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總共分為十七章:第一章緒論:旨在說明比較教育學的相關概念、研究對象、研究目的、學術性質和相關機構;第二章比較教育學的演變:探討比較教育學學科倡議時期(1800-1900)、學科創立時期(1900-1950)、學科發展時期(1950-1990)和學科變革時期(1990-)的曆史演變;第三章比較教育學的理論基礎:探討現代化理論、人力資本論、依賴理論、世界體係理論、復製理論、馬剋斯主義、新馬剋斯主義、殖民主義、新殖民主義與後殖民主義、批判理論、批判教育學、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新自由主義、社會製圖學與第三條路綫等比較教育學的理論基礎;第四章比較教育學的方法:探討比較教育學學科本位、社會科學和科際整閤的研究方法;第五章至第十五章:各國教育:探討美、英、法、德、日、俄、澳、加、芬、中、颱等國國傢背景、教育行政製度、學校教育概況和教育改革趨勢;第十六章歐洲聯盟教育政策:探討歐洲聯盟教育政策的背景、內涵、評價和啓示;第十七章比較教育學的展望:探討比較教育學的現況、問題和趨勢。
本書特色
本書資料豐富,體係完整,具有獨到見解,適閤作為國傢教師資格檢定考試、教育行政人員高普考試、國際文教行政人員高普考試、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大學院校教育相關課程和教育研究所考試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梁福鎮(Frank Fu Chen Liang)
現職:
國立中興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暨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專任(特聘)教授
學曆:
德國柏林洪保特大學(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哲學博士
經曆:
國立中興大學專任教授兼師資培育中心暨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主任
颱灣歐洲聯盟研究中心諮詢委員
國傢教育研究院諮詢暨審查委員
國傢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審查委員
教育部委託研究案審查委員
國立交通大學、國立颱中教育大學、國立空中大學、私立東海大學、私立靜宜大學、私立明道大學兼任教授
專長:
教育哲學、教育行政學、比較教育學
榮譽:
教育部公費留學奬金得主(1991年教育學門第一名)
國立中正大學新進人員研究計畫奬勵得主(1998)
國科會甲種研究奬勵得主(1998年)
國科會年專題研究計畫主持費得主(1998-2002, 2005-2013)
國史館颱灣文獻館專案研究計畫經費得主(2006-2008)
颱北市市文獻委員會專案研究計畫經費得主(2010-2013)
國立中興大學研究成果奬勵得主(2007-2013)
第一篇 理論基礎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比較教育學的演變
第三章 比較教育學的基礎
第四章 比較教育學的方法
第二篇 各國教育
第五章 美國教育
第六章 英國教育
第七章 法國教育
第八章 德國教育
第九章 日本教育
第十章 俄羅斯教育
第十一章 澳洲教育
第十二章 加拿大教育
第十三章 芬蘭教育
第十四章 中國教育
第十五章 颱灣教育
第三篇 發展趨勢
第十六章 歐洲聯盟教育政策
第十七章 比較教育學的展望
推薦序
比較教育是一跨學門之教育科學,此學門於1817年,由法國學者硃利安(Marc- Antoine Jullien, 1775-1848)發錶《比較教育的研究計畫與初步意見》小書開始,內容倡議設立國際教育委員會,利用問捲蒐集各國資料,及建立師範學校培育師資等,他 算是係統倡議比教育研究之第一人,因此被後人稱為「比較教育之父」。比較教育發展之初始概念,乃在於如旅行者到各國去參訪,以瞭解他國教育製度與特色,藉 以作為自己國傢教育發展之參考。經由這種旅人說故事,官員參訪他國,而逐步形成研究各國教育製度與問題之學術領域,其研究成果並常作為藉鏡參考之用,以及 後來作為推動國際組織運動之嚆矢,這都是比較教育學門成立之重要背景因素。
比較教育之研究,主要作為教育改革之用,因此無論哪個時代 或哪個國傢,都會重視其他國傢之教育發展現況與發展特色。也因為這項理由,探討各國教育,乃成為比較教育研究之重要內涵之一;進而,由於比較教育已經成為 重要之教育學術領域,因此學門本身所纍積之研究成果,包括方法論之成果、學門與其他社會科學領域交叉之研究成果,與教育學其他學門交叉發展之成果等,也纍 積相當之數量;加上最近在研究對象上,已經擴及教育之各種領域,世界各國之研究人口也不斷增加,所以本學門之重要性與日俱增。
比較教 育之研究,由於國內在大學也設置專門之學係及研究所,因此研究人口及成果也增加許多,相關著作也大幅增多。本書作者梁教授早年留學德國,特彆關注各國教育 之發展,本身即具備研究比較教育之優勢,最近匯集各種比教育理論、學說及書籍之精華,整理成本書,總共分為十七章,其內容包括比較教育學理論之部分,以及 各國教育之部分。有關理論之部分共撰寫五章,包括緒論、比較教育學的演變、比較教育學的理論基礎、比較教育學的方法及發展趨勢等;各國部份包括我國,共分 析瞭十一個國傢和地區之教育,收集瞭最新之資料,及分析最重要國傢之資料,探討各國國傢背景、教育行政製度、學校教育概況和教育改革趨勢,可以說內容非常 豐富,因此無論在廣度或深度方麵,都具有特色。本書之齣版,相信對比較教育學門之研究將提供更多之助力,也將對學子在研讀比較教育時,提供最新且具係統之 知識,有助於拓展其個人視野及增強教育學術之知識,也將可對觀察我國之教育改革,提供更多元之觀點。
梁教授為人誠懇,治學嚴謹,這次能花許多時間,匯整如此重要著作,不僅是其個人治學之一大成就,也將對比較教育之探討,提供重要的貢獻,基於此理由,乃樂為之寫序,也期望有更多學者共同耕耘這塊園地。
國立颱中教育大學校長 楊思偉謹序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相當有吸引力,它並非簡單羅列事實,而是通過生動的事例和深入的分析,將比較教育學的理論娓娓道來。我尤其欣賞它在分析不同國傢教育模式時,那種“接地氣”的筆觸。例如,當探討教育內容的選擇與編排時,它不僅僅停留在課程大綱層麵,而是深入到課堂實踐,甚至是一些細微的教學方法,都做瞭細緻的比較。這讓我仿佛親臨現場,能夠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教師是如何與學生互動,知識是如何被傳遞的。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對於我們理解教育的本質,以及它如何與文化、社會價值觀相互滲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層麵的增長,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拓展。在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跳齣書本,去聯係颱灣自身的教育現狀。例如,當書中提到不同國傢在教師培訓和專業發展方麵的舉措時,我就會思考,我們颱灣的教師隊伍建設,有哪些值得藉鑒和改進的地方?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多元的視角,讓我能夠以更批判、更開放的態度去審視我們所處的教育環境。它鼓勵我去思考,為什麼某個教育模式在一個國傢行之有效,而在另一個國傢卻可能水土不服,這種對“情境”和“語境”的重視,是進行有效比較教育研究的關鍵,也是我個人在學習中獲益良多之處。
评分我認為這本書最難能可貴的一點,在於它對比較教育學“問題”的深入剖析,不僅指齣瞭問題,更嘗試去探討解決之道。它在梳理教育發展脈絡的同時,也時刻關注著教育改革的實踐和成效。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教育政策的製定與執行”這一環節的分析,它揭示瞭在教育改革過程中,往往會遇到的各種阻力,以及如何通過跨文化的對話和閤作,來尋求共識和解決方案。這讓我深切地感受到,教育的發展是一個動態而復雜的過程,需要持續的探索和不斷的調整。這本書不僅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研究的框架,更傳遞瞭一種積極探索、勇於麵對挑戰的精神。
评分閱讀這本書,我最感動的莫過於它對教育“問題”的審視。它不迴避不同國傢在教育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挑戰,無論是公平性、效率性,還是質量的提升,都做瞭細緻的描繪。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精英教育”與“普及教育”之間張力的討論,這讓我聯想到颱灣近年來關於升學壓力、教育資源分配等議題的爭議。書中的案例分析,比如某個國傢如何通過改革來緩解教育不公,或者另一個國傢如何平衡學術追求與社會需求,都提供瞭寶貴的藉鑒。這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啓示,讓我對我們自己教育體係的未來發展,有瞭更多思考的空間,也讓我意識到,教育問題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整個社會的進步緊密相連。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雖然是《比較教育學:起源、內涵與問題的探究》,但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覺得它不單單是一本學術專著,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世界各地的教育圖景,並從中反思我們颱灣自身的教育實踐。我尤其喜歡它在探討教育理念時,那種將曆史的縱深感與現實的廣度相結閤的方式。例如,當它追溯比較教育學發展的源流時,並沒有停留在枯燥的學說梳理,而是深入分析瞭不同曆史時期,教育如何作為國傢發展、社會變革的重要工具,以及這種工具性的認識如何塑造瞭各國教育體係的特質。這種宏觀視角,讓我能跳脫齣“為教育而教育”的思維定勢,理解到教育背後更深層的社會、文化和政治意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