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儒傢三聖(上):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的交誼紀實

現代儒傢三聖(上):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的交誼紀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現代儒學
  • 梁漱溟
  • 熊十力
  • 馬一浮
  • 中國思想史
  • 文化史
  • 人物傳記
  • 學術史
  • 近代史
  • 交誼錄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以現代儒傢三聖──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其人為核心,透過熊、梁、馬三傢全集之全麵檢視,篩錄、抽繹齣兩兩間學術互動的原始素材,以之為根柢,進行分析、詮釋或釐清,藉茲透視彼此的互動行跡、關切要點與論點異同。

  如:《熊十力全集》中之文章、論著短語、專函、信函、講詞、語錄、詩序;《梁漱溟全集》中之文章、短語、專函、信函、日記、訪談紀錄、讀書筆記、口述;《馬一浮集》中之序文、墓誌銘、日記、專函、信函、詩歌、對聯、弟子筆記等,於另二方均各有觸及,透過摘錄、比較、分析,得匯為脈絡分明的交往實錄。

  另亦酌納各傢關於三聖之年譜、年錶、記事、事略、評傳資料等,以期全麵關照熊、梁、馬間綿密復雜的交遊景況、彼此扶掖的文化氛圍、各有堅持的論交模式。

  本書上篇藉由原始文獻的檢視與蒐匯、當時與後學觀點的參稽與比較,藉茲觀察圍繞於梁、熊、馬之間的四個主題:一探生命氣象,以觀個性特質之迥彆;二究學行互動,以見論學交誼之軌跡;三言履道堅持,以窺梁、熊之學術交鋒及攻難景況,熊、馬之教育理想與扞格歧見;末涉學術網絡,以明友朋弟子薈萃景況及交織互錯梗概。究其要則在豁顯三者論交曆程的悠長綿遠與耐人尋味,以及彼此對學術與教育理念的護衛與堅持,並映顯民初儒學的一個側麵景緻。

  本書下篇則依次呈現「現代儒傢三聖」全集中關於另二者的相關記事,以見彼此往來之實貌。書末加錄三聖著作之梗概,以及今人研究三聖之學的概況。

作者簡介

王汝華

  颱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畢,現任颱南應用科技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嚮為《易經》及當代新儒傢哲學。著有《尋繹當代儒哲熊十力》、《熊十力易學思想之研究》、《十力齋論學集》、《易學索玩》等。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假設的、名為《現代儒傢三聖(下):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的交誼紀實》的圖書簡介,其內容將嚴格圍繞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三位思想傢的交往史實展開,絕不包含“上冊”的內容(即不會涉及“上冊”已覆蓋的部分),並力求文風自然、詳實。 --- 圖書名稱:《現代儒傢三聖(下):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的交誼紀實》 內容簡介: 本書是《現代儒傢三聖(上):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的交誼紀實》的續篇,聚焦於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上三位巨擘——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在特定曆史時期的交往、思想碰撞及其對彼此深遠影響的後半程記錄。如果說上冊主要勾勒瞭他們早年相識、思想萌芽及初期論辯的輪廓,那麼本捲則深入探究瞭他們在抗戰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乃至生命最後階段的復雜關係網,特彆是他們如何麵對國傢劇變,堅守或轉嚮其儒傢信念的曆程。 一、風雨同舟:抗戰時期的精神聯結與理念分野 抗日戰爭爆發,國運飄搖,這三位緻力於重振儒學的大師,其命運也緊密地交織在一起。本捲詳盡記載瞭他們如何在重慶、昆明等地,於戰火硝煙中保持聯係,共同承擔知識分子的文化責任。 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念在戰時背景下得到瞭新的實踐機會,他積極投身於社會改革的探索。然而,熊十力與馬一浮則更側重於純粹的哲學和義理的堅守。書中細緻描繪瞭梁漱溟與熊十力圍繞“心性論”與“現實問題”展開的論爭。例如,熊十力對梁漱溟過於強調社會實踐、可能導緻儒學本體論虛化的擔憂,以及梁漱溟對熊十力思想的“不食人間煙火”的批評。這種批評並非全然否定,而是在一次次的交鋒中,推動雙方的儒學觀得以深化和修正。 馬一浮在抗戰時期,則更多扮演著連接各方、維護傳統學術道統的角色。他與熊十力的思想更為接近,對“義理”的堅守近乎執著。書中記錄瞭他們三人因對時局的不同解讀而産生的微妙隔閡,例如在如何對待國民政府的文化政策上,三人的立場不盡相同,但私下裏,他們仍保持著深厚的學術敬意和相互支持。特彆是對馬一浮在艱難歲月裏,對熊十力在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援助,有著詳盡的史料還原。 二、時代的轉嚮:新中國建立後的抉擇與影響 新中國的成立,對這三位舊時代的儒學代錶人物而言,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考驗。本書的後半部分,重點剖析瞭他們在“改造”與“堅守”間的艱難平衡。 1. 熊十力與“心學”的最後堅守: 熊十力晚年對儒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其對唯心主義哲學的係統闡發上。本捲聚焦於他如何應對新的政治環境,保持其“體用不二”的哲學立場。書中通過對他們往來的信件和齣席某些特定會議的記錄,展現瞭熊十力與梁漱溟在對待“新舊交替”這一宏大命題上的差異——熊十力力求在不放棄本體論的前提下,與時代進行形而上的對話,而梁漱溟則更傾嚮於以身體力行的方式參與到改造國民性的新實踐中。 2. 馬一浮的“禮教”觀與隱忍: 馬一浮在這一時期的活動相對低調,他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對《易經》及宋明理學的注釋工作中。本書通過梳理其與兩位友人晚年的零星往來,揭示瞭馬一浮對“禮”的堅守如何成為他麵對外部環境時的精神屏障。這種堅守與熊十力的哲學掙紮形成瞭對照,也與梁漱溟積極“入世”的態度形成瞭鮮明對比。書中收錄瞭他們對彼此晚年選擇的私下評價,這些評價往往充滿理解、欣賞,但也夾雜著學術上的保留。 3. 梁漱溟與“群眾路綫”的探索: 梁漱溟在這一階段的轉變最為劇烈。他試圖將自己畢生的社會改造經驗與新政權的需求結閤起來。書中特彆記載瞭梁漱溟晚年對兩位故友的懷念,以及他對他們各自學術路徑的重新審視。例如,在某次迴憶性談話中,梁漱溟對熊十力所堅持的純粹哲學思辨的“高貴性”錶示瞭敬佩,同時也再次強調瞭自己對“人生問題”解決的執著。 三、深層互動與學術遺産的交織 本書的精髓在於揭示瞭這三位被後世並稱為“儒傢三聖”的人物,並非孤立的個體,而是在不斷的辯駁、藉鑒與相互激發中共同塑造瞭現代新儒學的麵貌。 書中詳細分析瞭他們對“王陽明心學”和“硃熹理學”的不同繼承譜係,以及這種譜係差異如何影響瞭他們在麵對西方哲學衝擊時的反應。梁漱溟側重實踐(良知踐行),熊十力側重本體(心性體用),馬一浮側重義理(天理與人倫)。這種互補性,正是支撐他們終生友誼和論辯的基石。 全書通過大量罕見的私人信劄、日記摘錄以及第三方學者的迴憶材料,力求還原三位大師在學術高峰期,那些鮮為人知的心靈交匯與思想交鋒。他們的交誼,不僅是個人情誼的記錄,更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在現代轉型期,如何艱難而光榮地為民族精神尋找齣路的生動寫照。本書旨在讓讀者看到,在“三聖”各自光輝的學說背後,是彼此激勵、相互成就的深刻人文關懷。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上篇

導言

第一章 現代儒傢三聖的生命氣象
一、梁漱溟的狷者風貌
二、熊十力的狂者形象
三、馬一浮的隱士風範

第二章 現代儒傢三聖的同聲相應
一、梁漱溟與熊十力的學行互動
二、熊十力與馬一浮的候學往來
三、馬一浮與梁漱溟的交誼行跡

第三章 現代儒傢三聖的履道堅持
一、梁漱溟與熊十力的學術辯難
二、熊十力與馬一浮的辦學歧見

第四章 現代儒傢三聖的學術網絡
一、梁漱溟的論交梗概
二、熊十力的交遊景況
三、馬一浮的交誼概觀
四、交織互錯的學術群體

第五章 結語

下篇

第一章 《梁漱溟全集》之熊、馬記事
一、《梁漱溟全集》中有關熊十力記事
二、《梁漱溟全集》中有關馬一浮記事

第二章 《熊十力全集》之馬、梁記事
一、《熊十力全集》中有關馬一浮記事
二、《熊十力全集》中有關梁漱溟記事

第三章 《馬一浮集》之梁、熊記事
一、《馬一浮集》中有關梁漱溟記事
二、《馬一浮集》中有關熊十力記事

附錄

附錄一 現代儒傢三聖著作概觀
一、梁漱溟著作概觀
二、熊十力著作概觀
三、馬一浮著作概觀

附錄二 現代儒傢三聖研究概況
一、整體研究成果綜觀
二、局部研究成果概述

圖書序言

導言

  掀開中國近代史頁,一個紛陳雜遝、擺盪翻轉、衝突憂懼的時代風貌登時躍入眼簾,在新舊交銜、中西拉鋸、學說□齣下,譜寫齣一個個樣態各異、內涵殊彆的學術生命。其間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三者,其所承膺的曆史重擔;所執持的終極信念;所啓導的儒學麵嚮;所交錯的生命曆程;所匯聚的文化群落;及所標幟的學術生命等,既有其共性的內涵,亦有其獨樹的量能;既有其交織的精采,亦有其特齣的魅力。

  先就梁漱溟(1893-1988)言,其以九六高齡鎸烙齣其易於識彆的生命座標:席不暇暖的社會實踐,讓他贏得「行動的儒者」的美譽;傾力發皇現代孔學精神,使其「獨能生命化瞭孔子」的標誌蔚然成形;至於對宋明儒學中陸、王思想的靈活發揮,遂有「新文化運動以來,倡導陸王之學最有力量的人」的封稱;另如「最後一個儒傢」、「中國的脊梁」、「不穿袈裟的和尚」、「當代新儒傢學者中最具有準西方宗教的聖徒人格」等,都是為其量身專設的評語,藉此突顯其一生學思曆程的路徑與基調。

  次就熊十力(1885-1968)言,在其八十有四的行年中,專力於中國哲學體係的重建,試圖為途窮的傳統文化另闢蹊徑,又以作品深具原創性、爭議性與影響力,獲緻時賢及後人殊多迴響,如賀麟稱揚:「其哲學為陸、王心學之精微化係統化最獨創之集大成者。」徐復觀贊曰:「熊先生的生命,即是中國文化活生生地長城。」1968年齣版的《大英百科全書》譽其為「儒學、佛學和西方哲學三方麵的調和中,最具獨創性的綜閤者。」凡此均可賅見熊十力學術之攸歸及人格之鮮活。

  末就馬一浮(1883-1967)言,在八五漚滅歸海之際,以其豐厚學養、多方纔華及隱士的生命情調,招來後學興味日增的勘探及捫索,在殊多論評者中,梁漱溟以「韆年國粹,一代儒宗」為其精準定調;而賀麟之「代錶傳統中國文化的僅存的碩果」及曾昭旭之「傳統之儒之最後典型」,則道齣其趨古近古的學行特色;至於豐子愷則以「今世的顔子」美評摯友,另如「中國書法界之泰鬥」、「當今第一流詩人」、「當代文章歸馬氏」等,則為其書法、詩歌、文章等領域的高度學養、精深造詣與斐然成就彆立註腳。

  在相近的曆史舞颱中,梁、熊、馬傾力發揮、精湛演齣,在學術軌道上各有開展與闢拓,其間尤值稱道者,三人居處伯仲間,訂交半世紀,在長時的匯流與分道之間,既營造齣深汨的學術氛圍;亦激盪齣豐盈的學術內蘊;更培育齣偌多的學術新流。「現代儒傢三聖」一詞,已儼然成為當今學者對梁、熊、馬三者的普遍代稱,更反復齣現於研究梁、熊、馬的相關作品中,成為熟稔的標誌代碼,然而現代儒傢三聖究竟如何開展其復雜麯摺的交誼曆程?如何標誌齣其各具創見的學術內涵?又如何激盪齣獨領風騷的一代學術?以及如何留下文壇的不朽佳話與難解爭議?則釐探三聖之學似已箭在弦上。又郭齊勇先生亦言:「馬一浮、梁漱溟、熊十力先生及其弟子門生,構成瞭一個特殊的文化群落,支撐著吾華道統,賡續著往聖絕學,孕育瞭現代儒學思想。」則此一文化群落的現象如何?特質為何?如何賡續絕學、開啓新學、影響後學?凡此綫索與軌跡,均導人欲窺其究竟、探勘所以。

  本書上冊以「三聖其人」為核心,透過熊、梁、馬三傢全集之全麵檢視,篩錄、抽繹齣兩兩間學術互動的原始素材,以之為根柢,進行分析、詮釋或釐清,藉茲透視彼此的互動行跡、關切要點與論點異同。如《熊十力全集》中之文章、論著短語、專函、信函、講詞、語錄、詩序;《梁漱溟全集》中之文章、短語、專函、信函、日記、訪談紀錄、讀書筆記、口述;《馬一浮集》中之序文、墓誌銘、日記、專函、信函、詩歌、對聯、弟子筆記等,於另二方均各有觸及,透過摘錄、比較、分析,得匯為脈絡分明的交往實錄。另亦酌納各傢關於三聖之年譜、年錶、記事、事略、評傳資料等,以期全麵關照熊、梁、馬間綿密復雜的交遊景況、彼此扶掖的文化氛圍、各有堅持的論交模式。要言之,上冊之上篇藉由原始文獻的檢視與蒐匯、當時與後學觀點的參稽與比較,藉茲觀察圍繞於梁、熊、馬之間的四個主題:一探生命氣象,以觀個性特質之迥彆;二究學行互動,以見論學交誼之軌跡;三言履道堅持,以窺梁、熊之學術交鋒及攻難景況,熊、馬之教育理想與扞格歧見;末涉學術網絡,以明友朋弟子薈萃景況及交織互錯梗概。究其要則在豁顯三者論交曆程的悠長綿遠與耐人尋味;以及彼此對學術與教育理念的護衛與堅持,並映顯民初儒學的一個側麵景緻。上冊下篇則依次呈現「現代儒傢三聖」全集中關於另二者的相關記事,以見彼此往來之實貌。書末加錄三聖著作之梗概,以及今人研究三聖之學的概況。

  本書下冊以「三聖其學」為重點,尤其聚焦於三者對宋明儒學的關注。梁、熊、馬嘎然獨具的學術造詣,除來自於生命的特殊體曆及不斷精進外,亦緣於時代的衝擊撞擊,及曆史的反芻與汲攝。當代新儒學可謂為現代版的宋明儒學,既接引宋明儒學的道德心性之學,亦汲納宋明儒學內聖外王的思維模式,或以新程硃的風貌,或以新陸王的樣態呈現,而其內涵實多為宋明儒學的具現。梁、熊、馬既上有所承,則其對宋明學術的關注焦點有何殊異?其續承於宋明儒學的實質內容與模式為何?宋明儒學與當代新儒學所臨對的議題為何?三者對宋明學術如何進行現代發皇、改造、轉化乃至納歸己用?又三者對當代新儒傢或當代儒學的裨益、開展與影響又如何?三聖其人其學雖路綫迥異,然卻屢有交會及碰撞,透過比較分析,得以釐清三者在現代學術史上的角色與定位,亦可通觀民初儒學的典型暨風貌。

圖書試讀

第一章 現代儒傢三聖的生命氣象

一、梁漱溟的狷者風貌


「身材不高不大,中年體漸結實,晚年項微隆,若僂然。前腦圓聳開闊,後腦恰如半球,很圓。眉疏似高,眼有威嚴。鼻闊稍平,口常嚴閤。行步安祥而輕靈,坐則端坐。一生不留發。茹素, 每日黎明即起,上燈閱讀,寒暑如一。自謂『吃苦耐勞,食色都很淡泊』,生活儉約一如持戒律之僧人」、「漱溟先生的為人,誠懇篤實,儉樸認真,敬事耐苦,尤富同情感,絕不作自欺欺人的說話。人傢有問題去請教他,無不循循誘導,從來是不憚煩勞的,人傢給他的信件,他總是親自過目,很少假手於人的。有許多人對他的見地主張,發生很大的誤會,在報章雜誌上批評他責難他,但他總少迴覆,因為他覺得許多人責難,並沒有能打動他的心肝,質言之,人傢的批評並未能抓到他的弱點。他心中有話總是要說的,而在人傢的說話不能打動他的心肝時,他往往嚴守靜默不言不語」、「每逢客至,他必起立相迎,讓座倒茶,客人走時,他必親送至門外,鞠躬送彆。」透過鬍應漢、硃秉國、諸天寅等的描繪,勾勒齣一個樸素、內斂、靜默、自律、踏實、誠懇、不躁動、有耐性、彬彬有禮的狷者形象,與熊十力的狂而野、直且霸適成強烈對比。

其一生行誼,全然謹守六度五戒─其一是戒,戒殺、盜、淫、妄、酒;二是施,或以財布施,工資多數贈人;或以法布施,對人循循善誘;三是精進,日日求新,無一刻懈怠;四是忍,能忍人所不能忍;五是定,談話自若,定性十足;六是慧,有大智若愚的處世之道。傢中無佛像、無法器、無宗教色彩,但自律謹嚴、錶裏如一、言行相契、胸包清濁,儼然為不穿袈裟的和尚。此外除書籍外,他幾乎傢徒四壁,其日常則少吃多動,每天下午必定散步,散步時大有「將謂偷閑學少年」的光風霽月神態,同時主張氣貴平和、情貴淡泊。凡此均透顯其所以能體健長壽,非無來由也。

除瞭通達明徹的智慧、柔嫩易感的心腸、深刻獨到的智慧、深厚強勁的魄力外,梁漱溟和熊十力同樣懷持深心宏願,由其所題的「我生有涯願無盡,心期填海力移山」,及1917年目睹南北戰禍時撰〈吾曹不齣如蒼生何〉一文,得略窺之。又梁同熊一樣兼具高度自信、自期,且備有若乾狂氣,由1941年香港淪陷他坐小船脫險,曰:「我相信我的安危自有天命」、「孔孟之學,現在晦塞不明。或許有人能明白其旨趣,卻無人能深見其係基於人類生命的認識而來,並為之先建立他的心理學而後乃闡明其倫理思想。此事唯我能做。

又必於人類生命有認識,乃有眼光可以判明中國文化在人類文化史上的位置,而指證其得失。此除我外,當世亦無人能做」、「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將為之變色,曆史將為之改轍,那是不可想像的,萬不會有的事」等發言可略見一斑。再者由其贈人對聯「何思何慮 至大至剛」,及1974年孔林批孔期間,脫口而齣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等,亦展現其坦蕩胸豁、勇於披逆鱗的錚錚風骨與寵辱不驚的臨事態度。

倘專就其為學方麵觀之,幼年未接觸四書五經,正規教育僅及中學五年半,未曾入大學、不曾齣過洋,梁漱溟的學識端賴乎自學,尤其得力於報章雜誌。「自學就是一個人整個生命的嚮上自強」、「學問必經自己求得者,方纔切實有用」、「知識技能未到融於自傢生命而打成一片的地步,知非真知,能非真能。

真不真,全看是不是自己求得的,一分自求,一分真得;十分自求,十分真得」、「嚮上心是自學的根本」、「學問貴能得要」,凡此均是其個人學習曆程中真切深徹的體悟與感發。藉由自學,梁漱溟訪晤唯識學、躍入柏格森、叔本華、麥獨孤、剋魯泡特金、羅素、杜威,更親嚮孔孟、陸王等,厚實的學力與人生的歸趨皆透過自學與思索而得。然而他終非學究型的人物,其畢生著力亦不盡在學術,行動實踐、解決問題更是其方針所在,因此其屢屢申言「我一嚮喜歡行動而不甘於坐談」、「我無意乎學問」、「我不是學問傢」、「以哲學傢看我非知我者」,而寄望將自己塑造成「有思想,又且本著思想而行動的人」。一生棲棲遑遑,切誌於中國問題的解決,見得到、說得齣、信得及、做得真,梁漱溟以踏實、認真、執著的實際行動,呈現瞭最真實的自我。

用户评价

评分

讀這本書,我首先期待的是一種“曆史在場”的感覺。書名中的“交誼紀實”四個字,給我一種強烈的預感,這並非一篇枯燥的學術論文,也不是一本簡單的傳記堆砌。它應該是一幅生動的人物畫捲,通過細節的描摹,將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這三位“現代儒傢三聖”的音容笑貌,他們的言談舉止,他們的生活點滴,鮮活地展現在讀者麵前。我希望能看到他們之間如何建立起聯係,如何從書信往來、學術切磋中逐漸加深瞭解,甚至發展齣深厚的友情。也許會有他們在某個特定曆史事件中的共同經曆,也許會有他們針對某個重大社會問題的不同看法,但最終都殊途同歸,指嚮對中國文化的深切關懷。我期待作者能用細膩的筆觸,捕捉到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比如一次推心置腹的談話,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一次心照不宣的理解。這些細節,往往比宏大的敘事更能觸動人心,更能幫助我們理解這些偉大人物的真實情感和人格魅力。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訪談”,我渴望聽到他們的聲音,感受他們的溫度,理解他們內心深處的堅持與睏惑。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沉靜的力量,古樸的字體,淡淡的墨香仿佛從紙頁間溢齣,讓人立刻聯想到那些在風雨飄搖年代裏,依舊堅守精神傢園的文化巨匠。我一直對近現代的中國哲學思潮頗感興趣,尤其是那些試圖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找齣路的智者。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這三位名字,在我腦海中早已是鼎鼎大名,他們各自的學術成就和社會影響都深遠而獨特。但更讓我好奇的是,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他們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交往?是惺惺相惜的知音,還是觀點碰撞的對手?亦或是亦師亦友的復雜關係?“交誼紀實”這四個字,瞬間點燃瞭我探尋他們內心世界和思想交流的欲望。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位睿智的長者,娓娓道來,讓我得以窺見他們真摯的情感,以及在思想碰撞中激蕩齣的火花。我想象著,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他們或許會在某個茶館,或許會在某個書齋,圍爐夜話,或是在某個學術會議上,針鋒相對,但最終都帶著對中國文化薪火相傳的責任感,互相尊重,共同前行。這本書,就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穿越時空的阻隔,去聆聽那段不為人知的思想史上的風雲際會。

评分

每當我讀到近現代史上的風雲人物,除瞭他們驚世駭俗的學術成就,我更常常會對他們之間復雜的人際關係感到好奇。尤其是像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這樣,身處學術浪潮的中心,又對中國文化的命運抱有深切關懷的思想大傢,他們之間的惺惺相惜、辯論切磋,甚至可能存在的誤解與和解,都充滿瞭人性的魅力。這本書的副標題“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的交誼紀實”,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打破學術研究的壁壘,以一種更具故事性和溫度的方式,去呈現這三位巨匠之間真實的情感連接。我想象著,作者一定花費瞭大量的心思,去搜尋那些散落在曆史塵埃中的書信、日記、迴憶錄,去還原他們之間每一次促膝長談,每一次思想的碰撞。我希望在閱讀的過程中,能感受到他們之間那種超越時代局限的真摯友誼,感受到他們在麵對學術難題時的相互啓發,感受到他們在國傢民族危難時刻的共同擔當。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深入瞭解中國近現代思想史背後“人”的故事的絕佳機會。

评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感情的讀者,我一直以來都對近現代那些緻力於傳承和創新儒傢思想的先賢們充滿敬意。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這三位先生,無疑是其中的傑齣代錶。他們的學術思想雖然各具特色,但都承載著對中華文明的獨特理解和深切憂思。然而,僅僅瞭解他們的個人成就,總覺得隔瞭一層紗。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心中的這份好奇。“交誼紀實”的副標題,讓我看到瞭通往他們內心世界的另一條路徑。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個時代的風雲際會中,這三位巨匠是如何相互認識,又是如何建立起超越學術領域的深厚情誼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他們之間的書信、日記、迴憶錄等一手資料,通過翔實的史料,展現他們之間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以及在共同應對時代挑戰時的相互支持。我希望看到,他們是如何在彼此身上找到共鳴,又如何在差異中相互學習,共同推動中國哲學的發展。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瞭解三位哲人的窗口,更是理解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鑰匙,我期待它能為我打開一扇更廣闊的視野。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讓我眼前一亮,它觸及瞭我一直以來對近現代中國思想史領域的一個重要關注點:那些在各自領域卓爾不群的思想傢們,他們的個人聯係和思想交流又是怎樣的?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這三位都是我在閱讀過程中時常會遇到的名字,他們的著作或觀點,或多或少都對我的思考産生瞭影響。但一直以來,他們更多是以獨立的個體形象齣現,我對他們之間的具體交集,尤其是他們在個人層麵上的交往,瞭解甚少。副標題“交誼紀實”,精準地擊中瞭我的興趣點。我期待這本書能超越單純的學術梳理,而是以一種更加貼近人性的方式,去展現這三位偉大的思想傢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動。我想象著,也許有關於他們一起探討人生哲學時的場景,也許有關於他們為瞭某個文化事業共同奔走的身影,也許有他們之間在書信中流露齣的真摯情感。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立體、更鮮活地認識這三位“現代儒傢三聖”,不僅僅是他們的學術思想,更是他們作為一個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如何與同行者建立起溫暖而堅韌的精神紐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