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小言:我眼中的北大與港中大

大學小言:我眼中的北大與港中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北大
  • 港中大
  • 大學生活
  • 校園文化
  • 個人經曆
  • 成長
  • 教育
  • 香港
  • 大陸
  • 留學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陳平原先生從北京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入手,談論大學的功用、校史的力量、教授的職責、校長的眼光、課程的魅力、博士的培養、學科的建設、學生的誌氣、排名的睏惑、改革的代價……兼及大視野與小感觸,短論隨筆暢所欲言,不拐彎、不加註、不粉飾,直來直去,三言兩語道破天機、直指人心。
《求索之徑:大學生活中的抉擇與成長》 導言:時代的浪潮與個體的選擇 我們身處一個快速變革的時代,高等教育的選擇不再僅僅關乎一紙文憑,更關乎個人價值的塑造、未來方嚮的定位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自我實現。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院校的比較,而是深入探討瞭當代大學生在求學過程中所麵臨的普遍性挑戰、關鍵性抉擇以及由此帶來的心路曆程與能力蛻變。它是一部關於“如何上大學”的深度觀察,也是一幅描繪年輕一代在知識殿堂中尋找自我、構建未來的群像圖。 第一部分:象牙塔內的迷思與破局 一、專業選擇的“宿命論”與多元探索 進入大學,專業選擇往往被視為人生的第一個重大“宿命”。本書首先剖析瞭這種壓力來源——社會期望、傢庭期待以及信息不對稱。我們探討瞭許多學生在“熱門專業”與“興趣驅動”之間掙紮的睏境。書中通過對不同學科背景學子的深度訪談,展示瞭知識邊界的模糊性。一個學習工程學的學生,可能對哲學辯論懷有濃厚興趣;一個主修經濟學的,或許在氣候變化研究中找到瞭真正的使命感。 我們強調,大學教育的精髓在於“能力培養”而非“技能鎖定”。真正的價值在於培養獨立思考、快速學習和跨界整閤的能力。書中提供瞭一套係統的自我評估框架,幫助讀者超越分數和排名,審視自己的核心優勢、學習偏好以及長期目標,從而做齣更具韌性的專業決策。我們甚至探討瞭“延期畢業選擇”或“雙學位輔修”背後的理性考量,將選擇權真正交還給學生個體。 二、學術的深度與廣度之衡 大學學習的節奏與高中截然不同,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建構,這種轉變是痛苦而必須的。本書詳細闡述瞭學術參與的不同層次:從基礎的課程學習到深入的研究項目。 我們分析瞭“績點至上主義”的弊端,指齣過度追求高分可能擠壓瞭探索未知領域的時間與精力。相反,我們推崇“有效學習”的理念——如何在高強度的閱讀和寫作中提煉核心觀點,如何在晦澀的理論中找到其現實意義。書中特彆開闢章節,介紹瞭如何與教授建立有效的師生關係,如何抓住研討課(Seminar)的真正價值,以及如何將課堂知識轉化為具有個人烙印的研究報告或畢業論文。這部分內容旨在幫助學生將學習過程從“應付考試”升級為“知識創造”。 第二部分:走齣教室:實踐、鏈接與自我構建 三、實踐教育的價值重估:實習與社會參與 現代大學教育越來越強調“知行閤一”。然而,實習和實踐參與的質量參差不齊。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那些流於形式的“打卡式”實習,並提齣瞭“目標驅動型實踐”的理念。 我們認為,一次有價值的實踐,不在於公司名氣的大小,而在於學習者是否主動承擔瞭超齣預期範圍的責任,是否清晰地記錄並反思瞭其所獲得的經驗教訓。書中收錄瞭多位學生利用暑期或學期進行社會服務、參與非營利組織或自主創業項目的案例,這些經曆不僅豐富瞭他們的簡曆,更錘煉瞭他們的溝通、領導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四、社群構建與人際網絡的質量 大學生活是構建終生人際網絡的關鍵時期。本書區分瞭“社交”與“建立支持係統”的區彆。我們探討瞭社團活動的選擇與投入:是追求數量,還是深度參與少數幾個能真正發揮自身影響力的組織? 更重要的是,本書聚焦於如何處理大學生活中的人際衝突、如何建立健康的友誼圈,以及如何利用校友資源進行職業規劃。我們強調瞭“同伴學習”的力量——那些在你思想受阻時能提供新視角的同學,比任何講座都更有價值。這部分內容旨在引導學生有意識地管理和維護其社會資本。 第三部分:心智的韌性:應對不確定性與自我關懷 五、心理健康與壓力的適應性管理 高強度的學術競爭、對未來的焦慮,使得心理健康成為當代大學生的重要議題。本書以同理心和科學視角探討瞭如何識彆和應對壓力、倦怠(Burnout)和“冒名頂替綜閤癥”(Imposter Syndrome)。 我們提供的不是空泛的安慰,而是具體的應對策略:時間管理的優化、尋求專業支持的渠道,以及如何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本書堅信,麵對失敗時的恢復力(Resilience)是比智商更重要的成功要素。我們通過講述那些在挫摺後重新站起來的學子的故事,鼓勵讀者將“挫摺”視為數據點,而非對個人能力的最終審判。 六、全球視野與文化適應性 在日益互聯的世界中,理解多元文化至關重要。無論是通過交換項目,還是在國內接觸到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文化適應性都是核心競爭力之一。本書探討瞭如何真正融入一個與自己成長環境不同的社群,如何批判性地看待全球議題,以及如何平衡“全球公民意識”與“本土責任感”。我們鼓勵學生將每一次跨文化交流視為一次對自身文化預設的挑戰與重塑。 結語:畢業之後,學習永不止息 大學四年是人生的一個加速器,它提供瞭探索的自由和試錯的空間。本書的最終目的,是幫助每一位讀者最大限度地利用這段寶貴時光,將其轉化為終身學習的內驅力與堅韌的心智。真正的大學教育,是培養一個人在離開校園後,仍能清晰知道自己是誰、想去哪裏,並有能力為之奮鬥的終極素養。這趟求索之旅,纔剛剛開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平原先生


  廣東潮州人,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2008—2012年任中文係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講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執行院長。曾被國傢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作齣突齣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1);獲教育部頒發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人文社會科學】(1995,1998,2003,2009,2013)等。

  先後齣版《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韆古文人俠客夢》、《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中國散文小說史》、《觸摸曆史與進入五四》、《大學何為》、《曆史、傳說與精神——中國大學百年》、《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作為學科的文學史》等著作三十種。治學之餘,撰寫隨筆,藉以關注現實人生,並保持心境的灑脫與性情的溫潤。

圖書目錄



上編 大學小言
小言「小言」…………… 002
隱身與在場 …………… 005
排名的睏惑 …………… 008
擇校之艱難 …………… 011
國際化水平 …………… 014
交換生計劃 …………… 017
留學生比例 …………… 020
走齣去的步伐 …………… 023
本土情懷 …………… 026
什麼樣的校訓 …………… 029
人文學的意義 …………… 032
哪裏的「文學院」 …………… 036
人纔怎樣爭奪 …………… 039
「匿名評審」如何可能 …………… 042
改革的代價 …………… 045
招聘的難度 …………… 048
開會與吃飯 …………… 051
超穩定的職業 …………… 054
校長的閱讀 …………… 057
嘉賓之介紹 …………… 061
大學排座次 …………… 064
「逸事」之可愛與可信 …………… 067
「天纔」能否「豪賭」…………… 071
過多奬勵也是一種「摺騰」…………… 075
申請錶格及研究計劃 …………… 078
誰的麵子更要緊 …………… 081
獨立自尊與隱私保護 …………… 084
如何處罰作弊 …………… 087
內地學生的優越感 …………… 090
香港學生的睏惑 …………… 093
此碩士非彼碩士 …………… 096
人文學者的聲音 …………… 100
研究生們的誌嚮 …………… 103
大學校長的遴選 …………… 106
詩意的校園 …………… 109
大學與城市 …………… 112
教授們的認同感 …………… 115
捐贈者的權利 …………… 119
書院製度的奧秘 …………… 123
中文大學的「風景」…………… 126
紀念碑及大學精神 …………… 129
學者與知識分子 …………… 133

下編 大學評論
我看北大研究生教育 …………… 138
校友與大學文化 …………… 145
上什麼課,課怎麼上?…………… 155
大學:如何「寜靜」,怎樣「緻遠」…………… 165
中原崛起,何處是短闆 …………… 177
中國大學的獨立與自信 …………… 187
「中國博士」是否值得信賴 …………… 197
「大學批評」…………… 208
「另一種大學」的啓示 …………… 211
大學本多事 …………… 219
大學應以文理為中心 …………… 224
「做大事」與「做大官」…………… 229
關於「教」與「育」的思考 …………… 234
作為一種「農活兒」的文學教育 …………… 239
讓教育迴歸常識 …………… 244
附錄:走齣大學體製的睏境
—答《北京大學教學促進通訊》記者郭九苓、繳蕊問…………… 247

圖書序言



  在收入《大學有精神》(北京:北京大學齣版社,2009年)及《曆史、傳說與精神——中國大學百年》(香港:三聯書店,2009年)的《我的「大學研究」之路》中,有這麼一段話:「談論中國大學,可以是專業論文,也可以是即興演說,還可以是隨筆、短論、答問等。之所以長搶短棒、匕首彈弓一起上,一是兼及曆史與現實,努力介入當下的社會(教育)改革,二是思考尚不成熟,為文略嫌匆促。」如此自我辯解,主要是感嘆沒能「就北京大學撰寫沉甸甸的專著」。現在看來,不必那麼自我壓抑——短論就是短論,隨筆就是隨筆,卸下瞭學問的盔甲,暢所欲言,未嘗不是一件快事。若不拐彎、不加註、不粉飾,直來直去,三言兩語就道破天機,或直指人心,那纔叫本事呢。

  不想發展成為專著,就這麼「隨便談談」,談大學的功用,談校史的力量,談教授的職責,談校長的眼光,談課程的魅力,談博士的培養,談學科的建設,談學生的誌氣,談排名的睏惑,談改革的代價……想到哪,談到哪,「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那是很幸福的事情。

  當然,這需要機緣。今年初,《新京報》約我開專欄,說好是自由自在地「談大學」。猶豫瞭好一陣子,終於答應瞭,打動我的是妻子的一句話:不如把近幾年在北大、港中大兩邊跑的感想寫下來。

  說「感想」而不是「思考」,並非故作謙虛。這些年談大學,我發現,抄校訓或章程不頂用,講校史與故事也不頂用,很多時候,大道理誰都懂,隻是一到具體操作,全忘瞭。不是真忘記,而是受各種內外條件的限製,不得不停頓、迂迴乃至放棄。我沒有那麼大的野心,無力指點江山,隻能站在觀察員的立場,從細微處入手,幫助讀者瞭解「另一種大學」。至於你願意從外往內看,還是從內往外看,悉聽尊便。

  平時很少開專欄,隻記得曾為《中國圖書商報'書評週刊》寫《看圖說書》(2000年),在《文物天地》連載《大英博物館日記》(2001—2002年),前者十四則,後者僅七期。這迴堅持這麼長時間,2月開工,12月收攤,中間沒有斷檔,這已經很瞭不起瞭。

  《新京報》2013年3月23日刊齣《大學小言》的開篇《小言「小言」》,可第二、三、四則在此之前就問世瞭。記得很清楚,那天傍晚,我在拉薩齣差,突然接到編輯電話,說版麵齣瞭問題,需要應急,故將我的三則短文捏閤成《陳平原:我眼中的北大與港中大》,明天見報(《新京報》2013年3月2日)。我當然明白是怎麼迴事,亳不猶豫地答應瞭。

  此後各期,除瞭一則「有礙觀瞻」被卡住,其他的基本正常刊齣(偶有因報紙版麵調整而中斷者)。

  9月初,香港《明報》記者來訪,撰寫《中大五十年:大學還有大學精神嗎?—專訪陳平原》、(《明報》2013年9月24日),同時提齣,與《新京報》分享「大學小言」專欄。徵得同意後,《明報》從2013年9月28日起,也是每週一則。至於此專攔結束的時間,《新京報》是2014年1月18日,《明報》則延長瞭一週。

  讓我感動不已的是,居然有不少熱心教育的朋友追蹤此專欄,且不失時機地喝幾句彩。更有好幾傢大陸及香港的齣版社,剛看瞭幾則,便找上鬥來,錶示願意齣書。正是他們的熱情鼓勵,使得我明知這些短文不登大雅之堂,也願意見鏠插針,把事情做完。

  考慮到「大學小言」專欄文字不多,齣書顯得單薄;我配上瞭這兩年所撰關於大學的評論或隨感。兩組文章均按寫作時間排列,其中的思路不無交叉處,可以互相印證。

  十五年前,因編《北大舊事》(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撰《老北大的故事》(南京:江蘇文藝齣版社1998年),被人戲稱為「校史專傢」。我當即發錶《辭「校史專傢」說》(《新民晚報》1998年5月10日),澄清自己的學術立場:「從事學術史、思想史、文學史的朋友,都是潛在的教育史研究專傢。因為,百年中國,取消科舉取士以及興辦新式學堂,乃值得大書特書的『關鍵時刻』。而大學製度的建立,包括其蘊涵的學術思想和文化精神,對於傳統中國的改造,更是帶根本性的——相對於具體的思想學說的轉移而言。」

  這本小書,依舊持此立場:談論中國大學,兼及大視野與小感觸,從自己比較熟悉的北大和港中大入手,但明顯超越「校史專傢」的眼界、趣味與責任。

2013年12月25日於香港中文大學客捨

圖書試讀

上編 大學小言

小言「小言」

朋友約我為《新京報》寫專欄,話說得很輕巧:你不是也在香港教書嗎,為我們寫點小東西,談談香港的教育問題,就當茶餘飯後的「閑聊」。天哪,這麼嚴肅的話題,更適閤於博士論文或專門著作,竟要我用每週一次的「韆字文」來對付,那豈不是殺牛用雞刀嗎?

我說不行不行,「香港教育」的內涵很豐富,包括大學中學小學幼兒園,我略有所知的,僅僅是大學。

「那就談大學問題。」朋友用不容拒絕的口吻說。

想想也是,十多年來,我一直關注大學問題,還齣瞭好幾本書,將話題延伸到香港,也不是不可以。香港這麼個「彈丸之地」,居然湧現三所亞洲一流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而另外五所公立大學也都定位準確,個性鮮明,辦得有聲有色,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確實值得認真探究。

第二天醒來,發現一個大漏洞:我雖也在香港科技大學、香港教育學院、嶺南大學有頭銜(無薪金),可作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講座教授,我對香港大學製度的瞭解,其實是以中大為主。「很好,那就談中大吧。」朋友顯然覺得我的擔心有點多餘。

剛想答應,又冒齣瞭新難題——香港中文大學有文學、理學、醫學、工程學、社會科學等八大學院,我所知道的,僅僅是其中一個很小的角落。掙紮瞭好一陣子,這迴是自己給自己解瞭套:不就是韆字文嗎,沒人要求你麵麵俱到。而且,說得太全麵,反而有悖「專欄文章」的特性。

文學史傢論及香港文壇,大都會關注香港報紙上那些韆奇百怪、無所不能的專欄文章。學院派對此類「豆腐塊」看不上眼,可就像《滄浪詩話》說的:「夫詩有彆纔,非關書也;詩有彆趣,非關理也。」寫專欄也是一種本事,錶麵上東拉西扯,沒個正經,可在如此狹小的天地中騰挪趨避,翻新齣奇,實在不容易。而且,在我看來,專欄文章乃晚清以降文學與傳媒結盟這一主潮所結下來的正果,不該被輕視。你隻能感慨自己或他人無此彆纔,寫不好專欄文章,不能連汙水帶孩子一併潑掉。

如此篇製短小、不成體統、有感而發、隨意揮灑的「即興寫作」,除瞭刊載於報章故多少受現代新聞業影響,若從文體上追溯,約略等於古人所説的「小言」。査《漢語人詞典》,「小言」除瞭作為文體外,大略包含以下二層意思:不閤人道的言論;有關小事的言論;精微之言。若能三者閤一,便是理想的專欄文章——談的是有趣的小事,採用非學術的語言;錶麵上無關大道,偶爾也能談言微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而香港中文大學的部分,則展現瞭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魅力。港中大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開放、多元的校園文化,以及它與國際接軌的視野。作者在書中細緻地描繪瞭港中大依山傍水的美麗校園,那種綠意盎然、充滿活力的景象,讀起來就讓人心情舒暢。與北大那種厚重的曆史感不同,港中大似乎更有一種現代感和國際範。他分享瞭在港中大參與的各種跨文化交流活動,與來自不同國傢的學者和同學交流的經曆,讓我感受到一種開放包容的氣息。特彆是他對港中大教學模式的描述,那種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批判性分析的教學方式,讓我覺得耳目一新。我一直認為,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能力的培養和視野的拓展。港中大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而作者的描述,更是將這種優勢具象化,讓我深刻理解瞭“博雅教育”的真正含義。

评分

總的來說,《大學小言:我眼中的北大與港中大》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好書。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大學的遊記,更是一本關於成長、關於思考、關於人生價值的探索。作者用他細膩的筆觸,為我們展現瞭北大和港中大這兩所頂尖學府的獨特魅力,也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反思自身教育、審視人生道路的寶貴機會。作為一名颱灣的讀者,我從這本書中收獲良多,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夠讀到這本書,從中獲得啓發和思考。它讓我看到瞭更廣闊的世界,也讓我對未來有瞭更多的期待。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對於“學習”這件事有瞭新的認識。作者不僅僅分享瞭他如何在北大和港中大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分享瞭他如何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如何成為一個人。他描述瞭在麵對學術挑戰時的堅持,在麵對人生選擇時的迷茫,以及最終如何在經曆中不斷成長和超越。我尤其欣賞他對“失敗”的態度,他並沒有迴避自己曾經的挫摺,而是將它們看作是寶貴的學習機會。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對於任何一個年輕人來說,都是極其寶貴的財富。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大學的書,更是一本人生的成長指南。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從頭到尾都愛不釋手的書,作者用一種極其細膩、真摯的筆觸,描繪瞭他在北京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這兩所頂尖學府的獨特體驗。作為一名身處颱灣的讀者,我一直以來對大陸和香港的高等教育都充滿瞭好奇與想象,總覺得它們和我們颱灣的教育體係存在著微妙的差異,卻又在某些精神內核上有著共通之處。《大學小言:我眼中的北大與港中大》恰恰滿足瞭我這份探求欲。作者沒有用枯燥的學術語言去堆砌,而是選擇瞭他最真實的觀察、最深刻的感受,將北大和港中大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學術殿堂”呈現在我眼前。 對於北京大學,我一直抱著一種既敬畏又嚮往的情感。書裏描述的北大,不是那種隻存在於新聞報道裏的“高大上”,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和人文溫度。作者描繪瞭北大未名湖畔的四季變換,那是一種詩意的存在,湖光塔影,歲月靜好,讀來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百年學府的沉澱與底蘊。更讓我動容的是,他筆下的北大,不僅僅是書本和考場,更是思想碰撞的熔爐。他講述瞭在課堂上、在社團活動中,與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交流的經曆,那些關於理想、關於社會、關於未來的討論,讓我看到瞭年輕一代的蓬勃朝氣和獨立思考。特彆是他對北大校園裏人文精神的闡述,例如對自由思想的推崇,對曆史文化的尊重,都讓我深感共鳴。我常常會想象,在那樣一個環境裏,自己會是什麼樣子?是會被這濃厚的學術氛圍熏陶,還是會在這宏大的曆史敘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作者的文字,讓我對這些想象有瞭更具體的輪廓。

评分

書中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點是,作者並沒有將北大和港中大簡單地對立起來,而是通過對比和互鑒,展現瞭它們各自的獨特價值。他既贊揚瞭北大深厚的學術積澱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也肯定瞭港中大靈活創新的教學模式和國際化的學術視野。這種不偏不倚、客觀公正的視角,讓我更加欣賞作者的成熟和智慧。他並沒有刻意去褒揚哪一方,而是從一個過來人的角度,真誠地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這種“小言”,其實蘊含著大智慧。我常常會想,如果我們颱灣的大學,也能學習到一些北大和港中大的優點,是不是能夠更加提升教育質量,培養齣更多優秀的人纔?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很好的反思角度。

评分

作者在書中對於“兩岸三地”高等教育的隱形對比,雖然沒有明說,但作為颱灣的讀者,我卻能深深地體會到。他筆下的北大和港中大,與我們在颱灣的大學所經曆的,既有相似之處,也有顯著的不同。這種不同,讓我開始思考,我們颱灣的高等教育,在哪些方麵可以做得更好?我們是否能夠藉鑒北大嚴謹的治學精神,也能夠學習港中大開放創新的教育理念?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寶貴的視角,讓我能夠以一個更開闊的視野,去審視我們自己的教育體係,並從中獲得啓示。

评分

對於書中描繪的校園生活,我更是充滿瞭好奇。作者不僅僅講述瞭學習的壓力,也描繪瞭課餘生活的豐富多彩。無論是北大園裏的各種社團活動,還是港中大校園裏的體育運動和文化節,都讓我看到瞭大學生活不僅僅是枯燥的學習,更是一種多姿多彩的人生體驗。他筆下的友誼,那種純粹而真摯的同學情誼,讓我迴想起自己在大學時期與好友相處的點點滴滴,那種共同經曆青春的時光,是多麼的寶貴。作者將這些生活細節描繪得栩栩如生,仿佛我就是那個參與其中的學生,一起分享著青春的喜悅與煩惱。

评分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所傳遞的真誠和溫度。作者用一種非常個人化、非常樸實的方式,分享瞭他的大學經曆。他沒有炫耀,沒有浮誇,隻是用最真誠的筆觸,記錄下他在北大和港中大所經曆的點點滴滴。那些細小的生活瞬間,那些真摯的情感流露,都讓我感到非常親切。仿佛他就是我身邊的朋友,在跟我分享他最真實、最寶貴的大學記憶。這種親切感,讓我更容易走進他的內心世界,也更容易理解他所錶達的觀點和感受。

评分

我一直覺得,好的大學,不僅僅在於它的排名或者硬件設施,更在於它所孕育齣的獨特精神氣質。北大和港中大,在我看來,正是這種精神氣質的代錶。作者在這本書裏,正是試圖捕捉和傳達這種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比重要的東西。他對於北大那種“兼容並包,思想自由”的描述,讓我感受到瞭它作為中國高等教育殿堂的獨特魅力。而對於港中大那種“追求卓越,開放創新”的精神,也讓我看到瞭它在亞洲乃至全球高等教育領域的獨特地位。他的文字,讓我對這兩所大學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僅僅是地圖上的一個點,而是一個充滿生命力和思想活力的存在。

评分

作者在書中對於“何謂大學”這個問題,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他不僅僅關注學業和研究,更關注大學作為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精神塑造場所。他描繪瞭在北大和港中大經曆的各種挫摺與成長,那些深夜挑燈苦讀的場景,那些為學術難題而苦思冥想的時刻,都充滿瞭真實感。這些經曆,不僅僅是求學路上的印記,更是塑造一個人品格和意誌的熔爐。我尤其喜歡他對“獨立思考”的強調,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比任何知識本身都來得重要。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曆告訴我,大學的意義,在於學會如何學習,如何辨彆真僞,如何形成自己的觀點,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灌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