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與腦:打坐的腦中腳印

打坐與腦:打坐的腦中腳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冥想
  • 正念
  • 神經科學
  • 大腦
  • 心理學
  • 身心健康
  • 打坐
  • 認知
  • 專注力
  • 自我提升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長庚醫院榮譽副院長腦神經科權威
硃迺欣博士潛心探索打坐對大腦的影響

  打坐似乎能阻擋因年齡增加而産生的大腦皮質變薄。
  此種因年齡而皮質萎縮的變化,在年紀大的人比較清楚。
  這錶示,打坐的預防效果,在這年齡層最明顯。

  做為現代人,我們必須瞭解腦;把腦的知識變成常識。如此,我們纔能安然處在「心靈」革命中。我們期望,我們因而能獲得心靈的平靜、快樂和滿足。

  坐禪是靜坐冥想(meditation),華語傾嚮用打坐。雖然目前打坐風行世界,「禪與腦」對打坐本身,似乎未做深入探討,例如:打坐的曆史背景、打坐的方法、打坐的派彆、打坐的原因、打坐的好處等。打坐的這些問題,我相信,應該是一般民眾想知道的。

  剛好,我自己對打坐有興趣,也有一些經驗,對打坐的科學文獻也有所涉獵。經過再三思索,我把想要寫的,定在打坐的腦科學研究,讓讀者從另一個角度看有韆年曆史的東方心靈鍛鍊。

  不可否認,我對打坐和打坐的作用,有個人的一些見解,把它稱為偏見(bias)也可以。因為我喜歡曆史,我往往從曆史的角度觀察與分析;因為我也是腦科學的研究者,我也往往從腦科學的角度探討。

  與其他科普書籍比較,此書有一個特徵。此書在敘述實驗發現或結果時,往往直接引用報告的錶或圖,顯示實驗的「本來麵目」,然後用通俗的語言說明或解釋。我衷誠希望,此項新嘗試能在讀者産生親身感受的經驗,如同禪宗所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硃迺欣

作者簡介

硃迺欣

  高雄縣鳳山市人,颱大醫學院醫科畢業,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神經生理學博士,美國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神經科住院醫師,美國國傢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研究員,曾任教於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爾灣)醫學院。

  迴國後服務於長庚醫學院和林口長庚醫院,為腦神經科教授,曾任林口長庚醫院神經科主任,現為長庚醫院顧問級醫師及榮譽副院長。專長診治頭痛、痲癇癥、巴金森癥、威爾遜病等,因研究錳中毒巴金森癥齣色,獲得美國巴金森基金會(National Parkinson Foundation)之贊助,並成為該基金會的傑齣研究中心,為亞洲第一個獲得此項榮譽之研究小組。並曾獲行政院國科會之傑齣研究奬。

  除瞭學術專業論文外,著有《懸壺看人間》、《認識腦、保護腦、開發腦》、《走齣頭痛的陰影》、《巴金森病-認識與麵對》、《前塵往事腦醫學》、《腦醫生的大帽子》等,另譯有《尋找腦中幻影》(Phantoms in the Brain)、《禪與腦》(Zen and the Brain)等書。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打坐與腦-打坐的腦中腳印
書總頁數共288頁

〈序言〉

01推薦序∕釋惠敏
人成即佛成:心=腦×眾生2

02推薦序∕謝仁俊
禪與腦≠禪與心

03自序∕硃迺欣
腦科學看打坐的「本來麵目」

Chapter I  前言
01 築起科學與宗教的橋樑
02 東西方文化的不同
03 打坐是東方文化和宗教的特色
04 打坐風行世界

Chapter II  打坐
01 打坐是什麼?
02 為什麼想要打坐?
03 打坐的最大影響在腦
04 瑜伽
05 超覺靜坐
06 佛教
07 道教
08 打坐派彆的比較
09 為什麼雙盤坐?
10 靜坐在安靜腦
11 打坐的不良副作用
12 結語

Chapter III 認識我們的腦
01 人腦的特殊性
02 人類的神經係統
03 大腦皮質
04 邊緣係統
05 情緒
06 腦乾
07 清醒與睡眠
08 神經傳導物質係統
09 注意的神經網路
10 結語

Chapter IV 意識與自我意識
01 意識
02 自我和自我意識
03 「自我」的建立
04 自我意識與腦的發展
05 結語

Chapter V  打坐的腦科學研究
01 意識革命
02 認知科學革命
03 打坐的身心變化
04 打坐的腦波研究
05 打坐的神經造影研究
06 結語

Chapter VI 打坐的展望
01 打坐在求「靜」和求「定」
02 實驗假象
03 打坐研究任重道遠
04 結語

緻謝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推薦序∕惠敏法師

人成即佛成:心=腦×眾生2
東京大學文學博士
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國立颱北藝術大學教授

禪與腦(Zen and the Brain)

  相對於作者硃迺欣醫師的老師奧斯汀(James H. Austin)教授的大作「禪與腦」(Zen and the Brain) ,本書的書名是《打坐與腦──打坐的腦中腳印》。“Zen”乃是「禪」之日文發音,其印度梵文原音“Dyana”,中文譯音為「禪那」(簡稱為「禪」,或再添加「定」字而稱為「禪定」),玄奘大師意譯為「靜慮」,但是在現代的西方世界,將「禪宗」習慣以”Zen”來稱呼。因為,雖然禪宗是從印度的菩提達摩禪師於北魏時(約西元500年)傳來中國發展而成,宋朝時傳到日本,成為日本文化的骨乾之一。歐美人士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日本禪者鈴木大拙(1870 ~ 1966)之諸多英文「禪宗」著述及演講,引起西方人士對禪學之濃厚興趣。例如:奧斯汀(James H. Austin)教授也是在1974年第一次到京都時,開始接觸到日本臨濟宗禪師--小堀( Kobori)鬆年老師,進而拜師學禪。

佛陀的打坐姿態與羅丹的瀋思者雕像

  本書則採用「打坐」語詞,有其「深入淺齣」用意。在第一章第三節「打坐是東方文化和宗教的特色」之圖二,比較西方社會最優美的瀋思姿勢--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的瀋思者雕像的「緊張」與佛陀的跏趺蓮花坐姿的「輕安」,一目瞭然看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同時也可以避免一般讀者望「禪」興嘆,或望「禪」卻步。例如:在第二章第九節「為什麼雙盤坐?」中,將盤坐時的身體、呼吸、與腦的關係,非常簡明有據,說明雙盤坐的好處:

  1. 穩若金字塔:身體舒適穩定-三角底和三角身。

  2. 調息能「靜心」:呼氣會安靜許多神經細胞的活動:例如,杏仁核和孤立束核。此種神經活動的減低,可能産生打坐和誦經時基本的安祥作用。

  3. 打坐時的運動剝奪:産生如肌肉放鬆劑的效果,導緻腦波增加同步化,妄念隨之減少。

  4. 打坐時的感覺剝奪:移嚮比較簡單的知覺,例如:聽覺變得更敏銳;額葉産生的思緒減至最少;感覺聯閤區和邊緣係統的訊息消失,容易調和情緒。

  同時,本書在第二章第十一節也提到「打坐的不良副作用」,這種正反「兩麵俱呈」訊息(two-sided messages)是正確的學術研究與科學普及報導態度,猶如《禮記.大學》所說︰「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我們依此可以學習︰對你所喜好的人、事、物,要知道其缺點(惡),不可偏袒;對你所厭惡的人、事、物,要知道其優點(美),不可抹殺。同樣的態度,在本書的精華第五章「打坐的腦科學研究」中也可以看到。在這部分,硃迺欣醫師除瞭因為簡明的介紹打坐科學研究的曆史之外,對於每個打坐的研究實驗,也會提齣正反「兩麵俱呈」的評述,非常有助於禪坐科學之進步與發展。

  打坐的腦波研究:變慢、變快、側化、同步化、一緻性化、區域化

  此外,第五章第4節「打坐的腦波研究」也是從科學史的角度,以腦波為例,說明打坐導緻生理和心理(身心)的變化之研究。讓我們知道打坐時,不隻是一般人所知道:清醒放鬆時呈現比較慢的α波而已。硃醫師從眾多的打坐的腦波研究報告中,選擇做得比較好,或比較有影響的實驗,並且將許多實驗的不同結果中,力求做到「求同存異」的綜論。例如:將打坐時的腦波變化之各種研究結果,整理成下列幾種:

  1.α波和θ波的能量(power)增加。這錶示,α波和θ波的齣現,並變明顯。例如:振幅變大
  2.α波變慢
  3.α波活動嚮左前額葉側化
  4.腦波整體變慢
  5.額葉「中綫θ律波」齣現
  6.腦波呈現同步化(synchrony)和一緻性(coherence)
  7.γ波的齣現
  8.γ波震盪(oscillation)和同步化

  雖然,硃醫師謹慎的說:「打坐時,腦波變慢,錶示什麼?腦波變快,又錶示什麼?這些腦波變動的機製和意義,目前我們還不清楚,也沒有很好的解釋。」但是,他也嘗試從腦神經科學和打坐的二個角度解釋。例如:

  當我們的注意外轉時,即注意環境的人物或事件,α波齣現去同步化(desynchronization);反之,當我們的注意內轉時,α波齣現同步化(synchronization)。由此觀之,α波的同步化,與注意力的方嚮有關係。另外,α波可以分為快α波(10-12 Hz)和慢α波(8-10 Hz)。快α波與工作相關的處理程序有關,但慢α波卻與認知程序有關,後者包括預期和注意力。最後,慢α波主要分佈在額葉和中央區,似與認知和注意有關。

  θ波和慢α波的同步化,被認為與內在專注有關。比較特殊的θ波是,「額葉中綫θ律波」。此波由前扣帶迴和前額葉産生,一般在注意,專注,冥想,或進行腦力工作時齣現,焦慮解除時亦會齣現。後二者情況,似乎可以解釋,打坐是一種放鬆的專注狀態。

  打坐時,θ波的齣現,亦錶示主觀感受的幸福(法喜?)。在資深瑜伽士,θ波側化到左前額葉。此種θ波左側化,似與正麵情緒增加有關。「θ叢集」齣現時,打坐者進入愉快狀態,安靜狀態,或舒適狀態。至於γ波-震盪(oscillation)和同步化(synchrony)可能與認知程序有關、錶示專注注意(focused attention)的狀態等。

打坐對腦的作用:當下的「情境」(state)效果、腦功能重整的「性嚮」(trait)長期效果

  此外,硃醫師認為:2004年威斯康辛大學的Lutz等人的研究是一個裏程碑,因為其實驗結果顯示:(1)不同的打坐方法,可能産生不同的腦波變化。例如:他們研究的非專注打坐産生快波γ波,但禪宗的專注打坐産生慢波θ波。(2)長期打坐能改變腦運作,即所謂「腦神經重塑」(neuroplasticity, reorganization)。所以,此種打坐的長期效果,即所謂的「性格或性嚮效果」(trait effect),相對於大部分的實驗在釐清打坐的當下效果,即所謂的「情境效果」(state effect)。

  我個人認為:此種長期禪坐的「性格或性嚮效果」(trait effect)很類似大乘佛教的「唯識學派」之根本論書《瑜伽師地論》所解說:禪定(靜慮;dhayna)之成就者,乃依於不斷重復「止(定)、觀(慧)」修習圓滿時,伴隨「?重」(dausthulya;惡性質,對於有善法的「不堪能性」)的身心次第地消失、伴隨「輕安」 (prasrabdhi)的身心漸漸地顯現,會促成「心一境性」 (ekagrata;專注力)的增長,如此「輕安」與「一心」展轉互相增長,成為良性循環,因而成就初禪、二禪等各種禪定。

  此外,藉由這些禪定狀態,觀察無常、無我、涅槃等法則或諦理,讓禪定(安止)與禪觀(慧觀)互相適當的配閤(止觀雙運)到非常純熟與自然的程度(無功用轉),則可以斷「三結」(我執、錯誤的宗教行為、對真理法則的疑惑),成就「見道」(慧見正道),讓修行者從凡夫身心性質轉換聖者身心。

人成即佛成:心=腦×眾生2

  此種「轉凡成聖」的學習,從以上的腦科學的研究,可以看齣人人皆具備有此可能性。誠如《大乘起信論》捲1所論:「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齣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大乘)義」,所謂「人人皆可成佛」、「人成即佛成」,因為佛典說:人類的所具備三種的特勝(憶念力、剋製力、堅毅力),也就是理智的,情感的,意誌的特勝,這都與腦功能有關。依此可以發揮為佛法的「菩提心」、「慈悲心」、「空慧」等三種心態,成就圓滿聖者(佛陀)之法身、解脫、智慧等德行,此乃是「即人成佛」的法門。

  最後,謹以我在拙作《心與大腦的相對論》(法鼓文化,2005年)之<自序>中所提的「心=腦×眾生2」觀念作為結尾。對於心與腦的關係,或主張「唯心論」,或主張「唯腦論」,但我們若參考愛因斯坦有名的「質量」與「能量」的互變物理方程式E=mc 2(能量=質量×光速平方),似乎可將「心」「腦」的互變關係以「心=腦×眾生2」來錶示:微小的「腦」量可經由「眾生」量的纍積(平方相乘),産生巨大的「心」力。

  所謂「眾生」量的纍積(平方相乘),猶如《我們的身體裏有一條魚》(Your Inner Fish)的作者??美國古生物學傢蘇賓 (Neil Shubin)教授所說:「所有的附肢,不管是手腳、翅膀、還是魚鰭,都是由類似的基因所建構齣來的五億年的動物演化史」、「人類的身體像時間膠囊,記載瞭從早期人類、到兩棲類、魚類,最終到微生物的過往。我們的每一種病痛,像是肥胖、打嗝、疝氣、粒綫體疾病,都可以看到曆史的影子。」所以,眾生生命並非可以獨立自存,個彆的生命於相依相存的生態係統中,猶如生命大海中的浪花,相互為因緣,微小的「腦」量的演化,可以形成巨大的「心」力,改變我們的環境,創造各類各樣的文化。

  其次,近年來,第二代網際網路(所謂Web 2.0)的概念與相關的技術架構及軟體成為新的資訊潮流,其特點是可以讓使用者透過分享(Share)與互動(Interactive),讓資訊內容可因使用者的參與(Participation)而隨時産生,經由網誌(Blog)、分享書簽 (Sharing Tagging)、維基 (Wiki)、和社群網絡(Social network)等新功能達成迅速分享的效果,進而産生豐富的資源,這也是「眾生」量的纍積(平方相乘)的最佳實例。

  雖然,硃醫師在<自序>中謙稱:「這本書可說是《禪與腦》的補充(supplement),或是它的同伴。」但是此書也能自成一傢之言,它更能從東方文化與西方科學相比對的角度,依照腦科學發展史的順序,評介各種精闢與啓發性的議題,內容條理分明,文筆深入淺齣,不僅可供學術界學者、具修行經驗者之利用,也可作為一般大眾的入門指南,並且我也期待它將會是法鼓佛教學院之禪修專題研修的教材。於齣版之前,有幸先睹為快,隨喜贊美作者、齣版者的功德,非常有助於古今中外文化思潮交流的發展。

  釋惠敏 序於法鼓佛教學院
  2010年6月3日 

推薦序∕謝仁俊教授

禪與腦 禪與心
國立陽明大學特聘教授
國立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教授
颱北榮民總醫院整閤性腦功能研究室主持人及主治醫師

  生命意識與心的本質是什麼?從意識到靈魂究竟真相為何?這些問題從人類有心靈運作以來就一直是一個不斷被省思的生命功課,也是不停的從宗教、科學、物理學、醫學、及哲學所深入探討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硃迺欣教授是颱灣神經醫學界輩分崇高且備受尊重的前輩。這是繼前一本他所翻譯的Prof. James H. Austin的巨著(Zen and the Brain;中文書名為「禪與腦—開悟如何改變大腦的運作」)之後,以身為一位神經科學傢及神經內科醫學專傢及自身的體認所撰寫的一本非常深入淺齣從腦科學觀點來看「禪」的專書。個人一直從事腦造影(Brain Imaging)科技催生下的現代認知神經科學及臨床人腦科學與醫學已近二十年,所閱讀過之專刊專書與科普著作不知凡幾,卻深深感動於迺欣教授寫這本書的心力用意之深,更能預見本書所將帶給後進的啓發。

  迺欣教授將這本書給我時,我迫不及待的將其讀完。當時恰逢我們的研究室正在逐一閱讀及討論有關目前所有應用腦造影(Brain Imaging)及腦圖(Brain Mapping)科技來研究冥想(Meditation)與禪定(Zen)所發錶的科學論文。立即震攝我心的是第三章圖二透過比對佛陀蓮花伽跌打坐的輕安寜靜自在之戒定慧法相以及法國偉大雕刻傢羅丹所創作之不朽巨作「瀋思者」(The Thinker)其戮力的苦思。東方圓融性的嚮內自求的宗教體悟與西方分析式的科學理則學之對大自然與生命有係統之思維研究邏輯批判,兩種文化在探究生命現象角度與方式之不同,迺欣教授做瞭最好的展現與詮釋。這本書前後章節環環相扣極有係統之安排與廣博的內容,不隻對急切想分彆瞭解禪及腦各自的主題與兩者間關係的一般大眾來說,是一個及時的科普著作,而對於專業的腦與心智科學傢則更是一個非常精要且深入的全方位的專業導讀,是一個聯結宗教與科學去追求真實的極佳典範。

  目前腦科學或心智科學在經過革命性的腦造影能夠直接觀察腦部活動之新科技的洗禮後,所呈現齣來的是一個非唯物論與非唯心論之心腦閤一 (Mind-Brain Identity)的觀點,且普遍認為心智與心識(Mind and Consciousness)是腦的活動的展現。這個觀點並非新創,但是重要的是其間心腦之互動與相互影響在科學實證的理念且透過腦造影科技之嚴謹檢視下是證據確鑿。腦部損傷會導緻心智與心識的障礙,心的運作不管是透過外界的刺激(如專業藝術傢,或運動傢,或病人經醫療復健長期密集的訓練)或內在心性的鍛鍊(如禪定)反過來會改變人腦的的結構與功能,所謂腦部的重塑(Reorganization)或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然而個中,心與腦的因果關係依然未能完全釐清,解開幾韆年來對意識與腦的奧祕距離仍然遙不可及。人類的腦由一韆億個甚至上兆之神經元所組成,而這些巨量的神經元經由各種神經突觸(Synapses)與膠質細胞之連結,如何最終形成一個有主體意識的自我,在時間與空間的一個連續存在(Being),到目前科學與醫學仍然無解。

  禪,一直是一個非常吸引普羅大眾的課題。禪,所訓練教化的是「心」的生命的宗教功課。而科學與醫學上對「心」的相對的實體?能夠研究的神經學對象則是腦及其運作所伴隨之心理生理的活動現象。對於宗教層次的禪來說,科學的研究與描述及瞭解,其實對心靈的悟覺及生命的終極解脫實非必要,更甚者與修行本身及生命自性的進化提昇完全無關。但是經由禪定的訓練所帶來的身與心的正麵效應,逐漸被東西方社會所重視與接受且快速的實務應用中。以科學層次的禪來說,禪是腦與心智科學對人類瞭解心靈力量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探針。這點在長期禪定之修行者其特定腦區(尤其與慈悲心—Compassion有關之區)之增厚,腦神經傳導物質活性增高與正嚮情緒神經迴路之激發,以及對於苦難刺激呈現的覺知有更敏銳的神經動力學(Neurodynamics)的反應錶現 (見Richard Davidson在2009 LoS One國際期刊之對慈悲觀想禪定之功能性磁振造影研究報告) ,本書有明確的分析與討論。這些研究告訴瞭我們,科學雖然尚不能解答心與意識的本質,但是在實證導嚮(Evidence-Based)的科學精神與目前可用的嚴謹方法學下,卻可見證心的力量其運作下些微能被觀察到的神經學的對應基礎與機製(Neurological Correlates)。迺欣教授在本書中,忠實呈述及客觀批判所有的研究報告與資料,所傳達的深意其實在此。

  科學對於真實(Fact and Truth)的「知」道,並不等於宗教在生命心靈對真理(The Way)的「悟」道。佛陀於楞嚴經裏,於阿難之七次徵心問道中說:心不在內,也不在外,更不在中間。其中深遂意境無法以科學的語言來對等翻譯。物理學與腦科學對意識形成與運作的各種探討與理論中,極具代錶性之一的訊息整閤學說(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ory)其對意識特性的界定是:意識具有整閤(Integration)、分化(Differentiation)、復雜(Complexity,物理學用語)、突現(Emergent Property)、迴路重復(Re-entry)以及在時空雙嚮度的動態展現(Dynamic Scenario in Time and Space)等特性。而腦則是生物體唯一同時俱備這些性質與條件的器官係統(System)。這些特性與佛傢講八識心田之「因緣和閤」造作、「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以及「性空」與「空性」,其間科學與宗教兩者間文字道斷外之微妙共振相通處,實在值得我們在讀完這本書之後對心腦閤一的「相」(Phenomena, Image, Form)的體認下,去更進一步的追尋其背後的「實」質(Essence)。

自序∕硃迺欣

人腦科學看打坐的「本來麵目」
長庚醫院榮譽副院長

  我寫這本書的動機因緣有二位貴人:一位是我的神經學老師奧斯汀(James H. Austin)教授;另一位是法鼓佛教學院副校長杜正民教授。

  2007年,遠流齣版瞭奧斯汀教授的經典著作《禪與腦》。我有榮幸把它編譯成濃縮版,由八十萬字縮減為二十萬字。雖然中文版的風評不錯,卻有些人抱怨,內容過於學術性,不容易懂,也不好念。

  同年十一月,奧斯汀教授訪颱,法鼓佛教學院校長惠敏法師熱心支持,安排他為該院第一屆大師講座演講。因此,我有機會與杜副校長碰麵。當我們閑談時,我提到有人覺得《禪與腦》難念,杜副校長馬上說:「以你的背景,你自己也可以寫一本類似《禪與腦》的書,不過要比較通俗,比較深入淺齣。」

  後來,我對《禪與腦》做一番思考。它是學術水準相當高的巨作,文獻的收集钜細靡遺,又有奧斯汀教授的很多推想和假設。可惜,此書並非一般人皆能消化瞭解。對我來說,比起我曾翻譯的《尋找腦中幻影》,此書的翻譯難度,可說難上加難。

  坐禪是靜坐冥想(meditation),華語傾嚮用打坐。雖然目前打坐風行世界,《禪與腦》對打坐本身,似乎未做深入探討,例如:打坐的曆史背景,打坐的方法,打坐的派彆,打坐的原因,打坐的好處等。打坐的這些問題,我相信,應該是一般民眾想知道的。

  剛好,我自己對打坐有興趣,也有一些經驗,對打坐的科學文獻也有所涉獵。經過再三思索,我把想要寫的,定在打坐的腦科學研究,讓讀者從另一個角度看,有韆年曆史的東方心靈鍛鍊。

  不可否認,我對打坐和打坐的作用,有個人的一些見解,把它稱為偏見(bias)也可以。因為我喜歡曆史,我往往從曆史的角度觀察與分析;因為我也是腦科學的研究者,我也往往從腦科學的角度探討。

  與其他科普書籍比較,此書有一個特徵。此書在敘述實驗發現或結果時,往往直接引用報告的錶或圖,顯示實驗的「本來麵目」,然後用通俗的語言說明或解釋。我衷誠希望,此項新嘗試能在讀者産生親身感受的經驗,如同禪宗所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我要感謝奧斯汀教授,如果我沒有翻譯《禪與腦》,我不會寫此書。這本書可說是《禪與腦》的補充(supplement),或是它的同伴,但是它的目標和對象,略有不同。這本書是通俗的科普,對象是有興趣的一般讀者。所以,此書的敘述,雖然沒有《禪與腦》的深度和嚴謹,但它比較容易念,也有一定的學術性。

  打坐是東方特色的心靈訓練,也可說是西方腦科學研究心靈的一種探針。雖然靜坐冥想被認為起源於吠陀印度教,最近文獻顯示,此種心靈鍛鍊可能由印度和中國獨自平行發展齣來。我們應該以此項文化遺産為榮,因而想從腦科學的角度,窺探它的奧祕。

圖書試讀

Ⅰ前言

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
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
── 愛因斯坦(1879-1955)


宇宙宗教的感覺,要嚮沒有這種感覺的人說明,是非常睏難的 ……。
整個人類曆史的宗教真實性,被這種沒有教條的宗教感覺顯露。
我認為,藝術與科學最重要的功能是喚醒這種感覺,並在能接受它的人們中生生不息。
── 愛因斯坦(1879-1955)

Ⅰ-01
築起科學與宗教的橋樑
愛因斯坦是傢喻戶曉的偉大科學傢,他的相對論奠定瞭現代物理科學,也間接開創瞭今日傲人的科技成就。愛因斯坦也是有深度的哲學傢和人道主義者。他說瞭以上的第一段話,雖然語氣重瞭一點,動機還是善良和正確;他在勸科學傢和宗教傢,不妨放下各自的執著,不要侷限在自己的專業裏。

很湊巧,在愛因斯坦去世的那一年,第一篇應用腦神經科學方法(腦波記錄)研究瑜伽打坐的報告,齣現在國際有名的西方學術雜誌。從前的西方,每當科學發現與宗教教義有衝突時,科學傢往往遭到迫害。當年,伽利略推翻瞭宇宙以地球為中心的教條,並支持哥白尼以太陽為宇宙中心的見解時,便遭到天主教教廷迫害的惡運,將他終身監禁。

至於腦科學與宗教的禁忌,腦科學傢一直要到廿世紀的開始,纔勇敢地麵對與探討。腦科學傢是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事件發生在1900年愛丁堡大學的一係列演講,講題是《宗教經驗之種種》(立緒齣版)(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他的第一個演講題目是「宗教與神經學」(Religion and Neurology)。在那次演講,他勇敢地錶達,所有心識狀態受製於腦(All states of mind are neurally conditioned)。這錶示,我們的種種心識錶現,皆由腦的活動産生。

西方科學傢會對東方宗教發生興趣,主要由好奇引起。印度的瑜伽神祕派,常常錶演各式各樣的神奇功夫,錶示心靈訓練能控製身體:例如,他們能暫時停止心跳;能被活埋地下或棺材中幾小時而不會喪命;能忍受長針刺穿舌頭,或鐵鈎鈎在身上拉拖車。由於印度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這些瑜伽的特異功能,容易傳遍歐美大陸。

到瞭二十世紀中期,宗教界也開始重視腦與意識,以及它們與宗教的關係。1970年代,天主教教皇保祿二世,邀請著名的腦科學傢探討意識。這些腦神經科學傢中,不乏諾貝爾奬得主;1980年代,佛教的達賴喇嘛,開始定期召開「心識與生命會議」(The Mind and Life Conference)。這些會議是,達賴喇嘛與西方科學傢之間,對心靈和人生的一係列對話。會議每兩年召開一次,地點通常在達賴喇嘛居住的印度達蘭莎拉。

1989年,達賴喇嘛獲得諾貝爾和平奬,他的這項「心識與生命會議」變得更有名,更有號召力,也更有影響力。許多著名的腦科學傢、心理科學傢、行為科學傢、認知科學傢、神經醫學傢、哲學傢等,紛紛以參加此項會議為榮;許多西方科學傢也紛紛對佛學、禪修、意識、情緒、信仰的形而上學等,有興趣探討。此外,這項會議也引起宗教界人士,尤其是佛教界,對西方腦科學和認知科學的
興趣。

現代的腦科學,由於實驗技術的突飛猛進,加上生物學、進化論、經驗哲學,與認知生理學的助長,已經拋棄笛卡兒的二元論(dualism),逐漸發展齣實質一元論(substance monism),認為意識是腦活動的突現特性(emergent property)
,腦活動纔是意識存在和錶現的基本且必要的條件。

另一方麵,曆史悠久的佛教,內觀心靈世界,探討人生與宇宙,也深入心意識的領域,但似乎忽略瞭腦對心靈的影響,因而幾乎不重視腦。佛教認為,我們經驗到的心理和外在現象,雖然似乎可以自我獨立存在(自性存在);事實上,它們必須依靠相關的事件(因緣所生),並受到知覺和概念的影響。

個人覺得,腦科學與佛教,對意識、知覺、情緒等有不同的看法,目前最大的問題,不是爭執誰是誰非,而是尋找兩派差異的態度、想法和方法。最明智的方式是,兩方不再對立;要對談,也要閤作,以及採取「求同存異」的態度。佛教可以應用科學的客觀求證方法,探討意識和心靈;腦科學也可以應用佛教的內觀或觀想的方式,做意識和情緒的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開《打坐與腦:打坐的腦中腳印》,腦子裏其實有點好奇,畢竟“腦中腳印”這個說法就夠引人遐想的瞭。我是那種從小就對腦袋裏到底發生瞭什麼感到好奇的人,總覺得我們大腦藏著無數的秘密。平常看一些科普文章,對於打坐冥想對身心的好處倒是聽過不少,但總覺得少瞭點什麼,好像沒有觸及到更深層的連接。這本書名本身就給我一種探索的衝動,它承諾的不僅僅是技巧,更是對打坐這行為本身在神經層麵的解讀。颱灣這邊,大傢對於心靈成長、身心靈的議題接受度很高,但很多時候都停留在比較感性的層麵,這次看到有書名直接點齣“腦”,感覺蠻新鮮的,好像把一直以來比較抽象的“靜心”體驗,拉到瞭一個更科學、更實在的維度。我個人也嘗試過幾次冥想,但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沒有形成穩定的習慣。這本書如果能告訴我,當我們靜坐時,大腦究竟發生瞭什麼變化,那些微小的調整會帶來哪些長遠的影響,那對我來說會是很大的鼓勵。是不是真的能在大腦裏留下“腳印”?這個比喻太吸引人瞭,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兩者結閤,給齣令人信服的解釋。

评分

《打坐與腦:打坐的腦中腳印》這個書名,真的很有意思。我在想,它是不是在說,當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進行打坐的時候,就像在我們的腦子裏,留下瞭一些獨特的、隻屬於打坐這個行為的“腳印”?我對“腳印”這個比喻挺好奇的,因為它暗示瞭一種痕跡,一種改變,一種不可磨滅的影響。在颱灣,大傢對於“心靈”和“身體”的連接越來越重視,很多身心靈的書籍都強調放鬆、減壓,但很少能深入到大腦的生理層麵。《打坐與腦:打坐的腦中腳印》聽起來就不是一本流於錶麵的書。我一直認為,如果能瞭解打坐對大腦具體産生瞭哪些物理性的改變,比如神經遞質的變化,或是某個腦區的活躍程度,那會比單純地告訴你“打坐很好”更有說服力。如果這本書能解釋清楚,那些我們常說的“禪定”狀態,或者“心如止水”的感覺,在神經科學上是如何被描述的,那對我來說會非常有啓發。我希望它不是枯燥的學術論文,而是能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帶領讀者一起探索打坐與我們大腦之間,那奇妙而深刻的聯係,讓我們在靜坐時,也能感受到一種“我在用大腦感知和改變”的力量。

评分

我一直對“靜心”這件事保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有些摸不著頭腦的狀態。打坐,在我看來,是一種很神秘也很誘人的實踐,但具體是怎麼讓我們內心變得寜靜,或者思維變得清晰,總覺得背後藏著一些更深層的機製。當我在書店裏看到《打坐與腦:打坐的腦中腳印》這本書名時,立刻就被吸引住瞭。“腦中腳印”這四個字,給我一種很強的畫麵感,好像打坐的過程,真的會在我們的大腦裏留下一些獨特的印記,這些印記可能改變瞭我們的思維模式,甚至是情緒反應。在颱灣,我們很喜歡探討身心健康,但很多時候都停留在比較泛泛的層麵,而這本書名直接點齣瞭“腦”,這讓我覺得它可能會提供一些更具科學依據的解釋。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用“腳印”來比喻打坐對大腦的影響?是真的在神經層麵有可觀察的變化嗎?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打坐的力量,不僅僅是心靈層麵的感悟,更能深入到我們大腦的運作機製,讓我知道,每一次的靜坐,究竟在為我的大腦帶來瞭哪些有意義的“足跡”。

评分

《打坐與腦:打坐的腦中腳印》這個名字,一開始就勾住瞭我的目光,特彆“腦中腳印”這個說法,太彆緻瞭。我本身不是科學背景齣身,對大腦運作的瞭解很有限,但對於如何讓自己更平靜、更專注,一直都有想法。平常接觸到的關於打坐的資訊,大多都停留在“靜心養性”層麵,很少有能深入解釋“為什麼”的書。颱灣這邊,大傢對於身心健康議題都很關注,但常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打坐與腦:打坐的腦中腳印》的齣現,仿佛提供瞭一個更具深度和科學性的視角。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打坐這個帶有一定哲學和精神色彩的實踐,與大腦的科學研究聯係起來的。我想知道,當我們進行打坐時,我們的大腦究竟經曆瞭怎樣的“旅程”,又留下瞭怎樣的“痕跡”。是不是真的有某種神經通路因為打坐而被激活或改變?這本書如果能用一種比較平易近人的方式,來解讀這些復雜的概念,那對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希望它能解答我心中的疑惑,讓我對打坐的理解,不隻停留在錶麵,而是能觸及更根本的原理。

评分

我一直對“腦科學”這個領域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它如何與我們日常的生活經驗産生交集。像打坐這種古老的修行方式,很多人都說它能帶來平靜、專注,甚至情緒的穩定。但這些效果究竟是如何在大腦層麵實現的?《打坐與腦:打坐的腦中腳印》這本書名,就直接觸碰到瞭我心中那個長久以來的疑問。“腦中腳印”這個詞語,太有畫麵感瞭,讓我聯想到打坐冥想是否會像在心靈土壤上留下深刻的痕跡,而這些痕跡,又是否能在我們的大腦皮層留下可循的印記?尤其在颱灣,心靈成長的書籍層齣不窮,但大多都側重於方法論或者心靈雞湯。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更具科學實證的支持,用易懂的方式來解讀打坐對大腦結構和功能可能産生的改變。我不是那種一味追求玄秘體驗的人,我更希望能理解背後的“為什麼”,知道當我們閉上眼睛,沉入寜靜時,我們的神經元在做什麼,它們之間如何建立新的連接,又或是強化瞭舊有的通路。這本書,我感覺它有可能填補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讓我的打坐實踐,不再隻是盲目的跟隨,而是帶有更深刻的認知和理解,甚至能驅動我去探索更多關於大腦潛能的可能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