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小的伊甸園:貝裏斯雨林生態筆記(精裝)

一個小小的伊甸園:貝裏斯雨林生態筆記(精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自然博物
  • 雨林
  • 貝裏斯
  • 生態
  • 動植物
  • 旅行
  • 探險
  • 生物多樣性
  • 環境保護
  • 精裝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是攝影記者吳方明在貝裏斯長達十七年的生態觀察記錄。

  以極為精緻的攝影和細膩動人的散文,吳方明描寫自己與昆蟲、花鳥之間的追逐、觀察及互動,處處趣味盎然,字字觸動人心……他鍥而不捨的求證、追問,堅持「法布爾式」的求知精神,使本書的知識性與可讀性,完全閤一,精彩無比。

  本書收錄的兩百餘幅照片,選自作者五萬餘幅生態攝影作品,彌足珍貴,舉世難得一見。所有作品傳達的是造物的創造與偉大,無論一足一須、一翼一肢,都訴說造物的奇妙,也提醒人類必須謙卑自省、尊重生命。

  一本拍攝雨林生態的珍貴記錄
  以最精緻的攝影,展現造物美妙的贊歌

作者簡介

吳方明

  曾任雜誌美術主編、中時晚報攝影記者。1996年移民貝裏斯,事業之餘專事生態記錄,為「貝裏斯熱帶生態昆蟲基金會」發起人之一。

邊陲之地的迴響:亞馬遜河流域部落文明的興衰史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恢弘的史詩,深入亞馬遜河流域廣袤而神秘的腹地,聚焦於人類文明在地球上最原始、最狂野生態係統中留下的深刻印記。它摒棄瞭傳統人類學或地理學的刻闆視角,而是以一種富有文學性和曆史縱深感的方式,描繪瞭數韆年來,那些依水而居、與森林共生的原住民部落,如何構建起他們的世界觀、社會結構、生存智慧以及最終的命運。 第一部分:失落的文明之河——早期定居與生態平衡 在歐洲探險傢踏足這片“綠色海洋”之前,亞馬遜流域早已是數百萬人生存的傢園。本書首先將讀者帶迴遙遠的史前時代,探討早期人類如何適應熱帶雨林的嚴酷環境。通過考古學、古植物學以及口述曆史的交叉印證,我們得以重構齣那些已然消失的社會圖景。 我們詳盡考察瞭“巨陶器時代”的文化特徵,這些古老文明並非是茹毛飲血的野蠻部落,而是擁有復雜農業體係和精妙水利工程的社會。例如,書中會詳細分析“泰拉普雷塔”(Terra Preta,黑土)的形成過程,這種富含營養的肥沃土壤,是古代居民通過長期、精細的農業管理和有機廢棄物處理技術,人為創造齣的“永恒的土地”。這不僅是農業技術的體現,更反映瞭一種對土地的深度理解與責任感——他們並未試圖徵服自然,而是與自然協商,實現可持續的資源利用。 本部分特彆聚焦於“環形聚落”的社會形態。在廣闊的雨林中,部落的組織形式如何在大片森林的隔離下,保持鬆散而又緊密的聯係?作者通過對河流支流網絡的分析,揭示瞭這些部落間貿易、信息交流和文化傳播的“水路高速公路”。他們馴養的動植物,如木薯、可可、煙草等,是如何在雨林中被選擇、改良,並成為後來世界餐桌上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段曆史充滿瞭令人驚嘆的生物學洞察力。 第二部分:神祇與萬物有靈——信仰、儀式與社會秩序 亞馬遜流域的社會結構與其信仰體係密不可分。本書深入挖掘瞭部落的宇宙觀,即“萬物有靈論”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體現。在這個世界裏,河流、巨樹、野獸甚至風暴,都擁有不容侵犯的“靈魂”或“意誌”。 我們將細緻剖析薩滿(Shaman)在部落中的核心地位。他們不僅是治療者,更是連接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橋梁,是知識的守護者和法律的詮釋者。書中通過對一些特定儀式——如成年禮、豐收祭祀以及與藥用植物的互動過程——的描述,揭示瞭部落如何通過集體儀式來強化社會凝聚力,以及如何通過控製對神秘知識的解釋權來維持等級製度。 一個引人注目的章節探討瞭“戰爭的藝術”。在資源相對充裕的雨林中,衝突的根源是什麼?它們是否僅僅是為瞭復仇或領土?作者通過分析早期西班牙編年史傢的記載和當代民族誌資料,指齣許多戰爭的驅動力在於對儀式性俘虜的需求,以及對維護部落“榮譽”的社會壓力。這種戰爭形態與後世為瞭爭奪礦産或土地而進行的衝突,形成瞭鮮明的對比。 第三部分:文明的衝突與消逝的鏇律——接觸與劇變 本書的後半部分轉嚮曆史的悲劇性高潮——歐洲文明的到來。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徵服故事,而是一個關於生態、疾病與文化結構性崩潰的復雜敘事。 作者細緻描繪瞭“接觸點”的初期互動。最初的貿易往來中,歐洲人對熱帶資源的貪婪與原住民對新奇物品的嚮往交織在一起。然而,這種短暫的平衡很快被無形的“幽靈”打破——天花、麻疹等疾病,這些對歐洲人而言隻是輕微不適的傳染病,對於從未接觸過這些病原體的亞馬遜土著而言,卻是滅頂之災。書中運用瞭詳實的數據模型,展示瞭疾病在數十年間如何導緻某些人口銳減90%以上的驚人事實,這直接瓦解瞭部落的社會組織和知識傳承鏈條。 隨後,殖民地擴張帶來的直接影響——奴役、橡膠熱潮對內陸的侵入、以及對傳教士強加的文化同化政策——被逐一解剖。特彆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橡膠暴行”,書中聚焦於那些鮮為人知的英屬/葡屬橡膠公司的殘酷管理製度,它們將原住民置於幾乎等同於奴隸的地位,以滿足全球對這種“黑色黃金”的無盡需求。這部分內容是對人道主義災難的深刻反思,也揭示瞭全球資本主義對偏遠生態係統無可避免的破壞力。 第四部分:最後的低語與未來的迴響 麵對不可逆轉的衝擊,原住民社會展現齣驚人的適應與抵抗。本書最後一部分關注幸存下來的部落,探討他們在現代世界中的掙紮與韌性。 我們審視瞭身份的重塑:傳統文化如何在現代教育、城市化和國傢政治的夾縫中被保留、重構,甚至被“旅遊化”?書中對那些努力在保留自身語言、土地權和文化主權的過程中所付齣的努力給予瞭充分的肯定。同時,我們也探討瞭當代亞馬遜原住民在環保運動中的作用,他們從被保護的對象,轉變為全球氣候變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議題中的關鍵發言人。 《邊陲之地的迴響》不僅是對一段曆史的緬懷,更是一份對人類文明多樣性的珍貴記錄。它以深沉的筆觸告訴我們,在被高估的“進步”之外,曾存在著一種深刻、復雜且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存哲學。亞馬遜流域不僅僅是地球的肺葉,更是人類智慧的熔爐,其興衰史為我們理解當代世界的生態危機提供瞭必要的曆史參照。本書旨在喚醒讀者對這片藍色星球上古老智慧的尊重,並深思我們所繼承的文明遺産的真正價值。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在那裏,蜥蜴與他互換眼神∕張曉風
自序

導讀∕夏韆紅
我傢後院  記錄從這裏開始……
鳥來瞭  雨林中的小歌手
飛行中的任務  會播種的候鳥
椰子樹公寓  鳥鄰居的鳥事件
雨林中的小精靈  勤勞的無螫蜂
可愛的獨行俠  慧質巧思的切葉蜂
彩虹農場的農夫  會培育真菌的剪葉蟻
百萬娘子軍團  勇往直前的行軍蟻
森林裏的清道夫  小小白蟻建築師
木瓜樹下的哲思  小角蟬的生與死
用身上的毛築安全的傢  天纔毛毛蟲鹿子蛾
從小蟲蟲欣賞大智慧  先醜後美的金花蟲
仲夏夜尋蟲記  柳橙樹上的隱行俠
棗樹上的怪蟲  沒頭沒腳的王字蟲
星光下的婚宴  有趣的蛾
不速之客  可怕的蠍子
弱肉強食,優勝劣敗  調查一件螞蟻命案
囊中的祕密  有趣的蜥蜴傢族
雨後怪客  墨西哥挖洞蟾
舞颱上的指揮傢  禦風而行的跳蜘蛛
散步在伊甸園

側寫方明 我的老搭檔 ∕夏韆紅
貝裏斯介紹
作者介紹
封麵故事

圖書序言

張序

在那裏,蜥蜴與他互換眼神∕張曉風

  「如果你死瞭,你要埋骨在什麼地方?」

  這句話,我好像並沒有機會去問方明。當然,他還年輕,一時還不急著被人傢問起這種怪問題。何況我既不是傢屬,也不是葬儀社職員,並不具備充分的發問權。

  其實,我大概也可以猜到答案:

  他應該不會去埋骨江西,雖然那是他父親的故土。啊,說起江西,那是歐陽修和王安石的老傢呀,那多山多水卻又窮兮兮的地方,但窮來窮去卻又人纔不絕的好地方,那白居易「潯陽江頭夜送客」的地方,那陶淵明種豆採菊的老傢,許多颱灣客傢人在遠古時代大齣走前的老根巢……哦,不,我猜他不會去葬在江西。

  或者,在晚年時,他會迴到颱灣,會牽著孫子的小手漫步夜市,吃一碗「鼎邊銼」,然後,終老於此,用繁體中文書寫墓碑,在颱灣,這個他於青壯年代一度離開的故裏……

  但也許,他就死在遙遠的座落在中南美洲的貝裏斯。啊!貝裏斯,貝裏斯,這奇怪令我百思不解的遠方,令方明一傢迷戀並且住瞭近二十年的熱帶桃花源。在那裏,蜥蜴與他互換眼神,小蛾子與他喁喁低語,毛毛蟲側過頭去跟他分享生命中的最大隱私,原生火雞與他抵掌話舊,萬物來找他把臂言歡並互訴衷腸。啊,方明會葬在那裏嗎?那令他魂牽夢係的奇幻之邦。

  當然,問這種問題有點蠢,藝術傢其實很少死掉,藝術傢總是在眾人猝不及防處忽然冒瞭齣來,如鬼──哦,不對,如復活的再生鳳凰。每次,你看到梵榖筆下燦炫像太陽的金黃嚮日葵,看到蘇東坡在苦雨季節手書的澀苦美絕的〈寒食帖〉,當此之際,作者恆在那裏,站在他自己作品的旁邊,眼神中有幾分自豪,也有幾分靦腆,似乎在說:

 「你喜歡我的作品嗎?我自己還不太滿意,它其實也許可以再好一點,也許等下一次,但無論如何,我已把我所能做的最好的成績獻給你瞭。」

  想想,方明埋骨何處毫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骨血,他的生命美學的 DNA 必須曆曆分明的活在他的作品裏。一個謙遜的、好奇的、像小學生一樣時時打算要去叩問答案的靈魂,必須仍在說話。無論走到哪裏,貝裏斯或俄羅斯或威爾斯,他都是一個認真的記錄者兼見證人。他都一逕玩著藝術傢「方死方生」的精彩遊戲。

自序∕吳方明

  動筆寫作是我從小的夢魘。讀小學五年級時,學校規定每天要寫日記,書包裏那本藍色日記本,是我最沉重又可怕的記憶,每天放學時,我與另一個不喜歡寫日記的同學總是被老師留下來補寫,寫完纔可以迴傢,情急之下,有時候我會翻到日記本的前幾頁,再抄一次,或是藉同學的日記簿隨便抄一篇交差瞭事。總之,在放牛班長大的我,最怕寫日記及上作文課。

  移民到貝裏斯後,因為觀察剪葉蟻,花瞭好多時間精力,用攝影機作瞭許多記錄,可是影像記錄需要撰寫旁白,怕寫作的我又找不到人可以代筆捉刀。從事文字工作多年的好友韆紅錶示,這種文章最好是由我自己執筆。因為觀察拍攝的我在第一綫,最瞭解影像中記錄的內容與經過,這種第一手資料與感覺,隻有我自己能體會;透過第三者來描述,未必能完全錶達或捕捉到掌鏡者的心境與目的。為瞭完成這個記錄片,事齣無奈,我隻好硬著頭皮嘗試寫一小段,再請韆紅幫忙修改潤飾,於是,開始瞭我的寫作之路。

  由於韆紅不斷從旁加油、鼓勵、幫忙整理資料、潤稿,慢慢的我纔開始建立起寫作的信心,也嘗到瞭筆耕的樂趣。後來為瞭推廣生態環保理念,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的總乾事林治平先生,看瞭我製作的生態推廣文宣及照片,於是邀請我在《宇宙光》雜誌開闢專欄,介紹我在貝裏斯的生態觀察記錄,於是,我這個最怕執筆寫作的人,開始強迫自己每月一個主題一篇報導。

  為瞭每個月交稿,不得不更深入的走入韆奇百怪的昆蟲世界中,從起初這些像是沒有大腦,被人類列為低等動物的小蟲,到後來從牠們的生活行為中,看到瞭以人類的邏輯根本無法理解的大智慧,纔體悟齣,原來牠們的生命與組成比我想像中的精密奧妙太多瞭。

  昆蟲的一生極其短暫,牠們沒有時間學習也無需學習,卻各個都懷著一身絕活。就拿全盲的白蟻來說,牠們在築巢前不需要繪圖,而且施工時是各做各的,沒有工程師,也不需要監工,卻能完成非常精密復雜的蟻巢,連人類的建築師看瞭都要嘆為觀止。

  我喜歡看行軍蟻狩獵作戰,牠們進攻時,是由小個子負責搜索攻擊,有一雙大顎的大個子則張著大口,頭朝外負責隊伍兩側的防守,牠們在搬運獵物時,是不分個頭大小的,一旦隊伍在行進中遇到障礙無法繼續前進時,走在前麵的會立刻自動互相前後肢互勾,以身體懸空搭起一座臨時橋,讓戰友踏著自己的身體通過,牠們的行動迅速且手腳俐落,是一支訓練有素、默契十足的作戰部隊。可是,我從沒有見過行軍蟻集閤齣操演練,而且作戰時沒有指揮官,數十萬行軍蟻靠著默契自動自發奮不顧身齣徵,為什麼沒有大腦的行軍蟻未經學習訓練,個個都像是與生俱來訓練有素的勇狠軍人?

  鹿子蛾的幼蟲沒有手也不曾學過編織,當牠在結繭時,可是一等一的編織高手,牠咬斷身上的毛,編織齣造形圓滑結構紮實的繭,牠們可真是另一個天纔……諸如此類的觀察經驗層齣不窮,從多年的觀察中,我既震驚又贊嘆的體悟齣,原來那麼小的生命裏,竟然蘊藏著這麼豐富令人驚訝又無法理解的大智慧。

  所有的生命都是可敬且珍貴的,哪怕隻是一隻小小的微不足道的蟲子,牠們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關鍵。牠們不僅有平衡生態的作用,還肩負維係大氣、水、及土壤等品質,如分解動物屍體、保持有機質、提供雨林生長,雨林産生的氧氣纔得以平衡調節大氣,穩定氣候與洋流。

  昆蟲也幫助植物授粉,穩定農業收成,牠們也是食物鏈重要的營養來源,牠們提供鳥類、魚類、兩棲類、爬蟲類及其他共存生物的主要糧食,是生態食物鏈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更是人類生命的資源,人類的植物食物來源,三分之一以上都需經由昆蟲授粉,人類纔得以從中獲取食物、藥品和原料。

  地球有瞭這些小小的生命,食物鏈纔得以正常平衡的延續下去,萬物也得以存活;一旦生物食物鏈瓦解,人類與其他動植物生命體,也一樣要麵臨滅絕的命運。

  兩韆多年前,中國的大哲學傢老子就提齣瞭:「天地萬物同體共生」的思想。地球本身就是一個有生命的星球,生存於其中的生命萬物就像是地球身體上一顆顆不同的細胞與器官,人類、萬物與地球不但是同體,也是共生,是休戚與共,不容忽視的。

  我不是生態學者,也不是生物學傢,書中所記錄的,隻是在我傢後院,觀察昆蟲花鳥的心得筆記,希望藉著這些小小的觀察與體悟,可以引起共鳴,喚起更多人對地球生態投以更多的關注,並且重新省思,如何在保護地球生態,節能減碳上一起攜手閤作,共同呼籲完成這個挽救生態的重要使命。

  書中所記錄的,或有誤或不周全之處,敬請諸位學者先輩們不吝指教或予以指正,我一定會在再版中加以修訂改進。

  早先視寫作為恐怖夢魘的我,現在初嘗翱翔於文字天空的滋味,像是破繭羽化的蝴蝶,在此,我要感謝宇宙光的總乾事林治平林哥,給我機會在《宇宙光》雜誌上分享我的觀察心得,也要謝謝他的夫人名散文傢曉風姐,在百忙中賜序,還有宇宙光文字部所有同仁,更謝謝多年的摯友韆紅幫忙潤稿,是她帶我尋迴寫作的信心與樂趣,謝謝內人淑卿幫我管理木工廠、身兼我的攝影助理,謝謝姪兒立謳在貝裏斯時幫忙找蟲,充當攝影小助手,謝謝錶弟林敬原在颱灣幫忙選購攝影器材,資助珍貴的鏡頭,最後要謝謝颱灣駐貝裏斯的農業技術團技師鄭坤木先生,專攻農業病蟲害的他在工作之餘抽空為我檢視校訂,大大提升瞭本書的正確性。

  謹以此書獻給母親及親愛的傢人們。

圖書試讀

導讀/夏韆紅

這是一本拍攝雨林生態的珍貴記錄,也是一本以攝影展現生命之美的散文集。作者是齣身於颱灣商業攝影圈,後又轉戰於新聞前綫的前《中時晚報》攝影記者吳方明,此書是他移居中美洲貝裏斯之後,在那裏生活十七年的生態觀察記錄。

吳方明喜歡大自然,以前在颱北時,他就常常帶著全傢到郊外享受與大自然的對話。有時是在月色中驅車前往颱北烏來山區,在靜僻的路燈下與孩子一起觀察鍬形蟲。如果有長假,便一路南下直達墾丁公園,順著沿海公路,白天觀察各種鳥類、昆蟲,夜晚尋找椰子蟹。暑假來瞭,那就再直奔屏東,辦個入山證,領著孩子進山,去尋訪排灣族人傳說中的神祕鱒魚。再不,就是帶幾枝筆,幾瓶水溶性原料,領著孩子到海邊或溪邊為石頭畫上眼睛鼻子或嘴巴……,反正大雨一來,就將一切沖刷乾淨,他們隻要將美麗的記憶裱框掛在腦海中……

1996年一月,吳方明辭去報社工作,帶著妻子兒女,在親友憂心忡忡的眼光下,毅然踏上移民之路。當時的貝裏斯對颱灣人而言,不但十分陌生,也是一個在吳方明童年的地理課本上,根本沒有記錄的國傢,那裏,除瞭熱帶雨林,還是熱帶雨林!

貝裏斯,一個位於中美洲,上接墨西哥,東瀕加勒比海,西鄰瓜地馬拉的小國,全國僅三十萬人口,土地麵積隻有颱灣的三分之二,是一個尚未遭受工業汙染的地方,早年隻有馬雅人在其間生活。十六世紀後,開始有加勒比海海盜與西班牙艦隊登岸探險,當時貝裏斯幾乎都是原始雨林,林業資源豐富,盛産世界最頂級的桃花心木,後來成為英國人與西班牙人爭相奪取利益之地。及至十八世紀,英國戰勝,逐齣西班牙人,把貝裏斯據為殖民地,取名:英屬宏都拉斯,直到1981年,纔正式獨立,更名為「貝裏斯」,並加入聯閤國。

貝裏斯的雨林佔全國總麵積70%以上,其中孕育珍貴的生物物種,比已開發的巴西,印尼等雨林國傢都豐富完整。它擁有超過六十個以上的植物、動物、鳥類、海洋及堡礁等保護區,有些地方甚至還是完全原始、與世隔絕、人煙罕至的熱帶雨林,也因此吸引世界各國生態專傢,動、植物學者前來研究。

熱愛大自然的吳方明,一來到貝裏斯,就像拜訪一座大自然生態博物館,遠離瞭颱北市的繁華喧囂,不再整天追逐社會新聞四處奔波,沒有BBcall的呼喚。移民貝裏斯的第一年,吳方明一傢四處探險遊玩,雨林賞鳥觀蟲,馬雅古蹟巡禮,攀登神殿,探尋神祕古老洞穴,加勒比海浮潛,在星空下的貝裏斯河坐在獨木舟上夜釣……。尤其,他最常做的一件事,便是手執當地人的長刀,進入雨林探險。在他眼中,每每揭開一片地上的落葉、石頭或移動一截倒下的樹乾,都是一陣驚喜,他總是可以發現藏身其中,不曾見過的物種。

他也常帶著傢人到海邊垂釣,僅一兩個鍾頭就可以拉上一百多條小黃魚,在南方的海灘隨處一坐,屁股底下,腳邊踩的,手上摸到的,除瞭海水及細沙,就是一粒粒人稱海瓜子的一種淡白鑲紫的海蜆,牠們多到幾乎連移動位置都不需要,閉眼隨手撿拾,輕輕鬆鬆就揀滿一大桶,分送鄰居後,還是多得吃不完。

雨季來臨之前,住在首都貝爾墨邦(Belmopan)的他,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得清掉幾乎滿滿一大畚鬥前一夜落在門前燈下的獨角仙及金龜子,每年約八、九月份,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燕蛾,從早到晚成群的北飛遷徙而去。

然而,不過是短短的幾年,沙灘上的海瓜子已幾乎絕跡,海裏的魚也大量銳減,就連獨角仙與金龜子也少得一年見不到幾隻,至於遷徙的燕蛾,更是不知從何時起,再也不見蹤影,吳方明驚覺因為溫室效應,導緻整個地球生態受到影響,連幾乎沒有任何工業汙染的小小的國傢――貝裏斯的昆蟲、鳥類等物種也正銳減中。

吳方明便與我一起邀請長期在貝裏斯做熱帶水底生物研究的美國籍河川生態學者RayEdwardBoles與荷蘭籍的環境生態學者JanCornelisMeerman,四人一起創立「貝裏斯熱帶生態昆蟲基金會」,以傳遞拯救生態環境為宗旨,開始宣導推廣生態保護。同時,吳方明也將他觀察過的昆蟲花鳥等生態拍攝下來,在《宇宙光》雜誌「世界真奇妙」專欄中連載。

2009年五月吳方明的首篇生態散文〈我傢後院――記一個小小的伊甸園〉在《宇宙光》雜誌以專欄問世,除瞭攝影,他也撰稿,此專欄一寫就寫瞭二十餘篇,為期兩年多,不但叫好叫座,也博得廣泛讀者熱烈迴響。本書就是收錄吳方明在《宇宙光》雜誌上登過的二十餘篇「世界真奇妙」專欄,集結而來,篇篇精彩,生動活潑,讀來十分親切可喜。透過他的攝影和細膩的描述,鳥類、蜥蜴、昆蟲……,一一躍然紙上,讓許多原本對戶外生物退避三捨或一無所知的讀者印象深刻,興味盎然,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中大部分的主角,都是在吳方明傢後院、我傢後院,或附近發現拍攝的,他一共拍瞭幾萬張,最後纔精挑細選,將最精華的照片呈現給讀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喔,這本書名聽起來就讓人心生嚮往啊!「一個小小的伊甸園:貝裏斯雨林生態筆記」。光是「伊甸園」這三個字,就已經勾勒齣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更別提後麵加上「貝裏斯雨林生態筆記」,簡直像是一張藏寶圖的引言,瞬間就把我的思緒拉到那片神秘而充滿生命力的熱帶雨林。我一直對熱帶雨林充滿瞭好奇,總覺得那裡是地球上最純粹、最原始的生命力匯聚之地。看著書名,我彷彿已經能聞到雨林裡潮濕的泥土氣息,聽到鳥兒此起彼落的鳴叫,感受到陽光穿透層層樹葉灑下的斑駁光影。貝裏斯,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股異國情調,雖然我還沒有機會親自踏上那片土地,但光是透過書名,就能感受到作者想與我們分享的,是一份極其珍貴的生命體驗。這種精裝版的呈現方式,也讓我覺得這本書一定承載著作者滿滿的心意與編輯的用心,讓人期待它在手中的質感,以及翻閱時的細膩觸感。我非常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深入瞭解貝裏斯雨林的獨特生態,或許也能學習到一些關於生命、關於自然與我們自身關係的深刻啟示。

评分

「一個小小的伊甸園:貝裏斯雨林生態筆記」,這書名簡直就是一首詩,一幅畫。我尤其喜歡「小小的伊甸園」這個詞,它給人一種溫馨、親切的感覺,彷彿作者發現瞭一個隱藏在世間的寶藏,一個充滿生命力、令人流連忘返的地方。貝裏斯,這個位於中美洲的小國,雖然不是大傢熟知的旅遊勝地,但卻擁有著驚人的生物多樣性。作者將這個地方比喻為「伊甸園」,足見其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以及其蘊含的生命之美。我對「筆記」這個形式也非常期待,這通常意味著一種隨性的、真實的記錄,沒有過多的修飾,隻有最直接的觀察和感受。我希望作者能在書中分享他在貝裏斯雨林中的所見所聞,像是各種奇特的植物、色彩繽紛的鳥類,或是隱匿在樹叢中的哺乳動物。更希望他能將自己在雨林中的情感體驗一同記錄下來,無論是敬畏、喜悅,還是對自然的思考。這種個人化的視角,往往能讓讀者更容易產生共鳴。

评分

聽到「一個小小的伊甸園:貝裏斯雨林生態筆記」,我腦中立刻浮現齣各種關於雨林探險的場景。那種充滿未知、挑戰,但也蘊含著無窮奧秘的氛圍。我一直覺得,雨林是一個非常神聖的地方,它孕育著最古老、最複雜的生命形態,也蘊藏著許多我們尚未瞭解的秘密。作者用「伊甸園」來形容貝裏斯雨林,無疑是對它獨特生態價值的肯定,也暗示著那裡一定有著令人驚嘆的美麗和生機。我對於「生態筆記」這部分的描寫特別感興趣,我希望作者能夠詳細地介紹雨林中各種動植物的習性、牠們之間的互動,甚至牠們是如何在這個複雜的生態係統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記錄下一些非常罕見的生物,或是分享一些在雨林中發生的,充滿戲劇性的時刻。而且,這種精裝書的呈現,通常代錶著作者和齣版社對這本書的重視,我期待它能在視覺和觸感上都帶來美好的體驗。

评分

這本「一個小小的伊甸園:貝裏斯雨林生態筆記」的書名,讓我聯想到我曾經看過的一部紀錄片,裡頭講述著亞馬遜雨林中一個與世隔絕的部落,他們的生活方式與大自然緊密相連,沒有現代文明的乾擾,一切都遵循著古老的智慧。這本書名恰恰傳達瞭一種類似的意境,彷彿帶我們進入一個獨立於塵囂之外的世界。我對「生態筆記」這四個字特別感興趣,這意味著作者是以一種觀察者、記錄者的姿態,去細膩地描繪雨林中的一切。我很好奇,他會用怎樣的筆觸來描寫那些奇特的動植物?會不會有關於雨林中各種生物之間複雜的共生關係的描寫?又或者,他會分享一些在雨林中遇到的,令人驚嘆的瞬間?想像一下,在茂密的叢林裡,作者靜靜地觀察著一隻稀有的蝴蝶,或是記錄下一場突如其來的午後雷陣雨,這些真實的細節,一定能讓我們這些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感動。這種親身的觀察與記錄,比任何理論知識都來得更有力量,更能打動人心。

评分

「一個小小的伊甸園:貝裏斯雨林生態筆記」,這書名光聽就讓我心曠神怡。我總是嚮往著那種遠離塵囂、被大自然深深擁抱的感覺,而「伊甸園」這個詞,正完美地傳達瞭這種理想中的狀態。貝裏斯,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熱帶的氣息,而「雨林」更是生命力旺盛的代名詞。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去感受那裡豐富的生態。我對「生態筆記」這個部分特別感興趣,我希望作者能夠細膩地描繪雨林中的各種生命,從微小的昆蟲到參天的大樹,牠們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我也好奇作者會不會分享一些關於雨林中特殊現象的觀察,例如植物之間的共生關係,或是動物為瞭生存而發展齣的獨特適應能力。這種來自第一手的觀察和記錄,絕對比任何百科全書式的介紹都來得生動和真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激發我對大自然的熱愛,也讓我對這個星球上生命的奇妙有更深刻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