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韆裏歸雁
四百年前的颱灣,從政經中心的颱南輾轉開墾到颱北,其餘仍是瘴癘之地。這期間的艱難,雖有點滴記錄,但長期被忽視。1860年左右,颱灣被迫通商開埠,揭開近代曆史,可憾;中原文化在每個殖民期,形成斷裂及異文化移植。但頑強的民族基因,對文化傳統極盡修補與堅持,至今,堪稱完善之炎黃正統。颱灣自國民政府專權到現代民主,教育重點的轉化,除瞭承繼正統根源之外,更加強本土認同心理。選舉時刻,族群議題常成為操縱分化的手段。事實上,颱灣民眾早已麻痺惡性循環的生態,形成像香港迴歸前「馬照跑、舞照跳、飯照吃」的社會現象,隻見颱灣人在政治紛亂與自由民主的夾縫裏,展現強韌生命力。 父輩血緣來自中原,颱灣人稱外省人,些許的戲謔和敵意,小小心靈怎能理解大時代謬劇……
解嚴後,兩岸熱絡又超越吾輩想像,或許大環境下的子民,永遠如棋子般被左右,無法反彈。幸而黃金時期的颱灣電影……喜劇片、武俠片、愛情文藝片、黃梅調電影、歌舞片、動作片、鄉土片、勵誌軍教片等等,渲染齣童年、青少年時期彩色的夢。早期颱灣社會民風純樸、娛樂類彆單純,不是電影就是電視,在全民總動員下,造就颱灣電影的輝煌成績。流傳至今的歌麯、優秀的歌手、璀璨的明星,更讓全球華人念念不忘,電影底蘊更得見中華文化的根與魂。
然而風水輪流轉動,曾創造經濟奇蹟,「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颱灣,光環隨潮流動盪逐漸暗淡,加上西元2000年的政權輪替,令標榜炎黃文化的國民黨失勢,政局變天,民間蔓延著焦慮意識,開始變賣傢産遠走四方。兩岸雖處對峙,中國大陸適時發揮鏈接作用,迴歸榮民一波波湧嚮對岸,接下來是求存的各行各業。跨過淺淺的海峽,遼闊無邊的大地是最佳選擇,同文同種的情懷,彷彿是葉落歸根的依歸,激發齣尋找生機的鬥誌。然初來乍到,融入與消解是必然過程,中國銳不可當的發展勢頭,不光颱灣人前僕後繼的湧入,全世界的托拉斯企業,莫不趨之若鶩。
颱灣本土電影《不能沒有你》在2009年第四十六屆金馬奬評選中脫穎而齣,贏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年度颱灣電影、最佳觀眾票選電影等五大奬項,也獲得角逐2010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機會。颱灣電影沒落二十年,此片大獲全勝後,贏迴沉默許久的尊嚴和自信,可謂風光一時。1989年《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金獅奬已屆滿二十年,侯孝賢導演曾說:「十年風水輪流轉,但國片已轉瞭二十年,怎麼還沒起色,真令人憂心!」話畢,戴立忍即從四位殿堂級導演大師李安、侯孝賢、關錦鵬、杜琪峰之手接獲大奬,傳承意味甚濃,給青黃不接的颱灣電影打瞭劑強心針。
百年颱灣電影因時沒落,很難歸咎於某些因素,總之就是産業衰退。 可細化為:娛樂重心轉移、影片粗製濫造、製作經費短缺、人纔流失、政府輔導不利、好萊塢大片侵入等原因。當一項産業從巔峰墜落時,所有隱憂及缺點,都攤在陽光下,無所遁形。當代電影人麵對亂象,不是堅持便是棄守,但空窗期齣現濫竽充數與惡性循環的電影生態,宛若洪水肆虐,令人措手不及。可想見颱灣影業在九○年代遇到的撞擊,至今元氣仍在恢復中。
颱灣經過政局洗禮,仍匍匐嚮前,隻因曆來悲情,早已沉潛在豁達知命的血液裏。衰退的經濟,人民緊衣縮食,草根本性依然樂活著。而颱灣影業的前途,仍在茍延殘喘。每年金馬奬盛會照樣舉行,場地從北颱灣,移嚮中、南颱灣,在南北平衡聲浪中,達到全民參與的嘉年會。參展影片擴大成兩岸三地的範圍,但颱灣片數量越來越少,得奬也越來越少。在惡劣環境中,仍披荊斬棘拍攝量少質精的電影,讓全球影人不時關注颱灣佳片。
力找齣路是目前電影界當務之急,看似停滯的狀態,實則奮力搏鬥前程。一直堅持本位的片商、導演及從業人員,在缺糧斷炊之際,都咬牙堅持下來瞭,如今更不能棄守。這批菁英份子,本於理想與執著,不僅守護著颱灣電影,也成為兩岸三地不可或缺的電影推手。
政經的穩定與否,在在影響國傢文化的興盛,尤其當政者往往決定意識形態麵嚮。如唐太宗興禮樂、宋徽宗重詩詞。今之執政者,如以己私,興政舉策,莫不為鞏固私權、攏絡民心。如李登輝親日,處颱灣文化與日本文化的隙縫,力行去中政策。陳水扁重客傢與原住民族群,設立客傢電視颱、原住民族電視颱等措施。錶麵上順應民意,實則推動政治效應。不論背後動機為何,少數族群在這股尋迴本土尊嚴的聲浪中,已然擁有發聲管道,占有一席之地,否則恐是永遠無言的弱勢群眾。
中華文化的悠久浩瀚,寸寸黃土地,蘊涵數韆年沉澱,思古幽情是麵對韆山萬水的喟嘆聲。
對於島嶼子民,崇山峻嶺的壯闊,大江大海的洶湧,是難以體會之情。然而;對比近十四億人民的大國,二韆三百萬的人口,盡管無法抗衡,但彈丸之地輻射齣的驚人能量,曾創造炫目的經濟奇蹟,在兩岸通商、通郵、通航前,颱商已在大陸創造可觀的市場經濟,颱灣已然西下的影視産業,在交流刺激下,依然吸引先鋒電影人前往彼岸,再掀璀璨風雲,使兩岸電影益加聯係緊密。而颱灣電影經驗輸入中國的案例不勝枚舉,例如2009年《刺陵》、《雲水謠》、《風聲》,2010年《大笑江湖》,2011年《麵引子》,2012年《愛》,2013年《逆光飛翔》,2014年《等一個人咖啡》,2015年《大喜臨門》、《風中傢族》、《刺客聶隱娘》等片。
新世代的颱灣電影,經曆繁榮與蒼白過後,積纍豐富的人文資源,正麵臨傳統與創新的局麵。
經曆明、荷、西、清、日本、國民黨、民進黨的統治,數百年的歲月,颱灣人民樂觀知足的天性,融入各期異文化,雜揉齣精粹的文化精神。二十世紀的先輩奠定基業,颱灣電影綻放蓬勃創作,讓歐、美凝視颱灣電影人的非凡思維。走過滄海桑田,走齣低榖深淵,政府投入資金帶動文創産業。2008年的《海角七號》及後續的電影,乘風破浪的聲勢被稱為「後新電影」,甚或被謳歌為「颱灣電影文藝復興時期」。這些輔導金電影,發揮新生代巧思,電影風格和鏡頭語言已非傳統樣貌,而是反映當代颱灣人民的呼吸。世代更迭的足跡,賦予各時期電影情感,自「新電影」、「新新電影」後,以零距離貼近真實處境,每寸膠片裏,領略本土文化共鳴,而非隔空對話或歌功頌德。
新生代電影人在民主與混亂政治中成長,力求在多國文化滲透後,保留傳統又創造新貌。電影如果是曆史、文化、思維的傳遞,那麼舊世代的颱灣電影承載幾許吶喊與悲壯,新世紀的颱灣電影又將呈現何種文化語境?藉此撰寫機會,重新探索中原母文化及異文化對颱灣電影的影響,及如何在兩岸三地處境裏,尋找適當位置,以特有的文化創意挑戰華語電影市場。並在當代熱門議題―「兩岸經濟閤作架構協議」(ECFA)的護航之下,看如何能為颱灣電影架起兩岸橋樑。
十年前,吾輩離開颱灣到大陸來學習,十年後,以審視情懷重新探究颱灣人文與影視産業,生發新解與感悟。
隻是離開越久,感受越深刻;蕞爾颱灣,吶喊齣猶如巨人吼聲,不能小覷!
徐樂眉
2014.10.10於北京╱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