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序言
【6.1 以陸生為主體的「中國」詮釋】
「中國」,對陸生群體而言,不是只有國籍的意涵,也包括了「家」的意義,但是隨著陸生的跨境來臺觸碰到兩岸特殊的歷史、社會以及政治生態,他們對於「中國」即使說不上重新的認識,也有了重新的反思。
One face, many masks(Tong & Chan, 2001)正是跨境經驗帶給陸生「中國」多元性體驗的真實寫照。「文化中國」對陸生而言具有實質性的意涵,是理解中國及其華人生活的基礎,在這個意義上,陸生的「中國人」身份表述具有同一性;「政治中國」是造成陸生「中國人」身份困擾的重要因素,跨境經驗帶給陸生文化與疆界的衝擊,雖然國家疆界已在提醒陸生:在現實的政治疆域中,臺灣並非其想像的那樣是「中國」的一部份,但是仍舊深受文化的牽絆。「經濟中國」是一利益取向的市場概念,但是卻受到「文化中國」與「政治中國」的認同影響,在這個層面上陸生糾葛在情感與利益考量之間。
6.1.1 陸生是臺灣人眼中的「尷尬」
開放陸生來臺被兩岸關係的學者視為自國民黨重新恢復執政黨地位後,兩岸關係暖化的一大重要表現。但是陸生來臺求學生活首當其衝的,便是面對深受兩岸歷史影響所形成的當下臺灣社會「大一統」與「獨立臺灣」多元意識共存的結構。因此在第四章的質性研究中既可以看到陸生感受在臺灣所受到的熱情禮遇,也同時受到臺灣的區隔對待以及偏見誤解,前者增進了陸生對於臺灣的「鄉」情的同時,後者卻不斷提醒陸生臺灣社會的「國」情。
6.1.2 陸生的臺灣「異鄉情」與「異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