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至聖孔子,傳先聖王道於天下,周遊列國十四年,抱負未得施展;深感君臣遇閤之難,世道人心之不古,倫常蕩然之無存,大道之不可行,而決然返魯。於斯,晚年潛心注書立言,為錶彰六藝之教,以補政治之不足;故刪詩書,訂禮樂,以匡世道人心;贊《周易》,為明天道,以闡述先聖之道統;作《春鞦》,為昭顯周禮,以正名份者;無不以繼天立極,為萬民立命,承先啓後,垂聖哲真儒之典範,以為後世法。孔子享年七十二,後世尊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錶」。
孔門弟子約三韆餘人,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資料可考者),成就傑俊者有十位,稱之「十哲」。後世推崇儒門之四位賢儒為「四聖」,即復聖顔淵、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聖孟子,以配享聖廟,故又稱為「四配」。「十哲」者,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第七》記載: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德行:顔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語:宰我,子貢。文學:子遊,子夏。師也闢,參也魯,柴也愚,由也喭,迴也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孔門弟子雖有四科之分,但孔子教學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而施教以六藝,無不以成其德行為主要。在諸弟子中,尤以顔迴學行之德,屢受孔子稱贊,誠為後世「真儒復興」之錶率。譬如,顔迴之不遷怒,不貳過,不恥下問,大智若愚,及安貧樂道等等之德行,皆為吾人進德修業的典範。
序
一、顔迴誕生
顔迴(公元前五二一年 ~ 公元前四八二年),字子淵,亦稱顔淵、顔子,春鞦魯國人。魯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五二一年),誕生於山東麯阜,小孔子三十歲。父親顔路,名無繇,亦稱顔由,小孔子六歲。居闕裏,與孔子相鄰,祖先世代為官清廉;母親薑氏,妻戴氏,宋國人。
顔子自幼傢貧好學,天資聰敏;為孔子早期弟子,列為孔門德行科之首,屢受孔子贊美。顔迴是孔門心傳的繼承人,不幸短命早死,逝於魯哀公十三年(西元前四八二年),享年四十歲。後世尊稱為「復聖」,配享孔廟之「四聖」,亦稱「四配」。
※註
按史料所載,各有其闕如。據孔子年譜的考證,顔迴誕生於魯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五二一年),當可信。《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顔迴,字子淵,魯人。少孔子三十歲。」而孔子周遊列國時,顔迴隨侍在側,直到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四八四年),孔子由衛國返迴魯國;隔年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四八二年),顔迴不幸早卒。」按孔子年譜載:「孔子年十九生伯魚,伯魚年五十卒,則孔子年當六十九。」又載:「顔迴卒於孔鯉之後」,而魯哀公十二年(西元前四八三年),孔鯉卒;故顔迴之卒年當四十,亦無疑矣。
二、求學階段
父親顔路,素仰孔子纔德睿智,先禮拜孔子為師。顔迴於十三歲,終於與父親同拜為孔子的早期門生。顔迴正處於青少年時期,是人生最佳的求學階段,在約經曆六年的學習,學業之基已奠定。孔子贊嘆道:「吾與迴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迴也不愚。」又言:「賢哉,迴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迴也不改其樂。」這是孔子對年少初學的弟子顔迴,其傢貧而好學篤行,及聰慧勤敏而樂於道問學的稱贊,也是肯定顔迴是可造之樸玉。
以顔子之質,聰敏好學而精進,乃進而探問,想窮究孔子思想「仁」的真諦,故孔子答說:「剋己復禮為仁。一日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又問其「條目」,則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顔迴說:「迴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可見此時的顔迴,已默識心通於夫子之道,故恭敬而有信心的對夫子說:「學生顔迴,雖不聰敏,將以仁為己任,身體力行矣。」宋朝賢儒程子對此則說:「顔子問剋己復禮之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應乎外,製於外所以養中也。顔淵事斯語,所以進於聖人;後之學聖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程子因此以之為鍼砭,以作為進德修業的自我警惕。
顔迴於魯定公八年(西元前五○二年)十九歲,娶宋國女子戴氏為妻,次年生子顔歆。此時的顔迴,雖說於學有所得,但生命未經曆練,則所學亦未臻篤厚矣。
《孔門真儒:復聖顔迴》這個書名,不禁讓我聯想到“復聖”這兩個字所蘊含的深意。它不僅僅是對顔迴品德的贊譽,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和復興。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對顔迴生平事跡的描述,更能深入探討他所代錶的儒傢精神,以及這種精神在當代的意義。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對顔迴思想的解讀,來闡釋儒傢核心價值觀,比如仁、義、禮、智、信,以及“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告訴我們,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復興”顔迴的精神,如何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保持內心的寜靜和道德的操守。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實踐方法,讓我們能夠將儒傢智慧融入日常生活,從而提升個人的幸福感和社會的和諧度。我設想,作者可能會通過引用大量的古籍和哲學著作,來論證顔迴思想的深刻性和普適性。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有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將抽象的哲學理念變得易於理解和接受。
评分翻開《孔門真儒:復聖顔迴》的扉頁,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個與孔子並肩而立,卻又獨具光芒的身影。我對顔迴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德行”二字上,他仿佛是儒傢道德理想的化身。然而,我更想知道的是,這樣一個看似遙不可及的聖人,他的內心是如何運作的?他是否也曾有過迷茫和動搖?書中如果能描繪齣他內心掙紮的痕跡,並最終如何超越,那將是極具震撼力的。我期待作者能夠運用現代的心理學視角,結閤古老的儒傢智慧,來解讀顔迴的思想和行為。比如,他如何在誘惑麵前保持定力?他如何處理與師長、同窗的關係?他如何看待自己的“纔不材”?這些問題,都觸及到普通人都能感同身受的層麵。這本書如果能讓我們看到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顔迴,而不是一個被神化的符號,那我將對此書的價值深感贊嘆。我希望它能引領我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儒傢的道德準則,如何提升自身的修養,成為一個內心豐盈的人。我甚至希望書中能有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將顔迴的智慧融入其中,讓我能更輕鬆地接受和理解。
评分《孔門真儒:復聖顔迴》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很多關於“真”的思考。在紛繁復雜的曆史記載中,如何辨彆齣“真”的顔迴?他是被後人過度美化的形象,還是確有其人,其德行與思想真實可信?我期望這本書能夠站在一個批判性的角度,去審視關於顔迴的一切記載,還原一個更接近曆史真實的顔迴。這不僅僅是對一個曆史人物的考證,更是對我們認識儒傢思想根基的一次深入探索。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梳理曆代文獻,如何辨析史料的真僞,如何構建一個邏輯嚴謹的論證體係。書中如果能揭示一些鮮為人知的史實,或者糾正一些長久以來被誤解的觀點,那我將對作者的研究功力佩服不已。我更期待的是,這本書能讓我看到,顔迴的“真”,不僅僅體現在他的德行上,更體現在他對真理的追求,對道義的堅守,以及他那份純粹的學問態度上。這對於我們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真假難辨的時代,具有重要的警示意義。我希望這本書能教會我如何去辨彆,如何去追求“真”,如何在復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
评分“復聖顔迴”,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莊重和神秘感。《孔門真儒:復聖顔迴》這本書,我期待它能帶我走進一個被曆史塵埃掩埋的智慧寶庫。我對顔迴的瞭解,更多是來自片斷的史書和傳說,我渴望看到一個更全麵、更立體、更深刻的顔迴形象。我希望這本書能不僅僅是講述他的生平,更能展現他的思想體係,以及他對儒傢學說發展所做齣的獨特貢獻。我想知道,他是如何理解“道”的?他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仁”?他與孔子之間有著怎樣的思想交流?這些問題,都深深吸引著我。我期待作者能夠運用嚴謹的學術態度,結閤引人入勝的敘事手法,為我呈現一個真實的顔迴。這本書如果能讓我領略到儒傢思想的博大精深,感受到顔迴人格的獨特魅力,並從中獲得為人處世的智慧,那我將感到不虛此行。我設想,這本書可能會像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個遙遠的時代,看到先賢們是如何在睏境中追求真理,如何在平凡生活中展現不凡的智慧。
评分這本《孔門真儒:復聖顔迴》的書名,甫一映入眼簾,便勾起我內心深處對儒傢思想的敬意和對先賢的追慕。顔迴,作為孔子最鍾愛的弟子,被譽為“復聖”,其一生清貧樂道,卻以德行光耀韆古。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顔迴的精神世界,不僅僅是記載他的生平事跡,更能剖析他何以能在物質匱乏的環境下,依然保持心性之純淨,達到“不違仁”的至高境界。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從古籍文獻中抽絲剝繭,還原一個真實鮮活的顔迴,他如何在睏頓中尋求解脫,如何在逆境中堅守道義。這本書如果能幫助我理解“安貧樂道”的真諦,認識到精神層麵的富足遠勝於物質的占有,那麼它便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心靈之書。我設想,作者或許會從顔迴的日常生活細節入手,比如他的飲食起居,他的交友之道,他的學習方法,來展現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迴不改其樂”的豁達。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解答我長久以來的一個疑問:在那個時代,麵對動蕩不安的社會,顔迴是如何做到心無旁騖,專注於道德修養的?這其中的智慧,對於當下我們身處紛繁復雜的世界,又有著怎樣的啓示?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心靈的滋養和思想的啓發,讓我對儒傢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