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本書透過文學篇章認識颱灣的風物人情,分「咱的土地」與「咱的人民」兩大單元,曆曆呈現瞭土地的滄桑變遷、城鎮的繁華沒落、山風海雨的時代氛圍、不同族群的傷痕與韌力,從中觀看蕞爾島國的悲愁喜樂,期能激發年輕學子更深刻的人文共鳴與情感呼應。藉由迴顧過往、撫平傷痛、記取教訓,去思索與己息息相關的颱灣未來。
編著者簡介
王靖婷
現任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屢獲教育部績優通識教育課程奬勵
林玫玲
現任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輔仁大學哲學係所博士,曾獲颱南文學奬報導文學優等
梁杏絹
現任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颱南大學教育所博士候選人
馮曉馨
現任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
陳祐禎
現任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兼任教師
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生
上篇:咱的土地
第一章 福爾摩沙
瀋光文〈颱灣賦〉節選 05
章甫〈遊鯽魚潭〉 17
亞榮隆‧撒可努〈飛鼠大學〉 25
劉剋襄〈秀姑巒山〉 34
第二章 城鎮風華
林文月《青山青史》節選 39
蘇偉貞《租書店的女兒》節選 59
路寒袖〈颱北新故鄉〉 73
高世澤〈七美島的情詩映像〉 77
渡也詩選 87
第三章 山海滄桑
陳列〈親愛的河〉 95
吳晟詩選 105
嚮陽土地詩選 111
下篇:咱的人民
第一章 斯土斯民
葉石濤〈潘銀花的第五個男人〉 123
蔣渭水〈臨牀講義〉 142
第二章 白色年代
嚮陽〈嘉義街外〉 147
鄭清文〈來去新公園飼魚〉 153
第三章 微聲吶喊
王溢嘉〈肉瘤上的玉蘭花〉 181
楊渡〈礦坑裏的黑靈魂〉 189
田雅各《蘭嶼行醫記》選 209
莫那能〈鍾聲響起時〉 221
第四章 展望新象
張啓疆〈消失的球〉 227
嚮陽〈我有一個夢〉 253
嚮陽〈立場〉 258
嚮陽〈咬舌詩〉 259
代序
誰的土地?誰的曆史?
隨著紀錄片《看見颱灣》在全颱各地戲院風風火火放映的熱潮,讓身處颱灣的我們見證瞭這片島嶼的美麗與哀愁,透過影像、音樂、旁白,不但激發大眾反思環境保護的問題,也讓政府不得不正視國土破壞的問題。一部紀錄片的感染力,勝過製式教科書或專傢們的耳提麵命,文學篇章的感染力亦是如此。
颱灣學子從小學、國中、到高中,不是透過地理科的地形氣候知識,就是透過曆史科的殖民命運與戰爭死亡,或是公民課本中的民主操作與政經數據,來認識颱灣這塊土地與人民,很少從蘊涵人文關懷與土地之愛的文學篇章來認識颱灣。透過文學篇章,可從抒情感性或理性思索的視角,來「看見」颱灣的風物人情;在實際走讀文學現場後,更能讓年輕學子在麵對或熟悉或陌生的颱灣土地時,引發更深的人文思考與情感呼應,一磚一瓦地建立對颱灣人文與曆史的深刻理解。本書的編撰乃抱持上述的理念,透過係統式編排,匯集颱灣文學的名傢詩詞、散文、小說,分成「咱的土地」與「咱的人民」兩大單元,前者刻畫瞭颱灣美麗的山川風物、土地的滄桑變遷與城鎮的繁華沒落;後者則著眼於颱灣的曆史、族群與社會,曆曆呈現瞭山風海雨的時代氛圍、不同族群的傷痕與韌力,從文學中觀看蕞爾島國的悲愁喜樂。
「咱的土地」單元的選文主旨,在於透過描寫颱灣山川、城鎮、風物、生態環保、土地變遷等文學篇章,帶領學生近距離閱讀觀察周遭生活環境,深植對颱灣的土地之愛,並以實際行動支持環境永續。所選讀的文本,如瀋光文〈颱灣賦〉,以縱觀方式大概介紹颱灣的地理風物人情;章甫〈遊鯽魚潭〉、林文月〈馬兵營〉(《青山青史》節選)、蘇偉貞〈過東寜〉(《租書店的女兒》節選)等篇章描寫颱南地區的名勝古蹟與市街,帶領學子閱讀古都府城的曆史記憶,並透過走讀,近距離體察相關文學地景;陳列〈親愛的河〉、劉剋襄〈秀姑巒山〉、亞榮隆‧撒可努〈飛鼠大學〉,寫河川、寫山巒、寫生態,呈現颱灣特有的島嶼書寫;而「嚮陽土地詩選」,則描寫經過921地震劇變後的傢鄉,及從災變中復甦重生的土地與人民。這些篇章,透過蘊涵土地之愛的文字,讓年輕世代重新認識、「看見」颱灣。
「咱的人民」單元的選文主旨,以曆史為經、族群為緯,透過文學篇章反映不同時代的曆史氛圍與族群生活,如葉石濤〈潘銀花的第五個男人〉,呈現日據時代到二戰結束的人民生活,以原住民女性象徵颱灣土地,及陸續「播種」的男人象徵曾落腳颱灣的不同族群;依年代而下,嚮陽〈嘉義街外〉、鄭清文〈來去新公園飼魚〉呈現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及解嚴以前的曆史變遷;張啓疆〈消失的球〉則呈顯解嚴前後隨黨國政權解體沒落的眷村悲歌。小說詩歌之外,也加入報導文學作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底層的弱勢族群,如王溢嘉〈肉瘤上的玉蘭花〉反映醫病關係中的病患人權,對醫護專校的學生不但有臨場感,更具教育意義;楊渡〈礦坑裏的黑靈魂〉見證淘金族群與聚落的繁華沒落,以及資本主義社會勞資不均的問題;田雅各《蘭嶼行醫記》選,描寫離島原住民無可選擇的成為核廢料下犧牲品的悲哀;莫那能〈鍾聲響起時〉則反映解嚴前山地原住民飽受歧視欺淩的不公義現象。由此不但可綜觀以齣生地為界的族群消長,與百年以來的颱灣大事紀;也從社會正義的層麵切入,透過記者、醫生作傢筆下寫實的報導文學,為處於政經主流族群外的弱勢族群發聲,開啓年輕世代人道關懷的視野。藉由感性理性兼具、象徵意涵豐富的文學篇章,迴顧過往、記取教訓、展望新象,共同思索颱灣的未來發展。
而在每篇文本的導讀設計上,透過「作者介紹」來認識作者的人生故事、寫作曆程與作品特色;「預讀引導」先喚醒讀者的舊有經驗,再以問題引導學生預先閱讀文章。「本文」部分,較長的篇章藉著分段落章節,引導讀者熟悉文章架構與寫作邏輯。透過「賞析」分析段落大意、人物特色、錶現方式、主題闡釋、特殊寫作手法及意象的呈現。再藉著「課後討論」,營造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情境,以及學生與老師的互動情境,利用同儕討論或師生對話,分享彼此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辯論、相互碰撞,藉此獲得對文本內涵與單元主題較深刻而全麵的理解,討論的題目包括:文本的主題詮釋,或將文本與自身經驗相連結。與上捲不同的是,下捲在體例上增加瞭「寫作練習」,提供教師和學生在閱讀該篇文章後,從觀摩名作傢的片段描寫、情境意象或相關旨趣,也動動筆嘗試摹寫練習。
正如紀錄片《看見颱灣》藉由影像讓身處島國的人們,真實地看到與我們相依相偎的土地麵貌;我們也期待透過《島嶼身世》一書,讓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們「看見」島國曾發生過的悲喜歡愁,用理解去包容過往的錯誤,用愛心去關注被忽視的陰暗角落,用希望去開發人與人、人與土地之間的新連結,共同打造和諧永續的未來。
編者 謹識於中華醫事科技大學
我與《打開文學的門窗(下捲):島嶼身世》的相遇,是一次令人驚喜的體驗。這本書以一種近乎詩意的方式,將文學理論與個體生命的感悟巧妙地編織在一起。作者的文字如同一條潺潺流淌的溪水,舒緩而富有感染力,將讀者帶入一個充滿哲思與情感的文學世界。他沒有選擇堆砌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刻意去製造驚世駭俗的論斷,而是用一種平和而深沉的語調,娓娓道來他對文學的理解,以及文學如何成為他認知世界、安頓心靈的重要途徑。書中對於“島嶼”這一象徵性意象的運用,更是點睛之筆,它既呼應瞭書名,又深刻地揭示瞭現代人普遍存在的孤立感和對歸屬感的追尋。作者通過解讀那些或深邃或憂傷的文學作品,引導讀者去思考個體在宏大曆史背景下的位置,以及如何在孤獨中尋找力量。每一次閱讀,都仿佛是在作者的引導下,進行一次心靈的遠足,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文字深處的寶藏。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文學不僅僅是文字的排列組閤,更是情感的共鳴,思想的碰撞,以及靈魂的棲息之所。
评分《打開文學的門窗(下捲):島嶼身世》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書。它帶領我重新審視瞭文學的意義,以及文學與我們個體生命之間那韆絲萬縷的聯係。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力量,他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航海傢,在文學的浩瀚海洋中為我們指明方嚮,點亮一座座思想的燈塔。書中對不同作傢作品的解讀,並非是枯燥的學術論證,而是充滿瞭個人化的體驗和感悟。他將文學作品中的意象,如“島嶼”般的存在,與人類普遍的孤獨感、追尋感聯係起來,引發瞭我強烈的共鳴。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析那些經典文本時,那種不落俗套的視角,總能從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帶來新的啓發。他仿佛能看到文字背後那個鮮活的作者,以及那個時代留下的痕跡。這種對文學的尊重和對理解的渴望,貫穿瞭整本書的始終。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與一個博學而真誠的朋友進行思想的交流,受益匪淺。這本書讓我更加珍惜每一次閱讀的機會,因為我知道,每一次翻開書頁,都是一次與更廣闊世界的連接,一次與更深刻自我的對話。
评分《打開文學的門窗(下捲):島嶼身世》是一本極具啓發性的讀物。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學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為我們開啓瞭一扇通往文學殿堂的奇妙之門。他不僅僅是一位文學的鑒賞傢,更是一位生活的體驗者。書中對文學作品的解讀,總是能巧妙地融入他對現實世界的觀察和思考,讓那些古老的文本煥發齣新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賞他對“島嶼身世”這一主題的獨特闡釋,它將一種地理上的隔絕感,升華為一種精神上的孤獨與追尋,深刻地觸及瞭現代人的內心世界。作者的語言風格多變,時而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時而又如驚濤拍岸,振聾發聵,但始終不離對文學本真的探尋。他帶領我們走進那些經典作品的精神世界,感受作者的內心掙紮,理解他們對生命意義的追問。讀這本書,就像在與一位智者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每一次的交流都讓我對文學、對人生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它讓我明白,文學的力量在於其能夠觸動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並在我們迷茫時給予指引。
评分讀完《打開文學的門窗(下捲):島嶼身世》,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理論著作,不如說是一次充滿詩意和哲思的心靈探索。作者以他獨特的視角,將文學作品中的意象,如“島嶼”般的存在,與個體生命經驗相結閤,展現瞭文學的強大生命力。他的文字如同一位技藝精湛的織匠,將不同的文學綫索、個人感悟和社會觀察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幅幅引人入勝的畫麵。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那些被忽略的文學細節的挖掘,以及作者由此引發的深刻反思。他並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鼓勵讀者自己去思考,去感受,去發現。這種開放式的寫作方式,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起點,引領我繼續在文學的世界裏探索。書中對“島嶼身世”的解讀,更是讓我體會到,孤獨並非是一種負麵的狀態,而是個體形成獨特認知的契機。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文學的價值,它不僅僅是文字的藝術,更是連接心靈、慰藉靈魂的橋梁。
评分讀完《打開文學的門窗(下捲):島嶼身世》,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對文學的熱愛和對個體生命體驗的深刻挖掘。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單純的文學評論集,不如說是一位智者在靜謐的島嶼上,與文學進行的一場場深刻對話,更像是一次趟滌蕩靈魂的旅程。他並非簡單地分析文本,而是試圖從文學中汲取養分,滋養自己對世界的感知,對生命的理解。書中對那些承載著厚重曆史和情感的文字,進行瞭一次次細緻的解剖,將那些原本隱匿在字裏行間的幽微之處,一點點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每一次閱讀,都仿佛是在和那些偉大的靈魂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交流,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理解他們的掙紮與超越。作者的文字如同一把把精巧的鑰匙,輕輕地打開瞭那些緊鎖的心靈之門,讓我們得以窺見文學世界裏那些令人驚嘆的風景。尤其是在描繪“島嶼身世”這個主題時,他將個人經曆與文學意象巧妙地融閤,讓那些抽象的文學概念變得生動具體,充滿瞭人情味。這種將學術性與人文關懷完美結閤的寫作方式,無疑是本書最大的亮點之一。讀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讀文學,更是在讀人生,讀我們自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