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司審判工作近四十年的颱灣高等法院資深庭長李相助,打破「法官不語」的傳統窠臼,透過資深媒體人範立達之手,首度嚮外界揭露法官斷人生死時的心路曆程,也掀開十大刑案的驚人內幕。
僅有高農學曆的李相助,如何靠著堅忍不拔的毅力,考取司法官,並成為「天下第一庭」的高院刑庭庭長?透過不斷的自修,李相庭的法律學養終獲肯定,受邀參加全國司法改革會議,並在憲法法庭中發錶鑑定意見,摺服眾多法學先進。
閱讀本書,你會相信,英雄不怕齣身低的道理,也會瞭解,司法改革是條如何漫長又緩步嚮前的道路。
作者簡介
李相助
1935年齣生於颱南麻豆。高農畢業即通過就業考試,之後自學參加司法官檢定考試閤格,二年後通過司法官考試,先後奉派颱北、颱中、彰化、桃園地方法院,花蓮、颱中高分院,颱北高本院推事或推事(法官)兼庭長。自民國56年1月起,近四十年來始終如一,未曾離開過審判工作,期間曾審過多件社會矚目刑事案件。早年鼓吹票據法除罪化,後期緻力於司法改革,諸如法官自治、司法預算獨立等等,不遺餘力。
範立達
1965年齣生於颱中。文化大學新聞學研究所、颱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1988年進入新聞界後,至今未曾離開。曾在日報、晚報、網路報、廣播及電視颱服務,作過記者、召集人、採訪主任、主持人及評論員,現任TVBS法務室資深經理。著有《情治檔案》、《達達的馬蹄》、《阿達新聞檔案係列一至四集》等書。
PART 1 我的法官之路
童年
學生生活
結婚
考取司法官
父親過世
險些從政?
法官生涯二三事
憶好友們
阿扁
PART 2 十大刑案
十大刑案之一:七彩藝苑命案
十大刑案之二:華定國案外案之員警僞證案
十大刑案之三:蘇建和等盜匪案
十大刑案之四:商業周刊誹謗案
十大刑案之五:選舉餐會案
十大刑案之六:白曉燕命案
十大刑案之六,附錄:陳進興案
十大刑案之六,附錄:陳進興案外案
十大刑案之七:反共義士卓長仁等綁架案
十大刑案之八:國傢主權案
十大刑案之九:鎮長稅案
十大刑案之十:周人蔘電玩弊案
PART 3 司法改革
司法改革前言:漫談司法積弊
司法改革之一:票據法
司法改革之二:法官自治
司法改革之三:羈押權
司法改革之四:庭長任期製
司法改革之五:全國司改會議
司法改革尾聲:全國司改會議之後
附錄
附錄一、如何有效遏止違反票據法案件增加之研究
附錄二、中華民國法官自治條例
附錄三、庭長任期製之我見
附錄四、司法革新的基本問題
附錄五、「檢察官與法官之任務界分及檢察製度」之吾見
年錶
參考書目
序言
民國一百年的農曆年前,突然接到一通陌生的電話。當時,萬萬沒想到,這通電話會成為這本書誕生的前奏麯。
打電話給我的是李庭長。在此之前,我與他僅在開庭及記者會的場閤見過幾次麵。我認得他,他不見得知道我。當他開口,希望我為他撰寫一部迴憶錄時,坦白說,我覺得榮幸,但更感到訝異。
長期以來,「法官不語」一直是司法圈內人的不成文傳統。法官的所有想法,都錶現在他的判決書上。逾此,法官沒有任何立場可以再錶達些什麼。因此,盡管有些法官作齣的判決,被外界批評為「烏龍判決」,某些法官也被封上「恐龍法官」的封號,但對於這些負麵的評價,法官都是瀋默的、不語的。
據我所知,李庭長是第一位願意站齣來,公開他審判心路曆程的資深法官。
為著這個「第一」,我很興奮,也很願意參與這項計畫,但心中還是有些疑慮。於是,我和李庭長相約見麵。
那次的見麵,我想,應該讓庭長相當印象深刻。
為,和庭長一碰到麵,我馬上就嚮他聲明我的幾個基本立場:一、我跑新聞時,報導過庭長好幾件判決,對於某些案件,特彆是蘇建和案的判決結果,我不能認同的。二、我和庭長不同,我是堅決的廢死主義者。三、我對於庭長曾經發動的「反對庭長任期製」,是不支持的。
之所以在見麵之初,就清楚地揭示自己的立場,是怕庭長誤會,以為我和他的想法一緻。我讓庭長有第二次機會,可以考慮是不是仍要一個和自己想法相左的人,為他的迴憶錄操刀。我告訴庭長,如果庭長仍然願意指定我為他撰寫迴憶錄,我會很樂意接受這項邀請。因為,我自認我比許多讀者們更急迫的想要瞭解,一位法官在平亭麯直、斷人生死時,心中究竟是怎麼想的。我也更希望藉由不同角度的切入、發問,可以激盪齣許多不為外人所知的心聲。即使立場不同,但我仍然願意執筆。
庭長很有風度,他說,他不介意我和他的想法不同。他也說,他不認為在接受我的訪談後,他能改變我的觀念,但希望藉著寫書的過程中,彼此間一次又一次的交談,我能更瞭解他的思考過程。而這也正是我所期待的。
於是,在民國一百年的農曆年後,我們就展開瞭這場曆時一年,共三十二次,每次都超過三小時的訪談。訪談的地點大多選在庭長傢中,時間都是在我下班後的晚上,每當結束訪談告辭齣門時,都已超過深夜十點。
訪談結束後,我要迴傢寫稿,並且蒐集相關剪報、文書、判決資料,仔細閱讀,為下一次採訪作準備。再次碰麵時,熱騰騰的草稿就送請庭長指正。而庭長也不得閑。為瞭要迴憶過往四十年的法官生涯,他要準備及閱讀的資料絕不比我少。而他接過我寫的草稿後,更是細心的一字一字推敲,並指齣稿子中齣錯之處。就這麼一周至二周一次的見麵、採訪、撰稿、修正,到採訪工作全部結束後,再從頭至尾將書稿大修兩次,這本書的雛形終於齣現。
和庭長這麼頻繁而持續性的交談後,我必須很誠實的說,我原先堅持的看法並沒有改變。但透過一次次的訪談,卻也讓我更加瞭解庭長的想法,瞭解一位高坐審判席上的法官,是如何反覆斟酌後,纔下瞭判決。
除瞭審判工作之外,庭長還參與瞭不少司法改革的工作。看著一份份已經發黃的陳年文件,上麵寫著許多極有遠見的司法改革規劃,很難相信,在當年那個極度保守的司法界裏,庭長竟有勇氣挑戰權威,提齣這麼多擲地有聲的計畫。但是,時代的潮流總是不斷嚮前推進。當年的司法改革者,到後來的「庭長任期製」時,自己竟然成為被改革、被批判的對象,這似乎又證明瞭,要永遠站在改革的浪頭上,是多麼的不容易。
庭長的苦學齣身,是我以前所不知的。法律非常艱深,以庭長非法律係科班齣身的背景,想靠自學無師自通,要比常人下更大的功夫。我自己覺得,書中介紹庭長生平的這部分故事,非常值得讀者們一閱,如果有人因此興起瞭「有為者亦若是」的雄心壯誌,也是一件美事。
最後,我還是得嚮庭長道聲謝。感謝庭長給我這個機會,讓我能夠長期的貼身採訪一位資深的法官。庭長的謙沖、博學,以及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坦蕩,都讓後生晚輩的我,從中學到瞭非常多寶貴的人生經驗。這是在寫作過程之外,最大的收獲。
這本書的結構相當獨特,作者並沒有按照時間順序來講述自己的經曆,而是以一個個具有代錶性的案件為綫索,串聯起自己的人生軌跡。這種非綫性的敘事方式,一開始讓我有些摸不著頭腦,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體會到其中的深意。每一個案件都像是一麵鏡子,摺射齣那個時代社會的不同側麵。作者對於案件細節的刻畫非常細膩,他不僅描述瞭法庭上的爭辯,更深入地挖掘瞭當事人的內心世界。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弱勢群體權益的關注,作者用自己的行動,為那些被社會邊緣化的人發聲。他並沒有簡單地站在法律的製高點上,而是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盡力維護他們的閤法權益。這種人文關懷,讓我對作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法律工作者不僅僅是法律的執行者,更是社會的守護者。他們肩負著維護公平正義的重任,需要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迴憶錄,更是一部關於法律倫理和職業道德的深刻探討。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我是被這本書的封麵上“資深法官”這幾個字吸引的。我一直對法律行業抱有某種程度的敬畏,也對法官這個職業充滿好奇。但讀完之後,我發現作者並沒有把自己塑造成一個高高在上的形象,反而展現瞭一個真實、坦誠、甚至有些脆弱的自己。他毫不掩飾地講述瞭自己在職業生涯中遇到的睏惑、挫摺和迷茫,也分享瞭自己對於法律和人生的思考。這種坦誠的態度,讓我覺得作者更像是一個普通人,而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法官。書中對於一些敏感案件的描述,也讓我看到瞭法律的復雜性和局限性。作者並沒有迴避爭議,而是勇敢地錶達瞭自己的觀點,即使這些觀點與主流觀點相悖。這種獨立思考的精神,讓我深受啓發。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法律並非萬能,它隻是社會秩序的一種維護手段。在法律之外,還有道德、良知和人性的光輝。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法律從業者的迴憶錄,更是一部關於自我認知和人生價值的探索之作。
评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不僅僅是一部個人迴憶錄,更是一部關於颱灣社會變遷的縮影。作者在書中穿插瞭許多關於颱灣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細節,這些細節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全麵的瞭解。他對於颱灣社會問題的觀察非常敏銳,也提齣瞭許多獨到的見解。例如,他對於貧富差距、社會不公等問題的反思,讓我對颱灣社會的發展有瞭更深刻的思考。書中對於一些重要曆史事件的描述,也讓我對颱灣的曆史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作者並沒有迴避爭議,而是勇敢地錶達瞭自己的觀點,即使這些觀點與主流觀點相悖。這種獨立思考的精神,讓我深受啓發。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颱灣社會麵臨著許多挑戰,需要我們共同努力,纔能剋服睏難,實現進步。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迴憶錄,更是一部關於颱灣社會發展和未來走嚮的深刻探討。它讓我對颱灣的未來充滿瞭期待,也激勵我為颱灣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评分讀完這本迴憶錄,感覺像是走進瞭一個時間膠囊,緩緩地被開啓。作者並非以宏大的敘事,而是以一種近乎散文的筆觸,描繪瞭那個時代法官的日常。他沒有刻意拔高自己,也沒有迴避那些艱難的抉擇,反而將自己置於一個觀察者的角度,冷靜地記錄下庭審中的細節、當事人的命運,以及法律條文背後的社會現實。最讓我動容的是,作者對於個案的同情與理解,他不僅僅是機械地執行法律,更試圖去探尋人性的復雜與無奈。書中對於一些鮮為人知的司法睏境的描述,讓我對法律體係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例如,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平衡公平與效率?在法律與道德之間,又該如何做齣選擇?這些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但作者的思考卻能引發我們自身的反思。這本書並非一本簡單的法庭紀實,更是一部關於人性、關於社會、關於法律的深刻反思之作。它讓我意識到,法律不僅僅是冰冷的條文,更是承載著社會良知與道德底綫的最後一道防綫。讀完之後,心中久久不能平靜,仿佛自己也參與瞭一場關於正義與良知的審判。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平實,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刻意的煽情。作者用一種樸實無華的筆觸,講述瞭自己的人生故事。這種風格一開始讓我覺得有些乏味,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體會到其中的真誠。作者並沒有試圖用文字來掩蓋自己的情感,而是將自己的喜怒哀樂都毫無保留地展現在讀者麵前。他對於逝去歲月的懷念,對於故人的思念,都深深地打動瞭我。書中對於一些老案件的重溫,也讓我看到瞭曆史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作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曆,記錄瞭那個時代的風貌,也反映瞭社會進步的艱辛。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曆史不僅僅是書本上的文字,更是活生生的人和事。每一個案件背後,都隱藏著一個傢庭的命運,都承載著一個時代的記憶。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迴憶錄,更是一部關於曆史、關於社會、關於人生的真實寫照。它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未來充滿瞭希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