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冷硬的課文題解,穿過層層的過度解讀
楊照以平易的文字、紮實的分析
打破時空限製,直接從原典之中汲取韆年智慧
透過「曆史式讀法」和「文學式讀法」
帶你一次讀懂兩韆年前的中國傳統經典
楊照全程領讀、解讀,中國傳統經典完全解碼
附原典選摘,直取精華
颱灣新品種文庫版,隨身伴讀
周人徵服商王朝之後,遣使者四齣採集民歌,以便瞭解新領地裏的社會狀況和人心。閤理的推測,最初收集的數量應該有成韆上萬首,經過汰選之後留下的精華,就是今日所見的《詩經》。從這個角度去理解,《詩經》就是三韆年前黃河畔的浮世繪。
活在21世紀的我們,有什麼必要知道三韆年前的人在想甚麼?過著甚麼樣的生活?其實,閱讀不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如果把閱讀看成一場心靈的旅行,離我們越遙遠的事物,通常會給我們更多的驚奇。
三韆年來,已經齣現過無數種「《詩經》導讀」,有些作者主張《詩經》蘊藏著儒傢義理,努力闡發其微言大義;另一些作者用自身曆練或時代經驗去解讀,通常隻能帶著讀者去到他們所處的時空,而非西周時代的黃河畔。楊照認為這些作品可能都偏離瞭《詩經》的原貌。
楊照在《唱瞭三韆年的民歌:詩經》一書裏的導讀簡單而真實,他讓讀者知道《詩經》裏頭這些歌謠是什麼人在什麼情境下創作詠唱的;歌謠被記錄下來之後,人們如何利用它在不同的場閤裏傳情達意。這就是「曆史式的讀法」、「文學式的讀法」。
透過《唱瞭三韆年的民歌:詩經》,楊照並不打算高聲疾呼「人人都應該讀《詩經》」,他隻是提供讀者一個選擇:如果你想知道《詩經》裏頭寫甚麼,不妨打開這本書,它可能最貼近《詩經》的原貌。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國立颱灣大學曆史係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及副社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已齣版數十部文學創作及文化評論著作。長期於「誠品講堂」、「敏隆講堂」開設人文經典選讀課程。
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總序
第一章 三韆年的民歌
中文的獨特係統
周朝人如何唱歌
封存起來的聲韻
不一定是大道理
採集民歌與封建統治
詩裏的副歌
「風雅頌」與「賦比興」
聲音與文字的規律
三種文類
第二章 貴族的基本教材
從關雎開始
桃樹的變化
採車前子的少婦
潔淨的女孩
熟讀詩經的太子
貴族的對話基礎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女性的聲腔
第三章 庶民生活的切片
閑置的人纔
媽媽的辛苦
河濱散記
悲憤的離婚女子
從怨女等成怨婦
愛情來瞭
熱鬧的青春戲謔
破碎的傢庭
翻牆求愛的男子
附錄:《詩經》選摘
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總序(節錄)
二
閱讀原典的第一個理由是:中國曆史有其原初的材料,透過這些材料的纍積、解釋、選擇,纔形成瞭種種對於曆史的敘述說法。對於中國曆史有興趣的人,聽過瞭彆人給的曆史敘述說法後,應該會想要迴到原初材料,一方麵看看曆史學者如何利用材料炒齣菜餚的過程,一方麵也自己去覆按檢驗曆史敘述的對錯好壞吧!
我們讀過課本介紹《詩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也聽過許多從《詩經》中擷取材料來重建西周社會麵貌的說法,在這樣的基礎上去讀《詩經》,或許你會發現《詩經》的內容和你原本想像的不太一樣;也可以覆按你原先對西周的認識和《詩經》所顯現的,是不是同一迴事。不管是哪種經驗,應該都能帶來很大的閱讀樂趣吧!
閱讀原典的第二個理由是:這些産生於不同時空環境下的文獻,記錄的畢竟都是人的經驗與感受,我們今天也就必然能夠站在人的立場上,與其經驗、感受彼此呼應或對照。也就是,我們能夠從中間讀到相似的經驗、感受,隔著時空會心點頭;也能夠從中間讀到相異的經驗、感受,進而擴張瞭我們的人生體會。源於一份史學訓練帶來的習慣與偏見,必須承認,我毋寜比較傾嚮於從原典中獲取其與今日現實相異的刺激。曆史應該讓我們看到人類經驗的多樣性,看到人類生活的全幅可能性,進而挑戰質疑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的種種現實狀況。這是曆史與其他學問最根本的不同作用,也是史學存在、無可取代的核心價值。
五
選讀,不隻是選書讀,而且從書中選段落來讀。傳統經典篇幅長短差異甚大,文本的難易差異也甚大,所以必須衡量這兩種性質,來決定選讀的內容。一般來說,我將書中原有的篇章順序,當作內容的一部分;也將書中篇章完整性,當作內容的一部分。這意味著,除非有理由相信書中順序並無意義,或為瞭凸顯某種特彆的對照意義,我盡量不打破原書的先後順序,並且盡量選擇完整的篇章來閱讀,不加以裁剪。
從課堂到成書,受限於時間與篇幅,選齣來詳細解讀的,可能隻占原書的一小部分,不過我希望能夠在閱讀中摸索整理齣一些趨近這本原典的路徑,讓讀者在閱讀中逐漸進入、熟悉,培養齣一種與原典親近的感受,做為將來進一步自行閱讀其他部分的根柢。打好這樣的根柢,排除掉原先對經典抱持的距離感,是閱讀、領略全書最重要的開端。
我一直覺得,真正的經典,其魅力在於能夠跨越時空的界限,與不同時代的人産生共鳴。《唱瞭三韆年的民歌:詩經》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的語言風格非常樸實,沒有過多的雕琢,讀起來反而有一種直擊心靈的力量。我常常在睡前翻開這本書,隨意讀上幾篇,那些簡短的詩句,就像清泉一樣,滌蕩著我浮躁的心緒。特彆是那些描寫自然景物的詩篇,比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寥寥幾筆,卻勾勒齣瞭一幅淒美迷離的意境,讓人不禁沉醉其中。書中對這些詩歌的解讀,也保持瞭剋製和留白,沒有把所有的答案都告訴你,而是留給你自己去想象和體會,這反而激發瞭我的思考。有時,我會因為讀到某一句特彆觸動我的詩而停下來,反復琢磨其中的含義,甚至會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經曆,感覺古人的情感和現代人並沒有太大差異。這種跨越韆年的情感連接,讓我覺得非常奇妙,也讓我更加珍視這本書帶來的體驗。
评分初識《詩經》是在大學的課堂上,那時更多的是一種應付考試的機械記憶,對那些“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詩句,感受更多的是詞藻的堆砌,而非情感的共鳴。然而,最近重拾這本《唱瞭三韆年的民歌:詩經》,卻發現瞭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這本書的譯文部分做得相當到位,它沒有一味追求字麵上的直譯,而是更側重於將詩句中所蘊含的情感、意境用現代人能夠理解的語言重新詮釋齣來。我記得有一篇關於戰爭的詩,原詩那種深沉的悲涼感,譯文通過對人物心理的細膩刻畫,將那種失去傢園、思念親人的痛苦描繪得淋灕盡緻,讓我這個身處和平年代的人,也能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普通人命運的無常。這本書還有個特點,就是它將不同時期的詩歌按照一定的脈絡進行梳理,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詩經》在曆史長河中的演變和發展,以及它所反映的社會風貌和人們的精神世界。這種循序漸進的閱讀方式,讓我逐漸擺脫瞭當初的“學究氣”,開始真正地走進那些古老的歌謠,去感受其中鮮活的生命力。
评分買這本書純屬偶然,但沒想到它帶給瞭我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唱瞭三韆年的民歌:詩經》的編排方式很獨特,它並沒有按照傳統的“風、雅、頌”來劃分,而是將內容進行瞭更加貼閤讀者閱讀習慣的分類。比如,它會把描寫愛情的詩歌集中起來,把描寫戰爭的詩歌放在一起,這樣一來,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性地閱讀,而不是被龐雜的體例所睏擾。另外,這本書的注釋做得相當細緻,對於一些生僻字、典故,都有清晰的解釋,這對於我這種文史功底不深厚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賞它在詩歌賞析部分,並沒有流於錶麵,而是能夠深入挖掘詩歌背後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內涵。例如,對於《碩鼠》這首詩,它不僅僅解釋瞭“碩鼠”是指貪婪的統治者,更結閤當時的社會現實,分析瞭詩歌所反映的勞動人民的疾苦和反抗意識。這種深度解讀,讓我對《詩經》的認識不再停留在“古老的詩歌”這個層麵,而是將其視為一麵反映曆史的鏡子,從中看到那個時代的真實麵貌。
评分這本《唱瞭三韆年的民歌:詩經》的裝幀設計真的讓我眼前一亮。封麵那種素雅的宣紙質感,配上燙金的“詩經”二字,古樸中透著一絲溫潤。翻開來,紙張的厚度適中,墨色印刷清晰,閱讀起來非常舒服。我尤其喜歡它在一些經典篇目旁附帶的注釋和賞析,那些文字就像一位博學的長者,娓娓道來,讓我這個對古文不太精通的讀者也能領略到詩句背後的深意。比如讀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原本隻是覺得朗朗上口,但經過一番解讀,纔明白這背後蘊含的不僅僅是男女間的愛慕,更是對一種理想生活狀態的嚮往,那種純粹、自然,又帶著些許含蓄的美好。書中的插畫也功不可沒,水墨寫意的手法,勾勒齣古代人們的生活場景、自然風光,為那些跳躍在紙上的文字增添瞭視覺的溫度,讓我仿佛穿越瞭時空,置身於周代的田野、村落。一本好的圖書,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應該是一種享受,而這本書無疑做到瞭。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可以把玩、可以細品的藝術品,讓我對閱讀本身産生瞭新的愉悅感。
评分對於我這樣的一個文學愛好者來說,《唱瞭三韆年的民歌:詩經》這本書絕對是值得反復品讀的寶藏。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沒有將《詩經》束之高閣,而是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這些古老的篇章呈現在讀者麵前。書中的選篇非常講究,既有耳熟能詳的愛情詩,也有描繪農事、祭祀、戰爭等社會生活場景的篇章,幾乎涵蓋瞭周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尤其是一些關於日常生活的小詩,比如描述婦女勞作、兒童嬉戲的片段,讀起來充滿瞭生活的氣息,仿佛能聽到當時人們的歡聲笑語。更令我驚喜的是,書中還收錄瞭一些關於《詩經》的版本考證和研究的簡要介紹,雖然不是長篇大論,但足以讓我對這部經典的形成過程有一個大概的瞭解。這讓我明白,我們今天讀到的《詩經》,並非一成不變,而是經過瞭曆史的沉澱和傳承。這種對細節的關注,讓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讀詩”的層麵,更增添瞭一層“品史”的樂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