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的烏托邦:17個實踐美好生活型態的新選擇

二十一世紀的烏托邦:17個實踐美好生活型態的新選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c Engelhardt
圖書標籤:
  • 烏托邦
  • 未來生活
  • 美好生活
  • 生活方式
  • 新選擇
  • 實踐
  • 社群
  • 可持續
  • 幸福感
  • 自我提升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你想要解放自我,實踐創意地生活,選擇更公平的經濟模式與更有尊嚴的謀生之道,與大自然和諧共存嗎?
  你可以反抗日常生活,質疑汲汲營營於工作與成就的行為,意識到人生中的其他財富——時間、自決和沉思嗎?
  有一群人,他們嚮「做不到」說不,寫下親身實踐新生活模式的故事。


  對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懷有願景,此種心情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容易被忽略。但在許多人心底的某個角落,仍然蘊含著對自由、生活意義或共同社群的渴望。他們探索著各種可能的極限,懷著冒險犯難的精神,以過人的膽識,追求另一種人生。

  在一年的時間內,十七名海外記者踏破鐵鞋尋覓烏托邦的蹤跡,舉凡丹麥境內宣稱自治的剋裏斯欽自由城、賦予失智病友尊嚴的荷蘭阿茲海默村、西班牙卡拉弗無政府主義區、因實施基本收入製度而生活環境轉好的非洲小村,或自給自足、並與大自然共存共榮的紐西蘭傢庭,都有他們的足跡。他們懂得從情愛、良善齣發,透過自主與創意,達到海闊天空、生生不息的境界,也造就另類生活的典範。

  烏托邦創建人的共同特點,是能跨越思想藩籬來築夢,更懂得圓夢。全球各地的烏托邦計畫,不盲從世界主流,甚至不惜衝撞現有體製。計畫的參與者,隻知堅守信念,勇往直前。世界也許未必完美,但憑藉膽識和力量,就能讓它變得更好。

  我們不必模仿書中計畫的作為,卻可效法其精神,以適閤自己的方式,打破平凡,創造幸福。建造烏托邦並非易事,但這十七個實例告訴世人,隻要有理想,肯奮鬥,烏托邦就是個實際存在的國度。

本書特色

  ★作者群不乏德國各大媒體知名記者,寫作風格以及視點各異,增添文章的豐富性和深度。

  ★Amazon的讀者評價皆為5顆星。

  ★輔仁大學心理係副教授何東洪推薦

名傢推薦

  這本書描述瞭人們如何轉身背對消費主義社會。――德國世界報

  一本充滿例證的書,證明不經一番轟轟烈烈的親身實驗,便無法剖析我們的世界。――Fuereinebesserwelt.info網站

  從第一章到第十七章都精彩萬分的報導文學!已經好久沒有閱讀如此扣人心弦的專業文集。――雷剋林豪森日報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馬剋•恩格哈德(Marc Engelhardt)


  齣生於一九七一年,十年前開始擔任駐外記者,起初任職於奈洛比,二O一一年轉調日內瓦,主要為德國公共廣播聯盟、德國廣播電颱、《日報》及《瑞士週報》撰稿。同時他也擔任新聞聯絡員網路「世界記者」(Weltreporter.net)會長。

  Weltreporter.net是首個由自由新聞聯絡員組成的網路,來自超過一百六十個國傢的駐地媒體人專為德語媒體寫稿。每名新聞聯絡員都在通訊地居住多年而且擁有良好人脈。將這群人聯係起來的是一個共同的願望:講述報導背後的動人故事。世界記者遍及各地,他們身處阿拉木圖、紐約、北京、開羅、墨西哥城和莫斯科等地,無時無刻總有人是清醒著,為讀者帶來最新消息。

譯者簡介

張筠青


  一九八五年齣生於颱中。德國慕尼黑大學比較文學係碩士。現為德國國際廣播電颱記者,兼任自由譯者。譯有:《輕鬆跑齣健康:專注的意念+正確的跑步觀,找迴20歲的健康巔峰》(健行文化齣版)。

圖書目錄

前言
各位,烏托邦是可行的 伊利亞‧托亞諾  
紐西蘭           雨中的呢喃者 安柯‧利希特  
荷蘭             不被遺忘的遺忘者 剋絲汀‧施威格霍費爾  
中國             自由的勇氣 伯恩哈德‧巴爾許  
美利堅閤眾國     45度陰影下的無政府狀態 剋絲汀‧齊爾姆  
衣索比亞         無神論者 飛利浦‧赫德曼  
希臘             「我們」的夢想 奧剋安娜‧卡拉曼諾立斯  
納米比亞         納米比亞的星之銀幣 馬剋‧恩格哈德  
印度尼西亞       頑固倔強追求自主 剋莉絲汀娜‧肖特  
塞爾維亞         薇薇和鮑的故事 丹雅‧安東諾維奇  
巴西             海岸邊的尋夢者 剋莉絲汀‧沃洛夫斯基  
以色列           看不見的恩典 露絲‧基內特  
西班牙           矽榖的另一端:卡拉弗的駭客 尤麗雅‧馬赫爾 
阿根廷           我的工廠我做主 凱倫‧諾恩朵夫  
德國             愛存在的地方 馬剋‧恩格哈德  
丹麥             眾人的權力:一個關於大麻、自由、金錢和房地産的故事 剋萊門斯‧博姆斯多夫  
南非             彩虹的開端 萊昂妮‧馬麯  
俄羅斯           喝個過癮後再迴來 史蒂芬‧紹爾  
作者簡介

圖書序言

前言

各位,烏托邦是可行的


  《烏有之鄉》(Erehwon)是英國作傢塞謬爾•巴特勒(Samuel Butler)的烏托邦小說。乍看之下,書名並無特殊意義,不過若將字母反著倒拼迴去,就會發現它暗指「無有之地」(nowhere),集閤瞭幻想文學的豐富想像力。如此不難看齣烏托邦的形成過程:現有概念在腦中被顛覆、推翻;在這場思想實驗裏,日常規則不再適用。烏托邦更像是屬於有福者的島嶼,島上實現和平與均等,文明是島嶼最有價值的財産,烏托邦是幻想之國中對變革賦予的期盼。烏托邦涵蓋瞭思想的自由,以及各種替代模式的構思與實踐。

  如此說來,一九八九年後「烏托邦沒落」的說法時有耳聞,如同一支送葬麯,意圖埋葬所有夢想,使生命這座墓園重歸平靜。在意識形態上更伴隨著無法被證實的說法稱, 二十世紀的恐慌都是烏托邦思想的後果。事實上,國傢恐怖主義造成的恐慌更應該歸咎於獨裁君主製、狂熱民族主義、種族主義、裙帶關係和侵略性的帝國主義。

  激進思想的沉寂隻是一時的,當前的監控國傢、寡頭政治結構、消極的金融市場與許多犯罪活動激起瞭更多顛覆性建議,山雨欲來。如今迫切需要審視當今係統造成的精神性後果; 在這個係統中,個人利益被作為經濟引擎,隻有少數人獲益,許多人濛受損失,未來的好幾代人將為此付齣代價。或者,藉用法國的一個暱名作傢團體「隱形委員會」的話說:陷入危機的不是經濟,經濟本身就是危機;就業機會沒有萎縮,而是眾人的工作量太大; 經過深思熟慮後發現,讓我們感到憂鬱的不是經濟危機,而是經濟增長。(節錄自《將臨的起義》)

  自現代開展以來,被稱為烏托邦的(就是那些無法實現的事物),曾經都是活生生的現實。人類在多數時間裏,都活在無政府狀態的社會中,沒有製度化的權力機構,領導人職位—經常發生在母權社會—多交由最有智慧、最聰明或最具魅力者擔任。從中國、尼日、巴基斯坦、秘魯和馬裏的齣土文物證明,過去曾經存在沒有中央集權痕跡的文明社會,毫無彰顯統治與臣服的建築設計,不過當時已有分工及術業專攻的現象。在猶太教或道教等部分古老宗教傳統中,已經開始宣揚共同財産的觀念(如今我們稱之為公共或公有)。

  不過後來在悄聲無息之間齣現瞭狡詐的行徑,以進步為名,將私擁財産塑造為最高尚的價值。若誰不願意加入追逐金錢和黃金的行列中,在物質層麵上馬上會被排除在價值體係之外; 若誰反對現有秩序,在法律層麵上還會受到排擠,遭受無法無天的對待,不受司法垂憐,成為眾矢之的。自此之後,孤獨的抗爭者和隱居避世者光是自身的存在就對極權社會架構構成威脅。

  古希臘、文藝復興、工業化: 在民智漸開的時代中,烏托邦再次迎來熱潮。奴役製、封建主義、君主專製和國傢專製都被暫時拋諸腦後。在現實社會剋服上述問題前,幻想中它們已被壓製。近代史中,不停齣現以激進方式改變現實的案例。例如農夫、商人和工匠為脫離英國美洲殖民所提齣的解決之道。 他們掀起的革命最終演變為由多個自治社區暫時組成的聯邦,其中也不乏成功發展的社區。此外還有不少人嘗試建立無政府主義: 如巴黎公社、內斯托爾•馬赫諾(Nestor Machno)在烏剋蘭發起的農民起義運動,以及三零年代的西班牙革命。當時激進的工人在西班牙部分地區迎戰佛朗哥元帥挑起的政變,並且接掌大權。不過在他們將理想付諸實踐前,已經遭到軍事鎮壓。

  不容忽視的還有那些單打獨鬥者。直至今日,這些奮戰者的思想對於那些「不安分」人民的影響力有增無減,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就是一例。梭羅一度搬到瓦爾登湖畔自己修建的木屋中,希望脫離美國社會,離群索居。他的諸多理念包括反奴隸製度,他以拒絕繳納稅金作為抗議手段。為此他在監獄裏度過瞭一晚,而他也為世界寫下其中一篇最具意義的顛覆性文章——《公民不服從》。順帶一提,梭羅充滿傳奇性的小木屋位就蓋在另一名烏托邦思想傢、正義鬥士拉爾多.沃爾多.愛默生所屬的土地上。

  幾乎沒有人會質疑,追尋理想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同時我們也在心裏自我安慰,理想的狀態終究會因為人性而功敗垂成,因為人心充滿缺陷,心靈深處總是自私自利。「人性本就如此」,這個藉口讓許多殘酷之事被閤理化。我們不去思索自己的本性以及如何脫離這樣的原始狀態,反倒在學校中繼續教授托瑪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理論,此人用彆腳的理論使壓迫及紀律閤理化。當這樣的權力被交付到在人類手中時,固有的道德弱點將不斷被放大,特權和製度化的威權則使情況每況愈下—曆史已經提供瞭數不清的證據。事情如此明顯,根本毋需在學校特彆傳授這項知識:人類不夠好,沒有資格統治其他夥伴,不可能清醒和理智地麵對自己擁有的特權。相信人性本惡者,必須在社會的各階層宣揚組織扁平化及透明公開性,而且堅毅地打齣迎戰集權和財富的旗幟。

  Das Schiff des Ideals ist am Alltag zerschellt.  理想的大船在現實中擱淺。——Frei nach Wladimir Majakowski 弗拉基米爾∙馬雅可夫斯基

  當今年代,對公平正義的夢想被留在夢境中,取而帶之支配現實的是消費主義。在必須推動體製運作,以及實現消費的壓力下,關於烏托邦的所有遠見輕易就被丟失,對實現改變的信念亦然。

  誰沒聽過這句辯解之詞: 「聽起來好是好,但是很可惜(這裏通常會加個戲劇化的嘆氣聲)做不到。」這是人類行為中為自己施加的一句緊箍咒。您應該知道,這句咒語的神力並非來自精神思想,而是因為它不斷被復誦。世界上有無數為創意生活構思與這句咒語相違背。這些構思發展並體現齣解放自我的開端,在共同社區中實踐創意地生活,通過更公平的經濟模式與更有尊嚴的謀生之道,與大自然和諧共存,既非活得像在貧民窟,也不存在諸多限製。他們由小處著手實踐改變,遊戲規則是挺身反抗日常生活。他們不接受上層強加的事物,逐字逐句地再三追問。他們對汲汲營營於工作與成就的行為提齣質疑,意識到人生中的其他財富——時間、自決和沉思。

  這本書裏描述的就是這樣一群人。另一種生活的任性典範。書裏描寫的是那些不願放棄希望者,他們朝根深蒂固的宿命論和失敗主義的反方嚮指齣一條明路。這些人不嚮個人問題或社會種種威脅低頭:安於現狀使人怠惰,生活的爆發能啓發靈感,絕望無疑是伏首稱臣的錶現。書裏的人物放棄瞭步調快速的生活,在為瞭錶現自我而心力交瘁的戰鬥中突然停下腳步,對自己提齣疑問,傾聽內心真正的渴望。

  明日的革命始於今天的一小步。這本報導文選裏描繪的正是在世界各地的社會結構、網絡和不起眼的角落中,親身實踐新生活模式的故事。雖然在當前的體製中,獨善其身及追求利益者往往能獲得好處,但我們依然能看到團結、互助閤作和共同尋找齣路的可貴精神。比起那些隻能保障一小群菁英份子、寡頭或權貴階層人士的權力和財富之可量化過程,這些無論巨細,互相幫助的行為纔真正對社會平等有所助益。

  遺憾的是,我們應該很容易就能達成共識,無論是犧牲奉獻或自私貪婪都是人類的固有天性,隻是程度因所屬社會條件而有所不同。我們更應該清楚知道,世界需要烏托邦生活的草圖,否則將毫無希望。若沒有瞭希望—誠如卡爾.雅斯培(Karl Jaspers)的所言—就注定失敗。

圖書試讀

不被遺忘的遺忘者
剋絲汀‧施威格霍費爾
 
他站在我們身邊,如同憑空齣現般。突然間,他們有瞭具體的模樣。剛纔隻能從淺意識中查覺一直有沉重的腳步跟隨著我們。這是一張睏惑,如驚弓之鳥般的臉龐。
 
「我不記得自己住在哪裏,」老先生說。他下垂的肩膀看起來更加瑟縮,看上去就像想找個掩護躲藏起來,逃避這個讓他懼怕,已經不再屬於他的現實。
 
你問我他的年紀?或許是七十五歲或七十齣頭。理成平頭的頭發尚未全部花白,中間還是夾雜著幾絲黑發。幾處的濃黑。幾塊黑斑。幾個黑色地帶。他的記憶如果有具體的形象,應該也是如此。「我不記得瞭,不記得瞭。」他的嘴裏碎碎唸著。
 
桑娜‧範德‧格拉夫(Sanne van de Graaf)也不知道他住在哪裏。不過這名堅毅的嬌小女子行事果決,立刻關切地握住老先生的手臂,牢牢勾住他。
 
「那我們就繼續往前走,直到您想起來為止。」她以平靜的語氣說道。我們沿著成排的紅磚屋子和種滿嚮日葵的街道緩步前進,配閤著他緩慢的碎步。
 
他是偷跑齣來的嗎?
 
「偷跑這個說法不正確,」桑娜一邊解釋,一邊繞過美發沙龍門口磚地上擺著的瑪麗蓮夢露廣告闆。看闆上印著夢露在電影︽七年之癢︾裏,站在地鐵齣風口上方將翻飛的白裙嚮下壓的招牌動作。
 
「這裏的每個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自由行動。」這位荷蘭女士繼續說著,同時用空著的那隻手將深金色的發絲撥嚮耳後。「如果他找不到傢,我們就從旁協助。」
 
設立於阿姆斯特丹東南方約十五公裏的小鎮偉斯普(Weesp)中的霍格威(De Hogeweyk)將人們過去認為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一百五十二名老年癡呆癥重癥患者直至臨終前,都能生活在與過去近似的環境中。模擬發病之前的生活,他們能安心住在屬於自己的房裏,許多人與自己的配偶或生活伴侶一起生活。他們擁有全然的活動自由——「盡管這一切都是假象!」桑娜開門見山地說。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