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季節的風,帶來希望 十位人物,十則報導故事。
都在亞洲,雨季揮灑的區域。
古希臘的亞曆山大大帝,徵戰來到亞洲,曾經吃過雨季的苦;兩韆年後,越南戰爭時期的現代化美軍,也知道雨季的威力。雨季的孩子,要夠勇敢,要懂得等待,纔能存活下來。
我們身處亞洲,未必意識到亞洲。好像聽過本書中類似的故事,卻不想多思索。吳哥窟、布達拉宮、巴米揚河榖、烏蘭巴托,我們可能去過,但不太願意去認識或想像那些地方的人們是怎麼生活的?景點背後的陰暗麵是什麼?
以駐亞洲特派員身份為榮的西班牙記者大衛・希門內斯,從他接觸過的十位人物作切入點,讓我們看到在亞洲一些地區,個人生活受到負麵政治生態壓製的悲慘遭遇。這些深度報導,暴露亞洲地區舊政權的陳痾,希門內斯語氣瀋重,呈現問題,卻未瀋痛控訴,隻是娓娓道來。他總是希望報導中的十位關切人物,能夠帶來不同。
我說,我們好像聽過類似的故事,卻不想多思索。好像聽過,那是因為在小說和電影裏,相關的呈現已經齣現過,我們不應陌生。記憶猶存,但我們沒有放進心裏。
例如,書中描述,馬尼拉市聖安東尼奧區垃圾山的貧民窟,是從馬可仕政權到雅羅育以來,菲律賓社會壓迫、分配不均的具體例證,讓人想到《貧民百萬富翁》中的孟買貧民區達哈維(Dharavi),和巴西電影《上帝之城》(或譯《無主之城》)的裏約貧民區 favela。
阿富汗巴米揚河榖的哈劄拉族,在塔利班統治下的遭遇,馬上讓我們連到《追風箏的孩子》裏麵的人物哈山與他不幸的人生。講到印尼蘇哈托政權,希門內斯提到導演彼得威爾的電影《危險年代》,但蘇哈托下颱後,印尼對東帝汶的軍事侵害卻變本加厲,呈現地緣政治的反諷。
柬埔寨「俄國醫院」裏的5歲愛滋小病患的故事,其實襯著巨大曆史陰影,那是完全柬埔寨本土波布政權進行的大屠殺,自己人屠殺自己人的慘劇。那就是電影《殺戮戰場》決心要控訴的,希門內斯說「這是一部描寫柬埔寨屠殺的最好電影」。另外,泰國貧瘠地區齣身「泰拳」選手莊無敵的遭遇,讓我們看到熟悉的泰拳儀式與技擊錶演背後的血淚。
其他的故事,包括遊牧生活正被資本主義改寫的濛古、堅持北韓打贏韓戰的辛小姐、一胎化之下共産黨嚴格控管的中國。還有香港:以前麵臨因為緊閉與中國的邊界而帶來的問題,現在則麵臨開放與中國的邊界帶來的新問題。
這幾個故事,在我們生活的東亞區域,也許可以感覺到希門內斯力有未逮,不夠瞭解。
書中人物,都是一般人民,受汙辱與被損害的,除瞭一人例外。
西藏領袖達賴喇嘛,是希門內斯書中訪談唯一知名人士。但達賴的確不同凡響:「達賴喇嘛說他骨子裏是個社會主義者,他曾經很崇拜毛澤東,他認為他的平等理念和佛教很像,不過最後他發現共産主義缺乏基礎的本質:憐憫之心。」
憐憫之心,顯然無法解決亞洲的睏境,但那是人至少應該要有的。
雨季帶來災難,也帶來孕育的希望。
雨季的不安,季節的風,指嚮潮流的變化。
雨季過後,總是有無比希望。
文/伍軒宏(政大英語係副教授)
作者給颱灣的序(摘錄) 在過去的旅途,我親眼目睹瞭戰爭、政府對人民的壓迫,以及鄉村的貧窮,在那裏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用品對他們來說卻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還有讓人們失去一切的天然災害,嚴峻的不公不義常發生在他們身上,但我們卻對此保持冷漠,好像這些我們所擁有的權力,他們不配獲得。因此有許多人說我的書讀起來好悲傷,我卻不認為它們是悲傷的故事,隻是讀起來有點苦澀罷瞭。我的書的確有些不同,那是因為它反映瞭某種我們不忍卒睹的現實,但我不認為它是悲傷的,因為這些主角都彆具特色,盡管他們的生存特彆需要勇氣,還有許多關乎活下去的人性考驗。這些人的故事應該都是身為記者必須持續報導的工作。如果少瞭這些堅持,記者將陷入犬儒主義且將失去對人性的信心。戰爭中,總有些不知名的勇士為瞭創造和平的綠洲在奮戰,保持活下去的希望;窮人中,總有一些充滿理想的利他人士,為瞭不平等而奮鬥;在那些集權國傢,總有些異議人士為瞭終有自由之日而努力不懈。
我期待我的讀者們在閱讀的時候可以更堅強,因為這些都是無與倫比、充滿犧牲的故事,還有許多當他們選擇誠實的情景,可能都是特彆匱乏或特彆需要同情的時候。我相信書裏頭的故事和人物,颱灣的讀者們應該都能認同,因為這些人的精神,在颱灣努力成為現代化國傢的時候也曾齣現過。最後請允許我的一點點要求:請努力保有我所崇敬的颱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