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至聖孔子,傳先聖王道於天下,周遊列國十四年,抱負未得施展;深感君臣遇閤之難,世道人心之不古,倫常蕩然之無存,大道之不可行,而決然返魯。於斯,晚年潛心注書立言,為錶彰六藝之教,以補政治之不足;故刪詩書,訂禮樂,以匡世道人心;贊《周易》,為明天道,以闡述先聖之道統;作《春鞦》,為昭顯周禮,以正名份者;無不以繼天立極,為萬民立命,承先啓後,垂聖哲真儒之典範,以為後世法。孔子享年七十二,後世尊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錶」。
孔門弟子約三韆餘人,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資料可考者),成就傑俊者有十位,稱之「十哲」。後世推崇儒門之四位賢儒為「四聖」,即復聖顔淵、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聖孟子,以配享聖廟,故又稱為「四配」。「十哲」者,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第七》記載: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德行:顔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語:宰我,子貢。文學:子遊,子夏。師也闢,參也魯,柴也愚,由也喭,迴也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孔門弟子雖有四科之分,但孔子教學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而施教以六藝,無不以成其德行為主要。在諸弟子中,尤其曾子性至孝,以盡孝道之德著稱,誠為後世之楷模。譬如,曾子之母囓指心痛、事奉父親以養誌、梁山之吟、哭井泉湧等之孝行,及其吾日三省功夫、君子固窮、當仁不讓於師等之德行,與提倡孝道、當仁不讓於師及主張慎終追遠等之成就,皆為吾人進德修業的典範。曾子其質雖魯而不敏,學於夫子之道,卻能誠篤的實踐焉,故終能成就聖學,而得孔子所傳授性與天道之心法,繼紹孔門之聖業,世稱為儒傢之「宗聖」。
序
儒傢宗風
宗聖曾子年十六拜師入聖門,學道於夫子;是孔子的晚年弟子,其質雖魯而性至孝,勤敏好學,且積極推行儒傢宗風,終得孔門真傳,繼承聖人之道脈薪傳。是為道統聖脈的前東方第十六代祖師。蓋孔門之儒,有傳道之儒,有傳經之儒。程明道說:「顔子默識,曾子篤信,得聖人之道者,二人也。」
《論語.裏仁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齣,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中庸》雲:「忠恕近道矣。」曾子能當下契悟孔門心法,以紹誌夫子之絕學,接繼天命道脈,荷擔儒門聖業,以護持生民之慧命。
曾子既得聖人一貫心法,乃傳述《孝經》以為儒學教化之本,講述《大學》以為儒學入德之門,闡述《中庸》以為儒學明道之本體,即明性命天人之道,使人人得以明道之至極。蓋百善孝為先,孝道乃眾德之本,故說:「君子務本,本立則道生。」列聖雲:「儒教之教人修養者,乃詳載於《大學》、《中庸》」也。」
宗聖曾子垂示的真儒風範,莫過於其誠篤實行夫子之道,以孝行、德行著稱。諸如,當隨侍孔子遠在楚國時,忽然心動,乃辭歸慰問母親何故?母親言因思汝而囓指。此「囓指心動」乃母子連心,亦是曾子至誠之孝,而精感萬裏。孔子聞之,稱贊說:「曾參,孝之至誠也。」
《論語.雍也篇》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孔子明傳詩書,暗傳大道,教人以《六經》約之,為進德修業入門者;蓋《詩經》教人溫柔敦厚,《書經》教人疏通知遠,《樂經》教人廣博易良,《易經》教人潔靜精微,《禮經》教人恭儉莊敬,《春鞦》之教則為屬辭比事也。孔子將儒傢心法傳授予曾子,曾子傳子思子,子思子傳孟子,使儒傢宗風得以源遠流長,而為後世儒者的鍼砭;更是末法儒傢應運,白陽弟子學修「真儒」的指南。
現今白陽期末法,人心不古,世道人倫頹廢,邪說異端爭鳴,萬教齊發,道德敗壞紊亂,正邪莫衷一是,乃自古迄今未有如此之甚者。亞聖孟子言:「天下溺,援之以道。」上天慈憫降道普渡三曹,以挽世道人心於狂瀾,拯救原胎佛子迴天歸位。故白陽末法修行,儒傢應運,乃以儒傢之人倫綱常入手,尤當注重孝道;蓋修天道從人道做起,人道達,天道成矣。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於曾子“孝”的理解的深入挖掘。以往我們對“孝”的理解,可能更多停留在物質供養或者錶麵上的順從,但這本書卻帶領我們看到瞭“孝”更深層次的含義。作者從多個角度,結閤不同的史料和典故,層層剖析瞭曾子所強調的“慎終追遠”以及“敬”在孝道中的地位。我特彆被書中關於“愛親”的論述所打動,作者指齣,曾子所說的“愛親”,不僅僅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要發自內心的關懷,並將這份關懷體現在實際行動中。這讓我反思自己平日裏對傢人的態度,是否真的做到瞭發自內心的關愛,還是僅僅停留在一種習慣性的義務。書中還提到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句耳熟能詳的話,在作者的解讀下,又有瞭新的生命力,讓我理解到,愛護自己的身體,也是一種對父母養育之恩的迴報。這本書讓我對“孝”有瞭更深刻、更全麵的認識,不再是簡單的道德說教,而是上升到瞭一個更有人文關懷的高度。
评分閱讀這本書,就像是與一位博學而溫和的長者進行瞭一場深入的交流。作者的語言風格平和而沉靜,沒有絲毫的張揚,卻字字珠璣,蘊含著深厚的學養。他對於儒傢思想的理解,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能夠將其與現實生活中的諸多問題聯係起來,提齣獨到的見解。我喜歡書中那種探討式的寫作方式,作者似乎是在一步步地引導讀者去發現問題,然後共同尋找答案。例如,在談到曾子關於“仁”的修養時,作者並沒有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通過分析不同的觀點和曆史事件,讓我們去體會“仁”的復雜性和實踐性。這種寫作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的閱讀興趣,讓我主動去思考,去探索。它讓我明白,學習傳統文化,不僅僅是記住一些道理,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其精髓,並將其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實踐中。這本書讓我對曾子這位宗聖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對儒傢思想有瞭新的體悟。
评分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好像在經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並沒有直接羅列史料,而是將自己對曾子思想的理解,以一種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娓娓道來。我能感受到作者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先賢的敬意,以及他對傳統文化的那份深情。他對於曾子思想的闡釋,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分析,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和哲學思考。比如,書中關於“慎獨”的解讀,作者並不是簡單地解釋字麵意思,而是結閤瞭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情境,讓我們理解“慎獨”在人生成長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寜靜和真誠。這種解讀方式,讓我覺得曾子的思想離我們並不遙遠,而是可以融入我們當下的生活,指導我們的行為。作者的語言也很有感染力,時而引經據典,時而又用通俗易懂的比喻,使得晦澀的道理變得生動有趣,讓人讀來絲毫不會感到枯燥,反而會隨著作者的思路,深入地思考和體會。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有意境,封麵上那幅水墨畫,寥寥幾筆就勾勒齣瞭一個深沉古樸的文人心象,讓人一下子就聯想到曆史的厚重感。拿到書的那一刻,就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第一眼吸引我的是它的字體,古樸典雅,讀起來特彆有味道,不像現在很多齣版物那種過於現代的字體,讓人覺得少瞭些許文化沉澱。然後是它的裝幀,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有一種紮實的學究氣。我特彆喜歡書中的一些插圖,雖然不多,但每一幅都恰到好處,像是點睛之筆,將文字中的意境具象化,讓我更容易進入那個遙遠的時代。比如,其中有一幅描繪孔子在杏壇講學的圖,寥寥幾筆,人物的神態、場景的氛圍都呼之欲齣,讓人仿佛置身其中,能感受到那位至聖先師的魅力。還有關於曾子的一些場景描繪,也很是生動,讓人能想象齣他嚴謹治學的模樣。總的來說,這本書在視覺呈現上就已經做足瞭功課,讓人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一種對經典的尊重和對閱讀體驗的用心。
评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曆史著作,不應該是冰冷的事實堆砌,而應該是有溫度、有思想的。這本書就做到瞭這一點。作者在講述曾子生平事跡的同時,並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和人物的局限性,反而能夠以一種辯證的眼光去看待。他並沒有將曾子神化,而是把他置於那個特定的曆史時代中,去理解他的思想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影響後世的。書中關於曾子在亂世中的選擇,以及他如何堅持自己的學術理念,都寫得非常精彩。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忠”的理解,他並不是簡單地去歌頌,而是去分析在那個時代,曾子所秉持的“忠”是一種怎樣的情懷,它又意味著什麼。這種對曆史人物的審慎態度,讓這本書讀起來更加真實可信,也更能引發讀者的思考。它讓我明白,每一個偉大的思想傢,都並非完美無缺,而正是他們的矛盾和掙紮,纔使得他們的思想更加值得我們去研究和品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