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讀 唐詩》、《慢讀 宋詞》等暢銷書作傢琹涵,
繼廣受歡迎的《好詞》之後,讀者殷切期待的《好詩》也齣版瞭。
以現代語言成功詮釋從先秦到明清,近五十首精選曆代好詩,令人著迷。
想念時讀詩,怦然時讀詞;希望每首好詩詞,都能陪你到永遠。
跟著琹涵老師一起穿梭時代,
從日常生活中,慢慢讀懂古典詩詞吧!
◎穿越先秦到明清,領略曆代詩作之美。
最早的詩齣現在西元前六世紀的《詩經》,而後有屈原、宋玉等人寫的《楚辭》。漢代時,有五言詩及樂府詩齣現。到瞭初唐,則確立瞭五言近體詩和七言近體詩的形式,從此保存下來,與不受格律限製的古體詩並列。明清兩代,依然有文人寫詩填詞,不僅各具特色,也有可觀之處。
作者琹涵以溫柔真摯的字語入文,引領讀者彷彿穿越時空,走入曆代好詩的世界。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散文,將先秦時代的《詩經》,到唐代的王維、李白,宋代的歐陽修、蘇軾,明代的唐寅,清代的蒲鬆齡、龔自珍等人的詩作,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境遇相應證,讓古典好詩成為現代人的心靈知己。
◎親近經典,讓心靈得到安寜及力量。
現實生活有酸甜苦辣各種滋味;人生的境遇,更是平順的少,拂逆的多。我們要如何看待呢?不妨到古典詩中尋求安慰。這些精鍊的文字,優美而深刻,能夠安撫受創的心。曆代詩人大多遭逢不遇,他們的淚更多、苦更深、傷更痛,卻迴贈給世界美麗的詩篇。在那一再反覆的吟誦詩句裏,讓人淡忘瞭一己的不幸,也讓心終於平靜下來,無有怨尤,而能勇敢奮發。
◎琹涵老師說「好詩」。
詩和詞都是我所鍾愛的。或許,我更偏愛詩一些。
因為它寬闊自然,更為坦蕩、大器。而且,它的篇幅更為精鍊短小,在咫尺之間而有無限遼闊的風景,這是最令我著迷的所在。
經典詩詞,的確是曆久而彌新,加以人生閱曆的增加,更能領會其間幽微的心事,多麼扣人心弦。
◎吟賞一百六十首古典詩。
全書精選數篇《詩經》中的佳作,以及南朝的謝靈運、鮑照,唐代的孟浩然、王昌齡、王維、李白、李端、劉禹錫、白居易、李商隱、崔塗、杜鞦娘、劉方平、劉□虛,宋代的歐陽修、蘇軾、楊萬裏、硃熹、辛棄疾、曹豳,明代的高啓、唐寅,清代的龔鼎孳、吳嘉紀、硃彝尊、王士禛、蒲鬆齡、林以寜、王夫之、厲鶚、龔自珍、季淑蘭等三十多位文人名士,近五十首詩作,與現實生活對話,抒解你我心中的歡喜與憂傷。
每位詩人的介紹中,亦延伸推薦三至四首詩作,全書共有近一百六十首古典好詩,供讀者吟賞。
◎好詩欣賞: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從之,道阻且長。遡遊從之,宛在水中央。--《詩經.秦風》〈蒹葭三章其一〉
或許世事就是這般,我們今生所追求的夢想,有一部分實現瞭,更多的,卻是失落。
紅顆珍珠誠可愛,白須太守亦何癡?
十年結子知誰在?自嚮庭中種荔枝。--唐.白居易〈種荔枝〉
想來,白居易也是喜歡荔枝的。留下瞭這麼可愛的詩,大有「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深意,這種「功成不居」的情懷,尤其令人感動。
百囀韆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嚮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宋.歐陽修〈畫眉鳥〉
如果,連畫眉鳥都渴望自由自在的歡唱,那麼人呢?想必不會希望隻是傀儡,但願他有自由的意誌,可以選擇、決定、負責。
兩船相望隔菱茭,一笑低頭眼暗拋。
他日人知與郎遇,片言誰信不曾交?--清.蒲鬆齡〈採蓮麯〉
要疼惜自己,自求多福,努力讓自己變得比較好,擁有一個可以期待的美麗明天。
作者簡介
琹涵
曾任國中教師,勤於筆耕,著作等身,曾獲中山文藝散文奬,目前專業寫作。其作品〈成功〉、〈酸橘子〉先後入選國中國文課本,〈樂趣〉、〈山林小記〉、〈欣賞的心〉、〈聰明的人〉、〈人間仙子〉等入選海外華文教科書,文章也被大量採用作為高中職聯考及北一女等名校甄試閱讀測驗的範文,著作亦多次入選文建會的「好書大傢讀」,獲行政院新聞局、教育部,以及颱北市政府新聞處評定為「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年度優良課外讀物」等。
琹涵的文字清麗雋永,內容情真意切,總是因其自然誠摯而動人心弦。不論寫人、寫事、寫物、寫景,莫不基於愛和同情,常映現齣澄明的心境及自勉勉人的情懷。近幾年作品《好詞:從唐宋到清初,停在最想念的時光》、《慢讀唐詩:愛上源自生活的美麗》、《慢讀宋詞:珍愛源自生活的真情》、《慢讀元麯:就愛源自生活的真性情》,以及《慢享古典詩詞的節日滋味》、《慢享山水田園詩:偷得浮生半日閑》等,引領古典詩詞現代化風潮,深受好評。
【寫在前麵】──若能迴到初相遇的那一刻
【先秦至南北朝】 聽雞鳴啓程
.隻因害怕寂寞 先秦.《詩經.周南》〈桃夭〉│古詩
.伊人,在水一方 先秦.《詩經.秦風》〈蒹葭三章其一〉│古詩
.不變的情誼 戰國.越人〈越謠歌〉│歌謠
.一朵齣塵的荷 漢.佚名《古詩十九首其六》│五言古詩
.老楓紅葉 漢.佚名《古詩十九首其九》│五言古詩
.她的愛 南朝.謝靈運〈東陽溪中贈答二首〉│五言古詩
.真正的釋放 南朝.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其九〉│七言古詩
【唐代】 看花開花落
.人參果 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五言律詩
.賞扇 王昌齡〈長信怨〉│七言絕句
.人間故事 王維〈柳浪〉│五言絕句
.從來不曾愛過 王維〈相思〉│五言絕句
.桃花潭水 李白〈贈汪倫〉│七言絕句
.天平 李白〈玉階怨〉│五言絕句
.愛,終於迴頭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彆校書叔雲〉│七言古詩
.尋找自己的天空 李端〈聽箏〉│五言絕句
.花落水流 劉禹錫〈竹枝詞九首其二〉│七言古詩
.穠艷荔枝 白居易〈種荔枝〉│七言絕句
.你愛算命嗎? 李商隱〈賈生〉│七言絕句
.最是人間留不住 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七言絕句
.說不齣的寂寞 李商隱〈贈彆二首其二〉│七言絕句
.明月照溝渠 李商隱〈無題二首其二〉│七言律詩
.深情所係 李商隱〈錦瑟〉│七言律詩
.好好愛自己 李商隱〈無題〉│七言律詩
.走自己的路 崔塗〈孤雁〉│五言律詩
.經不起歲月的滌洗 杜鞦娘〈金縷衣〉│七言絕句
.月光如水 劉方平〈月夜〉│七言絕句
.一樹花開 劉□虛〈闕題〉│五言律詩
【宋至明代】 覽眼前韆帆
.窒息的愛 宋.歐陽修〈夜夜麯〉│樂府歌
.讓愛自由 宋.歐陽修〈畫眉鳥〉│七言絕句
.這個字,你會不會念? 宋.蘇軾〈琴詩〉│七言絕句
.遠方有歌聲 宋.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七言律詩
.荷花歲月 宋.楊萬裏〈曉齣凈慈寺送林子方〉│七言絕句
.眼眸深處 宋.硃熹〈觀書有感〉│七言絕句
.相愛容易相處難 宋.辛棄疾〈書停雲壁〉│七言絕句
.記憶裏的黃昏 宋.曹豳〈暮春〉│七言絕句
.心中的不捨 明.高啓〈竹枝〉│樂府詩
.夢,可以追尋 明.唐寅〈言誌〉│七言絕句
.雲開月明 明.佚名〈山歌〉│七言古詩
【清代】 偕晚霞歸來
.落日也很美 龔鼎孳〈百嘉村見梅花〉│七言絕句
.也是格格 吳嘉紀〈送吳仁趾〉│七言絕句
.初戀的故事 硃彝尊〈和遠士無題六首選一〉│七言絕句
.不是最孤單 王士禛〈悼亡詩二十六首選一〉│七言絕句
.也要疼惜自己 蒲鬆齡〈採蓮麯〉│七言絕句
.愛情,沒什麼道理 林以寜〈得夫子書〉│五言絕句
.血拼公主 王夫之〈悼亡四首選一〉│七言絕句
.血色的黃昏 厲鶚〈楊柳枝〉│樂府詩
.輪迴 龔自珍〈夢中述願〉│七言絕句
.落葉的嘆息 龔自珍〈己亥雜詩選一〉│七言絕句
.愛的祝福 季淑蘭〈消夏詞〉│七言絕句
寫在前麵
若能迴到初相遇的那一刻
若能迴到初相遇的那一刻,又能怎樣呢?所有的錯誤都能被擦去,我們能擁抱美好嗎?
然而,世上沒有如果,逝去的不會重返,迴來的哪有可能完美?
在生命的漫漫長途裏,憾恨,多麼常見。麵對,是學習。放下,隻怕就是一生的功課瞭。
我從書櫃裏翻齣老師兩本談詩的書來讀。
老師的文筆很不錯,加以是知名的學者,書讀得多,寫起文章來,旁徵博引、左右逢源,是很有內涵的。
我大學畢業也很多年瞭。以前愛讀閑書,現在反而讀起經典作品來,或許是心境上的改變,或許也是一種「繁華落盡見真淳」吧。
唯有經典著作,禁受得起歲月長河的嚴格淘洗。每一次把捲重讀,都彷彿是迴到初相遇時的歡喜。
想起大學臨畢業前的謝師宴上,我穿著一襲泰絲做的黑色小禮服,燈下閃著潤澤的光。宴會結束,老師走過來,稱贊那件衣裳好看。
如今老師和傢人定居國外,相見也已經不容易瞭。
讀老師的書,也是一種相逢吧。
經典詩詞,的確是曆久而彌新,加以人生閱曆的增加,更能領會其間幽微的心事,覺得多麼扣人心弦。
現在讀書純屬樂趣,離學校遠瞭,離考試遠瞭,隻因為喜歡而讀,成瞭生活裏的賞心樂事。何其快意。
幸好生為中國人,幸好識字,詩詞歌賦豐厚美麗,真是我們的福氣。
◎詩是怎麼演變而來的?
任何一種文體的演變都是循序漸進的。詩,也是這樣。
最早的是西元前六世紀的《詩經》。多為採集而來的民歌,有四字一句的或是長短不定的,並不一緻。而後有屈原、宋玉等人寫的《楚辭》。句數多少不定,句子的字數也不等,並在句中或句末加語助詞「兮」、「些」等字。
漢代有五言詩形成,但不限句數,可長可短,後人稱為五言古體詩。同時齣現的還有樂府詩,樂府詩有五言詩,也有長短不拘的詩。到三國時,曾齣現瞭完整的七言詩。一直到齊、梁時,七言詩纔逐漸流行。
到瞭初唐,近體詩的形式已經確立,從此五言近體詩和七言近體詩的形式一直保存下來,與不受格律限製的古體詩並列。近體詩分絕句和律詩兩類,絕句詩每首限定四句,律詩則有八句,都有平仄格律的要求。唐代是詩的盛世,詩人輩齣,佳作有如繁星,閃耀瞭整個文學的夜空。
唐玄宗開元前後,逐漸形成詞。經過五代到瞭兩宋,是詞的全盛時期,依詞牌來填,多有講究。之後有元麯,用韻上比較靈活,也比詞更為口語化。明清兩代依然有人寫詩填詞,雖然各有特色,也有可觀之處;然而,不論質和量,都無法和唐宋抗衡瞭。
從廣義來說,詩詞麯都屬韻文,詞麯也是詩的延伸,後代有人將它們都列於詩的範疇,也是說得過去的。
◎在古典詩裏,最常齣現哪些寫作題材?
詩來自詩人感情的抒發,任何題材都可入詩。例如:季節、愛情、諷諭、抒懷、山水景物、賞遊、懷古、詠史、鄉愁、彆離、悼亡、閑適以及飲酒等等。
我想不齣有什麼題材是不能入詩的。
或許,更應該關心的,不是題材,而是是否讓人感動。
感謝韆百年來,眾多詩人的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為我們留下瞭無數永恆的詩篇,那樣璀璨的光芒,足以照耀韆古,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我們如何迴報呢?也唯有時時誦讀,在心靈交會的那一刻,詩人是安慰的吧。好詩終究穿越瞭時空,而成瞭我們的知己。
◎古典詩與古典詞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我用「古典詩」一詞,隻是便於和今日的「現代詩」有所區分。也有人以「傳統詩」稱之。
詩到瞭唐代,重視格律的,稱為「近體詩」。之前的統稱為「古體詩」,或簡稱為「古詩」。
近體詩的句法整齊,不論是律詩或絕句,字數都有規定,五言即每句五個字,七言則每句七個字,長短固定。至於詞,就必須按詞律或詞牌來填詞,詞的句子字數也是據此來決定,所以長短有所不同,詞又稱為長短句。
詩講求韻味和情意,詞更講求幽雅委婉纏綿。
詩要莊重,意象必須包容闊大、意境深遠。詞則更為嫵媚、婉約和細膩,能言詩之所不能言。也因為詞是比較個人的、情感的,它在刻畫上,比詩更加細緻,也會有更多細節上的麯摺描繪。
◎讀古典詩對現代人麵對生活中的境遇,有什麼樣的幫助嗎?
在現實生活裏有著各種滋味,酸甜苦辣,不一而足。人生的境遇,更是平順的少,拂逆的多。我們要如何看待呢?
哀傷落淚,無補於實際。委屈,不能求全。逃躲,隻是怯懦。……
夜深人靜時,我到古典詩中去尋求安慰。那麼精鍊的文字,優美而深刻,唯有「珠玉」得以形容,是如何安撫瞭我受創的心。曆代的詩人,多的是遭逢不遇,或身如飛蓬流離失所,甚至被讒害下獄緻死,他們的淚更多,苦更深,傷更痛;可是,卻迴贈給世界美麗的詩篇。我就在那一再反覆的吟誦詩句裏,淡忘瞭一己的不幸。就放下吧!那纔真正釋放瞭自己。
我的心終於平靜下來,無有怨尤。
第二天,再度麵對朝陽的升起時,我可以勇敢,可以奮發。
親近經典,足以讓我們心情得到安寜,帶來力量。
麵對生命的睏厄,我的好朋友去讀《老子》,另一個朋友則手抄《圍爐夜話》……
至於我,閱讀詩詞,一直是陪伴我度過漫漫長夜的一帖良方。
◎為什麼會想要寫這本《好詩》呢?
詩和詞都是我所鍾愛的。或許,我更偏愛詩一些。
因為它寬闊自然,更為坦蕩、大器。而且,它的篇幅更為精鍊短小,在咫尺之間而有無限遼闊的風景,這是最令我著迷的所在。
這本《好詩》,取材多為愛情。愛情,是世間男女永恆的課題。
愛情來瞭,你準備好瞭嗎?你懂得接受和珍惜嗎?
或者
隻是心慌意亂,彆彆扭扭,說的,不是心裏的話,甚至都是氣話和反話,猜測、爭執……一旦愛情遠去,隻留下傷痛?
明.唐寅的〈花月吟〉:
如此好花如此月,
莫將花月作尋常。
這般美好的花月,多麼讓人流連忘返。花前月下,正是愛情的溫床,可嘆,愛情常來得太早,在我們懵懵懂懂的時刻,它就可能闖入。溶溶的月色,花開韆萬朵,繽紛而迷人。我們卻幼稚且粗心,老是挑剔,老是不滿,我們以為花好月圓都屬尋常,卻不曉得那竟是上天的恩典。
沒有珍惜,不知感激,不懂包容,注定瞭和愛情的擦身而過。主要仍在於,我們不夠成熟,不知愛的真諦。
離去的愛情會迴來嗎?沒有人知道。
有一天,當我們懂得瞭看花要早起,愛月要遲眠,我們有瞭耐心,加上一點機運,愛情纔可能停留吧。
定稿之後,有好長一段時間,我是疲纍的。
我常想:紅塵有如旅行,這一趟生命之旅,我有眼睛,不是要看盡天下的好書、好山水、好人情嗎?
然而,有太多的故事,「當王子與公主結婚瞭以後,過著快樂幸福的日子」。這般童話的結局,當我是個孩子時,從來不曾懷疑過。可是,在我長大後,我活得更久時,卻發現有太多的發展是在意料之外。佳偶竟成怨偶,甚至怒目相視、分道揚鑣,從此老瞭容顔碎瞭心。也有的,是在絕望的睏境之中,努力為自己召來瞭陽光,另創新局。……人生的故事豐美,卻也讓人心為之摺,斑斑淚痕,欲說還休。
我跟好朋友說:「愛情的故事歡愉太少,傷痛太多。我以為,我寫的隻是人世的滄桑。」
我的好朋友卻說:「妳的心存悲憫,還有那麼溫柔的筆觸,對許多人來說,就是一種撫慰瞭。」
是嗎?真的是這樣嗎?
就記取那初相遇時的歡喜和悸動吧,曾經有過年少的情懷,在我們的記憶裏,不會磨滅,也美如一首好詩。
琹涵 二○一三年春
最近,我總覺得生活有點煩悶,渴望一些能淨化心靈的東西。《好詩:從先秦到明清,迴到初相遇的一刻》,光是聽書名,就有一種洗滌塵埃的感覺。先秦的詩歌,那種質樸,那種對自然的敬畏,對人情的描寫,總能讓人找迴一種純粹。我記得第一次讀《詩經》時,對那些描繪農事、婚嫁的場景,感到非常好奇,彷彿看到瞭當時人們的生活,那麼真實,那麼有生命力。然後一路下來,唐詩宋詞更是不用說,那絕對是我們華語文學的瑰寶。我常常在想,為什麼白居易的詩能讓老嫗都能懂,杜甫的詩又為何能寫盡傢國的憂患?這其中一定有著作者獨特的解讀。而書名中的「迴到初相遇的一刻」,這點最讓我心動。我們的人生,總會有那麼幾個時刻,因為一首詩,一次偶然的閱讀,而對某個領域產生瞭濃厚的興趣。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重溫這樣的「初相遇」,不論是第一次接觸到《離騷》的奇幻,還是第一次讀到李煜詞的亡國之痛,都能再次被那種原始的感動所擊中。我真的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如此龐大而豐富的詩歌體係,用一種連貫且充滿情感的方式呈現齣來,讓讀者能從中獲得共鳴。
评分最近在書店翻到《好詩:從先秦到明清,迴到初相遇的一刻》,光是名字就讓我停下瞭腳步。我一直覺得,詩歌是一種很奇妙的存在,它能讓語言變得非常有力量,能觸動人心最深處的情感。《好詩》這個標題,聽起來就非常親切,好像在說,我們要一起去尋找那些真正的好詩。而「迴到初相遇的一刻」,更是讓我產生瞭強烈的共鳴。我還記得,大學時期,我偶然讀到一首關於離別的古詩,當時就被那種淡淡的哀愁和深深的思念所打動,那種感覺,至今難忘。這本書涵蓋從先秦到明清,這跨度實在太大瞭,感覺就像帶我們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詩歌之旅。我特別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這麼龐雜的詩歌寶庫中,挑選齣那些能讓我們再次感受到「初相遇」的驚喜的詩篇。是那些寫景最美的?還是那些抒情最真的?或是那些富有哲理的?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不僅僅是閱讀詩歌本身,更是希望透過作者的引導,能重新喚醒我對詩歌的熱情,再次體驗那種純粹的、被文字觸動心靈的感動。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新的視角,讓我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這些流傳韆古的經典。
评分說實話,我對詩歌的熱情,大概是從國中的時候開始被啟濛的。那時候,老師帶著我們唸唐詩,什麼「床前明月光」,什麼「舉頭望明月」,那種簡單的意境,卻能讓我腦袋裡瞬間浮現齣一幅幅畫麵,那種感覺,真的很奇妙。而《好詩:從先秦到明清,迴到初相遇的一刻》這本書,聽說就囊括瞭這樣跨越韆年的經典。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有些詩句,就算隔瞭這麼久,依然能打動我們?是因為它們觸及瞭人類共通的情感嗎?還是因為它們用最精煉的文字,描繪齣瞭最深刻的體驗?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許多第一次接觸到那些詩人的時候,那種腦袋「轟」一下被點亮,好像發現新大陸的感覺。比如第一次讀到李白那種豪放不羈的「飛流直下三韆尺」,或是辛棄疾那種「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壯誌,都讓我熱血沸騰。而到瞭明清,那些描繪市井風情、或是寄託個人情懷的詩作,又是另一種風味。我非常好奇,作者在選取詩篇時,是以什麼樣的標準來定義「初相遇」的?是第一次讀到就被震撼的?還是隨著年紀增長,纔慢慢品齣其中深意的?這本書就像一個時光膠囊,讓我能再次迴到那些閱讀的黃金年代,重新感受詩歌最初的美好與力量。
评分天啊,我最近挖到一本不得瞭的詩集!《好詩:從先秦到明清,迴到初相遇的一刻》,光是書名就勾起瞭我滿滿的懷舊感,好像能穿越時空,迴到那些第一次讀到驚艷詩句的純真時刻。我猜齣版社選這個名字,一定也跟我一樣,懷念那種純粹的感動吧。這本書涵蓋的範圍真的太廣瞭,從中國詩歌的源頭先秦,一路走到明清,這跨度可不是蓋的。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瞭解一個時代的靈魂,詩歌絕對是最好的切入點。想想看,先秦的《詩經》多麼質樸動人,描繪著勞動、愛情、祭祀,都是最真實的生活寫照。然後楚辭的浪漫瑰麗,李白、杜甫的豪情與憂愁,蘇軾的曠達,李清照的婉約……這都是我從小到大,一次次在課本裡、在長輩的吟誦中,聽過、讀過、感受過的。我特別期待這本書能幫我重新梳理這些熟悉的篇章,或許用一種我從未想過的角度,讓我再次「初相遇」般地驚喜。書的裝幀我也很在意,希望它拿在手裡有份量,紙質也能舒服,讓我能沉浸在文字的世界裡。我真的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這浩瀚的詩歌長河中,挑選齣那些最能觸動人心的「初相遇」時刻的。這是一趟充滿挑戰的旅程,也是一場心靈的洗禮,我已經迫不及待要翻開它瞭!
评分這本《好詩:從先秦到明清,迴到初相遇的一刻》,聽起來就像一本濃縮瞭中國詩歌發展史的精華。我一直覺得,要瞭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底蘊,詩歌是繞不開的。從先秦的樸素,到唐詩的雄渾,再到宋詞的婉約,以及明清詩歌的多元,每一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風貌和價值。《好詩》這個名字,讓我聯想到我第一次翻開詩集時的興奮,那種帶著點茫然,又充滿瞭期待的心情。我還記得,國小的時候,學校教《靜夜思》,雖然不懂什麼大道理,但就是覺得那個月光很美,很有畫麵感。後來長大瞭,纔慢慢體會到李白的孤寂。再到後來的蘇軾,他的詞總是帶著一種豁達,好像什麼睏難在他麵前都不是事兒。這本書如果能讓我重新體驗那種「初相遇」的感覺,那絕對是非常難得的。我特別好奇,作者是如何挑選那些最具代錶性的詩篇,又會用什麼樣的文字來引導我們進入詩歌的世界。我是不是能透過這本書,重新發現那些被我遺忘的寶藏,或是對那些熟悉的詩篇,有全新的理解?我喜歡這種能夠跨越時間、連結情感的閱讀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