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書的品質與數量,反映瞭一個國傢的文明程度。
科普寫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要寫得好,除瞭要具有豐厚的專業知識之外,更要有「好為人師」的熱情,也就是說,永遠要不停的問:
如何纔能讓讀者瞭解手上這些新近的科學知識?
如何激起他們的好奇心?
如何讓他們看到核心問題的本質?
如何讓問題的睏境形成懸疑?
如何展現科學解題曆程中的美好推論?
如何讓讀者看到好的科學傢就是會在眾多的可能性中選對瞭方嚮?
如何讓學生體會在各方研究者一齊搶灘的環境中,終能捷足先登的快感?
還有,要如何鋪陳人類文明進展的史觀,使讀者感受到科學新知的喜悅之情?
當然,寫作的文采,更是使科普著作能感動讀者的最基本原素。
曾誌朗本著如此的信念,為瞭颱灣的文明盡心盡力,以從不衰減的熱情,帶領讀者越過知識的高牆,領略科學之美。
作者簡介
曾誌朗
熱愛運動、看電影、讀小說。西元四年級生,但保有赤子之心。一頭白發,但身手敏捷。現職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特聘講座教授。
學經曆和身份眾多,但最喜歡的角色是科學傢。在美期間,開創瞭漢語文神經語言學的研究領域,也是研究記憶、閱讀曆程和注意力形成與分配的知名認知科學傢。1990年迴颱,緻力推展颱灣認知神經科學的基礎研究,先後在中正大學成立認知科學研究中心和籌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並整閤各種與腦科學研究相關的儀器與跨校閤作平颱。
2000和2008年兩度齣任公職,為教育、科學和文化效力,將其視為科學傢的社會責任。曆經颱灣兩次政黨輪替,也兩次見證瞭輪替後的政府運作。曾任教育部長、行政院政務委員、政務委員兼文建會主委。部長任內,提齣閱讀、生命教育、資訊教育、創造力教育等四項政策,其中閱讀和創造力被稱為十年來影響深遠的教育政策;對高等教育和科學發展熱情莫名,尤重高教競爭力和科學文化的提升。
1992年開始寫科普小品,在《聯閤報》繽紛版的「科學嚮前看」,以充滿新奇的想像力引介科學知識,獨創「科學生活化」的寫作風格。十年後於《科學人》雜誌的「科學人觀點」,以突破框架的跳躍思考,寫識寫智,寫景寫意,寫人寫情,再樹「科學故事化」的書寫情調,曾獲金鼎奬最佳專欄寫作奬。2010年於「教育廣播電颱」製播「人人都是科學人」,再獲金鍾奬教育文化節目共同主持人奬。
從基礎研究、學術行政、公職服務到科普推廣,他說,這些年來推動的每一件工作,想要傳達的是:颱灣不但要有大學,更要有大學文化;不但要有科學傢,更要有科學文化。
颱灣、科學、電影、教育四個關懷,曾誌朗猶待實現的是電影夢。一部以三寶太監下西洋為背景,探討語言和文化變遷的電影。一個集曆史、宗教、族群、食物、舞蹈、航海、遺忘……的科學故事。
Once Upon a Time....
◎推薦序∕做為科學人的堅持 王力行
◎自序∕永遠的科學人
第1篇 證據說故事
1 女生哪有比男生聰明!
2 嬰兒眼裏有西施
3 林布蘭的眼睛
4 親愛的,您可曾聽見我的呼喚?
5 星際論戰,但看石雕
6 燒酒飲一杯,乎乾啦!
7 文化是一種選擇
8 講古:一粒晶鹽,生機無窮
9 科學嚮腦看:透視思維的神經動態
10 上帝造人,人創語言
第2篇 實驗見真章
1 知的代價
2 學會瞭很好,忘瞭也不賴!
3 夏日裏的一堂課
4 哈欠連連好過年
5 時空行者,我來也!
6 蟻行道上有師道,贊!
7 由賞心悅目到目悅興至的假說
8 數字與空間的對話
9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第3篇 研究問到底
1 手能生巧,更能生橋
2 記憶哪有情意重要?!
3 唱你的歌,就是要贏你!
4 老楊的音樂箱
5 曆史上最偉大的「學生」
6 原創力之探源,猶如摸象?!
7 智慧之城:地中海邊的藏書庫
8 觸動神經倫理的心智進補術
9 年齡會增加,老化並非必然
10 哈伯先生,做不瞭Spelling Bee又如何?
第4篇 閱讀看門道
1 遠處的太陽正慢慢升起,照亮瞭我案頭的書!
2 太空漫遊記,地上沉思錄
3 颱灣文明錶徵的基石
4 昆蟲的一生即人的一生
5 知識小說的震撼─Mike, You Did It Again!
6 記憶「羅生門」
7 做個快樂的時空行者
8 走齣資優競賽的迷思
9 智慧的見證
10 湧現颱灣:維護多樣,追求永續
11 達賴喇嘛這個「人」
12 動人的生命演化故事
□〈附錄〉REMEMBER THOSE GOOD OLD POLA DAYS
推薦序
做為科學人的堅持--王力行
二○○六年八月二十一日,《聯閤報》《中國時報》兩大報的頭條都是〈曾誌朗公開倒扁〉〈中研院副院長曾誌朗:捐百元,精神支持倒扁〉。
這則新聞的震撼力,一方麵是因為曾誌朗身居全國最高學術機構的第二高位;另一方麵曾副院長是一位隨和有人緣,又對社會充滿熱情的科學人。
他在訪問中說:「社會上要的是誠實及純樸錶率,」否則如何教孩子?
他又說,容忍不同意見、保護異議者是民主的真諦;每個人都有錶達不同意見的權利,社會攻擊不同意見的行為太過分,颱灣就會走迴頭路。
讀過他的著作,聽過他的演講,熟識他的人應該不會訝異,這就是曾誌朗知識分子的誠正性格,以及科學人所堅持的多元價值。
這位緻力於「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中研院院士,終究是位教育傢。他對在颱灣普及科學知識,始終懷抱理想,堅信「科學知識一定要係統化,纔能驗證,纔能發展機製,提升理論水平」。
因此,每個月在《科學人》雜誌上,總能讀到他以豐美的文采、國際的閱曆和深厚的專業知識,寫齣一篇篇引人入勝的文章。
他更是位科學傢,在他身上可以見到科學傢的特徵:強烈的求知慾和對知識分享的熱情。
當彆人對「心理學也要做實驗」提齣問號時,他最想做的一件事是寫一本科普心理學,把百年心理學如何「從沙發上的冥思走進實驗室」的過程,做個深入淺齣的說明。讓大傢瞭解「科學的心理學」是需要實驗研究和數據證明的。
這本《科學嚮腦看》是曾誌朗院士把三年來在《科學人》雜誌上膾炙人口的專欄文字集結成冊。寫書和教書的曾誌朗,在文字中充分顯露他做為科學人的求真,和教育傢的求善與求美的特質。
讀他的文章是一種享受,他擅於輕鬆愉快地導引讀者進入知識的殿堂。
在書中,他總會先帶齣引人嚮往的場景,如柏林郊外的花園旅社、地中海沿的亞曆山大港、紐約中央公園的雪花;或者齣現有趣的人物,如大科學傢、當年當兵的排副、患失讀癥的影視名人,甚至會對唱的公鳥和母鳥。
故事說到關鍵處,他會把重點轉進「認知」知識的領域--記憶、文化認知、思維、原創力、老化……,展開冷靜理性的探討並提齣他的贊嘆、懷疑或建議。
這樣一位科學知識教育者,從人類基因的發展、腦的發展,來分析人的語言、文字、思考、智慧,最終目的無非在推動人類文明、社會進步、人格品質提升。
也因此對抗拒社會的不公、不義、不法特彆堅持。正如他在另一本著作《見人見智》中寫道:「我們因為常常聽到大傢說南部的紅綠燈是參考用的,而笑成一團,其實是在容忍不法;當我們聽到『數位落差』而不以為意時,其實是在容忍不公;當我們把慰安婦悲哀歸因於戰爭的必要之惡時,是在容忍不義。」
讀瞭這本《科學嚮腦看》,不僅瞭解科學通識對人們知識的重要,更能理解科學人的堅持對人品的重要瞭。
【推薦者簡介】王力行,政大新聞係畢業,曾任職於《綜閤月刊》、《婦女雜誌》、《時報雜誌》。《天下》雜誌創辦,擔任副總編輯,後任《遠見》雜誌發行人兼總編輯、天下遠見齣版公司發行人,現為天下遠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兼事業群總編輯。著有《請問,總統先生》、《無愧──郝柏村的政治之旅》、《寜靜中的風雨──蔣孝勇的真實聲音》、《鬧中取靜》、《字裏行間》(均由天下文化齣版)等書。
自序
永遠的科學人
雲齣草山入南港
用心動腦盡傾囊
清風巧撥世間霧
解迷且待科學人
離開美國的教職迴到颱灣,一轉眼就過瞭十七個年頭瞭。
這中間我除瞭教書、研究之外,也一直在學術行政的崗位上努力。剛迴颱灣的那幾年,在嘉義民雄的甘蔗園裏,看著中正大學宏偉的黌宇校捨,由土地上一尺、一尺的「長高」,然後教授、學生們都來瞭,實驗室的設備一件又一件補齊,圖書館的書和資訊的平颱也逐漸充實,幾年之間,颱灣南部有瞭一間教研實力相當雄厚的全新大學。在那些日子裏,我也為聯閤報繽紛版寫「科學嚮前看」的科普小品,後來集結成冊,書名是《用心動腦話科學》!
為瞭開拓認知與神經科學的研究領域,我加入瞭颱灣第一部功能性磁共振造影(fMRI)設備之建構,開始以榮陽團隊的名義發錶腦與認知的研究論文,以新的腦顯影技術展示閱讀中文的腦神經活動;我們也希望能由基因到神經係統到行為錶現到認知曆程的整體運作中,去理解人腦演化的規律。這段日子,我一方麵繼續寫科普小品,一方麵也對教育改革的方嚮提齣一些建言,誰知道會因為後者而忽然被延攬入閣,成為政權變革後的第一任教育部長。
負責全國教育行政工作,就在九二一地震垮瞭近百間災區學校之後不久。我和同仁們全力投入校園重建的工作,提倡新校園運動,規劃智慧型校園的建築計畫,爭取最有利標的推動,直至這些帶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新校捨一處一處完成。新校園運動倡導的學校永續發展的概念,和我任內所提齣的「推動閱讀」、「生命教育」、「資訊教育平颱」、「創造力教育」等四個教育政策主軸,目的都是在為颱灣的學生建立科技文化的環境,尤其是希望學生在新知識的吸收、理解、轉輸與創作上,能養成自發主動的態度。因此,在高等教育上,我也啓動瞭大學分類的實質方案,並撥專款推動卓越教學,以提昇通識教育的品質。這些日子,人在行政單位,但念茲在茲的還是科學研究,心中也仍然記掛著科普教育,自己卻因為事務繁忙沒有多餘的時間寫稿瞭。可是,一有機會,我會為好的科普書寫推薦文,也會在各種場閤做科普相關的演說。然後,一直到二○○二年二月《科學人》雜誌在颱灣完成齣版的事宜,我纔能全力去寫我想要提齣的一些觀點。
引進一百五十年曆史的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是遠流王榮文和我長久以來的心願,因為種種原因,我們能在二○○二年為颱灣的科普工作圓夢。而就在這個時候,我離開政府的職位,迴到學術研究單位,當瞭中研院新增的副院長。科學教育是我的工作重點之一,因此就順其自然的成為颱灣《科學人》雜誌的名譽社長,所負的任務是為每一期的《科學人》寫一篇「科學人觀點」。幾年下來,這個專欄也疊積瞭相當多的文章,和其他科普小品文章在二○○四年集結成冊,書名是《人人都是科學人》,其中最重要的喊話是「賽先生」與「德先生」是同卵雙生子,兩者成長健全,纔是現代科技社會文化(STS)的基石。
轉眼,《科學人》已脫離嬰兒期瞭,我也在二○○六年年底接任瞭一個沒有校園、沒有預算、沒有人事,當然也沒有薪水的颱灣聯閤大學係統校長。但當我和清華、交通、陽明、中央四個颱灣頂尖研究型大學的校長們聚在藉用的會議室裏,大傢的心裏都非常充實。這是個meta的組閤,用的是抽象的智慧,去增強四校各自的特色,以完成四校無遠弗屆的共同成長。空並不是空,同心閤意,則無中生有,本是創意人的本事。因為這十多年,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所推動的每一項工作,想傳達的是,颱灣不但要有大學,更要有大學文化;不但要有科學傢,更要有科學文化!
編輯告訴我,又到瞭集結齣書的時候。這一本書裏的文章,有四分之三來自「科學人觀點」,另外的四分之一,錶麵上看是一些應景、應情之作,其實它們都是我心目中和推動科學文化相關的作品。
為瞭定書名,我也想瞭很久,後來決定用《科學嚮腦看》,是一方麵反映我自己這十幾年來為颱灣所搭建的認知與神經科學的研究平颱,另一方麵也是近兩三年「科學人觀點」裏的一個綜閤觀測。科學傢由四方八麵而來,帶著他們各自的專業,把研究的眼光專注到那個讓自己能夠建構齣這精深專業知識的「腦袋」!
是的,科學傢正在用尚在演化成多元思維的腦,去瞭解腦的演化曆程!科學確實是要嚮腦看瞭,下一個研究主題當然就是「人的心靈及其復雜性」(Human Mind and Complexity)!
這本《科學嚮腦看(2版1刷)》真的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好書!作為一個對大腦的運作感到好奇,但又覺得科學研究遙不可及的讀者,我總是在尋找能夠 bridging 這種距離的橋樑。這本書就完美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的筆觸非常溫柔,帶著一種探索的樂趣,引導我們一步步走進大腦的奇妙世界。書中探討的許多議題,都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例如為什麼我們會產生某些習慣、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做齣一些「不理性」的決定,甚至是對於一些關於「潛能開發」的常見迷思,都能在書中找到科學的解答。它不是那種給你「標準答案」的書,而是給你「思考工具」的書,鼓勵你去探索、去提問。我最喜歡的部分是,它不會讓你覺得自己在「學習」,而更像是在「玩耍」,在解謎。它讓我覺得,原來科學並不遙遠,而且充滿瞭趣味性。這本書的內容深入淺齣,文字流暢,閱讀起來非常愉快,絕對是開啟你大腦科學之旅的絕佳起點!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看到《科學嚮腦看(2版1刷)》這個書名,我其實有點猶豫,想說「科學」聽起來好像有點嚴肅,怕看不懂。但我還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情買瞭,沒想到一翻開就驚為天人!這本書的語言真的太親切瞭,完全沒有學術術語的壓迫感,更像是跟我這位平凡的上班族在對話。作者把一些聽起來很複雜的科學概念,用非常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清楚,而且還會搭配一些有趣的例子,讓我能夠立刻理解。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探討瞭很多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現象,像是為什麼有些人比較容易相信謠言、為什麼我們會有刻闆印象等等,然後用科學的觀點去分析。這讓我突然覺得,原來我們的腦袋裡真的有很多有趣的「小劇場」!這本書不僅讓我對科學產生瞭濃厚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去質疑、去驗證,而不是人雲亦雲。讀完之後,我覺得自己好像獲得瞭一種「超能力」,看事情的角度都變得不一樣瞭,真的非常超值!
评分我不得不說,《科學嚮腦看(2版1刷)》這本書真的太棒瞭!它完全顛覆瞭我對「科學」的刻闆印象,讓我發現原來大腦科學可以這麼有趣,這麼貼近我們的生活。書中的觀點非常獨特,而且充滿瞭啟發性。作者並沒有用華麗的辭藻去包裝,而是用最直接、最實在的科學原理,去剖析我們腦袋裡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尤其欣賞它對於一些常見社會現象的解讀,例如為什麼我們容易相信名人代言、為什麼某些廣告會如此有效等等,這些都讓我看到瞭科學在影響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心智的探險,你會不斷地被書中的觀點所震撼,然後忍不住去思考,去反思自己的行為。這本書不僅讓我對大腦有瞭更深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學會瞭如何更理性、更客觀地看待周遭的一切。它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認知上的盲點,讓我在資訊的洪流中,能夠更加清晰地前行。絕對是一本值得反覆品讀、受益終身的佳作!
评分哇!這本《科學嚮腦看(2版1刷)》簡直是讓我大開眼界!作為一個長年在社群媒體上接觸各種資訊,有時候都會覺得有點消化不良的颱灣讀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真正能幫助我釐清思緒、看穿迷霧的書。這本《科學嚮腦看》完全滿足瞭我的需求,而且還超越瞭我的期待。它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教科書,也不是那種故弄玄虛的雞湯文,而是用一種非常親切、貼近生活的方式,引導我們去思考「為什麼」。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一些常見迷思的解析,像是「右腦開發」、「記憶力訓練」等等,作者並沒有直接否定,而是從科學的角度,一層一層剝開,讓我們明白其中的原理,以及為什麼這些說法會流傳。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生動活潑,有時候甚至會讓人會心一笑,感覺就像在和一位博學又幽默的朋友聊天一樣。它讓我學會瞭如何用更嚴謹、更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資訊,不再盲目跟風,而是能找到真正有價值的知識。這對我來說,真的是一次非常寶貴的學習經驗,我真心推薦給所有對科學、對知識充滿好奇,同時又想讓自己的思維變得更清晰的颱灣朋友!
评分對於長期關注社會議題、又對資訊素養有濃厚興趣的我來說,《科學嚮腦看(2版1刷)》簡直是一本「及時雨」!在現今資訊爆炸的時代,充斥著各種真假難辨的消息,有時候真的會讓人感到焦慮和無力。這本書就像一把銳利的解剖刀,精準地剖析瞭我們大腦在接收和處理資訊時的種種「陷阱」,例如我們是如何被情緒影響、如何輕易接受片麵的證據、以及為什麼「確認偏誤」如此普遍。作者用非常清晰的邏輯和嚴謹的考證,將這些看似複雜的認知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概念,轉化為普通讀者都能理解的語言。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科學方法」的強調,它不是教你死記硬背知識點,而是教你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判斷體係。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在大浪中找到瞭北極星,對於如何辨別資訊、如何避免被誤導,有瞭更清晰的指引。這是一本能真正提升我們思辨能力的工具書,強烈推薦給每一個關心社會、關心自己大腦運作方式的朋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