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傢

迴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傢庭
  • 親情
  • 成長
  • 遊子
  • 歸鄉
  • 溫暖
  • 治愈
  • 生活
  • 情感
  • 思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離散總有挫傷,迴傢原就艱難。
天亮時,世界還會是一樣嗎?

  深刻刻畫來去颱灣的越南移工,在遷移與返鄉中拚搏的片刻人生。

  越南,夾雜歐洲與中國殖民色彩的國度,幾年前景氣剛從金融風暴中復甦,商機無限,民間消費蒸蒸日上。這裏,是大宗海外移工的根據地。

  他們是穿越國界的積極行動者,在極其有限的條件下盤算利害、作齣選擇,並大膽付諸行動。隻是他鄉異地,鬼影幢幢,封閉的勞動環境、不穩定的居留身分、有限的社會網絡、不得自由轉換雇主等結構性因素,都成為旅程中不可知的人為陷阱。險境無以迴身。

  曾經,「傢」是在海外打拚的他們守護的目標,但迴傢的路,卻是那麼漫長迢迢;縱使迴傢,傢從來不是一個完整的概念,內在既是支離破碎,也是糾結網羅……

名人推薦

  郭明珠(人民火大行動聯盟成員)
  阮文雄(越裔神父,VMWBO創辦人)
  羅漪文(清大中文係助理教授)  誠摯推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顧玉玲


  1967年生,社運工作者,人民火大行動聯盟成員。畢業於輔大英文係、交大社文所,現就讀北藝大文新所博士班。曾獲時報文學奬、懷恩文學奬、颱北文學奬,著有《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2008),獲中國時報開捲十大好書、亞洲週刊華文創作十大好書、桃園年度之書;編有《拒絕被遺忘的聲音:RCA工殤口述史》(2013),獲金鼎奬年度圖書大奬。

  E-mail:yulingku@gmail.com

圖書目錄

推薦序
細沙   郭明珠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阮文雄
尋找一株開花的樹  羅漪文

第一章 阿草與五姊妹

新屋與新墳
天大的決定也不過就是一鼓氣
青草遍野
沒什麼可以難倒她
不能說的事
我一個人苦就好瞭
一切都變瞭
汗水和收成

第二章 麵嚮大海

耶誕節的失敗者聯盟
跋涉歸來
原來你也在
不隻是嚮上攀爬
雪地不停腳
草與清的店
遠方有閃電乍裂天際

第三章 完整的人

沒有方嚮也要走下去
在賭局中
我要計較
沙漠也能開齣花朵
有希望總比絕望好
人活著又不是隻有活下去

第四章 明天一直來

光之城
無薪假與尋寶圖
不敢放也不敢想
荒原莽莽,前行無路
斷瞭手又不是斷瞭心
走得過的都不叫睏難
打過仗的老人傢看瞭會哭
去颱灣玩

第五章 此去路遙迢

路隻能自己走齣來
換工與助工
心裏有個人
空洞的感覺像醒不來的噩夢
自由瞭
珍珠奶茶
浮木
開花的樹

後記

圖書序言



細沙


  為什麼要去越南追蹤移工返鄉之後的情況,走一遍他們迴傢的路?

  如果不是這本書,我應該不會打開越南地圖,搞清楚河內和北寜、廣寜,還有下龍灣是在哪個相對位置;還有我們以為是越南門麵的鬍誌明市和這些處在北越的城市有多麼遙遠的距離。沒錯,越南是我們生活中最近身的陌生人。GOOGLE地圖裏可以簡單的設定河內東英到海陽的路綫規畫,電腦世界裏開車一個半小時就可以抵達,但是現實世界中顧玉玲和阿海騎機車飛馳四個小時,撲天風沙中纔得以抵達,隻為瞭要參加從颱灣返迴越南傢鄉的「失敗者聯盟」工人聚會。

  這些在颱灣人眼中的移工是為淘金逐夢來颱:他們在颱灣賺瞭錢迴傢蓋樓翻身,甚至可以請幫傭自己換當少奶奶……,在這種簡單製式化的描述裏可以省略和閤理化瞭:「對,我們颱灣人真的苛刻瞭他們」的事實,因為來颱灣打工讓他們有瞭機會翻身緻富。顧玉玲的前一本書以「我們」來描繪因為移動而牽引交織、跨越國籍的自身認同眼界,齣版至今已有六年,但是移動中他鄉和返鄉是綫的兩端,另外一端的世界又是如何?跟移工一起迴傢變成一個必須要完成的任務。探究因為在颱灣的勞動造成與傢人兩地隔離,被迫中斷傢庭生活三年、五年甚至九年的,返鄉後的傢還是可以迴得去的傢嗎?帶著在颱灣的傷害迴到越南的生命難道可以自然癒閤無縫接軌?不能說齣祕密的阿蓮、手掌截肢的阿海、永遠失去文遠的阿清,他們的生命因為在颱灣的工作而有瞭巨大的轉變,後來呢?身為運動者、書寫者的雙重角色,顧玉玲若沒有再追迴去越南,實地延續這些生命迴傢種種,實際情況永遠不會齣土,屁股坐在颱灣電腦前的我們更不會知道。

  我好奇書寫《我們》和《迴傢》有什麼差彆?這兩本書的敘事都非常豐富流暢,似乎沒有任何阻滯闇澀。沒想到顧玉玲卻迴應,《我們》是現在進行式,在工作中找零碎時間書寫,幾乎可以一落筆就寫,打開電腦就能開始編織這些內容,但是《迴傢》則完全不能,落筆艱難,刪修改寫多次。當她離開颱灣踏上越南成為異地來的外來者,越南對移工而言是故鄉,對她而言卻是異鄉,時空身分完全易地而處,當然她在越南的不安比移工在颱灣的處境好太多瞭。但是麵對全然不同的越南社會,眼見的是什麼?眼見就是真的嗎?怎麼樣寫纔不緻誤解或是扭麯?讓她在當地拚命的做筆記希望自己能夠盡量保留現場的紀錄,迴到颱灣返返復復的思索如何重新整理纔能下筆成書。這讓我聯想到自己拍攝勞工紀錄片的經驗,同樣的一個罷工行動,相同的反外包抗爭解雇案件,同在其中的勞工也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和記憶,甚至是矛盾的訊息和關係,而這些矛盾和差異應該是真相的一部分纔是真實;而我們永遠都踩在這個不安和一再的思辨中完成我們在運動中的創作/紀錄。

  這個書寫計畫,顧玉玲分彆在二○○九年底至二○一○年赴北越停留兩個月,以及二○一三年九月到十月再度迴訪,其中包括到北寜替阿蓮盡孝道彌補她無法參與父親喪禮以及撿骨儀式的遺憾,包括迴到颱灣幫忙討迴文遠已然作廢的護照,全數提領逃跑廠工阿勝的強迫儲蓄金,以及小雪存摺裏的血汗錢,幫忙送給有情無緣人的草藥……,最後,用二十萬字要寫下這一代越南來颱移工的麵貌。但是,這些書裏的移工如同十粒、二十粒、三十粒遙遠越南的紅河細沙,淘洗漂流在浪潮中的生命故事,能夠留住颱灣人目光嗎?他們的愁悵悲歡能夠成為我們心中的小波摺嗎?這些比颱灣工人更無名的無名英雄,二十萬字的書寫卻是顧玉玲一減再減不能割捨的,因為,如果沒有為移工留下這些故事,應該就不會再有其他人為他/她記言記行記情,立書留傳。而刻意從第一批來自北寜鄉村的阿草和五姊妹寫起,這六位比較年長的女性越勞,到後來年齡愈來愈輕,學曆、能力和主動性愈來愈強的工人樣貌,見微知著的反應瞭近十五年越籍移工的改變,他們不同時期的生命利害選擇的思考,還有近年來越南社會的改變,從半套的衛浴設備、隻有電腦不能上網未完成的數位化,全村隻有兩綫電話,在四年後跨入全套設備和人人都有手機的轉變,似乎經濟的步伐變得快,但是迴到越南的工人仍然在命運和機會中拚搏。迴傢之後仍是一個經濟戰爭在等著他們。

  這本書留下移工在遷移與返鄉的人生中的片刻瞬息,記錄這一代從越南到颱灣再返迴越南的工人拚搏甚至殞落的樣子,如果因為此書在颱灣人心裏留下一個印象,這已經不是掛零的空白。

郭明珠
‧本文作者為「人民火大行動聯盟」成員,紀錄片導演



海內存知己,天涯共比鄰


  從事移工服務已將近三十年,在這個過程裏,我見到颱灣社會最不堪的一麵,同時也看到瞭這社會存有真、善、美、聖的人情風景。若你曾經關懷來自東南亞國傢藍領移工的生活處境,便能夠體會何謂不堪的麵貌,麵對這些不堪的現實,你可能會懷疑這是否真的是颱灣的一部分?然而,若你有幸在理解底層社會的旅程裏尋獲知己,你就會體認到自己是個多麼幸運的人,畢竟在這孤獨而清醒的旅程中,有那三兩人們,與自己有著一樣的心情。進而你將在過程裏産生自我衝突、陷入無邊際的懷疑、然後在不遠的轉角處,愕然發現一種全新的人生體認,那更真實、良善、美好、並且神聖的價值。顧玉玲小姐便是我這段路上難得知遇的夥伴,我們一同曆經最惡劣的環境,並且分享著這段旅程的美好。

  我在很年輕的時候,便因為不願成為越南政權下不自由的奴隸,而離開掛念的故鄉,選擇流亡。在那段逃亡的日子裏,我亦曾經是玉玲筆下,某一段艱辛故事裏的主人翁。因此,我當然深刻的瞭解身為一個越南人、海外難民、流離移工的風險與睏境。二十餘年的旅颱生涯裏,因為我瞭解越南人隻身在外齣賣勞力的辛苦及需求,因此我在聖高隆會、天主教會新竹教區的支持下,成立瞭「越南外勞配偶辦公室」(VMWBO),以協助移工、新移民為宗旨的專業非政府組織。辦公室自二○○四年成立至今,從沒時間去細算我與辦公室的夥伴們服務過多少個案,從每日接應不暇的申訴案件來看,二十多年來颱灣境內移工的遭遇雖然各不相同,但共同的睏境是未曾褪去的。

  越南移工的共同睏境是什麼?它來自於貧窮的農村子弟,受到越南當地的企業主與越南政府聯手剝削的厄運。貧窮的農村子弟本不具備足夠的社會資本,為瞭脫離貧窮必須選擇涉險,離鄉到颱灣工作,接受最低的勞動條件,賺取當國最基本的報酬,再透過兩國貨幣的匯差,以相對富有的態勢返迴母國。而在這一整個過程裏,越南當地的企業主化身為仲介的角色,藉由國傢政策覬覦這些農村子弟的勞動報酬,巧立名目在規費、服務費上大肆收颳,他們坐享其成吸吮著農村子弟的血。身為移工接收國的颱灣政府並非不知越南移工處境的惡劣,卻屢以外交弱勢、司法管轄權等理由,放任這種剝削存在。再加上颱灣政府重視大型企業而輕忽中小企業的勞動環境,使得颱灣國內勞資爭議、職業災害、以及不當對待的事件層齣不窮。你可曾看過某個勞資爭議協調會的場景:企業主每小時短缺給付二十五塊錢工資,還一再強調自己是如何善待移工……那種無俚頭的肥皂劇情。這不是刻意的諷刺,而是我辦公室的夥伴們每天都在麵對的問題,這是深刻的颱灣問題。

  這幾年我偶爾聽見玉玲請長假遊曆越南,說要探視一些曾經一起經曆過坎坷故事的移工,想看看他們迴傢後的情況,試圖理解他們的想法,記錄他們的境遇,並捎迴許多相片與我們分享。令我訝異的是,許久未見後的某一天,她告訴我說,這些片段旅程與種種經曆已經撰寫成冊。它是一個寶貴的文化記錄,讓我們感到非常的溫暖。我看到這些曾經經曆過颱灣移工生活的孩子返國後,過著各式的生活悲喜,情緒總激昂久久不能平靜。若不是現有越南政權對社會的撕裂,我也應該迴到越南與兄弟姊妹們共築夢想啊!

  我推薦這本書,因為它深刻的刻劃這一代越南移工的真實命運。

阮文雄
‧本文作者為越裔澳籍神父,來颱傳教後創辦VMWBO



尋找一株開花的樹


  小時候,我傢住在鬍誌明市的一條小巷子裏,有幾戶潮州人、廣東人、福建人、客傢人,很多越南人,有一些有孩子卻沒有丈夫的越南女人。那時是一九七五年之後,越南結束最後一場對抗殖民戰爭,實現瞭共産黨統一全國。然而,飢餓並沒有隨著和平降臨而消失,即使在一九八六改革開放後的好些年,人們仍得拚力度過每個物質匱乏的日子。

  細瘦、黝黑的鄰居女人們,清晨四五點鍾去菜市場採買食材,紅豆、白豆、花生、蛤蜊、血螺、毛貝等等,七八點鍾蹲在自傢廚房門口仔細整治,吃過粗淡的午餐後,一肩挑起鍋碗瓢盆及各色食物,步行至一處空地擺賣午後點心,直到黃昏纔收攤迴傢。日復一日,她們辛勤養傢餬口,不時打罵孩子。她們之外,還有無數婦女在炙熱的陽光下挑著扁擔或側手抱著大竹簍沿街叫賣,偶爾看到幾位大姊在臉上塗抹白白的麵霜,齣門至夜晚纔迴傢,她們做什麼,鄰居皆心照不宣。

  這些女人忙碌的身影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裏,啓濛瞭我關於生存、命運以及母性的感受。

  越南中小學的文學課常常講授《金雲翹》,那是一篇十八世紀的敘事長詩,講述女子割捨青春愛情、賣身救父的孝順事蹟。越南還有許許多多優美且帶著淡淡傷感的歌謠,感激媽媽、姐姐的忘我付齣。

  我被教導,也衷心尊敬,女人的無私奉獻。

  後來,我移居到颱灣,漸漸發現,颱灣女人能做的事情很多,她們當教授、律師、心理醫師等等,學養豐富且聰慧美麗,在講堂裏或電視上侃侃而談。甚至,有些女人投入社會工作,為環境安全、為勞工、為外籍配偶等等爭取權益,能量強大,其中有顧玉玲。

  二○○八年,《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齣版,顧玉玲以細膩的筆觸書寫她陪著菲律賓勞工在颱灣社會掙紮奮鬥的過程,故事說得節製,但深瀋地扣問何為「他者」而誰又是「我們」。那年讀完新書,我念念不忘怎麼會有人,一方麵能夠嚮政府和淡漠的主流社會強悍抗議著,另一方麵卻擁有柔軟的文心及動人文采。顧玉玲觸動瞭我去思考關於女人的社會成就。

  六年後,顧玉玲更進一步地踏進移動勞工們的原鄉,記錄越南勞工結束瞭海外打工之後的返鄉生活,寫成《迴傢》。在幾趟探訪北越的旅途中,作者幾乎張開所有感官去捕捉當地的種種情貌,貼近再貼近,而書中關於越南女工的描寫,勾起我無限迴憶。

  改革開放至今將近三十年,越南女人們的生命情境和我童年所看見的相差未遠,她們依舊努力為貧睏的傢人精打細算、謀求齣路,隻是方法從下田耕作、沿街叫賣改為飛往異國當女工、幫傭或看護。然而,四處告貸齣國的她們,有多少人衣錦還鄉且真的改善傢庭生活瞭呢?數年遠行在她們的生命裏會烙下哪些印記?書中以北寜鄉村的阿蓮為起點,步步捲纏展開多位曾經在颱灣打工的女人故事。阿蓮先是閤法工作,後因故逃跑,差點被同鄉騙入色情場所,好不容易找到各種零工度日,捱到自首返鄉之時,不幸被警察當局叫去指認人口販賣疑犯,她被迫多滯留八個月而錯過瞭父親的撿骨儀式。幾番摺騰後,總算迴得瞭傢,阿蓮卻陷入懷疑丈夫外遇的精神摺磨裏,她四處嚮鄰裏哭訴,多次高調自殺,起伏不定的情緒牢牢地將她和傢人綑綁近乎窒息。如此戲劇化的阿蓮卻是我相當熟悉的一種越南女人類型,她們承擔太多苦難,又驚恐自己的犧牲終將付諸流水,故而常常失控。

  有時候,我會想,付齣可以是一種選擇,但女人的忘我付齣不應該是社會集體的唯一選擇,什麼時候越南女人纔能齣現其他新的可能?在第一屆颱灣移民工文學奬決審會場裏,顧玉玲認為,移工的結構處境固然悲慘,然而她們(及他們)個彆的勇氣是值得珍視的。書中的金燕正代錶著這份難以言喻的勇氣,力求突圍。金燕有主見且堅定,年紀輕輕為愛結婚生子又果斷離婚,恢復單身的她韆裏迢迢來颱灣打工,經曆過逃跑、車禍重傷、輾轉來到天主教庇護中心、被醫院追討醫療費用等等,她的中文變得很流利,也協助庇護中心援助其他個案。金燕在庇護中心學到瞭組織運動的方法,迴越南之後,她積極串聯返鄉勞工彼此互助,又陪伴被當局冷落的工殤傢屬爭取賠償,甚至也幫助農民反抗蠻橫的欺壓等等。充滿膽識與活力的金燕讓越南政府感到焦躁,可是她很勇敢,她以行動顛覆瞭越南長久以來加諸在婦女身上的固定角色意象,她不再是歌謠中溫柔而苦情的媽媽或姊姊,她是現代的社會實踐者,豐富瞭越南女人的生命類型。

  除瞭阿蓮、金燕及其他女人之外,《迴傢》連帶記錄這些女人的丈夫及傢庭情況。當太太們齣國工作之後,無論順利與否,她們畢竟都開瞭眼界,而留在故鄉的先生們是怎麼樣去麵對傳統的傢庭分工模式被裂解或顛覆?

  二○○七年初,我去參加兒時朋友的婚禮,其中一部分儀式在鄉下舉行,按照習俗,父親要親自為女兒選一株芭蕉樹立在於歸之門邊,朋友的父親拎著陳舊鐵刀砍下一株碧葉亭亭,慢條斯理的整理著。圍觀的小夥子七嘴八舌好奇探問:「老伯,你怎麼不挑有蕉串的那棵,好讓姐姐多子多孫?」伯父突然斥喝:「什麼多子多孫,你要苦死我女兒啊?」酒席在自傢庭院擺設,請來廚師隻負責燒菜,其餘雜務全由女人包辦,輩份最小的幾個女孩蹲在屋外刷洗堆積如山的碗盤,晚宴過後,男人們又要求下酒聊天的小菜。第二天是迎親日,女人們大清早就齣門化妝盤發去瞭,男人們醒來發現廚房冷清、爐竈空空,紛紛抱怨沒有早餐,朋友的媽媽終於忍不住爆怒:「我們每天從早到晚伺候你們還不夠嗎?我們這輩子能有幾次好好打扮漂亮?你們還好意思開口要早飯?」素來溫柔的伯母情緒狂飆,痛快數落著傢中小叔、姪兒、外甥們,伯父靜靜在一旁任由妻子發洩,最後吆喝男人們自己去煮飯,那是他支持妻子的隱諱方式。

  然而,伯父的體貼有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和伯母鶼鰈情深。在越南的農村裏,無論南方或北方,傳統男尊女卑觀念根深柢固,一旦雙方的關係被突如其來的全球化經濟所擾動,我們看到在《迴傢》的描寫中,男人們的反應各有不同,有的男人發現女人轉變瞭,願意諒解配閤,雙方一起為將來打拚,有人不甘心或恐慌,紛紛墜入酒隱、毒癮及外遇,還有人反過來被妻子嫌棄……

  《迴傢》詳實的田野記錄,企圖立體地呈現個彆返鄉勞工的真實處境,而這樣的筆法早已深入文學範疇去瞭。於是,透過閱讀,我不隻能看到越南女人現在好些瞭嗎,還能看到越南男人現在怎麼瞭。事實上,女性遭遇隻是我因為兒時啓濛而産生的閱讀偏嚮,顧玉玲想要呈現得更多,更多關於卑微人們的掙紮、拚博,因此也提供瞭男性勞工情況,例如阿海、阿山、阿勝等等。

  眾多勞工的返鄉生活是主綫,其間鑲嵌著顧玉玲慣有的敏銳反思,她住進勞工朋友傢裏,用心聆聽,誠心融入,又屢屢參照颱灣和越南社會之同與不同,直指結構性的壓迫與不平等。另一方麵,顧玉玲是好奇且勇於嘗試的,北越鄉間的紅磚矮房、稻田、溝渠、糯米團、野生茶、如咖哩粉的木屑、鮮辣的木材氣味、風沙撲麵的道路、馬路邊的彩券攤、熱帶艷陽和午後暴雨等等,都一一寫進書裏,這些細筆描繪讓《迴傢》變得層次豐富且更有味道,倘若不是作者先釋放瞭感性去體會去同理,又怎麼能夠翻轉齣理性的瞭解和批判?《迴傢》的筆調收斂而情感至深,與先前的《我們》風格保持一緻,隻是《迴傢》的文字更為輕盈好讀。

  生存不容易,當全球化趨勢看來暫時無法逆轉之際,保持樂觀是有必要的。即使前途未蔔,即使必須浪跡天涯打工賺錢,藉用唐諾的一句話—「仍然相信幸福是可能的」,因為相信,故而心心念念尋找一株開花的樹。

羅漪文
‧本文作者為越南華裔,十三歲定居颱灣,現為清華大學中文係兼任助理教授

圖書試讀

青草遍野

我初識阿草時,她戴著紅色的絨毛帽、穿著有腰身的長版厚外套、半長筒馬靴,看來時髦又體麵,是個見過世麵的女人。我們從河內機場一同返迴北寜傢鄉後,她脫鞋脫帽脫外套,鏇即換件鋪棉的粗布外套,膠鞋一踩,立時又變迴一名農婦的模樣,可餵養雞鴨兼燒柴火,不怕弄髒。

她用流利的中文自我介紹,手掌圈個弧狀拿在唇邊張口咬,音調聽來像是桃。

「啊我知道,阿桃,是一種水果對不對?」我搶著作答。

「對對對,草莓的草。範氏草。」

原來是阿草,是個很普遍的名字,青草遍野,生氣勃發。

農村裏蜿蜒有緻的實泥地,隨處可見牛糞、雞屎、狗大便,和孩子們。豬隻多在院子裏圈起飼養,食量大,剩菜剩飯不足還要剁碎香蕉嫩莖煮熟瞭餵,排洩物也惡臭難聞,需要沖刷清理。草地上不時有牛隻放牧,戴著鬥笠的婦人們坐在一旁聊天,也有那落單的大牛小牛,在巷弄間並行,鈴鐺清脆,怡然自得,稍緩瞭腳步很快就有牛糞落地。牛糞曬乾瞭可做燃料或堆肥,大路上總有人撿拾清理瞭去,有青草味。

「牛會走來走去找東西吃,晚上自己迴到主人傢。」阿草說:「北寜的牛都很聰明,會認路。」

農村裏傳統傢戶的格局差不多,主屋就是橫嚮的一大間房,竹簾子或花布垂在大門前,說是擋風擋沙也擋蚊子。入門正中可見神龕,祭拜祖先,也有不少人拜鬍誌明像,或各式神佛。屋內的傢具多半是木製的,圓柱木撐頂,木窗木門木櫃木床木桌椅,大廳左右二側多半是雙人木床,上懸蚊帳,白天裏蚊帳收起,棉被捲好,可以當座椅,視綫上也不礙事。人多瞭要吃飯,就在大廳地麵鋪上一張或二張竹蓆,可以有一二十人席地而坐,小圓桌似的大錫盤上,放置菜、飯、水果、紙巾,用餐後錫盤端迴廚房,竹蓆捲收妥當,又讓齣一個空闊簡淨的客廳。

阿草說:「颱灣人應該不習慣,越南的房間都沒有一間一間隔起來。」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