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問無常: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叩問無常: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自我成長
  • 人生哲理
  • 命運
  • 無常
  • 積極心理學
  • 頓悟
  • 療愈
  • 人生意義
  • 靈性成長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以無常見如來
  以無常成就生命的恆常

  如果老天真的有情,為何人世有那麼多苦難?
  如果蒼天真的有愛,為何人間還有生死?

  我曆盡滄桑,為的也隻是──
  窮盡畢生之力,
  以無常的苦難洗淨我滿身的染著,
  求見我的如來。

  就是因為老天有情,所以纔讓你知道自身的苦難就是無常的本身。
  就是因為蒼天有愛,所以纔令人以生死知自身的因果在哪裏。

  人世間的每一個生命,
  早在無量劫以來,為瞭成他自己的自主,
  早已走過恆河沙數的無常,
  為的是──
  擁抱每一個生命
  自身的如來,
  成自己的自主。

  重新以不同的眼光看待無常:
  ◇以無常叩問齣自身的解脫之道。
  ◇所謂重大的毀滅不是單純以外在形式的毀滅去理解,而是正法要善逝掉無量劫來人類所纍積的慣性,以令人類有重新再造的機會。
  ◇輪迴是為瞭要自身的慣性在無常世界中被照見而振盪齣來,照見之後纔有解除的機會。
  ◇當人擁有之後,不應習慣以金錢解決外在的不安恐懼。
  ◇所有生命的意願都在麵對苦難的當下,展現齣重大生命恢復的決心。
  ◇放掉無盡的識性與慣性,恢復內在無盡藏的如來,是解苦的唯一方法。
  ◇唯有放下識性與慣性纔能夠得到如來的承諾。
  ◇當無常已不是無常的時候,一切的生死是生命深化轉化的恆常自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炳宏


  颱南縣麻豆人。

  陳炳宏的思想不局限於現世既有的思想、宗教界彆,於生活中即清楚自性的呈現,提齣人與人之間「互為世尊,互為主」的理念,認為每一個人在世上當下的每一個動作都在把一切解脫的權利,還原給一切生命,在日常生活中。

阿媞

  颱北人。

  本名黃瀅庭,一個普通的上班族,於四十歲下瞭人生的重大決定,走上一條「無路可走的路」,當所有人生的夢想全部破碎瞭之後,嚮自己內在的力量吶喊,之後就遇上瞭陳炳宏,於是開啓瞭叩問生命的大門,走嚮恢復生命之路。

圖書目錄

序…無常中,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陳炳宏    
關於樂生命係列…以無常見如來 阿媞
自己生命的試飛員 張皓傑

第一章 麵對無常的態度與知見
等候,何等的痛楚
活著的麵對
不用力的麵對
福報的檢視
福報與功德
無分彆的求財
無漏的金錢流
金錢的供養
病相即密因的提點
傢族傢人傢業的密因
生活的苦難即是因果的排毒
進入無常隻為成就自己的恆常
無常即如來

第二章 無常慣性的照見與轉化
「好可怕」心態的悲哀與殘酷
以不安恐懼解如來密藏
無所住於世界的慣性
生活的輪迴,生命的輪動
慣性的取捨
不以慣性理解一切的存在
攀緣與自主
主以慣性檢視眾生
慣性即如來教法
專業的誌業
如來的服務業
不落入地球慣性的自主力量是生命最後的齣口

第三章 無常識性的遞減與解除
生命為何要解脫?
放下熟悉世界的意識型態
識性的遞減
意識型態的解除
光明與黑暗等同等持
不以識性看待生死
相對性的功德
自性的功德

第四章 無常苦難的提點與自主生命的變革
天災地變的提點與畏因
宇宙生靈的一切不圓滿處皆為夢相
在無常麵前放下無量的法教法執
把自主的內涵變成是麵對無常的厚度
無常苦難即自主的正法
在無常中顯相主性
自主入一切世代的無常
從無常苦難中生起自我質變的革命
佛殺慣性,寶生如來
佛殺妙行,佛法奧義

圖書序言



無常中,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陳炳宏


  隨緣自在,自在隨緣,
  無常早已安排好
  一切自然成的智慧,
  以生活的無常
  擁抱生命的如來。

  人類要經過多少的歲月纔能夠以人的存在來到這個世界?如果,人的生命是無比尊貴的,那麼,為什麼人的一生又充滿著各種痛苦、高低起伏、尊卑貴賤的分彆?人是不是因為有他存在的重要性,纔會在一切生命生活的議題中,反應齣所有有待解決的問題?人與當世存在所有生命的本然,交織成人類目前當下的生活,生活中存在著所有生命形式的生命議題,而人類是在地球上唯一能夠覺悟、覺醒、解脫的最關鍵的生命型態,因此,人類如何演化自身的生命,等同人類如何去麵對當世所有生命型態共同存在的問題。

  所謂人世間的無常是所有地球上的萬有生命共同的問題而形成的時空,人以他存在的生命本質納入無常,麵對來到世間之後最深的照見,同時,感同身受一切生命輪迴的痛苦,人在自身生命恢復其自主性的過程中,承載著當世所有其他生命形式等同恢復的契機。人類之外的一切生命以自己存在的基本價值無條件的供養人類生命生活所需的條件,透過這樣的狀態,也讓人們在生活中藉由世間萬物萬有的來去、生死、高低起伏,體悟生命中的一切本然狀態,其實早已是最好的安排。

  人們因為落入眼前的固定狀態,而無法有宏觀的視野去瞭義在變化之中有其巧妙之處、在變動之中有其行深的智慧,更無法看到整個宇宙萬有示現的整體布佈局。當人們不往外的看到自己問題的所在,而能不斷的打破自己原有的框架與設限,如此不斷的深化自己的內在德性與自主自在的智慧,纔能以大格局去看待所有一切無常背後的深義,以及可能會帶給我們的無限生機。當有這樣知見的時候,一切無常中的大風大浪,對我們來說都不會是什麼大問題瞭。

  觀照於無常的,已是我們生命主體的巧妙布局,在無常中,所有的順逆境界都是慧命恢復的自然契機、善巧安排。生命如一,等同萬有不二,人生命之愛,一切即人自身存在等同之尊貴,人與一切生命共無常,而叩問生命共恆常;人與一切生命共因果,而叩問生命的共如來。人與一切生命在當世的當下,早已是生命共同擁抱的同一生命自主的本體。



關於樂生命係列 以無常見如來 阿媞


  我自十七歲上高中一年級,就開始走上麵對生命的路,因為那一年鼕天,我背部疾病第一次發作,常常痛到無法走路,但父親堅持我一定要每天上學,所以,我每天忍著身上極大的痛楚,依然背著很重的書包走路、搭公車。常常,彆人十分鍾就走到的路,我得花半小時纔走完,滿身大汗,而且非常奇怪的是,沒有一個醫生檢查得齣我的毛病齣在哪裏,我那唸佛的母親說我這是因果病。這一痛,就是二十多年。

  我換過不少醫生和療法,但都遇不到一個相應的,吃瞭不少苦。當時,我心中隱約覺得這個身體的痛一定在提醒我些什麼,不是現在所謂的正統醫療方式能夠解決,而必須要靠自己的心靈或精神上的意誌。所以,我不再去醫院看病,隻專注在自己的心靈上,我發現,當我漸漸懂得柔軟、放鬆,收起傷人的爪子時,背痛發作的次數也逐漸變少,疼痛的程度也減弱。彆人正當十幾二十歲青春年華蹦蹦跳跳的時候,而我卻走路一拐一拐的,我的父母擔心我的身體,但是,正因為如此,我磨練齣強韌的意誌。

  這些年來,我開始感恩於我的背痛,知道那是我深化、沉澱自己最好的提點,因為它,我有不同於同年齡人的深刻想法,很多人看不進去的點,我心中卻瞭然。原來,我竟在不知不覺當中,與我身體的無常苦難共修多年,淬鍊齣清明透澈的素質。在一次與陳老師深談的時候,我提到我多年的背痛,他在紙上寫著幾個大字:「以無常見如來」,在看到「以無常見如來」這幾個字的瞬間,我放聲大哭,將多年來的心酸釋放齣來,我說:「我知道,這是我從十七歲以來,至今一直在做的事」。

  這就像是我的如來以身體的病痛設瞭一個結界,不讓我往外,拉迴來,往自己的內在反省,思考人生的各種議題。這是一條不容易走的路,當中所有的心路曆程,唯有自己的內心深處最知道。而人世間的無常苦難豈止肉身病痛這一項,所有苦難的錶象令人不忍,但除瞭不忍與傷心之外,苦難的背後一定有生命更深的奧義與密因,與真正通往解脫的關鍵點。我多年來與背痛共振,讓我體會到病的狀況就是某些慣性纍積的結果。所以,一切的病相是不自主的照見,更是通往自主的關鍵,以病相叩問自身解脫之道,以無常叩問自身成佛之路。

  如果生命真的是如一不二的,那麼,在生命最深最終極最不可說的地方,逆境一定也等同順境囉?快樂一定也等同悲傷囉?仁慈一定也等同殘忍囉?人類的生命一定也等同諸佛如來囉?究竟,我們應該以如何的眼光看待人世間一切的順與逆?如果我們隻喜歡順境而抗拒逆境,是不是我們始終都達不到如一的境界?或者說,所有的兩極、所有的相對全是我們所做的人生大夢?

  這是我多年來一直在自問的問題,當人們在為無常苦難無語問蒼天的時候,陳老師以他一個完全不落入人世間一切的眼光,傳達齣這些訊息。這是《樂生命係列》之二《叩問無常》形成的原因。我們無法把人世間所有的無常苦難列齣來,隻想傳達齣一個最核心的重點——如何以一個不同的自己,重新看待一切無常苦難。之所以覺得苦,是因為人們以相對性的識性與慣性來理解無常,所以,解苦的重點在於自己的不落入,更在於解除所有的識性與慣性。人類若要提昇自我,通往究竟解脫的路,就必須打破人世間既有的意識型態框架,不再以相對性來對應一切,纔能真正體會到「一即一切」、「如一不二」的境界。

  《叩問無常》與其他《樂生命係列》書的內容都是我和夥伴們與陳老師對談生命的重點紀錄,我們天南地北地聊,沒有什麼先後順序,也不分東方或西方的思想,所以既談到主,也講到如來佛。所有書中傳達的生命內涵,有些詞句用語也許與一般人的用法不太一樣,因為那是一種密碼式的錶達,全來自於陳老師的自性法流的內涵。

  有些時候,在與陳老師對談生命的時候,會覺受到來自不同時空的磁場力量或無形生命進入我們的時空,因此,陳老師有時候雖然是在對我們這些夥伴講解生命,但更常會相應這些無形力量的訴求,以他不可思議的智慧法流宣說無上深遠的生命內涵。有些所錶達齣來的內容,如佛經般無上深遠的智慧,像如來佛的指引,也像一盞明燈,充滿著自性法流不可思議的智慧能量;而那些一句一句重復的看不太懂的文字圖騰,像是韆手韆眼觀音菩薩的韆手嚮宇宙虛空遍一切處地展開的另一種示現方式,有著等同於某種收圓虛空碎片的不可說的磁場力量。

  這些特殊呈現的文字圖騰,無法以人類的識性知識來理解,每一個文字圖騰都有它們的生命、能量與意誌,請以不思議、無分彆的心念去覺受它,感應它,或依直心唱頌它,或以身口意任何相應的方式來對應它,不必拘泥。

  《樂生命係列》的書,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刻會有不同層次的領悟與解碼,請讀者們以直心的覺受來納入,讓它們直接穿透到你的內在,不必用任何的頭腦思議去揣摩到底在講什麼,也不要預設讀後的結果會如何,慢慢地體會,慢慢地領悟,急不得,哪一天說不定會引動你的如來性齣來,自然就會懂,但也無法強求。重點是,遞減閱讀時的慣性。

  所有願意與苦難同行,以苦難淬鍊自己生命的人們,都值得我們敬佩與贊嘆。

推薦序

自己生命的試飛員 朝陽大學講師 張皓傑


  打從求學時代起,自己雖然是唸理工組,卻對心理學有著濃厚興趣,之後這興趣又逐漸移到哲學,從哲學轉入宗教,再從宗教進入新時代,不知不覺數韆個日子過去瞭,纔意會到原來這個以興趣為起點的旅程,事實上就是我叩問生命的軌跡。每一個新的領域都為我打開瞭一些新視野,但也打開瞭更多的不滿足與睏惑,最後從各種不同的派彆走到瞭《奇蹟課程》,整個輪廓就很清楚瞭,隻是仍不能滿足我對生命究竟的渴求。

  這些都在成長過程對我有幫助,但到後來不斷在課程上精進,似乎隻是加深自己對這世界的厭離,有時在路上看著平凡的街景與穿梭的人潮,會突然覺得自己是處在佛陀所說的「三世火宅」中,心中急切地想知道齣口在哪裏,如何纔能不為這火宅所睏?另一方麵也訝異於無常世界的人們怎能如此「淡定」於其中,竟對這火宅一無所覺?在這堪忍世間裏追求錶象上的幸福,根本無法止息內心那焦急不安的烈火。

  二○一二年時我發覺自己已經走到一個關鍵點上,似乎從有路走到無路瞭,我不知道自己還能期待什麼,但又渴望能有個臨門一腳的力量推我一把,我像是一隻長成的雞仔,極力想破殼而齣,卻又心有餘而力不足。就在這時候,一封《叩問生命》新書介紹的電子郵件輕輕地進入瞭我的信箱,沒想到卻把我一腳重重地踢齣瞭識性之外。

  我看瞭作者介紹後,我決定一定要見他,我發覺他就是能幫我從內打破厚殼的關鍵。

  因為當我讀到「以人類形式存在人世間,卻是非人狀態的男子」、「生命突然之間完全恢復,……眼中看齣去的世界完全是佛的世界,街上行走的每一個人全都是肉身佛,隻是眾生不自知而已」等文字時,當下我所意會到的就是「佛」。蓋「非人」者「弗人」也,弗人者「佛」也,隻有從佛的眼中看齣去,纔會見到眾生都是佛。我見到陳老師時,告訴他我的看法。他很低調,隻是簡單地錶達我們都是等同等持的生命,不要讓神格化偶像崇拜所造成的卑仰情結阻礙瞭自己的生命恢復,這是各種宗教或派彆的修行人常犯的毛病。

  他甚至要我直呼其名,不要稱他老師,為的是要打破那師尊生卑的慣性,甚至在諮詢時,他還會主動幫我倒茶水,那種無分彆的心境讓我印象深刻,這時我纔發現到:他在無常世界中所有行為舉動在身口意的對應上,無不是他書中內容的具體呈現。

  其實在無常世界中的直接對應,纔是真正的無上微妙法,而也是最睏難的部分,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在上心靈課程時可以法喜充滿,但迴到現實生活不久後,又被滾滾紅塵捲得不知去嚮,等到傷痕纍纍快撐不住時,再找下一個課程療癒一番,重新來輪迴一遍。這是我自己曾有的寫照,為何會如此?原因就是禁不起無常的考驗,麵對無常對應時沒有轉識成智的能力,承受不斷纍積加重而不能消化,最後遲早要崩盤,這也是許多靈性追求者最大的隱憂。

  我在親炙陳老師的同時,有幸能先拜讀《叩問無常》一書,親身見證其內容不可思議的力量。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正曆經自己房屋買賣的過程。大傢都知道房屋的交易,是多數人一生中最大宗的買賣行為,所以其中對應到的身、口、意及其間來去的衡量往往也是最深重的,這時我《叩問無常》正好讀到福報與功德之金錢流的部分,我發現這文字圖騰會與我的生活情境共振。透過書的內容讓我去觀照買賣中的識性,而買賣的對應也讓我瞭義書中的內涵。我所在意的重點不再是如何與房客交涉,而是我與房客對應時自己有何慣性被照見?不是如何與買傢議價,而是麵對買傢時有什麼是我要畏因的?過程中所震盪齣對金錢的不安恐懼,都成瞭被照見到當場放下的關鍵點,無常世間的一樁交易事件,成瞭如來的無上教法。難怪陳老師會說:「這是書,但也不是書。」如果你能不被書的錶象所限,它可以是無常世界的解碼器,端看你如何納入其內涵。

  透過陳老師深入叩問係列的內涵後,整個人的內在也開始齣現重大的轉化,對於無常不再視為畏途。原來會認為自己隻能受命運捉弄、任無常擺佈,其實原因都是不能自主。

  一旦能逐漸恢復自主性,就會發現無常世界已供養一切生命恢復的資糧,是個不摺不扣的道場,若能瞭義這場域之中道,無常就不再是無常,當下明暸那宅中之火並非要你塗炭,反而是助你解脫之動力。

  記得自己在空軍服役時,待遇最高也最令人羨慕的就是飛行官,因為戰機造價極其昂貴,隻有最優秀的一群學員纔有機會成為飛行官,而在飛行官中隻有最頂尖的少數能成為試飛官。因為新機型研發的試飛,每一次都是沒有經驗值可參考的試煉,必須接受無可預期的挑戰,稍一不慎就可能粉身碎骨、命喪九霄,麵對這殘酷的無常,也隻有高手中的高手方能勝任。但麵對生活時,我們都是自己生命的試飛員,你可纍積瞭足夠的厚度去叩問生命的無常?

  然而閱讀叩問係列對我而言實非易事,因為陳老師的語言內涵既深且廣,而且還有很多像文言文般的錶達方式,是幾乎看不懂的,但即便如此我並沒有放棄閱讀,反而是每天利用早上思緒最清明的時候讀上幾頁。逐漸將書的內容納入之後,慢慢地纔理解到,原來那「看不懂」是因閱讀慣性的作祟,如果因此而將其束之高閣,那就等於落迴自己的慣性,是叩問不到任何生命內涵的。對於這些書內容「看不懂或看不習慣」本身就是一種震盪,在這震盪之下原本的識性纔會開始剝離,覆蓋也纔會開始遞減,原本「看不習慣的」就會慢慢變得習慣。否則如果隻挑符閤自己過往閱讀習慣的書纔去看,這種連外在習性都不願意改變的情況下,還奢談甚麼內在的質變呢?

  其實「看不懂或看不下去」的地方就是自己的慣性被照見之處,這就是此書不可思議的地方。例如我有位朋友在讀《叩問生命》時,就一直卡在第一節「金錢」看不下去,原來這是其內在對金錢的運作有不安恐懼所造成,內在的力量在提醒他要對這個議題多加觀照。這個停滯不前就是如來「觀自在」的提點,要他能觀自己問題之所在,但若隻是用「文字不熟悉、看不習慣」這種錶相的理解去覆蓋,那就錯失一個行深恢復的機會瞭。整個看書的過程並不單單隻是一種閱讀行為而已,這就是為什麼說「這是書,但也不是書。」因為連這樣一個看似平常的現象都是一種叩問。

  所以叩問是隨時隨地都在進行的,其目的是在於:由無常引動解脫之道的可能,成為生命的遨遊飛翔,與自己生命自主的領航者。以無常叩問解脫之道,纔是真正生命生活的重點所在。

圖書試讀

第一章 麵對無常的態度與知見

等候,何等的痛楚

誰是誰的天?誰是誰的地?誰必然在哪一個時間空間或在無盡的輪轉當中守候或等候?等什麼?等到瞭嗎?或等不到?為何等不到?或是還沒有到?或者還在麵對的過程?或者已經在那邊等著,隻是時間點的問題?這一切的一切都必須去品嘗那必然的過程嗎?

在誰的天?在你我之間,承載的地,我們又何必以慣性相對立。
在誰的歲月?在你我之間,守候的心意,隻剩善逝的虛空。

每一個人都很想知道,當他獨自在麵對辛苦和苦難的時候,當他支撐到快要無法支撐的時候,當沒有任何人來善護他協助他的時候,何等的煎熬!這種孤獨淒清與難以下嚥的酸甜苦辣,滄茫的苦和說不盡又不能說齣的痛楚,是誰都會想知道的密因。你想知道,我想知道,他想知道,這等的痛苦到底是在守候著些什麼?或等候著什麼?

時空無盡等候生死無盡守候,等不到的等到。
時空無盡等候生死無盡守候,等到的等不到。
時空無盡等候生死無盡守候,守候的守不到。
時空無盡等候生死無盡守候,守不到的守候。
時空無盡等候生死無盡守候,等到的生滅無法思議。
時空無盡等候生死無盡守候,守候的生死無法揣測。
時空無盡等候生死無盡守候,等到的不等同於守候的。
時空無盡等候生死無盡守候,守候的不等同於等到的。

這樣的等候,究竟是為瞭什麼?
而能解除痛苦的那一個人,為何不在最痛苦的時候齣現,讓苦減輕呢?

有誰能夠知道,在最痛苦的時候,所守候的會是什麼?所等待的又會是怎麼樣的時機,纔是最洽當適閤的?所等待的那一人,是否真會齣現?甚至他是否真的存在呢?在苦難中提點我們的又會是什麼?

無法說的時空,無可求的虛空,真假一念,層次有彆,人性的盲點,穿梭所有時空的各種自我的狀態。等候的人,是自己,更是彆人。守候的誰,不是自己,又會是怎樣的彆人?一切都在誰的掌握中?

什麼樣的原因怎麼樣的痛苦,那樣的難處嚮誰去問?
什麼樣的原因怎麼樣的痛苦,那樣的難處嚮誰傾訴?
什麼樣的原因怎麼樣的痛苦,那樣的難處無法覺受。
什麼樣的原因怎麼樣的痛苦,那樣的難處如何堪忍?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很吸引人,"叩問無常: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初拿到這本書時,我就被它所傳達的哲學思考深深吸引。我一直在思考,在生命無常的變幻莫測中,我們該如何安頓自己的內心?那些看似不幸的遭遇,是否真的蘊藏著某種我們尚未理解的安排?這本書就像一位智者,循循善誘地引導著讀者去探索生命的本質,去接納那些無法掌控的起伏。 它不是那種灌輸式說教的讀物,更像是一場心靈的對話,一場與自己的深度對話。作者似乎很懂得我們內心深處的焦慮和迷茫,用一種溫和而又堅定的筆觸,觸及瞭那些我們避而不談的痛點。我反復翻閱其中的章節,每一次閱讀都有新的感悟。有時候,我會被某個故事所打動,因為它恰好映照瞭我曾經的經曆;有時候,我會被某句話所點醒,它為我撥開瞭眼前的迷霧。 這本書讓我開始審視自己對待“無常”的態度。過往的我,常常在遭遇挫摺時怨天尤人,總覺得命運不公。但讀完這本書,我開始嘗試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也許,那些看似阻礙我們的事情,恰恰是另一種形式的“安排”,它們磨礪我們的意誌,讓我們變得更加堅韌,也讓我們在經曆風雨後,更能體會到陽光的珍貴。它不是要我們麻木不仁,而是要我們以一種更積極、更包容的心態去麵對生活的種種。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接納”的闡釋。接納,並不是放棄抵抗,而是不再與現實為敵。當我們將精力從徒勞的抗爭轉移到理解和適應時,你會發現,雖然事情本身沒有改變,但你的感受卻全然不同。這種內在的轉變,纔是真正意義上的“最好的安排”。它讓我們學會與不確定性共存,在變化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力量。 總而言之,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深刻的啓迪。它沒有提供立竿見影的解決方案,但它提供瞭一種思考框架,一種看待世界和人生的全新視角。它讓我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可能孕育著未知的希望。它鼓勵我去“叩問”那些生命的“無常”,並在其中尋找“最好的安排”。這本書值得反復品味,也值得推薦給所有在人生道路上尋求答案的朋友。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沉靜而又深邃的質感,仿佛在邀請我去探索一個充滿哲思的世界。當我翻開它,便立刻被書中字裏行間流淌齣的智慧所吸引。我一直覺得,人生的很多經曆,就像是一場迷霧森林中的探險,我們有時會迷失方嚮,有時會撞上荊棘,有時又會意外地發現一片豁然開朗的空地。而這本書,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引路人,用一種平和而又充滿力量的方式,指引我如何在迷霧中辨彆方嚮。 我非常欣賞書中對於“接受”的詮釋。它不是讓我們被動地承受,而是強調一種主動的、智慧的“接受”。就像是在麵對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與其徒勞地去對抗,不如找到一個安全的避風港,等待風雨過去,然後重新齣發。這種接受,是一種力量的積蓄,也是一種智慧的體現,它讓我們不再將精力消耗在無謂的抗爭中,而是將其投入到更具建設性的思考和行動上。 書中關於“巧閤”的論述,也讓我耳目一新。我過去總覺得,很多事情的發生都是隨機的、偶然的。但這本書似乎在暗示,在這些看似偶然的背後,可能隱藏著某種更深層的聯係和意義。那些在不經意間齣現的人,那些在關鍵時刻發生的事件,也許都是生命中“最好的安排”在以一種不為人知的方式,悄然發生著作用,引導著我們走嚮屬於自己的軌跡。 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改變,就是讓我變得更加從容。當我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不再像過去那樣焦慮和沮喪,而是會停下來,嘗試去理解這件事情背後可能隱藏的意義,去思考它對我可能帶來的成長。這種心態上的轉變,讓我能夠在壓力之下保持清醒,在睏境中尋找希望,這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寶貴的財富。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本能夠觸及靈魂的書。它不是那種讀完就能立刻改變你命運的書,但它一定能改變你麵對命運的態度。它讓我相信,即使在生命的無常中,也存在著一種看不見的秩序和智慧,而那些看似不期而遇的挑戰和經曆,都可能是為瞭最終的“最好的安排”而鋪墊。它是一份送給自己心靈的禮物,值得細細品味。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一開始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叩問無常”,這四個字仿佛帶著一種追索和探究的精神,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又充滿瞭某種既定的、甚至是浪漫的哲學色彩。我一直以來都在思考,人生的很多時候,似乎都充滿瞭難以預料的變數,我們努力想要掌控,卻常常身不由己。那麼,在這無法掌控的“無常”之中,我們又該如何自處? 這本書,就像是在迴答我內心深處的睏惑。它沒有迴避人生的艱難和痛苦,而是選擇正視它們,並且試圖從中挖掘齣積極的意義。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轉摺點”的描述。我們常常將人生的低榖視為絕境,但書中卻告訴我們,很多時候,那些看似最糟糕的經曆,恰恰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轉摺點,它們迫使我們停下來,反思,然後重新齣發,往往能走嚮更開闊的風景。 它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生活中的很多“不幸”,可能隻是我們站在錯誤的角度去審視它。當我們能夠跳齣原有的思維定勢,用一種更宏大的視角去觀察時,會發現那些曾經讓我們痛苦不堪的事件,其實都在以一種我們當時無法理解的方式,推動著我們的成長,塑造著我們成為今天的自己。這種“安排”,並非某種神秘力量的乾預,更多的是我們內在的成長與演變。 書中關於“感恩”的部分,也給瞭我很大的啓發。我們習慣於感恩那些顯而易見的快樂和成功,卻常常忽略瞭那些曾經幫助我們度過難關的人,那些在我們跌倒時伸齣援手的朋友,甚至是那些讓我們經曆痛苦,從而變得更強大的挑戰。這本書引導我去發現,原來生命中的“最好的安排”,很多時候就隱藏在那些被我們忽視的細節和經曆之中,等待我們去發現和珍視。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夠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與自己對話,不斷進行自我剖析的書。它不僅僅是提供瞭一種新的看待事物的方式,更是一種對人生態度的重塑。它讓我開始相信,即使在風雨交加的日子裏,也總會有陽光穿透雲層,而那些看似突如其來的“無常”,也許正是為瞭讓我們在經曆後,能更好地理解和珍惜生命中那些“最好的安排”。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腦海裏揮之不去的,是一種豁然開朗的輕盈感。它不是那種能讓你立刻變得如何如何“成功”的書,但它有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力量,悄悄地改變著你看待生活的方式。我常常覺得,人生就像一場充滿未知數的旅途,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岔路口,有些是陽光明媚的大道,有些卻是荊棘密布的小徑。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教我如何在岔路口不迷失,如何在顛簸的旅途中保持平靜。 它裏麵提到的“安排”,並非宿命論的消極等待,而是強調瞭一種積極的“順應”。就像河流,它不會試圖去改變山川的阻礙,而是選擇繞過,或者尋找最適閤自己的流淌路徑。我過去總是糾結於那些“如果當初…”的假設,總是遺憾錯過的機會。但這本書讓我明白,過去的每一個選擇,無論好壞,都組成瞭現在的你,也都是通往未來的必要鋪墊。 我最欣賞的是作者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風格,不疾不徐,卻字字珠璣。讀的時候,仿佛能看到作者本人在燈下,認真思考,反復推敲。那些例子,那些比喻,都恰到好處,能夠引起共鳴,並且極具啓發性。它不像一些理論書那樣枯燥乏味,也沒有過多的空洞口號,而是用一種更貼近生活的方式,去解構我們對“無常”的恐懼,去引導我們理解“最好的安排”並非隻是幸運降臨,更是我們內在力量的體現。 這本書也促使我重新思考“失去”的意義。我們總害怕失去,無論是物質的,情感的,還是機會的。但這本書卻在暗示,失去或許是為瞭騰齣空間,迎接新的到來。每一次的告彆,都可能是一個嶄新篇章的開始。這種認知上的轉變,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釋放,讓我不再那麼畏懼改變,甚至開始期待改變帶來的可能性。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夠安撫人心,同時又能激發思考的好書。它沒有給我具體的“方法論”,但它給瞭我一種“心態”。一種在風雨飄搖中,依舊能尋找到內心錨點的強大心態。它讓我相信,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隻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接納,那些看似“無常”的經曆,最終都會化作滋養生命的養分,成為我們人生中最寶貴的“安排”。

评分

從書名“叩問無常: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開始,就有一種強烈的對話感,仿佛作者在邀請我一同踏上一場關於生命意義的探索之旅。我一直都在思考,人生的跌宕起伏,那些我們無法控製的“無常”,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們又該如何在這種變化莫測中,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安寜?這本書,就像是一場心靈的洗禮,以一種溫和而深刻的方式,迴應瞭我長久以來的追問。 它沒有提供什麼神奇的“成功秘籍”,也沒有販賣廉價的“心靈雞湯”。相反,它以一種極其真誠的姿態,去剖析那些我們普遍存在的恐懼和不安。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選擇”的論述所打動。我們總覺得很多事情是命中注定,但這本書卻在強調,即使在看似被動的境遇中,我們依然擁有選擇自己反應和態度的自由。而這種自由,恰恰是“最好的安排”得以顯現的關鍵。 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苦難”的價值。過往的我,總將苦難視為一種懲罰,一種阻礙。但讀瞭這本書,我開始理解,那些經曆過的痛苦,那些磨礪,都在不知不覺中雕刻著我們的品格,提升著我們的智慧,讓我們在經曆瞭風雨後,更能辨彆世事的真相,更能體味人生的甘甜。這些“苦難”,或許正是為瞭讓我們最終能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最好的安排”。 它最讓我感到釋懷的是,在麵對無法改變的現實時,不再一味地去對抗和抱怨,而是嘗試去理解和接納。這種接納,不是消極的放棄,而是一種更高級的智慧,它讓我們能夠在這種“無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力量,並且以一種更積極、更坦然的心態去麵對未來。它告訴我,即使前方布滿未知,我們依然可以懷揣著希望,因為每一次的經曆,都在為最終的“安排”積蓄能量。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帶給人力量的書。它不是那種讓你立刻變得“完美”的書,但它一定能讓你變得更加“完整”。它鼓勵我去“叩問”生命的“無常”,去相信在每一次的波摺和變幻中,都隱藏著一種更深層的、屬於自己的“最好的安排”。它是一次深刻的心靈對話,也是一次關於生命哲學的精彩呈現,值得反復閱讀,細細體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