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莫忘初心 一九九九年震央在埔裏的九二一大地震,造成大埔裏地區嚴重的破壞,許多傢庭傢破人亡。埔裏基督教醫院此時不但負起災區的緊急醫療外,更不忘初心地負起在地化、全方位的照顧;在隔年成立「財團法人愚人之友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落實醫療與社政結閤的服務。特彆在災後因經濟因素,許多年輕人外齣謀生,偏鄉的長輩乏人照顧之際,愚人之友基金會將醫療延伸到社區 、傢庭,成為醫院伸齣去的膀臂,提供連續性整閤的全方位照顧。
在首任執行長林麗雪女士的努力下,愚人之友基金會陸續完成瞭:一、居傢服務員的訓練與認證工作,幫助許多中年失業者取得證照,並投入在地照顧長輩的工作;二、山地偏鄉日照據點的設立;三、樂活村--失能、失智長者的日照中心;四、安康村--失智長者的日照中心;五、福氣村--失智長者二十四小時團體傢屋;六、健康活力站;七、文康車的巡迴服務等等。這些雖然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工作,卻是小兵立大功,減少許多不必要醫療資源的浪費。透過文字作者趙慧琳、攝影作者呂艷芳近距離的觀察與紀錄,讓許多工作中發生的愛的故事,一一呈現在讀者眼前,也讓我們看到颱灣未來進入老化世代的需求。
六十年來埔裏基督教醫院在山地偏鄉的服事,一直都不忘初心,持續追隨關注山地偏鄉的先行者──芥菜種會孫理蓮牧師娘、世界展望會皮爾斯、挪威差會徐賓諾與紀歐惠夫婦、謝緯醫師(牧師)等人的足跡,不隻是專注在醫療的服務上,更期盼藉著醫療的網絡營造一個身心靈健康、幸福、充滿愛的傢園。
埔基醫療財團法人埔裏基督教醫院董事長 黃敏生
自序
愛的真諦 「在地終老」原是每一位長輩的期待。研究顯示,就像人生頭十年,每個人終老的末十年都需要他人協助。定義一個人獲得善終的元素很多:從環境熟悉的街坊鄰居支持,所經曆社區過往曆史的重溫,獲得自我存在的肯定與尊嚴,乃至日漸失能時傢庭成員的安慰與陪伴,在在是善終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過去,長輩以在傢中自然凋逝為最大的期盼,在現今高度競爭的社會裏,這種期待已經變得不符實際,對偏鄉長輩來說更是奢望。有人請瞭外籍勞工打理生活起居,完全沒有人文溝通;有人搬到人生地不熟的都會區與兒孫同住,好似到國外度假;有的被迫安置於機構,與成長環境完全隔絕,猶如入監服役。這都不是理想的終老過程。
對長輩們的人性展現,並不在於豐裕的物資供應與名利地位的尊崇,而是建立在最基本人與人之間的耐心等候、適時陪伴。大傢都知道,對長輩的照護要有愛心、有耐心,但是現代社會的步伐速度太快瞭,當需要付齣的時候,往往都沒有準備好,既沒時間也沒耐性。
過去六十年來,埔基的領導人從孫理蓮、謝緯、紀歐惠、徐賓諾等,都明瞭「愛」的真諦,並以自己生命的實踐教導我們什麼是「愛」。在長輩的照護這事上,「做齣來」遠比「說齣來」重要。所做所為若齣於內心願意服侍長輩的心,這價值實比任何珍珠還貴重。彎腰協助、麯膝照護、陪同多走一哩路的第一綫照服員,就是我們最有價值的資産。無論過去、現在或未來,愚人不但倚重更看重這一群無名英雄。
我們重視基層人員的手所做的工,記錄下他們平常的服侍工作,希望能為日後做見證:在這個世代,曾經有這麼一個團隊,在這偏鄉做如此重要的服侍工作。
財團法人愚人之友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董事長 趙文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