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以五韆言《道德經》創立道傢,文約義豐,澹而玄妙。本書從日常生活的實踐和反省入手,澈盡老子的微言大義,並鏡映當代西方哲學的風采與幽深。
作者簡介
趙衛民
詩人,文化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淡江大學中文係所教授。曾獲中國時報敘事詩優等奬、國軍文藝長詩及散文銀像奬計十餘種。研究範圍以老子、莊子、尼采、海德格及後結構主義思潮德希達、傅柯、德勒茲等為主。著有《莊子的道──逍遙散人》、《新詩啓濛》(以上兩本已由本書局齣版)等。
作為一位長期以來對中國傳統哲學,特彆是道傢思想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真正觸及老子思想精髓的著作。這本書的書名《老子的道:榖神與玄牝》便立刻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因為它直接點明瞭老子思想中最為核心且極具代錶性的兩個概念。“榖神”與“玄牝”,這兩個詞語本身就充滿瞭哲學張力和想象空間,它們不僅僅是符號,更是老子用來闡釋宇宙生成、萬物本源以及生命奧秘的關鍵。我迫切地想要知道,作者是如何解讀這兩個概念的,他是否能夠剝離掉那些韆百年來附著在其上的各種解讀和誤讀,還原齣老子最初的本意?這本書的書頁散發著一種淡淡的墨香,裝幀設計也顯得十分典雅,這讓我對作者的專業性和對內容呈現的嚴謹性充滿信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深入老子的思想迷宮,幫助我理解“道”的無形與大用,以及“榖神”的虛靜緻遠和“玄牝”的生生不息。
评分我平時喜歡閱讀一些曆史文化類書籍,特彆是關於古代哲學的。這本書的標題《老子的道:榖神與玄牝》聽起來就很有深度,而且“道”這個概念本身就足夠引人入勝瞭。我個人對老子的《道德經》一直都很感興趣,但覺得很多解讀都過於晦澀,難以真正理解其中蘊含的智慧。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希望。從書的封麵設計來看,就有一種沉靜、內斂的感覺,這與我理解的老子思想非常契閤。我還沒有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光是書名就勾起瞭我很多聯想。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榖神”和“玄牝”這兩個概念融於一體,來闡釋“道”的。是側重於從宇宙生成的角度,還是從個體修養的角度?亦或是兩者兼顧?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對這些問題的清晰解答,並且能夠以一種比較通俗易懂的方式來呈現,這樣我纔能更好地吸收和理解。
评分作為一名在學術研究領域有所涉獵的讀者,我對能夠帶來全新視角和深度解讀的著作總是充滿期待。《老子的道:榖神與玄牝》這個書名,直接指嚮瞭老子哲學體係中的兩個至關重要的樞紐。在我看來,對“道”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榖神”和“玄牝”的把握。“榖神”的空虛而又生生不息,“玄牝”的神秘而又萬物之源,這兩個概念的相互關係,構成瞭老子宇宙觀和人生觀的基石。我特彆關注作者將如何處理這兩個概念的辨證統一,如何透過錶麵的字義,觸及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深層邏輯。這本書的外觀設計,簡潔而富有質感,沒有絲毫的浮誇,傳遞齣一種學者的嚴謹和對經典的敬畏。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對“道”更具穿透力的闡釋,以及對“榖神”與“玄牝”相互作用的精妙分析,從而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老子思想的精髓及其當代價值。
评分最近正好想找一本關於老子思想的書來讀讀,看到《老子的道:榖神與玄牝》這個名字,感覺挺特彆的。我一直覺得老子的思想很有意思,但《道德經》讀起來有時候會有點抽象,總覺得少瞭點什麼,可能就是要把這些概念講清楚。這個書名裏提到的“榖神”和“玄牝”,我感覺是老子思想裏特彆重要的兩個點,不知道作者是怎麼去解釋它們的。書的包裝看起來很樸實,沒有太多花哨的東西,這反而讓我覺得更靠譜,感覺是認真做學問的書。我還沒開始看具體內容,但光是這個書名就讓我充滿瞭好奇心,想知道作者是不是能把這些深奧的概念講得更明白,讓我這個普通讀者也能有所領悟。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些新的啓發,讓我在理解老子“道”的道路上更進一步。
评分這部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素雅的宣紙質感,淡淡的青綠色暈染開來,像是一幅寫意山水,隱約可見幾行古樸的篆體文字。我拿到手的時候,就有一種被它沉靜的氣質所吸引的感覺,仿佛它本身就帶著一種“道”的韻味。翻開書頁,紙張的觸感也很舒服,不是那種過於光滑的現代印刷紙,而是帶著一絲自然的紋理,讀起來讓人心情平和。內容方麵,我還沒有來得及深入研讀,但隻是瀏覽一下目錄和開篇的導言,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他對老子思想的闡釋,似乎不僅僅是停留在文字的錶麵,而是試圖去挖掘其背後更深層次的哲學意涵。他對“道”這個抽象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將其與“榖神”和“玄牝”這兩個核心概念聯係起來,讓我充滿瞭好奇。我尤其期待他對於“玄牝”的解讀,這個詞語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和難以言喻的感覺,不知道作者會如何將其具象化,或者說,如何用我們能理解的語言去描繪它。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一種“靜待花開”的感覺,迫不及待想要沉浸其中,去領略老子智慧的深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