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颱灣文學中的翻譯、遊記與書評為主要討論內容,分三輯,各收四篇。 輯一以文學翻譯為主,觸及的譯傢有黎烈文、莫渝、杜國清及韓國遊颱作傢樸潤元;輯二以地景、旅遊文學為主,題材有鬱永河《裨海紀遊》、江亢虎《颱遊追記》、颱灣文學中的淡水地景及烏來書寫;輯三是書評,評述的書目有鍾肇政的《八角塔下》、張素貞《現代小說啓事》、《苗栗文學讀本》、《中華現代文學大係(貳)颱灣1989-2003散文捲(二)》。含括瞭颱灣古典文學及現當代文學,文類有小說、散文、新詩,跨越幅度大,提供瞭颱灣文學另一麵的認知。
作者簡介
許俊雅
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博士,現任該係教授。研究主題與專長為日治時期颱灣文學、颱灣古典文學、兩岸文學、文言筆記小說,長期緻力於颱灣文學史料的蒐集整理及研究,專著二十餘種,主編典籍六十餘冊,主要著作有《颱灣文學散論》、《日據時期颱灣小說研究》、《島嶼容顔——颱灣文學評論集》、《颱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見樹又見林──文學看颱灣》、《無悶草堂詩餘校釋》、《瀛海探珠──走嚮颱灣古典文學》、《梁啓超、林獻堂往來書劄編注》、《裨海紀遊校釋》等。曾獲1997年「巫永福評論奬」、1998年本土好書、2000年香港大學論文發錶一等奬、2008年颱灣文獻推廣傑齣貢獻奬、高雄文學館作傢創作文物展。並建置學術網:譯文網Babel(閤作者:張靜二、蘇照雅教授),提供學界無償使用。
自序
輯一
朝鮮作傢樸潤元在颱的譯作──並論《西國立誌編》在中韓的譯本
黎烈文在中國大陸的編輯、翻譯活動
翻譯颱灣──杜國清關於「世華文學」的思考與活動
夜世界的朝香客──談莫渝與文學翻譯
輯二
怎樣颱灣?如何書寫?──鬱永河《裨海紀遊》析論
江亢虎《颱遊追記》及其相關問題研探
時空交互下的特殊存在──颱灣文學中的淡水地景
颱灣文學中的烏來書寫
輯三
憶昔紅顔少年時──談鍾肇政的《八角塔下》
讀小說,辨金針──讀《現代小說啓事》
讀鄭清文的兩篇小說──〈二十年〉、〈雷公點心〉
星光燦爛的文學天空──我看《苗栗文學讀本》
寫在散文邊上──賞讀《中華現代文學大係(貳)颱灣1989-2003散文捲(二)》
自序
本來沒打算為本書寫序,當然也不願驚擾朋友寫序推薦。一直以來,每逢專書要齣版,總是煞有其事,自我清理一番,慎重交代書之內容及自己的一些感懷,但年歲漸老,似乎愈來愈沉默,欲說還休,因此當我把電子檔交給責任編輯孫偉迪先生時,我特意遺漏瞭序言。但當一校稿校畢時,我靜靜看著書稿,對此空白,我反而猶豫瞭,似乎沒有一篇序言,就像處於未完成的狀態,雖然,我從不認為書之齣版即是已完成的狀態,我每次總在書齣版之後感到懊悔,無一例外。
我想我還是說說近年我的人生軌跡和學術曆程吧。這幾年我極關注翻譯文學,優秀的翻譯作品,其意義和價值不下於創作,而日治以來中外文學在颱灣的交流史、影響史與接受史的搜羅梳理,可為颱灣(翻譯)文學史的撰寫奠下基礎。無論是從詞條選擇,還是意義分析來看,我們都無法拒絕把「翻譯文學」作為20世紀以來颱灣文學一個可能的關鍵字,颱灣文學史的書寫需要此一部份作為參照。因此在整理颱灣日治翻譯文學時,也隨興寫瞭幾篇譯傢譯作的討論。我個人尤其看重樸潤元一篇。日治時期的颱灣翻譯文學,主要是日翻中,或者是將中國的中文譯作直接轉載,相較之下,朝鮮與颱灣的翻譯(對譯)情況較少見。本書所討論的朝鮮作傢樸潤元在颱灣的翻譯之作:〈堅忍論〉與〈史前人類論〉,此二文乃譯自崔南善編纂的朝鮮國語教科書《時文讀本》。樸潤元將韓文譯為漢文,其「韓漢混閤式的文字」及翻譯所透露的民族文化思想,提供瞭譯作的背景及翻譯緣由。由於〈堅忍論〉譯本是經一再轉譯的曆程,因此本文探討譯本《西國立誌編》(《自助論》)的流傳與傳播,以及在中韓各自不同的影響力,因而得齣樸潤元所依據的崔南善譯文,畔上賢造《自助論》之影響較中村正直譯本為多之結論。透過本文之耙梳研討,將可填補過去颱灣、朝鮮比較研究之不足,同時對目前熱絡的東亞研究,提供參照係數。
至於遊記、旅行文學,是因數年前執行本校(颱師大)學術計畫時的議題,因此鬱永河、江亢虎來颱之遊,成瞭研究的課題。淡水是我一直關懷的課題,十年間寫過兩篇論文,因淡水曆經西、荷、鄭氏、清朝、日本、國民政府輪替統治及英國人租藉,充滿瞭各階段的曆史記憶。這些交雜的中西文化風情和曆史遺跡,由於其特殊的曆史及地形、天候的關係,文學中的淡水地景有著特殊的樣貌。其街市狹窄,街鎮聚落沿著河岸與山腳之間發展,為數眾多的曆史古蹟與古老建築,佔據瞭淡水空間經驗中絕大部分,如教堂建築(尖塔)及舊砲颱、紅毛城等建物,深深影響淡水人的生活及精神,文學作品也充分反映瞭這些。而同樣的地景因視角與態度的不同而有差異,西、荷、滿清、日本對淡水的描寫,隨著時間的延續與民族立場的差異,而有不同的呈現。書評則多是應朋友邀稿而寫,我個人頗喜歡這樣的閱讀,隻需肆無忌憚沉溺文本中遐想,無需閱讀韆江萬海的史料文獻及冗長的學術論文,好似深深專情於固定的對象,沒有旁騖之心,也沒有望這山想那山的窘睏及尷尬。
對於颱文,我素來不善於追新逐異、跟風趕潮,總是懷著一種虔敬的心情來鑽研一個自認為有價值的問題,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對於學術的積纍和推進發揮一些微弱的作用。今日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逐漸形成和電子資訊的高速發展,人類加速邁進瞭一個全新的曆史階段。與這一進程相應,知識全球化成瞭精神生活和文化領域的新的現實,對學術研究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遇。在麵對這種挑戰和機遇時,我總是想著如何得以開拓創新並保有自我獨特性,以延續颱灣文學研究的契機。
最後想說明的是,去年以來突發奇想,欲為自己學思所得之專書命以五官之名,目前已用書名有《遊目集:颱灣文學花園》、《足音集:文學記憶∕紀行∕電影》、《迴眸捲:三十年文集》,另有《拂耳錄》、《盾鼻編》編纂之中,也等於以此激勵自己努力完成這一係列的書目。我笑著跟朋友說,下一迴將以動物鳥禽來命篇,話齣之際,心裏頭暗驚,日後果有此精力完成否?末瞭,權且以此自勉。
本書稿的寫作過程,特彆感念好友施懿琳、楊雅惠教授曾給予的協助與鼓勵,而在我2007年生病期間,嚮陽、鬍衍南、徐國能教授二話不說,在百忙中為我代課一學期,及業師陳萬益教授長久以來的提攜,對此我一直銘感在懷,不敢或忘。同時感謝責任編輯孫偉迪先生、圖文排版邱□誼小姐、封麵設計王嵩賀先生之幫忙,使本書得以很快呈現在讀者麵前,對於他們付齣的勞動,我由衷感激,一併深緻謝忱。
許俊雅
謹序於颱師大837研究室
《低眉集》這本書,就像一個精心準備的下午茶。裏麵的每一篇文章,無論是關於颱灣文學的探討,還是異域遊記的分享,亦或是對書籍的犀利點評,都散發著一種從容而優雅的氣息。作者的敘述方式,有一種娓娓道來的親切感,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沉浸其中。他/她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卻自有其內在的張力和美感。我尤其欣賞他/她那種對生活細微之處的捕捉能力,無論是人情世故的洞察,還是自然風光的描摹,都帶著一種細膩的情感溫度。讀這本書,就像在安靜的午後,獨自品味一杯香醇的咖啡,讓思緒隨著文字的流淌而翩翩起舞。那些分散在書中的故事和觀點,雖然看似獨立,卻又在字裏行間形成一種微妙的關聯,共同構建起作者獨特的思想風景。它不是那種能讓你拍案叫絕的書,但卻是能讓你在讀完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反復迴味的書。
评分這本《低眉集》真是讓人驚喜連連。打開它,仿佛置身於一個溫文爾雅、充滿智慧的空間。作者的文字帶著一種獨特的韻味,不疾不徐,卻又字字珠璣。尤其是在談論颱灣文學的部分,我能感受到作者對這片土地文學脈絡的深刻理解和細膩體察。他/她並非簡單地羅列作品和作傢,而是深入到創作的時代背景、社會思潮,甚至是作傢個人的生命經驗之中,抽絲剝繭,展現齣颱灣文學獨特的生命力與魅力。讀完這部分,我對颱灣文學的認識不再停留在錶麵的印象,而是上升到瞭一個更深的層麵,仿佛能聽到那些文字背後颱灣島嶼上的人們在低語,訴說著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與希望。作者的分析角度新穎,見解獨到,常常能引發我強烈的共鳴,甚至讓我重新審視一些曾經讀過的颱灣文學作品,發現以往忽略的深層含義。這種閱讀體驗,就像在迷霧中行走,而作者用他/她的文字點亮瞭一盞盞燈,為我指引方嚮,讓我看清瞭隱藏在迷霧背後的風景。
评分《低眉集》中的遊記部分,是我最喜歡的內容之一。作者的筆觸,與其說是描繪風景,不如說是記錄一種“在路上”的心情,一種與世界對話的姿態。他/她筆下的旅途,沒有驚心動魄的冒險,也沒有刻意營造的奇遇,卻充滿瞭細微的觀察和深刻的感悟。無論是某個異域街角偶遇的雕塑,還是當地市集上的一聲吆喝,甚至是陌生人臉上轉瞬即逝的錶情,在作者的筆下都變得鮮活起來,仿佛擁有瞭生命。我尤其喜歡他/她對當地文化風俗的解讀,那種既有好奇心又不失尊重的態度,讓人覺得是在跟隨一位真誠的旅行者,一同探索未知。每一次翻閱,都像一次精神的遠足,讓我暫時逃離日常的瑣碎,進入一個更廣闊、更豐富的世界。作者的文字有一種治愈的力量,它讓我感受到,即便身處異鄉,隻要用心去感受,去連接,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歸屬。那些看似平凡的片段,經過作者的提煉和升華,都成為瞭觸動人心的篇章。
评分《低眉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潤物細無聲”。它不像某些著作那樣,上來就拋齣宏大的理論或者驚人的觀點,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慢慢地引導你進入一個更為廣闊的世界。作者對於颱灣文學的梳理,充滿瞭人文關懷,讓你在瞭解文學的同時,也仿佛在觸摸那片土地上人民的心跳。而他/她的遊記,更是將旅行升華為一種精神的體驗,讓你看到風景背後的文化,感受到人與土地的連接。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書評中展現齣的獨立思考能力,他/她敢於挑戰權威,敢於提齣自己的見解,但同時又保持著一種謙遜的態度。這種平衡,使得他的/她的文字既有力量,又不失溫情。讀這本書,我常常會被作者不經意間流露齣的智慧所打動,那是一種經過歲月沉澱,方能擁有的通透與豁達。它不是一次性的閱讀體驗,而是一次次的重逢,每一次重讀,都能發現新的驚喜和感悟,讓我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更加平和而有力量。
评分我對《低眉集》中書評的評價,可以用“知音”來形容。作者點評的書籍,很多都是我曾經讀過或者一直感興趣的。他/她並非隻是簡單地陳述“好”與“不好”,而是從一個極為專業的角度,卻又用極為平易近人的語言,剖析瞭作品的優點與不足。我常常在他/她的字裏行間,看到自己讀一本書時曾經模糊的感受被清晰地捕捉和錶達齣來,仿佛作者讀懂瞭我的心,替我寫齣瞭我想說卻說不齣的那些話。更令人贊嘆的是,作者的點評總能超越作品本身,引申齣更廣闊的思考,將文學與哲學、曆史、甚至社會現象巧妙地聯係起來。這種將閱讀提升到一種“交流”和“碰撞”的層麵,是我一直追求的閱讀境界。讀他/她的書評,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學多纔的朋友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每一次對話都讓我獲益匪淺,打開新的閱讀視野,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閱讀的喜好和不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