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人纔、民主:朝嚮賦能福利國傢

創新、人纔、民主:朝嚮賦能福利國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福利國傢
  • 創新
  • 人纔發展
  • 民主政治
  • 社會政策
  • 賦權
  • 社會公平
  • 政治哲學
  • 公共管理
  • 未來社會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Reijo Miettinen一書,從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的麵相切入,以「人」為核心,闡釋學習、民主參與和創新的辯證關係。作者藉由學習理論、跨界語匯的修辭學、新製度論、文化曆史活動理論和杜威實用哲學等不同學理,論辯國傢創新係統經濟模式的侷限,繼而提齣「賦能」福利製度的發展方嚮。作者主張經由從下而上的橫嚮連結與水平式的學習,帶動多元人纔的培育與培力,促進民主參與和對話,以追求經濟、社會與文化的同步發展。進而肯定公共教育服務,正是國傢未來轉型的關鍵;確保人纔培育,方能維係民主社會的持續創新與永續發展。
 
學者推薦
   
  從芬蘭由分配式福利國傢,走嚮賦能福利體製的經驗中,我們看見讓寡民小國成為國際巨擘的關鍵,是在經濟、教育、福利製度之良性循環的基礎上:一、透過專業自主的學校體製,為每一位學生賦能,藉以創造人力資本極大化以厚實國力;二、從國傢製度、社會係統、社群組織到個人思維,進行係統性與製度性之創新環境營造及創新思維深耕,為國力價值之翻新與再造賦能;三、以公共服務落實在地實驗,推動社會實踐轉型,為公民素養與民主發展賦能。國傢於是在人纔、創新與民主所交織而成的動能推進下得以不斷躍升。作者藉由學理、實務與論證呈現齣賦能福利國傢的藍圖,對於我國在教育製度、創新政策、與民主發展上,具有重要的參考與啓發價值。

曾正宜  國立清華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本書充分展現瞭芬蘭有三實:誠實、務實、精實。誠實,指檢視處境、正視危機,如1990年代初芬蘭經濟嚴重衰退,仍全力投資教育係統與研究發展,確立「邁嚮創新型社會」的基調,著眼於未來的競爭優勢;務實,指溝通協調、閤作連結、延續強化,透過跨政府部會、跨公私部門、不同層級、多重場域的互動學習以激發動能,緻力於學校教育係統性與綜閤性改革;精實,指擴大參與並廣納不同的利害關係人之建言,研發政策工具、傳播變革修辭、保持彈性應變,藉由集體學習與民主機製,邁嚮培力育纔的賦能福利國傢。簡而言之,本書說明瞭芬蘭的成就並非奇蹟,而是誠實、務實、精實的願景規劃、持續執行、反省修正的水到渠成。

楊巧玲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係教授
 
  芬蘭率先推動「主題式教學」,將跨界思維和學習引入小學教育絕非偶然之舉。教育改革是因應時代巨輪的滾動,但是颱灣社會卻視教改為製造白老鼠的惡獸。
  究竟在教育上國傢利益與個體生命發展孰重?
  在社會上,資源分配的公平與公義如何取捨?
  本書作者Reijo Miettinen站在多元的專業知識基礎,高踞宏觀的統閤視野,籌思係統變革,謀求教育的多元、雙贏或多贏機會,難能可貴,值得效法!

陳竹亭:前國立颱灣大學化學係教授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為《創新、人纔、民主:朝嚮賦能福利國傢》的圖書簡介,其中不包含該書的任何具體內容,而是側重於該主題領域可能涉及的廣泛議題和深度探討方嚮,旨在勾勒齣一幅宏觀的學術圖景: --- 圖書簡介: 《創新、人纔、民主:朝嚮賦能福利國傢》 跨越範式的結構性重塑:麵嚮二十一世紀的社會治理與發展新邏輯 在瞬息萬變的全球格局中,傳統福利國傢的模式正麵臨前所未有的張力與挑戰。隨著技術革命的加速、全球化的深度演進以及社會結構性不平等的加劇,舊有的保障體係在效率與公平的二元拉扯中顯得日益捉襟見肘。本書旨在深入剖析支撐現代社會持續繁榮與公平分配的三大核心支柱——創新驅動力、人力資本價值與民主治理效能——如何在一個相互依賴的復雜係統中,重塑我們對“福利”的定義,並最終導嚮一個更具韌性、更富潛能的“賦能型福利國傢”(Enabling Welfare State)。 本書的齣發點,是對既有福利國傢理論的深刻反思。我們不再將福利簡單視為對風險的被動補償和收入的再分配工具,而是將其視為一種主動的能力建構(Capability Building)和機會創造(Opportunity Creation)的機製。這意味著,未來的福利體係必須深度嵌入經濟增長的脈絡之中,與提升社會整體生産力和個體能動性緊密結閤。 第一部分:創新範式的躍遷與福利的再定義 創新不再是單一的經濟部門的任務,而是社會整體的生存之道。本書首先探討瞭技術進步,特彆是數字技術和生物科技革命,對勞動力市場、産業結構乃至社會階層流動産生的顛覆性影響。我們審視瞭“零工經濟”的興起、自動化對傳統職業的替代效應,以及由此産生的“技能極化”現象。 在這一背景下,福利的概念必須從傳統的“失業救濟”轉嚮“適應性支持”。這涉及到對教育和培訓體係的徹底改革,探討如何構建一個終身學習的生態係統,確保勞動者能夠持續地獲取高價值技能,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崗位需求。我們不僅關注研發投入(R&D),更關注“社會創新”——如何通過製度設計和政策工具,激勵跨界閤作,將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普惠性的社會效益,打破“創新紅利”隻流嚮少數精英的結構性弊端。如何設計鼓勵冒險、容忍失敗的社會環境,同時確保試錯成本不會壓垮個體,是本部分的核心議題。 第二部分:人纔資本的激活與社會流動性的重塑 人力資本是賦能型福利國傢的核心資産。本書強調,人纔的潛力能否被充分釋放,取決於社會是否能提供公平的起點和持續的支持。這要求我們超越簡單的教育公平,深入考察社會結構中的“隱形壁壘”。 我們詳細分析瞭早期兒童發展對個體終生收入和健康軌跡的決定性影響,並論證瞭普惠性高質量育兒支持體係,作為一種高迴報的社會投資,其必要性遠超傳統的基礎教育階段支持。此外,本書還深入探討瞭健康與福利的互嵌關係。一個更具賦能性的體係,必須將健康視為一種生産性資源,而非僅僅是消耗性的支齣。如何通過積極的健康促進政策、更公平的醫療資源分配,確保所有社會成員,無論其背景如何,都能保持足夠的“身體資本”和“心理韌性”,以充分參與經濟和社會生活,是本部分關注的重點。我們考察瞭心理健康支持、職業康復服務與主流社會保障體係融閤的可能性與挑戰。 第三部分:民主的效能與治理的深度轉型 福利國傢的實現,歸根結底依賴於有效的政治共識和負責任的公共治理。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在信息碎片化和民粹主義抬頭的時代背景下,民主製度在推動復雜、長期性的結構改革方麵所麵臨的“短期化陷阱”。 “賦能”的實現,需要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的決策機製。我們探討瞭“參與式治理”在福利政策設計中的潛力——如何通過引入公民大會、基於數據的公共協商等形式,彌閤精英決策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鴻溝。更關鍵的是,如何平衡效率(由市場和技術驅動)與公平(由政治共識保障)之間的張力。本書深入研究瞭公共部門在管理復雜創新生態係統時的角色轉型,從單純的“提供者”轉變為“協調者”和“風險分攤者”。這要求行政能力的大幅提升,包括數據素養、跨部門協作能力,以及對新興社會風險的敏銳洞察力。隻有當民主過程能夠有效應對技術帶來的不確定性,並成功地將創新帶來的收益轉化為普遍的社會福祉時,福利國傢纔能真正實現其“賦能”的承諾。 結語:邁嚮韌性與普惠的未來 《創新、人纔、民主:朝嚮賦能福利國傢》試圖構建一個多維度、相互支撐的分析框架。它超越瞭意識形態的爭論,聚焦於製度工程的實踐。本書不僅是對當前挑戰的診斷,更是一份麵嚮未來的行動藍圖,探討如何通過審慎的政策組閤拳,將社會保障體係從“安全網”升級為“助推器”,確保在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社會進步是包容的、可持續的,並最終實現個體潛能的最大化。它麵嚮政策製定者、社會科學傢、經濟學傢以及所有關注未來社會形態的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慕睿佑(Reijo Miettinen)


  1948年7月9日齣生於赫爾辛基(Helsinki)。1977年取得心理學碩士,1993年在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 of Helsinki)社會心理係取得博士。獲得芬蘭科學院(Academy of Finland)多項研究奬助,並曾在芬蘭與北歐的政府、教育與研究機構中負責學術訓練與發展研究工作。目前任職赫爾辛基大學終身教授,和Yrjö Engeström與Jaakko Virkkunen等人成為建立文化曆史活動理論芬蘭派典的支柱。

  慕睿佑的學術成就並不隻是在學術殿堂中打造,而是和工作經曆以及社會脈動結閤在一起。他對啓濛精神的信仰以及對社會需求的迴應,帶領他進入對學習與社會變革的關心。其涉入議題從早期的組織機構的工作訓練、科學科技研究中的創新過程與知識傳播,發展到近期的福利國傢與歐盟(European Union, EU)的社會政策。

  1970年代就讀赫爾辛基大學的慕睿佑,和當時許多芬蘭大學生一樣,捲入議題廣泛的學生運動。這波學生運動的訴求之一是反對菁英主義式的傳統大學教育。當時的教學方式是單嚮講學。大學教授代錶的知識權威在此情境下所負起的責任,是把已得知識輸入學生認知中。其呈現的大學課堂風景也因此是講課與抄寫,以及由上而下的學習監督。

  在這波運動中,學生把對此學習方式積蓄的不滿訴諸為實踐動機,進行開拓式地閱讀,並在大學中自行組織實驗性課程。為尋找當時心理學與教育研究的問題的新齣路,慕睿佑和其他大學生們積極閱讀當時剛從俄文翻譯成芬蘭文的俄國心理學新取徑。這波取徑主要是受到馬剋思思考影響的文化曆史取徑及活動理論,其經典著作的代錶者包括維果斯基(Лев Семёнович Выготский, Lev Semyonovich Vygotsky, 1896-1934)、列昂捷夫(Алекс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Леонтьев, Alexei Nikolaevich Leontyev, 1903-1979)、路裏亞(Александр Романович Лурия, Alexander Romanovich Luria, 1902-1977)等。這樣的開拓式閱讀也變成大學生們的實驗性課程,以主動探索處理社會議題的設計,取代傳統的權威講座講述。這一波運動奠下的思潮與文本閱讀,成為日後慕睿佑服務的「活動發展與學習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on Activity,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CRADLE)」在高教機構中的建製基礎。

  學潮參與所得也被慕睿佑應用在工作。早在進入赫爾辛基大學任教之前的1980年代,慕睿佑曾擔任芬蘭科學科技研究中心(Teknologian tutkimuskeskus VTT Oy, VTT Technical Research Center of Finland Ltd)的人員訓練規畫員。為使不同領域的科學傢與技術人員能互相溝通,慕睿佑等人把文化曆史活動理論取徑的概念操作化,發展齣一套「有意識的學習模式」(Model of conscious learning),組織成在職訓練的課程,使跨領域的科學科技工作者在處理專門議題之外,也能進行互相溝通閤作與探索。這一係列的設計在當時受到芬蘭社會普遍的要求,進一步成為大學夏日學校中的課程,並齣版成書《學校的另一種可能性》(Koulun muuttamisen mahdollisuudesta),在芬蘭暢銷一時。慕睿佑也因此受邀到學院進行課程設計。他的博士論文,《從學習課程到學習活動——芬蘭商管學院的教學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Oppitunnista oppimistoimintaan—Tutkimus opetuksen ja opettajankoulutuksen kehittämisestä Suomen Liikemiesten Kauppaopistossa),便是在此閤作背景下完成。

  學潮運動中的閱讀與實驗,以及人纔機構中的創新工作經驗,成為文化曆史活動取徑在芬蘭建製派典的基礎之一。1990年代年芬蘭進行實驗性的高等教育改革,允許各個研究團隊嚮芬蘭科學院申請設立高等教育學程,活動發展與學習研究中心由是成立。至今在組織學習與教育中,該中心奠立的芬蘭派典仍是最具開拓性影響力的思潮之一。慕睿佑在該中心帶領「分散式創新和研究工作轉型」的研究團隊。其研究主題包括:組織與網絡中的學習—尤其是在産品開發以及創新過程中發生的學習;學校與社會的共工閤作;人纔養成組織的發展;創新、教育和社會福利政策之間的關係。

  繞著對學習、組織發展,以及北歐福利國傢價值的關心,使其近年的研究議題涉入北歐及歐盟的社會政策。慕睿佑對北歐逐漸褪色的社會福利國傢模式,以及逐漸抬頭的競爭力國傢論述發展齣一套看法。在認同「社會福利,平等以及經濟發展」的北歐模式下,他結閤啓濛精神中的社會權利想法,對競爭力以及創新的相關論述,在他的近期著作中進行討論。

  慕睿佑認為,人纔是競爭力與創新的源頭。但發展性人纔的概念當今卻變成競爭力國傢或競爭力社會下麵的概念,並滲透到各層級。競爭力已經變成一種覇權論述,創新已成為國傢論述的基礎。與其同時,民主卻正在退步。這一觀點忘瞭提問:這樣的人纔是要服務誰?民主治理有什麼變化?人民的社會福利又有什麼改變?

  從啓濛精神的觀點來看,所謂的人纔發展——亦即有品質的教育——是個彆公民進行民主參與以及社會發展的條件。換句話說,社會政策中的人纔發展議題不應該隻是談論競爭力與創新,而必須兼顧社會福利與民主之間的關係。以關係生産的觀點來取代狹隘地手段化政治決策。

  慕睿佑認為,危機在於,政治決策仍握在少數公僕的手中。在和慕睿佑最近一次的對話中他提到,若現在打開芬蘭電視,絕大部分都是銀行經濟學傢在評論政策決策。這是經濟學傢掌握的時代,也因此,他說:「我想要把民主的傳統帶齣來。北歐國傢的良性循環是社會福利、平等及經濟發展。藉著平等,可以讓公民的貢獻最大化,進而讓經濟有所發展。這三者並沒有相互衝突,但在這之上,我想要更進一步強調,人民應具有這樣的社會權利—亦即個體可以自主地發展能力,進而對經濟發展有所貢獻」。慕睿佑在他近期的研究中力爭,製度化與機構中所創造的人纔,對創新、社會流動、社會參與,具有關鍵的影響力。

  相對於颱灣的學運,競爭力國傢論述,以及風起雲湧的社會創造力,也許慕睿佑和與其生息的芬蘭脈絡可以提供一些想法,在他的新書中提供一個另類觀點,貢獻給颱灣參考。(赫爾辛基大學活動發展與學習中心博士生 林宏達撰)

譯者簡介

陳佩英


  現職: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副教授 

  學曆:
  ‧美國南加州大學比較教育/教育政策與行政博士(1997.09~2003.05)
  ‧美國剋裏芙蘭州立大學教育係/課程與教學碩士(1995.09~1997.03)
  ‧國立颱灣大學曆史係與社會學係雙學士(1985.09~1990.06) 

  經曆: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活動發展與學習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on Activity,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University of Helsinki)訪問學人(2014.02~2014.08)
  ‧教育部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實施計畫總主持人(2007年至今)
  ‧人智學教育基金會董事(2012年至今)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特約研究員(2010.01.01~2010.12.31)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助理教授(2008.08~2011.07)
  ‧國立清華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2005.08~2008.07)
  ‧華梵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2003.08~2005.07)
  ‧美國南加州大學教育學院策略規劃委員會學生代錶(2000.09~2001.03)
  ‧美國南加州大學教育學院Dr.NellyStromquist研究助理(1998.09~2000.06)

  專長領域:
  教育政策與行政、性彆與教育、比較教育、教育社會學、高等教育

圖書目錄

ch01 導論:芬蘭的創新和福利模式
1.1 國傢模式麵臨全球競爭和維係福利發展的矛盾
1.2 從創新係統到「賦能」(enabling)的福利國傢
1.3 本書概覽
  
ch02 研究和政策製定之間的建製修辭
2.1 科學、科技及創新政策上的修辭
2.2 理解超越科學與政策製定邊界的概念
2.3 統計、指標與政策文件撰寫實例
2.4 OECD工作小組是生産科技政策語言的國際組織
2.5 OECD的NIS政策文件的修辭特性
     
ch03 NIS於創新和科技政策之研究
3.1 NIS的兩大來源:探究科技落差的組織條件和互動學習
3.2 樂觀的看法:定義NIS的決定因素
3.3 比較國傢的學習係統
3.4 NIS在研究和政策製定的進一步理論化
     
ch04 1990年代採用NIS的芬蘭科技政策
4.1 NIS概念齣現於芬蘭科學與科技政策委員的檢討會
4.2 NIS之定義與閤法基礎在委員會審議中的轉變
4.3 1993年的審議基調:「邁嚮創新型社會」
4.4 全國共識的媒介:NIS的發展是一個「無法抗拒的提案」
4.5 2000年代的發展:從社會創新到擴大範疇(boardbased)的創新策略與卓越中心
     
ch05 政策論述與國傢創新的現況
5.1 NIS是否促成瞭1990年代芬蘭ICT産業的興起?
5.2 創新政策時代的權力與民主再分配
5.3 「跨論述語匯」的認識論
5.4 從政策論述到實務:透過工具和多元專傢的施為性
   
ch06 製度變遷與學習:芬蘭基礎教育實例
6.1 潛能與創新的生産
6.2 芬蘭學生在PISA測驗的成功因素
6.3 如何研究製度變遷與學習
6.4 芬蘭綜閤學校的興起與學生多元背景差異的挑戰
6.5 分流係統的危機與彈性特殊教育係統的發展
6.6 建構專業知能的基石:診斷工具、補救教材及教學方法的發展
6.7 學校治理的變革:從控製文化到信任文化
6.8 特殊教育的多重組織場域與互動學習的形式
6.9 製度發展的本質與模仿的限製
     
ch07 創新與福利作為人纔培育服務的基石
7.1 福利國傢作為人纔培育服務的開發者
7.2 福利國傢的財務危機與賦能服務的命運
7.3 高等教育政策與吸收潛力的培育
7.4 由投資人力資本到培育創意人纔
7.5 個體潛力:從認知技巧到自我發展
7.6 教育與人纔培育服務作為創新政策的基石
     
ch08 賦能福利國傢、集體學習與民主
8.1 賦能福利國傢:北歐福利國傢的下個階段?
8.2 國傢、社團與建製學習
8.3 治理形式:從競爭和控製到實驗與學習
8.4 創新與民主:人纔動起來
8.5 超越國傢視野:跨國界的學習網絡
     
ch09 結論:人纔培養及流動的政治

圖書序言

譯者序
 
  自2000年開始,芬蘭教育以黑馬之姿躍上世界舞颱。芬蘭能在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中,獲得亮眼成績,眾人不僅深感興趣,也不禁納悶,人口僅僅500多萬的國傢,何以如此齣色呢?在當地的教育工作者尚未迴神之際,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訪團早已一波波湧入這塊土地。除瞭想要一窺芬蘭教育全貌,更想找齣傑齣成績背後的關鍵心法。譯者初訪芬蘭時,也有同樣的好奇,然而在交流過程中,對於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 of Helsinki)教授們提及PISA成就時的低調迴應,更感深刻。

  Reijo Miettinen的《創新、人纔、民主:朝嚮賦能福利國傢》(Innovation, Human Capabilities, and Democracy: Towards an Enabling Welfare State)一書,揭開瞭芬蘭社會文化底蘊的麵紗,其成就隻是反映芬蘭「務實、專業、價值」的一貫精神,也是整體係統的努力耕耘下之必然結果。芬蘭教育的目的與作法從來就不是為瞭應試或競賽,所有的成就隻是碰巧符閤PISA測驗的期待而已。芬蘭人普遍認為,長期以來,在這塊土地生活的人們能信任並尊重整個教育體係與教師。這纔是芬蘭教育之所以具有價值的關鍵。

  麵對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所帶給人類文明的衝擊,創新係統的開展不單單隻是為瞭經濟服務,創新要能促成社會文化的開展與平衡發展,纔有可能確保人類文明的傳衍。為瞭這個目的,作者以「創新、人纔、民主」為題,探討製度變革如何透過跨域和跨界的學習和轉變,促使芬蘭舊式保母福利製度得以進行係統創新,藉由民主參與式的公共性服務培養多元人纔,轉嚮發展「賦能」(enabling)福利體係。作者恆守以「人」的培育作為製度變革之根基,而教育和文化的中介與再中介作用,緻使製度與政策為人服務的工具可以持續創新體係,以滿足人的發展需求。可見,「創新、人纔、民主」實為建製賦能福利國傢的關鍵策略。

  在理論部分,作者應用瞭新修辭學、跨界語匯、互動學習理論、語言學的施為性、社會再現、Vygotsky的社會學習理論和Dewey的實用主義,深入探討和論辯,包括「科技科學體製」和「跨國組織菁英集團」如何以科技和問責之名治理新時代發展;但又為何在經濟上迅速觸礁、顯露窘態。作者因而提齣賦能福利製度的發展方嚮,藉由跨界和跨域的製度性學習、由來已久的自下而上的民間結社、社會實驗的橫嚮連結與水平式的互動學習,帶動瞭多元人纔的培育與培力,同時擴大範疇民主參與和對話。這些施為將會是下一波製度學習與開創活潑多元的生活係統和賦能福利製度的重要價值策略。

  譯者自2010年起曾四度造訪芬蘭,目的在於深度瞭解其教育體係沿革與發展。2014年在赫爾辛基大學的文化曆史活動理論研究中心訪學的半年期間,曾參與該中心的研究計畫和論文研討。期間有幸拜讀Reijo Miettinen教授著作,獲益匪淺,因而決定譯成中文,以饗國內讀者。中文譯本花瞭1年多方能完稿付梓,除瞭感謝高等教育齣版公司編輯的諸多協助,也感謝翻譯及編輯團隊¾¾珮瑩、宏達、憶慈老師、柏毅、李屹、李芊的付齣,以及陳奕諠、怡潓及美鈞在最後校對上的協助。此外,Reijo Miettinen教授多次協助澄清內文概念,以掌握意譯的精確性,譯者深錶感激,在此一併緻謝。最後,誠摯希望這本書可以為關心教育未來發展的讀者,提供深具啓發性的思考,開啓對教育的嶄新想像。
 
陳佩英
2015年9月4日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創新、人纔、民主:朝嚮賦能福利國傢》這個書名,立刻觸動瞭我內心對於社會發展方嚮的思考。我一直覺得,一個真正進步的社會,不應該僅僅滿足於物質上的富足,更應該注重公民內在能力的提升和創造力的激發。“賦能福利國傢”這個概念,對我而言,是一種全新的啓發。它不再是政府單方麵的“給予”,而是強調通過各種機製,讓公民更有能力去麵對挑戰,去追求卓越,去實現自我價值。書名中的“創新”和“人纔”,正是這個“賦能”過程的核心驅動力。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深入探討,如何在颱灣這個充滿活力的社會中,構建一個更有效的創新生態係統?如何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鼓勵跨界閤作,讓更多的創意得以實現?又如何去培養和吸引真正的人纔,讓他們能夠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脫穎而齣?“民主”在此處扮演的角色,也讓我充滿期待。我猜想,書中會詳細闡述,一個健康的民主製度,如何能夠成為“賦能”和“創新”的強大支撐。它可能意味著更廣泛的公民參與,更有效的民意匯聚,更公平的資源分配,從而讓社會政策更能迴應民需,更能促進社會的整體福祉。它也許會提齣一些具體的政策倡議,說明如何通過民主的實踐,來優化教育體係,推動科技發展,構建一個讓每個人都能共享發展成果的“賦能福利國傢”。總而言之,這本書的書名所蘊含的理念,與我對於一個更積極、更具創造力、更富有人文關懷的颱灣社會的期盼高度一緻,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瞭解書中內容。

评分

一直以來,我對“福利國傢”的想象,都停留在提供基本保障的層麵。但這本書的書名《創新、人纔、民主:朝嚮賦能福利國傢》,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具前瞻性和動態性的視角。特彆是“賦能”這個詞,它給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預示著這本書將跳脫傳統的福利模式,去探索一種更積極、更主動的社會發展模式。我想,它可能會深入分析,如何在颱灣現有的社會結構和發展階段,去有效地激發“創新”和“人纔”的潛力。我們常說,創新是發展的引擎,人纔更是創新的核心動力。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環境,什麼樣的機製,纔能最有效地培育齣源源不斷的創新想法和卓越人纔?書裏會不會探討如何打破現有的藩籬,鼓勵跨界閤作,讓不同領域的思想碰撞齣火花?又或者,如何構建一個更公平、更開放的平颱,讓每一個有潛力的個體都能脫穎而齣,獲得發展的機會?而“民主”,與“賦能”和“創新”結閤,又會呈現齣怎樣的圖景?我猜測,這可能意味著一種更廣泛的公民參與,一種更具包容性的決策過程,一種能夠真正響應民意、服務民生的治理模式。也許,書中會探討如何通過民主的實踐,讓社會資源更有效地流嚮那些能夠催生創新、培養人纔的領域,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作為一個颱灣讀者,我非常關心我們的社會如何能夠應對全球性的挑戰,如何能夠提升整體的競爭力,同時又不犧牲社會公平和個體尊嚴。這本書的書名,恰恰觸及瞭我內心深處對颱灣未來發展方嚮的關切,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書中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智慧和洞見,能夠指引我們邁嚮一個更加美好的“賦能福利國傢”。

评分

剛看到這本書的標題《創新、人纔、民主:朝嚮賦能福利國傢》,我就産生瞭一種強烈的共鳴。在我看來,一個理想的社會,不應該是僅僅提供溫飽的庇護所,而更應該是一個能夠激發個體潛能、鼓勵積極參與、並最終實現全民共同繁榮的平颱。“賦能福利國傢”這個概念,尤其吸引我,它意味著福利不再是被動地給予,而是主動地賦予力量,讓公民更有能力去創造、去貢獻、去影響。我一直在思考,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颱灣的社會發展應該朝哪個方嚮努力。我們麵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全球競爭的加劇,以及社會結構性問題的挑戰。而“創新”和“人纔”,無疑是我們應對這些挑戰的關鍵。書中是否會探討,如何營造一個更具活力的創新生態係統?比如,如何鼓勵企業承擔更多研發的責任,如何支持初創企業的發展,又如何讓教育體係更好地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纔?“人纔”的培養,不應該僅僅局限於學業成績,更應該關注個體的興趣、特長和潛能的挖掘。而“民主”,在我看來,是實現“賦能”和“創新”的基石。一個開放、包容、參與度高的民主製度,能夠更有效地匯聚民智,優化決策,確保社會資源能夠被更閤理地分配,從而服務於更廣泛的社會福祉。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深刻的見解,闡述“民主”如何在“賦能”和“創新”的過程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例如,通過更廣泛的公民參與,來推動教育改革,支持科技創新,或者構建更完善的社會保障體係。總之,這本書的書名所蘊含的理念,與我對於一個更積極、更進步的颱灣社會的期望高度契閤,我非常期待能夠從中汲取智慧和靈感。

评分

最近在書店翻到這本書,書名《創新、人纔、民主:朝嚮賦能福利國傢》,立刻就吸引瞭我的目光。讀到“賦能福利國傢”這幾個字,我腦海裏瞬間就聯想到瞭許多可能性。福利國傢的概念,大傢都不陌生,通常意味著政府在社會保障、醫療、教育等方麵提供一定的支持。但“賦能”,則賦予瞭這個概念更深一層的意義,它不再僅僅是物質上的給予,更強調的是提升個體的能力,讓他們更有力量去麵對生活中的挑戰,去實現自身的價值。這讓我聯想到,書裏會不會深入探討如何在颱灣現有的社會福利體係下,注入更多“賦能”的元素?比如說,在職業培訓方麵,能不能提供更具針對性、更能幫助人們適應未來就業市場變化的課程?在創業扶持方麵,除瞭資金上的支持,是否還應該有更多的導師指導、市場信息共享,甚至是從零開始的創業者訓練營?又或者,在教育體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僅僅傳授知識?我一直覺得,一個真正有活力的社會,不應該隻是被動的接受者的集閤,而應該是主動的創造者和貢獻者的集閤。這本書的書名,恰恰點齣瞭“創新”和“人纔”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創新不再是少數天纔的專利,而是應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而人纔,也並非是某個精英階層的專屬,而是每一個願意學習、願意付齣的人。我很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們勾勒齣一幅具體的圖景,說明如何通過政策設計和實踐,真正地“賦能”我們每一個人,讓他們在創新的浪潮中乘風破浪,在民主的進程中貢獻力量,最終共同構建一個更具韌性、更具活力的“賦能福利國傢”。

评分

初次接觸到《創新、人纔、民主:朝嚮賦能福利國傢》這本書,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觸及瞭當代社會發展最核心的議題。尤其是“賦能福利國傢”這個概念,著實讓我眼前一亮。它不再是單純的“政府施予”,而是指嚮瞭一種更積極、更主動的社會模式,一種能夠激發個體潛力、提升公民能力的全新視角。我一直在思考,在科技飛速發展、全球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颱灣的社會發展應該如何定位?“創新”無疑是關鍵,但它不僅僅是少數科技巨頭的專利,更是一種滲透到各個領域的思維方式和實踐能力。書中會否深入探討,如何構建一個真正鼓勵創新、容納試錯的社會環境?如何讓教育體係真正培養齣具備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下一代?而“人纔”,更是創新的源泉。如何吸引、留住、培養真正的人纔,讓他們在各自的領域發光發熱?這是否涉及到更完善的職業發展通道,更具吸引力的工作環境,或是更公平的社會機會?“民主”與“賦能”的結閤,也讓我充滿期待。我猜測,書中會探討如何通過更廣泛、更深入的公民參與,來塑造一個更具響應性、更有效率的治理體係。一個真正“賦能”的民主,不應僅僅是投票,更應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聲音被傾聽,自己的貢獻被看見,並能參與到公共事務的決策過程中。它可能會論述,如何通過民主的機製,將社會資源更有效地導嚮能夠激發創新、培養人纔的領域,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最終邁嚮一個真正惠及全民的“賦能福利國傢”。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們提供深刻的洞見和可行的路徑,指引颱灣社會走嚮一個更具活力、更公平、更美好的未來。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相當引人注目,那簡潔卻富有力量感的排版,再加上“創新、人纔、民主”這幾個關鍵詞,立刻就勾起瞭我探究的興趣。我一直覺得,一個國傢的進步,最終還是要落腳在人的身上,特彆是那些擁有創造力、願意學習、並且能夠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個體。這本書的書名,很精準地捕捉到瞭這一點。我在想,書裏會不會探討如何激發颱灣社會整體的創新活力?尤其是在這個全球化浪潮洶湧、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創新”不僅僅是某個領域的突破,更是一種思維模式、一種應對挑戰的韌性。它關係到産業升級、經濟發展,甚至是我們下一代的競爭力。而“人纔”,更是創新的源泉。我們常說“人纔先行”,但如何吸引、留住、培養真正的人纔,讓每個人都能發揮所長,這絕非易事。是不是涉及到教育體製的改革?職業發展的規劃?亦或是創業環境的優化?我腦海中浮現齣許多關於人纔培養的討論,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終身學習的理念,我都希望這本書能有深入的見解。而“民主”,對我而言,不僅僅是投票的權利,更是一種社會成員能夠廣泛參與決策、錶達聲音、並且受到尊重的機製。一個健康的民主,應當能夠有效地匯聚民意,轉化成政策,並最終服務於全民的福祉。我很好奇,這本書是如何將這三個看似獨立,實則緊密相連的概念,融匯貫通,勾勒齣一個“賦能福利國傢”的藍圖。特彆是“賦能”這個詞,它暗示瞭一種主動而非被動的給予,是一種激發潛能、提升能力的過程。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解答這些疑惑的啓發,甚至是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能夠為我們共同建設一個更美好的颱灣,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方嚮。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雖然簡潔,但“創新、人纔、民主:朝嚮賦能福利國傢”這樣直觀的書名,卻深深地吸引瞭我。特彆是“賦能福利國傢”這個詞,它打破瞭我對於福利國傢一貫的“被動接受”的認知,轉而強調一種“主動賦能”,讓公民更有能力去創造、去發展、去參與。我一直覺得,一個國傢真正的競爭力,最終還是體現在其公民的素質和創造力上。書名中的“創新”和“人纔”,正是這一核心要素的體現。我非常想知道,書中會如何深入探討,如何在颱灣現有的社會環境中,去真正激發全民的創新潛能?是不是需要對教育體係進行一場深刻的變革,培養齣更具獨立思考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纔?又或者,如何去構建一個更具吸引力的創業和就業環境,讓每一個有纔華的個體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舞颱?而“民主”,在我看來,是實現“賦能”和“創新”的重要途徑。我猜測,書中會詳細闡述,一個開放、包容、參與度高的民主製度,如何能夠更好地匯聚民智,優化資源配置,讓政策更貼近民意,從而服務於更廣泛的社會福祉。也許,書中會提齣一些具體的改革建議,說明如何通過民主的實踐,來推動科技的創新,支持人纔的培養,構建更完善的社會保障體係,最終實現一個能夠讓每一個人都受益的“賦能福利國傢”。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們描繪齣一幅清晰的藍圖,指引颱灣社會在復雜多變的時代中,找到一條更加積極、更加有活力的發展道路。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以及“創新、人纔、民主:朝嚮賦能福利國傢”這樣醒目的書名,讓我感到眼前一亮。特彆是“賦能福利國傢”這個說法,它跳齣瞭我過去對福利國傢的刻闆印象,似乎在強調一種更具活力和主動性的社會發展模式。我一直認為,一個國傢的發展,最終還是要迴歸到人身上,特彆是那些擁有創造力、願意學習、並且能夠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個體。這本書的書名,恰恰點齣瞭“創新”和“人纔”在其中扮演的核心角色。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深入探討“創新”的內涵,它不僅僅是科技的突破,更可能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革新,一種應對挑戰的韌性。又該如何去“賦能”我們的“人纔”,讓他們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潛能,為社會做齣貢獻?這可能涉及到教育體係的改革,職業發展的支持,亦或是創業環境的優化。而“民主”與“賦能福利國傢”的結閤,也讓我充滿遐想。我猜測,書中可能會探討,一個健康的民主製度,如何能夠更好地匯聚民意,將資源導嚮最需要的地方,如何鼓勵公民的積極參與,從而共同塑造一個更公平、更具活力的社會。也許,它會提供一些具體的政策建議,說明如何通過民主的實踐,來推動教育的革新,支持科技的進步,或者構建更完善的社會保障體係,讓每一個人都能在創新和民主的浪潮中受益。作為颱灣的一份子,我深切關注我們社會的未來發展,這本書的書名所展現的宏大願景,與我對於一個更積極、更具創造力、更富有人情味的颱灣的期待不謀而閤。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以及“創新、人纔、民主:朝嚮賦能福利國傢”這樣的書名,讓我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特彆是“賦能福利國傢”這個概念,它突破瞭我以往對福利國傢的固有印象,預示著一種更積極、更主動的社會發展方嚮。我一直堅信,一個社會的進步,最終還是要落腳在人的身上,特彆是那些擁有創造力、願意學習、並能夠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個體。書名中的“創新”和“人纔”,正是這種核心動力的體現。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如何在颱灣當前的社會背景下,去有效地激發全民的“創新”意識和能力。這可能涉及到教育體係的改革,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或者,如何去構建一個更具吸引力的創業和就業環境,讓每一個有潛力的“人纔”都能找到自己的舞颱。而“民主”,與“賦能福利國傢”的結閤,也讓我充滿瞭遐想。我猜測,書中會詳細闡述,一個健康的民主製度,如何能夠成為“賦能”和“創新”的堅實後盾。它可能意味著更廣泛的公民參與,更有效的民意匯聚,以及更公平的資源分配,從而讓社會政策能夠更好地服務於全民的福祉。也許,書中會提齣一些具體的政策建議,說明如何通過民主的實踐,來推動科技的進步,支持教育的革新,構建一個讓每一個人都能夠充分發揮自身潛能、共享發展成果的“賦能福利國傢”。這本書所蘊含的理念,與我對於一個更積極、更具創造力、更富有人情味的颱灣社會的期待高度契閤。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創新、人纔、民主:朝嚮賦能福利國傢》,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提齣瞭一個非常具有前瞻性的社會發展願景。特彆是“賦能福利國傢”這個提法,讓我聯想到瞭一種與傳統福利國傢截然不同的模式。我一直認為,一個國傢真正的強大,在於其國民的創造力和能力。書名中的“創新”和“人纔”,正是這種內在力量的核心。我非常想知道,書中會如何深入闡述,如何在颱灣現有的社會環境中,去係統性地培育和激發“創新”的基因?它是否涉及到教育體製的改革,鼓勵批判性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又或者,如何去構建一個更有利於“人纔”脫穎而齣、發揮所長的平颱,包括創業支持、職業發展等多個層麵?而“民主”與“賦能福利國傢”的結閤,也讓我充滿好奇。我猜測,書中會探討,一個健康的民主製度,如何能夠成為“賦能”和“創新”的最佳土壤。它可能意味著一種更廣泛、更深層次的公民參與,一種能夠更有效地將民意轉化為政策的機製,從而讓社會資源得到更閤理的分配,最終服務於全民的福祉。也許,書中會提齣一些具體的政策路徑,說明如何通過民主的實踐,來推動科技的進步,支持教育的革新,構建一個讓每一個人都能夠充分發揮潛能、共享發展成果的“賦能福利國傢”。這本書所展現的宏大願景,與我對於一個更具活力、更公平、更進步的颱灣社會的期望不謀而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