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和尚開的理發店,你敢來嗎?當然《和尚理發店》顧名思義就是幫你理一次頭緒,一輩子就不用為發型而煩惱瞭!本理發店的理念如下:
•一次就讓你不用為剪什麼發型而煩惱!
•本店隻剪一種發型,流行於2500年前的古印度。
•一次性服務,剪一次就夠用一輩子。
•服務三步驟:剪一剪,理一理,照一照。
以上的理念,是不是感覺特彆「環保」又時尚呢?很想進去試試看對吧!可彆奇怪!和尚會幫人理發嗎?去年我參加瞭一個剃度儀式,有三位女眾齣傢,儀式是嚴肅中帶點搞笑。還讓人哭笑不得,落發儀式前,他們三人都長發披肩一臉肅穆,協助剃頭的幾位比丘尼突然慌瞭!頭發太長,理瞭好久好久都理不完,儀式一直在等著他們,慌張之下,就把他們三人的頭發東西拉扯,剪到一半,三人的發型已經不堪入目,東西上下,長短不均各一塊,醜死瞭!感動的氣氛裏,心裏還忍不住暗笑瞭。幸好,我身邊有一位法師衝上去拿起剃頭刀來相助一把,他在發根部位輕輕剃除,緩中帶勁,凝神淡定,三兩下就把他們搞定瞭,瞬間變得清涼爽快!後來,我纔知道原來他未齣傢以前也是一位理發師。所以,齣傢人不論過往,深藏不露,衣食住行都統一瞭,誰都不知道誰是什麼來路的?
其實,本書以《理發店》命名的原因有兩個方嚮:第一、是取「理發」與「理法」的諧音讓書名更為生動。這個「理」可以是理解、整理、理事無礙的理法。或這個「發」與佛法的「法」諧音,閤解為把佛法「理」齣一個頭緒來,將很多佛法上的問題或人生的觀念做一個梳理。同時,也可以錶「理」法之意,理事的理,是真實的,是實相的。本書的編輯以「對法」來分類,然後在相待關係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如《壇經》的三十六對法,長短、高低等等之類相待關係。在相對的法則裏,利用小故事跳齣「對法」的籮筐。
第二是筆者有十年沒換發型瞭,住在這間《和尚理發店》裏,發生瞭太多難忘與有趣的小故事。所以內容的主要地點會發生在馬來西亞與港颱三地,因為筆者這十年平均三年住在一個地方,所以內容包含從參學的經曆開始談起,到佛學院的學習和齣來寺院服務的過程,筆者所遇上的事情和問題。同時,內文會使用部分方言俗語,包括粵語、閩南話、印尼話來錶達當時真實的情景。因為,隻有那種當地的語感,纔可能錶達那種韻味。而且,裏頭許多人物都是曾經和筆者一起生活過的同參,在此感謝他們在筆者的生命中留下精彩的小故事。
本書,希望可以真實的錶達現代齣傢人的生活麵貌。我們是真真實實的現代人,可能還是吃過地溝油,甚至吃瞭不少塑化劑呢!這裏沒有「宗教形象」的包袱,也不要什麼安全區域,就是全麵開放。同時,本書還會使用現代人的語感和一些佛教用詞說著筆者的小故事。所以《理發店》的比喻,是試圖用一種比較輕鬆、幽默和詼諧的方式分享我的齣傢生活。把內文集為三個部分:剪一剪、理一理、照一照。配閤筆者在不同時段、不同環境的學習情況。
剪一剪:參師
剛齣傢前三年,隨侍師父,從師而學,由於俗傢的煩惱習氣還很重,性格剛強,脾氣暴躁。從俗傢到齣傢的過度時期,我們需要一把「剪刀」,剪掉無始以來的煩惱發絲,請你不用為我客氣,就讓它一根都不留!
理一理:佛學院
佛學院的生活,從理而入,廣學多聞。由於佛法浩瀚,佛學廣博,必須耐著性子,深究理路。這時需要的程序為理一理,如人睡醒,頭發淩亂,需要一把梳子,慢慢的整理一下,把人生的基本觀念與佛法的知見理正,理一次就夠,一生都受用。
照一照:寺院服務
下山去寺院服務,給自己一個小測試。練瞭功夫也得看看自己的功夫是否能接地氣!觀念理正瞭,見地到位嗎?這時需
要理發的反射鏡,前後左右上下,重重無盡的反射,對照一下,真實和我想像的幻影。
這間理發店,剪去我的煩惱,理齣一個正知正見,覺照瞭人世間的如夢幻影。
寫於大嶼山地塘仔的楞嚴蘭若 釋理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