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正義之理念(四)

程序正義之理念(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程序正義
  • 法律哲學
  • 司法公正
  • 公平正義
  • 法治理念
  • 正當程序
  • 權利保障
  • 法律適用
  • 司法審查
  • 憲法主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針對我國刑事訴訟法相關之製度與近年來日本裁判員製度、觀審試行條例草案相關之議題進行研究,並就我國羈押之強製處分、鑑定製度與程序正義相牴觸之議題提齣深入之分析,此外,針對我國實務上關於檢察官之舉證與證據能力之裁定等運作方式,提齣學理上之意見。期就目前實務之動嚮及將來是否採行裁判員製度、起訴狀一本主義之問題,提齣較具體之方針。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刑法學重要概念的著作的簡介: 《刑罰的原理與限度:現代刑法學前沿探析》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當代刑法學理論的核心議題,旨在梳理和批判性審視刑罰的本質、目的及其在現代法治國傢中的正當性基礎。作者以嚴謹的學理構建和豐富的實證分析,對刑罰的創設、實施與界限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與闡發。全書聚焦於刑罰作為國傢公權力最高乾預手段的獨特地位,力求在理論的縱深與實踐的廣度之間搭建起堅實的橋梁。 第一部分:刑罰的本體論基礎與理論演進 本書開篇即著手解構刑罰的本體論地位。刑罰,作為對犯罪行為的法律後果,其存在的意義絕非單純的道德報復,而是在復雜的社會治理體係中尋求一種精確的平衡。本部分首先追溯瞭刑罰理論的曆史脈絡,從古典的應報論(Retribution Theory)到現代的預防論(Deterrence and Prevention Theory),清晰勾勒齣不同時代背景下對刑罰功用理解的演變。 一、刑罰的根本目的之辯:我們著重分析瞭功利主義的刑罰觀與規範的道義論刑罰觀之間的張力。作者批判性地指齣,單純的功利主義傾嚮於將個體工具化,而純粹的應報論則可能缺乏對社會治理的麵嚮性。真正的現代刑罰理論,必須在“何為公正”與“如何實現有效控製”之間尋找一個動態的平衡點。 二、刑罰的法哲學根基:本書強調,刑罰的閤法性根植於人權保障的憲法框架。任何刑罰的設定和執行,都必須首先通過“罪刑法定原則”的嚴格檢驗。我們詳盡論述瞭這一原則在現代刑法體係中的多重維度,包括對法律明確性、可預測性以及禁止溯及力的要求。同時,對“刑罰謙抑原則”(Principle of Subsidiarity of Criminal Law)的論證,明確界定瞭刑法在整個社會控製機製中的最後性(ultima ratio)地位。 第二部分:犯罪構成要件的深度解析與界分 犯罪構成要件是連接違法行為與刑罰適用的核心橋梁。本部分摒棄瞭僵化的教條主義理解,力求從行為的實質性社會危害性齣發,重新審視構成要件的各個要素。 一、行為與因果關係的重構:傳統刑法學對“行為”的定義往往過於側重於物理性的肢體動作。本書引入瞭社會學和規範哲學的視角,探討在高度組織化和專業化的現代社會中,不作為(Omission)行為的判斷標準,尤其是在特殊保證人地位下的責任認定。在因果關係方麵,我們深入分析瞭“相當因果關係”理論的局限性,並探討瞭風險實現理論(Risk Realization Theory)在復雜危險犯罪中的適用性與爭議。 二、違法性與教義學難點:對違法性的探討,不僅局限於形式的“不法性”,更深入到實質的社會規範衝突層麵。對於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阻卻違法性事由的邊界,本書提齣瞭更具操作性的判斷標準,特彆是針對“過度防衛”與“防衛過當”的區分,強調瞭衡量公共利益與個體權益的價值取捨。 三、有責性理論的現代轉嚮:有責性(Accountability)是刑法責任的終極關懷。本書詳細考察瞭“責任能力”、“故意與過失”以及“期待可能性”等核心概念。特彆值得關注的是,對“期待可能性”的深入分析,它要求刑法在追究行為人責任之前,必須首先考量社會、國傢或受害者是否能夠閤理地期待行為人做齣閤乎規範的行為。這一理念的引入,極大地提升瞭刑法適用的個體化和人道化水平。 第三部分:刑罰的裁量與執行的製度化 刑罰的宣告與執行階段,是理論與實踐交匯最劇烈的部分。本書將關注點投嚮刑罰的個性化與公正化。 一、量刑考量與司法裁量:現代刑罰的趨勢是從絕對的法定刑嚮相對的、彈性化的量刑幅度發展。本書詳細分析瞭影響量刑的各種因素,包括犯罪動機、犯罪手段的惡劣程度、對社會危害的程度,以及最關鍵的——犯罪人的主觀惡性與人身危險性。我們呼籲建立更透明、更具可審查性的量刑指導體係,以對抗司法裁量的隨意性。 二、刑罰的目的與執行的再思考:刑罰的執行,尤其是在短期自由刑的背景下,常常引發對其改造功能的質疑。本書對“特殊預防”理論在監獄改造中的實際效果進行瞭冷靜的評估,並探討瞭非監禁性刑罰(如緩刑、假釋、社區矯正)在現代刑罰體係中的地位提升。我們認為,有效率的刑罰執行,必須以尊重服刑人員基本人權為前提,並以最大化其迴歸社會後的適應能力為目標。 四、當代刑法麵臨的挑戰:最後,本書將視角投嚮瞭全球化和技術發展帶來的新型犯罪形態,如網絡犯罪、環境犯罪等,並探討瞭這些新領域對既有刑法理論體係提齣的根本性挑戰,例如對傳統“行為”概念的衝擊,以及對國際刑事司法的閤作與管轄權的重新界定。 本書適閤於刑法學專業研究人員、法學院師生以及關注法治建設的社會各界人士閱讀。它不僅是現有刑法理論的梳理與總結,更是一次對未來刑法發展方嚮的深刻展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翰義


  現職
  颱灣高等法院法官

  學曆
  中正大學法學博士

  經曆
  颱灣士林地方法院法官
  中正大學、銘傳大學、高雄大學助理教授

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章 重罪羈押

第一節 前 言/1
第二節 釋字第665號解釋之意嚮/2
第三節 實務上關於重罪羈押之見解/6
第四節 檢驗實務上關於重罪羈押見解之疑義/12
第五節 結 語/25

第二章 羈押與證據保全及執行之關係
第一節 前 言/27
第二節 羈押與保全證據及刑罰執行/28
第三節 羈押之種類及執行程序/40
第四節 評大法官會議釋字第665號解釋/59
第五節 結 語/72

第三章 羈押之替代手段
第一節 前 言/75
第二節 羈押與保全證據及執行刑罰/76
第三節 羈押替代手段之形態及其實務運作/87
第四節 羈押替代手段之刑事政策參考/102
第五節 結 語/105

第四章 鑑定製度
第一節 前 言/107
第二節 鑑定之內涵暨其種類/108
第三節 鑑定製度與基本權之關係/115
第四節 鑑定製度之疑義/119
第五節 結 語/123

第五章 檢察官對未經具結之人之舉證
第一節 前 言/125
第二節 訊問證人之法定程序/126
第三節 被告以外之人應具結而未具結之問題/140
第四節 關於舉證與證據方法之刑事政策參考/164
第五節 結 語/172

第六章 證人之拒絕證言權
第一節 前 言/175
第二節 證人之本質、傳喚及要件/177
第三節 證人得拒絕證言之要件及違反之效果/191
第四節 拒絕證言權之刑事政策參考/216
第五節 結 語/221

第七章 受命法官之準備程序
第一節 前 言/225
第二節 受命法官於準備程序中之定位/226
第三節 受命法官與閤議庭之權限分配及其效力/232
第四節 人民觀審試行條例草案之準備程序/238
第五節 結 語/242

第八章 證據能力之裁定
第一節 前 言/245
第二節 證據能力之要件/246
第三節 證據能力之調查與裁定/250
第四節 人民觀審試行條例草案之問題/262
第五節 結 語/274

第九章 詰問程序與審判外之陳述
第一節 前 言/277
第二節 證據能力與詰問之功能/277
第三節 實務上混淆證據能力與法定調查證據之程序/286
第四節 結 語/293

第十章 證據未調查與非常上訴
第一節 前 言/295
第二節 非常上訴之目的、法製比較暨統計/296
第三節 調查與取證之定位暨實務見解之評析/308
第四節 未取證或調查之實質意涵暨修法論/320
第五節 結 語/325

第十一章 日本裁判員製度
第一節 前 言/327
第二節 裁判員製度下之閤議庭/328
第三節 裁判員之審判職權/343
第四節 裁判員之義務、保護與處罰/350
第五節 結 語/355

第十二章 捲證不併送製度之配套措施
第一節 前 言/357
第二節 配套措施之類型/358
第三節 訴訟製度變革之建議/400
第四節 結 語/405"

圖書序言

自序

  按強製處分乃是司法機關為保全證據及國傢刑罰權之具體實現,實質上對於人民基本權發生侵害之國傢公權力行為,其中羈押對於人民之基本權之侵害更甚於其他各種型態之強製處分,學習刑事訴訟法者,對於此一重要課題,自應深入瞭解此一強製處分可能隱含之問題。而鑑定製度嚮來鮮少為我國學理及實務就其本質進行探討,鑑定在我國刑事訴訟法之定位,亦有詳加介紹之必要。又刑事訴訟法上負舉證責任之檢察官,究應如何進行實質之舉證責任?受命法官於行準備程序時,對於證據能力得否為裁定,以使將來審判程序之進行更為順遂?審判外之陳述得否因審判程序之踐行而補正其審判外陳述之性質?證據未調查之真義為何?等節,均為我國學理及實務上值得探討之問題,此外,日本法上之裁判員製度及捲證不併送下之配套措施為何?在法製上有無值得援引而予立法之必要?亦為現今實務所麵臨之重要課題,本文爰一併加以介紹。
  
  程序正義之理念乃是筆者依實務經驗及學術理論,就刑事訴訟法中重要概念之研究所得,既是筆者個人對於抽象法律或見解所為之詮釋,自涉及不同角度之價值判斷,更當容許不同見解之檢視,法學理論纔會更加速地進步。關於本係列叢書之閱讀方法,筆者嚮來的建議是先略讀程序正義之理念至各該目錄之章節後,針對具有相同性質之章節,閤併為一個區塊進行研讀,讀者亦可就本係列之叢書中,具有相關性質之部分,依個人學習刑事訴訟法之體係,以憲法所要求之價值資為判斷之取嚮,縱與筆者之理由不同、結論有異,亦會使讀者易於建立自己之論理體係,對於刑事訴訟法之價值取捨及判斷,必定會有相當程度之進步。
  
  本書送給士倫,感謝她無悔的陪伴。

黃翰義
2016年2月
於颱北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正義”這個概念的多元化解讀。作者並沒有試圖給齣一個唯一的正義定義,而是從不同的視角齣發,探討瞭正義的各種可能性。例如,作者區分瞭“分配正義”、“程序正義”和“矯正正義”,並分析瞭它們之間的關係和區彆。這種多元化的視角,讓我意識到正義並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它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價值觀的變化而不斷演變。在颱灣社會,我們經常會因為不同的政治立場而對正義的理解産生分歧。例如,在討論死刑問題時,有些人認為死刑是伸張正義的必要手段,而另一些人則認為死刑是對人權的侵犯。作者的觀點啓發我,我們應該嘗試理解不同的正義觀,並尋求一個能夠兼顧各方利益的解決方案。這本書的寫作風格比較流暢,作者善於運用比喻和類比,使抽象的概念變得更加容易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本法律哲學著作,更是一本關於人類思考的哲學書,值得每一個對正義感興趣的人閱讀。

评分

讀完這本關於法律哲學的書,我腦子裏一直盤鏇著一個問題:我們追求的法律,究竟是為瞭維持社會秩序,還是為瞭實現更深層次的公平正義?這本書的作者從多個角度切入,探討瞭法律在不同社會背景下的作用,以及法律人應該如何麵對道德睏境。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程序正義”的強調,這不僅僅是法律條文上的規定,更是一種對人性的尊重和對弱勢群體的保護。作者舉瞭很多案例,從古代的判決到現代的法律糾紛,都展現瞭程序正義的重要性。有時候,一個看似公正的判決,如果缺乏透明、公平的程序,最終可能導緻更嚴重的社會不公。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法律不僅僅是冷冰冰的規則,它應該充滿人文關懷,並且不斷地反思和完善。我常常思考,在颱灣社會,我們是否真正做到瞭程序正義?在麵對復雜的社會議題時,我們是否能夠傾聽不同聲音,保障每個人的閤法權益?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很好的思考框架,讓我對法律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堅定瞭我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它不是一本簡單的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本引人深思的社會觀察報告,值得每一個關心社會議題的人閱讀。

评分

我原本以為法律哲學是象牙塔裏的學問,與現實生活相去甚遠。但讀完這本書後,我發現法律哲學其實與我們息息相關。作者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將抽象的法律概念與具體的社會問題聯係起來,讓我深刻體會到法律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例如,作者探討瞭“比例原則”在法律適用中的重要性,這讓我聯想到颱灣社會中經常齣現的過度處罰現象。有時候,為瞭達到某種目的,執法部門可能會采取過於嚴厲的手段,這不僅侵犯瞭公民的權利,也損害瞭法律的公信力。作者還批判瞭“法律至上主義”的弊端,認為法律應該服務於人類的福祉,而不是成為壓迫人民的工具。這種觀點在颱灣的轉型正義討論中尤為重要,因為我們需要反思過去威權統治時期法律的濫用,並努力建立一個更加公正、閤理的法律體係。這本書的語言通俗易懂,即使沒有法律背景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本充滿人文關懷的社會評論,值得每一個關心社會議題的人閱讀。

评分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法律哲學與社會現實緊密結閤,作者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深入分析瞭法律在實際運作中的問題。我特彆感興趣的是作者對於“法律解釋”的討論,他指齣,法律解釋並非一個客觀的過程,而是受到解釋者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影響。這讓我聯想到颱灣社會中經常齣現的法律爭議,例如對於同性婚姻閤法化的討論。不同的法律解釋者,會根據不同的價值觀,對法律條文做齣不同的解讀,從而導緻不同的法律結果。作者還探討瞭“法律與權力”的關係,認為法律往往是權力鬥爭的工具,法律的製定和執行都受到權力製約。這種批判性的視角,讓我對法律的本質有瞭更清醒的認識。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比較犀利,作者敢於挑戰傳統的法律觀念,提齣一些具有爭議性的觀點。它不是一本讓人感到舒適的讀物,但它絕對是一本能夠激發思考的著作,值得每一個對法律和社會問題感興趣的人閱讀。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相當嚴謹,作者的論證邏輯也十分清晰,從古典哲學到現代法學,作者的知識儲備令人嘆為觀止。然而,坦白說,閱讀過程並不輕鬆。作者使用的語言比較晦澀,很多概念和理論都需要反復推敲纔能理解。對於沒有法律背景的讀者來說,可能會感到有些吃力。不過,如果你能夠剋服閱讀上的睏難,相信你一定會被作者的思想所震撼。這本書的核心在於探討法律的閤法性基礎,作者認為,法律的權威不僅僅來自於統治者的命令,更來自於人民的認可和遵守。這種觀點在颱灣的民主社會中尤為重要,因為我們相信,法律的製定和執行應該以人民的意誌為基礎。作者還深入探討瞭法律與道德的關係,認為法律應該在道德的框架內運行,但也不能完全等同於道德。這種辯證的思考方式,讓我對法律的本質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雖然這本書的閱讀門檻較高,但它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經典之作,它能讓你重新審視法律在社會中的角色,以及我們每個人與法律的關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