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日常用漆器的赤木明登與智子
從傢中的食器櫃選齣200件作品
談當代創作器皿的30位作傢
及在能登的飲食生活
傳達他們所體驗的器與生活
「在當時,還沒有可以豐富我等庶民生活,散發著時代洗練的光輝,以日常使用為目的而手工製作的日常之器。現在迴頭看,那一直要到八○年代中葉纔慢慢齣現。」
「此後三十年,我們陸續買瞭生活中必要的器皿,也一路使用至今。雖然隻有三十年,但這之間,器皿的世界就像是海麵上的波濤一樣,潮起潮落,最後在岸邊沖積齣一片曆史。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俯瞰這段曆史,是本書的旨趣。」
大傢都很好奇:器物傢、生活美學傢平常是如何使用器物的呢?
輪島漆藝傢赤木明登是製作符閤現代生活的漆器傢。這三十年,赤木傢用的是什麼樣的器物呢?這迴,赤木夫婦一起來聊聊這些現代作傢的器物,也談談四季分明的能登所産的美味料理。
赤木傢除瞭一傢三口之外,還有八名學徒共同生活,日式西式中式料理,喝茶咖啡啤酒紅酒燒酒,吃和果子蛋糕布丁……為應付這一大傢子,所擁有的器皿數量凡同小可。
趁著此次展覽的契機,赤木明登與妻子智子小姐一同檢視瞭伴隨他們傢三十年生活的器皿,並從自一九八四年起至二○一三年為止的三十年間,各年取一名作傢的一件作品做為代錶來說明,不僅可欣賞單件作品之美,縱觀之下也構成瞭一段日本食器文化史。
赤木傢所在的能登位於日本東北方,依山傍海、四季分明,自是美味食材的大寶庫,且看赤木傢在嚴峻又富饒的大自然之中,應用什麼樣的食材做齣怎樣的美味料理。
作者簡介
赤木明登 AKAGI AKITO
漆藝傢。1962年生於岡山縣。中央大學文學部哲學科畢業。曾任編輯,1988年轉往輪島,拜輪島底漆職人岡本進為師,1994年獨立。此後,於輪島製作漆器,並於日本各地開設個展。著有《美麗的器物》、《美麗的事情》、《無名之道》以及閤著的《每日使用的漆器》等。
赤木智子AKAGI TOMOKO
散文傢。1962年生於東京都。自東京學藝大學畢業後,即在展售現代陶藝的藝廊裏工作。1987年與赤木明登結婚,1988年共赴輪島。2005年起,將自己日常使用的餐具、衣物等展示販售的「赤木智子的生活道具店」為主題,於日本各地藝廊設展。著有《布衣與飯菜》、《赤木智子的生活道具店》。
˙食器櫃與我(赤木智子)
˙器物與我(赤木明登)
˙談談這30年間的器皿 1984~2013
井畑勝江/吉川韆香子/小野哲平/東日齣夫
角偉三郎/長榖川竹次郎/黑田泰藏/三榖龍二
橫山秀樹/荒川尚也/仁城義勝/李英纔/橫倉悟
小代燒瑞穗窯/鞦田小夜子/ Christiane Perrocon
安藤雅信/內田鋼一/荒木義隆/大嶺實清
上泉秀人/辻美和/岡晉吾/隆太窯/岡田直人/
艸田正樹/新宮州三/佃真吾/壺田亞矢/廣川繪麻
˙赤木傢的器皿
˙能登料理筆記(赤木明登+赤木智子)
海帶芽涮涮鍋/溫暖的春陽/魚之春
興奮難耐/生活的味噌/例如竹筍/抓鰕虎魚
猴子鍋/鮑魚的風土/葉菜類的潛力
音樂、酒與其他/愚蠢的人類與美味的茄子
香菇何處來/你和小籠包/榻榻米上
巨大的栗子樹下/告彆的日子/五十歲的烹飪課
我的私釀酒/新年的幸福/海苔的深度
來自白色的國度/春天來臨之前/期待生命的來臨
作者序
〈器物與我〉
我生於一九六二年。自懂事以來,就記得我們傢是在鋪有榻榻米的客廳裏,擺上日式餐桌(卓袱颱),母親以托盤將碗盤端到客廳,所有人跪坐著,從廚櫃裏盛飯、從鍋子裏舀湯而食。所用的器皿感覺應該是很久以前就在這個傢裏,上有印花(印判①)或染付② 圖樣的老東西。這個空間有點暗,印象中日式餐桌上沒什麼擺飾,父親動不動就生氣,把整個餐桌都打翻,眼前的飯菜突然就飛舞於空中,散落一地,全都浪費掉瞭。對於孩子們而言,完全無法理解父親這麼做的理由,隻在心中殘留著悲傷的迴憶。
一九七○年,也就是大阪舉辦萬國博覽會的那年,我們傢改建,日式餐桌也跟著被換掉瞭。鋪設地磚的西式餐廳裏擺上塑膠閤闆木紋餐桌,我們變成坐在椅子上吃飯。同時間,器皿也煥然一新,淡黃或淡綠色彩為主,甚至還有粉紅色的,走的是摩登設計風。工業大量生産的瀨戶物(編按︰原指瀨戶一帶燒製的陶器,後來泛指大眾日常用陶磁器)飯碗加閤成樹脂的湯碗是基本配備。罩著粉嫩色彩燈罩的圓形日光燈明亮地照著餐桌。傢中不論大小,都覺得這就是我們未來的生活瞭,但最重要的食物卻看起來一點都不美味。當時整個日本應該也是這樣發展的吧,時常可以在收垃圾的地方看到被丟棄的印花或染付舊碗,二手廚房雜貨屋店門口的二手貨總是被堆積如山。我總覺得舊東西丟掉很可惜,懷著不捨的心去撿拾瞭些迴來,到現在我們傢的餐具櫃裏甚至還找得到幾件我從小學時代蒐集的舊物。
一九八○年,我高中畢業後來到東京,租瞭間套房開始瞭一人生活。居住在三坪大小的空間裏,有個小小的廚房。我跑去餐廚雜貨店尋寶,買到一張二手的日式餐桌,而餐具則是將小學時撿迴來的器皿帶去東京使用。明明在八○年代,卻過著六○年代的生活。還記得第一次邀女孩子來我的住處,她看到我的餐具竟然嫌「淨是些藍色的器皿,感覺好不舒服」讓我大受打擊,便趕緊上街找新的餐具,但是不論我怎麼逛怎麼挑,沒有一件能勾起我購買的欲望,最後走進的是一間民藝品店。大學時代,我不時會買些「民藝窯産品」、「民藝玻璃器具」。但這些器物又厚又重,總覺得不是那麼好用。反而是「無印良品」更得我心,也是學生負擔得起的價格,簡單的造型放在餐桌上實在好看,但即使如此仍然不足以滿足我。不知是不是我從小就對器皿有一種特彆的喜好,總之這些器皿常在我身邊。
一九八四年我從大學畢業開始工作,擔任齣版社的編輯,因為工作的關係,常需要參觀一些店傢或藝廊的展覽。那個時候,正是陶藝界朝藝術化發展的全盛時代,以土為素材,精雕細琢的成品開始被稱為「作品」。那恐怕是受到美國當代藝術的影響,自七○年代延續至此。這些參展作傢,無不用盡所有高超技法,創作觀賞、裝飾用的器物作品。不隻是陶瓷器,在漆器、金工、玻璃等各種材質的領域裏都有類似的狀況。這些作品挾帶著泡沫經濟前夕的狂熱,釋放齣強烈的能量,確實取悅瞭當時的我。然而迴到傢,麵對的是再平凡不過的日常。手工藝品雖然是為瞭使用而生産的,卻也遠離傳統,對現代主義卑躬屈膝的輕浮感,讓我不甚喜歡。日常使用的器物幾乎都是工業大量生産,標榜産地特色手工製作的工藝品被淹沒在工業産品之中,看起來顯得特彆土裏土氣。在當時,還沒有可以豐富我等庶民生活,散發著時代洗練的光輝,以日常使用為目的而手工製作的日常之器。現在迴頭看,那一直要到八○年代中葉纔慢慢齣現。
此後三十年,我們陸續買瞭生活中必要的器皿,也一路使用至今。雖然隻有三十年,但這之間,器皿的世界就像是海麵上的波濤一樣,潮起潮落,最後在岸邊沖積齣一片曆史。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俯瞰這段曆史,是本書的主旨。自一九八四年起至二○一三年為止的三十年間,每一年取一名作傢的一件作品做為代錶,但選取的原則非常隨意,個人喜好完全淩駕在工藝史的意義之上。有時年輕的作傢會被擺在前方;或者,雖然是齣道較早的作傢,卻被我放到很後麵,有可能是因為我們遇上、開始使用該作傢的器物時間較晚所緻。所選的器物也並不一定是該作傢的代錶作,可能隻是在我傢因為符閤需求而常被拿齣來用而已。因此,若要說這是一部三十年器皿史,也不過是極為私人的曆史。然而,讀者要是能在這個人的器皿史之中,感受到代錶一個時代的氛圍,即已足矣。
關於這三十年間,時代氛圍的微妙變動,我已在之前所著的《無名之道》(譯註:《名前のない道》,新潮社齣版)詳盡敘述,在此就省略不提,取而代之的是我們在挑選器物時的想法。人類製造齣來的物件上,一定看得見製作者造此物的理由。不論是手工藝品也好,工業産品也罷,獨一無二的也好或是大量生産的,全都無所謂。這些全都是人工製造齣來的物件,在素材上施以這樣加工的理由,會在其顔色與形狀之中顯現,我們這些創作的人絕對無處可逃。長久以來,器皿基本上是為瞭使用而被製作齣來,卻在人為因素下變得復雜,因此有為瞭錶現自我而製作、為瞭炫技、為瞭留住技術、為瞭讓人幸福、為瞭得到製作過程中的快樂、為瞭賺錢、為瞭五鬥米、為瞭宣示力量所在、因為偷懶等等而做齣來的器皿,十分多元。製作的理由未必僅限於一項,隻是各個理由所佔的比率多寡微妙不同。但隻要仔細凝視著一件器物,就能看齣這一切。我在此並非要主張器物就該為瞭使用而製作。如此主張的民藝,確實是用具應該是為瞭使用而製造纔是最佳用具。隻是對我而言,不論是在什麼理由之下製作的東西,最重要的是其誕生的背景。不過要準確地以言語說明那背景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勉強來說,我想會是像「心意」那樣的東西吧!
例如,我們會將江戶時代的山水畫掛在牆上觀賞,或是因喜好芭蕉的俳句而不時吟詠,從而得到快樂。山水畫或是俳句都不是為瞭使用而作,卻讓能人感受到作者的心意,它們的本質是對自然的敬意與感謝,作者為瞭吐露這樣的心意而創作的行為。換句話說,那就是根植在我們文化核心中的「傳統」。「製作器物」這項工作就是趨使我們的身體去接觸那被稱為素材的自然。若不以傳統為根,對我而言在麵對素材時是可怕到無法想像的事。
這次於書中介紹的三十名作傢,我幾乎都有私交,亦曾要他們每個人用自己的詞匯來說明自己的作品。每個人說的不同,但都讓我感覺得到他們的「心意」,那是肉眼看不到,隻能用心感受的東西,就像優秀花藝師的作品,不過是將自然的花草放進花器之中,卻散發齣高度的精神性一樣。器皿未必要是特彆的,隻要能上得瞭餐桌就好。
印判
印判(壓印法)指的是以印模將紋樣壓印於素坯上。因這種技法的齣現,使得同樣紋樣的陶瓷器得以大量生産。
染付
染付是指在白色素坯錶麵,以吳須(鈷藍色顔料)手工繪製的紋樣。即中國的青花。
《赤木傢的食器櫃:漆器大師的日常器皿與飲食生活》給我帶來瞭一種全新的“觀看”角度。我不再僅僅是“看”器物,而是通過這些器物,去“看”一個傢庭的生活方式,去看一位大師的精神世界。書中的每一張圖片,都像是一個故事的切片,你可以從中讀齣溫暖,讀齣傳承,讀齣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和專注。我特彆喜歡書中所呈現的那種“不完美”的美,比如器皿上細微的劃痕,或是色彩上略有差異的紋理,這些都讓器物更加生動,更加有生命力。它們不像冰冷的工業産品,而是有溫度,有情感的夥伴。我從中感受到瞭時間的沉澱,也感受到瞭匠人精神的傳承。我開始思考,我們現在的生活中,有多少東西是被隨意替代,被快速消費的?而這本書所傳達的,恰恰是對“長久”和“珍視”的強調。我希望我能從中汲取力量,去學習如何去“選擇”,去“珍惜”,去“使用”身邊的器物,讓它們真正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僅僅作為一種擺設。這本書讓我對“擁有”有瞭新的定義,不再是數量的堆積,而是質量的選擇和情感的連接。
评分《赤木傢的食器櫃:漆器大師的日常器皿與飲食生活》給我帶來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理解“使用”的藝術。我一直以為漆器是一種比較脆弱,隻適閤在特彆場閤使用的器物,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展示瞭大量漆器在日常飲食中的實際運用,從早餐的碗碟到晚餐的湯盆,甚至是盛放水果的小碟,幾乎涵蓋瞭餐桌上的所有場景。我看到瞭漆器如何適應各種食物,如何通過其獨特的質感和色彩來提升食物的觀感,又如何為用餐者帶來一種彆樣的觸感和心理享受。我特彆喜歡那些被日常使用得留下瞭痕跡的器皿,它們的光澤或許沒有初製時那麼耀眼,但卻多瞭一份溫潤和包容,仿佛在講述著一段段關於美味與傢庭的時光。這種“用起來”的生活態度,讓我覺得很接地氣,也很值得學習。我不再拘泥於“什麼器物適閤做什麼”,而是開始思考,如何讓器物真正地服務於我的生活,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美,往往體現在最平凡的角落,最日常的時光裏。它鼓勵我走齣對“完美”的執念,擁抱“真實”的使用痕跡,並從中發現獨一無二的美。
评分通過《赤木傢的食器櫃:漆器大師的日常器皿與飲食生活》,我仿佛窺見瞭日本傳統生活美學的一角,那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讓我深受啓發。書中的漆器,每一件都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它們不僅僅是工具,更是藝術品,是承載情感的載體。我驚嘆於漆器大師的技藝,更感動於他們將這份技藝融入到最尋常的生活之中。我設想,在赤木傢的餐桌上,每一次用餐都像是一場小型的儀式,器皿的擺放,食物的呈現,都充滿瞭講究和用心。我看到瞭食物與器皿之間那種微妙的共鳴,食物的顔色在漆器的襯托下更加鮮艷,而漆器的溫潤光澤又為食物增添瞭一份溫暖。我希望我今後也能學習這種“化繁為簡,重在體驗”的生活方式,不再追求一時的流行,而是迴歸到器物的本質,感受它們帶來的真實的美好。這本書讓我對“生活”這兩個字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生存,更是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對當下時刻的珍視。我感覺自己的審美情趣被悄然提升,對生活中的細微之處也多瞭幾分敏感和欣賞。
评分拿到這本《赤木傢的食器櫃:漆器大師的日常器皿與飲食生活》,我內心是充滿期待的。首先,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足夠吸引人。“赤木傢”三個字,讓我聯想到一個傳承悠久的傢族,一個充滿故事的居所;“食器櫃”,則像是打開瞭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寶藏匣子;而“漆器大師的日常器皿與飲食生活”,更是直接點明瞭核心內容,讓我好奇這位大師是如何將精湛的漆器工藝融入到最尋常的飲食起居中的。我一直對日本的傳統工藝情有獨鍾,尤其是漆器,那種溫潤的光澤、細膩的觸感,以及背後承載的匠人精神,都深深打動著我。我設想,這本書或許會像一部精緻的微電影,帶領讀者走進赤木傢的廚房,看到那些被精心使用、充滿歲月痕跡的漆器碗碟,感受它們在手中傳遞的溫度,聽見它們碰撞齣的輕柔聲響。我特彆希望能從中一窺漆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之美,瞭解那些看似簡單的器皿背後,蘊藏著怎樣的設計智慧和製作心血。此外,“飲食生活”這個詞也勾起瞭我的食欲和對生活的熱愛,我期待這本書能不僅僅是關於器皿的展示,更能傳遞齣一種以器皿為媒介,品味生活、享受美食的理念。也許,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還能從中獲得一些關於如何搭配器皿、如何更好地呈現食物的靈感,讓我的餐桌也多一份精緻與雅趣。
评分翻開《赤木傢的食器櫃:漆器大師的日常器皿與飲食生活》,我最先被它散發齣的那種寜靜緻遠的氛圍所吸引。書中的每一幅圖片都仿佛經過瞭精心構圖和打磨,光影恰到好處地勾勒齣漆器的綫條和質感。我能感受到一種樸素而深刻的美學,它不張揚,卻在不經意間觸動人心。那些漆器,或盛著熱騰騰的米飯,或裝著精緻的小菜,亦或是盛裝著清淡的茶湯,它們與食物融為一體,共同營造齣一種和諧的畫麵。我特彆欣賞書中對細節的捕捉,比如器皿邊緣的微小磨損,或是碗底隱約可見的手工痕跡,這些都訴說著它們被珍視和使用的故事。它們並非陳列在博物館裏的藝術品,而是真正走進生活的器物,承載著一日三餐,見證著傢庭成員的每一次用餐時光。我從中看到瞭對“物”的敬畏,對“用”的珍惜。我甚至能想象到,在某個陽光明媚的午後,一位長者正緩緩地擦拭著這些漆器,動作熟練而充滿情感,仿佛在與一件珍貴的故友對話。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漆器的美,更是關於一種對待生活、對待器物的生活態度,一種慢下來,去感受和體驗的智慧。我希望自己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學習這種對器物的尊重和對生活的熱情,讓自己的傢也充滿這樣一份溫潤的光澤。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