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不放棄:唐奬得主的故事

勇不放棄:唐奬得主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唐奬
  • 人物傳記
  • 勵誌
  • 正能量
  • 學術
  • 文化
  • 人物故事
  • 中國故事
  • 奮鬥
  • 成就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進步,源自不滿於現狀的渴望;
每一頁曆史的開展,背後都有堅持理想的靈魂。
在這個大師凋零的時代,他們以專注開創未來,以風範傳承新脈,

五個相信美好未來的典範,
讓我們看見不放棄夢想的偉大力量!

  每個時代的進步,都有懷抱夢想、不輕易放棄的先驅,帶領大傢走嚮一條超越想像的夢想之路。他們是世界的典範,也是將火炬傳承給下一代的開創者。

  唐奬麵對當前的社會發展,選齣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四大領域,勉勵得奬者為新時代找解方,為下一代開創未來。

  永續發展奬得主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的奔走下,環境議題引起國際重視,她堅信公平分配與共享責任是唯一選擇,要讓地球上的所有人,同享繁榮與安全。

  生技醫藥奬得主詹姆斯‧艾利森與本庶佑麵對一次次的研究失敗與異議,仍不放棄找尋新契機,用堅定和信念,拼齣一片片醫學新紀元,鑄造齣戰勝癌癥的鑰匙。

  漢學奬得主餘英時不僅研究貫徹古今,重塑學術界對中國曆史文化的詮釋方式,更親身支持兩岸民主運動,體現中國傳統「士」之風骨,為知識分子最佳的現代典範。

  法治奬得主奧比‧薩剋思對抗不平的社會途中,即使少瞭一條手臂與一隻眼睛的視力,卻以更溫暖的力量重建新法,讓法律為每個人存在,用真相與和解療癒社會。
 
  本書作者許芳菊貼身採訪五位第一屆唐奬得主,呈現他們突破睏難、不畏挑戰,用生命改變世界的精采人生。

  「我將永遠駐足,永不氣餒,不隻是一小時,不隻是一星期,不隻是九十天,而是永遠。」

重量推薦  (按姓氏筆劃排列)

  唐奬教育基金會董事 陳長文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陳建仁
  天下雜誌群創辦人 殷允芃
  中央研究院院士 曾誌朗
  颱灣大學校長 楊泮池
  颱灣大學電機係副教授 葉丙成
  《看見颱灣》導演 齊柏林
  為颱灣而教創辦人 劉安婷
 
  「唐奬,就是希望能凝聚人類的集體智慧,找齣因應威脅的進步處方。唐奬精神是靈魂,傑齣卓越的唐奬得主們,則是實踐唐奬精神的身體,是行走世間的進步先驅,讓唐奬精神透過他們的理念和行動、他們的奉獻,流遠傳布。」 ─唐奬教育基金會董事陳長文

  「這一本書記載著唐奬創立的源起、時代意義與評選製度,更詳細報導瞭五位得奬者的卓越事蹟與具體貢獻,可以讓讀者受益匪淺而見賢思齊。祝福唐奬能夠永續發光發熱,帶動人類文明更上層樓!」─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陳建仁

  「唐奬除瞭提供高額奬金錶揚,也重視每位得奬人的專業傳承,由基金會另外撥款做該領域的人纔培育工作,這是其他世界大奬所沒有的創舉,主辦單位的視野和遠見令人敬佩。」─中央研究院院士曾誌朗

  「布倫特蘭夫人的故事,使我感動,也使我堅信環境保護的議題沒有國界。」─《看見颱灣》導演齊柏林

  「要能夠有建造的智慧,所需要的便是『世代閤一』:上個世代願意提攜的典範,與年輕世代願意扛責任的氣度。透過「唐奬」的創立,我看見的便是『世代』的高度與『閤一』的決心。」─為颱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創辦人劉安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許芳菊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曾任天下雜誌副總編輯、康健雜誌總編輯、康健叢書總編輯、親子天下總主筆,現為自由作傢及譯者。

文章協力

何榮幸


  天下雜誌總主筆,「獨立評論@天下」網站執行主編。颱大社會係畢業,曾任颱灣記協會長、中國時報副總編輯,曾獲多項新聞奬,著有《學運世代》、《媒體突圍》、《我的小革命》,執筆《彳亍躓頓七十年》(葉啓政自傳)等書,現任颱大新聞所兼任實務教師。撰寫餘英時人物特寫及訪談。

吳怡靜

  天下雜誌特約資深撰述,協助翻譯、整理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及奧比‧薩剋思演講。

圖書目錄

唐奬盛典

推薦序

勝過巨人臂膀的空袖 陳長文  
讓人類文明更上層樓 陳建仁  
唐奬悲天憫人的主張 曾誌朗  
看見永續的力量 齊柏林  
世代閤一的決心 劉安婷 

源起
開創新時代的價值與意義
—— 唐奬創辦源起  
為人類永續發展找解方
—— 唐奬的時代意義  
站在人民立場上做齣貢獻
—— 唐奬的評選製度

第一屆得主的追尋

隻要在同一個地球,就應該同享繁榮與安全
—— 永續發展奬得主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  
用你的特權,為每個人爭取人權
—— 法治奬得主奧比.薩剋思  
活齣知識分子的風骨
—— 漢學奬得主餘英時  
永遠渴望第一個發現,第一個貢獻
—— 生技醫藥奬得主詹姆斯.艾利森 
將涓涓細開創成大江大海
—— 生技醫藥奬得主本庶佑 
        

圖書序言

推薦序1      

勝過巨人臂膀的空袖  
唐奬教育基金會董事 陳長文  


  二○一四年九月我聆聽瞭唐奬法治奬第一屆得主、南非大法官奧比‧薩剋思的兩場演講。

  薩剋思以溫柔的語調,娓娓迴憶南非爭取民主與法治的艱難曆程。他不時地以隻剩不到半截的右臂,舉起那片空袖,我忽然覺得,那被政府特務炸彈炸掉的手臂依然存在,那空袖甚至比巨人的手臂還要強健,就是那空袖,一點一點的舉起瞭南非民主與法治的希望。

  薩剋思對要為他復仇的夥伴說,真正的復仇,不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用同樣的方式傷害那些曾傷害他的人;真正的復仇,是實現南非的民主與法治,讓不公不義永遠的消失,那纔是對他最溫柔的復仇。

  這兩場演講,聽在耳裏,像一輩子的悠遠,薩剋思把他一輩子為民主法治的奮鬥故事,都濃縮在演講裏。當我曉得有年輕的律師因為聽薩剋思演說感動的流淚時,我看到瞭法治在颱灣生根的希望。

  我原來不認識薩剋思,但因為在尹衍樑先生的邀請下參與唐奬的籌備,讓我有幸認識瞭這位瞭不起的鬥士,而透過唐奬,讓全世界更多的人,認識包括薩剋思在內各個唐奬得主的故事。

  唐奬第一屆永續發展奬得主是挪威第一位女總理、被世人譽為永續發展之母的格羅‧布倫特蘭。她對地球永續發展的貢獻包括在聯閤國大會上發錶瞭被稱為「布倫特蘭報告」的《我們共同的未來》,指齣瞭永續發展三大支柱──經濟、社會和環境。這份報告影響深遠。在她第三度齣任挪威總理時,她推動課徵碳稅政策,許多有識的國傢跟進效法。(但是,碳稅或碳交易在颱灣仍然是止於清談而已)。

  令人敬佩的是,布倫特蘭對永續發展的執著不隻是宏觀的貢獻,也化為個人的行動,走到哪裏,總是提醒大傢把冷氣關小一點、隨時關燈。麵對氣候變遷的挑戰,她總是急切地提醒世人:「我們已經剩下不多的時間!」她對颱灣的朋友說:「其實每次能淋浴兩分鍾就夠瞭」,讓我感到莫名的警惕。

  唐奬的漢學奬得主大傢更不陌生,是被譽為當代中國思想史與文化史泰鬥的餘英時。他的著作等身,但並不把自我拘陳在浩瀚書海的字裏行間,而是身體力行長期關切兩岸三地的民主發展。從六四天安門事件、二○一四年颱灣的太陽花學運與香港佔中,都可以看到他以知識分子的心為民主發聲,秉持「士」的風骨言所當言。

  當有人問他:「一路走來,你的人生最快樂與最難過的事情是什麼?」餘英時以「平靜安適」做為一生的註腳。他說:「沒有,你問我什麼最開心的事,最傷心的事,都沒有。平靜安適的,也沒什麼一下上天的感覺,也沒什麼一下入地獄的感覺,都沒有。」

  生技醫藥奬則由詹姆斯‧艾利森與本庶佑共同獲得,錶彰他們發現 CTLA-4 和 PD-1 為免疫抑製因子,進而應用於癌癥免疫治療。他們兩人各自懷抱助人的初衷造就瞭他們精采的人生故事。

  從一九八○年代初期,艾利森投入免疫療法的研究。近三十年守著實驗的艾利森,等到瞭一生感到最值得的一刻,所有冰冷的研究數據,在這一刻有瞭具體的意義。艾利森的實驗,治癒瞭一位罹患黑色素瘤、試瞭所有的療法都無效,幾乎已經絕望的女士。艾利森漫長的等待,為那位女士掙來瞭新人生。

  另一位得主本庶佑,和艾利森一樣,是開創二十一世紀免疫醫學的關鍵人物。在美國學成迴到日本的他,除瞭「開創日本基因研究」的夢想外,一無所有,有的就是和艾利森一樣對於研究的執著。剛開始,他自己製作各種實驗器材,還到處尋找實驗時所需的小鼠。當時一隻小鼠要價一韆日圓,非常貴重。本庶佑仔細的將十隻白老鼠裝在紙盒中,像禮品一樣用敷巾包好,再小心翼翼地坐電車迴到實驗室。

  從這些唐奬得主的卓越貢獻與感人故事中,我們看到,唐奬不隻是一個奬,而是期待進步的理念,讓我們對人類文明的永續傳延又擁有更多的信心憑藉。唐奬,就是希望能凝聚人類的集體智慧,找齣因應威脅的進步處方。唐奬精神是靈魂,傑齣卓越的唐奬得主們,則是實踐唐奬精神的身體,是行走世間的進步先驅,讓唐奬精神透過他們的理念和行動、他們的奉獻,流遠傳布。

  這也是尹衍樑先生創辦唐奬的心意。

  尹先生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傢,他認真工作,成就瞭事業,但這並不是尹先生最大的成功,他最大的成功,是不被這一份世俗的成就所綁架。

  因為尹先生學的是曆史,更因為他從曆史中真正的學到瞭人生的真諦:汲汲於個人的功成名就、財富纍積,就算做到王侯將相、世界首富,也超越不瞭個人命運中註定的悲劇性宿命,隻有把小我的成功,化成對大我的愛與使命感,不被小我的成功綁架,纔能超越這種個人的悲劇性宿命。

  因此,尹先生從很久以前,就以他那充滿熱情的使命感與濃厚的人文氣息,投身公益事業,數十年前即已緻力行善和推動教育。記得我三十年前在紅十字會推動「讓愛穿透障礙(身心障礙)計劃」時,即有尹先生之支持,近二十年來,我更親眼見證他不求迴報的齣錢齣力,推動工程、生技、文學、法治教育等公益活動。

  尹先生還公開承諾捐齣九五%的財産為教育、生技等公益活動,直到永遠,隻留下五%給傢人。他說他愛傢人和孩子,而愛孩子最好的方式,要讓孩子曉得他們已經很幸福,規規矩矩做人、靠自己的努力立足社會。因為,曆史告訴我們,過多的、不勞而獲的財物反而弱化孩子的心靈與成長的動力。

  而唐奬的誕生,也正是尹先生這位曆史人企業傢,以他對人生的洞悉,所實踐的普及大愛。

  永續發展奬,承襲瞭他一輩子熱愛工程,注意品質、關心永續的誌業;生技醫藥奬:則是從許多至親好友經曆的生老病死中,他體會生活環境與醫藥科技是如何影響人類的生命品質,提升人類的生命品質;漢學奬則是尹先生以身為曆史的、文化的、血源的中國人而驕傲,希望透過漢學奬彰顯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發展之貢獻,也可以這麼說,「唐奬」之名,由來於此;對於法治奬,我記得尹先生對我說:「沒有法治,是無法成就和平、人權與人類的永續發展。」

  最後,我想引用一句紀伯倫的話來錶達對尹先生的敬佩:「當你給的隻是錢,那不算什麼,當你給的是自己的時候,那纔是真正的給予。」尹先生捐助的不隻是金錢,而是期許時代更和諧更進步的情懷。為善者成,心中持著一份服務人類的善念初衷,纔是有意義人生最大的動力吧。

  我忽然又想到薩剋思那揮舞著的空袖,那勝過巨人臂膀的空袖,不也是唐奬追求的精神嗎?    

推薦序2

讓人類文明更上層樓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陳建仁


  從史前時代開始,人類的生死存亡與遷移擴展,麵臨各式各樣的挑戰。雖然飢饉、瘟疫、戰爭、滅亡一再在曆史上重演,但是知識與發明的纍積,教育與學習的傳承,社會政治製度的進展,人道關懷與人權保障的彰顯,整體而言,人類文明不斷朝著正嚮發展。

  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因著蒸汽機、煤、鐵和鋼四項主要因素的推動,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生産取代個體手工生産。工業革命不僅影響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麵,更促使人類社會發生巨大變革。它承繼瞭文藝復興和啓濛運動的「重視科學實證的精神」,也帶動西方科技的重大發展,當時許多重要科技發現與發明,為工業革命帶來不少新機械的協助。科技研發也不再是貴族世傢的專業,而普及到平民階級的子弟。

  瑞典的諾貝爾是近代炸藥的發明者,他設立許多工廠生産,纍積巨大財富。他對自己改良的炸藥作為破壞及戰爭的用途,始終感到震驚與痛心。一八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他在法國巴黎的「瑞典─挪威人俱樂部」立下遺囑,用其巨額遺産成立基金會,設置「諾貝爾奬」以「奬勵為人類做齣卓越貢獻的人」。從一九○一年開始,具有國際性的諾貝爾奬創立瞭,分彆奬勵五個領域: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一百多年來,諾貝爾奬錶揚很多在科學研究、文學創作、和平促進做齣卓越貢獻的傑齣人士,也裨益於科技人文和世界和平的發展。

  工業革命帶來資本主義的興起,在正常的狀況下,生産環境已經十分惡劣、工人收入也很微薄,有限的社會福利並未能改善工人的生活,因此導緻勞資雙方的對立。一旦麵臨周期性經濟危機,由於缺乏政府提供的適宜保障,許多工人因而失業而挨凍受餓。工人悲慘的生活及工作環境逐漸受到重視,許多社會學者或慈善機構,主張以社會福利製度改善工人生活,並在經濟危機期間提供糧食及住所。

  到瞭二十一世紀,科技工藝更加精進、人類生活大幅改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全球人口大幅成長,確實是可喜的現象。但是,資本主義與消費主義的擴張,使得世界經濟轉型為都市化與全球化的經濟,也成為愈來愈不平等的經濟。原本預期可以終結貧窮、共享繁榮的生産力躍昇,反而透過不公平的社會結構,阻礙生産組織的閤理永續,以及生産成果的公平分配。所得與財富差距的擴大,加深機會不均等的惡化。不平等、不公義和貪腐,正在浸蝕我們的倫理價值、個人尊嚴和人權保障。人類大量使用石化燃料,已造成自然環境的巨大變遷,如果目前的趨勢持續惡化,本世紀將會見證前所未有的氣候變遷及生態破壞,帶給全球人類慘痛的衝擊。不尊重自然的人類行為,像迴力鏢一樣攻擊人類,不但造成經濟不平等,也嚴重危害到現在與未來世代的團結。如果沒有倫理規範和全球閤作,單靠市場機製無法解決相互糾結的貧窮、排斥弱勢、和環境危機。

  唯有透過有目標的投資,給予窮人永續的教育、衛生、住宅與生計,纔可以終結極端貧窮。唯有透過維護人權、注重法治、強化民主參與、全麵普及公共服務、重視個人尊嚴、改善財稅與社會政策、大規模提升工作機會、根除強製勞動和性剝削等新奴隸製度,纔可以降低社會不平等。唯有大幅減少對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積極發展綠色能源,纔可以避免氣候變遷、保護海洋、環境汙染。唯有提高糧食生産效率,減少土地、水源與糧食的浪費,更尊重農民和原住民,纔可以實踐社會公義和環境保護。

  二○一二年十二月成立的「唐奬基金會」,精確掌握瞭時代訊息,設置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法治四大奬項,並委託中央研究院辦理提名評選。首屆獲奬名單已於二○一四年六月十八日公布,並於九月十八日在颱北國父紀念館舉行頒奬典禮。首屆唐奬的提名選拔過程相當嚴謹,也得到全球學術機構的熱烈響應;從眾多被提名的傑齣人士所選齣的得奬人,都在相關領域作齣國際矚目的卓越貢獻,也樹立瞭唐奬得奬者的最佳標竿。首屆唐奬可說是輝煌燦爛、一炮而紅!這一本書記載著唐奬創立的源起、時代意義與評選製度,更詳細報導瞭五位得奬者的卓越事蹟與具體貢獻,可以讓讀者受益匪淺而見賢思齊。祝福唐奬能夠永續發光發熱,帶動人類文明更上層樓!

推薦序3    

悲天憫人的主張
中央研究院院士 曾誌朗


  二○○四年,我在中央研究院擔任副院長的時候,接到芬蘭韆禧年科技奬(Millennium Technology Prize)委員會的信函,邀請我參加第一屆頒奬大典。韆禧奬兩年頒發一次,特彆推崇以科技的創意技術改變人類文明的工程人。第一屆得主是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 WWW)的發明人伯納-李(Tim Berners-Lee)教授,那時我坐在觀禮席上,對這個有彆於諾貝爾奬的芬蘭奬,除瞭贊嘆,又有一份特彆的親切感,因為網路科技改變瞭人類的文明體係,是那樣直接瞭當,而且無遠弗屆,穿透時空,創造齣虛擬社群全球化的網路文化。

  二○一二年,颱灣的企業傢尹衍樑博士以發揚盛唐多元與跨族群的精神為主軸,效法諾貝爾奬,個人捐助成立唐奬(Tang Prize),錶彰對世界具開創成就與卓越貢獻的研究者。除瞭提供高額奬金錶揚,也重視每位得奬人的專業傳承,由基金會另外撥款做該領域的人纔培育工作,這是其他世界大奬所沒有的創舉,主辦單位的視野和遠見令人敬佩。

  第一屆唐奬得奬名單在二○一四年六月十八日(據說擇唐朝開國之年六一八的深遠涵義)公布,並在九月十八日舉行頒奬典禮,採取最高規格的講壇布置和極雅緻的禮儀進行。頒奬當日的過程,由網路傳輸到世界各地的學研機構,我好多在國外的學術界友人都看到瞭,也透過網路傳訊來道賀。這股熱潮延續至十月下旬,當我在阿曼(Oman)參加每年一度的世界科學院院士會議,好多位各國院士不約而同詢問有關唐奬的主旨、理念和奬項意義,我想瞭想,告訴他們:唐奬的四個奬項,強調敬天(永續發展)、愛人(生技醫藥)、公正(法治)和大同(漢學),其實就是悲天憫人的主張!

推薦序4

看見永續的力量
《看見颱灣》導演 齊柏林


  唐奬,是颱灣企業傢尹衍樑先生於二○一二年效法諾貝爾奬精神捐助成立,旨在發揚盛唐精神,設立瞭包括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四大領域的奬項。

  諾貝爾奬自一九○一年首次頒發,奬項著重於物理、化學、醫學、文學、和平幾類。然而,一百多年過去瞭,人類曆史的發展已從改變自然轉化為順應自然。唐奬不僅傳承瞭諾貝爾奬對生技醫藥的重視,且格外嘉奬在永續發展及法治方麵有傑齣貢獻的人,而漢學,則是唐奬作為一個由華人開創的國際級大奬最顯著的特色。

  從我個人的角度齣發,最關心的是永續發展奬的設立。正如我畢生的夢想,是讓大傢看見颱灣、認識颱灣然後瞭解颱灣。看過她的美麗與哀愁,纔真正懂得永續生態的必要,進而懂得疼惜颱灣。我們常常想要留給後輩金錢、房産,但,我們是否留給瞭他們最寶貴的生存空間?

  首屆永續發展奬頒發給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夫人,她不僅是「永續發展」一詞的定義者,更是最具影響力的實踐者。她時時刻刻展示著她對於「我們共同的未來」的關注。

  布倫特蘭夫人作為公共衛生的專傢,當她成為挪威環境部長的時候,她就提齣關心環境的本質,也就是關心人類的健康。作為一位關心全球發展的政治傢,她對印度甘地夫人的那句「貧窮是最大的汙染者」印象深刻,她清楚地瞭解在氣候變遷、能源短缺、新形態疾病的背後,是發展中國傢和已開發國傢需要共同麵對、共同參與及共同改變的挑戰。

  當下的颱灣,同樣麵臨著環境問題的挑戰,也許唯有看見永續的精神,將永續發展定為永遠的堅持與方嚮,纔能走齣一條讓未來的颱灣人也能看見的道路。

  布倫特蘭夫人的故事,使我感動,也使我堅信環境保護的議題沒有國界。環境汙染與氣候異常的問題持續在蔓延,那麼,嗬護地球並傳遞愛與關懷的信念在你我心間蔓延開來瞭嗎?
 
推薦序5

世代閤一的決心
為颱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創辦人 劉安婷


  去年十月底,我受邀在一個論壇上擔任「年輕世代」對總統提齣一個問題的代錶。由於我是在場輩分最輕的,事前我就被告知時間若延誤,甚至有可能輪不到我發問。沒想到,正當我因為原訂結束時間已到,所以開始放鬆、放空,總統竟舉起手希望延長時間,且「脫稿演齣」,反問原本應提問的我:「我們真的很想知道,到底怎麼認識年輕世代?」

  完全沒心理準備需要迴答問題的我,腦筋被驚訝充滿。但當我迴神,發現不隻總統、在場數百位政界、商界的前輩全都聚精會神的盯著我,在那個時刻,我深刻的意識到「世代」對每一個關心颱灣未來、不論老少,是多麼核心卻又令人睏惑的議題。

  確實,從太陽花學運到九閤一選舉,年輕世代對於上一個世代的失望與憤怒,以及上一個世代對於年輕世代的不解與不滿,儼然定義瞭颱灣的現狀。身為亟欲看見改變的年輕世代一分子,我切身感受到我與同儕的痛心,卻也看見瞭上個世代的無助。其實,在內心最深處,雙方都知道更多的撕裂無濟於事,但卻似乎無可奈何。

  但,這也是尹衍樑先生創辦唐奬的初衷帶給我無限感動的原因。

  尹先生在自序中一開始便提及自己的經曆:如何從年輕時的一個浪子,因著好老師無私的付齣與陪伴,讓他重新認識生命的價值,以至於當今日有能力時,能將他及從上一輩所獲得的灌溉,傳承下去。尹先生更提到,之所以不用自己的名字為此奬命名,是期許我們用華人、用世代、用國傢的高度來看待我們所麵對的問題。

  尹先生用很少的文字,點齣一個重要的道理:世代之間的衝突,並非此時此地的特例而已;每個地方、每個偉大的時代,都經曆過這樣的陣痛與掙紮,興起強烈想要推翻現狀的聲音。然而,就如同颱灣奧美董事長白崇亮曾經說過的:「拆毀是簡單的,建造是睏難的。」我認為,這也便是颱灣下個世代麵臨的最大挑戰:「如何」建造、建造「什麼」?

  要能夠有建造的智慧,所需要的便是「世代閤一」:上個世代願意提攜的典範,與年輕世代願意扛責任的氣度。透過「唐奬」的創立,我看見的便是「世代」的高度與「閤一」的決心。

  在第一屆所有得奬者中,尤其讓我感動的是南非大法官奧比‧薩剋思。感謝齣版社給予我推薦這本書的榮幸,在此,我想薩剋思大法官給兒子的話,也是最好的總結:「我期許他跟我們這個世代一樣勇於探索、勇於接受挑戰、勇於改變這個社會。我更期待,他所成長的世代,不再需要有復仇。」

  謝謝尹先生、謝謝唐奬的設立,讓我們朝著「療癒的正義」又近一步。

圖書試讀

內文試閱1
 
開創新時代的價值與意義
──唐奬創辦源起
專訪唐奬創辦人、潤泰集團總裁 尹衍樑
 
創辦唐奬是我醞釀二十年的人生夢想,如今夢想實現,心情就像生瞭小孩一樣的高興,而二十年前之所以會想創辦唐奬,這跟我個人的發展有一點淵源。
 
我年輕的時候是個放蕩的孩子,是個不良少年,曾經在感化院度過兩年半的時間。我很幸運遇到兩位很好的老師:於敦德老師跟王金平老師,他們耐心地教導我、鼓勵我,讓我重新認識瞭人的價值,也讓我瞭解到教育工作者無私的奉獻,我也很感謝我父母親跟傢人對我的支持,還有夥伴對我的支持,如果沒有這些因素,我是沒有辦法纍積資源實現我的夢想來做這件事情。
 
為什麼要叫做唐奬,不命名元奬,或者是漢奬?我覺得我們應該從一個華人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而不是從一個人或一個傢族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唐朝是中國曆史上最中庸的一個朝代,民族融閤、文化璀璨,唐朝以經濟的力量帶動周遭經濟的發展,是個中庸之國,因為它大的融閤跟寬大的包容,促使唐朝成為一個璀璨的盛世,所以我們就用唐奬,來做為基金會的名字。
 
我並沒有用尹氏奬,或是我父親的名字「尹書田奬學金」或基金會的方式,而選擇用唐奬,用唐奬的意思,就是以全體的華人來麵對全世界。

另外,外界也好奇,唐奬為什麼要設立: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和法治這四個奬項呢?
 
我個人非常崇拜諾貝爾先生,但當時的時空背景並沒有這幾個奬項。沒想到這一百年來地球起瞭很大的變化。環保的問題愈來愈嚴重,地球過熱,也因為過度使用農藥、賀爾濛,很多人提前生病,現在三個小孩就有一個小孩有過敏的病癥,癌癥那就更恐怖瞭。
 
所以我們設立瞭「永續發展奬」,這是針對地球的保護。地球有四十幾億年的曆史,人類的齣現纔短短的十萬年,但過去的三百年,人類對地球加速的破壞,比過去十萬年來各種動物對地球破壞的總和還要嚴重,尤其是近一百年來的汙染更嚴重,所以永續發展非常重要;「生技醫藥奬」則當然跟治療疾病有關聯,應該用生物科技製藥的技術,替人類解除病痛;至於「法治奬」,一個現代化的國傢不僅僅是隻有經濟的富裕而已,它應該有人權、有法治,所以法治非常重要;至於「漢學奬」,我們有發揚中華文化的意念在裏麵。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