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巴仁波切這樣說……
■菩薩像鰐魚
一位菩薩就像一隻鰐魚一樣,一旦你掉進它嘴裏,它便絕不鬆口。由於上師對弟子的虔誠非常強烈,使得即便愚鈍、本身問題很多的弟子的虔敬心也開始甦醒。上師以慈悲錶示對弟子的虔誠,弟子則以紀律錶達對上師的虔敬,慈悲與紀律因而開始産生瞭交集。
■讓自己像顆砂
讓自己感到失望是件好事,那代錶「我」與「我之成就」的降服。我們跌得越來越低,直到跌落地麵、直到我們像大地一般清醒實在,我們成為低中之最低、小中之最小,猶如一顆沙粒,極為簡單,毫無期盼。在我們落地之後,任何我們聽到的開示、讀過的書籍,都變得可以應用,那成為對我們的肯定與鼓勵,我們正該像一粒沙般地努力。
■情緒的真麵目
處理感情的高明手法是試著瞭解它的本質。情緒的基本特性──它的本質是能量,因此,如果一個人能夠瞭解能量,那麼能量就不會與你有衝突,它們會變成自然的過程。所以,一旦能夠完全認清情緒的基本特性──它的原本麵目就是「空」,那麼你就不會發生壓抑情緒或任其氾濫的問題瞭。
■我,是宇宙大笑話
試圖肯定我的「實在」是件大苦事。這好似走在看來無限延伸的地闆上,卻動不動發現自己突然自邊緣滑落;為瞭保命,隻好將地闆加長,使它看來似乎無窮無盡……事實上,我們一再加長「地闆」以鞏固立足之地,是一個大笑話──宇宙級大笑話!
■禪修就是這麼單純
禪修是以去除二元的偏執為基礎,拋棄好與壞的掙紮。你應以自然、平常、不懷野心的態度走上修行之道──即使你在纍積善業,卻仍是在播撒業的種子。修行的重點是要超脫整個業力的過程──超脫惡業也超脫善業。
■善用正念與覺知
注意到不安的存在並認同它,需要正念(mindfulness);提供茂盛的草原與一大片空間給躁動的牛,則需要覺知(awareness),因此正念與覺知總是相輔相成的。覺知是看見正念所發現之物,我們毋須刻意去除或保留心中的東西,正念的精確使我們可隨順它,因為它有自己的環境、自己的空間,用不著我們決定是該丟棄還是珍藏,因此,覺知是更進一步地走嚮對狀況的不作選擇。
本書特色
自由一般被視為是達成目標、滿足欲望的能力。然而這些目標與欲望的源頭是什麼?如果它們源自於無明、習慣模式與負麵的情緒──這些實際上奴役我們的破壞性心理因素,那麼追求它們的自由是真自由呢?抑或隻是一種迷思?
邱陽創巴仁波切在本書中從深奧的西藏佛學探索自由的真諦。他說明我們的態度、偏見甚至精神修持,如何會變成鎖鍊將我們與反覆的挫摺與絕望捆綁在一起。他同時也解釋禪修如何使我們專注於挫摺之因,進而將這些負麵的力量轉化為邁嚮真自由的助緣。
邱陽創巴仁波切以他獨特的風格用契閤美國當代文化的語言與想像力,詮釋佛學法教,使本書成為最可讀、易解的佛學書籍之一。
如果你已擁有創巴仁波切所著的《突破修道上的唯物(Cutting Through Spiritual Materialism)》,你也會想要這本姊妹作。如果你尚未接觸到佛教心理學及西藏的禪定修習,本書將是帶領你入門的大師級著作。如果你在自我探討以及與人相處上有某些問題,諸如關於你個人的意圖、關於坐禪是什麼、關於情緒、關於開放與承諾以及寂寞與單獨,這本書正適閤你。
這些篇演講是善巧溝通的絕佳範本。創巴仁波切的風格是如此簡單卻又如此精準, 讀者在閱讀書中的詞句時,彷彿擁著自己的清明心智翩翩起舞一般。
作者簡介
邱陽.創巴仁波切(Chogyam Trungpa,1939-1987)
齣生在西藏東部,一歲時被認證為轉世祖古,是噶舉和寜瑪兩派傳承的持有者。1959年後,創巴仁波切率眾遷徙至印度,被達賴喇嘛尊者指派為「青年喇嘛學校」的精神導師。70年代並將佛法帶入西方,傳授金剛乘佛法17餘年,是一位備受崇敬的禪修大師、學者和藝術傢,同時也是美國那洛巴大學與香巴拉研習所的創辦者。
創巴仁波切相關著作
《自由的迷思》(眾生文化齣版社)、《動中修行》(眾生文化齣版社)、《東方大日》(西藏民族齣版社)、《藏密度亡經:中陰聞教大解脫》(颱灣明名文化)、《心如野馬:轉化煩惱的修心七要》(颱灣明名文化)、《突破修道上的唯物》(眾生文化、橡樹林齣版社)和《覺悟勇士:香巴拉的智慧傳承》(橡樹林齣版社)數十本關於佛法、禪修、藝術、詩歌等書。
譯者簡介
靳文穎
颱灣大學物理係畢業,美國紐約大學物理學博士。曾任颱灣大學物理係及地質係兼任副教授。
著有《好父母用心做》。譯著:《心智科學》、《揭開心智的奧祕》、《自由的迷思》、《動中修行》、《學會說再見》、《遇見藥師佛》、《心與科學的交會》。
中文初版序
英文版序
推薦序
仁波切題詩 登極
第一章 自由的迷思
請認清「幻想與真實」
失望,其實是好事
迎嚮痛苦纔能遠離痛苦
無我不是逃脫我執的避難所
第二章 禁錮的形式
我,是宇宙級大笑話
彆以為天道很美好
偏執狂的阿修羅道
愛欲是人道最大的黏著
愚癡卻無比認真的畜生道
惡鬼道是永不饜足的貧窮
憤怒無所不在的地獄道
第三章 禪坐
離甘願做「真正的傻瓜」
隻須單純做著禪修
關鍵在於「正念與覺知」
「枯躁乏味」彆厭煩!
佛陀之道沒有噱頭
第四章 情緒的對治
巧妙突破二元性障礙
大無畏的獅吼喚醒覺知
消極,原來沒有好壞之分
第五章 動中的禪修
工作是練習紀律的極佳方式
愛,有時也會變質
助人背後的「自我」意圖
永遠走在八正道上
第六章 敞開之道
調伏迷惑混亂的菩薩願
慈悲不慓悍的英雄主義
猶如大地的明智
跟壓抑不同的忍辱
踏入傳統纔能走齣傳統
禪與般若相輔相成
依靠大願趣入證悟
第七章 虔敬
降服,對上師全然的敞開
善知識並不會討好你
嚮偉大的戰士學習
承諾不可能一筆勾銷
上師的教導無所不在
第八章 密續
孤獨是修行的伴侶
身語意皆為壇城
附錄 恆河大手印
延伸閱讀 創巴仁波切其他著作
推薦序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修持∕佩瑪.丘卓
1972那年,我在新墨西哥州一所非傳統學校(alternative school)教八到十二歲的小朋友。當時我介紹他們讀《我從西藏來》, 結果我們都愛上瞭這本書。聽說書的作者邱陽創巴仁波切住在剋羅拉多州的保德市(Boulder, Colorado),於是小朋友們寫信詢問仁波切能否前往拜訪。
仁波切迴信說恰巧他不久要到位於我們附近的喇嘛基金會(Lama Foundation)教學,邀請我們去那裹與他會晤。仁波切的答覆令大傢雀躍不已!
我們到達的那天,首先由一位仁波切的弟子與我們碰麵,並告訴小朋友們,仁波切非常高興我們的造訪,但他必須讓大傢知道他隻是個平凡的人,一無特彆之處。小朋友們帶給仁波切親手做的禮物外加一籮筐的問題。那次的拜訪真是賓主盡歡。三小時後小朋友們返傢瞭,至於我,可以說再也沒有離開過。因為自那時起,我即成為這位「平凡的非凡人物」的弟子。
數年之後《自由的迷思》齣版,我一讀再讀。書中是仁波切將佛學義理經過奧妙的淬鍊後,以易於瞭解的方式轉譯成他的聽眾所使用的語言。我極為急切地想要消化他傳授的所有內容。這本書曆年來一直是我無窮盡的受益之源,對於其他在北美洲研習與教授佛法者也莫不如此。
我想至今這本書我已讀過不下二十遍,而每次重讀都有新的領悟。它奇妙的力量在於如此直接地指引齣一套極不尋常的方法,用以化解我們替自己與外在世界之間所設下的障礙。
當我將書上的法教銘刻心中時,奇妙的變化慢慢地發生瞭。我變得對自己的痛苦以及他人的痛苦更能夠麵對;對歡笑與哭泣也更放得開;更能夠去愛、接受以及看清自己與一切眾生間的息息相關。長久以來,我逐漸地在這起伏多變的人世間活得越來越舒適、自在。
基於自身的體驗,我誠摯地邀請各位讀這本書。如果你也能將書中的法教帶進你的生活,付諸實踐,我確信你也將經曆類似的轉變。做為我的根本上師──持明主邱陽創巴仁波切,清晰地指示我這條修行之道,並支持、鼓勵我持續前進。如今我很高興可以鼓勵你們以及後繼的求法者。
感謝仁波切的法教,使如你我一般的平凡人能行不平凡之事:我們可以學習利益一切眾生,包括我們自己。
這幾年來,身邊的朋友們經常討論到關於「選擇」的問題。從工作的選項、生活的地點,到社群媒體上的內容,我們似乎擁有前所未有的選擇權。然而,諷刺的是,選擇越多,反而越感到焦慮,越不知道什麼纔是「對的」選擇。這種矛盾感,讓我不禁思考,這種被歌頌的「自由」究竟是怎麼來的?是我們真的掌握瞭主導權,還是我們被引導著去做齣某些「被認為」是自由的選擇?《自由的迷思(新版)》這本書,似乎正好觸及瞭這個我一直以來都很在意,但又說不清的點。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從一個更根本的角度,去剖析這種現象,或許是從歷史演變、社會結構,甚至是心理層麵,來解構「自由」的真正意涵。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框架,幫助我辨識齣那些潛藏的限製,並且重新定義我所追求的自由。
评分過去我讀過一些關於社會學、心理學的書籍,它們常常會探討個體在群體中的行為模式,以及社會結構如何影響個人的決策。而「自由」這個概念,往往是在這些討論的邊緣地帶。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擁有自由,但實際上,我們的許多行為可能早已被社會規範、價值觀,甚至是無意識的偏見所塑造。這讓我對《自由的迷思(新版)》的內容充滿瞭想像。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透過一些社會實驗、歷史案例,或是對哲學思想的深入爬梳,來揭示我們在追求自由的過程中,可能陷入的各種陷阱。我特別希望作者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分析工具,讓我們在麵對複雜的社會現象時,能夠更清晰地辨別齣哪些是真正的自由,哪些又是被扭麯或限製的自由。
评分說實話,我對「自由」這個詞的感受,一直很複雜。一方麵,我渴望擺脫各種束縛,能夠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另一方麵,我又會擔心過度的自由是否會帶來混亂,或者導緻個人失去方嚮。這種內心的拉扯,讓我在閱讀《自由的迷思(新版)》時,抱持著一份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導我,找到一個平衡點,讓我理解自由並非毫無邊際的放縱,而是在一定的框架內,如何最大化地實現個體的價值與潛能。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釐清,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自由」,背後可能隱藏著怎樣的代價,或者說,我們為瞭獲得某種形式的自由,又失去瞭什麼。
评分一直以來,我對「自由」這個概念就充滿瞭好奇與睏惑。每次聽到這個詞,腦海裡總會浮現齣各種畫麵:有翱翔天際的鳥兒,有無拘無束奔跑的野馬,也有在複雜社會體係中掙紮的個體。而這本《自由的迷思(新版)》的書名,恰恰點齣瞭我內心的掙紮──究竟什麼是真正的自由?我們所追求的,是否隻是被精心包裝的枷鎖?從前讀過的幾本書,雖然也觸及自由的議題,但總感覺少瞭一點深入的探討,或者說,它們更偏嚮於從單一的角度去解讀,像是從政治、經濟,或是個人心理層麵,卻忽略瞭這些麵嚮彼此之間的複雜關聯。這次看到《自由的迷思(新版)》的齣現,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更全麵、更具啟發性的視角,引導我去重新思考,在這個看似充滿選擇的時代,我們是如何被定義,又該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真正解放。尤其「新版」這兩個字,更讓我感到期待,或許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入瞭一些對於當代社會脈絡的迴應,這對我而言會非常有價值。
评分坦白說,我對政治哲學類型的書籍嚮來是又愛又怕。愛的是它能帶給我宏觀的視野,讓我能用更理性的方式去理解社會的運作;怕的是,很多時候這些書的論述過於艱澀,充滿瞭學術術語,讀起來像是在啃一本字典,常常看到一半就昏昏欲睡。然而,《自由的迷思(新版)》這個書名,卻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它不像是那種擺齣學術架子的書,反而像是拋齣瞭一個引人入勝的謎題。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將「迷思」這個詞與「自由」結閤?是想要拆解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自由觀念,還是要揭露自由背後不為人知的另一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在保持一定學術深度的同時,也能用更為貼近日常生活的語言和例子來闡述,讓像我這樣對哲學非專業的讀者也能夠有所領悟。畢竟,自由是關乎我們每個人的切身議題,如果能有一本書,既能啟迪智慧,又能引起共鳴,那絕對是一件幸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