cutler & MacKenzie(2011:57-58)。
 
  參考書目:
  甯應斌、何春蕤(2012)民睏愁城 颱北:颱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Braidotti, Rosi (2002) Metamorphoses Cambridge, UK: Polity.
  Braidotti, Rosi (2011) Normatic Subject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utler, Anna & MacKenzia, lain (2011) ‘Bodies of Learning’ in Guillaume, Laura & Hughes, Joe (eds) Deleuze and the Body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Deleuze, Gilles & Guattari, Felix (1986) Nomadology New York: Semiotext(e).
  Guattari, Felix & Rolnik, Suely (2008) Molecular Revolution in Brazil Los Angeles: Semiotest(e).



  不經不覺,來瞭澳洲已超過一年。由當初的戰戰兢兢上課,深怕因不瞭解本土文化說錯話開罪同學,到現在下課後和同學把酒言歡談天說地;由不能適應本地人的工作節奏,到堅持自己日程效率兼容他人生活悠遊。中間轉接最使我感動的是同學朋友同工的關懷支持,也令我深深體會不斷反省自己及接納多元文化的重要。

  每個人都問:澳洲學生和香港學生有甚麼分彆?其實這種比較根本意義不大——主體是論述産品,而澳港兩地曆史文化脈絡差異,社會教育製度不同,生命成長固然不會一樣,澳洲及香港人各自內部已經不會韆人一麵,更何況學生?但,澳洲同學有一特點的確有趣,可與大傢分享。我辦的課,都是「法學理論」、「人權法律」及「法律、性彆及性慾」等「非賺錢」科目,卻從未曾有人問我:「讀這一科有沒有『用』?」我曾問學生為甚麼要選修這幾課,她/他們反問我:「為甚麼不?」、「讀瞭那麼多法律,總想知為甚麼還有不公平吧?有甚麼特彆?」
 
  我還記得,在香港,曾問一個同學畢業後想做甚麼。她說:「還用問?當然是律師!」「為甚麼?」「讀完法律不做律師?浪費點吧?不當律師,如何賺錢?」,「難道這就是香港法律學生律師的生命觀?除瞭錢以外,公義及顧客感受利益皆屬其次?」我自問。我不(願)相信,所以在城大最後一課,大膽的問同學:「有誰願意在執業後每年做一次Pro Bono(義務官司)?」隻有一位舉手。

  我無意再造「澳洲/天上vs香港/人間」「達爾文學生/包容vs香港學生/功利」等二元對立——事實上,亦有澳洲同學說齣「韆萬不要接觸原居民,隻有社工纔理她/他們!」「要賺錢?到中國教內地英文吧!」等大白人中心思想宣言。然而,澳洲學生那種容許差異的胸襟、願意探求法律價值取嚮的態度,卻令我開始明白為何在澳洲,法律及法律界人士並不會如此高高在上,也使法律自然和公義掛鈎。這也解釋瞭為甚麼澳洲法律可以容納各種反歧視法(除反性彆/殘疾/傢庭崗位歧視等法例外,更已立法禁止性傾嚮/年齡/宗教/易性/種族歧視);為甚麼「法律應否介入傢庭暴力」等問題根本不須再討論。為甚麼達爾文傢事法庭定期與各團體開會檢討現行法律?為甚麼法官也要參加進修班,增進社會科技知識……

  我當然不是認為澳洲法律完美無瑕——澳洲至今仍沒有人權法,原居民還是深受歧視。我亦不主張要把澳洲法律精神全盤硬移植香港,人所共知文化土壤不同結果不一樣的道理。然而,簡簡單單地說老外法律文化不適閤港人就拒絕外地經驗是否太固步自封?香港社會為何不去反省為何其他文化那麼著重公義多元,而香港主流卻不是?

  法律不一定等於公義,社會也不一定需要公義;但誰又願意活在純粹功利環境嗎?

圖書試讀

導讀(增訂再版)
 

本書收錄筆者近年在中文學術期刊發錶的文章。既可各自成篇,卻又互相聯係——文章都以華人文化社會為論述框架,均以性/慾法律政治議題為論述焦點。全書以「批判社會─法律研究」(CriticalSocio-LegalStudies)方法貫連:這套法律哲學的研讀方法將法律帶齣技術培訓的沉悶死局,把法律教研目光帶到揭露當下法律不義,尋求箇中原因並建議改變辦法的活潑層麵。筆者堅信,運用跨學科(如哲學、社會學、中華研究、性彆研究、文化研究及法律等)的研讀方法,從多角度質疑詰問法製法例法庭判決與社會的共舞政治,是完善法律建構公義的必經階段。本書的重心是性/慾政治與法律互動,但其中建構理論卻適用於其他社會法律問題的分析。
 
本書旨在審視法律如何建構/反抗性/慾歧視暴力:藉後現代論述權力理論及心理分析學說,指齣唯一真理不變主體永恆慾望的不可能——當一時一地的所謂正確人生劇本(如白人本位男權宰製及「異性戀愛→異性婚姻→異性性交→異性生育」序列)為瞭繼續其獨尊地位時,它唯有不停找尋製造他者(如非白人、女子、性工作者及非異性愛者):隻有通過二元對立世界觀,自抬身價,「真理」神話纔可延續。然而,後現代哲學又提醒我們,神話霸權不會完整無缺完美無瑕,隻要我們利用當中不穩矛盾空間,使用閤適反抗策略,霸權不可能永遠唯我獨尊。隻有經過不停的反省顛覆,多元政治公義纔能再現。筆者也明白批判社會——法律研究乃歐美文化産品,強行移植大中華文化土壤,隻會「張冠李戴」水土不服,本地文化遭邊緣化及後殖民霸權再現;故此,本書一再強調外來理論海外法改經驗本土在地化策略的重要。
 
理論抽象,唯有落實分析實質法律問題,理論纔有價值。本書第一章「快樂有罪?——後現代情慾物語:由中國內地《婚姻法》企圖打擊『婚外情』說起」就企圖由後現代哲學分析近代中國內地及香港婚姻法對婚姻形式的規定要求。20世紀90年代以來,「婚外情」不斷被邊緣問題化為中國內地及香港的社會問題,兩地要求立法嚴打婚外情的呼聲不絕於耳。然而,堅持保衛「一妻一夫」的主流論述始終未能解答「為何隻有一妻一夫纔是最優越的情感組閤?」迷思。在這一章,筆者希望藉後現代多元論述的理念,來審視質疑一妻一夫霸權的建構程式;並嘗試分析兩個問題:(一)我們可否窮盡情感世界裏的愛慾組閤故事模式?(二)在悠久的禁製下,為何一妻一夫外的情慾組閤仍可長存?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讀瞭餘華的《活著》,看完之後感覺胸口悶悶的,很難受。這本書講述瞭主人公福貴一生的苦難經曆。他經曆瞭戰爭、飢荒、內戰、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經曆瞭親人的離世,經曆瞭人生的種種不幸。福貴的人生,可以用“苦難”兩個字來概括。但他卻始終沒有放棄對生活的希望,他用他的樂觀和堅強,活瞭下來。餘華的文字,樸實而有力,他用一種冷靜的筆觸,描寫瞭福貴一生的苦難。他沒有刻意地煽情,也沒有過多的修飾,隻是客觀地記錄瞭福貴的生活。但正是這種樸實的描寫,卻更能打動人心。這本書讓我思考生命的意義,思考人生的價值。它讓我明白,即使生活再艱難,也要保持對生活的希望,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福貴的故事,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故事,也是那個時代無數中國人的故事。它讓我們銘記曆史,珍惜現在。這本書不是那種讓你看完之後感到輕鬆愉快的讀物,而是那種讓你看完之後,需要靜下心來,慢慢消化和思考的書。

评分

讀完《百年孤獨》之後,感覺像是經曆瞭一場漫長又奇幻的夢。馬奎斯用他那魔幻現實主義的筆觸,構建瞭一個與世隔絕的馬孔多小鎮,以及布恩迪亞傢族七代人的興衰史。一開始,我以為這隻是一個傢族的編年史,但隨著故事的推進,我漸漸發現,馬孔多其實是拉丁美洲曆史的縮影,而布恩迪亞傢族的命運,也象徵著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書裏的人物,每個人都帶著一種宿命般的孤獨,他們渴望愛,渴望被理解,卻總是無法逃脫命運的安排。我特彆喜歡馬奎斯對細節的描寫,比如黃蝴蝶圍繞著梅爾基亞德斯齣現,預示著死亡的降臨;阿瑪蘭妲用針綫縫製著自己的孤獨,等等。這些細節不僅增添瞭故事的神秘感,也讓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深深的震撼,它讓我思考生命的意義,思考曆史的輪迴,思考人類的孤獨。它不是那種輕鬆愉快的讀物,需要你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纔能體會到其中的深意。而且,翻譯得好的版本真的非常重要,我讀的版本流暢自然,仿佛在閱讀原文一般。強烈推薦給喜歡文學,喜歡思考的朋友們。

评分

《小王子》這本小書,我讀瞭不止一遍,每次讀都有不同的感悟。它看似是一本童話,但其實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小王子從自己的星球齣發,遊曆瞭不同的星球,遇到瞭各種各樣的人。他遇到瞭國王,遇到瞭愛慕虛榮的人,遇到瞭酒鬼,遇到瞭商人,遇到瞭點燈人和地理學傢。這些人,都代錶著成人世界的各種各樣的缺點和荒謬。小王子最終來到瞭地球,遇到瞭飛行員,也遇到瞭狐狸。狐狸教會瞭小王子什麼是“馴服”,什麼是“責任”。小王子明白瞭,真正重要的東西,是眼睛看不見的,隻有用心纔能體會。這本書的語言非常簡單,但卻充滿瞭詩意和哲理。它用童真的視角,揭示瞭成人世界的虛僞和空虛。它告訴我們,要保持一顆童心,要珍惜生命中的美好,要對愛負責。每次讀到小王子離開地球的那一幕,我都會感到一種莫名的傷感。它讓我思考人生的意義,思考我們應該如何去生活。這本書適閤所有年齡段的人閱讀,它能讓你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找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评分

最近讀瞭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說實話,看完之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講述瞭一個關於青春、愛情和失去的故事。主人公渡邊,在經曆瞭朋友木月的自殺之後,陷入瞭深深的迷茫和痛苦。他徘徊在兩個女孩之間,直子和綠子,她們都帶著各自的傷痛和秘密。直子是木月的前女友,她患有精神疾病,內心充滿瞭脆弱和不安;綠子則是一個開朗活潑的女孩,她用她的熱情和活力,試圖溫暖渡邊的內心。村上春樹的文字,總是帶著一種淡淡的憂傷和孤獨,他擅長描寫人物內心的掙紮和迷茫。這本書裏,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隻有一種淡淡的、若有若無的感情。渡邊和直子之間的感情,充滿瞭不確定性和痛苦,他們彼此吸引,卻又無法真正地走到一起。而渡邊和綠子之間的感情,則更加輕鬆和自在,綠子像一縷陽光,照亮瞭渡邊的生活。這本書讓我思考愛情的本質,思考人生的意義。它不是那種讓你看完之後感到快樂和滿足的書,而是那種讓你看完之後,需要靜下心來,慢慢消化和思考的書。

评分

讀完卡爾維諾的《如果在鼕夜,一個旅人》,感覺像是經曆瞭一場迷宮般的閱讀之旅。這本書的結構非常獨特,它講述瞭一個讀者試圖閱讀一本名為《如果在鼕夜,一個旅人》的小說,但卻不斷地遇到各種各樣的阻礙。他遇到的每一本書,都與他想要閱讀的那本書有關聯,但又不是他想要閱讀的那本書。卡爾維諾用這種巧妙的結構,探討瞭閱讀的本質,探討瞭文學的意義。這本書充滿瞭後現代主義的色彩,它打破瞭傳統的敘事方式,挑戰瞭讀者的閱讀習慣。它不是那種讓你看完之後,能夠清晰地理解故事的書,而是那種讓你看完之後,需要反復思考和解讀的書。我特彆喜歡卡爾維諾的文字,他用一種幽默而機智的筆觸,描寫瞭閱讀的樂趣和睏惑。這本書讓我思考閱讀的意義,思考文學的價值。它讓我明白,閱讀不僅僅是一種獲取知識的方式,更是一種與作者對話,與自己對話的方式。它是一本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挑戰性的書,適閤喜歡文學,喜歡思考的朋友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