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詩,一段文字,一則論述,一首譯詩,
都可視為生命裏有機的內在連結。
每種文體,每種技藝,形成詩人靈魂的巨大象徵。
楊牧孜孜不倦緻力一個詩學的創造,
進可乾涉社會,退可發抒情感;兩者閤而觀之,
一位重要詩人的綺麗美好與果敢氣度,儼然俯臨颱灣這海島。
詩人楊牧,超過半世紀以上的歲月,投身於詩、散文、評論、翻譯的經營,擘造可觀的文學知識,為戰後世代構築動人心弦的詩藝與語藝。詩學的纍積,僅從單一的詩集或散文集,可能不易窺其規模;但是,經過五十年的時間延續,他的文字實驗與實踐,已經形塑成為一個時代的重要風景。
本書為研究楊牧文學成就之閤集,結閤國內外多位學者之研究成果,一窺楊牧文學抒情的奧秘。楊牧的藝術成就,無可否認,必然在文學史中熠熠發光。
作者簡介
奚密∕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東亞語文係和比較文學係
賴芳伶∕國立東華大學中文係
郝譽翔∕國立中正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
曾珍珍∕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係
蔡明諺∕國立成功大學颱灣文學係
上田哲二∕慈濟大學東方語文學係
張依蘋∕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文係
許又方∕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係
楊照∕知名作傢、《新新聞》周報總主筆
陳義芝∕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國文學係
陳芳明∕國立政治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
石計生∕東吳大學社會學係
鍾怡雯∕元智大學中語係
前言
抒情的奧秘——「楊牧七十大壽學術研討會」∕陳芳明
一行詩,一段文字,一則論述,一首譯詩,都可視為生命裏有機的內在連結。每種文體,每種技藝,形成詩人靈魂的巨大象徵。楊牧孜孜不倦緻力一個詩學的創造,進可乾涉社會,退可發抒情感;兩者閤而觀之,一位重要詩人的綺麗美好與果敢氣度,儼然俯臨颱灣這海島。
從十六歲齣發的年輕詩人楊牧,在今年臻於七十歲。超過半世紀以上的歲月,他投身於詩、散文、評論、翻譯的經營,擘造可觀的文學知識,為戰後世代構築動人心絃的詩藝與語藝。詩學的纍積,僅從單一的詩集或散文集,可能不易窺其規模;但是,經過五十年的時間延續,他的文字實驗與實踐,已經形塑成為一個時代的重要風景。
早期寫詩時,他還在摸索自己的美學途徑,追尋的痕跡遺留在最初的《花季》與《水之湄》。但是,到達《燈船》時,楊氏風格隱然可見。同時期完成的《葉珊散文集》,與他的詩行相互照映,一時迷醉多少年輕讀者。楊牧用力於詩最鮮明之處,莫過於他的敘事技巧,在每首詩背後往往暗藏一個故事。他擅長使用懸疑與推理的手法,讓象徵語法放在前麵,使一則傳說或事件隨著詩行演進而巍巍浮現。正是他的敘事傾嚮,截然區隔瞭他與同世代詩人的意趣。
1974年是他進入豐收時期,三首傳誦甚廣的詩作〈林沖夜奔〉、〈瓶中稿〉、〈鞦祭杜甫〉次第發錶。尤其林沖角色與性格的塑造,透過山神、風聲、飄雪的交響聲音,構成一首速度極快的流動詩,使夜奔的動作曆曆在目。他以詩的形式錶現說故事的技巧,在現代詩人中可謂無齣其右者。在詩史上,一位詩人獲得注目與肯定,無非是依賴他所創造的語言。他擅長動用猶豫、遲疑的語氣釀造氣氛,但是詩的內部已經埋藏一個確切答案。這種文字藝術,也許受到中國傳統話本的影響,但是他也從西方戲劇裏接引火種。最重要的是,他有個人獨特的語言錶演範式,選取的文字有時是白話,有時是典雅的文言文。他勇於嘗試把久已不用的古字置入詩中,為的是試探古代漢語的生命力。凡是經過他再次運用,把恰當的字安放在詩或散文的恰當位置,文字的魂魄便再度迴到人間。
他的詩文發生明顯重要轉摺,應是始於1970年代初期的《年輪》。文字不僅注入現實關懷,而且也對戰爭與性的主題進行質疑。他觀察遠在中南半島激烈爆發的越戰,也目睹他同一世代的美國青年被徵召投入戰場。戰爭是人性貪婪的延續與中止,性是生命的上升與下降。在愛慾生死的探索中完成後,他的生涯進入三十歲年代,也同時展開在海外任教的旅途。遠離自己的故鄉,在陌生土地開始體會歲月如何趨於成熟。他的散文《柏剋萊精神》、《探索者》、《山風海雨》,終於錶現齣精神朝嚮故鄉花蓮迴歸的慾望。
既像迴憶錄的文體,又像絕美藝術的追求,使他整個生命産生一種永恆的土地認同。然而,那又不隻是一冊迴憶,其中除瞭不斷挖掘記憶深處的啓濛與成長經驗,他緻力重建自己的人文價值與思想結構。在真實與虛構之間,他為一個世代的知識份子留下擁抱、關懷、批判、憤怒的蛛絲馬跡。就在這段時期,詩集《北鬥行》、《禁忌的遊戲》、《海岸七疊》、《有人》先後齣版,激越卻圓融的聲音於焉誕生。其中的長詩〈有人問我公理與正義〉,果敢注視颱灣社會的族群議題,在一位青年人身上看到颱灣母親與中國父親的兩種文化交會,內在的衝突、矛盾、和諧躍然詩行之間。
楊牧詩風從此進入新的階段,颱灣也開始進入1980代。微熱而活潑的島嶼,以鮮明的形象降臨在他的詩行。他探問的不隻是時間,對生命之體悟與情愛之求索,較諸三十歲年代的猶疑怔忡有瞭更為確定的態度。歲月開始進入後中年時期,或者說,鞦熟的季節緩緩逼近之際,他對文字的掌握更加純粹熟練。這可能是迎接黃金收割時期所展現的一份自在與自信,詩壇開始有人默默議論,承認他的詩頗有豁達氣象。
確然如此,他對自己的文學誌業逐漸朝嚮重整收束的階段。從前的迴憶散文係列,總結成為《奇萊前書》。進入新世紀時,他又嚮故鄉交齣一冊《奇萊後書》。這時代一顆最佳心靈的塑造,都在抑揚頓挫的節奏中次第完成。《前書》是童年到青年的成長散文,他的知識啓濛,朋輩過從,師長教示,都以迂迴方式帶齣一顆灼熱的詩之魂魄。《後書》指嚮他在海外的漂流與停泊,知識的輝光,人性的洞澈,在幽微圓潤的文字裏琢磨提煉。美文之所以美,已非文字的鍛鑄而已,還溢齣書籍之外,呈現他與世界訂下溫暖、和解的契約,使散文的重量恰如其分地置放在擾攘的人間。
柔軟而馴良的詩人,對於奇萊山有一種無可言喻的鍾愛。當這座山的名字齣現在文壇時,所有的讀者都能感受他的強烈暗示,他的生命意義確然在故鄉土地得到安頓。在同一時期集結的詩作《完整的寓言》、《時光命題》、《涉事》與《介殼蟲》,也以更為隱晦的方式傳遞一個信息:他已不再以熱情的語言看待世界。因此有人議論他的詩越來越晦澀。事實上,晦澀僅是一種障眼法,他的句型語法更能放射歧義的抒情。在世紀之交完成的〈和棋〉,錶麵上是一場虛擬的棋賽,在陽光樹蔭下進行一場自我詰問。生命臻於峰頂之際,所有人事情愛並沒有任何輸贏,整首詩點齣他看待人間時自有一份寬容。
他的文學整頓儀式,並非隻集中在詩與散文。從《柏剋萊精神》以降所探索的知識追求與學術議論,他總結成《隱喻與現實》、《人文蹤跡》、《掠影急流》,相輔相成地積極定義何謂人文精神。這種精神,與他的詩中抒情、散文言誌的風格,可謂同條共貫。
一位詩人的藝術成就,也許不能限製在詩的領域去理解,還應延伸到散文、評論、翻譯作整體性的評估。一行詩,一段文字,一則論述,一首譯詩,都可視為生命裏有機的內在連結。每種文體,每種技藝,形成詩人靈魂的巨大象徵。楊牧孜孜不倦緻力一個詩學的創造,進可乾涉社會,退可發抒情感;兩者閤而觀之,一位重要詩人的綺麗美好與果敢氣度,儼然俯臨颱灣這海島。政治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決定以連續三天(9月24日至26日)的詩朗誦活動與學術討論,來迎接楊牧的七十大壽。會議規模極大,尚不足以概括他畢生建造起來的詩學格局。挖掘他,分析他,或許能窺探他抒情的奧秘亦未可知。時間不盡不止地跨越與消逝,可能催老瞭一位詩人的肉體,但是他留下的藝術業績,無可否認,必然在文學史中熠熠發光。
最近偶然翻到一本舊書,封麵設計簡潔卻頗有韻味,是關於詩人楊牧的。拿到手時,我對“練習麯的演奏與變奏”這個書名感到好奇,總覺得它暗示著一種深入挖掘、層層剖析的意圖,好像要帶領讀者走進楊牧詩歌的內在肌理,去感受那些經過精心打磨的文字,如同音樂傢對樂麯的反復練習與創新變奏,纔能最終呈現齣令人動容的藝術效果。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展現齣楊牧是如何將日常的觀察、深刻的思考,以及對曆史、文化、自然的感悟,巧妙地融於詩歌之中,化為一首首意象豐富、韻律和諧的篇章。我猜想,書中或許會從不同時期、不同主題的詩作入手,細緻地解析其語言的精妙之處,如詞語的選擇、句式的安排、意象的疊加與轉化等,甚至可能還會探討楊牧詩歌創作中的哲學意蘊和美學追求,是如何在“練習”中不斷打磨,在“變奏”中尋求突破的。讀一本關於詩人作品的書,我總希望它能不僅僅是介紹,更能引發我重讀詩人的作品,並且能因此獲得更深的理解和更豐富的感受。
评分《練習麯的演奏與變奏:詩人楊牧》這個書名,著實勾起瞭我的閱讀興趣。它給我一種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楊牧這個人,更是關於他如何進行詩歌創作的“方法論”。“練習麯”代錶著基本功的紮實,以及反復的揣摩與打磨;而“演奏與變奏”則象徵著在掌握基本功之後,如何將這些元素進行組閤、創新,甚至達到一種自由揮灑的境界。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走進楊牧的詩歌世界,去探索他創作的“練習”過程,理解他如何從最初的靈感齣發,經過反復的斟酌和推敲,最終將詩句雕琢成形。更吸引我的是“變奏”的部分,我想知道楊牧是如何在保持自身風格的同時,又不斷地進行創新和突破,他對不同主題、不同情感的錶達,是如何通過語言的“演奏”和“變奏”來展現齣豐富多樣的麵貌。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獨特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這位偉大詩人詩歌的魅力所在。
评分當我捧起這本書,立刻就被它的標題吸引瞭。“練習麯的演奏與變奏”——這名字本身就充滿瞭藝術的張力。它讓我聯想到一位技藝精湛的音樂傢,在無數次的練習中掌握技巧,又在靈感的驅動下,為同一首樂麯注入新的生命和情感,創造齣令人耳目一新的演繹。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詩人楊牧的內心世界,去理解他創作的“練習麯”,那些字斟句酌、反復推敲的詩句,以及他在這些“練習麯”之上進行的“變奏”,如何將他的情感、思想、對世界的觀察,以不同的形式和角度呈現齣來。我希望書中能有關於他不同創作階段的分析,比如早期詩歌的風格如何演變,中期作品是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遊走,後期詩篇又流露齣怎樣的沉靜與智慧。更重要的是,我渴望瞭解詩人是如何在“練習”中打磨他的語言,如何在“變奏”中探索詩歌的可能性,最終形成他獨樹一幟的詩歌風格,並深深打動讀者的。
评分初次見到《練習麯的演奏與變奏:詩人楊牧》這個書名,便被深深吸引。它不同於市麵上常見的詩人傳記或作品選集,而是帶有一種更具學術性、更側重於創作技法的意涵。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一位音樂傢,他在無數次的練習中打磨技藝,又在成熟的階段,能夠將同一首樂麯演繹齣不同的風格,賦予其新的生命。我想,這本書就是要帶領我們去探尋楊牧詩歌創作背後的“練習”過程,瞭解他如何從構思到成形,如何在一字一句、一章一節中反復推敲,如何精益求精。而“演奏與變奏”則暗示瞭楊牧在詩歌創作中的創新與突破,他可能在不同的時期、針對不同的主題,運用不同的語言技巧和錶現手法,呈現齣多樣化的詩歌麵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地剖析楊牧詩歌的語言藝術,展現他如何通過精妙的“演奏”和富於變化的“變奏”,最終鑄就瞭他獨一無二的詩歌風格,讓讀者能夠從更深的層次去品味他的作品。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楊牧的“練習麯的演奏與變奏”,給我一種非常獨特而深刻的感受。我首先想到的是,詩歌創作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練習、反復打磨的過程,而“變奏”則象徵著詩人如何在既有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和突破,賦予作品新的生命力。我非常好奇,書中將會如何具體地展現楊牧的“練習”過程?是否會剖析他早期的一些作品,看他如何在語言和意象上進行探索和嘗試?而“變奏”又體現在哪裏?是他在不同時期對同一主題的重新解讀,還是他在不同詩歌形式上的大膽嘗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到楊牧詩歌的骨髓,不僅僅是浮光掠影地介紹,而是能夠像一位細緻的音樂評論傢,去分析他詩歌的結構、節奏、韻律,以及他如何通過語言的“演奏”和“變奏”,最終達到一種高超的藝術境界,讓讀者在閱讀時,也能體會到這種精心雕琢和自由揮灑並存的魅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