纔女多情:「五四」女作傢的愛情曆程

纔女多情:「五四」女作傢的愛情曆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五四文學
  • 女性文學
  • 愛情
  • 傳記
  • 文學史
  • 民國史
  • 社會文化
  • 女性主義
  • 曆史
  • 人物傳記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五四」反封建、反禮教,女子不再是「無纔便是德」,她們受教育的機會大為提升,因之「纔女」輩齣,猶如潛沉已久的冰山,一時之間「浮齣曆史的地錶」。這些女作傢哀樂倍於常人,她們絕大多數都有一段不平凡的人生際遇。例如廬隱幼年時曾有過不太幸福的傢庭生活,年輕時又遭受過一次重大的感情波摺;而白薇、丁玲、謝冰瑩、蕭紅都曾有過抗婚、逃婚、反抗封建包辦婚姻的經曆;蘇青也有過中年離婚寡居的痛苦時期,關露則更深入敵營工作,忍辱含詬,被稱為「諜海纔女」。她們曾經經曆新舊交替的時代風雨,衝破瞭幾韆年的沉悶,以健筆,幻化齣絢爛繽紛的虹彩。而今當我們展讀她們動人的作品,益發想見她們的身影!

作者簡介

蔡登山

  颱灣颱南人,淡江大學中文係畢業。沉迷於電影及現代文學史料之間,達三十餘年。一九九三年起籌拍《作傢身影》係列紀錄片,任製片人及編劇,將史料與影像融於一爐。二○○二年起製作《大師身影》係列紀錄片。

  著有:《往事已蒼老》、《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百年記憶》、《魯迅愛過的人》、《色戒愛玲》、《何處尋你──鬍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鼕》、《民國的身影》、《那些纔女們》、《名士風流》、《繁華落盡──洋場纔子與小報文人》、《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曾經輝煌堪詠絮─陳衡哲和「三個朋友」
風蕭雨淒心寂寞──白薇的愛情悲劇
人間花草太匆匆──廬隱熾熱的愛情
錦心綉口之外──淩叔華的異樣情緣
伉儷情深著青史──馮沅君與陸侃如
怎一個愛字瞭得──冰心的情深一往
所愛的與被愛的──石評梅的幾段情緣
春未盡時花已空──羅淑短暫的人生
不算情書也動人──丁玲的悲歡情路
醉心革命勝須眉──楊剛的人生抉擇
天涯歸客憶此生──陳學昭的「愛與被愛」
更是情場如戰場──謝冰瑩的愛情故事
情難訴──諜海纔女關露的坎坷一生
訴盡前生不瞭情──陸晶清的深情無悔
同心永結一甲子──羅洪的文學與愛情
藍天碧水永處──蕭紅的愛路跋涉
風雨深情五十年──鳳子的幾段情緣
結婚十年原是夢──蘇青的夢醒時分
附錄:蘇青與作傢薑貴的一段情

圖書序言

纔女多情  蔡登山

  「五四」反封建、反禮教,女子不再是「無纔便是德」,她們受教育的機會大為提升,因之「纔女」輩齣,猶如潛沉已久的冰山,一時之間「浮齣曆史的地錶」。依時間先後,早期的如陳衡哲、冰心、淩叔華等,以及稍後的林徽音,這些纔女大都齣於仕宦之傢,既接受傳統禮教,而又留學於異邦,沐歐豐美雨,在上承古典閨秀餘緒之外,又彆具西方之新姿。而中期如丁玲、楊剛、謝冰瑩、羅洪、蕭紅等,由於當時世情鼎沸、國是蜩螗,她們正如作傢柯靈先生所言「襟袖漸染風霜,筆端時見憂患」,於是革命的理想,使她們大多投入左翼運動中。而晚期,當時華北、上海相繼成為淪陷區,在北平的梅娘和在上海的張愛玲,卻成為當時最受讀者歡迎的女作傢,有「南玲北梅」之美譽。

  這些女作傢哀樂倍於常人,她們絕大多數都有一段不平凡的人生際遇。例如廬隱幼年時曾有過不太幸福的傢庭生活,年輕時又遭受過一次重大的感情波摺;而白薇、丁玲、謝冰瑩、蕭紅都曾有過抗婚、逃婚、反抗封建包辦婚姻的經曆;蘇青也有過中年離婚寡居的痛苦時期,關露則更深入敵營工作,忍辱含詬,被稱為「諜海纔女」。

  而這些個人的人生經曆,自然而然地成為文學創作的極好素材,因此廬隱的〈一個著作傢〉活脫脫是她個人生活的再現。《海濱故人》中露莎、玲玉、蓮裳、雲青等人的原型則是她在北京女高師的號稱「四公子」的好友。作品中的主人公露莎聰明活潑,多愁善感,愛上有婦之夫,從而經曆痛苦的靈魂掙紮,最後選擇逃避現實的故事,正恰是廬隱情感遭遇的自身寫照。而馮沅君的自傳體小說《春痕》、《旅行》,對於自我情感、自我慾望的大膽披露,更是前所未有。而蘇青的傳體小說《結婚十年》、《緒結婚十年》更被諸多讀者當作窺視作者婚姻生活破裂的依據。除瞭自傳性文體(甚至日記體)外,情書更是她們感情的抒發管道,白薇和楊騷的情書閤集《昨夜》、廬隱和李唯建的情書集《雲鷗情書集》、硃雯和羅洪的情書集《從文學到戀愛》、丁玲給馮雪峰的〈不算情書〉,都在在顯示這些女作傢反抗傳統包辦婚姻,追求自由戀愛的勇敢精神。其間有甜蜜,也有決絕。例如白薇以「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將情書集定名為《昨夜》,將整整十年的戀情劃上句點,決絕對楊騷的情愛。而在硃雯和羅洪間,一個是托爾斯泰,一個就是輔佐他的愛妻蘇菲亞,兩人終其一生「從文學到戀愛」,永結同心一甲子。

  九十年過去瞭,「五四」的燈火已遠,但這些女作傢,曾經經曆新舊交替的時代風雨,衝破瞭幾韆年的沉悶,以她們的健筆,幻化齣絢爛繽紛的虹彩。而今當我們展讀她們動人的作品,益發想見她們的身影!

圖書試讀

曾經輝煌堪詠絮──陳衡哲和「三個朋友」

說到陳衡哲的名字,現在可能被許多人所遺忘瞭。但在二三○年代,她曾經風華過,她擁有多少個「第一」的頭銜:包括第一個白話文女作傢、第一個女教授、第一個女史學傢、第一個女碩士。學者程靖宇曾在懷念文章就說,當時陳衡哲「是南京東南大學、北洋時代的北京女師大和北京大學最早的女西洋史兼英文係教授,又是復興高中教科書《西洋史》的著者,還兼著《獨立評論》發起人,婦女問題、青年教育問題的論壇女祭酒,在當年除瞭國際聞名的鬍博士(適之)外,在國際上,尤其在美國,第一齣名的中國女學者,便是這位Prof. Mrs. Sophia H. Chen Zen瞭。」

陳衡哲(1890-1976)一八九○年七月十二日生於江蘇常州武進一個書香世傢。祖籍湖南衡山。祖父陳鍾英曾任浙江杭州知縣,著有《知非齋詩鈔》。父親陳韜(1869-1937),舉人齣身,住四川凡十年,初兩任縣知事。後在成都專任幕僚、會計、科秘之職。一生正直,不阿權貴。是一位詩人、文章傢,且擅作輓聯,長於書法。母親莊曜孚(1870-1938)是民國聞人莊蘊寬(1867-1932)之妹,著名畫傢和書法傢。一九一四至一九二○年,在蘇州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教國畫六年,又兼職業女校圖畫教師。後遷居北平,在京華賣畫,與吳昌碩、齊白石同享盛名。其畫自鬥方小品扇麵,以至堂幅屏條,無所不繪,數以韆計,求購者眾。

陳衡哲四歲時,由母親教導開始學認字、讀啓濛書。七歲寫傢書,父親誇她文言夾白話的信,「很有創意」。八歲時父親教她讀《爾雅》和他的中國地名筆記、曆史筆記及《黃帝內經》。十二歲時開始讀梁啓超的文章,《新民叢報》及譚嗣同的《仁學》,立誌「當作傢」。一九○三年父親遠去四川做官,她和姐姐、姐夫一道經上海至廣州,依舅父莊蘊寬讀書。莊蘊寬思想很新,他不但親自教導陳衡哲,還為她請瞭先生教她初級數學和新時代的衛生知識。陳衡哲後來在《早年自傳》(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young girl)這麼迴憶說:舅舅「對於現代的常識,也比那時的任何尊長為豐富,故我從他的談話中所得到的知識與教訓,可說比從書本得到的要充足與深刻得多。經過這樣一年的教誨,我便不知不覺的,由一個孩子的小世界中,走到成人世界的邊際瞭。我的知識已較前一年為豐富,自信力也比較堅固,而對於整個世界的情形,也有從井底下爬上井口的感想。」陳衡哲又說:「督促我嚮上,拯救我於屢次灰心失望的深海之中,使我能重新鼓起那水濕瞭的稚弱的翅膀,再嚮那生命的渺茫大洋前進者,舅舅實是這樣愛護我的兩三位尊長中的一位。他常常對我說,世上的人對於命運有三種態度,其一是安命,其二是怨命,其三是造命。他希望我造命,他也相信我能造命,他也相信我能與惡劣的命運奮鬥。」

一九○四年鼕,她帶著舅舅給蔡元培的介紹信,隨舅媽到上海,擬進蔡氏創辦的愛國女校,卻因蔡元培不在上海,乃於次年入中英女子醫學院就讀。一九○七年習滿三年,自認為除英文外,幾乎沒有任何收獲。此時接獲父親電報,返迴成都。在成都她拒絕父親為她挑選指定的婚姻,一九一○年她重迴中英女子醫學院。次年春,棄學到蘇州常熟姑母傢居住,得到姑母的關愛和幫助,自學《尚書》、唐宋詩詞等;並靠著字典學習和翻譯英國文學作品。在她眼裏,姑母是召喚黎明的一縷霞光,「使一種黑暗的前途漸漸有瞭光明,使我對於自己的絕望變成希望,使我相信,我這個人尚是一塊值得雕刻的材料。……但在那兩三年中我所受到的苦痛拂逆的經驗,使我對於自己發生瞭極大的懷疑,使我感到奮鬥的無用,感到生命值不得維持下去。在這種情形之下,要不是靠這位姑母,我恐怕將真沒有勇氣再活下去瞭。」《紀念一位老姑母》。

一九一四年五月,獲悉清華學校麵嚮全國招考留學女生,考取者可獲得奬學金去美國留學五年。她當時自覺程度淺,不敢應試,但在姑母的鼓勵支持下,請假兩週,到上海應試,考完後仍迴常熟鄉下的傢館教課。後來姑母和舅舅都在報上看到她的名字,舅舅來信說:「清華招女生,吾知甥必去應考;既考,吾又知甥必取。……吾甥積年求學之願,於今得償,舅氏之喜慰可知矣。」而姑母的來信,她還沒看完,「眼淚便如潮水一般的湧齣來瞭。」這是她生命的重大轉摺!陳衡哲迴憶說:「這是我生命中最黑暗、最痛苦的一頁,而引我離開這個境地,使我重新走上『造命』大道的,卻是這位老姑母,和她對於我的深信與厚愛。」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纔女多情:「五四」女作傢的愛情曆程》真的讓我很著迷!作為一個對颱灣近代文學史一直很有興趣的讀者,五四時期那些纔華橫溢的女性作傢,像是冰心、丁玲、張愛玲(雖然張愛玲嚴格來說不算五四時期,但她身上承載瞭那個時代的很多精神影響)等等,她們的作品總是能觸動人心。不過,我一直覺得,對於她們個人的情感世界,書本上的論述大多比較零碎,或者集中在某一位作傢身上。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立刻就覺得它切中瞭我的好奇心。我特彆期待能在這本書裏看到,這些在文學上叱吒風雲的女性,她們在麵對愛情時,是怎樣的掙紮、選擇,又留下瞭怎樣的故事。是轟轟烈烈,還是細水長流?她們的愛情,是否也像她們的作品一樣,充滿著反叛與創新?書名裏的“多情”二字,也讓人聯想到她們豐富的內心世界,以及在那個動蕩年代裏,愛情所扮演的復雜角色。我很好奇,她們在追求文學理想的同時,是如何處理個人的情感需求的?這份追求與現實的碰撞,又會激蕩齣怎樣的火花?這本書若能深入挖掘她們的愛情故事,並與她們的創作背景相結閤,那將是一次非常精彩的閱讀體驗。

评分

這本書的選題簡直太對瞭我的胃口瞭!一直以來,我們接觸到“五四”時期,總是聚焦在宏大的社會變革、思想啓濛上,而“女性”這個群體,特彆是她們在愛情婚姻中的真實感受,常常被簡化或者忽略。尤其是那些走上寫作道路的女性,她們既是時代的弄潮兒,也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個體,她們的愛情曆程,無疑是那個時代社會風貌和女性意識覺醒的一個非常生動且具象的切麵。我常常會想,當她們在自己的作品中描繪愛情的甜蜜與苦澀時,她們自己的情感生活又是怎樣的呢?是鏡子的投射,還是現實的映照?甚至,她們的愛情經曆,是否也反過來影響瞭她們的文學創作,讓作品更加真實、深刻?書中如果能呈現她們與不同類型的男性交往的細節,她們在傳統與現代觀念衝突下的情感抉擇,以及她們如何在這段曆程中找到自我,完成人格的塑造,那就太有價值瞭。我想,這不僅僅是對幾位作傢個人生活的窺探,更是對那個時代女性生存狀態和情感睏境的一次深層解讀,這對於我們理解女性主義的發展,以及文學的社會功能,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评分

對於我這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一場及時雨!長期以來,關於“五四”女作傢,我們的認知往往停留在她們的作品標簽上,比如“女性主義先驅”、“新女性代錶”等等。但這些標簽之下,她們究竟是怎樣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她們的內心世界,她們的情感軌跡,特彆是她們的愛情,是如何展開的?書名中的“愛情曆程”,暗示瞭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不是靜態的符號。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通過翔實的材料,展現她們在不同人生階段,麵對不同對象時,愛情的復雜性、多麵性,以及她們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被動的承受者,還是主動的追求者?她們的愛情,是衝破束縛的火焰,還是在既有框架下的妥協?這對於理解那個時代的女性,特彆是那些具有獨立意識的知識女性,是如何在復雜的社會關係網中,找到自己的情感歸屬和人生方嚮,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而且,如果能將她們的愛情經曆與她們的作品主題、創作風格進行對比分析,那將是這本書最令人期待的亮點之一,能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文學與生活的相互滋養,以及時代對個體情感的塑造。

评分

讀到這本書的簡介,我腦海裏立刻勾勒齣一幅畫麵:在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一群纔華齣眾的女性,她們用筆尖描繪世界,也用心靈感受愛情。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吸引我,因為它觸及瞭許多文學史論述中往往被淡化的部分——“愛情曆程”。“五四”時期,是中國社會發生劇烈變革的時代,女性的地位、婚姻傢庭觀念都在發生深刻的轉變。而那些走在時代前沿的女作傢們,她們的個人情感生活,無疑是這個大時代背景下,最生動、最真實的注腳。我很好奇,她們在麵對愛情時,是否也像在文學創作中那樣,敢於挑戰傳統,追求自由?還是說,在現實的愛情麵前,她們也會有現實的考量和妥協?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挖掘她們與當時社會名流、文人墨客的交往細節,展現她們在愛情中的獨立思考和情感選擇,甚至包括那些不為人知的隱秘故事,那將是一次非常震撼的閱讀。更重要的是,通過她們的愛情故事,我們或許能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時代女性的掙紮與覺醒,以及她們如何試圖在文學與生活、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作傢個人情感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時代變遷下女性命運的書。

评分

我真心覺得,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獨特且有深度。當我們談論“五四”時,腦海裏往往會浮現齣新文化運動的巨匠們,但“五四”的女作傢們,她們的地位同樣不可忽視,她們的貢獻也同樣光輝,隻是在很多時候,她們被放在瞭一個“陪襯”的位置,或者她們的個人生活,特彆是愛情,被視為“八卦”而非學術研究的素材。然而,愛情,恰恰是人類最根本的情感體驗之一,它能夠最直接地摺射齣一個人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以及個人的性格和價值觀。這本書如果能夠細緻地梳理“五四”女作傢們的愛情曆程,不僅能夠讓我們更立體地認識她們,更能通過她們的愛情故事,看到當時社會的婚姻製度、性彆觀念的變化,以及女性在其中所經曆的種種挑戰和突破。我尤其好奇,那些在文章裏寫下激昂文字的女作傢,她們在麵對生活中的情愛糾葛時,是怎樣的從容,又是怎樣的掙紮?她們是否也曾因為愛情而迷茫,甚至犧牲?這本書如果能提供豐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將極大地豐富我們對“五四”時期女性文學和女性命運的理解,這對於任何一個關心曆史、文學和女性議題的讀者來說,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