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旨在探索清末民初時期道德意識的轉化,前此所鋪陳思想的課題,均是為特殊脈絡所設計的對比背景,美其名則是「理念型態」(ideal type)的手法。職是之故,並非一部近世倫理學史。
本書的「下篇」,收入數篇延續性的文章,大多攸關孔廟文化的研究,尤其側重宗教性的議題。一方麵,得以延伸之前實證研究的不足;另方麵,則可萃取理論與方法的意涵,算是接續的工作。
作者簡介
黃進興
一九七三年取得颱灣大學曆史係學士、一九七五年獲碩士學位,一九八三年取得美國哈佛大學博士。著有《哈佛瑣記》、《曆史主義與曆史理論》、《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聖賢與聖徒》、《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其著作或有英文、日文、韓文等譯本。英文著作:Philosophy, Philology, and Politic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由英國劍橋大學齣版社刊行。二○○八年,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現任職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
序
上篇 《從理學到倫理學》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理學的黃金時代及其餘蘊
第三章 理學傢的道德觀——以《大學》、《近思錄》與《傳習錄》為例證
第四章 太平天國的挑戰與義理學的再興
第五章 追求倫理的現代性:梁啓超的「道德革命」及其追隨者
第六章 清末民初道德意識轉化的幾點觀察
第七章 結語
引用書目
下篇 《儒教的反思及其他》
壹、研究儒教的反思
貳、清末民初儒教的「去宗教化」
參、荀子:孔廟從祀的缺席者
肆、蛻變中的思想史:一個史學觀點的考察
伍、以序為書:評介《硃熹的曆史世界》
陸、師門六年記(1977-1983)
附錄一 剋裏歐的學徒〔黃進興口述∕陳菁霞訪問整理〕
附錄二 把握儒教的曆史真實不能僅僅從經典齣發〔黃進興口述∕李純一訪問整理〕
序
黃進興
年輕時負笈西方,恆有一個心事縈繞心頭,那就是作為一個當代的華人,其文化心理距離三百年前的中國人較遠,或者與現代的西方文化較隔閡?雖然純粹齣自好奇心的作梗,但日久揮之不去,念茲在茲,遂成構作本書的緣起。
中國麵對「兩韆年來未有之變局」,傳統文化誠然起瞭極大的變化。在物質方麵,食衣住行顯而易見,不言而喻;但論到精神層麵,則大費周章,難以說清楚、講明白。拙作特意選擇「道德意識」作為分析的焦點,盼能略窺一二。
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旨在探索清末民初時期道德意識的轉化,前此所鋪陳思想的課題,均是為特殊脈絡所設計的對比背景,美其名則是「理念型態」(ideal type)的手法。職是之故,並非一部近世倫理學史。而後者亦非個人學力可以承擔。
過去三年的摸索,雖然覺得距離原先所懸的目標依舊相當遙遠,不隻思慮有欠周詳,下筆亦嫌粗略;但為研究計畫時程所限,隻得抱著醜媳婦總得見公婆的心態,勉強付梓,和讀者見麵。套句俗語,隻堪以「拋磚引玉」,慰藉自己瞭。
在研究的過程,受益於史語所優越的環境,個人得以潛心探究,甚或鬍思亂想,無所羈絆。這純然拜史語所自由、獨立的學風所賜。況且中研院資源豐富,有諸多方傢得以執經解惑,遊走其間,偶有所獲,樂不可支。這一點無疑是研究者無上的福氣,打從心裏頭,萬分的珍惜與感念。
此外,個人復幸得諸多學侶的扶持與賜教,受益良多,無法一一緻謝。但是我仍然必須提到幾位與拙作相關的學者:陳永發、王汎森、李孝悌、瀋鬆僑諸位教授在撰寫過程慷慨的賜教。
本書的「下篇」,收入數篇延續性的文章,大多攸關孔廟文化的研究,尤其側重宗教性的議題。一方麵,得以延伸之前實證研究的不足;另方麵,則可萃取理論與方法的意涵,算是收尾的工作。在這個議題,我必須特彆感謝芝加哥大學餘國藩(Anthony C. Yu)教授多年來對我研究孔廟的支持與鼓勵,他堅信以孔廟作為宗教聖域的探討,乃是中西宗教史另闢蹊徑的進路。他的厚愛,不啻是個人一路走來,意想不到的精神支柱。
「下篇」的第四篇,係根據多年來所積纍的讀書心得,試圖勾勒齣西方思想史的研究在近百年的發展軌跡,容或有助於掌握思想史的蛻化與動嚮。原則上,個人傾嚮多元主義(pluralism),既反對理論上定於一尊,且反對逐新競異、一昧盲從;隻要有所成就,不妨百傢齊鳴、眾聲喧嘩。
雖說「史無定法」,但探討自身的曆史,絕難脫離原有文化的形塑;議題的選擇與材料的特殊性,在在影響瞭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有效性。
總之,拙作不揣翦陋,立說大膽係事實,故諒必為智者所笑,尚請博雅君子多多海涵。
「附錄」另收入兩篇訪問稿,均涉及儒教研究的議題,容可補充拙作未能盡意之處。由衷感謝陳菁霞和李純一兩位女士,慨予應允收入其所作的訪問稿。國傢科學委員會提供必要的研究經費,俾便進行拙作的撰寫計畫,於此必須一併申謝。陳靜芬、李雅玲及張雅芳三位女士不耐其煩地整理文稿,使得拙作得以順利付梓,感謝之至。
翻閱這本書的扉頁,作者的嚴謹治學態度便躍然紙上。書名《從理學到倫理學:清末民初道德意識的轉化》所揭示的主題,讓我立刻聯想到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思想的碰撞與交融,舊有秩序的瓦解與新秩序的萌芽。我曾讀過一些關於那個時期的社會史、思想史著作,但鮮有專門聚焦於“道德意識轉化”這一視角,特彆是將“理學”與“倫理學”這兩個概念作為核心綫索的。這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有潛力,它似乎要從一個更深層、更根本的層麵去理解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我猜想,作者在書中可能會詳細梳理清末民初社會結構的變化,如科舉製度的廢除、新式教育的興起,以及西方思想的傳入,這些外部因素是如何衝擊和改變人們原有的道德觀念的。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夠呈現一些具體的個案分析,例如,一些知識分子如何在個人經曆中體驗到道德上的睏惑與掙紮,他們又是如何嘗試以新的思想來迴應這些挑戰的。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讓我對它充滿瞭好奇與期待。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因為“清末民初”這個時期,一直是我個人非常感興趣的曆史階段。那個時代,既有舊有的王朝餘暉,又有新生的思潮湧動,可謂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充滿矛盾與活力的轉型期。而“道德意識的轉化”這個主題,更是觸及瞭社會最根本的層麵。我常常思考,在劇烈的社會變革中,人們的價值觀是如何被挑戰、被重塑的。這本書的題目暗示瞭它將探討從根深蒂固的“理學”觀念,如何逐漸演變,或者說是如何與新興的“倫理學”思想發生碰撞、融閤,最終形成新的道德規範。這種“從理學到倫理學”的梳理,不僅僅是學術上的概念轉換,更是對一個民族精神內核的探索。我期待作者能夠細緻地剖析,在這個過程中,哪些傳統的道德原則被保留、被改造,又有哪些新的道德理念被引入、被接受。是西方哲學中的個體主義、自由觀念,還是科學理性精神,對當時的道德意識産生瞭怎樣的衝擊?書中的論述,應該會像一把銳利的解剖刀,深入剖析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揭示齣隱藏在社會錶象之下的思想變遷的深層邏輯,這無疑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學術工作。
评分拿到這本《從理學到倫理學:清末民初道德意識的轉化》,我最先關注的是其研究的切入點。清末民初,中國社會經曆瞭前所未有的巨變,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保守與激進之間的矛盾衝突,在這片土地上激蕩。而“道德意識”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在這場變革中經曆著深刻的調整。書名中“理學”與“倫理學”的並置,暗示瞭一種思想史上的梳理和邏輯的演進。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界定“理學”在清末民初的語境下的具體含義,它是否仍然是宋明理學的原貌,還是已經被賦予瞭新的解讀?而“倫理學”,又是指西方的倫理學理論,還是指中國本土在現代化進程中逐漸形成的,更具實踐性和個體關懷的道德思考?書中是否會重點分析一些關鍵的曆史人物,比如那些深受西方思想影響的改良派、革命派,或者是在教育、文學等領域進行改革的先行者,他們的思想和實踐是如何推動道德意識的轉化的?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清晰的脈絡,瞭解在那個思想解放的時代,中國的知識分子是如何在傳統道德的基石之上,探索構建新的社會倫理秩序的。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十分考究,整體色調沉靜而富有曆史厚重感,封麵上“從理學到倫理學:清末民初道德意識的轉化”這幾個字,筆力遒勁,字體選擇也很契閤那個時代的文風,隱約能感受到一種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探索與掙紮的氣息。我拿到這本書時,就被這種視覺上的專業感和曆史感所吸引,讓人忍不住想要深入其中,一探究竟。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從封麵和書名來看,作者顯然在梳理一段極其復雜的思想變遷史,將“理學”這一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倫理學”這一更具現代學科意義的範疇聯係起來,並聚焦於清末民初這個劇烈變革的時代,這本身就足夠令人期待。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勾勒齣這一轉摺點上,中國社會道德意識的脈絡,它是否涉及到瞭具體的曆史事件、代錶性人物的論述,抑或是社會風俗的變遷?我腦海中已經開始構思,在那個西學東漸、舊製崩塌的年代,人們的價值判斷、行為規範,乃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如何經曆一場深刻的洗禮與重塑的。單單是想象這個過程,就足以引發我強烈的閱讀衝動。
评分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內心湧現齣一種莫名的衝動,想要立刻翻開它。《從理學到倫理學:清末民初道德意識的轉化》——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學術的張力與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覺得,一個社會的道德意識,是其文化基因和社會肌體的核心所在,而清末民初,恰恰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極為特殊的時期,舊有的秩序在外部壓力下搖搖欲墜,新的思想和價值觀如潮水般湧來。書中“理學”與“倫理學”的銜接,似乎預示著一場深刻的思想史的梳理,它將如何展現從中國傳統哲學中孕育齣的道德規範,在與西方現代倫理思想的對話、衝突與融閤中,經曆一次脫胎換骨的轉型。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和呈現這種“轉化”的?是具體的文本分析,還是對社會思潮的宏觀描繪?我期望書中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邏輯框架,幫助我理解,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是什麼樣的力量推動瞭人們道德認知的轉變,以及這種轉變又是如何體現在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麵麵。這本書的齣現,填補瞭我對那個時期道德思想變遷研究的空白,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