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他們走一段迴傢的路:國際誌工的微小力量

陪他們走一段迴傢的路:國際誌工的微小力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國際誌工
  • 誌願服務
  • 社會關懷
  • 邊緣人群
  • 人文關懷
  • 真實故事
  • 海外服務
  • 公益
  • 個人成長
  • 溫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
讓我們成為彼此生命中無法取代的過客。

  國際誌工到底在做什麼?為什麼要去幫助外國人?
  短短幾天能幫助什麼?什麼樣的人適閤當國際誌工?

  瞭解,是幫助的第一步。
  為什麼我不能送一雙鞋給他?
  為什麼我隻能敎他一句話?
  為什麼我隻能去柬埔寨而不能去大陸?

  「眼睛看見的,不代錶就是如此;看不見的,也不代錶不存在。」
  作者擔任國際誌工服務近20年,這段期間,他碰見形形色色的人,遭遇各式各樣的問題,處理過太多龐雜不同的狀況。
  書中將他這些年遇過的大小事件精華作一整理,以真實故事性的方式呈現,對國際誌工所産生琳瑯滿目的疑惑一一解答。

  你能從這故事中找到答案,也能因此瞭解:什麼纔是真正的「服務」和「給予」。藉著書中一些真實故事,你也像是跟著國際誌工曾走過的足跡,看見許多不被看見,那微小的角落。

到底怎樣纔是對的?

  我們不可以隻憑著一時的感動貿然地就齣現在對方麵前,然後告訴他們說我們來的目的就是來提供幫助,儼然成為一個拯救者的角色。也許現在的我們會因為孩子們正在受苦,衝動的想把身上帶來的錢都捐瞭齣去,讓他們可以得到瞭暫時的溫飽,然後呢,我們真的就可以解決瞭這個問題嗎?

證明瞭他們的存在

  半年後我們再度迴到瞭孤兒院,帶著他們製作圍巾和背包販售後的全部所得交給瞭院長。永遠忘不掉那天院長用著發抖的雙手,接下瞭那筆我認為其實為數不多的金額,叫齊瞭孩子到他的跟前來。我以為院長要告訴孩子們說我們終於有錢瞭,沒想到院長對孩子們說:「親愛的,終於有人買瞭我們的東西。」

  「或許我們沒辦法在這個世界上做什麼偉大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帶著一個偉大的愛,去做一些小事,然後相信這件微小的事情可以在禰的看顧下成就一件偉大的事。而我們就像是一群微小力量的夥伴們,期盼能喚醒自己和角落的人們看見存在的價值,成為彼此生命中無法取代的過客。」硃永祥

名人推薦    

  
王文衍/財團法人颱北市基督教校園福音團契總乾事
  吳誌弘/康橋雙語學校校長
  吳柏毅/財團法人傢樂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李偉文/作傢
  宥勝/藝人、誌工
  孫越/終身義工
  張瓊齡/資深NGO獨立工作者、作傢、公益旅行&熟齡社會企業倡議者
  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本書適閤對象

  ‧誌工領隊的教科書
  ‧對誌工服務又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熱血青年
  ‧關心國際微小角落的一般讀者
  ‧不知如何和弱勢族群相處的人
  ‧好奇國際誌工都在做什麼的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硃永祥


  實踐大學服裝設計係畢業

  大學時代就在創意設計上展露頭角,大一買瞭人生當中的第一棟房子、大二開跑車上課、全身上下除瞭義大利和法國的牌子,其他的絕對不碰,畢業的前一年獲得全國設計大賽第一名。

  沒想到在參加瞭一場心不甘、情不願的中輟生輔導的誌工營隊,從此踏進瞭社會福利和國際誌工服務的領域,直至今日近20年的時間從未間斷。

  曾多次前往泰國、菲律賓、印度、尼泊爾、越南、柬埔寨和中國大西北等地擔任國際誌工。

  現仍從事海外國際誌工工作,服務於微客。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推薦文
 
一次親身經曆,勝過韆次言語 宥勝(藝人/誌工)
 

  對於「為什麼要去當國際誌工」這個問題,我沒有辦法替任何人迴答,因為每個人的原因都不一樣,而每個人的感動,也都不同。
 
  或許我們可以透過當國際誌工而去旅行、去做好事、去分享愛、去體驗世界、去貢獻自己、去感受生命、去結交朋友、去認識自己,但是如果不跨齣第一步,那我們將什麼也做不到。
 
  永祥哥是我見過最熱心、最專注、也最開放的誌工。還記得第一次到微客棧拜訪他的時候,除瞭看到充滿生命力的手工編織作品、一群熱情的年輕人、和一對彷彿青春不滅的母子---也就是永祥哥和他的母親---之外,我還最記得他所說過的一句話:「其實這個社會充滿瞭活力十足的年輕人,他們每個都有想法、有夢想、有行動力,你來看我們的說明會就會知道瞭。」
 
  這句話打動瞭我。
 
  所以在拍戲的空檔,我硬擠齣瞭時間跑去微客公益行動協會的誌工說明會---黃色衣服的工作人員們在誌工擠爆的現場不斷穿梭、整隊、協助麵試,一雙雙充滿疑惑、好奇、與興奮的眼神,從現場來來去去的年輕人與傢長眼中綻放,這是一個令人期待的旅程,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地方。
 
  我當下並沒有多說什麼,我隻跟永祥哥說瞭聲加油,辛苦瞭,但其實我非常開心,也非常感動,因為他正用安全又有規劃的方式,準備帶著颱灣的年輕人一起體驗世界,這件事曾經是我的夢想,而他正在努力的替我實現。
 
  這次的書,又再次撼動瞭我,十幾年來所纍積的經驗化成瞭許多感人的故事,除瞭讓我瞭解更多關於國際誌工的資訊及心路曆程外,我得到瞭一個結論,那就是:「我這輩子一定要跟永祥哥去做一次國際誌工。」
 
  誠摯的邀請你一起體驗,也期待你能在這本書裏找到齣發的理由。
 
推薦文
 
李偉文(作傢)

 
  總覺得當代的孩子比起當年的我們聰明、帥氣,並且也比較活潑勇於錶達,可是總感覺他們缺乏對生命的熱情,有點得過且過的態度,漂浮不定,對未來的想法也是很功利現實,眼光短淺,也談不上什麼抱負。
 
  為什麼年輕人或長於物質最豐盛,生活最便利,訊息流通最快速的時代,應該能夠在這優渥的基礎上一展長纔,怎麼反而齣現瞭一大堆疏離甚至憤世嫉俗的孩子?
 
  我想大概是因為時代變遷而造就齣這些「被卡住」的孩子。這是個擁有太多選擇的時代,也因為似乎做什麼都可以,所以什麼地方也都到不瞭;因為物質太便宜太豐盛,要什麼有什麼,我們對周遭的物品不再珍惜,也不再有感情,與人的相處也一樣,朋友來來去去,跟每個人都沒有深交,也沒有穩定的關係。當我們跟周遭的所有人、事與物都沒有感情,沒有關係時,自我存在感就消失瞭,也就會變得虛無,什麼都無所謂,得過且過,不然就轉而追求短暫的感官享樂。
 
  我認為隻有正嚮,對社會有益的生命追求,可以提供我們持續的激勵。而且唯有幫助彆人的利他目的,是永不會失敗的追求,因為不管我們能力強或普通,工作運氣好或差,有錢或沒錢,永遠都可以幫助彆人,建立自己生命的意義。
 
  該如何協助這些被卡住的這一代年輕人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 ? 我認為最方便也最有效果的方式是參加像微客辦的國際誌工服務,從社會的參與及幫助彆人裏,找到真正的快樂與生命的意義。
 
推薦文
 
吳誌弘 (康橋雙語學校校長)

 
  一字一句的讀完《陪他們走一段迴傢的路》,篇篇都有感動;頁頁都得到啓發,硃永祥先生這樣「貼近生命,傾聽生命的」的作品,讓我明白原來當誌工是一種不斷自我成長;不斷提升視野的學習旅程。
 
  「每個人都想改變世界,卻從沒有想應該先改變自己。」
   
  在書中作者舉瞭許多自己的親身經曆,提醒我們:進入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文化,你不是去「服務」;也不是去「給予」,「而是將自己擁有的奉獻和缺乏者一起分享,去關心需要被照顧的人,去看見那些孤獨無依的人給他們一個擁抱,去對那些躲在角落的孩子說我愛你……」這是作者一再在說書對想去做國際誌工的人的叮嚀。
 
  這是一位想去做國際誌工者必須先有的認知:「成為國際誌工之前,你記得先學會自立,並且懂得自己照護自己。」因為你能照護自己,所以你纔有設身處地的能力去服務彆人,而不是一昧的隻是為瞭誌工時數。
 
  硃永祥先生的這本著作,不僅可以供想去參加國際誌工服務的朋友參考細讀;更可以讓不曾參與國際誌工行列的朋友透過作者的描寫,經驗到國際誌工的生活,並受到深刻的啓發!
 
推薦文
 
吳柏毅 (財團法人傢樂福文教基金會 執行長)

 
  「忘掉地理上的國界綫,忘掉心理上的高度綫,把生命之船駛離港灣,在大海中看見喜怒哀樂、悲歡離愁。你會發現,生命中最脆弱的部份就是最堅強的部份」
 
推薦文
 
張瓊齡 (資深NGO獨立工作者/作傢/公益旅行&熟齡社會企業倡議者)

 
  曾誤以為永祥做的事情和其他人沒兩樣。
 
  讀著這本書,卻讓我聯想到德蕾莎修女當年非要排除萬難,走齣一條路。
 
  幸好永祥在書裏把話說清楚瞭,這條路的確非他走不可。
 
  一條乍看是舊路徑,但實質截然不同的新路。
 
  (永祥你騙人!你哪裏不會寫文章瞭?!)

圖書試讀

微小的力量
 
在中國黃土高原的大西北有一個非常小的村子,從村頭走到村尾隻需要十分鍾的腳程而已,因為地處偏遠的關係,對外的交通隻靠著一輛僅僅能坐上二十四人的破舊小巴士,每天早上八點半從村子口開往縣城,然後下午二點再從縣城開迴村子,全程交通的時間長達四個多小時,巴士行進的路綫會繞過附近其他的村子,停車處沒有站牌,所以當巴士快要抵達村子時,就會不斷地鳴按喇叭,提醒預備要上車的人們,到村子口集閤,倘若在前幾個地方車子已經坐滿瞭人,車上的乘客會主動地把放在座位底下的小闆凳拿齣來,坐在走道上。
 
這時若有上瞭年紀的老人上車,就算車子裏可能已經擠滿的人,立刻就會有比他更年輕的人起身讓位給這位年長者入坐,然後默默地站到下車的地方或是終點站,整個過程不會聽到司機用廣播要求大傢往裏麵走讓齣空間、也不會聽到吵雜大聲講話的聲音,整段路程隻會聽到這輛巴士行駛在荒涼黃土地上引擎轉動的聲音而已。此時若有村民帶著大包小包的東西,不方便用走路的方式時,也會選擇坐車,這時又會看到另一個奇妙的景象,車上的壯丁或是年輕孩子會主動地下車,有人會去車頂上整理齣更多的空間,有人則會在車下協助幫忙把這些行李送上去,整個過程就像是曾經接受過訓練似的,這一切的發生都會在默默地情況下完成。
 
因此除非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必須去縣城一趟或是生病瞭,大多數的村民會選擇用徒步的方式來往彼此的村莊。所以村子裏的人也就不太會離開這裏,而在這裏長大的孩子生活圈就隻侷限在傢裏、村子、周邊的村子、學校以及去學校的路上。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