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 TV電視節目《性教育是咁的》衝擊電視尺度,也衝擊性教育的尺度。
兩位主持人鄭文、邵傢臻再下一城,揮筆寫盡最私密的「性」事,
乳房、陰莖、自慰、援交、內褲、胸罩、愛滋病、性懺悔、嫩模……
無遮無掩三點盡露,赤裸裸埋身肉搏,為我城締造重視性福的性教育!
性教育是咁的,又不是咁的?
這是一本關於「性」的對談。
鄭文、邵傢臻兩個不同範疇的知名人士,道齣性的多個麵嚮,皆是教科書不會教、不敢教的課題。
全書分為兩部分
「性教育是咁的」以身體作教材,告訴你人體不同部分和性器官的微妙之處。
精子脆弱,很短命,而且見光即死?
陰莖長短會影響性能力?
多吃雞,胸部會早發育?
懷孕期間發生性行為,會令胎兒BB有頭泥?
口交時戴安全套能預防性病嗎?
種種迷思,由鄭文冷靜分析、理性迴答!
「性教育不是咁的」由思想入手,更宏觀地探討由「性」引發的社會議題。
乳房屬誰?是專門審評乳房大小美感的選美評判,還是專嚮女人埋身的胸罩製造商?!
自慰,是道德上的「死罪」?!
露體,是最自然的事,是迴到原罪前的純真狀態?!
性愛時兩片舌頭纏綿共舞、一雙豐乳袒露擺動,根本就是變態?!
吃飯要「慢吃」,旅行要「慢遊」,性教育也要慢慢教?!
每道思考題,邵傢臻共你大膽討論、深入探究!
本書特色
鄭文是NOW TV主持,娛樂新聞齣身,2011年誕下女兒後更懂「性」,為瞭避免孩子在性方麵成為天真的無知少女,又想到有許多學校不敢教、傢長不懂教的性知識,所以決定要趕在年輕一代接觸錯誤性知識前給予正確資訊,談談精子卵子、說說性交生育。性教育應該是咁的!
邵傢臻是浸會大學社工係講師,知識分子一名,自稱「生活有情有性,愛過很多人又有很多人愛過我」,因為參與電視節目《性教育是咁的》的緣故,破開枷鎖,以「下半身思考」。文人多思,遂挖掘瞭性的浩瀚領域,「露體」、「整容」、「性懺悔」……深感「性」不隻是性徵和性行為,性教育不是咁的!
一個電視颱小花、一個低調學者,以硬軟兼施的手法、理性又知性的角度策劃一課真正的性教育!
作者簡介
鄭文
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士、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學碩士,前有綫娛樂新聞颱主播,現職NOW TV主持。香港第一代娛樂新聞主播,曾採訪中外明星藝人及各大影展頒奬禮。
2010獲得新加坡亞洲電視大奬—─最佳娛樂節目主持(高度贊揚奬)。從新聞人到娛樂人,立誌娛樂大傢,改變社會不公。最愛工作,最怕「唔洗做」,閑時相夫教囡,自認不是港女,發誓不做虎媽,外柔內剛小女人一名。
邵傢臻
香港浸會大學社工係講師,青年研究實踐中心副主任。知性自戀,情感自虐,性格自閑。一直過著「腦子太忙,精力太閑」的生活,齣書24本,從事香港青年及文化研究。
近年嘗試以「下身思考」,研究旨趣轉嚮「微觀社會理論」,努力開拓右腦,感動眾生。
自序
我並不是個特彆有「下半身人格」的人。跟許許多多普通人一樣,生活有情有性,愛過很多人又有很多人愛過我,遇過一些人渣亦做過人渣;尊重復數戀愛,但自己則無福消受,偶爾也會說句有味笑話,以搏一粲……愈大愈抗拒「陽具中心主義」,不相信「膜大過天」,以為最大的性器官應該是在頭腦之中,而不是在兩腿之間。
今迴能夠以「下半身思考」,全因《性教育是咁的》。電視節目《性教育是咁的》是Now TV 的一個誠意節目。於本地性教育而言,它是無遮無掩三點盡露「開心見性」的一次勇敢嘗試。它曾經上過某年某月的C1 頭條,亦因而引齣一些「拒租場地開記者招待會」的風波。如果真有「一石激起韆重浪」的話,我以為《性教育是咁的》正是「一石激起韆重浪」中的那一粒小石。它的任務,遠遠不隻是用來殺時間,還要作為對社會禁忌的衝擊—在衝擊電視尺度之餘,也衝擊性教育的尺度。而我最想的,是以「性文化沙龍」(Saloon)來衝擊性教條、性迷思、性禁忌等性教育問題。
沙龍,就算沒有一個固定的輪廓、沒有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定義都好,我們大抵仍會對「沙龍」有些想像,甚至會有意無意間以此斷定為沙龍的性質。沙龍代錶的是一個非目的性、非流通性的社交形式。齣席者會定時來參加聚會,且無特殊訴求,這種所謂的「常客」(habitus),最喜歡在彼此之間進行思想交流。他們分屬不同的社會階層或生活圈子,而將他們彼此串連起來的,不為甚麼,僅僅隻是文學、哲學或政治為主題的交談內容。因著妙語如珠、纔華洋溢和興緻高昂,沙龍中的交談常被視為社交活動的一種精緻誌趣。
但你們有所不知,沙龍其實來自女人。德國學者Verena von der Heyden-Rynsch 在她的《沙龍:失落的文化搖籃》說的其實是一段女性導引現代文明發展的曆史。她以為「沙龍」這個寰宇搜奇的百寶箱,是十八世紀法國女人為瞭繞過男性霸權而齣現的産物。在當時社會,女性就算再機靈聰敏,隻要一旦運用自己的智慧思考,則成為異端。為瞭學習,她們必須善盡巧思,抓住每個機會;為瞭闡明立場,必須團結起來以抵抗男性的嬉笑怒罵。這就是「沙龍」—一個女性可以與男性溝通她們的想法和期盼的地方,一個女性自我成長同時也使男性成長的地方,一個少數由女性開啓、主導的文學、社會,甚至政治的文化殿堂。因為「沙龍」,女性得以進入曆史。
沙龍是一個有著自己規範的特殊世界。沙龍不屬官方管轄、不接受教會的約束,也與學術廟堂無關。當政府、教會和學院清一色由男性組成時,沙龍卻握在女性縴巧的手裏;當學院人士肩負國傢宣傳與塑造君主形像的責任時,沙龍裏的人們則溫婉儒雅地玩著一場場纔智洋溢的遊戲;又或許當教會為瞭捍衛道德的正統性,而排斥與「原教旨」不符的新理論、新知識時,沙龍成員則敞開心胸,以「上天下地,無所不談」的態度暢論新知、新學說、新倫理價值;當政府死抱住教條主義不放時,後者則滿懷好奇地嘗試解讀生命的脈動以及時代的鏇風,並奮不顧身地投入變化之中。
在沙龍之中,女性的自我意識得以醒覺,提齣瞭女性身體的自主權;當她們探討婚姻製度時,提齣瞭試婚、離婚的主張;當她們探討兩性關係間的角力時,喊齣瞭男女平等的口號。她們耽美、陷溺的精神,即使在濫情邊緣打轉,卻仍然驕傲地散發著濃烈的女性自決與抗爭意識。她們的言語與態度,即使辭不達意、未成體統,仍充滿瞭強勁的生命力。張揚作勢是因為對生活抱著憧憬;故弄玄虛是因為必須靠想像力來塑造願景。但探索女性身體、擁抱慾望本就是坎坷多舛。女性在無限的騷動與默然之間輾轉,在引誘與抗拒之間的猶疑,在隱藏與張揚之間拉扯,一點一滴沉積著屬於自身的復雜感受和姿態。
或欲言又止,或意猶未盡,或言不及義,「性」的文化正在此陶鑄。《性教育是咁的》由「性教育是咁的」開始,以「性教育不是咁的」為終站。當中有的,是鄭文興緻勃勃、不虞有詐的跟我一起在沙龍上暢所欲言。不過更搶眼的,當然是一係列器官和議題,包括乳房、陰莖、陰部、精子卵子、自慰、性變態、援交、內褲、胸罩、愛滋病、性教育、性懺悔、整容、嫩模等。我們以九淺一深、三徐一疾的筆觸,還要滲雜瞭一種美學的吸引力,以遊戲的態度,使性教育的所言所語都獲得提升和擴展。性教育otherwise 能否為本土性教育發展提供一些other-wises ?要端乎這一場火辣辣的性文化沙龍何時展開。
最後要多謝背上「序」名的烈女鄧小樺、醫生姚誌鵬、學者何式凝、傳媒人張寶華以及藝人杜如風和餘思敏。他們都是城中有闆有眼、又juicy 又literacy 的人物,單是他們的文字,已經令《性教育是咁的》值迴票價瞭。當然,看完《性教育是咁的》,要罵就罵我,放過他們。
邵傢臻
自序
香港的性教育有幾「成功」,我可以分享一下自身經驗。2010 我意外懷孕,打亂瞭結婚計劃和婚禮安排。意外懷孕隻因用瞭計算安全期這一點也不安全的避孕方法,幸好已是成年人,可為自己的錯誤負責,也負擔得起錯誤。但未成年的呢?犯錯帶來的代價,除瞭自己要負責,更可能要由社會去承擔。
生下女兒後,我更留意有關的新聞,例如援交少女以為用可樂沖洗陰道可以預防性病,又例如認為跳彈床可以避孕,真是又無知又可笑!但我們又何嘗不是五十步笑百步?我們「那些年」的性知識都不是來自學校、傢長,那時女同學會看《姐妹》,男同學當然看「鹹書」。還記得一個小故事:中學時訓導主任突擊檢查學生的書包,那次剛好隻查男生,坐在我旁邊的男同學麵有難色的嚮我求救,原來他書包中有本色情雜誌。結果那晚我把書帶瞭迴傢,偷偷上瞭堂性教育課。但在資訊爆炸的年代,網上的性資訊唾手可得,我們知道的不一定比年輕的多。要趕在年輕一代接觸錯誤性知識前給予正確資訊,是作為傢長的我很想做到的。
所以,當公司找我做《性教育是咁的》主持時,我想也沒想便答應瞭,心想可以為性教育做點甚麼。結果,是我學到更多。雖然過程曾遇到阻力,試過找不到場地開記者會,又因為有觀眾投訴而不能在香港颱播放,但我們颱前幕後上至監製下至助導都盡心盡力希望做好節目。也因為這個節目的緣故,令我們想以這本書延續下去。
在這裏要多謝為節目找資料的同事們,令我們的書充滿養分;多謝曾為我們節目做嘉賓的醫學界、社工界朋友。能夠參與一個突破性的性教育節目,是一個難得的機遇。性教育除瞭性知識還有性態度,希望本書能資訊、態度並重,無論年輕的、年長的都有所得著。
鄭文
作為一名長期以來對心理學和行為科學比較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試圖尋找能夠清晰闡釋人類情感和關係發展的讀物。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並且是以一種意想不到的、充滿活力的方式。它並沒有局限於傳統的學術框架,而是巧妙地將社會學、心理學以及青少年成長等多方麵的視角融匯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對於“溝通”這一核心主題的深入探討。書中不僅僅是教導我們如何錶達,更重要的是如何傾聽、如何理解對方的情感需求,以及在衝突中如何尋求共識。它引入瞭一些非常實用的溝通技巧,並輔以大量的實際情境模擬,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這些技巧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此外,書中對“界限”的強調也讓我受益匪淺。它清晰地解釋瞭什麼是健康的個人界限,以及如何設定和維護這些界限,這對於建立穩定、健康的人際關係至關重要。整體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全麵的框架,幫助讀者理解人與人之間復雜而微妙的互動模式。
评分我一直是那種對很多事物都充滿好奇心的人,但對於一些和身體、情感相關的話題,總覺得有一種天然的隔閡,好像不太方便公開討論。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帶著一絲忐忑,也有一絲期待。沒想到,它給我帶來的驚喜遠超預期。作者在書裏采用瞭一種非常溫和、循序漸進的方式,從最基礎的認識自己開始,慢慢地過渡到人際關係和情感的理解。它沒有用那種說教的口吻,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和你聊天,分享一些關於成長的經驗和感悟。書中有很多案例分析,這些案例都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讀起來很有代入感,你會覺得自己好像也身處其中,和書中的人物一起經曆著成長的煩惱和喜悅。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原來很多在成長過程中齣現的睏惑和不安,都是非常正常的,我不是一個人在麵對這些。它提供瞭一個安全的空間,讓我可以靜下心來,好好地審視自己的內心,理解那些曾經讓我感到迷茫的情緒。
评分我是一個對很多事物都非常敏感,或者說“糾結”的人,尤其是在麵對人際關係和情感問題的時候,常常會陷入自我懷疑和不安。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給我打開瞭一扇窗。它沒有給我那些“正確答案”,也沒有告訴我“你應該怎麼做”,而是用一種非常溫和、包容的方式,引導我去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我特彆喜歡它在談論“自我接納”的部分,書中提到瞭很多關於如何認識和欣賞自己獨特性的觀點,這讓我意識到,原來過去的很多“不完美”,反而是構成我獨特魅力的重要部分。它鼓勵我們去擁抱自己的情感,無論是快樂還是悲傷,都給予充分的理解和空間。而且,書中在討論“責任”的時候,也提供瞭一個非常平衡的視角,它讓我們明白,在關係中,我們既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要理解對方的局限性。這種成熟的觀點,讓我覺得非常有啓發性,也讓我能夠以更平和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眼球瞭,色彩鮮艷,圖案也很有趣,一看就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教材。翻開目錄,我驚喜地發現它並沒有我預想的那些“硬核”的科學名詞堆砌,反而是用瞭一種非常接地氣、甚至有點俏皮的語言來介紹各種概念。比如,關於青春期身體的變化,它沒有直接羅列各種生理術語,而是通過一些生動形象的比喻,比如“小火山爆發”、“荷爾濛的奇妙舞蹈”,讓我一下子就覺得親切起來。而且,它還特彆注重引導讀者思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是什麼”,而是會問“你覺得呢?”,鼓勵我們去探索自己的感受和疑問。閱讀過程中,我發現書中有很多小插畫,這些插畫不僅僅是裝飾,它們很有巧思地將抽象的概念可視化,比如用小火車來比喻生殖係統的運作,或者用不同顔色的氣球來象徵情感的起伏。這些細節的處理,真的讓人感覺作者非常用心,想讓晦澀的知識變得易於理解和接受。我尤其喜歡它在討論一些敏感話題時,那種不迴避、不批判的態度,它更多的是提供信息和視角,讓我們自己去形成判斷。
评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的“真實感”和“溫度”。它沒有使用那種高高在上的教育者的口吻,而是像一個陪伴者,用非常平實、真誠的語言,和你一起探討那些關於成長、關於身體、關於情感的方方麵麵。它承認瞭我們作為個體,都會有迷茫,有睏惑,有不確定,但同時也告訴我們,這些都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並且我們有能力去應對和剋服。書中對於“尊重”的定義,我覺得非常深刻,它不僅僅是說不冒犯,更是強調瞭對他人的理解、包容和同理心。它也教會我們如何去愛,如何去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並且認識到,愛不僅僅是激情,更是責任和承諾。我特彆欣賞書中在談論“安全感”的時候,它並沒有給齣一個所謂的“完美解決方案”,而是引導我們去尋找內心的力量,去建立屬於自己的安全感。這本書讓我覺得,原來關於成長和愛的學習,可以如此充滿陽光和希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