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迴響
人生也是一場創業 林之晨 雷德.霍夫曼是我的偶像。他是一個非常成功的連續創業者。早在1997 年——沒錯,比Facebook還早瞭7 年—— 霍夫曼就創辦社群網站SocialNet.com,緊接著在1998 年, 他又參與創辦北美最大綫上金流服務PayPal。
在2000 年代初期那段北美網路付費大亂戰時期,他一肩扛起瞭PayPal 的對外夥伴關係,多次在PayPal 與PayPal 依附生存的拍賣網站eBay 間産生危機,隨時可能威脅到PayPal 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靠著他巧妙的手腕化解緊急狀況,最終有驚無險地帶著PayPal 於2002 年成功上市,成為達康股災後第一個掛牌的網路公司,同年被eBay 以15 億美元的天價收購。
接著他創辦瞭商務社群網站LinkedIn,一路帶領該平颱成長至1.8 億會員,於2011 年又成功掛牌上市。時至今日, LinkedIn 的市值已突破170 億美元,是北美最成功的求職服務提供者。
自從PayPal 成功上市後,霍夫曼就開始積極幫助創業後進,前後投資包括Facebook、Zynga 等超過80 傢新創公司,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天使投資人。而在LinkedIn 掛牌後, 霍夫曼更直接轉戰創投,加入矽榖頂尖的Greylock Partners, 成為一位全職的新創投資人。
有這樣顯赫的創業資曆,由霍夫曼來說該怎麼用創業者的態度去麵對人生,我想是再閤適不過的人選。
本書的核心是由霍夫曼與他的共同作者,也是另一位連續創業傢卡斯諾查所發展齣來的ABZ 模型。A 是用更聰明的方法去執行現在在做的事情;B 是當發現A 計劃無效時,從失敗中再找齣的新轉機(也就是俗稱的「Pivot」);Z 則是你給自己留的終極救生艇,當一切都無效時,你必須要確定能夠生存下去,不會因此流落街頭。
身為商務社群LinkedIn 的創辦人,霍夫曼也花瞭很多篇幅在分享他的「人脈學」。其中,我尤其認同的,是他一句:當你認識新朋友時,彆再問「這對我有什麼好處」,而該問「這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我常說創業是一種態度,而真正的創業者,就是用這種態度去麵對人生種種大小事情的人。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要創業,但你絕對可以把這本書的方法與精神,好好地運用在你的人生。相信我,你會發現你的世界從此變得非常不一樣。
(本文作者為appWorks 之初創投閤夥人)
好評迴響
不要忘瞭你身上的創業基因 林宜儒 在過去,「創業」與「風險」有著高度的關聯性,選擇創業而非較多人選擇的電扶梯式職業生涯,就意味著選擇風險、放棄穩定。
然而,在目前這個瞬息萬變的年代,我們眼前所看到的穩定,或是我們過去所認知的穩定,都有可能一夕改變。底特律的興衰,或是過去在商管暢銷書中被列為成功案例的卓越企業,近年來的慘澹錶現都提醒瞭我們:風險是動態的, 世界一直在改變,沒有恆常不變的穩定。
本書藉由LinkedIn創辦人自身的創業經驗,以及他在LinkedIn上所觀察到的現象,談論瞭許多「非典型的職業生涯規劃」,並分享瞭LinkedIn 創辦過程中的許多小故事,藉此讓讀者瞭解,在變動如此迅速的年代,如何分析、善用、整閤自己手邊能掌握的資源、人脈、機會與風險,打造一個獨特的個人職業生涯。
全書從「人人都是創業傢」開始,逐步討論如何創造個人軟性資産,為自己帶來職場上的優勢。再談ABZ 職涯發展計劃與人脈經營,並對機會和風險進行分析,提供瞭非常清楚的脈絡。更棒的是,書中每個章節都提供瞭「行動計劃」,讓讀者可以實踐書中提到的重要觀念。
我很喜歡其中的一句話:「不經常沉著地冒險,就等著在未來的某個時點慘遭淘汰。」迴顧過去幾年來的創業之路,我纍積瞭各式各樣的經驗,包括多次的「微創業」、參與彆人的新創公司,以及與朋友共同創辦公司等各種經驗。
一段一段持續冒險的旅程,我在這些旅程中,培養瞭從容接受各種衝擊的能力。倘若你有意打造一個有彆於一般人認知的穩定職業生涯,本書會是很好的一本指南。
最後,無論你是想要開一傢公司成為創業者,還是加入彆人的公司成為上班族,不要忘瞭你身上的創業基因。時時發揮創業精神,以自創思維經營你的職業生涯。
(本文作者KumaWash O2O 洗衣服務、iCook 愛料理、Inside 網路趨勢觀察等服務之創辦人)
好評迴響
以創業思維過人生 郭建甫 不像蘋果的賈伯斯,擁有對産品極簡的偏執,而造就瞭一個偉大的企業;也不像Facebook的祖剋柏,天賦異稟地在28 歲之際,就創造瞭一個韆億帝國。「你要試過纔知道最好的計劃是什麼。」學術背景齣身的霍夫曼這樣問自己。
從蘋果電腦的使用者體驗部門開啓瞭他的職涯冒險,在富士通探索産品經理的事業抱負後,創立瞭他的第一傢網路公司SocialNet,並在加入PayPal 蓄積能量後,創立全球最大的專業社群網站 LinkedIn。不像典型的矽榖車庫傳奇,霍夫曼更像是一個由點滴纍積、適應轉變而獲得成功果實的創業修練者,也因此更值得你我這樣的創業者一讀。
「當你做瞭某件事以後,你就像攪動瞭一鍋湯,讓看似隨機的人事物碰撞齣新的組閤和機會。當你動起來的時候, 你是在編織一張又寬又高的網,以捕捉朝你而來的巧妙機運。」霍夫曼如此形容等待機會的到來。
很多人知道之前WhosCall 發跡的故事:幾年前,Google執行董事長施密特訪颱演講中,稱贊瞭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陌生來電辨識軟體,一夜之間捧紅我們。鮮少人知道的是,在這樁從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事件發生的幾天前,我們纔剛辛苦籌得一筆錢來支付營運成本,全職投入經營。當初幾個閤夥朋友放棄海外工作與外商的穩定薪水,一起兼差過活來創作十幾個我們認為絕佳的App 點子,嘗試碰撞齣新的組閤與機會。對我而言,這一切創業精神的起點,關連到多年前結識瞭一群盟友,彼此在職涯過程中無私分享與提攜成長,編織瞭一張又寬又高的網,使我們捕捉住迎麵而來的種種巧妙機運。
讀過本書後,發現像我們這樣一群平凡的人,都能淺嘗到創業的酸甜果實,全是因為掌握瞭一些書中所提到的心法與攻略。霍夫曼這些實務建議,不但對一個想要擁有自己事業的人來說是字字珠璣,對想要在現今滿載的職涯電扶梯扶搖直上的人而言,更是無比珍貴的成功指南。
在這個職涯遊戲規則已經完全改變的現實世界裏,同時也是全球化與科技化激烈競爭的環境裏,我們必須學習過一個創業思維的人生、一個從調整中學習掌握的人生,一個持續啓動的人生。
(本文作者為Gogolook / Whoscall 執行長)
好評迴響
延伸人脈,預備職場競爭力 郭曜郎 LinkedIn是全球最大的專業社群,2013 年1 月的會員數已經突破2 億人,雖然LinkedIn在華人圈比較不為人熟悉,但這代錶人力市場的變革,早已悄悄滲透到所有人的生活裏。
我們麵對的職場現實,已與我們的父執輩完全不同,工業革命以來的職場升遷傳統已經失效。本書作者LinkedIn 創辦人霍夫曼是矽榖創業生態係的要角,在共同創立PayPal 經驗中,體悟到這個快速拆解又組閤的世界,正翻轉我們熟知的規則,因此本書不斷強調,在動態的世界中安身立命需要的新做法,以及該如何調整自己的腳步。
作者建議,麵對動盪的最佳姿態,是效法那些在水裏來火裏去的創業傢,學習他們蒐集情報與解決問題的方式。我知道作者要錶達的意思是什麼,迴首自己創業的曆程,感覺像從死人骨頭堆裏爬齣來一樣,在各種限製中尋找機會後, 一步步嚮前推進。這是條非綫性的路徑,看似一門藝術,也要靠點機遇,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SOP,這是創業的不可測量的麵嚮,但作者也不是要我們聽天由命膜拜神祕力量。
每個人都可以裝備自己,嚮外延伸蒐集資訊的廣度與深度,讓自己暴露在更多的可能性中,理性之光繼續導引我們的前景,因此這本書幾乎有五分之四的篇幅,強調經營人脈的方法與技巧。
「經營人脈」聽起來是個沒新意的老梗,過去對「人脈」的看法偏嚮仲介性或工具性,把「人脈」看成一個個的點,但這樣的觀點不是本書的意思。
Web2.0 之後的資訊傳播方式徹底改變,讓「人脈關係」的維係既虛擬又實際,讓人脈宛如我們大腦的延伸,拓展資訊的廣度,也讓人脈網絡成為我們最佳的內容過濾器,加強資訊的深度。因此「職場競爭力」的公式等同於我我們:我及透過我的人脈處理資訊的方式,就是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樣的能力,決定我們在職場的價值。
與人有關的資訊真要管理起來是很龐雜的,經營人脈連結若有工具輔助可以事半功倍,因此nvesto 推齣瞭雲端祕書iShelly 來滿足這個需求,讓品牌經營者更能被其他人或客戶信賴。
我們在職場的應變能力,甚至我們的人格,都取決於人脈圈的架構與強度。這本書不是從道德的角度鼓勵人樂於分享,也不是從成功學的角度激勵大傢纍積人脈存摺。作者想傳達的是:麵對不確定的未來,擁有高素質人脈的人,可以有更好的資訊品質,更有能耐見招拆招,適應變動的人生。
(本文作者為雲饗股份有限公司行銷部總監)
好評迴響
有心好好做事者都該看的書 劉奕成 素昧平生的編輯聯絡我,希望我列名推薦這本書。然而最近兵馬倥傯,實在湊不齣時間翻閱。好不容易來到春寒料峭的假日清晨,百無聊賴,我翻開扉頁,就這樣行雲流水地細讀下去,看完後我急忙聯絡編輯,劈頭就說:「能不能不要隻列名推薦,讓我寫些字,認真嚮讀者推薦」。
為什麼?因為這本書是我這兩、三年來,看過最好、最實用的財經企管書,對創業傢有裨益,對小上班族及升鬥小民也有幫助。曾有一年的時間,我因緣際會幫報紙的書評版選書,心得是愈來愈少值得閱讀的財經書,也不由得浩嘆在颱灣閱讀財經書的人也愈來愈少。
然而,這本書在汗牛充棟的書海中竟是如此醒目,洋溢這難以掩抑的風采。因為這本書,是由實務界大師級的贏傢霍夫曼執筆,曾經在專業經理人、創業傢、天使投資人等多重角色都大放異彩,原本也懷抱浸淫學術夢想的作者,挾其多元化的遭逢,不吝於真誠分享得自於人生閱曆的教諭。本書適閤所有「有心好好做工作的人」,隻要是商業社會的一員,無論是上班族、創業者或SOHO 族,隻要想工作或不得不工作,都值得看看。
為什麼實務界贏傢的書值得一讀?常有人說:每100 傢新創公司,在10 年後隻有寥寥數傢得以存活,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想想,這碩果僅存的幾傢,好像都跟同一群人有關。
就像號稱「矽榖人脈王」的作者, 不但創辦瞭LinkedIn, 也是Facebook、Zynga 的早期投資人, 又在PayPal 待過,如今又是Greylock Partners 的閤夥人;就像Twitter 的創辦人,也是Square 的創辦人。
就像我們看有些人彷彿運氣特彆好,做什麼都會成功。但其實這樣看來:失敗的企業,各有不同的故事,而成功的創業者或工作者,都有相似的故事,由聲氣相投的人打造齣相差無幾的勝利方程式。
隻不過這些贏傢,或許太忙瞭,不太與我們分享。難得有作者霍夫曼這樣無私,齣來分享他不同職涯及投資曆程中,點點滴滴所纍積成的大江大海。而大師就是大師,開場白便深中肯綮:「人人都是創業傢,並不是因為人人都想創業」,強調的是在每個地方,創業傢精神都是勝利方程式的必見參數。
而接下來「年輕人難以擠上電扶梯,中年人難以升遷, 60歲的人難以退休」,導緻瞭「大傢不再順利晉升,而是踩踏著彆人」的觀察,一針見血地道破這個時代職場的睏境。該怎麼辦?作者有他的想法,有他的解答。
我瀏覽這本書的過程中,往往擊節贊賞。很多都是我在職涯中體會到,卻說不齣個梗概與人分享的。就像作者提醒工作人該準備好A 計劃、B 計劃及Z 計劃,這在你我麵臨職涯的選擇時,無論是考慮創業,或是攀登企業天梯,都有不可或缺的參考價值。
另外,如同許多人的疑問:我們常見到很多人到處嘗試交換名片,或是參加餐會,也的確認識瞭很多人,但也隻是「認識人」而已。作者深入淺齣點齣,許多人醉心於建立人脈,卻沒有注意到最好的專業人脈,必須兼具「窄而深」的關係和「寬而淺」的關係,如果沒有建立以「專業」為基礎的關係,也是枉然。
這不是一本容易閱讀的書,但如果認真讀個幾遍,每當你我麵臨職涯的抉擇時,書中的箴言真諦,便會不請自來, 輕敲你我的心門。我會把這本書放在案頭和床頭,隨時等候不請自來的醍醐灌頂。
(本文作者為中信銀行信用金融執行長)
好評迴響
換顆腦袋,變成創業傢 劉威麟 我們談「創新、創業」相關話題,談得已經有點爛瞭, 在企業裏麵已經變成老掉牙的話題,而這麼多年來,「創新」在企業界,我認為,推廣得也隻能用「普普通通」來形容,不是很成功,不是很有效。
但是,在那101 高速公路沿綫的美國矽榖地區,「創新、創業」可是大放光明!
作者憑他多年第一手的觀察,大膽地將美國矽榖新創事業的做法,「轉介紹」給一般上班族運用,讓個人可以以創業傢的心態,來經營自己的職業生涯。
「永遠的測試版」的思維影響的層麵比你我想像的都還要深。不過,亞洲這邊和美國有些不同,這個概念並不是沒人知道,但呈現一種很有趣的衝突。
基本上,每間我所知道的亞洲企業,可能都有一、兩位主管希望同仁可以更像創業傢去麵對事情。他們希望同仁都「換一顆腦袋」,都變成創業傢,以至於每間企業每年都會花齣百萬甚至韆萬的費用,來做主管的教育訓練。
每次辦這種創新型的教育訓練,主管、職員,無論級彆,分散開坐,一視同仁!
無論什麼題目,都可以舉手發言,民主機製!
牆上總是掛滿瞭令人振奮的海報!
結果呢?
然後呢?
每次進入企業做創新相關的訓練,總會發現,有些人可以非常積極地參與,有些人卻從頭「睡」到尾。在所有的教育訓練課程裏,「創新之心」或「創業之心」,竟然成瞭我們公認「最沒用」的技能。
「是公司要我們來聽,我們纔來的。」他們總是這樣說。
奇怪!「永遠的測試版」,對創業傢而言是如此自然的事,但對一般工作人來說,卻變成隻是在交差,為什麼?
因為,配套措施不夠!
如果一間企業要做到創新,不隻是職員,連主管也要跟著配閤,讓部屬有足夠的空間:
1.如果你發現有bug,請不要笑我,因為這個想法是測試版,不要當它是真的。
2.如果你發現我未來有好幾套計劃,個個有機會、個個沒把握,請不要笑我,因為我至少有把握,繼續下去有天一定成功。
3.如果你發現我已經推齣五個版本都沒有成功,請不要笑我,因為我已經從這五版學到東西,下次有機會,或許能一次就中!
請開始接受「在製品」(work-in-progress)的觀念,那麼「創新」纔不會白談。這本書不隻是給所有上班族,也給所有的企業和主管人手一本,讓大傢可以真正地換一顆腦袋。
(本文作者為知名網路趨勢觀察傢)
好評迴響 用「準創業」心態經營人生 蔡明哲 有不少談創業的書,是寫給已經創業或即將創業的人看的;也有不少書籍談職場攻略,告訴你如何成為傑齣、優秀的經理人。但本書很有意思,作者並沒有鼓勵你非創業不可,而是告訴你不管創業與否,都可以採用「準創業」心態,來經營自己的工作,甚至人生。
你可以視本書為職場指南,也可以把它當作創業忠告, 它很適閤曾在創業與就業間猶豫不決的人。這些忠告跟建議,我詮釋為人人都應具備「準創業」心態,進一步可以落實為「準創業」行動,在過程中,你可以不斷地評估是否轉進實際創業,或繼續成為職場英雄。
書裏說:「你永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資訊有限、資源緊絀、競爭激烈,這個世界瞬息萬變,你投注在單一工作的時間正在縮減,這錶示你需要隨時調整應變,如果不調整,萬一失敗時,沒人會理你,雇主或政府都不會。」又說:「創業精神是一種人生理念,不限於商業上使用;這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理念。」
工作瞭十幾年之後,我纔逐漸領悟這些話。迴想還是菜鳥學生時,追求單一方嚮生涯規劃本身的荒謬。原本一心想成為職場上的傑齣人纔,後來卻走上創業之路。書中內容呼應瞭我的個人生涯,從就業到創業,以至於創業階段經營社群與人脈關係,以及産品與服務的發展過程。
從就業轉創業這幾年來,我歸納齣下列這5 點心得:
1.齣發,就準備好瞭。行動會帶來勇氣,恐懼都是自己嚇自己。如果你有夢想,不要隻是空想。採用本書建議的「準創業」心態與策略,逐步布局,開展你自己的人生戰鬥策略。風險一定有,但不行動的風險更高。書中建議的策略可攻可守,而且不僅於商業市場,也適用於非營利組織的發展。
2.要熱愛你的核心價值,要接受不喜歡的事情。既然是「準創業」,那麼就不要隻是停留在舒適地帶。一旦跨齣之後,會有更多不是你原本喜歡做的事情接踵而來。創業精神就是探索與創造,過程充滿瞭泥濘與荊棘,接受這些不喜歡的事情,提醒自己熱情的所在,並時常迴顧初衷。
3.看到的世界愈廣大,機會愈多。世界與經濟局勢已經改變,不再是二、三十年前的穩定市場。不要太期待會有組織能夠照顧你一輩子,無論是政府或公司。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你必須勇於投資自己, 並不斷擴大你的「世界」。
看到的「世界」範疇愈大,機會就愈多。所謂的「世界」,我指的是生活領域,包含心理與生理的移動範疇。投資自己、擴大世界,語言、旅遊、交友、人脈、社群、網路等,都是擴大「世界」的工具。
4.成功沒有固定模式。模仿能成功,創新也能成功。早嘗試早失敗,快速修正。不要太相信書上的案例或故事,因為那是彆人的經驗。由於背景、資源、程度及環境的差異,其實你無法完全復製他人的成功經驗。彆人能成功,不代錶你能;彆人失敗,不代錶你會失敗。創業心態之一,就是付諸行動,並謹慎實驗與評估。
5.往無水草處行雲。無論是創業或就業,彆老是往人多的地方去。若無前例可循,仍要相信自己!
如果你讀完本書後想採取行動,卻苦於沒有他人可以交流討論。我很樂意提供你與更多陌生同好交流互動的機會。我們有個學習性交流社群HPX,重點放在專業人脈交流:H(Happy)是快樂,P 是網路服務與産品的專業工作者,X (Crossing)是指交流,恰好符閤書中所談到的人脈經營與人際關係發展模式。
HPX社群發展超過三年,舉辦超過45 場大型活動,參加人次超過5000 人,颱灣從北到南的讀書會小組超過70 組,如果你對落實書中的行動建議有所遲疑,HPX 社群及讀書會是你可以開始體會的環境。至於如何找到我們,相信透過鄧巴理論的150 個朋友及社交網站應該不會太難。
祝福你展開自己的「準創業」旅程!
(本文作者為悠識數位首席體驗架構師及HPX 社群創辦人)
好評迴響 成功祕訣在不停地重新開始 鄭緯筌 我很喜歡看書,特彆是有關創業經驗或生涯規劃的書籍,這些作者的經驗談雖然未必放諸四海皆準,仔細閱讀後卻也能從中獲得不少啓發。當然,也因為過去在科技媒體服務的關係,曾經採訪過許多優秀的創業團隊,因此本身雖還未創業,卻也自以為算是身處創業圈中。
看過許多和創業有關的書籍,本書是少數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本書。作者之一的雷德.霍夫曼在網路圈資曆顯赫,身為專業社群網站LinkedIn 的共同創辦人,由他這個圈內人來述說有關創業與人生的課題,再貼切不過。
本書的兩位作者蒐集許多創業者的案例, 再輔以LinkedIn 的營運經驗,讓我們理解到建立人脈的重要性;而後,再從社群媒體的特性,切入創業與生涯規劃可能會遭遇的風險、瓶頸和種種關卡,令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
如果你正在創業,這是一本不可錯過的好書。學習和創業都是一輩子的事,一邊看這本書,再檢視自己的人生,我相信一定會有不少收獲。
即使是還未計劃創業的朋友,我覺得也很適閤閱讀這本書。舉例來說,書中提到的幾個觀點,便很能引起我的共鳴,隨手拈來都有一番體悟。
作者提到所有人都是創業傢,並非因為他們開公司做生意,而是從骨子裏就潛藏瞭創業的基因,這是人類的本能。創業精神是一種生活主張,並不局限於商業市場,更非唯獨美國人纔有,我們每個人都有創新的能力。
我很喜歡書末的這段話,特彆摘錄與大傢分享:當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成功的祕訣就在於不停地重新開始。
中國人說「蓋棺論定」,誠然人生中高懸的Beta標誌, 時時刻刻提醒著我們要持續精進。在達成目標之前,讓我們重新開始吧!是的,就從現在開始!
(本文作者為颱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理事長)
好評迴響 勇敢去闖,闢齣自己的矽榖 鍾子偉 2009年夏季,我從哈佛商學院畢業,當時我有個非常要好的同學進LinkedIn 工作。那是她的夢想工作,過去兩年她在學校裏,總是說想去LinkedIn 工作,畢業後終於獲得這樣的機會。
2009年對我們這群畢業生而言,是不甚有利的一年。當時全球金融危機餘波盪漾,國際大型銀行及金融服務諮詢産業大幅減少雇員,一般跨國企業看來似乎是比較安全的就業選擇,所以我有很多同學,當然也包括我自己,都進入這些公司服務。不過,還是有少數心意已決者,就像上述這位進LinkedIn 的同學,堅持到矽榖工作。
或許就像人們說的,矽榖確實充滿瞭不可言喻的神奇魔力。扁平化的組織、年輕的人力、高風險高迴報的遊戲規則,或者隻是純粹騎腳踏車上班這樣的生活風格,都是讓矽榖這個地方充滿魅力的因素,在其他地方很難找到同樣的氛圍。由於我第一份工作的地點剛好在舊金山,時常利用週末前往矽榖,所以漸漸瞭解到是怎樣的企業文化、工作心態及社群環境,讓LinkedIn 等公司成為這麼特彆、令人如此嚮往前往工作的地方。
在閱讀這本書的同時,我腦裏喚起許多當時在週末與哈佛同學及其同事談話的迴憶。在穿越字裏行間之際,我逐漸瞭解創業傢的成功特質。對颱灣讀者來說,書裏有些經驗雖然很難有機會實際親身體驗,卻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心態與職業技巧,若能在踏入職場時就瞭解它們的重要性,並盡早善用它們來經營生涯,便愈能掌控自己的命運。
死背、機械式解題而非活用概念、無止境的練習、填鴨式教育、盲從而不提問、排山倒海的考試,這些都是亞洲與颱灣著名的教育特點。在全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日,世界需要的是快速創新、獨立思考、有效率的溝通技巧等能力,難怪有愈來愈多的公司和雇主大聲抱怨,颱灣教育體製訓練齣來的畢業生,在現實世界學無所用?
因此,各位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切莫當成教科書或工具書來苦讀,彷彿迴到學校準備考試一樣。兩位作者所提倡的創業精神、主動意識、務實樂觀的人生態度——大膽做夢、認清現實、勇敢去闖,都是我們能從書裏學到的寶貴人生態度。
話說迴來,有件事很有趣,值得討論一下。其實矽榖並不是一座城市,沒有實際的市中心,也沒有市長辦公室等行政體製。矽榖聞名全球,那麼令人嚮往、充滿魅力與成就的原因,都是因為人,以及人群互相交流激盪齣來的勇氣、創新與麵對人生及各種機會時的態度,就像本書所描述的那些故事。
因此,矽榖模式是可以被復製的,矽榖可以存在於世界各處。無論你想開公司、學彈吉他,或是開口約某個心儀的女孩齣來進行第一次約會,都能熱情擁抱這種人生態度,保持「矽榖新創企業」思維,用新創企業敏捷、反覆嘗試的方式,進入人生各種不同的新階段。
如果我們都能掌握時機應變、學會承擔明智風險,始終保持著樂觀的人生態度,便能闢齣一片屬於自己的矽榖。
(本文作者為「關鍵評論網」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