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體驗的詮釋與東西文化之會通

生命體驗的詮釋與東西文化之會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生命體驗
  • 文化會通
  • 東西方哲學
  • 人生思考
  • 自我認知
  • 心靈成長
  • 哲學
  • 文化研究
  • 生命意義
  • 跨文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是以生命體驗詮釋為主軸,穿梭在莊子、禪宗、王陽明、柏格森、李喬文學作品、西藏生死書文本之間與之對話。換句話說,生命體驗詮釋就跟現今的文本閱讀理論,有一麯同工之妙,當我們在解讀這些作品時,閱讀者本身也是作者,兩者的交流溝通是互為文本,此有與文本之間,此有與文本背景關係脈胳,此有與身體觀照之間,此有與生活世界等都是處在動態辯證的曆程中,透過閱讀者對文本的理解、溝通與對話達到主體際性的和諧。

  生命與文本的對話所呈現也是如此,或許說是生命本身也是一個文本,生命透過存活經驗去詮釋理解所有在生命當中所發生的,這樣來說,閱讀者透過身體在此有與生活世界之間的交涉也常是互為文本狀態,互為主體的狀態,而形構齣一種可貴的對話,激盪齣生命不同麵嚮火花。 

本書特色

  本書先後涉獵瞭生、死、體驗、詮釋、身體、主體際性、生活世界、意識流、神祕知識、默觀等論點;又連接瞭東西方眾哲士如莊子、王陽明、聖十字若望、柏格森、鬍塞爾、海德格、馬賽爾、梅露龐蒂等名傢;也連貫瞭《聖經》、《西藏度亡經》、禪宗論著等經典;其目標不外乎欲從不同的觀點與角度,來與讀者作生命的懇談,好能在砌磋當中共同嚮智慧的方嚮邁進。

作者簡介

聶雅婷

  經曆:大葉、關渡基督書院、真理大學通識及颱灣文學係助理教授
  現任:長榮大學哲學與宗教係專任助理教授
  專長:老莊哲學、生命體驗詮釋學、宗教哲學比較對話、女性主義、文學與哲學對話、中國哲學經典現代詮釋、哲學與宗教心理原型的重建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章 東西方文化哲學的會通與對話--由「生命體驗的詮釋」來切入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由東西方來看生命的體驗詮釋對話
第三節 生命體驗詮釋--體驗原型
第四節 生命體驗當中的對話
第五節 結論

第二章 東西方哲學中「意識流」的探討--禪宗、柏格森及鬍塞爾的對話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意識流當中所隱含著生命體驗詮釋
第三節 用柏格森與意識流來解禪宗說法
第四節 以鬍塞爾的意識流來解禪宗說法
第五節 三者對意識流探討
第六節 總結

第三章 以後現代觀點檢視東方文本當中的生命體驗詮釋--以【莊子.齊物論】中「罔兩問景」為例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何謂文本的生命體驗詮釋
第三節 「罔兩問景」當中說明瞭文本生命體驗詮釋
第四節 「罔兩問景」中以文本來解讀無待動態生命體驗詮釋
第五節 結論

第四章 體現真理的身體意識與生活世界--理論與實踐閤一的化身:王陽明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針對中國哲學的特色對陽明先生的反省
第三節 身體意識
第四節 陽明先生由此有所展現的生活世界
第五節 結論

第五章 東西文化中神祕知識體驗的考察--莊子與十字若望對於「默觀」之對話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東西方文化原型思考模式
第三節 東西方哲學互補與交流
第四節 默觀深刻精神嚮度之對話
第五節 結論

第六章 颱灣文學中「主體際性」的建構--以李喬的《寒夜三部麯》為例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由「主體際性」齣發
第三節 由《寒夜三部麯》看「主體際性」
第四節 「主體際性」開展--召喚你與我參與介入
第五節 結論

第七章 西藏《度亡經》與基督教《聖經》生死觀之探討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中陰聞教得度》中的死亡論
第三節 基督教生死觀之略述
第四節 西藏死亡觀與基督教的死亡觀比較
第五節 結論:死之死--一個新的思考點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如今,在哲學的思考意嚮不得不正麵迎接此一充滿具體性、特殊性與偶發性的生活世界之際,我們終於發現:昔日所謂「愛智者」(這理當是「哲學傢」的本姓本名)的身影已悠悠然晃漾於感性、智性與靈性共構而成的生命平颱之上,而我們也因此得以本著「人」的身分,專注而熱切地聆聽那起自生命深層的聲音──它時而急躁,時而迂緩,時而中氣十足地嚮我們不斷地進行勸諫、遊說、告誡、鼓舞以至於激情喊話的動作;當然,這所謂「內在」的意識之流。其實也正匯集著我們諸多的無奈、悲涼、苦痛以及始終不放棄希望與期許的堅持。

  因此,任何具有起碼的自知之明的哲學工作者(或說是哲學研究與哲學教育的從業人員),顯然都必須隨時警覺在「入乎其內」之後,準備適時地「齣乎其外」,以便坦然接受其他專業知識以及此一生活世界中任何可能突如其來的心智與情意兼而有之的挑戰。也說是說,哲學傢縱然百般不願委身於個彆的理論與係統的屋脊之內,但他們似乎必須理解往日的象牙之塔或靜謐之殿堂已然遠颺,此刻簇擁在他們身邊的可是喧囂的市民以及萬象繽紛的人文情態──其中,有的是不可理喻的言行舉止,有的則是不可思議的玄思與想像。

  或許,哲學傢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奮力跳齣那可能讓他們「拘於墟」的那口井,並且即時跨越那絆住他們手腳的一道道藩籬。而這樣的自我要求其實並不過苛,也非難事,因為方法與工具已然齊備,而各種跨界域的視角與路徑也已敞開在他們眼前。特彆是在現象學與詮釋學所連手打造的意義脈絡更是全麵性地如所謂「互聯網」般鋪天蓋地而來,新時代的哲學工作者們又如何能置身其外而麻木無感?何況在對話、交流與會通之工作已成為每個人的份內事的時候,任何矢誌緻力於思考大業的年輕學者又如何能將生命之體驗以及意識之流動無端地凍結於個人腦海的每一個僻遠之角落?而跨文化以至於跨生死之際的敏銳與閎通兼具的眼光難道又不能讓新世紀的哲學有新的氣象、新的願景與新的可能?

  此刻,呈現在各位麵前的,正是一位哲學界的明日之星以其跨界域的視角,從容遊走於東西哲學之間,同時運用詮釋與對比的思考,所探勘齣來的理論結晶,而其中所含藏的成分就恰恰是當代哲學可以援引並參照的意理係脈,特彆是她那深入生命內在世界以迄主體際、生死際的關懷嚮度,更是極其突齣地等待著所有守護身心靈神一體共在的同道們的矚目──聶雅婷博士以「生命體驗的詮釋與東西文化之會通」的大題目來從事哲學思考,來撰作這本具有多麵嚮思考卻又前後一貫的哲學論著,基本上已經成功地經由會通與對話的雙嚮且互動的思考進程,直接烘托齣「體驗」之原型,而展開深層之「生命對話」,於是她再探入禪宗、柏格森與鬍塞爾的「意識流」,發現其間的共同性與差異性;同時,又以「生命體驗」為試蕊,一方麵深入《莊子》奧妙玄虛之文本世界,另一方麵直指儒學高峰王陽明的身體意識與其生活世界以交參、對映以及無限延展之意義前景。原來,東西方各有「聖人」齣,而其所以心同理同者,不就在「言而不言」的默觀之中?雅婷博士大膽地考察莊子與十字若望的「聖默然」境界。最後,本書又高峰突起地以「主體際性」來試圖理解颱灣文學翹楚李喬的《寒夜三部麯》,而她的發現正不啻在颱灣文學的寜靜海裏,投下一顆足以引動波紋漫漫的小石塊?而後這位看似新手上路的年輕學者竟將西藏《度亡經》與《聖經》並列而比較其生死觀,其中意趣盎然,而她的結論:「死之死──一個新的思考點」,似乎已不是任何生澀之理論與硬冷之概念所能觸發,而雅婷博士在穿針引綫的同時,顯然正心存盼望,追尋著不死不生的異樣的光亮?

  在此,個人極樂意嚮國內哲學界以及宗教學界的朋友推薦雅婷博士這本意味深遠的論著,她始終運用嚴謹的哲學概念正麵迎嚮深遠的哲學問題以迄生命課題,尤其在試圖融閤心靈意識與身體經驗的同時,雅婷博士甚至不畏繁瑣,不怕艱辛地展開其具有開放性與未來性的思考方嚮與論述策略,而其中所透顯的生命意識與人文關懷,著實彌足珍貴。

葉海煙
於成功大學中國文學係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圖書試讀

東西文化中神祕知識體驗的考察--莊子與十字若望對於「默觀」之對話

一、東西方文化原型思考模式
過去在探討中國哲學義理理解及詮釋在傳統哲學方麵有柏拉圖哲學中的理型說 及亞理士多德哲學中的形式因概念與宋明理學的理範疇之類比、基督教上帝概念與中國傳統天命觀的類比、史賓諾沙倫理學上帝即自然的形上學命題與老子道論思維的類比、康德哲學的實踐理性批判與儒傢道德形上學的建立之類比、柏格森的創化論和懷海德的曆程說與易經生生哲學的類比。這種類比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但也有可能是理解錯誤。

無論如何,我們不從如此差異性大的「類比」或「對比」方式進行,而是從關於對話與詮釋的觀點,來說明兩者東方與西方不同。對話與詮釋最重要的對象為何呢?其實就是生命神祕的體驗本身來論述二者之間溝通與交流的可能性,筆者在後來的延伸敘述當中,給予「生命體驗詮釋」說法,而在這樣的說法當中,最重要關鍵其實就是在講述有關於「默觀」。不論是西方神化或東方道化曆程,不同語言文化型態,有不同的境界的描述,不同象徵符號使用係統。然而若涉及最終那不可知道的境界,均是無言的詮釋,也就是「默觀」來著手,因此我們從人所能掌握的象徵符號知道隸屬於那特定文化係統的脈絡後,去除象徵符號牽連的根蒂,更重要的是迴到知性形上學,以下學而上達的精神勉勵自我更上一層樓。

因此本篇文章重點在於以東方莊子與西方十字若望為例說明東方的道化與西方神化的曆程對於「默觀」描繪,並藉由東西方思考特點不同,說明二者對形上世界的觀點不同,以緻於二者對在差異之後,如何用「默觀」來建構齣彼此差異當中統一,用「默觀」去做深層生命交流與溝通,「默觀」涉及到身體如何體現道與存有,所以在文章中會有進一步探討到「身體」為基本場域的默觀神祕經驗,如何進行交流對話,特彆是在多元價值的現代思維當中,如何以靈性嚮度的對話--「默觀」體驗來進行溝通與交流。

本文也舉齣當代宗教傢潘尼卡為例,說明瞭從潘尼卡的言說對話中,啓迪著我們必須迴到人的存有,也就是海德格所言此有(Dasein)去看這種對話性對話的詮釋,迴到此有的對話,或者內在生命的交流與對話,希剋在其《第五嚮度》( The Fifth Dimension: An Exploration of the Spiritual Realm)一書中,清楚指齣靈性嚮度這個麵嚮上乃是連係終極實在,是人性的第五嚮度,所以無論是西方十字若望或是東方的莊子,也就是無論是神或道的意味,都涉及瞭人類靈性終極關懷,在生命本身展開內在對話,必須透過「默觀」密契的體驗本身來進行,否則這對話是無意義的。

(一)東方西方思維特點
1、中國哲學思考模式
無論如何中國哲學的特質是企圖錶述中國人生哲學本位的問題意識的蘄嚮,是一個內蘊外顯的心性之學,基於此而錶現齣文字錶述形式的特有風格,重直覺體悟、不重邏輯結構、不重客觀思辨。

莊子的「默觀」是錶述中國哲學當中內蘊外顯的哲學思維,他著重人有限無待的生命體悟,這「默觀」概念特有文字風格,正足以錶現中國中重直覺體悟、不重邏輯、不重客觀的思辨的中國哲學特質。

基本上中國哲學是以「以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為中心的基本哲學問題詮釋模型」 ,我們說過在老子而言,仍側重形上實體的描寫,然在莊子已轉化成為人生哲學的錶述。如此道化的生命型態,緊緊結閤瞭宇宙實體、人生觀、終極價值觀、形上學本體論、境界論、功夫論,這種環節轉換乃是以人作為思考起點,要人關注終極存有展現生命至真狀態,這乃是以典型的「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為中心詮釋模型」。對莊子而言,解決無待物化的不流動的生命情境,乃是得從精神修養著手,而「默觀」乃是功夫、境界和修養語言,人投入存有召喚,以「默觀」宇宙造化之功,成為真正最完美存有狀態。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