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不是證得第八識

開悟不是證得第八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佛教
  • 禪宗
  • 開悟
  • 第八識
  • 心靈
  • 修行
  • 智慧
  • 頓悟
  • 哲學
  • 自我認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析破執著第八識為真心之說,詳解親證真如佛性之法,為您尋迴正確的開悟之道!

  ◎以法義辨正建立正確知見,說理層次分明,帶領學人早日踏上開悟的道程。
  ◎秉「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正念,帶讀者擺脫世間邪教導,親證「真如」。


  佛教八識,分彆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第八識即是「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之名,來自梵文譯音,其意為「含藏」,也就是,收藏包含前七識所造作齣來的善惡諸業種子。
  人在生命結束後,所有世間法和齣世間法的一切種子,都收藏在第八識裏,遇到緣,便起現行,一如田地放下種子,從而齣生果實,故亦有八識田之稱。
  當今佛教界,一部分人認為第八識為真心,其實是嚴重破壞佛法的知見。
  本書將經典紀載之「阿賴耶識猶如毒藥」、「虛妄無常」、「識蘊所攝」、「是有為法」……等一一提齣,足證《開悟不是證得第八識》。
  更將佛菩薩開示親證真如佛性的方法、方嚮與原理詳細說明,希冀有心修學佛法之人,早日踏上開悟修行的道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朝猛


  簡曆:
  1959年 齣生於嘉義縣
  1975年 畢業於嘉義大林國中,畢業後北上學習彫刻
  2000年 獲中華民國第十五屆版印年畫 首奬
  2000年 颱中市政府文化局 個展
  2002年 獲中華民國第十七屆版印年畫 首奬
  2002年 國立颱北藝術大學 水印木刻教學
  2003年 高雄市立社會教育館 個展
  2003年 嘉義縣立文化局 個展
  2004年 颱北縣石碇藝文館 個展
  2005年 獲中華民國第二十屆版印年畫 首奬
  2006年 獲中華民國第二十一屆版印年畫 首奬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作者序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而第八識是有為法,當然如夢幻泡影,如《華嚴經》說:【善男子!諸業虛妄,積集名心,末那思量,意識分彆,眼等五識瞭境不同。(中略)善男子!愚癡凡夫,妄起分彆,無中執有,有中執無,取阿賴耶種種行相,墮於生滅二種見中,不瞭自心而起分彆。】

  經典雖然分明這麼說,但是當今佛教界,卻有人認為「證得第八識就是開悟」。

  說:唯識有虛妄與真實之彆,不可以單說虛妄唯識。

  還說「第八識能生諸法,是真實心」。

  也強調:第八識就是如來藏。

  並且主張「第八識是真心,真心上的作用叫做佛性」。

  又說:見到真心上的作用,叫做見性,名為眼見佛性。

  甚至認為:「第八識的真實與如如,叫做真如。」

  還說:證得第八識,是菩薩道五十二階位的習種性中的第七住;而眼見佛性,是第十住。

  並且把禪門三關,定位為「明心」、「見性」與「證慧解脫果」。

  或說:「真心與妄心同時並存。」「真心與妄心和閤在一起」。

  也說:第八識是無分彆心,那是對未悟的人「方便說」而已;如果已經悟得第八識,就對他說「第八識是有分彆的」。

  甚至說:第八識是無為法,是不生不滅的心,可以用「明說」的方式讓人開悟。

  以上這些都是誤會佛法的知見。

  然而,會有這些錯誤看法,那是因為對於第八識的瞭知與否,並不會妨礙解脫道的修證。因此佛陀在初轉法輪時,比較沒有詳細說明。

  結果到瞭現今這個時代,已經可以把佛陀說的三乘經典,收集在一片電子光碟裏,所以,一般人都可以在唯識經典中,找到第八識的體性與行相,那當然可以知道第八識有什麼作用。

  因此那些參禪覓心者,就可以現前觀察自己的身體,確實有第八識執持著;不然,也可以依眾生昏迷、全身麻醉、無心睡眠或命終捨身時,來比類觀察自己的身體,確實有第八識執持著。因此,把這個「能執持身體的第八識」,說為真心。

  其實,從第八識會執持色身,就知道第八識不是真心。因為會執持身體,錶示是有作用的有為法,而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試想,這樣的心怎麼會是真心?

  但是,當有人證明第八識是有為法的時候,這些人就會套用八不中道的義理,來說「第八識非有為、非無為」,而自創「第八識具有有為與無為兩種體性」。

  可是,這隻是自圓其說而已。因為八不中道,是在描述真如的不二法性。而且,一個道理的成立,必須有聖教量為依據。試問,哪部經典說「第八識是無為的自性」?

  我們要知道,認為第八識是真心這個觀念,與那些把意識心當作真心的人,根本沒有兩樣,都是把五陰當中的一陰當作真實,隻是第八識比意識心深細難悟而已。

  還有,會把第八識說成真心,那是因為《楞伽經》說:「阿賴耶識名如來藏」。但是,阿賴耶識名如來藏,那是理所當然的。就像水結成冰,可以說「冰是水」,但不可以說「冰就是水的原來樣子」。阿賴耶識也是這樣,當真如心體本具功能起用,就名為如來藏。這時候可以說「五蘊是如來藏」,當然也可以說「阿賴耶識名如來藏」。

  但是,不可以因為這樣,而把五蘊或阿賴耶識,說是真如本體的原來樣子。而佛弟子首要求證是真如本來麵目,不是隻知道「冰是水的阿賴耶識名如來藏」而已。

  更何況,佛說「阿賴耶識名如來藏」,這是為瞭讓二乘人證悟法無我。因為二乘初果以上的人,都是已經證得人無我的生空真如,佛纔接著說般若與唯識,讓他們能繼續證法無我,這一點是要瞭解阿賴耶識名如來藏的前提,如經上接著說:【大慧!我為勝鬘夫人及餘深妙淨智菩薩說『如來藏名藏識,與七識俱起,令諸聲聞見法無我』。】

  如今卻有人因一句阿賴耶識名如來藏,而說「開悟是證得阿賴耶識」,結果把親證真如的見道標的給埋沒,真是應瞭佛說的【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彆執為我。】

  當知,直接對尚未證得真如本體,或因緣未成熟的人說「阿賴耶識名如來藏」是不如法的。

  因為,佛法修證本來就有次第。如世尊初轉法輪先說解脫道,讓二乘人證得生空真如,知道可以解脫生死;然後再於第二轉法輪時,略說般若;第三細說唯識。

  如今卻有一些人,從電子佛典上搜尋的經文,也不揀擇哪些是證悟本心以後所要修學的,而直接把它拿來當做開悟入門的知見,結果把真正想修行的人給誤導。

  要知道,開悟是親證自己的菩提涅槃元清淨體,也就是真如本心;而阿賴耶識名如來藏,這是證悟以後所要修學的,不可以本末倒置。

  又認為阿賴耶識是真心的人,把阿賴耶識的見分,說為佛性。說,佛性是阿賴耶識的作用。但是,世尊說的佛性,是真如心體。也就是,不論阿賴耶識的自體,或是見分,都隻是真如佛性本具作用而已。

  又說,真如是所顯性,是依阿賴耶識的真實與如如而顯的名稱。可是,經典說的所顯性不是這樣,如《成唯識論》說:「空無我所顯真如,有無俱非,心言路絕,與一切法,非一異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

  又依《菩薩瓔珞本業經》說「證瞭阿賴耶識,就是菩薩道五十二位階的習種性中的第七住」;又舉《涅槃經》說「肉眼可以看見佛性」;並且把眼見佛性定位在第十住。

  這些都不正確,因為《本業經》說的第七住,那是行者在第六住親證真如心體時,如果能夠得到善知識攝受,那就可以進入第七住;至於眼見佛性,佛在《涅槃經》是說「慧眼可以少分見於佛性」,不是肉眼可以看見佛性。還有,《涅槃經》說的「十住菩薩可以少分眼見佛性」,這經上說的十住,是「初地乃至十地的諸地菩薩」,不是習種性的第十住。

  又把禪門三關定位為:證第八識為破初關(明心);眼見佛性為第二重關(見性);證得第七識與第八識的互動,斷除我執而取證慧解脫果,名為過第三牢關。

  這也不如理,因為這樣建立次第,不但沒有聖教量的經典依據,也不吻閤菩薩見道內涵。

  當知,禪門所謂明心見性,是行者親證自己的真如本心,見自真如本性,這樣叫做明心見性,不是把明心與見性分開來說。

  至於有三關的建立,那是因為親證真如,從初見道到通達見道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那就是:「斷除我執,證得生空真如,叫做破初關;接著斷除法執,證法空真如,名過重關;過瞭初關與重關,如果還有我空、法空的觀念,那還不是真空,必須把我法空之念也空,這樣纔是過牢關」,這些都可以從經典中找到依據,不是隨便安置的。

  還有,這一部分人強調,真心與妄心同時並存。本來阿賴耶識就跟其他識同時並存,隻是有人妄認阿賴耶識為真心,而把其他識說是妄心,那當然會說「真心與妄心並存」。但是,真心(真如)與妄心(五蘊),是如金與指環、水與冰那樣的關係,不是並存的狀態。

  不然,就說「真心與妄心和閤在一起」,並且舉《起信論》的「不生滅與生滅和閤,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來加以證明。

  但是《起信論》說的意思,是「真如心體起用後,名為阿賴耶識」,不是阿賴耶識,就是真如心體。如《宗鏡錄》說:「第八識無彆自體,但是真心,以不覺故,與諸妄想有和閤不和閤義。和閤義者,能含染淨,目為藏識。不和閤者,體常不變,目為真如,都是如來藏。」

  又說「第八識能生諸法」,這也是把第八識立為真心纔有的說法。

  經典都說「諸法因緣生」,如《華嚴經》說:【諸法從緣起,無緣則不起。】唯識經典說,八個識都必須具備四緣方能生起,所謂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阿賴耶識也不例外。阿賴耶識都必須藉緣纔能生起,怎麼會有阿賴耶識能生諸法的道理?

  如果阿賴耶識能齣生諸法,那豈不是齣世心,也是阿賴耶識齣生的?如果是的話,為什麼《攝大乘論釋》說:「阿賴耶識猶如毒藥,雲何能生齣世甘露清淨之心?」

  又既然認為阿賴耶識是真心,那就會把阿賴耶識說為無分彆心,因為經典都說真心無分彆,如《心經》所說。

  至於這一部分人,會把阿賴耶識說為無分彆心,那是依眾生昏迷、全身麻醉或無心睡眠的時候,雖然阿賴耶識依然執持著身體,卻不去瞭彆六塵境界。然後依此說「阿賴耶識於六塵如如不動」,而說為無分彆。

  可是,阿賴耶識不去瞭彆六識相分中的六塵,那是理所當然的。

  因為眾生昏迷、全身麻醉或無心睡眠的時候,這個眾生的六識心是中斷的。既然六識中斷,怎麼會有六識相分的六塵?

  再說,八個識都有自己的相分,而每個識隻會分彆自己相分中的塵相,就像眼識隻會瞭彆自己相分中的色塵,耳識隻能瞭彆聲塵。而第八識的相分,是根身、器界、種子。所以眾生的第八識,時時刻刻都在分彆自己相分中的五塵,怎麼可以說無分彆?

  當然,這一部分人也知道這一點,為瞭處理阿賴耶識有分彆的問題,就說「對未悟的人說『第八識是無分彆』,如果已經悟得第八識,就對他說『第八識是有分彆』」。

  但是這種說法,是在麯解佛法。因為第八識在三界中,無論什麼時候都是有分彆的心,如世尊在《楞伽經》說:【大慧!譬如阿梨耶識分彆現境自身資生器世間等,一時而知,非是前後。】

  還說「唯識有虛妄與真實,不可以單說虛妄唯識」。

  這是沒有錯。可是唯識的虛妄與真實差彆,是依三性來說。而佛子首要求證的,是圓成實性的真實唯識,不是因緣唯識的第八識,如《唯識二十論述記》說:「總說諸法略有三性:謂即遍計所執性,虛妄唯識;依他起性,非有似有,因緣所生,因緣唯識,即是識相;圓成實性,依他起上,遍計所執空無之理,真實唯識,即是識性。」

  再說,唯識經典都說「第七識認為第八識是真實,這樣叫做俱生法執;而把它執為我,叫俱生我執」。

  如今卻有人以意識心,去認為第八識是真心、是實我,然後說是「正知正見」。試想,有這種道理嗎?

  並且還可以用明說的方式讓學者開悟。

  這些錯誤知見,都將在本書中加以辨正,並且在書後提齣親證真如的原理與方法、方嚮,好讓學人早日踏上開悟的道程。

  然而,佛法貴在知過能改,如世親菩薩本習小乘,謗大乘。後來經過他的大哥開示引導,轉而大力弘揚大乘,這就是知非即捨的事例。

  又如《參禪警語》說:「做工夫,不怕錯,隻怕不知非。縱然行在錯處,若肯一念知非,便是成佛作祖底基本,齣生死底要路,破魔網底利器也。釋迦大師於外道法一一證過,祇是不坐在窠臼裏,將知非便捨四箇字,從凡夫隻到大聖地位。此意豈但齣世法,在世法中,有失念處,隻消箇知非便捨,便做得一箇淨白底好人。若抱定錯處為是,不肯知非,縱是活佛現前,救他不得。」這也是為什麼要齣版此書的原因。

  還有,本書是以法義辨正而建立正確知見,為瞭讓讀者確信書中所作的辨正都有經典依據,所以大量引經據典。並且在辨述中,常有重復引證的地方。有時也把有礙思惟連貫,或超過五則,或內容太長的經文備註於每章後麵,這是為瞭方便閱讀纔做此安排的。

  希望藉由本書的齣版,能讓有心修學佛法者,得知當初世尊傳法給大迦葉,迦葉再傳阿難,直到達摩,然後中國六祖,乃至六祖以後的祖師,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都是以眾生本具的真如本心為修道基礎,這纔是佛弟子首要求證的標的,如此纔不會把親證真如這個入道法門給埋沒,而浪費諸修行人的珍貴時間。

2013年9月12日中華民國 新北市 陳朝猛 編著

圖書試讀

第二章 開悟不是證得第八識
 
所謂開悟,是行者當下親證自己的真如心體,這樣叫做明心見性。
 
這是禪宗祖師教導弟子首要親證的標的,如五祖弘忍大師把衣鉢傳給六祖惠能的時候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經上的「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就是明心見性,不是把明心與見性分開來說。
 
但是現今佛教界,有一部分人把明心見性分開來說,說「證得第八識叫做明心,看見佛性叫見性」,這是錯誤的。為什麼?
 
首先來說,認為阿賴耶識是實相心的人,他們是怎樣認為自己親證第八識。
 
原來這一部分人,是觀察自己的色身確實有第八識執持著。這可以從身體除瞭第八識能執持外,沒有其他心能執持;或觀察眾生昏迷、全身麻醉、無心睡眠的時候,身體因為有第八識執持著,所以不是死亡;或觀察眾生命終捨身時,沒有第八識執持身體,就成瞭死屍。這些人就是依這樣的觀察,而說親證第八識。
 
但是這種說法是不如理的,因為這樣的觀察隻是信解,不是親證。
 
當知,眾生把眼前這個身體執著為自己,不知道眼前所看到的,隻是自己心中顯現的影像而已,那當然不知道這個身體影像之外,還有個浮塵根與勝義根。
 
彆說勝義根,就以扶塵根來說,其實我們知道自己另外有個浮塵根,那也是從經典而來的。
 
就像,處在夢中的時候,哪知道夢境外還有個浮塵根?
 
雖然眾生無量劫來,都把現前這個身體影像當做真實的扶塵根,其實這是顛倒見。隻是這種錯誤看法,並不會妨礙世間人的生活,這本來是不必在此多說的。但是現在要講的是明心見性。而這明心見性,卻有人以觀察第八識能執持扶塵根來建立,因此必須把這一層道理說齣來,不然還與世俗的顛倒見一樣,那還談什麼開悟明心?
 
現在就以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比較容易瞭解。
 
譬如:大樓保全人員在警衛室電視螢幕,看到人來人往的眾生影像,因此知道大樓外麵有許多人在活動。但是保全人員在警衛室,並不是直接看到外麵的人,這一點大傢很容易瞭解。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