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記憶.想像:在生命無限綿延之間

童年.記憶.想像:在生命無限綿延之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童年
  • 記憶
  • 想像
  • 成長
  • 生命
  • 情感
  • 文學
  • 散文
  • 迴憶
  • 童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童年記憶是生命初啓的傢屋,人人心中皆有段過往純真情懷的生命經驗,而我們總是對消隱的童年時光有無限想像、追憶、或悔恨。童年並非真正離逝,隻是消隱於精神體存有層麵,童年憶景會在我們當下的生命時間藉由感知的心智召喚片斷地浮現,因此我們心中皆懷著「一個小孩」不停地長大與老去。

  本書為颱灣外文學界第一本對童年議題的論文集,集結生命記憶、童年想像主題,廣邀童年論述學者參與,擴大且深化「童年」議題多元麵嚮探究。希望透過此書,引發讀者對童年的迴眸與關注。內容分為四個部分:童年迴憶、童年意識、童年論述、廢墟記憶、劇場,共收錄十篇論文。

本書特色

  1.由中興大學文學院頂尖整閤型子計畫補助齣版。

  2.颱灣外文學門第一本對童年議題的論文集結。

  3. 橫跨文學、劇場、電影、繪本、曆史、文化論述等領域,探討童年/記憶/想像之間多元且多變的麵嚮。

作者簡介

蔡淑惠

  國立颱灣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現任中興大學外文係副教授。專研當代哲學思想、視覺藝術、二十世紀小說、詩學、文學批評理論。學術著作曾刊於《中外文學》、《英美文學評論》、《文山評論》。翻譯Slavoj Zizek專書《傾斜觀看》(Looking Awry)。國藝會補助詩集創作齣版《想望的高度》、《光與天空的溫度》。筆名︰惠童。

劉鳳芯

  目前任教國立中興大學外文係副教授,開設文學與童年研究、兒童與青少年文學、童話與民間故事等科目。近年研究主題為兒童文學中的童年概念、兒童形象、空間與地理、以及跨界兒童小說。

穿梭時空的古籍探秘:一本關於失落文明與文明演替的深度考察 圖書名稱:失落的羅盤:大洪水敘事與文明的周期性更迭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關於個人成長、懷舊或想象力的抒情散文集,而是一部嚴肅的、跨學科的學術性專著,專注於探討人類文明曆史中反復齣現的“大洪水”敘事與文明周期性興衰的內在規律。它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的嚴謹態度,從地質學、神話學、古代文獻學以及新興的氣候變化模型等多個維度,構建瞭一個關於文明脆弱性和曆史必然性的宏大敘事框架。 核心論點與結構: 《失落的羅盤》的基石在於挑戰傳統綫性史觀,主張人類文明的發展並非一條單嚮的進步之河,而更接近於一種周期性的潮起潮落,每一次“大洪水”或“大災變”的記憶,都被深植於不同文明的集體潛意識中,並以神話、宗教文本的形式得以流傳。 第一部分:神話的地理學與地質學的迴響 (The Geomythology of Deluge) 本部分開篇即深入探討全球範圍內數以百計的“大洪水”敘事——從蘇美爾的吉爾伽美什史詩、希伯來聖經中的諾亞方舟,到瑪雅的洪水傳說、印度教中的摩蹉化身,乃至太平洋島嶼的創世神話。作者力圖剝離這些故事的宗教外衣,探究其背後的潛在地質事件。 海洋與淡水證據鏈: 詳細對比瞭黑海洪水事件、冰河時代末期冰蓋融化導緻的海平麵劇烈上升(特彆是針對地中海和紅海流域的快速淹沒),並結閤古生物學證據,推測哪些地理事件可能在特定時間點,對尚處於萌芽階段的定居文明構成瞭毀滅性的打擊。 構造闆塊的記憶: 考察瞭如安納托利亞高原或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等高發地震和火山活動區域,當地居民如何通過口述傳統,記錄下地殼運動帶來的瞬間性災難,並將這些災難模式化為“天譴”或“神怒”。 第二部分:被遺忘的技術與失傳的知識體係 (The Epistemology of Collapse) 本書將大量的篇幅集中於考察文明在災難後如何重建,以及重建過程中必然發生的知識斷層。作者認為,每一次重大衰落,都伴隨著對復雜技術的遺忘和對早期知識體係的“神聖化”處理。 古代計量與天文學的斷裂: 通過對古埃及、巴比倫以及瑪雅文明中天文觀測記錄的精確對比,揭示瞭在某些曆史時段內,其觀測精度和數學復雜性齣現瞭顯著的倒退。這種倒退並非源於智力退化,而是源於維護復雜觀測體係的社會結構瓦解。例如,復雜的水利灌溉係統需要精確的數學和管理經驗,一旦社會秩序崩潰,即使技術圖紙尚存,也無人能有效運行和維護。 冶金與材料學的謎團: 探討瞭某些古代材料(如“希臘火”的配方、某些青銅閤金的獨特強度)在特定曆史節點後無法重現的現象。作者將其歸因於原材料來源的枯竭、專業工匠的流散以及配方記錄的非標準化和口頭化。 第三部分:循環中的權力與意識形態的建構 (Ideology and the Cycle) 本書的後半部分轉嚮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分析,探討統治階層如何利用或重塑“大災變”的記憶來鞏固現存秩序,或為下一次轉型提供閤法性基礎。 神權與時間觀的綁定: 分析瞭古代祭司階層如何將自身定位為唯一能解讀天象、預知周期性災難的群體。這種知識壟斷,是維持神權政治和等級製度的關鍵工具。通過對古印度“劫”(Kalpa)和瑪雅“紀元”(B'ak'tun)的循環時間觀的比較,展示瞭不同文化如何試圖通過將災難納入宏大時間框架中,以減少個體對曆史無常性的恐懼。 考古學的“盲點”: 批判性地審視瞭現代考古學中對“黃金時代”的過度浪漫化。作者指齣,許多被視為“失落的輝煌”的遺跡,實際上可能屬於快速擴張後因資源枯竭或內部矛盾而突然瓦解的、遠未達到穩定狀態的文明階段。我們所尋找的“完美古文明”,可能根本不曾以教科書所描繪的靜態、成熟形態存在。 結語:麵對下一次更迭的警示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提供一種曆史的“預警機製”。通過詳盡地梳理過去文明在麵對氣候突變、資源壓力和社會內部張力時的反應模式,作者呼籲當代社會正視技術復雜性帶來的係統性脆弱性。它提醒讀者,每一次的繁榮都孕育著下一次重置的可能,而“羅盤”——即我們對曆史規律的認知——纔是抵禦周期性風暴的關鍵。 本書適閤對古代史、神話學、地質災害史以及文明理論感興趣的專業研究人員和嚴肅的非虛構類讀者閱讀。書中充滿瞭嚴謹的數據分析、詳盡的文獻對比和大膽的跨學科推論,是理解人類曆史深層結構的一部重要參考。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編序

一.童年迴憶、環境變異

「我沒有童年迴憶」:我將如何啓動書寫?
《劍羚與秧雞》中的童年記憶
童年齣軌的想像與贖罪書寫:論麥基文的《贖罪》 

二.童年意識、精神分析

「無稽的樂趣」:布荷東、佛洛伊德與童年
童年、記憶、事件隱像形轉:幾米的《失樂園》 
亞裔跨國∕種族領養—以兒童繪本為例

三.童年論述、成長經驗

王小棣兒童電影及動畫中的酷異兒童 
是英雄少年?還是戰爭受害者?:非洲童兵敘事與童年論述

四. 廢墟記憶、劇場

伊莉莎白時期的吊詭童年:變形中的男童演員與約翰.黎裏的《愛之變形》
戰爭的容顔:《菩薩凝視的島嶼》裏的廢墟寓言

圖書序言

編序 (一)

  生命似一條不斷綿延的河流,從過去一直奔往無盡的未來,這條河流細部地流動於我們身體的血脈,而這河流是時間在身體書寫的記憶。記憶指嚮一段過往的消隱時光,柏格森 (Henri Bergson)在《物質與記憶》(Matter and Memory)思考時間這概念並非是順序(chronological)的角度,他認為過往與現在並非全然斷離,是不斷疊層交織地綿延,畢竟過往已是一種時間魂體在意識與當下現在呈雙層並置現象。德勒茲(Gilles Deleuze)也說,迴憶過去,並非心理退行,是傾嚮未來,在《普魯斯特與符號》(Proust and Signs)就解釋著尋找消隱時光就是一趟對真實的追尋(the search for truth),而德希達(Jacques Derrida)也曾在《檔案熱潮》(Archive Fever)思索潛意識是消隱的記憶檔案,夢景是時間陰魂的劇場,而考究記憶檔案並非純屬於過往,卻是朝嚮未來,畢竟事件的重覆且差異地發生已在過往曾經迴應。因此,童年不曾真正地告彆。童年記憶是生命初啓的傢屋,人人心中皆有段過往純真情懷的生命經驗,而我們總是對消隱的童年時光有無限想像、追憶、或悔恨。童年並非真正離逝,隻是消隱於精神體存有層麵(Being),童年憶景會在我們當下的生命時間藉由感知的心智召喚片斷地浮現,因此我們心中皆懷著「一個小孩」不停地長大與老去,就如同德勒茲在《電影二》(Cinema 2)曾引用費裏尼的概念,他說:「我們被記憶建構;我們同時是孩童、青少年、逐漸衰老與成熟」(1989: 99)。這個心中不易揮彆的「小孩」是歡樂、純真、天真無邪地異想天開、擁有無限幸福感,但同時也是受傷的、痛苦的、充滿波濤洶湧的哭泣淚聲。

  柯慈(J.M.Coetzee)在《童年時光》(Boyhood)曾感慨地說:「在《孩童百科全書》中對童年的定義是一段純真喜悅的時光,應嬉戲於草原,在毛茛植物與成群毛兔之間遊玩,或在壁爐邊不停地閱讀故事書。但這種無憂的童年時光景緻,對我自己而言,是全然地陌生」(1997: 14)。帕慕剋(Orhan Pamuk)在《伊斯坦堡城市迴憶錄》(Istanbul)也曾迴憶童年的自己是充滿白日夢幻想,享樂著孤獨的喜悅(2006: 20- 21)。然而,葉林內剋(Elfriede Jelinek)在《鋼琴教師》(The Piano Teacher)卻寫盡成長過程飽受母親的精神虐待,活在這種與母親極度長期愛恨糾葛的痛苦,也導緻自己受虐狂的悲哀。確實根據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解析諸多成年人的「怪異行為」源自於一個遙遠且遺忘的悲傷童年紀事,拉岡(Jacques Lacan)也在第七講座討論到幼童主體形構第一關卡的疏離效應(alienation),就是在學習語言符號過程,某些寶貴的欲望會同時被割捨、遺失,而潛抑於潛意識,形成潛意識活動的基層,但也成為日後長大的我們想要找迴「消隱」的愉悅,這樣的執著,雖也是藝術創作靈感的泉源,急欲尋迴一種高貴、消隱的夢景,那是一段已被父權社會僵硬理性宰製的「幸福感」,但不可質疑的是,這種割捨還是停留在我們時間的身體,而因童年泛指過往一切,這過往的時間陰魂並未真正死亡。

  另外「童年」若做為一個概念,是接近白日夢藝術動感的想像活動,一種藝術動能的開啓,這是內在性一種宇宙識能源源不絕的豐沛力量,潛藏於心靈的童真情懷,因此所謂的童年純真意識,就是掙脫、拋離、卸下一切繁雜、理性枷鎖。德勒茲在《何謂哲學?》(What is Philosophy?)思索內在性與藝術動力關係,曾說:「或許藝術起始於動物想像」(1994: 183),指嚮內在性有一種非人轉嚮(non-human becoming)、一種宇宙的能動力(cosmic or cosmogenetic forces)。

  德勒茲也說:「每件藝術創作會是一座紀念碑,但此處的紀念碑並不是紀念或哀悼過去,而是某種臨在轟烈活動的聚集(a bloc of present sensations)…紀念碑行動並非是記憶,而是虛構創造力(fabulation)。我們並非運用童年記憶在創作書寫,而是透過臨在場轉嚮孩童的過程,一種童年聚集情愫在創作」(1994: 168)。所以,這是一種「童年意識」,指嚮藝術創造的生命動力,拒絕被文明社會理性思維牽製,一種童真情懷,潛藏於我們心靈深處。在這本專書中,童年意識與真實的童年生活並非相同,童年意識並非隻存於孩童,而是人人精神體潛藏生命藝術動力的童真情懷,況且某些現實情境的孩童若仔細觀察也無展演純真意識,卻充滿資本掛帥的功利主義意識。在趙順良教授的論文〈「無稽的樂趣」:布荷東、佛洛伊德與童年〉就是一篇道盡超現實主義與童年意識的緊密關係。布荷東(Andre Breton)受到佛洛伊德《夢的解析》很深的影響,在《超現實宣言》就認為童年纔是最接近內在真實的自我,因此超現實主義的藝術創作就是要喚醒一股內在掙脫文明理性枷鎖的動力,強調一種最純粹的心理自動書寫(psychic automatism)逃脫理性僵硬的束縛(1972:26),而激戰齣「無稽的樂趣」。蔡淑惠教授的論文〈童年、記憶、事件隱像形轉:幾米的《失樂園》〉也討論到幾米的繪本藝術就是一種充滿純真「童年意識」的想像世界。幾米繪本的想像世界主題意識是凝聚一種純潔、童真情懷的藝術視景,嘲諷的是,那些悲傷、孤獨、被欺壓的孩童最好的朋友大部分是非人(譬如:動物、植物、星球體),然而這些滿懷「純真意識」的受傷孩童卻自由自在地開啓內在性的宇宙識能,用無限的想像力療癒悲傷,間接地控訴文明父權理性思維的霸權。因此,「童年意識」是內在性藝術動力轉譯的昇華力量,一種生命藝術轉嚮過程(becoming)的行動展演。

  然而,童年記憶的生命書寫,可能就與童年意識稍有迴異,畢竟「童年」做為過往生命初階記憶的書寫,是一段記憶與想像之間無盡糾葛的記憶拼圖。柏格森對記憶細分為二:一種是重覆性,與習慣有關(譬如:背誦),另一種是想像,與整體過往時間有關,畢竟對峙遺忘,遭逢斷裂點、空無的間隙,隻能用想像彌補。顯然地,迴憶與生命書寫本身會滲入當下情境些許想像的詮釋,無法純度再現、還原最初原景,這也是接近佛洛伊德所謂的遮掩記憶(screen memories),畢竟從精神分析角度,自我(ego)這概念就是基於一種想像架構。裏柯爾(Paul Ricoeur)從現象學角度在《記憶、曆史、遺忘》也深釋曆史記憶與想像脫離不瞭關係,牽扯諸多操弄、錯置。許綺玲教授的論文〈「我沒有童年迴憶」:我將如何啓動書寫?〉描述法國籍波蘭猶太裔作傢培瑞剋(Georges Perec)自幼顛沛流離的漂泊生活,在自傳《W或童年迴憶》書寫生命記憶時,是一種自我質疑的童年殘破記憶融入想像憶景,道盡一段童年深受戰亂殘酷曆史的禍害。童年,也是生命最脆弱的階段,成長隻是延續一段痛苦焦慮的心智磨練,「無憂的純真幸福感」在許多不同族裔的孩童是永遠缺席的。蔡振興教授的論文〈《劍羚與秧雞》中的童年記憶〉研究加拿大作傢愛特伍(Margaret Atwood)生態小說(Oryx and Crake)的末世異景,道盡科技、生態與人文倫理的對立衝突,論文深入記憶理論探究,討論小說中童年追憶,過去與現在雙層時間並置、交錯的記憶書寫,而因偏執的生態「正義」激勵而起的生態淨化,引爆更巨大殘破的浩劫,豐富這本小說生態研究的主題。陳福仁教授的論文〈亞裔跨國∕種族領養—以兒童繪本為例〉由拉岡精神分析理論來解析繪本世界那些離散族群的孩童跨國被領養的經驗,分為前領養、後領養敘述,道盡孩童一段心靈艱苦的成長,而養父母如何與他們重新連係心靈的愛。有些孩童毫無親生父母親記憶,帶著這段永恆記憶的空缺,調適新傢庭帶來的衝突與二度被棄養的恐懼。童年記憶是生命延續的初啓,決定主體形構關鍵期,某些生命早期的痛苦事件,這些時間陰魂不曾真正死去,影響日後生命綿延「特殊」的軌道。(其他五篇論文由劉鳳芯教授於後簡介)

  本專書齣版計畫(童年.記憶.想像)是中興大學文學院頂尖整閤型子計畫,集結生命記憶、童年想像主題,也邀請童年論述學者參與,擴大且深化「童年」議題多元麵嚮探究,將稿件略分四部分:童年迴憶、童年意識、童年論述、與廢墟記憶、劇場。在此,特彆感謝中興大學文學院的鼓勵、感恩計畫參與學者的鼎力相助、及匿名審查委員的學術專業見解,而最重要的是編審委員會五位教授的審議,得以提升與豐富本專書內容的書寫。

蔡淑惠

編序(二)

  童年,是每一個人類生命必經的初階,但卻不是人類知識界最初的熱衷。兩百年前,西方哲思開始對這段人類原初的成長經驗——童年——産生探索興趣,然無論是重建或再現童年,都勢必牽動記憶,也都不免引發想像;而記憶既可能被扭麯、被掩蓋、甚至召喚失敗,想像也牽係外在時空各種復雜糾葛的意識型態脈絡,是以不僅童年經驗的本身往往曖昧無法定論,關於童年的理解與詮釋也同樣充滿各種不確定性和多樣性。當代英國哲學傢阿查德(David Archard)宣稱二十世紀是兒童的世紀,不過迴顧過往一百年的童年論述,不外為教育、法律、心理學、社會學、乃至政治學主導,我們被教導:兒童是成人的他者,所以兒童應該純真、兒童必須保護,甚且,兒童是國傢未來的棟樑,是延續人類文明之所係。不過,兒童當真如此簡單,童年又果真如此聖潔、堂皇?正是基於當前現實兒童的錶現與刻闆的童年印象往往背道而馳、兒童與成人的壁壘日漸瓦解、各種型式文學文本所透露的童年經驗遠遠溢齣主流意識型態所賦予的童年內涵,是以我們起意編撰這本童年論文集,並將為題的「童年.記憶.想像」三項議題併陳排列,目的即在點齣童年的牽涉範圍,也在凸顯童年的挖掘與鋪寫,一如記憶與想像,嚮來多層且幽微;此外,童年所召喚的記憶、所啓動的想像,又或者童年迴憶中所滲進的主動與被動的想像,童年想像所根據的存或不存的記憶,這三個議題之間還存在著如那似句非逗的標點符號「.」般,某種或多種難以定型、若有似無、並且充滿流動與變化的關連。

  從本論文集所收文章,可以看齣當代小說,無論指涉讀者是否針對兒童,童年的場景脈絡已紛紛移防轉嚮,以往小說中的兒童穿梭於花園野林,聽聞鳥鳴獸語,但現代小說的兒童卻被推嚮戰綫、目睹燒殺擄掠。本集有三篇文章皆牽涉戰爭暴力下的童年記憶或童年再現。楊麗中的〈戰爭的容顔〉探討布剋奬得主、加籍當代小說傢翁達傑作品《菩薩凝視的島嶼》如何透過廢墟作為戰爭的另類書寫,呈現斯裏蘭卡的內戰。作者首先反駁以西方與亞洲世界對立的二元觀點解讀這本小說,接著以班雅明的廢墟和寓言論點切入,探討小說的戰爭與曆史書寫。在這本論文作者定位成廢墟寓言的小說《菩薩》書中,除瞭重要場景皆乃充滿曆史痕跡的建築廢墟之外,人物角色的廢墟經驗以及文本斷裂、不連續的廢墟化書寫形式亦是特點。而小說由這些角色考掘物質廢墟牽引齣深藏他們內心、被隱匿壓抑的廢墟,更進一步將廢墟記憶和童年經驗連結;於是,童年記憶等同廢墟。那麼,該如何從考古保留區所留下的物質廢墟還原曆史,再現童年?作者認為,小說透露藉由廢墟殘骸探索曆史真相的工作恐怕格外睏難,因為外在的各種脈絡在在牽動、左右廢墟的理解與詮釋。引伸之,《菩薩》書作為一則廢墟寓言∕童年寓言,也道齣再現童年之不易。

  古佳艷的論文探討非洲童兵敘事,同樣檢視從戰爭角度書寫童年的作品,但因所討論的兩本小說,其一是以兒童讀者為取嚮,而兩本皆從西方觀點再現非洲童兵,讓我們看到童年敘事中隱含的意識型態與政治意義,包括西方的童年霸權論述和英語文學傳統對非洲大陸的僵化、侷限想像。在這篇論文中,作者首先針對十八、九世紀以降的西方文學進行兩項整理,一是童兵形象的意義轉變,二是非洲童兵如何取代康拉德的「黑暗之心」,成為當代西方想像非洲的新興意象。而針對文本,作者認為現代西方童書受純真童年論述主導,緻力切斷戰爭、武器、暴力與兒童的連結,因此被迫舉槍殺戮的非洲童兵不僅成為西方譴責非洲成人罔顧兒童生存權益與身心健康的代罪羔羊,更是當代西方政治撻伐非洲、貶抑非洲的現成方便工具。此外,西方高舉國際人道主義旗幟對非洲童兵所進行的拯救、安置、與創傷治療,無異又是另一種以成人之姿將非洲「幼童化」的舉動。

  硃崇儀的論文〈齣軌的童年想像〉也觸及戰爭、也處理布剋奬得主作品對童年的關注。我們一般人總是鼓勵兒童發揮想像,而成人本身對於童年的迴憶或勾勒也充滿想像,但兒童的想像有無界限?想像童年有何正麵與負麵意義?想像的倫理所據為何?透過想像迴頭書寫童年,是否能夠達到贖償童年所犯過錯的目的?慣常透過探索邊緣來反嚮定義倫理界限的英籍小說傢麥基文,在《贖罪》小說中便針對上述問題展開層次豐富的探索,並透過想像再現戰爭,進行他自己對親人的贖罪。作者認為麥基文對童年想像有如下主張:無論兒童或成人,對於詮釋的控製欲——亦即述說一個太過閤情閤理故事的慾望——可能使故事摻入過於豐沛的想像,導緻想像齣軌,走上無法挽迴、甚至傢破人亡的局麵。換言之,麥基文不僅打破兒童與成人的二分,亦否認兒童的純真。作者認為麥氏對詮釋童年抱持謹慎的態度,這點不約而同呼應楊麗中對翁達傑的看法,亦間接使兩篇論文有瞭連結。然而,兒童想像或童年想像倘若具有風險,該如何避免、又如何進行?作者認為麥基文還是堅持想像有其必要性,因為透過想像書寫童年,可以對抗遺忘、還原曆史、保存記憶,但想像必須以事實為據,尤其兒童想像,往往因為空間的侷限、人生經曆的缺乏、對真實與虛幻界綫無法掌握,更容易産生過度想像,是以父母的關心與引導相當重要。

  跳開文學文本對於童年的刻畫與想像,謝心怡和劉鳳芯的論文則分彆討論劇場和電影中的童年展演∕兒童錶演。謝心怡的〈伊莉莎白時期的弔詭童年〉針對英國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的兒童劇作傢約翰.黎裏作品《愛之變形》,分析劇本內容與劇場演齣,指齣無論是黎裏所主導的兒童劇場或他所運用的男童演員,均不能以單純的兒戲論之。作者認為當時兒童劇場的經營管理與階級製度看似矮化兒童的性彆與能力,但事實上劇場同時也是童年空間,讓身為兒童的戲「子」可以藉著兒童演員的特殊身分,試探成人的禁忌,在兒戲中盡情展演那不斷變異兒童性。受到二十世紀堪稱最權威的兒童史學傢阿希耶(Philippe Aries)的說法影響,學界現在普遍認為童年概念是現代性的産物,始自十八世紀中期;換言之,在黎裏當時,兒童的特質與地位按「理」並不存在。然作者分析伊利莎白時期的劇作和當時兒童劇場的錶演,推翻瞭此一說法:在四百多年前的英國,劇場藉著戲兒(playing children)與兒戲,早已對不定性與不定型的童年進行瞭展演。

  而童年的不確定與多樣性,不惟隱藏在莎士比亞時期的劇作與劇場中,也現形於當代電影螢幕。劉鳳芯的論文〈王小棣兒童電影∕動畫中的酷異兒童身影〉探討颱灣當代電影導演王小棣兩部電影∕動畫中的另類兒童形象。現代性以降的童年論述,大多採取進步、綫性的觀點詮釋兒童發展,但卻不見得再現或捕捉到真實兒童的童年經驗與形象。作者首先耙梳二十世紀主要的兒童論述觀點,接著以「兒童酷異性」的觀點尋找並分析王小棣電影中兒童或歪長、或橫生、或隱匿、或鬼化等各式各樣逸齣固著兒童形象的身影。作者結論認為王小棣導演透過隱喻、超寫實、童話等敘事手法,既展現又遮掩兒童的酷異性,使之能為主流社會接受;此外,兒童酷異性也帶齣在傢與離傢的辯證;而兒童酷異身影的現形,同時是主流兒童論述鬆動的徵兆。

  《童年.記憶.想像》堪稱颱灣外文學門第一本對童年議題的論文集結,我們希望能夠透過此書,引發在地學界對童年的迴眸與關注。因著觀點不同,本書所收錄的各篇論文對於童年的認知、記憶的感受、想像的範圍各異其趣,也間接展現童年、記憶、想像之間多元又多變的質地。

劉鳳芯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立刻被它的封麵設計所吸引,但當我翻開第一頁,便被深深地打動瞭。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魔力,它能夠輕易地將讀者帶入到一種寜靜而又充滿力量的氛圍中。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瞭太多熟悉的身影,那些曾經的自己,那些曾經的夥伴,那些曾經的場景,仿佛都穿越瞭時空的界限,再次鮮活地齣現在我的眼前。我被那些關於童年的描繪深深地吸引,那些純真的笑聲,那些無憂無慮的時光,那些小心翼翼的秘密,都讓我的心頭湧起一股暖流。更讓我欣喜的是,作者對於“想象”的深入探討,他沒有將想象僅僅停留在空泛的理論層麵,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而富有哲理的案例,展現瞭想象對於生命的重要性。他讓我意識到,無論年齡如何增長,我們都應該保持那份孩童般的好奇心和創造力,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去編織屬於自己的精彩故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靜靜地傾聽我的心聲,在我迷茫的時候給予指引,在我失落的時候給予慰藉。它讓我重新審視瞭生命的意義,也讓我更加珍視那些曾經擁有過的美好,並勇敢地去追尋屬於自己的未來。

评分

我一直認為,那些能夠觸及靈魂深處,並引發深刻共鳴的作品,纔是真正有價值的。而這本書,無疑就屬於這樣的存在。它不像一些暢銷書那樣,追求強烈的戲劇衝突和驚心動魄的情節,而是以一種更為內斂、更為沉靜的方式,緩緩地展開。我仿佛能聽到文字背後,作者低沉而溫柔的敘述,他在輕聲訴說著那些關於童年時期的純粹與美好,那些曾經在記憶裏模糊不清,卻又無比珍貴的畫麵。那些關於成長的煩惱,關於對世界的好奇,關於與傢人、朋友之間的點滴互動,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更令我感到驚艷的是,作者在書中對“想象”的解讀。他並沒有將想象局限於孩童的專屬領域,而是將其視為一種貫穿生命始終的能量,一種能夠賦予生活色彩和深度的方式。他通過生動的例子,展現瞭想象的力量如何能夠幫助我們跨越現實的局限,去創造更廣闊的內心空間。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心靈的漫步,那些曾經被忽略的感受,那些被壓抑的情感,都得到瞭釋放和升華。它讓我重新找迴瞭對生活的熱情,也讓我更加堅定地相信,無論走到哪裏,內心深處的那份純真和想象,永遠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评分

初翻開這本書,我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望,畢竟市麵上關於“童年”與“記憶”的書籍琳琅滿目,很容易陷入窠臼。然而,它卻以一種極其獨特的方式,撥動瞭我心底最隱秘的琴弦。作者的筆觸是細膩而又富有張力的,他沒有簡單地羅列童年瑣事,而是將那些零散的碎片,巧妙地編織成瞭一幅幅生動的生活畫捲。我在這其中看到瞭自己的影子,那些被遺忘的玩伴,那些在夏夜裏仰望星空時的懵懂,那些因為一點小事而産生的巨大悲傷和轉瞬即逝的快樂,都仿佛被重新喚醒。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對於“想象”的探討,他並沒有將想象視為逃避現實的工具,而是將其看作是生命的一種重要組成部分,一種連接內在世界與外在現實的橋梁。那些天馬行空的設想,那些對未來的憧憬,那些甚至有些荒誕不經的夢境,在這本書裏都被賦予瞭彆樣的意義。它讓我意識到,即使成年之後,我們內心深處依然住著一個孩子,渴望著被理解,渴望著去創造,渴望著去探索未知的邊界。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閱讀的快感,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它讓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也更加勇敢地去擁抱未來的無限可能。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就帶著一種溫潤的質感,紙張的觸感傳遞著歲月的沉澱,仿佛書頁本身就承載著無聲的故事。我常常在午後的陽光下,一杯熱茶,一本書,就這樣靜靜地坐著,任思緒隨著文字的海洋漂流。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與書中的人物一同經曆那些似曾相識的場景,那些在記憶深處被精心珍藏的片段,那些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從未發生,卻在想象中鮮活無比的畫麵。它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刻意製造的衝突,卻有著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力量,緩緩地觸碰到內心最柔軟的部分。那些關於童年純真的描繪,那些關於成長中的迷茫與釋然,那些關於友誼的羈絆與告彆,都像是昨日重現,又仿佛是遠方的一聲呼喚,讓我迴想起自己曾經的模樣,曾經的夢境。書中的文字,時而如同孩童般天真爛漫,時而又帶著一絲成年人的哲思,這種遊刃有餘的切換,讓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想象”的部分,它似乎在提醒我,無論生活走嚮何方,都不要輕易放棄那份連接現實與虛幻的橋梁,因為正是這份想象,讓生命更加豐盈,讓平凡的日子也閃爍著不一樣的光芒。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時間的意義,原來過去並非逝去,而是以另一種形式,悄然融入瞭現在的每一個呼吸。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的書。它的文字如同溪流般細膩,卻又蘊含著強大的生命力,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迴憶與幻想的世界。我在這本書裏看到瞭許多自己童年的縮影,那些曾經在記憶深處埋藏的畫麵,那些被時光衝淡的情感,都隨著文字的流動重新變得鮮活。我看到瞭孩童的純真與好奇,看到瞭成長的懵懂與迷茫,看到瞭友誼的珍貴與告彆。作者對於“想象”的解讀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他將想象視為一種超越現實的力量,一種能夠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他通過生動的筆觸,描繪瞭那些在想象中構建的奇妙世界,那些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夢想。這本書沒有刻意煽情,卻總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它讓我反思,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是否遺忘瞭內心的聲音,是否失去瞭那份寶貴的想象力。它鼓勵我去重新擁抱那個曾經的自己,去勇敢地追逐那些曾經的夢想。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心靈得到瞭一次洗滌,也對生命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讓我明白,童年並非遙不可及,記憶也並非塵封,而想象,更是貫穿我們生命始終的永恒動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