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探討脈學原理的書
以五運陰陽的觀點齣發可以將脈法與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病性、發病、病機以及傳變等理論連係起來,展現齣脈絡一貫的理路。
《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據此可知五運陰陽(五運六氣)便是這個形成各方麵理論所倚靠的基礎。
《內經》的五運六氣學說,曆代醫傢對其研究不息,但觀點各自不同。本書對於五運六氣的解釋與運用,重點不在氣運的推算,而在於闡發其科學上的意義與落實於脈診上的運用。
作者簡介:
柯建民
1949年生。
中醫師
中國執業中醫師資格考試及格
學曆
湖北中醫學院 中醫內科學碩士
高雄師範大學 學士
自序 1
前言 5
緒論 16
上篇 基礎理論
第一章 中醫學的理論基礎 26
第一節 五運陰陽學說在基礎理論中的地位問題 26
第二節 《內經》的思想來源 30
第三節 《周易》與《內經》的陰陽理論比較 50
第二章 中醫學的理論工具──陰陽論 62
第一節 陰陽──萬物之能始 62
第二節 五運六氣──生命存在的條件 68
第三章 五運陰陽的實質與特性 77
第一節 三陰三陽釋義與六氣的特性 77
第二節 五運氣的德、化、政、令、災、變 85
第四章 五運六氣與藏象、經絡學說 92
第一節 五運六氣與藏象學說 92
第二節 以六氣觀點解讀十二經脈氣的意義 114
第五章 五運陰陽與疾病診斷 130
第一節 天地之氣對生化的影響 130
第二節 天地之氣與疾病的關係 140
下篇 脈學原理
第六章 脈法概要 173
第一節 微妙在脈,不可不察 173
第二節 氣口獨為五髒主 178
第三節 追陰陽之變,章五中之情 183
第七章 辨平脈與有過之脈 189
第一節 脈要綱領、脈象的基本要素 189
第二節 四時平脈與五髒脈象 194
第三節 五髒太過與不及的脈象與病變 203
第四節 六氣下臨的脈象與病變 214
第八章 脈診相關經文摘要解析 227
第一節 《素問.脈要精微論》摘要之一 227
第二節 《素問.脈要精微論》摘要之二 234
第三節 《素問.平人氣象論》摘要之一 241
第四節 《素問.平人氣象論》摘要之二 246
第五節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摘要之一 255
第六節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摘要之二 261
第七節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摘要之三 276
自序
醫學是文明的産物,其實是整體文化思想的反映。現代的科技文明開拓瞭人類的視野,創造瞭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同時也帶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現代醫學在科技的帶領下展現其犀利無比的一麵,其效力為人所共見,其便利性也契閤現代社會之所需,然而有識之士都能體認到現代醫學也有其短處,甚至於有難堪的負麵作用,有許多疾病從中醫的觀點來看往往是同一病因的傳變結果,然而在力求科學證據的思維邏輯下現代醫學反而顯現齣盲點。這是為什麼在華人的社會裏會齣現一種奇特的心理現象:一方麵對於傳統醫學──中醫抱持懷疑的態度(認為不夠科學),另一方麵在病痛的煎熬下又對之寄予厚望。這種現象也反映瞭一個事實,那就是在我們的認知裏,相對於西醫的處置方式,中醫仍然提供瞭一個有效而可行的選擇。然而人們所不盡知的是,當其選擇不同的醫療係統時,其實選擇的是不同的文化理念,並不純然是治療方式的改變而已。換個角度說,中醫師所採用的是有彆於西醫學的知識係統來為病人治病。在兩種知識係統中,對於因果關係的認識有其截然不同的觀點與思維邏輯。以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中醫學無法全盤透徹的理解其中的道理,現代華人社會受過西洋文明洗禮以後反而齣現認知障礙,這是批評中醫不夠科學的主要緣由。盡管如此,從實證麵來看,中醫的治病效果是具體存在的事實,如果中醫不是科學的知識,那麼又是什麼道理呢?多數人認為西醫治病見效快,中醫藥的效果慢,因此要求速效必找西醫,不得已之下纔找中醫慢慢調理,姑且不論這種比較是否正確,或者有無意義,這類觀念的形成也不能隻責怪一般人的認識不夠,中醫學內外環境的改變是其主要原因。文化觀念的改變是外在環境中最主要的影響因素。醫學是文化的體現,我們若能有如此的認識,許多現代社會所易患的疾病可能會促使我們嚮傳統文化迴歸;當然,此話並沒有排斥現代化的意思,而是指從文化傳統中找迴具有永恆價值的智慧。中醫學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認識中醫必須從文化的角度切入纔能深入理解其真正的內涵,相對而言,從對中醫的認識也可以使我們重新認識傳統文化可貴之處,從而幫助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作齣有利於身心健康的抉擇。話說迴來,如何在時代變遷的趨勢下讓人們重拾中醫文化的信心是今天所麵臨的嚴肅課題。
中醫學從《黃帝內經》奠定基礎以來,曆經兩韆多年,匯聚瞭無數前賢的聰明智慧,雖然曆史上各種學術思想派彆林立,基本上都是根據《內經》所作的發揮。在眾多醫傢的心力灌注下,逐漸凸顯齣中醫學的兩大特點──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曆史上著名的醫傢無一不是從《內經》中汲取養分而得以建立其學說,因此可以說以上兩者也就是《內經》醫學思想的特色。「整體觀念」說明瞭《內經》思想所具備的統一性與完整性。中醫學體係由理、法、方、藥四個方麵組成,是什麼基礎支持這四方麵理論的形成?《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據此可知五運陰陽(五運六氣)便是這個形成各方麵理論所倚靠的基礎。
《內經》的五運六氣學說,曆代醫傢對其研究不息,但觀點各自不同。有人推崇,也有人提齣批評。其最為人所詬病的是按照六十年運氣模式推測主病,並預製主病之方。機械推算的結果當然不能採信,因為「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素問.五運行大論》),可見得這是對該學說錯誤引用的作法。換言之,雖然五運六氣學說曾經也受到醫傢們的重視,但由於時代條件不同以及各人領悟上的差異,對於該學說的見解頗不一緻。至於全盤否定運氣學說,則使得中醫學欠缺基礎理論的支持,《內經》中的各種學說將難以自圓其說。筆者以為五運陰陽對於中醫學而言有如「原子論」之於現代科學,是絕對不可缺少的理論工具。
本書是一本探討脈學原理的書。曆來的脈學專著以晉.王叔和的《脈經》與明.李時珍的《瀕湖脈學》最受推崇。現代中醫診斷學所論述的28種脈象中之27種即是該兩書的重要貢獻。《脈經》對今人而言古奧難懂,文義幽微深邃,病機難明。《瀕湖脈學》文義雖然清晰,但欠缺機理分析,令學者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重要的問題是不能與《內經》的病機理論連係起來而呈現齣完整一貫的麵貌;其次是失之於繁瑣,學習與臨床運用上都有相當的睏難。如上所述,中醫學的理、法、方、藥四個方麵都應該有一個共同的理論作為基礎,脈法屬於法的部分,故其原理亦應植根於基礎理論之上。《內經》明白指齣五運陰陽為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不可不通,所以本書首先以五運六氣闡明中醫的基礎理論而列為上篇,同樣以五運陰陽學說闡釋脈學原理而列於下篇。以五運陰陽的觀點齣發可以將脈法與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病性、發病、病機以及傳變等理論連係起來,展現齣脈絡一貫的理路,如此則能「按其脈,知其病」,真正達到以簡禦繁的目的。本書對於五運六氣的解釋與運用,重點不在氣運的推算,而在於闡發其科學上的意義與落實於脈診上的運用。最後還要說明的是,本書理論的部分完全取自於《內經》經文之中,不從他錄,目的在於顯示本書所論述的乃屬於《內經》的脈學理論,而且首尾一貫,故本書取名《內經脈學撮要》。
壬辰暮春 柯建民序於桃園靖居
說實話,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來消化《內經脈學撮要》中的內容,但至今仍感覺一頭霧水。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作者隨手寫下的筆記,缺乏條理性和係統性。它並沒有清晰地梳理齣經脈的來龍去脈,也沒有深入淺齣地講解經脈與髒腑、氣血之間的相互關係。很多時候,我需要反復閱讀同一章節,纔能勉強抓住一些零碎的綫索,但這些綫索又很快被新的、同樣晦澀的概念所取代。書中的圖例也並不清晰,很多時候無法與文字內容對應起來,甚至有些圖例的標注也含糊不清,讓人難以辨彆。我原本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學習經脈學的一個良好開端,卻沒想到它成瞭一個巨大的障礙。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描述去感受和體會,但由於缺乏足夠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案例,我的感受變得越來越模糊,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理解瞭書中的意思。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在堆砌一些專業術語,而忽略瞭對這些術語的解釋和應用。這讓我感到非常沮喪,因為我付齣時間和精力,卻沒有得到應有的迴報。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更注重讀者的學習體驗,提供更清晰的解釋和更具操作性的指導。
评分這本書簡直太令人失望瞭!我滿心期待地拿到《內經脈學撮要》,以為能從中學習到一些關於經脈的深刻見解,結果呢?翻開第一頁就讓我傻瞭眼。內容晦澀難懂,像是某種古老的咒語,完全沒有係統的講解,更彆提什麼入門指導瞭。我嘗試著去理解那些名詞術語,但它們仿佛是憑空冒齣來的,沒有任何鋪墊和解釋。整本書就像一個大雜燴,把一些零散的概念東拼西湊在一起,沒有邏輯,沒有條理,更沒有一點實際的應用價值。我感覺自己像是在一本天書麵前徘徊,每一頁都像是在挑戰我的智商極限。我本以為會學到如何通過經脈來調理身體,掌握一些養生之道,結果它隻是用一堆我看不懂的字眼堆砌而成,根本無法指導我的實際操作。我花錢買這本書,是為瞭能夠真正學到東西,而不是來摺磨自己。這種質量的書,簡直是對讀者的時間和金錢的雙重浪費。我勸告各位,如果你們想學習經脈學,還是另尋他法吧,這本書絕對不是你們的菜。它可能適閤那些已經在這個領域浸淫多年,並且具備深厚古籍功底的學者,但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它簡直是天書一本,毫無幫助。我實在無法想象,這樣一本內容如此空洞,缺乏可讀性的書,是如何被齣版齣來的。
评分我必須誠實地說,《內經脈學撮要》並沒有滿足我對一本書的期待。雖然書中確實提到瞭一些關於經脈的知識,但整體而言,它給我的感覺非常“飄忽”。我無法從中找到具體的、可以指導我實踐的內容。例如,書中會提到一些關於“脈氣”的論述,但關於如何感知、如何運用這些“脈氣”,卻語焉不詳。我希望能從書中獲得一些實操性的指導,比如如何通過按脈來判斷身體狀況,或者如何通過特定的手法來調理經脈,但這些內容在書中幾乎沒有體現。它更像是對一些概念的羅列和描述,缺乏將這些概念與現實生活聯係起來的橋梁。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夠“學以緻用”的書籍,而不是一本停留在理論層麵、甚至連理論都闡述不清的書。這本書的實用性實在太差瞭,讓我感覺像是浪費瞭時間和金錢。我希望未來的書籍能夠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閤,為讀者提供更具指導意義的內容,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概念的層麵。
评分閱讀《內經脈學撮要》的過程,就像在迷宮中摸索。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顯得雜亂無章,章節之間的邏輯關聯並不明顯,讓人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我總是在不同的章節之間跳躍,試圖找到一個能夠串聯起零散知識點的綫索,但效果並不理想。有時候,一個重要的概念可能在本書的某個不起眼的角落被提及,而之後又被遺忘。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部知識點的集閤,而不是一個有清晰脈絡的學習指南。我嘗試著去理解書中提到的各種“脈象”,但由於缺乏對這些脈象産生原因、臨床錶現以及與疾病之間關係的詳細闡述,我無法將這些信息有效地轉化為實際的知識。我希望作者能夠更加注重內容的組織和編排,為讀者提供一個更加清晰的學習路徑,而不是將讀者置於一個信息爆炸但缺乏引導的境地。這樣的編排方式,對於初學者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挑戰,很容易讓人産生挫敗感,甚至放棄學習。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實在令人頭疼!《內經脈學撮要》的文字錶達方式過於古奧和晦澀,充滿瞭各種我從未接觸過的專業術語,而且這些術語並沒有在書中有詳細的解釋。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跟一個隱居多年的老中醫對話,他說的每一個字我都能勉強認識,但組閤在一起卻完全不知所雲。書中的句子結構也很奇特,常常用非常簡略的錶達方式,省略瞭很多必要的連接詞和修飾語,使得理解起來更加睏難。我嘗試著去查閱相關的資料,希望能輔助理解,但發現書中的很多概念都非常獨特,很難找到完全匹配的解釋。這讓我感到非常睏惑,因為我無法判斷自己是否正確地領悟瞭作者想要錶達的意思。更糟糕的是,書中缺乏一些循序漸進的講解,很多概念是直接拋齣來的,沒有鋪墊,沒有過渡,讓人感覺非常突兀。我本以為這本書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經脈學,卻沒想到它反而給我帶來瞭更多的睏惑。我渴望能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易懂的書籍,但顯然,《內經脈學撮要》並不是我的理想選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