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是一生行為總和:生命散章‧名言筆記

一個人是一生行為總和:生命散章‧名言筆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人生哲理
  • 自我成長
  • 名言警句
  • 人生感悟
  • 行為心理學
  • 生命意義
  • 個人發展
  • 散文集
  • 勵誌
  • 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到瞭我這個年紀,我不在意彆人怎麼看我,怎麼說我,最重要的是我自己怎麼看自己。

  一個人若迴顧自己走過的路,當然有好有壞,有對有錯,有想做而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做的事,也做瞭些想做的事,於是,法國作傢馬爾羅說:「一個人是他一生行為的總和:他所做的,和他能做的。」這句話是一個人的一生總結。     

  隻有摒除身外物纔能發現新世界。依賴少,更能自由和放鬆地生活;放下的越多,離不開的東西就越少。當擁有越少,人就越自由而生命之花也越能綻放。     

  有時候我們對他人說「好」,就等於對自己說「不」。想要更快樂、更成功,我們必須聚焦於自己的期望,學習更常對他人與機會說「不」。     

  愛的反麵不是仇恨,是冷漠。關心的反麵不是加害,是忽視。勇敢的反麵不是害怕,是逃避。成功的反麵不是失敗,是放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怡


  1936年生,童年在上海、北京經曆抗戰與內戰。1948年來香港,中學畢業後入職齣版界。

  1956年開始投稿報刊,從事寫作及新聞齣版工作逾五十年。曾創辦及經營過《伴侶》半月刊、《文藝伴侶》月刊,1970年創辦《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月刊,任總編輯二十八年。五十多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及政論,也齣過一些書,見過及訪談過不少名人。無大學學曆,自學也不算有成,隻是任何人做一件事幾十年總會有點心得。畢生辦雜誌、寫文章,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至今仍在香港電颱主持《一分鍾閱讀》節目及在《蘋果日報》寫專欄及社論。

圖書目錄

到瞭我這個年紀(代序) 11

生命散章
最要緊自己怎樣看自己 18
我所做的,和我能做的 21
想做的,與能做的 24
放得下嗎? 27
樸槿惠的人生燈塔 30
馮友蘭背叛自己的教訓 34
我思故我在 39
沒有固定不變的準則 42
她的故事 46
盡管希望渺茫而虛妄 49
理想的簡單生活 52
生命不強求就達到巔峰 55
問比學更重要 59
謙遜提問,有效溝通 62
每個人都看得齣年齡 65
獨立是依附的反義詞 68
獨立是一種美德 72
在生活中尋找寂靜 75
世界上沒有從不説謊的人 79
説謊是人類的防衛機製之一 82
倫敦街頭那一幕 87
最終好人也變瞭壞人 90
錢穆故居 93
復歸「貓」之名 96
做人要懂得説不 99
問題帶齣對人生的思考 102
似是故人來 105
見死不救等於故意殺人 108
從美望、慾望變成惡望 111
我永遠的座右銘 114
靈魂中的「咯噔」一聲 117
香港本土意識的興起 120
異議是愛國的最高形式 123
管鮑之交 126
唾麵自乾 129
恢復你的專注力 132
把你的注意力拉迴來 136
願意「給予」的人,往往獲得更多 141
論辯第一法則 144
政治是人民的鮮血與眼淚 146
自由與安全 149
人若無虛飾就活不下去 152
更少就是更多 158
不屬於自己的物品也要珍惜 161
你能請我爸爸吃頓飯嗎? 164
好問題,建立好關係 167
哲學著作成為一時的暢銷書 172
新的信仰、新的希望 176
苦難是人生的禮物 180
思考的陷阱 183
如何創作大衛像 187
給個理由吧,即使是爛理由 190
文化與文明 194
如果落跑他會後悔 197
要做一個反抗者嗎? 200
反抗須拒絕手段之惡 203
尋找已經陌生的舊日香港 206

名言筆記
尊敬一事無成的自己 212
政權的主要精力都用於對內 215
有自由的地方就是傢園 217
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 220
傳統與創新 222
莫被黑暗湮沒 224
不能飛就走,不能走就爬 227
意圖倫理和責任倫理 229
對社會愈瞭解就愈悲觀 232
堅信比謊言更危險 234
一句話概括施政 236
永不銷蝕的美 239
沒有自由的新聞界隻能是壞? 241
「大人物」和真正偉人 243
人生要以自己為對手 245
甘地的非暴力主義 248
奴纔們的邏輯 251
人類最普遍的煩惱 253
不可救藥的民族 255
增長知識須聽不同意見 257
政治語言都是謊言 259
真理如何變為迷信 261
天使與禽獸 263
英明決策必有反對聲音 265
真正博學必能齣淺入深 267
貪婪讓人成為自己的奴隸 269
利益主導還是信念主導 271

圖書序言

到瞭我這個年紀(代序)

  這本書是去年齣版的《心靈絮語90題》和《思想之鑰60題》的延續,即兩書齣版後這一年寫的「生命散章」,和閲讀時在電腦記下的一些名言和寫的筆記。書也就分成這兩部份。

  去年底,我齣版一本《香港思潮》,是近年所寫有關香港本土意識興起的論政文章的匯集,書中反映瞭這幾年香港社會的變化和我對這變化的論述與迴應。書齣版後頗有些社會迴響。

  普羅政治學苑為這書辦瞭一場發佈會,之前也有些對我個人過去經曆的討論和批評。我在新書發佈會上迴應這些討論時説、有些批評是意見不同,那沒有關係,討論嘛;有些是偏離事實瞭,不過我也不準備糾正或辯解。到瞭我這個年紀,我不在意彆人怎麼看我,怎麼説我,最重要的是我自己怎麼看自己。一個人是他一生行為的總和。一生行為,總有做對的做錯的,總和來看,自己是不是忠於自己,至為緊要。

  許多迴應都聚焦在「最重要的是我自己怎麼看自己」這一句。但這不是我事先想好的話。

  「一個人是他一生行為的總和」也不是我事先想到的。這幾句話怎麼會突然跑到我腦海裏呢?我迴傢後左思右想,想起是以前編《七十年代》時的一篇文章,還記得應該是張信剛用筆名寫的介紹當時剛去世的法國作傢馬爾羅的文章。我找齣來重讀。之後又寫瞭幾篇短文,就是這本書開頭的幾篇。

  在迴應批評意見的談話中,我首先想到的是「到瞭我這個年紀」。七十八歲,很老瞭吧。

  盡管沒有人知道自己會活多久,但到瞭這年紀,應該知道生命已經賺到瞭,以後甚麼事情都會發生。二十多年前,劉賓雁來香港,我主辦瞭一次歡迎他的餐會,會上許多人講瞭好多贊美他的話。餐後他對我説,怎麼像是追悼會?我失笑瞭,因為追悼會講的都是死者的好話,不會有人説壞話。但人的一生,怎麼可能如追悼會所説的那樣?一個人若迴顧自己走過的路,當然有好有壞,有對有錯,有想做而因為種種原因而沒有做的事,也做瞭些想做的事,於是,馬爾羅説的「一個人是他一生行為的總和:他所做的,和他能做的」,應該是一個人的一生總結,也無可避免的,是我迴顧一生的總結。

  「到瞭我這個年紀」,除瞭無須再介意彆人怎麼看你,怎麼講你之外,也確實早就應該想想是否要退下來瞭。盡管説,寫作沒有年齢的限製,而且這是我最重要的人生所寄,但一輩子睏於書桌前,也真是錯過瞭許多人生的好風景。報上刊登瞭我寫的一篇題為〈思退〉的文章,得到的迴應真是叫人難捨難離。我不否認我的意識中仍有William James説的「被肯定」的渴求,但渴求肯定的不是對我個人,而是對我在社會上「獨持異議」的「異議」的肯定或反彈。

  我在耆老之年的閲讀和思考中的腦子裏追尋的社會景象,與現實世界竟然距離如此遙遠,真使人難以放下。楊絳先生的《一百歲感言》説:「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纔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纔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這是我心路上仍在追尋的憧憬。

  最後,「到瞭我這個年紀」所想到也是有些人在催促和提議的,就是該寫寫迴憶錄嗎?畢竟我這一生的經曆也算有點特彆,其中還真是覺得有些值得讓後世知道的故事與教訓。黑澤明的迴憶錄寫到《羅生門》就沒有再寫下去,他覺得自己也走不齣那道會有虛飾的門。我在想,事情不是那麼簡單,我會在寫作中不斷睏苦地挑戰自己的誠實,所以仍然下不瞭決心。

  遇大事往往沒有多考慮,而遇小事則猶豫舉棋不定,這是我性格的弱點。我知道。

  以上是到瞭我這年紀的幾點感想。也許有讀友關心,算是「代序」吧。

圖書試讀

生命散章
最要緊自己怎樣看自己

 
十年前梁錦鬆偷步買車事發,他第二天就嚮特首董建華辭職。他是從韆萬年薪的銀行高職轉去當財政司司長的,他應該不會貪小便宜偷步買車。他後來説,他自己當然知道是無心之失,但不是他自己覺得怎樣,而是他在這個職位上,公眾覺得怎樣,因此他要辭職。
 
作傢阿城有一次在《九十年代》中記他甫去世的父親、著名影劇評論傢鍾惦棐。他父親一九五七年莫名其妙被打成右派,當瞭二十二年賤民,全傢濛害。一九七九年平反時,父親問阿城怎麼看平反這件事。阿城説:「如果你今天欣喜若狂,那麼這三十年就白過瞭,作為一個人,你已經肯定瞭你自己,無須彆人再來判斷。要是判斷的權力在彆人手裏,今天肯定你,明天還可以否定你。」
 
這是兩種相反的肯定。一種需要彆人的肯定,一種認為隻要自己對自己肯定就可以,無須彆人判斷。這兩種想法都沒有錯。前者是因為擔任公職,要對需要相信自己的公眾負責,故即使自己相信自己清白,但如果不能使公眾相信,就缺乏公信力去履行職務,辭職是應有之義;後者是沒有擔任公職的普通人,普通人自然也需要在自己活動的範圍內獲得他人信任,但作為一個人,他的一生真是隻要自己肯定就可以瞭,無須他人尤其是一個專製政權去肯定。
 
最近我在一次公開講話中説,到瞭我這年紀,我的心境是不介意彆人怎樣講我,不介意彆人怎樣看我,最要緊的是,我自己怎樣看我自己。因為一個人是他一生行為的總和,是不是一直忠於自己,不扭麯自己,憑著自己的知識和良知寫文章,做人,任事,自己最知道。
 
許多讀者和朋友認同我這段話。人的一生,交結的朋友、對立的敵人、非友非敵的生活圈子,自己認識或認識自己的人,還真不少。要得到所有人肯定固然不可能,要所有人否定你也不容易。但自己要衡量自己,以自設的準則看自己,最為緊要。
 
擔任公職的人,需要公眾的肯定,所以自己相信自己是不夠的,還要得到公眾信任;一個非擔任公職的普通人,一生隻要自己肯定自己就可以瞭,如果需要一個政治權力來肯定,那麼今天肯定你,明天還是可以否定你。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抱有多大的期待。我是一個比較務實的人,對於那些過於抽象或者“形而上學”的討論,我總會覺得有些難以消化。然而,《一個人是一生行為總和:生命散章‧名言筆記》卻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觸動瞭我。它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也沒有故弄玄虛的辭藻,而是像一個老朋友,在你最需要的時候,給你遞上一杯溫水,輕聲安慰。我發現,作者的文字裏充滿瞭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那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忽略的細節,在作者的筆下,卻變得熠熠生輝。例如,關於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社交,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解和羈絆。我開始反思,自己有多少行為,是在試圖與他人建立真正的連接,又因為怎樣的原因,我們常常成為瞭彼此生命中的匆匆過客。書中的一些片段,甚至讓我産生瞭想要立刻拿起筆,記錄下自己此刻感受的衝動。

评分

我總覺得,一本真正的好書,應該像是一個永不枯竭的源泉,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汲取新的養分。而《一個人是一生行為總和:生命散章‧名言筆記》無疑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它沒有一個明確的故事綫,也沒有一個預設的結局,它更像是一個開放式的空間,邀請你去自由地探索和體驗。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有時像一位孜孜不倦的觀察者,用敏銳的目光捕捉生活中的點滴;有時又像一位哲思者,將那些看似瑣碎的片段,升華為對人生意義的深刻追問。我尤其喜歡書中那種“留白”的美感,作者並不把所有東西都講得明明白白,而是留給你足夠的空間去想象,去聯想,去填補那些可能存在的空白。這讓我感到,我在閱讀這本書,同時也在參與這本書的創作。那些“生命散章”,就像是一塊塊未經雕琢的璞玉,需要你用自己的智慧和感受去打磨,纔能顯現齣它們獨特的光芒。

评分

我是一個比較注重“實用性”的讀者,對於那些過於空泛的理論,我總是提不起興趣。然而,《一個人是一生行為總和:生命散章‧名言筆記》卻用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將深刻的哲思融入到看似日常的敘述之中。它沒有提供一套“人生攻略”,而是通過展現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片段,來讓你自己去領悟。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寫人與人之間關係時那種不動聲色的洞察力,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相處模式,在作者的筆下,卻顯露齣瞭它們背後隱藏的復雜動機和深層情感。書中的“名言筆記”,也不像是簡單的格言警句,更像是作者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對自我和世界的深刻體悟。它們像是一種精神的燈塔,在你迷茫的時候,為你指引方嚮,或者至少,讓你知道,在這片遼闊的人生海域中,你並不孤單。

评分

這本書,它沒有給我留下某種“頓悟”式的感覺,但卻在我內心深處埋下瞭一些細微卻持久的種子。我總覺得,真正能改變一個人的,往往不是那些驚天動地的事件,而是那些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一個人是一生行為總和:生命散章‧名言筆記》就屬於後者。它就像一位溫和的引導者,讓你放慢腳步,去審視那些你曾經匆匆掠過的生命風景。我發現,作者在書寫時,有一種極其剋製的、卻又飽含深情的筆觸。他很少直接告訴你“這是對的”或者“那是錯的”,而是通過展現人物的經曆、對話,以及內心世界的細微波動,來讓你自己去判斷和思考。書中的“生命散章”,更像是一幅幅生動的寫意畫,它們不追求細節的寫實,卻能抓住事物最本質的神韻。

评分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好書,是那種讀完後,你會覺得自己的世界被悄悄地拓寬瞭,而《一個人是一生行為總和:生命散章‧名言筆記》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不像一些暢銷書那樣,用激昂的語言和鮮明的觀點來“點燃”你,而是更像一位睿智的長者,用溫和而堅定的聲音,在你耳邊低語。你可能在讀某個章節時,會突然想起自己生命中的某個人,某段經曆,或者某個曾經讓你輾轉反側的難題。書中的那些“生命散章”,就像是一麵麵鏡子,摺射齣你自己的影子,讓你能更清晰地看見自己。那些“名言筆記”,又如同顆顆珍珠,散落在時間的海洋裏,等你用自己的閱曆去串聯,去賦予它們新的光彩。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繪人物時那種細膩的筆觸,他們不是完美的英雄,也不是徹底的失敗者,而是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普通人。正是這種真實感,讓我對書中的每一個角色都産生瞭共鳴,也讓我開始審視自己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動機和選擇。

评分

我一直堅信,文字的力量在於它能夠喚醒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思考,而《一個人是一生行為總和:生命散章‧名言筆記》則是一種非常特彆的“喚醒”。它沒有用驚天動地的故事來震撼你,也沒有用激昂的口號來鼓舞你,而是用一種極其平和、卻又無比深刻的方式,在你平靜的生活湖麵上投下一顆顆石子,激起層層漣漪。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時間”的理解,它並非隻是綫性的流逝,而是一種沉澱,一種纍積,一種在平凡日子裏悄然發生的改變。書中的“名言筆記”,不像是冷冰冰的金句,更像是作者在漫長歲月裏,對生命本質的提煉和感悟。它們像是埋藏在土壤裏的種子,需要你的用心去澆灌,纔能在你的生命中生根發芽。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周圍人的關係,那些曾經以為理所當然的親情、友情,在這本書的引導下,似乎擁有瞭更深刻的含義。

评分

我購買《一個人是一生行為總和:生命散章‧名言筆記》時,隻是因為被它獨特的名字所吸引,覺得它可能蘊含著某種不落俗套的智慧。然而,當我真正翻開它,我纔發現,它遠超我的想象。這本書並非是在教你如何“成為”一個偉大的人,而是引導你去理解,我們每一個人,無論平凡與否,都是自己一生行為的總和。這種“總和”並非是簡單的加減法,而是包含瞭無數次的嘗試、無數次的放棄、無數次的堅持,以及無數次在看似微不足道的選擇中所展現齣的生命軌跡。我發現,作者在描繪人物時,常常不動聲色地展現齣他們內心的掙紮和矛盾,而這些,恰恰是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曆過的。書中的“生命散章”部分,尤其讓我感觸良多,它們像是從作者的生命河流中截取的點點滴滴,有溫暖,有遺憾,有閃光,也有沉寂。

评分

當我讀完《一個人是一生行為總和:生命散章‧名言筆記》的最後一頁,我並沒有産生一種“結束”的感覺,反而覺得,我剛剛開始真正地“讀”懂它。這本書,它不是一本讓你一口氣讀完,然後扔在一旁的讀物,它更像是一壇陳年的老酒,需要你慢慢品味,纔能感受到它醇厚的滋味。我喜歡作者在探討“行為”這個概念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廣度和深度。它不僅僅是指我們錶麵的行動,更包含瞭我們內心的意念、那些未曾說齣口的話語,以及那些在潛意識中驅動我們的力量。書中的“名言筆記”,就像是作者在人生畫布上精心點綴的筆觸,它們雖然零散,卻共同構成瞭一幅完整的生命畫捲。我開始反思,我自己的“一生行為總和”究竟是什麼樣的,它又是如何塑造瞭今天的我。

评分

這本書,初讀時,我腦海裏閃過的第一個念頭是“這是在講什麼?”。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哲學式的沉思,尤其是“生命散章‧名言筆記”這幾個字,讓我聯想到那些零散的、不期而遇的哲思片段,又似乎在努力勾勒齣一個宏大敘事的輪廓。我翻開它,期待著能找到一些關於人生意義、關於選擇、關於時間流逝的深刻洞見。我抱著一種“也許能找到點什麼”的心態,又帶著一絲“會不會太晦澀”的忐忑。然而,當我沉浸其中,那些看似零散的文字,卻開始在我心中編織起奇妙的聯係。它沒有那種直接告訴你“你應該怎麼做”的指導手冊式風格,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段段意味深長的對話、甚至是作者不經意間流露的情感,來引發你的思考。你會發現,作者並非在灌輸某種既定的價值觀,而是在邀請你一同踏上一段探索之旅。這趟旅程,有時是關於人際關係的復雜性,有時是關於麵對挫摺時的堅韌,有時又是關於生命中那些微小卻閃光的瞬間。

评分

讀《一個人是一生行為總和:生命散章‧名言筆記》的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與自我的對話。它沒有提供明確的答案,而是拋齣瞭一個個引人深思的問題,讓你在書頁閤上之後,依然能聽到它們在腦海中迴響。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討“選擇”的時候,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歸結為“對”與“錯”,而是更側重於解釋,我們每一個看似微小的選擇,是如何一點點纍積,最終塑造瞭我們的一生。這種“行為總和”的概念,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那些決定,那些曾經讓我感到睏惑和後悔的時刻,似乎都有瞭新的解讀。書中的“生命散章”,就像是作者在人生旅途中捕捉到的一個個碎片,它們可能來自某個黃昏的街角,可能來自一次偶然的談話,也可能來自一個人內心的獨白。而這些碎片,卻共同指嚮瞭一個更宏大的主題:我們如何成為今天的自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