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不是我的傢:陸生在颱的認同衝擊

颱灣不是我的傢:陸生在颱的認同衝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研究
  • 陸生
  • 認同
  • 文化衝擊
  • 兩岸關係
  • 社會學
  • 教育
  • 青年
  • 移民
  • 身份認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當我站在颱灣土地上的那一刻開始,中國,這個名字開始不再那麼簡單。」

  為期兩年田野調查,忠實拆解陸生在颱的「傢」「國」認同糾葛
  跨境的他者,重新返照自身與傢國

  陸生在颱灣常常扮演自作多情的「他者」,雖然這是一個視陸生為外人的地方,但是陸生卻理所當然地把颱灣的事也當成瞭自己的事,這是一種富含「傢」的意味的「異鄉」情。相對的,「中國」對於陸生群體而言,不隻具有國籍的意涵,本身也就涵納瞭「傢」的意義,然而隨著陸生跨境來颱,兩岸特殊的曆史、社會以及政治生態所帶來的衝擊,使得他們對於「中國」即使說不上重新的認識,也開始重新反思……

  首屆來颱陸生鬍俊鋒,透過為期兩年的田野調查,經由社會學的分析,忠實拆解陸生在颱的「傢」「國」認同糾葛!

本書特色

  首屆來颱陸生鬍俊鋒,藉由社會學的分析,拆解陸生心中的身份與傢國認同衝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鬍俊鋒


  客傢人,首批赴颱陸生,想在颱灣做另一個自己,站在颱灣讀懂中國;先後畢業於(廣州)中山大學哲學係、人類學係、颱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行走在田野的心理工作者,熱愛心靈探索與背包旅行,喜歡蹲在異國他鄉靜靜地聽他者的故事,關注社會變遷與轉型中國下的群體心理曆程,著有《颱灣,你可以更讃》、《以愛之名:旅行的自我療癒》。

圖書目錄

代序 不得其所:身份錯置

Chapter 1 兩岸格局下的陸生
 1.1 跨文化下的陸生
 1.2 陸生的問題:我是誰

Chapter 2 國傢疆域、華人文化與認同
 2.1 「中國人」與「華人」:近四十年的概念分裂
 2.2 「中國」的歧義:一分為三
 2.3 經濟中國:以經濟貿易為主軸的閤作體
 2.4 政治中國:以主權為中心的現代民族國傢
 2.5 文化中國:以文化為基礎的「中心-邊緣」的天下觀
 2.6 「中國」概念的政治與文化張力

Chapter 3 撬動「中國」認同

Chapter 4 「鄉」與「國」交織

 4.1 政治中國:本國/異國
 4.2 文化中國:故鄉/他鄉

Chapter 5 「利」與「情」糾葛
 5.1 經濟行為下的兩難
 5.2 政治關係裏的尷尬
 5.3 文化思考下的異域

Chapter 6 認同衝擊
 6.1 以陸生為主體的「中國」詮釋
 6.2 疆界與文化
 6.3 從文化衝擊到認同衝擊

Chapter 7 「中國」:多元共存

緻謝
參考文獻

附錄一 談中色變:陸生政策在立法院
附錄二 研究數據

圖書序言

代序

不得其所:身份錯置


  鞋子本身並不髒,但把它們放在餐桌上就變髒瞭;食物本身不髒,但將炊具留置在臥房,或者事物濺汙在衣服上,就變髒瞭,同樣情形有客廳裏的衛浴設備;放在椅子上的衣服。--道格拉斯,《純淨和危險》

  許多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都有著它們相對應的規則與秩序,鞋子可以安置在鞋櫃上,卻不得放在餐桌上。我們被告知,一切事物都有恰切的安置之所,安身之處,這裏本身就暗示瞭經過曆史和經驗的層纍下來,潛移默化在社會中的一係列行為規範,當某件事或者人不再安守在它本該在的地方時,他們就有所「逾越」(transgression)。人類學傢道格拉斯指齣,通常當人群、事務和言行舉止離開瞭社會預先存在的分類係統,被視為「不得其所」時,會被形容為汙染與骯髒。當這種社會預先存在的分類係統越頑固,這些不得其所之物越會遭到既有秩序得益者的惱怒與排斥,本書的主角就是這麼一群不得其所的逾越者(transgressor)――陸生。逾越就是指「越界」,它與「偏差」不同,逾越的這條界綫在本書裏是一條政治與文化的界綫,現代與傳統的界綫,國傢與天下的界綫,他們遊走在邊界的兩邊,不受固定規範的束縛。逾越者的逾越行為可能是蓄意而為,也有可能不是,但重要的是,在邊界兩邊遵從既有秩序的人,視這群不安分的乾擾人為逾越者。

  「來颱灣唸書,是我做過最有勇氣的一個選擇。」當我在訪談一位來颱已滿一年的陸生的時候,他如此說。當時的我,心裏為之一驚,這不正喊齣瞭眾多陸生的心聲。勇氣,沒錯,迴首當初選擇來颱灣唸書,父母的擔憂,朋友的懷疑,自己的質問,最後跌跌撞撞,還是抱著滿腔的熱血來到這裏,要不是那份尋求改變的勇氣,我想我也不會站在這個美麗的島嶼上。

  短短的海峽,橫跨在颱灣與大陸之間,它不僅阻隔瞭一個島嶼與大陸,更因著曆史的陰錯陽差,阻隔瞭彼此的交流與瞭解。身居兩岸的我們都天真地以為,彼岸的他們仍舊是上個世紀的模樣,殊不知,早已物是人非。

  陸生帶著想像的颱灣圖景而來,也在飛機著地的那一刻開始破碎;隨著時日加長,陸生在努力融入颱灣社會的過程中,懷疑、質問、重釋,一步步,一點點,重新編織起那張屬於自己的颱灣夢。

  第一個半年,我麵對颱灣的那種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用筆桿記下自己經驗到的兩岸差異,收錄在《颱灣,你可以更贊》一書中。而今,邁入瞭在颱的第三年,兩年的時間不算太長,但足以改變一個人,這本書寫的就是包括我在內的陸生在颱灣的改變。

  這本書,是三個關於陸生的研究,前前後後曆時近一年的時間,兩百多位陸生參與其中。為什麼要進行這項吃力不討好的研究呢?我想,最大的原因莫過於我的疑惑。

  2011 年,我成為瞭颱灣第一批「陸生」,在颱就學,在開始的半年時間內,現實的颱灣深刻地衝擊著我的颱灣想像。成為陸生,在想像的寶島上求學,是令人振奮與期待的,然而現實的颱灣圖景衝撞卻又使人焦灼,感到失落。剛來到的時候,我碰上瞭女子排球世界錦標賽在颱大體育館舉行,我興緻勃勃地與所有陸生一道,每逢中國隊的比賽都舉著五星紅旗到現場搖旗吶喊,唯獨中國隊與中華颱北隊的場次無一陸生前去。在舉著五星紅旗招搖吶喊的時候,我清楚地知道,在自己內心翻騰的是熾熱的國族

  情感,這與從小接受的兩岸為同一中國的國族教育是不一緻的;而在迴避大陸與颱灣代錶隊賽事的行為裏,又何嘗不是在進行自我審查,警告著自己,凡事放到兩岸的架構下,它就不再是它原本的,它更多瞭一道政治的光圈。

  颱灣,於我而言,是「傢」還是「國」?「同為華人,可能兩百年前,我們的祖先在某個港口擦身而過,今時今日,同在一個屋簷下的我們卻無法溝通,更走不進彼此的內心,因為生活細節、社會事件到國族認同,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卻自活成瞭一個孤島,無論綫上綫下」,我的一個陸生摯友在颱灣的第三年,如此地訴說著她的內心。

  陸生的颱灣經驗讓他們經驗到「陸生」標簽的復雜性,也給陸生帶來「五味雜陳」的「中國」思考。抱持著都是「一傢人」情愫的陸生,初來乍到,迎麵而來的是現實颱灣的好與壞,因著學習生活的需要,時間加長,陸生選擇融入颱灣社會,卻迎麵受到兩岸政治局勢的挑戰,不僅是一直視為祖國的大陸,甚至被嚮往為民主自由聖土的颱灣社會,都對其忠誠性産生瞭質疑。「我是誰」以及「中國應該如何界定」成為瞭陸生反思的議題。颱灣社會對陸生偏見、誤解等劃界區隔待遇,在麵對颱灣人的時候,「中國」作為他們與生俱來的背景色,被貼上「陸生」的身份標簽後的他們不得不重新思考自身的身份問題,直麵自己在颱灣社會遭受到的境遇。

  在文化上,陸生一直把颱灣視為一個同樣具有「中國」原鄉的群體,或是一個處於地緣「中國」之外的具有血緣關係的使用同一符號語言的群體;然而在政治上,文化與血緣都被消解在認同中,「陸生」作為颱灣社會給予的特定身份名稱,就已經反映齣颱灣社會對於這一特殊群體的劃界。在這一標簽下,期待與偏見並存。

  不過,有趣的是,陸生在融入颱灣社會的過程中,一直不願放棄以「傢」的情感來理解颱灣,而非以「國」的差彆詮釋颱灣。陸生所經曆和麵臨的這些問題,僅僅就隻存在於兩岸之間嗎?

  當把眼光放眼全球,不難發現,曆史是如此喜歡愛作弄人,不僅僅陸生,早從清末民初開始,那些漂泊在外的海外華人也同樣遭遇到一樣的處境。當我們把陸生的議題納入全球化下的華人流動脈絡下進行思考,重新審視「何為中國」以及「誰是中國人」的問題,即有關國傢疆界、華人文化與身份認同的議題,是對「中國」的國傢與文化意涵進行區辨無可迴避的部分。

  有趣的是,過去關於海外華人的社會科學研究發現:對海外華人而言,因與生俱來所背負的社會、曆史、文化脈絡背景,無法將「中國」視為一個完全外在於自身的對象,但同時他們也無法如同未跨境到海外的中國大陸人一樣,以自傢人的身份去述說「中國」,簡而言之,在界定自身與中國的關係的時候,「華人」與「中國人」的連結一直都存在著,但也模糊。這一點上,陸生跟海外華人一樣,都希望能夠找到一個恰切的身份概念來定義自己,卻始終難以實現。不論走在哪裏,我們都能夠深刻感受到

  「中國人」的存在:當我們開始選擇嚮當地社會融入、釋齣其誠意時,往往會因為其「中國」身份備受質疑。當陸生站在颱灣這片土地上的時候,其尷尬的身份位置使得他們不得不思考自己的身份問題;這與那些匆匆過客的中國遊客非常不同,對於他們而言,並不存在這方麵的睏擾,「中國人」的身份是無可置疑的,正如那些移居在海外的華人在未離開母國之前一樣,並不存在身份上的睏擾,但是跨境離開母國之後,如何在國界模糊或之外的地區保有舊有的身份認同,則會受到挑戰。

  從橫嚮來看,陸生在颱灣所遭遇的身份認同的議題,對於重新思考兩岸關係及其「中國」概念頗有助益。大陸幅員遼闊,所包含的族群各異,在曆史、文化、社會等層麵都有極大的差異,如何在這種多族群多元文化的社會中進行名為「中國」的統一化安穩治理,是考驗著政府當局的大問題。颱灣問題與大陸的西藏問題、新疆問題具有一些共同之處,當人們所接受的認同教育與現實的文化族群意識存在落差甚至衝突之時,社會的各種情緒、衝突便會滋生。因此,本書藉陸生議題的點,希望敲齣一個麵,藉由重新思考陸生在兩岸關係之中經曆的認同考驗,直麵當今社會中的多元議題帶給我們生活最直接的挑戰。

  很多時候,我不斷地追問自己,在颱灣所經曆的這些認同衝擊、認同思考乃至認同重設,破舊立新,這一過程是相當不容易的,焦慮、掙紮、恐慌、矛盾,各種不安的情緒張力往往把人逼得無處可逃,這是圖啥呢?

  我很珍視這種先苦後甜的感覺,甚至常常在追尋。每一次的衝擊和反思,都不斷地讓自己看到身上習慣瞭的「自以為是」,有時候我感覺自己被大國思維寵壞瞭,覺得自己真是根蔥真是根蒜,我這麼想這麼理解的,彆人亦是如此,少瞭一份從容的觀望,缺瞭一份悉心的傾聽,丟瞭一份真誠的尊重。我不喜歡旅行,因為匆忙的遊客總是忽略瞭太多與那塊土地的情感連接,所以我喜歡長久地在一個地方,這也是當初我選擇來颱灣的原因,這份苦,真可是自找的。

  曾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的蔣斌老師把酒相談,席間他也提到這種陸生在颱灣所遇到的認同衝擊的議題,我很是贊同他的想法,他說,為什麼陸生來到颱灣會有這種認同衝擊呢?難道颱灣學生到大陸就不會有同樣的衝擊?從一個方麵來講,正是兩岸關係隔閡所緻,這種衝擊從短期來講,可能會讓個人不適,也可能遭到社會的一些負評,但是從長遠來講,這是正視兩岸不同社會文化的開始,落差帶來重新的思考,帶來多元的尊重,這將造福於未來的兩岸關係發展。

  伴隨著自身經驗上的很多疑問,我的指導教授黃光國博士以韋伯(M. Weber)之語勉勵我,對於一個研究者而言,他必須明白哪些事情是對自己而言是最為重要的,研究的意涵就在於研究者以其整個生命找齣對其重要問題的解答。身為陸生,這一颱灣社會之邊緣群體的這番感受,於我而言正是有價值的議題。

鬍俊鋒 誌於颱大心理學研究所

圖書試讀

【6.1 以陸生為主體的「中國」詮釋】

「中國」,對陸生群體而言,不是隻有國籍的意涵,也包括瞭「傢」的意義,但是隨著陸生的跨境來颱觸碰到兩岸特殊的曆史、社會以及政治生態,他們對於「中國」即使說不上重新的認識,也有瞭重新的反思。

One face, many masks(Tong & Chan, 2001)正是跨境經驗帶給陸生「中國」多元性體驗的真實寫照。「文化中國」對陸生而言具有實質性的意涵,是理解中國及其華人生活的基礎,在這個意義上,陸生的「中國人」身份錶述具有同一性;「政治中國」是造成陸生「中國人」身份睏擾的重要因素,跨境經驗帶給陸生文化與疆界的衝擊,雖然國傢疆界已在提醒陸生:在現實的政治疆域中,颱灣並非其想像的那樣是「中國」的一部份,但是仍舊深受文化的牽絆。「經濟中國」是一利益取嚮的市場概念,但是卻受到「文化中國」與「政治中國」的認同影響,在這個層麵上陸生糾葛在情感與利益考量之間。

6.1.1 陸生是颱灣人眼中的「尷尬」

開放陸生來颱被兩岸關係的學者視為自國民黨重新恢復執政黨地位後,兩岸關係暖化的一大重要錶現。但是陸生來颱求學生活首當其衝的,便是麵對深受兩岸曆史影響所形成的當下颱灣社會「大一統」與「獨立颱灣」多元意識共存的結構。因此在第四章的質性研究中既可以看到陸生感受在颱灣所受到的熱情禮遇,也同時受到颱灣的區隔對待以及偏見誤解,前者增進瞭陸生對於颱灣的「鄉」情的同時,後者卻不斷提醒陸生颱灣社會的「國」情。

6.1.2 陸生的颱灣「異鄉情」與「異國情」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