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給我們的人生規劃瞭一份藍圖;《中庸》是總結性著作,對儒傢思想的核心精神進行瞭提煉和昇華。
這樣譯注《大學》、《中庸》,專傢不覺其淺,大眾不覺其深。
"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 --- 硃熹
作者簡介
張子維
中國語文學係畢業,從事文字工作。
鑽研中國古典文學十餘年,學養俱豐,曾協同中小學國文教科書的編撰工作。
認為古典文學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思想寶藏,我們有義務傳給後世子孫,工作之餘緻力古典文學與哲學思想的注釋。
著有《我的第一本論語讀本》、《我的第一本孟子讀本》、《莊子─這個智慧我們用瞭2300年》、《讀懂道德經的第一本書》等。
《大學》
經一章
傳十章
第一章:明明德,奠定人生之基
第二章:日日新,塑造人生之要
第三章:止於至善,成就人生之本
第四章:知所先後,接近做人做事之道
第五章:格物緻知,獲取知識之途,豐富追求之源
第六章:誠其意,慎其獨,開啓立身之根
第七章:修身先正心,好心態是人生進修之梯
第八章:齊傢先修身,正己而後正人
第九章:治國先齊傢,不齣傢而成教於國
第十章:平天下先治國,兼濟天下,世界和平
《中庸》
第一章:天地萬物的根本
第二章:君子遵循的道德
第三章:世間最高的道德
第四章:難以實行的道德
第五章:孔子發齣的嘆息
第六章:智慧君主的方法
第七章:自以為是的聰明
第八章:孔子由衷的贊許
第九章:實現理想的艱難
第十章:何為真正的堅強
第十一章:孔子內心的堅持
第十二章:貫通天地的道德
第十三章:謹言慎行的君子
第十四章:隨遇而安的坦然
第十五章:追求理想的起點
第十六章:世人敬畏的力量
第十七章:高尚之人的所得
第十八章:宗廟祭祀的禮法
第十九章:最高標準的孝道
第二十章:治理天下的法則
第二十一章:天性教化的差異
第二十二章:真誠可至的成就
第二十三章:次於聖人的選擇
第二十四章:至誠之人的能力
第二十五章:成全萬物的智慧
第二十六章:天地之間的大道
第二十七章:聖人君子的偉大
第二十八章:民眾應循的本分
第二十九章:天理人情的典範
第三十章:化育萬物的德行
第三十一章:偉大聖人的智慧
第三十二章:真誠達到的智慧
第三十三章:高尚美德的境界
序
修身養性讀《大學》和《中庸》
《大學》、《中庸》齣自《禮記》中的兩個篇章,《大學》是第四十三篇,《中庸》是第三十一篇,宋代學者先後將這兩篇文章從《禮記》中抽齣,詳細注解,單獨成書。南宋硃熹則將《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撰寫瞭《四書章句集注》,使其成為最重要的儒學經典,也成為教化百姓的最重要典籍。
《大學》以人的修身為核心,強調人的修身養性不隻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格物、緻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為「內修」。齊傢、治國、平天下則是修身的目的,為「外治」。而中間的修身一環,則是連結「內修」和「外治」兩方麵的樞紐:嚮內,就是獨善其身;嚮外,便是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下》)便成為兩韆多年來中國一代又一代知識份子的生命曆程。
可以說,中國人的精神內核、文化特點、民族性格,也都由此鑄造。時至今日,不管是否意識明確,不管積極還是消極,「格、緻、誠、正,修、齊、治、平」的觀念總是或隱晦或明顯地在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我們的人生曆程最終仍然是在這儒學的進修階梯上或近或遠地展開。
《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的一篇,一般認為它齣於孔子的孫子子思(西元前483—西元前402)之手。孔子去世後,儒傢分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後代因此而尊稱子思為「述聖」。《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學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內容並非現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之意,其主旨在於修養人性。其中包括學習的方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也包括儒傢做人的規範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以及朋友之間的相處交往規則和智、仁、勇三種重要的德行等。《中庸》強調「誠」,認為「誠」是實現中庸之道的關鍵。
《中庸》內容豐富,不僅提齣瞭「中庸」作為儒傢的最高道德標準,而且還以此為基礎討論瞭一係列的問題,涉及到儒傢學說的各個方麵。所以,《中庸》被推崇為「實學」,也就是對人生有實際明確的指導作用,被視為可供人們終身受用的經典。
如今,中國人經曆過對物質與西方文化單純強烈的嚮往與追求之後,傳統文化經典與精髓對社會整體的意義,對每一個個體人生的意義,已經重新得到越來越普遍的認可與重視。中國人開始迫切地渴望重新建立起與傳統文化的續接。
《大學》、《中庸》這兩部文化經典能夠幫助我們建立比較理想的人格,幫助我們抵抗人生中的黑暗與虛無。這一點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尤為重要和有效。
大學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親民③,在止於至善。
知止④而後有定⑤;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⑥。
物有本末⑦,事有終始⑧,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傢⑨;欲齊其傢者,先修其身⑩;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傢齊;傢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緻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釋】
①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指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禦書數」等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禮節;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
②明明德:前一個「明」為被動用法,即「使彰明」。後一個「明」做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善良的品德。
③親民:「親」(ㄒㄧㄣ),「新」的通假字,動詞,革新、棄舊圖新。親民,也就是使民新,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
④知止:知道應該停止的地方,也就是達到完善。
⑤有定:誌嚮有明確肯定的方嚮。
⑥得:收獲。
⑦物有本末:明德為本,新民為末。
⑧事有終始:知之為始,能得為終。
⑨齊其傢:管理好自己的傢庭或傢族,使傢庭或傢族和美,蒸蒸日上,興旺發達。
⑩修其身:培養鍛鍊自身的品行。
○11緻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提高認知能力。
○12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推究其道理。
○13庶人:指平民百姓。
○14壹是:都是。本:根本。
○15:相對於本而言,指枝末、枝節。
○16厚者薄(ㄅㄛˊ):原本很厚的東西看成薄的。薄者厚:原本很薄的東西看成厚的。指該重視的不重視,不該重視的卻加以重視。
○17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大學、中庸》這本書,它不是一本簡單的教材,而是一次關於人生智慧的深度對話。書名“應該這樣讀”,就暗示著作者要帶我們走一條更具啓發的閱讀之路。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想要一探究竟。作者的行文風格非常獨特,他既有學者嚴謹的考證,又不失普通人對生活的熱愛與思考。在解讀《大學》時,作者對“親民”的理解,讓我耳目一新,他將其上升到一種“愛民如子”的境界,並強調瞭這種“親”的實踐性,即要切實地去關懷和幫助他人。這種解讀,讓我看到瞭儒傢思想中蘊含的深厚人文關懷。而在《中庸》的部分,作者對“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五事”的闡述,更是讓我受益匪淺。他將這五者看作是一個完整的過程,缺一不可,並且強調瞭“篤行”的重要性,即隻有將所學付諸實踐,纔能真正地達到“中庸”的境界。讀這本書,我感到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智慧的殿堂,聆聽智者教誨。作者的語言樸實無華,卻又字字珠璣,讓我對傳統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同。這本書,確實如其所言,為我提供瞭一種“應該這樣讀”的全新視角。
评分翻開《大學、中庸》這本書,我立刻被它所散發齣的獨特魅力所吸引。書名中的“應該這樣讀”幾個字,就如同一個神秘的邀約,勾起瞭我探索內心深處智慧的渴望。作者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帶領我走進《大學》與《中庸》的深邃世界。我驚喜地發現,這本書並非枯燥的學術研究,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和哲理的光輝。作者在解讀《大學》時,對“誠意”的闡釋尤為深刻,他將“誠意”上升到一種對真相的追求,一種不自欺的態度,這讓我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是否真正做到“誠”。而對《中庸》中“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解讀,更是將人性的本源與人生追求的目標緊密地聯係在一起,讓我豁然開朗。作者的語言流暢自然,充滿瞭感染力,他善於用貼近生活的比喻和生動的案例,將那些看似深奧的哲學原理,化為易於理解的智慧。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對這兩篇經典有瞭更深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我學會瞭如何將這些古老的智慧,融入到現代的生活之中,去指導我的行為,去審視我的內心。這是一種心靈上的洗禮,一種對人生意義的重新探索。
评分初次接觸《大學、中庸》這本書,就被其“應該這樣讀”的書名所吸引,它帶著一種自信而又謙遜的姿態,仿佛在邀請讀者一同踏上一段探索古老智慧的旅程。我帶著一份好奇與期待,翻開瞭這本書。作者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大學》與《中庸》這兩篇被譽為儒傢思想基石的經典,呈現在我們麵前。他沒有生搬硬套古人的話語,而是用現代人的視角和語言,去剖析那些韆年不變的真理。在閱讀《大學》時,我被“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邏輯鏈條深深吸引,作者將其中的關聯性解釋得淋灕盡緻,讓我明白瞭個人修養與社會責任之間緊密的聯係。而對於《中庸》的“誠”與“仁”,作者更是通過大量生動的例子,將這些抽象的道德概念具象化,仿佛就在我們身邊發生。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讀“君子之道”時,並沒有將其描繪成高不可攀的聖人形象,而是強調瞭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性,即“慎獨”與“恒”。這種解讀,讓原本以為離我們很遙遠的古老智慧,瞬間變得觸手可及,並且充滿瞭現實指導意義。我感覺這本書不愧為一本“應該這樣讀”的導覽,它幫助我撥開瞭層層迷霧,看到瞭中國傳統文化深厚底蘊中蘊含的普世價值。
评分《大學、中庸》這本書,讀來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尤其是“應該這樣讀”這幾個字,它不是在教你死記硬背,而是在引導你如何真正地去領悟。作者的解讀非常細膩,他沒有將《大學》和《中庸》看作是孤立的文本,而是將它們置於一個更廣闊的哲學和曆史語境中進行闡釋。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大學》中“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幾句話的解讀,他層層遞進,將“止”的意義從錶麵的目標設定,引申到對內心欲望的約束,以及最終達到一種精神上的寜靜和自由。這種由內而外的思考方式,讓我對“格物緻知”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單純的知識獲取,而是對事物本質的探求和對自我意識的覺醒。而在《中庸》的部分,作者巧妙地將“中庸”與“過猶不及”聯係起來,強調的是一種恰到好處的智慧,一種在復雜環境中保持平衡的能力。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在與古聖先賢對話,聽他們講述如何在這個紛繁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安寜與力量。這本書不僅是理論的闡述,更是實踐的指南,它教會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細微的調整,去實現人生的升華。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大學、中庸》著實讓人好奇,尤其是“應該這樣讀”這幾個字,仿佛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正要嚮你娓娓道來塵封已久的智慧。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一種古樸而又親切的氛圍,字裏行間似乎蘊含著跨越韆年的迴響。我嘗試著跟隨作者的指引,去理解這兩篇經典所傳達的深層含義。它不僅僅是一本解讀古代典籍的書,更像是一扇通往自我修養和人生智慧的門。作者的語言不像很多學術著作那樣枯燥乏味,反而充滿瞭生動性和啓發性,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産生共鳴。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大學》“格物緻知”部分時,那種由外而內、由淺入深的講解方式,仿佛將抽象的概念變得觸手可及。而對於《中庸》的“庸”字,作者更是賦予瞭全新的視角,不再是簡單的“平庸”或“平常”,而是指嚮一種恰到好處、和諧統一的狀態。這種解讀方式,讓我在閱讀時,總能感受到一種豁然開朗的喜悅。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能讓你重新審視那些你以為已經熟悉的概念,發現它們背後蘊藏的無限可能。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人生道路的選擇,以及如何與他人相處,都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一種對心靈的滌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