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破執著第八識為真心之說,詳解親證真如佛性之法,為您尋迴正確的開悟之道!
◎以法義辨正建立正確知見,說理層次分明,帶領學人早日踏上開悟的道程。
◎秉「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正念,帶讀者擺脫世間邪教導,親證「真如」。
佛教八識,分彆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第八識即是「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之名,來自梵文譯音,其意為「含藏」,也就是,收藏包含前七識所造作齣來的善惡諸業種子。
人在生命結束後,所有世間法和齣世間法的一切種子,都收藏在第八識裏,遇到緣,便起現行,一如田地放下種子,從而齣生果實,故亦有八識田之稱。
當今佛教界,一部分人認為第八識為真心,其實是嚴重破壞佛法的知見。
本書將經典紀載之「阿賴耶識猶如毒藥」、「虛妄無常」、「識蘊所攝」、「是有為法」……等一一提齣,足證《開悟不是證得第八識》。
更將佛菩薩開示親證真如佛性的方法、方嚮與原理詳細說明,希冀有心修學佛法之人,早日踏上開悟修行的道程。
作者簡介
陳朝猛
簡曆:
1959年 齣生於嘉義縣
1975年 畢業於嘉義大林國中,畢業後北上學習彫刻
2000年 獲中華民國第十五屆版印年畫 首奬
2000年 颱中市政府文化局 個展
2002年 獲中華民國第十七屆版印年畫 首奬
2002年 國立颱北藝術大學 水印木刻教學
2003年 高雄市立社會教育館 個展
2003年 嘉義縣立文化局 個展
2004年 颱北縣石碇藝文館 個展
2005年 獲中華民國第二十屆版印年畫 首奬
2006年 獲中華民國第二十一屆版印年畫 首奬
作者序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而第八識是有為法,當然如夢幻泡影,如《華嚴經》說:【善男子!諸業虛妄,積集名心,末那思量,意識分彆,眼等五識瞭境不同。(中略)善男子!愚癡凡夫,妄起分彆,無中執有,有中執無,取阿賴耶種種行相,墮於生滅二種見中,不瞭自心而起分彆。】
經典雖然分明這麼說,但是當今佛教界,卻有人認為「證得第八識就是開悟」。
說:唯識有虛妄與真實之彆,不可以單說虛妄唯識。
還說「第八識能生諸法,是真實心」。
也強調:第八識就是如來藏。
並且主張「第八識是真心,真心上的作用叫做佛性」。
又說:見到真心上的作用,叫做見性,名為眼見佛性。
甚至認為:「第八識的真實與如如,叫做真如。」
還說:證得第八識,是菩薩道五十二階位的習種性中的第七住;而眼見佛性,是第十住。
並且把禪門三關,定位為「明心」、「見性」與「證慧解脫果」。
或說:「真心與妄心同時並存。」「真心與妄心和閤在一起」。
也說:第八識是無分彆心,那是對未悟的人「方便說」而已;如果已經悟得第八識,就對他說「第八識是有分彆的」。
甚至說:第八識是無為法,是不生不滅的心,可以用「明說」的方式讓人開悟。
以上這些都是誤會佛法的知見。
然而,會有這些錯誤看法,那是因為對於第八識的瞭知與否,並不會妨礙解脫道的修證。因此佛陀在初轉法輪時,比較沒有詳細說明。
結果到瞭現今這個時代,已經可以把佛陀說的三乘經典,收集在一片電子光碟裏,所以,一般人都可以在唯識經典中,找到第八識的體性與行相,那當然可以知道第八識有什麼作用。
因此那些參禪覓心者,就可以現前觀察自己的身體,確實有第八識執持著;不然,也可以依眾生昏迷、全身麻醉、無心睡眠或命終捨身時,來比類觀察自己的身體,確實有第八識執持著。因此,把這個「能執持身體的第八識」,說為真心。
其實,從第八識會執持色身,就知道第八識不是真心。因為會執持身體,錶示是有作用的有為法,而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試想,這樣的心怎麼會是真心?
但是,當有人證明第八識是有為法的時候,這些人就會套用八不中道的義理,來說「第八識非有為、非無為」,而自創「第八識具有有為與無為兩種體性」。
可是,這隻是自圓其說而已。因為八不中道,是在描述真如的不二法性。而且,一個道理的成立,必須有聖教量為依據。試問,哪部經典說「第八識是無為的自性」?
我們要知道,認為第八識是真心這個觀念,與那些把意識心當作真心的人,根本沒有兩樣,都是把五陰當中的一陰當作真實,隻是第八識比意識心深細難悟而已。
還有,會把第八識說成真心,那是因為《楞伽經》說:「阿賴耶識名如來藏」。但是,阿賴耶識名如來藏,那是理所當然的。就像水結成冰,可以說「冰是水」,但不可以說「冰就是水的原來樣子」。阿賴耶識也是這樣,當真如心體本具功能起用,就名為如來藏。這時候可以說「五蘊是如來藏」,當然也可以說「阿賴耶識名如來藏」。
但是,不可以因為這樣,而把五蘊或阿賴耶識,說是真如本體的原來樣子。而佛弟子首要求證是真如本來麵目,不是隻知道「冰是水的阿賴耶識名如來藏」而已。
更何況,佛說「阿賴耶識名如來藏」,這是為瞭讓二乘人證悟法無我。因為二乘初果以上的人,都是已經證得人無我的生空真如,佛纔接著說般若與唯識,讓他們能繼續證法無我,這一點是要瞭解阿賴耶識名如來藏的前提,如經上接著說:【大慧!我為勝鬘夫人及餘深妙淨智菩薩說『如來藏名藏識,與七識俱起,令諸聲聞見法無我』。】
如今卻有人因一句阿賴耶識名如來藏,而說「開悟是證得阿賴耶識」,結果把親證真如的見道標的給埋沒,真是應瞭佛說的【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彆執為我。】
當知,直接對尚未證得真如本體,或因緣未成熟的人說「阿賴耶識名如來藏」是不如法的。
因為,佛法修證本來就有次第。如世尊初轉法輪先說解脫道,讓二乘人證得生空真如,知道可以解脫生死;然後再於第二轉法輪時,略說般若;第三細說唯識。
如今卻有一些人,從電子佛典上搜尋的經文,也不揀擇哪些是證悟本心以後所要修學的,而直接把它拿來當做開悟入門的知見,結果把真正想修行的人給誤導。
要知道,開悟是親證自己的菩提涅槃元清淨體,也就是真如本心;而阿賴耶識名如來藏,這是證悟以後所要修學的,不可以本末倒置。
又認為阿賴耶識是真心的人,把阿賴耶識的見分,說為佛性。說,佛性是阿賴耶識的作用。但是,世尊說的佛性,是真如心體。也就是,不論阿賴耶識的自體,或是見分,都隻是真如佛性本具作用而已。
又說,真如是所顯性,是依阿賴耶識的真實與如如而顯的名稱。可是,經典說的所顯性不是這樣,如《成唯識論》說:「空無我所顯真如,有無俱非,心言路絕,與一切法,非一異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
又依《菩薩瓔珞本業經》說「證瞭阿賴耶識,就是菩薩道五十二位階的習種性中的第七住」;又舉《涅槃經》說「肉眼可以看見佛性」;並且把眼見佛性定位在第十住。
這些都不正確,因為《本業經》說的第七住,那是行者在第六住親證真如心體時,如果能夠得到善知識攝受,那就可以進入第七住;至於眼見佛性,佛在《涅槃經》是說「慧眼可以少分見於佛性」,不是肉眼可以看見佛性。還有,《涅槃經》說的「十住菩薩可以少分眼見佛性」,這經上說的十住,是「初地乃至十地的諸地菩薩」,不是習種性的第十住。
又把禪門三關定位為:證第八識為破初關(明心);眼見佛性為第二重關(見性);證得第七識與第八識的互動,斷除我執而取證慧解脫果,名為過第三牢關。
這也不如理,因為這樣建立次第,不但沒有聖教量的經典依據,也不吻閤菩薩見道內涵。
當知,禪門所謂明心見性,是行者親證自己的真如本心,見自真如本性,這樣叫做明心見性,不是把明心與見性分開來說。
至於有三關的建立,那是因為親證真如,從初見道到通達見道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那就是:「斷除我執,證得生空真如,叫做破初關;接著斷除法執,證法空真如,名過重關;過瞭初關與重關,如果還有我空、法空的觀念,那還不是真空,必須把我法空之念也空,這樣纔是過牢關」,這些都可以從經典中找到依據,不是隨便安置的。
還有,這一部分人強調,真心與妄心同時並存。本來阿賴耶識就跟其他識同時並存,隻是有人妄認阿賴耶識為真心,而把其他識說是妄心,那當然會說「真心與妄心並存」。但是,真心(真如)與妄心(五蘊),是如金與指環、水與冰那樣的關係,不是並存的狀態。
不然,就說「真心與妄心和閤在一起」,並且舉《起信論》的「不生滅與生滅和閤,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來加以證明。
但是《起信論》說的意思,是「真如心體起用後,名為阿賴耶識」,不是阿賴耶識,就是真如心體。如《宗鏡錄》說:「第八識無彆自體,但是真心,以不覺故,與諸妄想有和閤不和閤義。和閤義者,能含染淨,目為藏識。不和閤者,體常不變,目為真如,都是如來藏。」
又說「第八識能生諸法」,這也是把第八識立為真心纔有的說法。
經典都說「諸法因緣生」,如《華嚴經》說:【諸法從緣起,無緣則不起。】唯識經典說,八個識都必須具備四緣方能生起,所謂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阿賴耶識也不例外。阿賴耶識都必須藉緣纔能生起,怎麼會有阿賴耶識能生諸法的道理?
如果阿賴耶識能齣生諸法,那豈不是齣世心,也是阿賴耶識齣生的?如果是的話,為什麼《攝大乘論釋》說:「阿賴耶識猶如毒藥,雲何能生齣世甘露清淨之心?」
又既然認為阿賴耶識是真心,那就會把阿賴耶識說為無分彆心,因為經典都說真心無分彆,如《心經》所說。
至於這一部分人,會把阿賴耶識說為無分彆心,那是依眾生昏迷、全身麻醉或無心睡眠的時候,雖然阿賴耶識依然執持著身體,卻不去瞭彆六塵境界。然後依此說「阿賴耶識於六塵如如不動」,而說為無分彆。
可是,阿賴耶識不去瞭彆六識相分中的六塵,那是理所當然的。
因為眾生昏迷、全身麻醉或無心睡眠的時候,這個眾生的六識心是中斷的。既然六識中斷,怎麼會有六識相分的六塵?
再說,八個識都有自己的相分,而每個識隻會分彆自己相分中的塵相,就像眼識隻會瞭彆自己相分中的色塵,耳識隻能瞭彆聲塵。而第八識的相分,是根身、器界、種子。所以眾生的第八識,時時刻刻都在分彆自己相分中的五塵,怎麼可以說無分彆?
當然,這一部分人也知道這一點,為瞭處理阿賴耶識有分彆的問題,就說「對未悟的人說『第八識是無分彆』,如果已經悟得第八識,就對他說『第八識是有分彆』」。
但是這種說法,是在麯解佛法。因為第八識在三界中,無論什麼時候都是有分彆的心,如世尊在《楞伽經》說:【大慧!譬如阿梨耶識分彆現境自身資生器世間等,一時而知,非是前後。】
還說「唯識有虛妄與真實,不可以單說虛妄唯識」。
這是沒有錯。可是唯識的虛妄與真實差彆,是依三性來說。而佛子首要求證的,是圓成實性的真實唯識,不是因緣唯識的第八識,如《唯識二十論述記》說:「總說諸法略有三性:謂即遍計所執性,虛妄唯識;依他起性,非有似有,因緣所生,因緣唯識,即是識相;圓成實性,依他起上,遍計所執空無之理,真實唯識,即是識性。」
再說,唯識經典都說「第七識認為第八識是真實,這樣叫做俱生法執;而把它執為我,叫俱生我執」。
如今卻有人以意識心,去認為第八識是真心、是實我,然後說是「正知正見」。試想,有這種道理嗎?
並且還可以用明說的方式讓學者開悟。
這些錯誤知見,都將在本書中加以辨正,並且在書後提齣親證真如的原理與方法、方嚮,好讓學人早日踏上開悟的道程。
然而,佛法貴在知過能改,如世親菩薩本習小乘,謗大乘。後來經過他的大哥開示引導,轉而大力弘揚大乘,這就是知非即捨的事例。
又如《參禪警語》說:「做工夫,不怕錯,隻怕不知非。縱然行在錯處,若肯一念知非,便是成佛作祖底基本,齣生死底要路,破魔網底利器也。釋迦大師於外道法一一證過,祇是不坐在窠臼裏,將知非便捨四箇字,從凡夫隻到大聖地位。此意豈但齣世法,在世法中,有失念處,隻消箇知非便捨,便做得一箇淨白底好人。若抱定錯處為是,不肯知非,縱是活佛現前,救他不得。」這也是為什麼要齣版此書的原因。
還有,本書是以法義辨正而建立正確知見,為瞭讓讀者確信書中所作的辨正都有經典依據,所以大量引經據典。並且在辨述中,常有重復引證的地方。有時也把有礙思惟連貫,或超過五則,或內容太長的經文備註於每章後麵,這是為瞭方便閱讀纔做此安排的。
希望藉由本書的齣版,能讓有心修學佛法者,得知當初世尊傳法給大迦葉,迦葉再傳阿難,直到達摩,然後中國六祖,乃至六祖以後的祖師,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都是以眾生本具的真如本心為修道基礎,這纔是佛弟子首要求證的標的,如此纔不會把親證真如這個入道法門給埋沒,而浪費諸修行人的珍貴時間。
2013年9月12日中華民國 新北市 陳朝猛 編著
這本《開悟不是證得第八識》,讀起來有一種非常奇妙的感受。它不像市麵上很多關於佛學或心靈成長的書籍,上來就給你灌輸一大堆理論,或者告訴你一套標準化的方法論。作者的態度非常溫和,但又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肯定。他不是在“教”你開悟,更像是在“提醒”你,你其實本來就具備開悟的可能性。他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拆解我們對“開悟”的誤解,特彆是那種把開悟看作是“獲得”某種特殊能力或狀態的觀念。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反復強調“無所得”的重要性。我們總是習慣於追求“有所得”,無論是知識、財富、名譽,甚至是一種“開悟”的狀態。當我們設定瞭一個“目標”——比如“我要證得第八識”,然後拼命去追逐的時候,恰恰就離這個目標越來越遠。因為這種追逐本身,就建立在“我還沒有”的基礎上,是一種深刻的匱乏感。作者用瞭很多例子說明,這種“求證”的心態,就像是想用一根拐杖去幫助你走路,結果拐杖本身變成瞭你前進的阻礙。 這本書真正讓我眼前一亮的地方在於,它將“開悟”與我們日常的“覺察力”緊密地聯係起來。它並沒有提倡什麼苦行或者閉關,而是鼓勵我們在生活中去觀察。觀察我們的念頭是如何生起又如何消逝的,觀察我們的情緒是如何被觸發的,觀察我們是如何做齣反應的。這種觀察不是帶著評判或期待,隻是純粹地去看。作者說,當我們能夠不帶任何預設地去看清事物的真相,而不是我們頭腦中編織齣來的故事時,那就是一種非常接近開悟的時刻。 而且,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平實,沒有那種高高在上、或者玄之又玄的論調。讀起來就像是在跟一位非常懂你的朋友聊天,他能精準地捕捉到你內心的睏惑,並用最貼近你生活經驗的方式去迴應。他不會強迫你接受他的觀點,而是通過引導,讓你自己去體會。他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的“問題”,其實隻是因為我們沒有看清“事實”。而當我們看清瞭“事實”,很多所謂的“問題”就不存在瞭,或者說,它們已經不再具有睏擾我們的力量。 總而言之,《開悟不是證得第八識》是一本能夠真正觸及心靈的書。它沒有提供速成的秘訣,也沒有描繪虛無縹緲的境界。它告訴我們,開悟不是要你去“成為”誰,也不是要你去“獲得”什麼,而是要你“迴歸”到那個最本真的狀態,那個不需要任何“證得”就能全然自在的自己。這本書給瞭我很多啓發,讓我重新思考瞭“開悟”這件事,也讓我對如何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有瞭更清晰的視角。
评分我最近很著迷於閱讀《開悟不是證得第八識》,這本書的視角與我過去接觸的許多心靈成長類書籍非常不一樣。它沒有提供一套“照著做就能開悟”的流程,也沒有去探究深奧的佛教理論,比如第八識的復雜概念。相反,它以一種非常直接、甚至可以說是“粗暴”的方式,把我們拉迴到最根本的當下體驗。 作者在書裏反復強調,我們對“開悟”的許多理解,本身就是一種誤解。我們總覺得開悟是一種“得到”,是一種“證得”,是一種“超越”。但這本書告訴我們,恰恰是這種“得到”的欲望,這種“想要證得”的心態,讓我們離真正的“開悟”越來越遠。我們就像是想要抓住流水,越是緊握,它流失得越快。 讓我非常受益的一點是,作者在書中並沒有迴避談論我們生活中的種種睏境,比如焦慮、恐懼、失落感。但他不是給你灌輸“積極心態”或者“正念練習”,而是讓你去觀察這些情緒是如何在你身上運作的。他鼓勵我們去看見,這些情緒的根源,往往是我們大腦中那些沒有被覺察到的“自動化反應”。而“開悟”,可能就是從這些自動化反應中“解放”齣來,不再被它們牽著鼻子走。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有力量,它不是溫柔的撫慰,而是帶有穿透性的提醒。作者會用非常生活化的比喻,或者一些看似平常卻充滿智慧的對話,來揭示我們內心的運作模式。他讓你明白,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真實”,其實隻是我們自己頭腦構建齣來的故事。而“開悟”,就是能夠看穿這些故事,從而不再被它們所欺騙。 《開悟不是證得第八識》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讓你能夠真實地看見自己。它沒有提供任何“捷徑”,而是要求你以最大的誠實麵對自己。如果你對“開悟”這個概念感到好奇,但又覺得市麵上的一些書籍過於空泛或者難以實踐,那麼這本書絕對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啓發。它讓你明白,真正的“開悟”,可能並沒有那麼遙遠,它就在你每一次不帶評判的覺察之中。
评分我最近讀完《開悟不是證得第八識》,坦白說,這本書挑戰瞭我一些過去對佛教教義的認知,尤其是在“開悟”這個概念上。這本書並沒有像許多傳統著作那樣,將證悟描繪成一個需要修行者曆經漫長歲月,最終“證得”某個高深境界,例如第八識(阿賴耶識)的成果。相反,作者以一種非常生活化、卻又深刻的方式,引導讀者去覺察“當下”的實相,而非將開悟視為一個遙遠的“證得”。 一開始我帶著一種“終於要瞭解第八識的秘密瞭”的心情翻開這本書,但讀著讀著,我發現作者的關注點完全不在於提供一套玄妙的理論體係,或是要你去精通識論的辨析。他更像是你身邊一位睿智的長者,用最平實的語言,一次次地將你拉迴到眼前發生的一切——你的呼吸、你的念頭、你的情緒,以及你與周遭世界的互動。他反復強調,開悟不是一種“獲得”,而是一種“放下”,一種從“執著於自我”的牢籠中解放齣來的過程。這個過程不依賴於任何超驗的體驗,而在於你是否能清晰地看見自己是如何被各種概念、概念的糾纏所束縛。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書中並未迴避談論現代人普遍存在的焦慮和壓力。他並沒有提供一套“心靈雞湯”式的慰藉,而是指齣,這些睏擾的根源,恰恰是我們那個習慣於“有所得”、“有所證”的頭腦。我們總想通過學習更多的知識、積纍更多的經驗,來讓自己變得“更好”,從而達成某種“開悟”的狀態。但作者告訴我們,這種“求得”的心態本身,就已經是一種障礙。他鼓勵我們去觀察,當下的痛苦是如何源於我們對“應該怎樣”或“不應該怎樣”的執念。他提供的不是解決方案,而是洞察力,讓我們看見問題發生的機製。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特彆,沒有艱澀的佛學名詞堆砌,也沒有故弄玄虛的錶述。讀起來就像是在跟一位朋友聊天,但這位朋友卻有著極其深厚的智慧。他會用一些生動的故事,或者對日常現象的細緻描繪,來點明核心的觀點。我記得有一次,他用觀察一片落葉如何自然飄落的比喻,來闡述“無為”的境界,而不是什麼需要刻意去“做”的功課。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引導方式,讓我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那些看似顛覆傳統認知的觀點。 總而言之,《開悟不是證得第八識》提供瞭一種非常“落地”的開悟觀。它不是要你去拜師學藝,也不是要你鑽研古籍,而是邀請你迴到自己的內心,用一種更直接、更誠實的方式去麵對自己。它讓我明白,真正的“證得”可能並非是一個遙遠的終點,而是在每一個當下,我們能否放下那份“想要證得”的企圖心,從而品嘗到那份自在與平靜。對於那些對佛教教義感到睏惑,或者對傳統開悟方式感到疲憊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清醒劑,也可能是開啓另一扇門的關鍵。
评分我最近拜讀瞭《開悟不是證得第八識》,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可以說是一種“顛覆”性的體驗。在此之前,我對佛教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限於一些傳統說法,認為開悟是一種非常高深、需要極度精進修行纔能達到的境界,甚至需要“證得”某個特定的“識”纔算圓滿。但這本書,徹底打碎瞭我固有的框架,以一種截然不同的視角,重新審視瞭“開悟”的本質。 作者在書中並沒有直接定義什麼是“第八識”,更沒有教你如何去“證得”它。他的重點完全不在於理論的辨析,而是將目光引嚮瞭我們每個人當下的體驗。他指齣,我們之所以對“證得”某種境界如此執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內心深處存在一種“不足”感,一種“不夠好”的認知。我們渴望通過某種“獲得”,來填補內心的空虛,來證明自己的價值。然而,這種“求得”的心態,恰恰構成瞭我們與真實自我之間的一道厚牆。 這本書的語言極其樸實,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復雜的佛學術語,更多的是一種近乎於對話式的引導。作者通過一係列的提問和反思,讓我們自己去探索。他會問你:“你真的知道你在追尋什麼嗎?”“你認為的‘開悟’,是真的能夠讓你不再痛苦,還是隻是換瞭一種形式的執著?”這種直指人心的提問,讓我不得不停下來,去審視自己內心深處的動機。 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強調“開悟”並非是“獲得”什麼,而是“看清”什麼。看清我們是如何被自己的念頭、情緒和概念所操控,看清我們是如何在“自我”的幻象中掙紮。當這種看清變得足夠清晰和深刻時,那種強製性的“求證”就自然瓦解瞭。不需要去“證得”什麼,因為你已經不再“失去”什麼,你所缺失的,本身就是一種幻覺。 《開悟不是證得第八識》是一本真正能夠引導我們迴歸內在的書。它不是讓你去追求一個外在的“目標”,而是讓你去發現,原來你一直在尋找的,就在你當下。它提供的是一種“不設防”的覺醒,一種放下所有“應該”和“不應該”的輕鬆。如果你也曾對佛教的某些概念感到睏惑,或者對傳統的修行方式感到力不從心,這本書絕對值得你深入閱讀,它可能會打開你全新的視野。
评分說實話,我在拿到《開悟不是證得第八識》這本書的時候,帶著一種“探險”的心情。因為“第八識”這個詞,本身就帶有一定的神秘感和門檻,我以為會讀到一些晦澀難懂的佛學論述。然而,這本書的實際內容,卻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也超齣瞭我最初的想象。它並沒有圍繞“第八識”這個概念做太多理論上的闡述,而是將焦點完全拉迴到瞭我們每一個人的“當下”。 作者在書中極力地在拆解我們對於“開悟”的誤讀。他認為,我們往往將開悟視為一種“獲得”,一種“證得”,好像是必須達成某個目標,纔能算得上是“開悟”瞭。比如,很多人會以為,要證得所謂的“第八識”纔算圓滿。但這本書非常直接地指齣,這種“求得”的心態,本身就是一種障礙。它就像是我們手上拿著一個“想要”的 bag,怎麼可能再裝下“已經擁有”的東西呢?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放下”的重要性。他並沒有教導我們如何“去追求”或者“去修行”,而是引導我們去觀察,我們是如何緊緊抓住不放的。不放過任何一個念頭,不放過任何一種情緒,不放過任何一個關於“自我”的執念。他鼓勵我們去看見,當這些東西被真正放下的時候,那種輕鬆和自在,本身就已經是“開悟”的一種體現。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可以用“洗練”來形容。它沒有冗餘的句子,也沒有華麗的辭藻,每一個字都像是經過瞭韆錘百煉,直指核心。讀起來有一種如沐春風又如當頭棒喝的感覺。他不是在給你講道理,而是在和你一同經曆,一同去體驗。他會用一些極其精妙的比喻,或者對日常現象的細緻描繪,讓你恍然大悟。 《開悟不是證得第八識》這本書,真的能讓你重新思考“開悟”這件事。它沒有提供什麼神秘的法門,也沒有描繪什麼遙不可及的境界。它隻是邀請你,用一種最直接、最誠實的方式,去麵對那個一直都在的“你”。如果你對傳統的開悟觀念感到迷茫,或者想找一本能真正觸及自己內心深處,並且給齣切實行之有效的指引的書,那麼這本書絕對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