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瞭算?:從蘇花高到蘇花改政策變遷的倡議聯盟分析(1990-2014)

誰說瞭算?:從蘇花高到蘇花改政策變遷的倡議聯盟分析(1990-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蘇花公路
  • 政策分析
  • 倡議聯盟
  • 颱灣
  • 交通政策
  • 公共政策
  • 政治學
  • 地方發展
  • 基礎設施
  • 政策變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國內學界人士在政策變遷理論方麵的文獻雖然很多,然而實證研究的相關文獻比較少見從颱灣政治現代化的過程當中,探討重大交通建設所涉及到民主治理深廣意涵的專書著作則並不多見。本書開宗明義的問「誰說瞭算」,透過本書的分析得知,政府權威的行使和決策權力的運用産生價值的衝突,是源自於民主政治的理想與現實之功能性調和的需求。誠如 Robert A. Dahl 所言,「領導者領導(公民),通常也被(公民)領導」,隨著政黨政治和民主選舉的發展,公民社會的崛起和民間組織團體更積極的參與政府的決策製定,這種強調公私部門的治理互賴和夥伴關係所形成的政策網絡,具有充分彈性和取得最大公約數利益的特質,也有助於思考和學習調整治理需求和治理能力之間的平衡。環評製度是能否興建蘇花高或蘇花改最重要的製度否決點,當行政遇到瞭民主,「誰在什麼時候、最能夠發揮影響力」,是從「誰說瞭算」到「誰在治理」最好的答覆。
誰說瞭算?:從蘇花高到蘇花改政策變遷的倡議聯盟分析 (1990-2014) 一、 議題聚焦與時代背景 本書深入剖析瞭颱灣東部交通政策自1990年代初至2014年間,圍繞“蘇花高速公路”(蘇花高)構想到“蘇花改善工程”(蘇花改)最終定案這一復雜軌跡中所摺射齣的政治決策過程、社會動員形態以及關鍵行動者之間的互動關係。研究的核心議題在於探究:在涉及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牽動生態敏感區域與區域發展平衡的政策議題上,決策權究竟如何分配?不同利益集團如何組織、如何遊說,並最終形塑瞭政策走嚮? 研究的時間跨度(1990-2014)恰逢颱灣社會民主化進程深化、環境意識抬頭以及地方發展訴求日益高漲的關鍵時期。蘇花公路作為連接颱灣東部與西部的主要生命綫,其安全性和容量問題始終是懸而未決的公共議題。從最初備受矚目的宏大構想——蘇花高,到後來在環境壓力和技術考量下轉嚮的蘇花改方案,這一轉變不僅是工程技術的迭代,更是颱灣內部權力結構、社會價值取嚮發生深刻變化的縮影。 二、 理論框架與研究方法 本書主要基於政策網絡(Policy Network)理論和倡議聯盟(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 ACF)理論構建分析框架。 ACF理論側重於識彆在特定政策領域內,圍繞共同的核心信念(Core Beliefs)聚集起來的行動者群體,並分析這些聯盟在政策窗口期內如何競爭、學習和重塑政策議程。 研究首先對政策變遷的三個主要階段進行瞭階段性劃分: 1. 孕育期與初期競爭(1990-2000): 側重於蘇花高構想的提齣、初步可行性研究及其在朝野政黨內部的初步支持基礎的建立。 2. 高峰對決期(2000-2008): 圍繞環境影響評估(EIA)程序,主張興建蘇花高與反對力量(尤其是環保團體和地方原住民社區)之間的直接衝突與政策僵局。 3. 方案重塑與定案期(2008-2014): 探討在新的執政黨和政府主導下,蘇花高議題如何被擱置,轉而聚焦於提升現有公路安全性的蘇花改方案,並分析此期間倡議聯盟的結構變化與重組。 研究方法上,本書采用瞭混閤式研究方法。定性分析方麵,主要依靠對政策文件、政府報告(如交通部、環保署的評估報告)、法院判決書以及相關立法機構的質詢記錄進行內容分析。定量與半定量分析則集中於對關鍵時間點上,媒體報道的議題權重變化、遊說團體的資源投入(通過公開資料估算)以及關鍵利益相關者(如主要政黨、商會、環保組織)的立場變化進行追蹤。 三、 關鍵倡議聯盟的解構與重組 本書的核心貢獻在於對兩大對立陣營的倡議聯盟進行瞭細緻的描摹與比較分析: 1. 促進發展聯盟(Pro-Development Coalition): 該聯盟主要由東部地方政府、部分依賴交通便利性的工商團體、特定的工程顧問公司以及傾嚮於“優先發展”的政治勢力構成。他們的深層信念是:安全與效率優先於一切,東部發展受製於交通瓶頸,大規模工程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該聯盟的次級信念常聚焦於工程可行性、經濟效益論證,以及強調東部居民對便捷交通的“基本權利”。在研究期內,該聯盟展現齣極強的資源整閤能力,尤其擅長在選舉周期或災害發生後,利用公眾的恐懼情緒,推動政策的快速決策。 2. 環境與在地權益聯盟(Environmental and Local Rights Coalition): 此聯盟結構更為鬆散,但信念更為堅定。它囊括瞭全國性的主流環保組織、關注特定流域生態的本土團體、以及受工程直接影響的原住民族部落組織。他們的深層信念是:生態承載力是不可逾越的紅綫,原住民的傳統領域和文化完整性不容犧牲,替代方案(如優化現有路綫或發展鐵路)應被優先考慮。該聯盟的優勢在於其道德感召力,擅長運用法律途徑(如環保訴訟)和媒體曝光,有效延緩或阻礙瞭蘇花高的推進。 研究發現,在蘇花高議題上,環境與在地權益聯盟成功地將議題從“交通工程效率”提升到瞭“國傢發展價值取嚮”的層麵,迫使決策者在2000年後必須麵對更嚴格的環評門檻,這是政策僵局形成的關鍵。 四、 政策轉嚮的“窗口”與決策者角色 政策的最終轉嚮並非簡單的聯盟勝負,而是外部衝擊與內部策略調整共同作用的結果。 外部衝擊: 2000年後,颱灣社會對環境議題的敏感度顯著提升,國際上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的關注也對大型基礎建設構成瞭壓力。更直接的是,幾次重大的交通事故和山崩事件,加劇瞭公眾對現有蘇花公路安全性的焦慮,但同時也暴露瞭蘇花高方案在地質風險上的盲區。 決策者的角色: 決策者(行政部門與立法機構)在不同時期采取瞭不同的策略。在僵持不下時,他們傾嚮於“拖延”或“擱置爭議性議題”。蘇花改(即針對現有公路進行拓寬和隧道化)方案的最終采納,是政治人物尋求“務實解決”睏境的産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瞭東部民眾對安全性的立即需求,同時避開瞭蘇花高在環境、地質和財政上更難處理的巨大爭議。 本書結論指齣,蘇花改的定案,標誌著促進發展聯盟在“擴大規模”目標上的退卻,以及環境與在地權益聯盟在“阻止宏大工程”目標上的部分勝利,但其對現有路綫的改造,也意味著生態敏感地區的壓力並未完全解除,隻是換瞭一種形式存在。 五、 結論與政策意涵 本書通過對1990年至2014年蘇花政策變遷的細緻梳理,揭示瞭在颱灣高度分化的政治生態中,重大基礎設施政策的製定過程是如何被多元化的倡議聯盟所塑造、挑戰和最終框定的。它不僅為理解颱灣東部發展睏境提供瞭深刻的案例分析,更為理解民主體製下,如何平衡經濟發展、公共安全與環境倫理提供瞭重要的理論參照。政策的“誰說瞭算”並非單一權力的體現,而是不同聯盟在特定政治時機下,有效運用其資源、信念和動員能力的結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魯炳炎

  現職

  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2002年2月起任職迄今)

  學曆
  英國威爾斯大學卡地夫分校(Cardiff University)海運政策博士(2001年)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公共行政碩士(1992年)
  國立颱灣大學政治學係公共行政組學士(1986年)

  經曆
  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2002年2月起任職迄今)
  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碩士後赴歐洲考試及格(1997年)
  立法院國會助理五年
  工商時報經濟研究室研究員(1992年至1997年)

  專書著作
  《公益的價格:非營利行銷的理論與案例》
  《公共政策行銷理論之研究:應然麵與實然麵的對話》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政策變遷的理論文獻迴顧與評述
第三章 從蘇花高、蘇花替到蘇花改的後山傳奇
第四章 研究設計
第五章 政策行動者的信念
第六章 聯盟資源與政策爭議
第七章 政策掮客與製度運作
第八章 學術菁英與環保團體對製度否決點的影響
第九章 結論與建議
附錄1 政府官員任職時間簡錶(1990-2014)
附錄2 政府官員任職時間明細錶(1990-2014)
附錄3 環保署環評委員名單(第一屆到第十屆)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這本書《誰說瞭算?:從蘇花高到蘇花改政策變遷的倡議聯盟分析(1990-2014)》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它對“政策變遷”這一核心概念的解讀上。蘇花公路的規劃和建設,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從最初的“蘇花高”設想到後來的“蘇花改”,這中間必然經曆瞭無數次的調整、妥協乃至重大的方嚮性轉變。而“倡議聯盟分析”的視角,則為理解這些變遷提供瞭極具價值的工具。我猜想,書中會詳細描繪齣在政策的不同階段,活躍著哪些主要的倡議聯盟,以及它們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也許在蘇花高早期,以發展和經濟利益為導嚮的聯盟占據主導,推動著大規模工程的設想;而在後期,隨著環境意識的提升和社會參與的加劇,環保團體和地方居民的聯盟力量逐漸壯大,迫使政策必須納入更多的考量,最終走嚮瞭更注重安全的“蘇花改”。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夠提供具體的案例,比如某個關鍵的政策轉摺點,是如何在一個特定的倡議聯盟的推動下實現的,或者某個聯盟又是如何因為策略失誤而未能達到預期目標。這本書的價值,不應僅僅停留在對曆史事件的梳理,更在於其能夠提供一套分析公共政策背後力量運作的框架,讓我能夠理解類似的政策製定過程。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誰說瞭算?:從蘇花高到蘇花改政策變遷的倡議聯盟分析(1990-2014)》一下就抓住瞭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對颱灣東部海岸公路(也就是蘇花公路)的興建和改建曆程非常感興趣,它不僅僅是一條交通綫,更承載著無數關於發展、環境、地方與中央權力博弈的復雜故事。從1990年到2014年這個漫長的時間跨度,讓我預感到這本書一定深入挖掘瞭不同時期政策製定的背後邏輯,特彆是“倡議聯盟”這個概念,這讓我聯想到在重大公共工程項目推進過程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利益團體、社會組織、甚至個人積極發聲,試圖影響決策。我尤其好奇,在這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裏,究竟是哪些“聲音”在“說瞭算”?是地方居民的生計考量?是環境保護者的呼聲?還是經濟發展的驅動力?這本書會不會像偵探小說一樣,一層層剝開這些復雜的利益網和權力關係,揭示政策是如何在各種力量的拉扯中最終成型的?我期待書中能夠具體呈現不同倡議聯盟是如何形成、他們的訴求是什麼、他們又采取瞭哪些策略來影響政策走嚮。是激烈的公開辯論?是私下的遊說?還是媒體的介入?這本書無疑觸及瞭一個非常核心的議題:在公共政策製定過程中,民主參與的邊界在哪裏,而真正掌握話語權的力量又來自何方。

评分

拿到《誰說瞭算?:從蘇花高到蘇花改政策變遷的倡議聯盟分析(1990-2014)》這本書,我第一個聯想到的便是“民主”的實踐與挑戰。在中國颱灣,尤其是在涉及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議題上,如何平衡不同群體間的利益訴求,如何確保決策過程的公開透明,一直是備受關注的焦點。這本書以“倡議聯盟”為切入點,來解析蘇花公路政策的變遷,這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對權力運作的深刻洞察。我猜想,書中會呈現齣在1990年至2014年這二十多年間,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是如何組織起來,形成具有共同目標和策略的聯盟,並積極地參與到政策的製定與博弈之中。比如,一些民間團體是如何聯閤起來,挑戰官方的規劃方案;一些地方的民意代錶又是如何代錶其選區居民,為爭取權益而奔走呼籲;甚至是一些企業,又是如何通過其影響力,來推動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政策。這本書的意義,也許在於它能夠揭示齣,在看似由政府主導的政策製定背後,其實隱藏著一股股強大的民間力量,它們通過各種方式,或支持,或反對,或修正,最終共同塑造瞭政策的走嚮。這讓我對“誰說瞭算”這個問題,有瞭更深的思考。

评分

《誰說瞭算?:從蘇花高到蘇花改政策變遷的倡議聯盟分析(1990-2014)》這個標題,直擊瞭公共政策製定中的核心議題,讓我産生瞭極大的興趣。蘇花公路的修建,一直以來都是颱灣社會關注的焦點,其背後牽扯著經濟發展、交通安全、生態保護等諸多復雜因素。而本書選擇從“倡議聯盟”的視角來分析其政策變遷,無疑提供瞭一個非常有啓發性的研究框架。我猜想,書中會詳細梳理在1990年至2014年這段時間裏,圍繞蘇花公路項目,究竟形成瞭哪些具有影響力的倡議聯盟,它們的成員構成是怎樣的,各自又持有什麼樣的立場和訴求。比如,在早期,可能是一些支持高速公路建設的商業團體和地方政府,力圖推動“蘇花高”的實施;而在後期,隨著環保意識的覺醒和對安全問題的重視,環保組織、地方居民以及一些非政府組織,可能又會聯閤起來,形成一股反對或要求修改原計劃的力量。這本書或許會深入探討,這些倡議聯盟是如何通過遊說、倡導、媒體宣傳等多種方式,來影響政策製定者的決策,以及這些聯盟之間的互動關係,是如何最終導緻瞭政策從“蘇花高”到“蘇花改”的轉變。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對一個具體政策案例的深入剖析,更在於它可能為我們理解其他類似公共決策過程中的力量博弈,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誰說瞭算?:從蘇花高到蘇花改政策變遷的倡議聯盟分析(1990-2014)》立即吸引瞭我,因為它觸及瞭一個極具爭議性的話題——重大公共工程的決策過程。蘇花公路,這條橫貫颱灣東部險峻海岸綫的公路,其規劃與修建的曆程,本身就是一部充滿波摺與妥協的曆史。我非常好奇,在這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裏,政策是如何在“蘇花高”(可能代錶著某種更宏大的工程設想)嚮“蘇花改”(或許是更務實、更注重安全與環境的方案)之間發生演變的。而“倡議聯盟”的分析視角,則讓我預感到本書將深入剖析在這個過程中,究竟是哪些不同的社會力量在發揮作用。是強大的政治力量?是地方民意?還是環保組織的強烈反對?亦或是工程利益集團的推動?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描繪齣這些倡議聯盟的構成、他們的核心訴求、他們所采取的策略,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是否會有某個關鍵的聯盟,在某一時刻,成為瞭影響政策走嚮的關鍵推手?抑或是多個聯盟之間的此消彼長,最終促成瞭政策的轉嚮?這本書似乎不僅僅是關於一條公路的故事,更是關於權力、利益、社會參與以及民主協商的生動案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